盛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1收藏

盛氏家谱,第1张

盛氏宗谱

8569上海南汇县一团盛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盛家勋等序

民国十四年(1925)十贤分祠铅印本

上海南汇县图 美国

8570江苏勾吴盛氏宗谱

(清)盛德裕纂修

清同治十年(1871)敦本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8571江苏南京秣陵盛氏族谱一卷

(明)盛时泰撰

明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

北图

写本 一册

美国

8572江苏镇江京江盛氏宗谱四卷

(清)盛庆孚等续修

清光绪五年(1879)敬春堂木活字本 四册

历博 日本 美国

8573江苏镇江京江盛氏宗谱六卷

(清)盛景曾重修 蒋茂柚纂辑

清宣统元年(1911)敬善堂活字本 六册

科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8574江苏常州毗陵盛氏族谱十六卷

(清)盛清学四修

清光绪九年(1883)思成堂刻本 十五册

历史所

8575江苏常州毗陵盛氏族谱二十卷

(民国)盛虎德主修

民国四年(1915)思成堂铅印本 二十册

北图(二部) 历史所 苏州大学

8576江苏常州龙溪盛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盛文颐总修 盛勃颐主稿

民国三十二年(1943)敦睦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上海图 江苏常州市图

8577江苏武进马庄盛氏宗谱六卷

(清)盛奕熊主编

清光绪十年(1884)萃渔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8578江苏吴县平江盛氏家乘初稿三十八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盛钟歧 盛兆麟等重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盛氏十贤同木活字本

北图 历博 中央民院 辽宁图 吉林

大学 上海图 上海南汇县图(残)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8579浙江馀杭闲林盛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盛起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敬爱堂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辽宁图

注:盛时士创修於清乾隆五十九年,此为二修。

8580浙江馀杭闲林盛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盛凤翔 盛济源等四修

民国四年(1915)敬爱堂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8581浙江临安盛氏宗谱六卷

(清)邵载阳续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浙江馀杭县文管

8582浙江萧山盛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

(清)盛丹墀等四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聚斯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8583浙江嘉兴闻湖盛氏家乘不分卷

(清)盛沅重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辑刻 宣统三年

(1911)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浙江嘉兴市图

日本 美国

8584浙江金华葛湖盛氏上世世系补考附金华葛

湖盛氏上世谱传

(民国)盛俊撰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8585浙江兰溪广陵盛氏宗谱

清光绪二十年(189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柏社乡下桥头村

8586浙江兰溪盛氏宗谱十卷

(民国)馀云行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儿兰溪县水阁乡

8587浙江兰溪石塘盛氏宗谱三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下陈乡

8588浙江富阳富春上馆盛氏宗谱十六卷

(清)盛世恩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序伦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8589浙江宫阳富春上馆盛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赂载续等纂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序伦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8590安徽南陵漳溪盛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盛廷祯 盛铭勋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安徽博(存卷1、2、35、36)

8591山东临沂盛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盛玉功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一册

人民大学

8592湖南长沙纠田盛氏五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盛小峰 盛凤笙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肃 堂活字本 十九册

湖南图

8593湖南湘潭中湘云湖盛氏五修族谱□□卷

清光绪十七年(189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之2、末之4)

8594湖南汉寿盛氏族谱□□卷首一卷

(清)盛元音纂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广陵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存卷首)

8595湖南云湖盛氏五修族谱九十二卷首四卷末四卷

(清)盛先镒 盛先镛纂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笃庆堂木刻本 四十册

河北大学

注:该族散居湘潭、善化、长沙、宁乡等地。

8596湖南云湖盛氏六修族谱

(民国)盛光乾修

民国二十年(1931)笃庆堂刻本 二十五册

北京大学

8597广东中山香山盛氏族谱一卷

(清)盛俊廷纂修

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一册

科图 辽宁图

注:盛绍勋首修於明嘉靖间。

8598广东中山南溪盛氏家谱

(民国)盛鸿焘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日本 美国

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146位,2014年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75位。盛姓总人口约86万,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主要分布于湖南、浙江、安徽、江苏等地,这四省盛姓约占中国盛姓人口的52%。

源流一

系出姬姓。周初,武王封文王第七子郕叔武于郕(今山东泰安南面华丰一带),建立郕国。公元前408年为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即盛氏。

源流二

出自以祖名为氏,以奭姓所改。周代召公姬奭的子孙,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奭氏。其奭姓后人在西汉时避汉元帝刘奭的名讳,改称盛氏(古代盛、奭同音),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盛氏正宗。

源流三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清满洲八旗盛佳氏后改盛氏。盛姓中融入其他民族的基因事件发生很晚,直到清朝初期,世代居辽宁的满洲八旗中的盛佳氏族集体改姓汉族盛姓。因此,东北地区的盛姓中有一部分来自满族

  盛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五位,人口约八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

  姓氏起源:

  源流一:

  出自周朝周文王之子郕叔武。

  源流二:

  出自汉朝时期奭氏族人,属于避讳改姓为氏。该支盛氏,得姓于西汉晚期,是由奭氏所改。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姬奭),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在周武王病逝后由周成王姬诵继位后,与周公旦一起,尽心竭力地辅佐周成王,平定了武庚叛乱、平定了东夷、淮夷、徐夷等,为稳定和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召公奭的后裔子孙中,就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奭氏,世代相传。到了西汉元帝刘奭即位(公元前48年)之后,由于其名为“奭”,天下百姓必须避其名讳,包括字讳与音讳,因此奭氏族人遂改为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盛氏正宗。这在史籍《姓谱》上就有记载:“北海太守奭伟,避元帝讳,改姓盛。”在史籍《后汉书·西羌传》中也记载:“东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讳改姓盛”。

  盛氏族人大多尊奉召公奭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出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盛佳氏,满语为S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长白山色钦(今吉林东丰小四平镇)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盛氏。

  ⑵满族瓦尔吉氏,满语为Wargi Hala,汉义“西方”,世居长白山色钦(今吉林东丰小四平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盛氏。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白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白盛,是西周晚期开始设置的官位。传说从周夷王姬燮开始,周王室开始将内宫墙壁粉饰为白色,因设白盛之官,其职责就是负责粉刷墙壁。其实,与其说是官称,不如说是职业,如同今天建筑行业的内装修之粉刷工匠。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白盛,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垩墙,所以饰成宫室。”

  在白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白盛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盛氏、白氏,世代相传至今,是相当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五: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柱国贺兰祥,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周时期,有一位柱国贺兰祥,为上将军。贺兰祥,公元515~562年,亦称贺兰·盛乐,源出匈奴贺兰部,以部落称谓为氏,字盛乐,在史籍《周书·宇文护传》中记载其为贺兰·盛洛。

  在贺兰祥被抓捕之后,其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改称盛氏、兰氏、乐氏等,迁逃四方以避灾祸,世代相传至今。

盛氏家谱

盛氏宗谱 8569上海南汇县一团盛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盛家勋等序 民国十四年(1925)十贤分祠铅印本 上海南汇县图 美国8570...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