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仙人《前隐士高君墓志铭》释疑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盂县仙人《前隐士高君墓志铭》释疑,第1张

高保民(高厚第25世孙)

      《前隐士高君墓志铭》一碑刊成于元至正七(1347)年八月二十七日。该碑文是由时任“奉议大夫河东陕西等处都转运盐使司副使"的程明德所撰,是目前发现程明德在此任上唯一一篇为当地士族所撰的墓志铭文,可知高氏一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之高不是一般家族可比。该碑文不仅是高氏一族的瑰宝,也是国家的珍贵文物史料。它客观记述了元至正七年以上两百年以内,高氏一族高厚从陕西米脂迁徙至山西盂县以后在仙人的传承状况,为我们今天了解先祖生存轨迹提供了最直接物证,也从客观上证明在北宋1131年间,仙人村村名已确定沿续至今。

        这一通碑刻在研究高氏一族迁徒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起着承上启下连接古今的作用,该石碑碑身现在依然保存在盂县仙人乡庄只村高氏宗亲家中,为完整的文字部分:高150厘米、宽110厘米、厚约16厘米,碑身阳面为正文阴面为家谱共刻录了高厚以下七世先祖共八代200余口人的姓名。可惜碑额底座于上世纪70年代已遭损毁。

        人间风雨飘摇际,石不能言传更替。从远古至今,上下数千年,一纸家谱脉落清晰能延续修到今天而绵延不断,这在全国各大姓氏族谱中也是很罕见的,它形成的光芒,是高厚一门所有族人的荣耀。

        正是由于这通碑文引人注目,所以多位有兴趣的专家学者及同门族人也极为关注,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面世,这是让人十分高兴的一件好事,仔细拜读了一部分文章,笔者觉得部分作者可能因各自资料来源渠道不同,而至曲解碑文中一些关健要义,这很正常。本文依所接触到的资料和理解试图对一些作者之间有争议的部分为读者了解碑文提供帮助,仅为一家之言,只供各位老师、方家、同门族人参考,不妥之处,敬请雅正。

        《前隐士高君墓志铭》铭文文首:“按:高氏出自齐国。以公族为齐相,因学为氏,其後藩昌,分处他国,世为显姓,代不乏人。”对元“奉议大夫河东陕西等处都转运盐使司副使程明德"所撰的这一段文字,目前不见争议,始祖隐士高厚五世孙高德山,如果不把家中先人所传族谱提供给程明德进行验证,学富五车的一方父母官一定不会如此表述。

        铭文“君讳厚,祖居盂州东乡之仙仁村。为人宽仁弘毅,力於稼穑,起家勤苦,屡致丰盛。”这一段,读者应该注意的是“君讳厚,祖居盂州东乡之仙仁村”这一句。说明:一,高厚为仙人始祖。二,高厚的上代祖先已有人移居仙人村周围即杨林窑、雕(刁)王崖等地。这一点从目前发现的资料可以得到印证。

        高厚的祖父为高昌裔是宋名将高永能之后裔高世亮之子,高世亮为忠州刺使。诸孙皆侍禁殿直,高昌裔还有一弟为高永裔。

        高昌裔选择来盂县定居与高永裔有关,,高永能(1013年—1082年),字君举,北宋西北将领,绥州(治今陕西绥德)人,后迁居青涧(今陕西清涧)。与高永能同宗的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可是到了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执政,王安石得以配享神宗庙庭,谥号“文”。并且在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追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孔庙。——高永能与高太后同为高泰(后燕吏部尚书)之后!这样一来其后裔就会接二连三的失势,致高昌裔、高庆裔及一干部属流落到了米脂一带定居并有族人展转到蓟州等其它地方。高庆裔升为辽之东京户部司的翻译吏。高永昌兵败之后,归顺了金朝。

      宋朝有个张孝纯,与盂县上文村张氏同宗!张孝纯(?-1144),字永锡,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进士。徽宗大观元年(1107)通判滨州。政和四年(1114)为河北路转运判官,移永兴军路。宣和五年(1123)以龙图阁直学士、通议大夫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太原府、检校少保、武当军节度使。这个张孝纯的第三子叫张浃,靖康元年(1126年)为太原府文字机宜(机要秘书),后被俘随父在云中(今山西大同)被关押四年,1131年前后作太原都军,都监也。其姊夫刘思与侍郎高庆裔为十友之数。这个张孝纯的第二子叫张颖,在1131年前后官至盂州判。

      也就是在1131年前后,高昌裔一门通过高庆裔与张浃、刘思、张颖的好朋友关系经选择才来到盂县东乡仙人里(乡)管辖的刁王崖、杨林窑定居。

      高庆裔归顺金朝失事后被处。高庆裔之子高巨才隐居莱州府莱阳县徽村!徽村有高庆裔墓。号称:高家太师茔。至今遗址尚存。在1137年高庆裔被处一冤案进行平反昭雪。大定六年(1166年),世宗对高庆裔的冤案进行高规格平反。

        已在盂县仙人里刁王崖、杨林(尧)窑等地安家日久的高永裔之兄高昌裔与子高原及其余族人则在当地早占稳了脚根。

        高原之子高厚迁到了仙(仁)人,由于高厚“勤苦持家,屡致丰盛。娶妻生子高泰,渐致殷富,积粟至万硕,善抚贫恤匮,四方旅食来依者众",这“四方旅食来依者众”一句自然包括由陕西米脂一带遗留的高永能属下部众来投,与高门有姻亲关系的王、李等姓也先后来到了仙仁里山北村、沙凹等附近村庄落脚。这些信息从王、李氏当时保留下来的迁徒碑记可见。

