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字来历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3收藏

袁字来历简介,第1张

姓氏起源: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 。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3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4出自拓跋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皇姓拓跋改为汉字元姓,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姓。其后分不清元、袁二姓,故此支袁氏流传至今。 

5来源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东汉末,分布在近四川东部及重庆一代的板楯蛮,有杜、朴、袁三大姓巴夷王。袁姓同其他的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的血缘交流。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袁姓,世居沈阳。到清末民初,旗人融化入汉族,袁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迁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堂号袁姓堂号有"卧雪"、"汝南"、"陈郡"、"陈留",其中"汝南堂"比较有名。 

郡望陈 郡:秦时置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彭城郡:西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不论是读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在提到袁绍、袁术的时候,称他们出身的汝南袁氏为「 ”四世三公”,意思是他们这个家族已经连续四代人都当过「 ”三公”(东汉的宰相)级别的高官,家世尊贵,令人艳羡。 老版《三国演义》袁绍(演员和周瑜是同一人,哈哈) 「 ”四世三公”有时也会被说成是「 ”四世五公”,那么究竟是「 ”三公”还是「 ”五公”呢?其实两种说法都没错。「 ”三公”是指东汉时期设置的太尉、司徒、司空三个官职,是东汉王朝负责具体政务的行政长官,相当于三名宰相。「 ”五公”则是指袁氏在四代人中有五个人当过「 ”三公”。所以,「 ”四世三公”和「 ”四世五公”都是正确的说法。如果要非常严谨地说,应该是「 ”四世五三公”才对。 汝南袁氏究竟是个怎样的家族?他们是怎么做到「 ”四世三公”的呢? 其中至少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他们家族以研究《孟氏易》见长,有世代相传的家学;二是他们子孙繁盛,人丁兴旺,家族人口多,也就提高了产生人才的概率;三是他们积极与其他的世家大族进行政治联姻,经营人际关系网,例如袁汤让儿子袁隗娶了大儒马融的女儿,而袁逢的女儿则嫁给同为「 ”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的杨彪等等。 不过,这些都是当时世家大族在社会上立足的常规操作。汝南袁氏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们在东汉王朝的历次 中,临机决断,选边站队,通过一次次神一般的操作,成功获取了大量的政治利益和政治资源,其精彩的表现,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世:袁安以反对外戚窦氏得名 顶级的世家大族大多世代研习一两门经书,称为家学。汝南袁氏的家学是《孟氏易》(西汉学者孟喜著述的易经理论)。袁氏传习《孟氏易》,最早的是袁安的祖父袁良。袁良因精通易经,于汉平帝时举明经,历任太子舍人、成武县令。袁安从小跟随袁良学习《孟氏易》,以经学举孝廉,历任阴平县长、任城县令(汉制,大县长官为令,小县为长)。 袁安的仕途虽以经学起家,但袁安并非只是 书斋的学者,他在政坛上立足发展,靠的是他的实干才能「 ”理剧”(善于处理疑难案件)。 东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发生楚王刘英谋逆案件。因袁安在当县令时就已表现出优秀的「 ”理剧”能力,三公一致推举袁安为楚郡(即楚王封地)太守,负责审理这桩惊天大案。 