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纯文学”的缔造者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3收藏

沈从文:“纯文学”的缔造者,第1张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文坛上都有个奇怪的现象,文学和政治总是密不可分的,文学创作是这样,文学研究更是这样。所以有了主流文学和非主流文学之分,诚然文人需有家国情怀,民族担当,但也奇怪的很,非主流的纯文学更深得我心,读张爱玲,汪曾祺,沈从文的作品更觉得惬意。

晨起,百无聊赖,随手将沈从文的《边城》重温了一遍,虽读过数次,再读来仍不觉间泪眼蒙蒙。

结尾处: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让我不禁联想到读《红楼梦》第九十八回,黛玉死后,宝玉悲痛欲绝,恍惚间到一幻处:

“此司阴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

“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

“故人是谁?”

“姑苏林黛玉。”

语言是有温度的,有力量的,有的人天生就是会玩弄语言的人,寥寥数语,最能击中读者心底的柔软。

沈从文(1902-1988年),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大学时候,选修了一门叫作沈从文及其乡土文学研究的一门课,课是没好好听,只隐约到如今仍留下三个困惑。

创作之谜。沈从文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但真让人叫好的也只有《边城》一部,尽管如此,却因这一本书两次被诺贝儿文学奖提名,应该说是一位很有天赋的作家,但后期可能迫于时代压力吧,放弃创作转而投身文物研究,居然也做的风生水起,文人自有文人的骨气吧。

湘西之谜。仅读《边城》,你一定会被沈从文笔下空灵、纯净、美好、质朴的水城湘西所吸引,觉得那是个世外桃源的所在,定要去看看。但我又清晰地记得,大学老师在谈到湘西世界的时候,详细地为我们介绍过湘西的赶尸、蛊术,说得有板有眼,后来我也搜集过一些资料,好像还真确有其事,实在神秘。

爱情之谜。乡下穷小子沈从文和大家闺秀张兆和的爱情故事,一度被传为文坛佳话。沈写给妻子的情书、情话更是甜的腻耳。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但是,坊间也一直流传沈从文与高青子八年的婚外情,文人的这些风流韵事全当饭后谈资吧,也无心去考证了。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悲剧有三种,第一种是因为有一个坏人;第二种是因为有突发事件;第三种,谁都是对的,只因立场与性格不同,悲剧产生。《边城》属于第三种。

在川湘交界的一个边远小城茶峒附近,主人公翠翠和爷爷,还有一条黄狗,守着一艘渡船过日子。茶峒掌水码头顺顺有两个优秀的儿子,天保和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比赛,偶遇“捉鸭能手”傩送。

“悖时砍脑壳的。”

“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金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多年后,翠翠一直没忘,拿“大鱼来咬你”吓唬人的傩送。

巧合的是,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勤劳、机灵的翠翠,并且先一步找人去提了亲。两兄弟打算把心事挑明,天保说他一年前就看上了翠翠,而傩送说他爱翠翠从两年前的初相遇就开始了。两兄弟决定按照老船夫的提议,不表明身份,去河对面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情歌,翠翠先接了谁的歌算谁赢。

傩送好听的嗓音一开口,天保就知道自己输了。

翠翠后来给爷爷说,那晚她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人用歌声托起了她的魂,一直到对面山上,摘了许多虎耳草。

天保不愿弟弟为难,第二天便驾船远行,遭遇天灾,葬身水底。傩送出白河,下辰州走了六百里,也没有寻到哥哥的尸体。

傩送陷入深深的自责,他可以放弃中寨团总碾坊的陪嫁,只选一艘破旧的渡船,可是却不能无视哥哥的死,心安理得地和翠翠在一起,于是也选择了出走。

雷雨夜,白塔倒了,船冲跑了,爷爷死了,只剩下翠翠和那条黄狗守着渡船,等待着那个不知道会不会回来的人。

整本书里没有一个坏人,每一个都那么纯净,美好,善良。但就是这群善良的人,一起促成了这个悲剧。

“是谁人?”