      “泰四子:长曰溱、次曰清、津、浩。皆有才能,豪侠行义。旦则干农,暮则讲习经史,知所志通,不求闻达。迨至金末,世衰,多赠官以溱,乃西州豪桀之家。累举孝廉。擢溱同知太原府事,清同知保德州事,津乐平县尹,浩获鹿县尹。每逢国乱,清津浩俱来应命。惟溱领职属施令。元兵南下,殁於陈所。"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金朝末年,统制力哀弱,朝庭为挽救危局,遂想到了曾累举孝廉的西州豪杰之家,便提升“四方旅食来依者众"的溱为太原府事,清为保德州事,津为乐平县尹,浩为获鹿县尹分治各地。每逢国乱,清津浩全来领取任务,由溱发布命令带领“高家军”征战,元兵南下大军压境,以至殁于战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铭文中对高厚之孙高溱一股之记述:“……元兵南下,殁于陈所,溱清皆无嗣。”这段话的最后五个字不能忽视。而该碑背后的族谱载:溱配郭氏,生一女嫁井陉蔡庄王林。有子高乙与高熙,高清之子则标明是继弟高浩长子高贵为嗣。这就说明,事实上高溱是有嗣的。而在高氏的(西南舁股修续宗谱序)中又有:“溱曾娶妻郭氏,生一子曰宣,当初因频遭国乱,溱领职从兵,战胜而殁于阵,主上嘉其忠节,赐军地三顷六十亩,随带大粮九石六斗,又有四十里长山之地等。然其子宣,因伤其考,亡于阵。且自身单丁孤弱,又畏差役累己,故弃军地,舍荫生官职,而不顾。约于宋理宗(赵昀)在位,宝庆元年(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二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二十年)岁次乙酉(1225),挟宗谱携妻带子,避居于盂州东延寿乡西南舁是焉,世不复任。”这样,高溱就一下子有了三个儿子,其高乙、高熙被明确刻于石碑背后的族谱中,高宣却连祖宗族谱也没有登上。而在以高溱为始祖的西南舁股族谱上却又仅有高宣一子,并无高乙、高熙也是高溱之子的记载,表面上看,处于互相不承认对方的矛盾壮态。而高溱娶妻郭氏两碑都记载明确,这样郭氏所生的就应该三子一女全部都在才行,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样的现象呢这个问题引人深思。

        其实,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并不复杂,因为战乱年间,人们的顾虑其实是很多的。金末,国家出现危难之际,政府提拨高溱及其弟兄们不同官职,把“四方旅食来依者众"那些跟随高家的人组成军队派上战场为国效力,也许高溱在被提拨的时侯,他的几个儿子还没有出生,也就没有报备公家,在带领“高家军”一次一次的征伐中,高溱自然不会声明他已有了儿子了,作为长门他怎么会不考虑保护延续自己香火(孩子)呢?到元兵南下,最后一战战殁,接下来就是金朝覆灭,元朝统一天下,作为与元朝交过战的前朝将领之门就更不敢吐露高溱有嗣的秘密了,因为一旦透露将可能随时面临被斩草除根的危险。这个秘密就这样一直保存着到了元至正七年还未公开,作为盂州判官己退归林下力田孝友的高德山在向当地父母官程明德提出写墓志铭的请求后,当地的父母官当然乐见治下前朝豪杰之家退隐林下安心农耕之举,这为稳定政局极为有利,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慨然允诺为前隐士高君写了墓志铭。为什么称高厚为隐士呢?因为高厚的长孙高溱等人牺牲在战场上后,作为家中最高族长,高厚已看厌了征伐杀虏之事,并主张子孙力田不求致仕,实实的堪为仪表,所以才尊称高君为隐士,隐士这个称呼称在古代社会具有极高的荣誉,比如孔子、庄子、陶渊明、未出山时的诸葛孔明等等都被称呼过。

        当程阴德把高厚一族提供上来的家史资料研究了个透后,这篇铭文也就水到渠成写就了,他在铭文中说“溱清皆无嗣”是根据高家提供的资料和官方掌握情况确定的,他自然不可能知道溱其实有嗣这个刻意被保守的秘密。他更不会想到碑阴族谱中就刻着高乙、高熙二人为高溱之子这个秘密,因为碑阴的族谱不是他写的,上面200余个人名写的是谁他是无须注意这细节的(如果他知道了这事恐怕不堪设想)。看来高德山已把程明德了解了个透,父母官日理万机,能抽出时间写篇碑文给高家就是极高礼遇了,至于碑阴的家谱是无须他动笔的,这也不是给皇家立碑,负责写铭文的官员必须全面把关碑阴写了什么内容。碑刻落成后,立碑仪式就是高家人自已择吉日去做的事了,况且盂州府离仙人高家祖坟还有七八十里之遥,这来回路上的行程也不是一天工夫,古代交通没今天这么方便,所以即便所立之碑是自己亲撰的文字,他也是不会躬身亲临坟地的。阴阳教官想瞒天过海,十分容易。那么高宣也是高溱之子为什么碑上仅有高乙高熙,他却没被列入其内也许高德山当时出于一种更深层次的考虑、保护吧。刻与不刻,本就两难。刻,泄密。不刻,对溱之后没交待。两难之中,刻虽占了上风但还是有所保守没把高宣也刻上去,这应该是一个反复斟酌后的决定,必须对溱祖的后裔有个交待,碑阳不记碑阴暗示。这在当时是承担了极大风险的。从元至明清高家祖坟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有专门的人家以世代看守坟墓为生,这是当地众所周知的事,为什么要看守坟墓,当然是不想让人轻易接近,怕发现不该发现的秘密而带来麻烦,好在当时没谁想到去研究坟地里高氏族谱里的信息。当然,元朝灭亡后这个秘密就没保护的必要了,但高氏一族乃当地望族,祖坟焉有不保护之理,所以看坟这个传统一直沿续了数百年不变。

        在铭文:“高氏之先,太公之後。代不乏人,恒为族右”中争议较大的一句是“恒为族右”这四个字,有文本刊为“恒为族佑”这是错误的,原碑刻明确是“右”不是“佑”笔者核实过,如按“佑”的意思理解,明显说不通。还有作者认为“恒为族右”一句是“恒为右族"的倒置,这种解读,笔者更不敢苟同。笔者支持同族研究高厚一门族谱的权威高建途的结论,就是“高恒是高厚家族族谱中的尊长者”。程明德在当时撰写铭文正是基于高德山所持族谱为高厚以上溯致22代高恒为止这一点才写出“恒为族右”四字的。

        历史上,北魏曾出现过两个高恒。其中一个高恒是公元577年正月初一登基的小皇帝,时年8岁尚有22岁太上皇高纬把持朝政。

        第二个高恒是《魏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高湖传有载:“湖弟恒,字叔宗,慕容垂钜鹿太守。太祖时,率郡降,赐爵泾县侯,加龙骧将军,仍守钜鹿。卒赠安东将军、幽州刺史,谥曰惠。子道,字始愔,袭爵。拜都牧令,迁镇南将军、相州刺史。未及之职,卒。仍以为赠,谥曰庄。子干,字干奴。好学,宽厚有雅度。袭爵泾县侯,后例降为伯。历南青州征虏府司马、威远将军、鄯善镇远府长史。仍转汾州后军府长史、白水太守。所在以廉平著称。太昌初,卒。赠使持节、都督秦 雍二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谥曰孝穆。子侃,字伯欣,袭。除南秦州长史。卒,赠辅国将军、凉州刺史,谥曰宣。子绍,字广祖,袭爵。兴和初,征虏将军、沧州刺史。侃弟腾,字伏兴。卒于安东将军、光州刺史、襄城县开国公。子陟,字祖迁。司空中郎、太尉主簿。陟弟憬,通直郎。憬弟翙,袭父爵。腾弟隆之,武定末,太保、尚书令、平原郡开国公。”上述高恒后裔相关人物,笔者从本族大宗族谱记载中已查阅对应全部找到,系三十七世到四十一世的族人。所以把“恒为族右”解释为“高恒是家族中的尊长者”一说是正确的。

附图

        顺便提一下,关于高厚先祖是不是高永能。因不在本文解读范围,只简单说几句:这一争论焦点,同宗族谱已记录的十分明白,置疑可以,否定不妥。有作者说“米脂县出现于金朝末年。北宋时期,只有米脂寨,并无米脂县。"且认为高永能没有在米脂活动的证据支撑。请注意高永能战死沙场后,高门一族势力已不复从前,其孙辈后裔高昌裔、高永裔虽曾有禁殿侍卫职但流落米脂等地极为正常,并非绝对不能,在古代人口迁徒由于战乱原因是十分正常的,不该否定。至于米脂县也罢或者米脂寨也行,均不应作为否定高永能后人从米脂最后迁到盂县仙人的理由。因为从米脂县明、清两朝的县志中即有高永能在米脂活动的轨迹。永乐战前徐禧命沈括等留守米脂,高永能、高永享前往米脂看。从这一点知道,米脂是被作为永乐之战的后方留守之地来对待的。战后,高永能的后人及部将留守驻扎米脂很正常,而米脂到最后也不安全,这样就不得不往外迁徙了。在仙人周围的高氏聚居地石碑记录先祖从米脂来是有依据的,没必要置疑。

      庆幸的是,由于同族中高厚后裔河北井径小作村高天栓一行九人到米脂查到了祖籍地璞珠河(饮马河)老鸹嘴(现称鸦嘴)之地并已确认这是十分可喜的一件事,曾几多时笔者与同族中人为现在出版的地图上查不到先祖之地而苦恼过。现在释怀了,谢谢小作村一脉的辛苦付出!

        在铭文中有一句话还应引起注意,就是“盂之仙仁,远裔曰厚”有的版本印成了“盂之先人,远裔曰厚”,“仙仁”和“先人”的区别十分明显,铭文中对“盂之仙仁,远裔曰厚。”定义是很准确的,即,盂县仙人村高厚是始祖,而不是盂县的(高姓)先人,高厚是始祖,如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难以服众了。

      读者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作为朝廷地方大员的程明德为什么乐于曾为西州豪杰的前朝隐士家族亲撰墓志铭呢除了铭文中提到的那些原因,关健一点还是为了维护元朝的统治利益以笼络名门望族的人心为目得使然,再者高德山的哥哥高广为栗阳候补县尹,高德山本人又曾是盂州阴阳教官虽已隐逸田园,但这面子还是给了的好。

        有的读者也许会问,高德山既立碑为什么不把高厚以上的先祖也列入其内呢因为这通碑就是为仙人的始祖立的,故一定是从高厚开始,而“上自高曾,下及玄仍”也算已是一种很高的规制了吧,一般家庭我看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况且一块碑允许做多大能记录几代人在古代都是有极严格的标准限制的,不能想造多大就造多大。

      以上拙文,敬请各位同好斧正。

附:前隐士高君墓志铭

奉议大夫河东陕西等处都转运盐使司副使程明德撰

承事郎冀宁路盂州判官郝蔚篆

国子监伴读掌仪李徽书

按高氏出自齐国。以公族为齐相,因学为氏,其後藩昌,分处他国,世为显姓,代不乏人。君讳厚,祖居盂州东乡之仙仁村。为人宽仁弘毅,力於稼穑,起家勤苦,屡致丰盛。以天年终,葬於越霄山万松林之左。地形幽澻,峯峦叠秀,中则垣平,川原如掌,林木森严,映带左右,诚茔域之佳兆也。娶王氏、贤明。生子泰,教以义方,不坠先业。妻胡氏。又能执妇道。渐致殷富,积粟至万硕。周贫賉匮,昌大其门闾,四方旅食来依者众。泰四子:长曰溱、次曰清、津、浩。皆有才能,豪侠行义。旦则干农,暮则讲习经史,知所志通,不求闻达。迨至金末,世衰,多赠官以溱,乃西州豪桀之家。累举孝廉。擢溱同知太原府事,清同知保德州事,津乐平县尹,浩获鹿县尹。每逢国乱,清津浩俱来应命。惟溱领职属施令。元兵南下,殁於陈所。溱清皆无嗣,惟津妻晋氏,一子:林。浩,武氏、冉氏。四子:长曰贵、次曰珎、宝、玉。浩命长子贵出継於清。其後,清、津、浩子林、贵,分为东西宅。津为民号东宅,浩为军号西宅。林三子:英、良。贵二子:广、德山。珎一子:仲。宝二子:成、元。玉三子:庭、演、聚。皆以农为业。惟贵次子德山,明敏好读书,又精於卒壬之所得,为盂州阴阳教官,自後恬於隐逸,遂不复仕。宝延儒生以教子弟,勉励宗亲以敦和睦。每念高氏一门,分□二百馀口,恐世次踈远,迷失谱谍。欲龙碑石,俱载宗派庻乎几後裔,知所从来,不忘先业,有所兴起,佥议允许众逯其志。至正丁亥二月寒食,予自盂守除充运副,闭门待次,而郡吏候唯周,因婿於高氏一门,一日与德山孙敬先,携宗族图本来告予曰:切惟人之大莫重於三纲宗之,之盛不过於灭族。偭惟高门有葭等之荣,漾恩报本之意,慎终追远之厚,上自高曾,下及玄仍,欲立石以传不朽。敬请明公以文之,是所望也。予前知州掌固,重高氏数世同居,子弟力田,亦当极劝,激励薄俗,以为仪表,兹者恳请,益怪不愧,无鄙直书其事。其谱谍