“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

沈从文是非常著名的作家,关于沈从文的爱情故事也是被后世人称道的。  

沈从文和张兆和合照

沈从文曾经在多个大学做过老师,在上海大学第一次当老师的时候,就认识自己一生最爱张兆和。张兆和长得很甜美,高挑的鼻梁,清秀脱俗。他认识张兆和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他用情至深,用情的专心,他和张兆和又发生怎样爱情故事呢

沈从文的爱情很简单。沈从文第一次遇到张兆和就被她吸引,深深的爱上了她,用一见钟情来说一点也不过分。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偏偏张兆和对他一点好感也没有,这并没有让沈从文变得气馁,他重新定位,开始了他的求爱之路,他很聪明想从张兆和的室友哪里打开了自己的求爱之门,可惜也无果,多次的写情书,张兆和都不理会,因为给她写信的人很多,追求她的人很多都比他优秀,她一天能收到十多封情书,她快被烦死了,她根本没时间理也懒得理。在经过长达四年沈从文对张兆和的不断追求,张兆和动摇了,她深深被他的执着折服,她接受了他。张兆和对他说:“我想问问父亲的意思,如果父亲同意,我会发报给你'。沈从文说:“好的,如果是好结果,就让我这个乡下人来喝杯甜酒',所以张兆和后来发报内容是: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是他们之间的爱情引出故事,后来被传为一段佳话。

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民国时期作家,他的作品很受人们喜爱,这源于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个故事,沈从文的故事是什么呢 

沈从文晚年照

沈从文幼年的时候很是顽皮,贪玩本来就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沈从文又怎么会例外呢沈从文从小爱看木偶戏,经常因为看戏耽误学习。有一次村里来了演出木偶戏的,是他最喜爱的孙悟空过火焰山,这部戏让他看的竟然忘了去上学,一直到天黑木偶戏散了,他才不得不回家,别的同学早已从学校回家了。

第二天沈从文去上学,刚到学校就,老师很严肃生气的问他:你为什么逃课,去哪了他懊悔的也答不出来。老师就更生气了,老师把他拉到教室外面一颗树下,老师让他跪下,老师指着树看着他说:这是一颗楠木树,她每天都在往上长,一天也不曾歇息,你怎么就不求上进呢树都知道的道理你怎么就不明白,你难道情愿做一个不出息的、长不高的孩子呢又过了一天,老师把沈从文叫到身边说:从文啊!昨天我教训了你,你可明白我的意思,我所做的是为了你好,别人都在努力学习,你却逃课去看戏。你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看重,就得自己努力,我今天说的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沈从文听了老师对自己说的这些话,他倍受启发,他记住了这次自己的过错,他就在心里自己对自己说,从今往后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一定要让别人看的起。从那以后他真的做到了,长大以后成了著名作家,这就是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

沈从文出生于1902年,是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国家。沈从文是多民族的混血儿,不过他本人更加的喜欢苗族,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有有关苗族风土人情的描述。沈从文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一生创造了很多作品,其中以《边城》最为著名。  

沈从文雕像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巅峰,在二十世纪的时候,《边城》这部作品在中文小说的文学榜上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一的则是鲁迅先生的《呐喊》。由此可见沈从文先生这部作品的成就有多么高。

《边城》这部作品还曾被拍成了**,讲述的是湘西的风土人情,用女主翠翠的爱情故事,来展现人性的真善美。这部**播放的时候,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直至今日依旧是一部经典佳作。

当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除了《边城》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沈从文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出来的。1928年,沈从文去了上海,在这里他和好友一起筹办了《红黑》杂志以及出版社,这是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开端;1930年,沈从文开始在青岛大学担任文学院的讲师,和杨振声一起编纂了《大公报·文艺副刊》。

沈从文先生的作品非常多,在抗战之前,他就有二十多部作品集出版,其中包括《石子船》《月下小景》等作品。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只是很难有一部作品像《边城》那般引起巨大的轰动了。