世次,已载碑阴。铭曰:

高氏之先,太公之後。

代不乏人,恒为族右。

分适他国,源流悠久。

盂之仙仁,远裔曰厚。

隐逸不仕,退归畆畆。

积德百年,箕求能守。

迨自德山,力田孝友。

常怀报本,谱谍劝诱。

我文斯石,以传不朽。

峕大元至正七年岁次丁亥已酉月庚寅日

定襄县石匝提控智福荣

       

李氏家谱好象比较乱你最好到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这里仔细地看一下,应该可以找到你的答案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姓分布地域遍布神州,史籍载李氏郡望存13个之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李慕生五子:辅、特、骧、庠、流。李辅,为骁骑大将军;二子李特,字元休,宣威将军、长乐乡侯,因其子李雄即帝位,而被迫谥景帝,庙号始祖;三子李骧为骁骑将军,以其子李寿即帝位,而被追谥为献帝;四子李庠,字元序,为威寇将军、杨泉亭侯;五子李流,字元通,为秦文王。 李特三子:始、荡、雄。李始为武威将军;李荡为骁骑将军;李雄,字仲隽,为位前将军,即帝位,国号蜀,在位36年,谥日武帝,庙号太宗。李荡有五子:班、(王含)、稚、(王午)、都。李班,字世文,袭帝位一年,而李雄之子李期杀之于殡宫;李(王含),为中领军,李稚为将军,皆死于氐人;李(王午)弃涪城奔晋都,为中宗所杀。 李雄有四子:越、期、霸、保。李越为建宁王、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李期,字世运,杀李班而自立,在位三年,骧子李寿废之为邛都县公,谥曰幽;李霸、李保皆不病而死。 李骧子李寿,字武考,废李期而自立,在位五年,谥昭文皇帝,庙号中宗。 李寿有三子:势、广、福。李势,字子仁,嗣父位,五年而国亡,晋封之为归义侯、广大将军、汉王,后因求为太弟而坐罪,贬临邛侯,自杀。 李寿弟李攸,为安北将军。 李流子李世,为位将军。 京兆,即首都,唐时为长安。陇西李氏后徙京兆者,是岷州刺史李嵩。李嵩生洮州刺史思恭;李思恭生钦;李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李晟字良器,德宗时为相,任太尉、司徒、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生有十二子:愿,为河中节度使;聪,为光禄寺主簿;(纟总),为太子中允;(孙心),为左神武大将军;(冯心),为右威卫大将军;恕,为光禄卿;宪,为岭南节度使;(朔心),为陈许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懿,为渭南尉;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生左神武将军琢;(其心),为右羽林将军;(殷心),为岚州刺史。 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 陇西和赵郡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赫无比。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大唐帝国在290年之间,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39房;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之后裔。赵郡李氏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17位宰相,文治武功,没人能比。据明代学者朱彝尊所说,赵郡李氏之族最大,甚至超过张、王、刘、赵等诸姓之上。 秦国的司徒李昙,其幼子李玑传下了赵郡房,其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赵郡房与陇西房同出一源,又各有所 李氏字辈谱100例(一) 1、湖北: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 光天化月照, 鸿先喜泰尧, 才发兴隆茂, 林应登文朝, 忠厚传家远, 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 仁义礼智信, 天地元黄宇, 宙兰馨竹秀; 6、 有、芳、毓; 7、李煜同族: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 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 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 国、勋、业、秀、广; 13、福建: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 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 簪缨甲第庆缠绵 ,南宫归获超今古, 兆楚人文极万千; 18、 华国才猷真裕俊, 经邦读列可光前, 云初祖尔原同气, 源远流长百世传; 19、 常绍前光修德大 家声远振诗书长; 20、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 存心宽忍百世其长, 兴宗耀祖富贵永强, 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 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 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 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 文运振明新 ,学道恢仙泽, 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0、显、 万、 鸿、 清、 荣;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 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3、文、朝、述、先、伟;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5、人文未起,升朝辅正; 46、光良久远善 ,任孝一正方, 元启天开宗, 易长文明辉, 先绪克定大, 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8、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49、贵宗云朝春光庆 天道显昭崇典则 玉成才美期登用 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 51、万代朝天子, 大圣尊周孔, 嘉言启世儒,弼教歌熙绩; 52、万代朝天子,金阶玉殿行,少年如有志,永远立功名; 53、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54、宏、世、开、庆、胜、玉、春; 55、西、腾、登、尚、忠; 56、仕文武国中尚元,金玉兴隆永帧祥,才汉豪杰显育秀,富贵英华大吉昌; 57、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58、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59、启、登、朝、正、大、光、明、宗、祖、德、承、世; 60、纯玉振金生,九学光显文,殿传明世焕,万芳清春; 61、令再仲常,仁定文德,昭仕承宗,源紫百千,祖代昌荣,安居永远,忠孝才良,万世光显,高曾衍庆,祠裔维蕃; 62、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63、上仲孟季、文治玄邦、世必有子、国应宗昌、远法近守、永正贤良、道崇德盛、厚笃伦常、恢弘先志、启迪辉光; 64、正、亮、先、仁、德; 65、山依益世雨,继学仰锦品。国公天水茂,元德振家声。大本先忠孝,从延发正音。诗书登甲第,礼仪习光兴; 66、英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67、德、传、延、长、孝; 68、宝、玉、凤、振; 69、丰寿永德文,芳宝玉凤振; 70、元、枝、勋、在、锡; 71、新、宗、世、芳; 72、宏、承、贵、显、学、守、尊、光; 73、春之有永洪朝景-----------宗继守学兰克广世传; 74、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75、克、作、合、祥、金; 76、大、义、必、尚、尧、仁、中、和、恒、孝、本; 77、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78、浴、师、宪、培、法、承、钦、敬、持、循、广; 79、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80、世光孟行(仁)廷延宣,明最仲念信(文)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均(善)嗣尚彦思孔子,应居春景道贤良,运启光昌宗本大; 81、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82、珠火朝君文,友笃宽松云,文大创景馈,树柏尚元荣------正德由来远,忠臣作儒生; 83、全、万、凤、庆、国,建、富、继; 84、世、守、海、孝、存、灵、圣; 85、玉、春、守、俊; 86、洪、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87、生、有、日、月、星、辰、瑞; 88、朝、纲、世、登、永、吉、大、昌; 89、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90、振、凤、玉、树、国、永; 91、流、芳、清、白、世; 92、月、成、兴、相、道; 93、克茂见兆增,树来延纪宗,永成世文明,续传焕之卿; 94、国文向其春,心正是子(瑞)荣,宗之必永胜,光大为家庭; 95、先、泽、远、志; 96、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97、显令维泽毓,昌世远延年,绪德思恩广,绍忠庆吉贤; 98、玉福学廷荣,芝兰百世昌,忠厚传家远,诗书礼义长; 99、一、之、承、国、庆; 100、正学先光大, 逢开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时

参考资料: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林州家谱目录===

林州西街李氏族谱

正题名林州西街李氏族谱

责任者李修德

撰修时间2010年

摘要始祖于明洪武六年(1373)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中州彰德府林县西诸翟镇(村)入户,立茔村东南半里许。本族始祖同林州市横水镇铁炉村李氏始祖李全为兄弟。族谱分八支,传24世。一支李自新后裔,二支东姚李家厂李首都后裔,三支后寨村李连财后裔,四支东头村李辅荣后裔,五支后寨村李福后裔,六支、七支、八支。

谱涉地河南省林州市

版本精装印本

数量1册

馆藏地河南省林州市

登记人李刚毅

先祖名人

六世李汉,山西绛县县丞(正八品)。

十世李璋,修职郎(正八品)

十五世李崇儒,浙江宣平、缙云知事。

十五世李崇修,九品职员。

统一续修李氏族谱序

国有史,地有志,族有谱。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标志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这里可读到祖先所处历史变革中的生存状态,处事心境、人生观、价值观,可读到吾氏之悲欢离合,生灭盛衰……为尊卑分明、亲疏明析,增进凝聚力,为促进团结,发扬传统美德,以传亲亲之念,为促进社会和谐,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奉献族人之力,而统续修族谱。

本族始祖和横水镇铁炉村始祖李全同根、同祖、同源是同胞兄弟,明洪武初年同地、同时、同路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广济寺老槐树下迁原林县城东分居西诸翟、铁炉两村,至今已六百二十余年,繁衍二十多代,已族众丁繁,迁徙广布。

本族原有家谱被族人李雨因故焚毁,致使族系紊乱。直到清雍正年后,各支系才据先人历代传承及茔地碑碣考证,分别修谱。因时局变迁,多不完整。几经隔代、口碑流失资料难祥,续编已成难事,如再不统修续,为我李氏最大憾事,难慰祖先,愧对后人。吾虽才疏学浅,阅历不深,决尽所能。仗多数族人鼎力相助,奔各地搜集谱牒、手抄本、碑碣、分单、契约、长辈口传等,统续修族谱,编辑成书,印发各支。

族谱编撰之道时近则宜,时远则难。近者二、三十年,此时长者尚存,年少者得闻其祥,时远者皆亡,得其祥难也。切望后人及时续修,别步我艰苦难愿之思。

始祖十八世孙修德讳传文谨序

公元二〇一〇年菊月吉日

在很多李姓都称是李唐后裔,可李姓有上亿,李唐后裔又能有多少,我以前听说江南李姓都是唐宪宗后代李火德的后代,今天又第一次听说大槐树李家也是李唐后裔。大槐树李家后裔现在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几省少说也有几千万人。那么李广后裔真是太多了。

大槐树李氏资料

明永乐年间,李姓立村,名李家寨,万历六年(一五七八年),崔姓迁来,在李家寨东侧另立一村,名崔家庄,清乾隆年间,两庄村舍毗连,遂合称崔家小寨子。

李氏家族大槐树

神头镇的吉庄村,有个叫李树安的老汉,他家院子里有棵大槐树,五个人也抱不拢。大树造型奇特,树身向东南倾斜,在离地三米高处分叉,盘旋扭曲,宛如雄鹿头上的角向四方伸展。树梢高15米,宽15米,呈伞状,气势实在不凡。相传,大槐树存活已有六百多个春秋了。说起当初,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这个传说还得从明洪武初年说起。

在12世纪后,北方的蒙古族越过万里长城攻击汉民族,最终由忽必烈独霸中原。而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居领先地位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不甘受元朝的统治,纷纷揭竿起义,终于由朱元掉灭了元朝,于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登皇帝宝座,帝号为太祖,年号为洪武。

明太祖为了巩固统治,于洪武元年(1368)兴起了把蒙古族赶出中原,消除元朝文化影响的热潮。在有关著作上这样说:“明太祖是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孤儿,因为他的出生地附近就是汉高祖的出生地,所以有人说明太祖有很多作风与汉高祖相似。话虽如此,但不同也不少。其一是汉高祖讨厌学问,尤其是儒学,而明太祖却尊重儒学,这是因为他需要士大夫阶层的人来支持他。不过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把中国本土内的北方民族赶走,并将他们的文化消除。或许这才是明太祖为什么要强调儒教是代表国粹文化的理由。”

明太祖把蒙古族赶出长城后,山西、陕西、河北北部出现了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现象。为了补缺,于洪武二年(1369以兴起了汉民族移居热潮。由人口多耕地少的地方,移居到人口少耕地多的地方。大批移民由南向北,徒步千里,迁家落户。当时,各地设立许多移民站,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就是一个移民站。这个移民站的移民,大部分来自河南。陕西和山西南部。移民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集中到大槐树下,又从大槐树下一批接一批迁往北方。

在移民中,有个叫李发根的,年近六旬,妻张氏,下有一子,唤作宝儿,一家三口由河南来到洪洞大槐树下。一日,官家宣布要李发报三口迁到北部的马邑县落户。李发根一听,有些作难,因为他们从河南走到洪洞县已是精疲力尽了。现在又叫他们从洪洞迁到马邑,这么遥远的路途,老俩口年岁已高,且身有残疾,如何走得去呢?于是李发根向官家乞求道:“老爷们,您行行好,让我们到近一点的地方吧,我这把老骨头实在是走不动了。”“不行,走得动也得走,走不动也得走,这是皇家规定,违者斩!”官家严厉斥责道。李发根三口被吓得直哆佩,心想,与其在这里被斩首,还不如死在路上。没有法子,只好起程。上路之前,李发根让宝儿从大槐树上折下一根树枝,当做拐棍使用。他拄着槐枝,领着妻小离开了洪洞县大槐树,向北走去。