汪曾祺跟沈从文,还有黄永玉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比较有实力的文学家,其中沈从文的名气最大,其次是汪曾祺,最后是黄永玉。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有点错综复杂,首先沈从文是黄永玉的表叔,因为沈从文的母亲是黄永玉的父亲的姑姑。其次沈从文很欣赏汪曾祺的才华,于是收他为自己的关门弟子。而黄永玉跟汪曾祺又是高山流水的知音关系。

黄永玉没有写过汪曾祺

黄永玉从1980年开始写身边的人物传记,他的笔写过沈从文,也写过聂绀弩等人。三十多年来,写过比他老的人,写过他的同龄人。可是作为知音的汪曾祺却一次都没有出现在他的笔下。身边的人也劝他写一下汪曾祺,只是黄永玉笑着说,他在我心中的份量太重了,我无从下笔。说的极其认真也委婉,虽然没有单独写过汪曾祺,但是黄永玉在回忆往事时多次提到汪曾祺,且写的很生动。

命中注定的师生

汪曾祺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不止一次自豪的表示沈从文对他的欣赏之情。说他不仅是沈从文的关门弟子,还是他的得意高徒。而沈从文在向别人介绍汪曾祺的时候也说他的小说写的比自己好。可知他们两个是互相欣赏,情意绵绵的师生。汪曾祺上大学的时候报考西南中文系就是因为有有沈从文老师,其实从汪曾祺第一次读沈从文的文章时,就已经在心中埋下了情结,而汪曾祺也在沈从文的协助下取得不俗的成就。

民国三人行

我想民国时期的沈从文,汪曾祺跟黄永玉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三人行。他们彼此既是朋友又是亲人,想必闲暇时经常坐在一起喝茶品酒,从诗词歌赋到人生理想,快意美哉。

1在面对现实主义的压力,沈从文说明小说家要“贴近人生”,但写作时却要“俨然与外界绝缘”,绝对不能被一些崇高观念左右。他要用“文字去捕捉感觉与事象”,而感觉是个人的,超现实的。所以接下去,他再强调写小说要“独断”: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浸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想到这个目的,写作时要独断,要彻底地独断!

我的思考:读到沈从文对写作,对小说创作的见解时,我不禁哑然,这两日,我就与学生强调写作的个性化。自己写出的文字须得是自己的话语,是自己的情绪。如果写的是人人皆知的常识,那样的语言全是漂亮的废话。我将从文先生讲的写作的情感小化了一下,将情感变作情绪。我们的文字用来干嘛?很多时候,它是在表达与搜藏我们的情绪,而这样的情绪应当是独一无二的,用从文先生的个性表达:那就是写作要独断。

2沈从文在文章里,经常强调他五官的敏感性能,他善于通过官能,向自然捕捉声音、颜色、气味,而且幻想与回忆的能力,也超乎常人。

我的思考:沈从文当属天才一类的人,这个自嘲自己永远是乡下人的写作者,他笔下流淌的景致风物,就像是挥毫泼墨的绘画一般,一幅一幅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他写云南,云南就张开五官;他写湘西,湘西就张开五官。这些张开的五官里,将你的心境与情绪全部融化在他的文字里,而且来得那么接地气,生活化。昨日讲《故乡》,讲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之景,聊聊数语,将你的视觉与听觉打开,再加上寒寂的触觉,那种满目满心的寒凉脚底陡生。

3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写小说,就重在从一切人的行为表现上学理解人的种种长处和弱点…… 我写小说,将近十年还不离学习期间,目的始终不变,就是用文字去描绘一角人生,说明一种现象。