二月里的春风,在白天轻轻地刮,暖洋洋的,可是一到夜晚,特别是深夜,却是寒风刺骨。李发报三口儿没有感到春天的温暖,迎着西北风走在大路上,走一会歇一会,歇一会走一会儿。天黑住店,天明赶路,遇水解渴,逢人乞求。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川又一川,山山川川不知走了多远。这日,来到宁武关地界,妻子张氏终因饥饿和劳累染病在身,没几天就命归西天。父子俩痛哭一场,只好挖坑将她埋掉。李发根让宝儿和他一起跪在坟头,对妻说道:“宝儿娘,你就在这里安息吧,我和宝儿走了,等我们有了着落再来接你。”父子俩又痛哭一场,擦干眼泪,李发根拄着槐树枝,领着宝儿摇摇晃晃地又赶路了。

冬去春来,河里的冰凌都融化了,田野与河滩都露出细嫩的绿苗来,柳条上缀起鹅黄的碎点,大雁在空中排开队伍,长声呼叫,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可是,李发根的身板却越来越衰弱了。他走几步,歇一歇,歇一歇,再走几步,靠槐树枝的支撑,一天也走不了三十里路。当他来到马邑县境内吉庄村的时候,就觉得全身发软,两腿再也走不动了。李发根把槐树枝往土里一插,终于倒在地上,两眼一合,再也没能站起来。宝儿俯在爹身上,放声大哭。大伙儿非常可怜宝儿,找来一块破席,帮宝儿将他父亲卷起葬掉。李宝儿葬掉父亲,回到原处蹲着,不知如何是好,是走是留拿不定主意。此时,他忽然看到一个奇异的现象:父亲插在土里的槐树枝,不到三天,竟然生根发芽,长出嫩绿的小叶儿来。李宝儿十分惊讶,心想,从洪洞出发,走了一个月,父母双亡,槐树枝却活了。难道说,洪洞大槐树有灵性?它的技儿活了,这是我李家扎下的根。李宝儿终于不走了,就在槐树枝生长的地方住了下来,白天垦荒播种,晚上打坯建窑。

秋天到了,谷子黄了,高粱红了,李宝儿终于建起了三间窑洞,收获了十石粮谷。那槐树枝也长高了许多,翠绿的叶子,在风中摇曳,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有人见宝儿十分勤快,人又老实,便将女儿许配他为妻。又过了几年,槐树长得越发大了,树身粗壮,枝叶层层。李宝儿家象槐树一样,繁殖出新的一代,他有了儿女,天真活泼,十分可爱。

春上柳枝,秋扫落叶。槐树上的槐荚儿长出来了,落了又长出来……李宝儿家一代接着一代,也象槐树似的越来越旺,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马邑县槐树院的李氏家族”。

洪洞古槐有千年,千年古槐有灵性。这话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民间这样说,也有这样的巧事。李树安老汉讲了这样一件事:他小的时候,有一年,槐树院驻下了官兵,他爷爷在槐树下垒起炉灶做饭。一个月后,官兵走了,大槐树经烟熏火烤,树身裂开一条缝。有一个风水先生走来,绕着槐树转了一圈,又上下看了一遍,对他爷爷说道:“大槐树是你家的根,它已有了灵性,要好好保护,快把树身上的裂缝用泥抹住,让它愈合。否则,你家辈辈下来有个瞎眼人!”后来,那个风水先生的话果然应了验。开始是李树安的姑奶奶有一只眼看不见东西;到了父辈时,李树安的母亲得了眼病,晚年双目失明;李树安这辈时,他的弟媳在打谷场干活,被谷花刺瞎了一只眼;李树安子女辈时,他二女在4岁出麻疹瞎了一只眼。李树安的爷爷当时虽然用泥抹住了槐树上的裂缝,但等到愈合了,他家已过了四代,代代有个瞎眼人。这是巧合,还是大槐树有灵?就不得而知了。 后来,李家把大槐树保护起来,不再在槐树下垒灶做饭,不再用刀随便砍槐技,让它自然生长。每当有了干技,就用钩子钩掉。现在大槐树虽然空了心,但它的生命力仍很旺盛。树下生出一片新绿就会跳上槐枝,再过一些日子,大槐树就挂满了墨绿色的叶子,接着开出一串串白中透黄的花朵,散着幽香,象是一个天然大帐篷。

大槐树从洪武二年(1369倒现在,由一个细枝枝长得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李氏家族从李发根到李树安,经历了六百多年,人丁旺盛。现在槐树院的李氏家族多达几万人,遍布于朔州大地。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豫东。西汉时,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东汉时,又有李氏族人陆续徙迁西南川、滇一带,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大姓,中原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利贞56世孙唐高祖李渊为开国皇帝,多赐国姓于民,便使李氏宗族庞大。主要分成两支望族,一支在陇西(今甘肃),一支在赵郡(今河北),并不断向全国各地扩展。主要有三次南迁:一次是唐初,河南李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又有不少李氏子孙避难南迁。第三次是五代时,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者。明初始,有李氏迁居海外,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时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者,多有李氏。 据近年人口普查统计,李姓人口近亿人,为诸姓之首,世界第一大姓。遍布华夏及世界各地,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今单就我李氏一脉,寻根问祖,悠悠岁月,芸芸众生,又谈何容易,好在有一个故事至今流传大江南北。(二)、大明山西大移民、大槐树下有祖根“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一棵古大槐树,魂牵许多代。至今,洪洞县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众人心中的故乡。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元朝末年,腹里之地,天灾人祸,连年不息。或天旱赤地千里,或水患汪洋无际,或虫蝗逼日,或鼠疫噬虐。义军蜂起,残元用兵,杀伐不休。致使人丁锐减,生民百遗一,千里无人烟,尤以华北一带为甚。史载,明朝大将徐达自河南兵伐山东,一路不见人烟,银两置十字大路,一月余无人动。《张北县志》载: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红巾军将领关先生、破头潘等率义军出塞,经大同攻上都,将沿途所经兴和路、中都及野狐岭(即今之张北城、白城子、狼窝沟)西路诸驿焚毁。然而,被称为“表里山河”的山西,却因山阻河隔,变乱少及,平安富足,人口稠密达四五百万之众(当时全国才六千万)。待大明江山稳定,朝廷为恢复民生,增强国富,决定从山西移民至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朝廷规定:四口之家迁其一,五口之家迁其二,六口之家迁其三。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有8次,涉及18个省的490多个县市的882个姓氏。而洪洞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是待迁移民点之一。相传,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第一代大槐树距今有800多年,址存树无。第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于第一代槐树东约5米,也有400多年历史,但已干枯。1974年飓风吹倒后,进行了整修和数次防腐处理)。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甚为壮观。官府在此设局驻员,办理移民事宜。待各地移民在此聚齐,再分迁外省。移民们临行前,凝眸古槐,鹳哀人啼万难割舍,不忍离去。是时,男女老幼用绳索捆绑成串,兵丁押解,一路风餐露宿,悲惨可分。只有在大小便时,方央求解开绑手的绳索,所以至今人们把大小便称为解手。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代规模最大的一次官方移民,大部迁徙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数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后有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等者。这些移民迁居新地之后,或重垦荒田,复苏农桑; 或军垦戌边,抵御外患。经数百年繁衍滋生,不断向周边拓展。由大河上下,到长城内外;由平原到山区;由坝下到口外,遍布下山西移民的子孙后代。相传,中国近代,军阀混战。直隶袁世凯兵伐山西,部队一路西开,兵痞沿途掠抢,揣满私囊。当行至洪洞县大槐树下时,军兵们停足不前,纷纷将掠来之物,倾囊挂满大槐树,长跪叩首,祭奠老祖先人。袁世凯一看,这仗没法打了,收兵东归。如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堂,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共800多姓氏。正面供奉着它们的牌位。这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各地,后经搜集整理公诸与榜,以便海内外移民后代到此寻根。今张家口一带人,无论语音习俗,还是文化爱好,均近同与山西人。以此,张家口人为山西移民之后,应该勿庸置疑。而我李氏家族不正是其中一支吗?(三)、几代辗转长城下,西山底村落脚根在蒙古高原南沿,张北与崇礼以东西蜿蜒的秦长城为界,分成坝上坝下。在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形成的汉诺坝玄武岩台地脚下,集沙坝底路口处,有一小山村---西山底。据《崇礼县志》记载,该村始建于明初,我李氏族人便在此落脚、生根、发迹、拓展。但究竟是那一代李氏先人何时迁居于西山底村?是始迁建村者,还是后来迁寓者?是直接从山西迁居于此?还是几经辗转最后落脚于此?今均不得知。本谱中所称李氏始祖第一世,乃指西山底老坟立祖之人。据粗推算,其应为清嘉庆(约1800年前后)年生人。迁此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国家计划移民垦荒,如前述山西大移民为例。二是军屯戍边。明时边关守军,三分守戌,七分屯垦,以屯养戍,平时种田地,战时趋胡寇,世袭更替,便留居于此。三是为了拓展生产、生活空间,自行辗转徙迁于此。原来,从辽、金、宋、元朝,直到明、清、民国,有一条官商驿道,经过集沙坝西山底村。它东南始于大都北京,北出居庸关过张家口大镜门,上集沙坝,坝口处有一蒙古石堆傲包(上矗旗杆,旧年间,每逢阴历六月六日,四周蒙人举家骑马驾车,牵牛赶羊,一家家,一队队,花团锦簇,云涌而至。搭帐篷,挂彩绳,祭脑包,跳鬼神,赛马,射箭,摔跤。羊肉香溢,烈酒醉人,商贾叫买,相当热闹。平日人们路过脑包,都要扔些铜钱于其上,最差也要扔块石头作为祭祀,以求上下坝平安旅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疑其有古物珍宝,十里八乡农民将其翻个底朝天)由此傲包道分两岔:西北一路进张北,过二连、滂江、乌得、叨林,至库仑(原本中华地,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或直抵中俄边城恰克图。东北一路过元山子、什巴尔台、沽源,直抵辽、金、元三朝设都的龙兴之地---正兰旗或巴林左旗。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此道仍络绎不绝。尤其秋冬季,牛、羊、驴、马、骆驼趟子,一群接一群南下,沿途大众热情远迎。到六十年代末,随着当地屠宰、冷藏、冷运能力提高,活畜赶运业消失,此道亦衰落冷僻。考李氏家族前五代,每代均拴赶老倌车,每年一趟来往于张库大道的长途运营之中。由此来看,上述种种迁居原因,均是有可能的。在西山底村,李氏先人凭着智慧辛劳,艰苦创业,生财发家,田产广布于西山底、二道边、黄花坪(该处土地,在日寇占领时,一因靠近日本据点耕种不安全,二则日本人及伪政权,整天派工摊款,地亩多,负担不起。土地白送人都无人敢要,只好丢弃不种)。农作之余,跑老倌车,几年下来,也算小富一方。(四)、旗人放地前坝头,李氏迁垦东元山清末,外侵内乱,朝政衰败,八旗子弟只会吃喝玩乐,不懂经营生计,坐吃山空,开始拍卖老祖宗当年圈占(满清入主龙廷后,各旗强行跑马圈地)来的土地。当时坝上汉人稀少,少作农事,多为满蒙牧场。光绪二十年(1894)张家口理事同知厅派商人到坝上放地,哈拉沟韩家承买了东至马良坡,西至夏营盘,南至花兰井,北至唐贡洼(原属满旗宝公府马厂地)的大片土地,并陆续转买他人。就在此时,李氏部分族人买下了东至马良坡,西至狼窝沟路西,南至南梁、啖羊梁,北至村中大道及东河沟的大片待垦地。另外,在其他地方如老鸦河、西元山等处也有部分土地。至此,东元山子开地立村了。初到东元山子垦居者为第四世李选、李倓、李妙、李玉四兄弟。这是一个三世同堂大家族,坝下西山底等处原有土地仍继续耕种,两头产业共伙经营,长门掌家,各得其所。农作之余,夏跑老倌车,冬开榨油坊。吃饭分大小伙房,干活雇长工短汉,确曾富甲一时。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老弟兄们相继过世,小弟兄之中,长门李全忠掌家,但其当家不管事,一切均由其妻张氏主政,里里外外一把手,坝上坝下两不误。由于渐渐家大业大,子孙多长,人众口杂,矛盾渐显,出力不等,苦乐不均,劳酬失衡,人心思分。二十年代末,终于按老四股分家了。长门李选子李全忠一股。二门李倓子李全吉一股。三门李妙、孙李贵一股。四门李玉、三子(李全旺、李全永、李全发)一股。掷骰子,比点子,分股子。好地块门口大地、金沙滩及大后背各分得一份。坡地,长门分得南背,二门分得转山子,三门分得四方克廊,四门分得磨菇圈。每股一顷余(当时亩三百六十步称大亩,以后亩二百四十步称小亩)。居房自东至西,长幼排房,一股一院,宅基院各一处。三套骡马大花车,一股一辆,四门由最幼者李全发掷出黑大门(即三个六点),得了头份好骡马车,余不赘述。到三十年代,四门李全旺、李全永、李全发再次三股分家,股均地二三十亩,降为中下等水平,其中长子李全旺子女多,家道更显贫寒,多给人打长工,渡日艰辛。三十年代末,三门李贵先后连亡二妻,迷信院内开油坊地基硬,携二幼女与长门族弟李有并家。一家二烟枪(李有妻与李贵均吸鸦片)卖地抽大烟,耕田逐年减少。到四十年代初,李贵亦逝,由侄子李振森(李有子),摔盆引幡,一子两门,虽仍富,但大不如前。四十年代末,二门李全吉,三子渐大,除本村地外还租种了东营盘兆丰寺(即蒙古小少爷苏毓秀家庙)脑包洼的庙地。1948年初冬土改前夕,三子四股(父母养老田称一股)分家,每股得地二十亩,上房一间,宅院基地一处。分家后,土地改革开始。按土改政策,长子李维妻儿女四人,应得地四十亩,现有二十亩,还可再分得二十亩。但当时家长专制,外事一切老子主持,说了算。对外按未分家算账,八口人(二老三子一媳二孙),八十亩地,不分进,也不分出。对内则按原分家算账,每股二十亩地。这样,长子李维少得二十亩地,从此贫困压身。其他族人亦相继离开西山底,到坝上发展。李X4(梅丫头)一门除种地和跑老倌车外,又到西元山子(现今学校址)开起了车马大店。初甚火,后因丢失住店旗人东西,失主连讹带诈家底赔尽,携四子回西山底分家务农。从此家道一蹶不振。后来,长子李全福迁居东营盘清洋沟。李全义一门,其子李富、李美、李彦,亦随即定居东元山子村,耕种村东南大地及啖羊梁坡地,亦跑老倌车,生活富足殷实。最晚上坝者为其四子李茂,为1957年高级社时期。言而总之,随子孙繁衍,人丁渐众,人均土地渐减,子女稀少之家尚保殷实,子女多者,则家道逐渐衰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大部分成为中农,一部分沦为贫下中农。1955年农业合作化后,生产资料统归集体所有,家无论贫富,口不管众寡,都一样凭劳力吃饭。是时,子女多,口粮分得多; 劳力多,工分亦挣的多,分红亦多,生活倒比人口少合算了。(五)、族旺一根,花开四方止2005年,原籍西山底已无族人,大部分户籍在东元山子村,部分族人先后迁居他处。李全福一门迁居东营盘清洋沟。其孙李长生死后,已无后代。李玉高迁居曼头营义哈德。李智迁居花兰井小西坡,李玉山,李振荣,李成及其子李振枝、李振玉、李振全、李振平、李举,李明及其子李振瑞、李振江等先后迁居张北县城。李振武1987年由张北城迁居张家口市。李振富父逝母嫁,随迁居怀来县二台村。进入二十世纪末,改革开放,不少族人弃农进城或打工,或种菜或经商。有居市,有居京,但其户籍未离原籍,故不作考记。至今,李氏家族传九世历二百年,至少繁一百九十四口,故五十九口。