我的思考:从文先生历来被政治所不喜,他既不左,也不右,既不上,也不下,俨然一个吊在半空的二楞子。他的小说建设的庙里,始终供奉的是人性,他所展示的也是复杂多变的人性。没有黑白分明的界限,没有是非曲直的论断,没有批评弘扬的一元,他就是一个局外人,在他的世界里审视形形色色的人性。其实,任何伟大的小说,莫不是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昨日学生写《香菱学诗》的感悟,祯的笔触极其惊人,她说香菱学诗其实也想向大家证明她是一个有才思的女子,也想赢得众人尊重,而不仅仅是同情。这个苦命的女子在用诗打开自己灵魂暗光的时候,或许也有一点对尊重渴求的敏感,这样的敏感何其卑微,何其痛人心扉!这就是在对人性的阐释啊,香菱学写诗,有何用处,有何指望呢?曹公的如椽大笔,何尝不是对在供奉人性的神庙呢?

4沈从文谦逊地承认,他的乡土小说是受了鲁迅同类小说的启发才开始创作。“鲁迅的作品,混合的有一点颓废,一点冷嘲,一点幻想的美……”

我的思考:昨天开始上鲁迅先生的《故乡》,满是虔诚与敬畏。我在想我打开《故乡》的课堂模式,读来读去,想到毕飞宇讲的生命体温。任何人生都有它的体温,任何文字都有它的体温,任何“故乡”也都有它的体温。“触摸故乡的生命体温”,当我将此作为课堂主线的时候,我忍不住打了个寒噤:冷。而这《故乡》的冷里,的确如从文先生而言,有一点颓废,诸如对闰土骤变的冲击,诸如“我”迷惘无措的心绪,诸如对杨二嫂们的冷嘲,诸如对深蓝希望的幻想,种种情绪交织一起,便构成《故乡》特有的情绪底座。

5他主张打破小说、诗歌、散文之观念,因此也劝别人去尝试开拓这种新文体:原因之一将文学限于一种定型格式中,使一般人以为必如此如彼,才叫作小说,叫作散文,叫作诗歌。除了糅诗、游记、散文成一体,沈从文也尝试把抒情幻想放进写实的、充满泥土气息的小说中。

我的思考:读到沈从文这样的小说创作主张时,想到语文湿地徐水年会上程翔老师上的泰格特的《窗》与他做的报告,他一再强调,谁说小说不能抒情?谁说小说最主要的要素就是人物、情节、环境?而后他说,其实象征主义也是承载小说的重要元素。沈从文的《边城》,那种抒情与幻想的笔调,确有象征意义糅合其中。也或许,当我们冲破小说、诗歌、散文的樊篱,小说会变得可亲可敬许多。比如《故乡》的结尾,“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充满诗意之美,文末的议论读来像散文里画龙点睛的升华。不古板,不僵化,不拘泥,才能放开手脚,文字里才会从容尽显。

这几日要与孩儿们学小说了,惶恐不安,太多的文字敬畏,教人战战兢兢。

沈从文曾经在为妻子张兆和写的情书中说过:“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一字一句表达着深深的懊悔和思念之情,原本的沈从文和张兆和也是一对才子佳人,但为何最终两人分道扬镳,张兆和至死都不愿再去看深爱过的丈夫一眼,这其中有着什么令人动容的缘由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要说起在民国时期有名的美女,就不得不提到张兆和,张兆和1910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家中也是名门,父亲张吉友在当地威望很高,而且家中的四位千金都是貌美如花,因为父亲的开明教育,四个女儿都被送进大学读书,被人们称作是“张家四姐妹”,个个都有着无人匹及的才华,在这其中排名老三的就是张兆和。

与张兆和的家世背景不同,沈从文就显得普通的多,1902年沈从文出生在湖南的一处小县城中,从小家中就十分贫寒,他为了寻求生计去当过兵。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下沈从文还是没有放弃对于文学的追求,从1924年开始进行自己的创作,陆续发表了《长河》、《边城》等优秀作品,也使得沈从文开始在北平的文学圈中颇有名气。