  李姓是第一个大姓,来源也很复杂。相传,李姓出自黄帝,其始祖皋陶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

  在漫长的发展中,李姓还出现了许多名人。如老子(李耳)是著名思想家,唐太宗李世民是功勋卓著的封建皇帝,李白是把唐诗推向顶峰的人物,李政道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人数众多,难以尽述。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姓起源,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老汉今年七十有一,姓李,据家谱记载原籍是明朝时由陇西(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随龙(明成祖燕王朱棣)迁至天津落户。

  你是浙江台州李姓,因李姓支派浩瀚,人口众多,历史上出现出类拔萃的先人应该在预料之中。

  李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一亿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

  寻根溯源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以官职为氏。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赐僚族分支为李姓,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高护氏等改为单姓李氏。出自他姓改李姓。唐时,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和少数民族的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等十六个姓氏的异姓有功之臣被赐姓李。

  得姓始祖

  李利贞。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皋陶断案非常准确,从未出过差错,在当时名声很大。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木子即李树的果实)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记住“木子”的救命之恩,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李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鹿邑一带。先秦之时已有李姓族人迁居山西、四川等地。汉代两大支系即陇西、赵郡两望族已基本形成,并开始在北方各地播迁。到三国时,李姓族人已迁居到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已迁至今宁夏一带,向东南已迁居至今江苏、江西,向南已迁入今湖北,向西南已迁至今云南。魏晋南北朝时,已是全国的大姓。至唐代,统治中国达三百年之久的李氏作为国姓很是显贵。李姓大举南迁也始于唐代,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唐初,李姓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姓族人有的在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是最早的入闽者;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又有不少李姓族人迁往南方;第三次是黄巢大起义至五代,因中原长期动乱,又有不少李姓族人入闽在莆田、晋江定居。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南迁的结果,使李姓族人开始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而且远播海外。明清之际,李姓族人已广布全国各地,真可谓泱泱大族,枝繁叶茂。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可逾百分之十八,而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不足百分之八。

  郡望堂号

  李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十二个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赵郡,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西南);顿丘郡,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渤海郡,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渤海湾沿岸一带;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襄城郡,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县);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梓潼郡,治所在梓潼(西魏改巴西,今四川梓潼);范阳郡,公元二二六年改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广汉郡,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梁国,公元前二零二年改砀郡为梁国,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堂号:

  “陇西”、“赵郡”、“平棘”等。

  宗族特征

  历代李姓政治地位显赫。据有关史料统计,李姓族人仅称帝王者就达六十多人,这是其他姓族所不可比拟的。各支李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江西建昌李姓一支派语字行为:“辂德宝弼,岑林松荣,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近日,开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河北高邑李氏派语字行为:“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名人精粹

  李耳:即老子,春秋时期陈国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周时以著《道德经》而闻名,也是道家的创始人。他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李姓第一人。李斯:河南上蔡

盂县仙人《前隐士高君墓志铭》释疑

高保民(高厚第25世孙)      《前隐士高君墓志铭》一碑刊成于元至正七(1347)年八月二十七日。该碑文是由时任“奉议大夫河东陕西等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