后来由于对文学的热爱,沈从文常常跑到北京大学去听课,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胡适注意到了这个不起眼的男子,看到沈从文如此的富有才华,于是胡适便推荐沈从文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这个学校便是张兆和就读的学校,这也就有了两人相遇的契机。

沈从文在一次课堂上看到了张兆和,当时只有18岁的张兆和有着清纯的样貌和不同于其他女性的自信,一下子就吸引到了沈从文,从这一眼后沈从文便深深地沦陷在张兆和的一举一动中。即使两个人有着8岁的年龄差距,也丝毫阻挡不了沈从文疯狂地追求张兆和,但是张兆和对于这个看起来木讷呆板的老师并不感兴趣。

即使张兆和的追求者众多而且对自己也丝毫不感兴趣,沈从文还是坚定不移地追求张兆和,给她写情书,张兆和为了躲避沈从文的追求甚至告到了校长胡适那里,胡适却被沈从文的执著所感动,没有怪罪于他。沈从文就这样沉浸在对张兆和的追求中,每天闭上眼睛都是对方的音容笑貌,就这样的单相思竟然持续了4年之久。

终于抱得美人归后沈从文却背叛了爱妻

水滴能穿石,这样的形容对于沈从文是再恰当不过了,张兆和在沈从文这样不懈地追求下终于开始重新审视眼前这个她认为很木讷的人。通过了解后张兆和发现沈从文是一个十分富有才华的男人,而且在文学创作上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在给自己写的一封封情书中都饱含深情,一字一句都在击溃少女的心理防线,不久后张兆和答应了沈从文的追求。

渐渐两人的恋爱已经到了十分成熟的状态,两人便开始想着想要结婚。对女儿们的婚姻,父亲张吉友是十分开明的,觉得只要女儿们喜欢就好,于是张兆和和沈从文1933年在北平结婚。多年的恋爱终于有了结果,两个人都为即将要面对的婚姻生活而充满希望,可是谁知道两人的矛盾也随着婚姻的到来而显现了出来。

在结婚后张兆和便担起了一个妻子的责任,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丈夫和家庭,每天柴米油盐的生活打磨着张兆和那张原本精致的面庞。但是沈从文还是个文学家,他追求新鲜浪漫,需要创作的灵感,完全不顾及家庭生活,面对于新鲜的事物和人他自然是把控不住自己的。

结婚后仅仅一年的时间沈从文去到熊希龄的住处第一次见到了高青子,当时高青子的装扮竟然像极了自己小说《第四》中的女主角形象,在两人进行了更密切的交谈后发现高青子是自己的崇拜者,她读过自己所有的作品,就像是一个相见恨晚的知己,也同样唤起了沈从文在家庭中已经疲乏的心,使他重新燃起了爱的火焰。

从那以后沈从文和高青子便秘密恋爱了,他们在文章中互指暗喻,在私下里幽会抒情。终究纸是包不住火的,沈从文也不打算瞒着张兆和了,于是沈从文对张兆和坦白自己和高青子的恋爱关系。

张兆和是个十分要强的女人,她知道了后伤心欲绝,她无法原谅这个曾经说过只爱她的男人,便开始对沈从文疏远起来,沈从文似乎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他最错误的决定,虽然没有和张兆和离婚,但还持续着和高青子交往,这一交往就是8年的时光。

醒悟后却再也不得妻子的原谅

1946年后沈从文遇到了自己人生的下坡路,在政治上受到了打击,而此时高青子已经离开了沈从文的生活,毕竟这样的婚外恋是不能长久的,这时候的沈从文想起了与妻子张兆和这些年来的婚姻生活深感愧疚,但是张兆和和孩子们已经无法再接受这个已经背叛了家庭的男人再重新回来。

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后沈从文开始遭到强烈的批判,即使建国后的沈从文被安排在文物研究所工作,随后压力使得沈从文被下放改造。虽然说后来沈从文生活的环境不好,甚至是十分艰苦的,张兆和也不愿意再去看望曾经的爱人与丈夫,对于她来说曾经沈从文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是无法释怀的。

在沈从文晚年的时候只有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曾经去看过他,看见他如此衰弱还惦记着自己的妹妹,张允和心中有着略微的不忍,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后来沈从文便因为心脏病复发去世了。

张兆和在沈从文去世后整理他的文稿,也有人问她为何如此地坚决,张兆和只是默默地说自己是确实深爱沈从文的,这份爱是真的,但是自己没法原谅他也是真的。

在这份感情中可能沈从文和张兆和两个人都没有完全的对错,沈从文虽然在婚姻中成为了负心人,但是他却不是完全的铁石心肠,他对于张兆和同样有着深沉的爱,即使在艰难处境中他也对张兆和念念不忘。

而张兆和虽然看似对于沈从文过于狠心和冷漠,但她曾经也抛弃了所有爱着他,为他照顾家庭、生育孩子却被丈夫抛弃,这是没有道理可言的。

感情是无所谓对错的,但始终还是需要真诚和责任,婚姻和恋爱是不一样的,恋爱可以只顾两个人的感受,但是婚姻是要顾及家庭的生活,两个人共同经营,在这里私心和背叛都是不被允许的,沈从文得到这样的结果也是自己造成的,爱情和婚姻本就来之不易,有什么道理不去好好珍惜呢?

沈从文是一位文坛巨匠,也是史学家、书法,著名作家。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湘西的一个山洼小镇里,由于家境贫困,他高小刚毕业就当了补充兵,过着流浪式的生活。1922年,他只身来到北京,试图继续升学,便报考燕京大学,但未考取,于是他选择了自学写作的道路。那时,沈从文住在一间霉味刺鼻的小房子里,不仅常常要忍受饥寒的袭击,而且写起文章来,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珍惜时间了。在下着大雪的冬天,没有火炉,没有棉衣,沈从文就拿旧棉絮裹住双腿,用冻得发肿的手抓紧时间写作。他在忍受饥寒煎熬的同时,还要忍受社会的冷落。一次,一个编辑把他写成的几十篇作品连成一长段,当众挖苦说:“这就是沈从文大作家的作品!”说完把它揉成一团,掷于废纸篓。然而,沈从文终于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引来了文坛的注目。1924年,他开始发表作品,没几年时间,这个从山沟里来的高小生,竟然名噪文坛了。他曾经报考而没有被录取的燕京大学,3年后就来聘请他当教师。 1928年以后,沈从文先后在上海、武汉、青岛、北京等地的大学任教,并编辑多种报纸的文艺副刊。紧张的教学和编辑工作不但没有影响他的创作,反而促成了他写作为数可观的作品。他先后发表了《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名作。由于沈从文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清丽的文笔反映当时社会的不同侧面,因此他被称为有风格、有艺术个性的作家。 沈从文一生撰文六、七百篇,有100多种文集出版,是在中外都享有盛名的乡土作家。60年代,年近花甲的沈从文转入文物考古、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他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古代文物研究的一项空白。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引起了世界文坛的瞩目。在世界各国,有几十位汉学专家在从事“沈从文研究”。在日本的一所大学里,开设了“沈从文讲座”;在香港一些大学的图书馆里,陈列着研究沈从文的论文资料目录;在法国,沈从文著作被列为学习中文的必读书。国外的文学界人士在评论沈从文的著作时曾说过:要想了解中国,就要读沈从文的作品。沈从文的作品,像一幅幅水墨画,非常有中国传统特色,处处散发着乡土气息,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爱。1988年5月10日,著名作家沈从文在北京逝世。 查来的,但是我本人很喜欢他的边城

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他说中国懂得庄刘文典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应该是刘文典的性格吧,太自负了,虽然很有才华 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

你查一下刘文典的为人就知道了

沈从文:“纯文学”的缔造者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文坛上都有个奇怪的现象,文学和政治总是密不可分的,文学创作是这样,文学研究更是这样。所以有了主流文学和非主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