处理此案的难点在于,刘英的口供已牵涉到数千人,这些被卷入案件的人因不胜拷打讯问,或者为了争取宽大处理,又继续检举揭发,导致涉案人员超过了一万人。 袁安在赴任前已经知悉这一严峻形势,他到任时,顾不上去郡府报到,就直奔监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整理出一份名单,名单上的人,都是只有口供而没有别的证据佐证涉案事实的人员。袁安列出这份名单,一一详细说明理由,上奏汉明帝请求释放他们。汉明帝无愧于他的谥号「 ”明”,他看了袁安的论证,深表赞同,并且称赞袁安的高效和严谨,完全同意了袁安的请求。因此得到释放的有四百余家(按一家十口人计算,当有四千多人)。袁安获得了「 ”以宽为政”的赞誉,也获得了世家大族的认可和支持(那些被释放的人,大部分都是楚郡的世家大族)。 因处理楚王案有功,袁安升任河南尹、太仆。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袁安出任司徒,进入了「 ”三公”之列。 袁安成为三公之一,也就进入了东汉王朝的最高决策层,很快他就与外戚窦氏产生了矛盾。导火索是对匈奴的政策问题。 匈奴在西汉时曾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到了东汉,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东汉的基本政策是拉拢南匈奴,打击北匈奴。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听政,打算派其兄车骑将军窦宪征讨北匈奴。其实当时北匈奴势力已衰,对中原已无实质威胁,窦太后的做法,目的不过是让窦宪去打怪升级加经验值,以便立功升官罢了。 因此,袁安联合了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上书反对出兵,理由是匈奴不犯边塞,不宜劳师远涉,空费国用。书上之后,窦太后置之不理,拒不答复。宋由等人怕了,不敢再说什么。只有袁安和任隗免冠上朝,当着窦太后的面据理力争,众人都为袁安捏一把汗,袁安却神色自若。 征讨匈奴是外戚窦氏为自身立威的重要一步,袁安怎么反对也没用,最后窦宪还是带着大军出发了。因此,袁安和窦氏之间的梁子,也是结定了。 此后,袁安又举劾与窦氏结党、向窦氏行贿的司隶校尉、河南尹及各州郡的刺史、太守,有的人事迹过于明显,窦太后也包庇不住,因此被免官的有四十多人。 袁安的行为,自然让窦氏忌恨不已。但袁安所作,都是在维护汉和帝的权威,是代表皇帝和外戚作斗争。因此,袁安得到汉和帝的保护,再加上袁安在朝野名望极高,窦氏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加害于他。 袁安和窦氏的恩怨还没有结束。窦宪北征匈奴,十分顺利,取得了「 ”勒石燕然”的空前大胜。窦宪为笼络北匈奴,打算立投降的匈奴大人为单于。请示至朝廷,窦太后下公卿议,袁安第一个提出了反对。袁安主张将南匈奴单于迁往北部统治其地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立两个单于,因为立单于要拨给一大笔经费,没必要花这个冤枉钱。 有窦太后在,袁安当然是斗不过窦宪的。毫无悬念,窦宪的意见被朝廷采纳,北匈奴右谷蠡王于除鞬被立为单于。尽管如此,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袁安作为皇帝一方的重要支持者,获得了极大的信任。 永元四年(92年)三月,袁安去世。六月,汉和帝发动政变,窦宪及其两个弟弟窦笃、窦景自杀,汉和帝亲政。此时袁安已死,但袁氏家族的名声却因宿敌窦氏的倒台而大大提高,袁安长子袁赏以父荫为郎。永元五年(93年)九月,于除鞬反叛,事实证明了当初袁安的意见是正确的,袁氏家族的声望再次大涨。 第二世:袁敞反对外戚邓氏的教训 因为袁安在政治上的活跃,汝南袁氏迎来了家族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但这种兴盛的势头能否持续下去,还取决于袁氏子孙能否接下袁安的反外戚大业。 袁安的长子以父荫为郎,但事迹不显,很可能是英年早逝了。 次子袁京发扬了袁氏的家学专长,继续钻研《孟氏易》,并作《难记》三十万言,将袁氏的家族学术事业推上高峰。袁京以出类拔萃的经学造诣跻身名士之列,但却无意仕宦,官止于蜀郡太守。本来蜀郡太守也是二千石的高官,不算小了,但对汝南袁氏这样的顶级世家大族来说,二千石的太守还不足以彰显其家族等级。 当然,袁京在政治上的低调,也可能是袁氏家族的一种策略。因为外戚窦氏(汉和帝母族)倒台后,外戚邓氏(汉和帝妻族)又上台了。袁氏一下子占不到上风,不得不为自己留一条退路。袁京辞去蜀郡太守之职后,隐居于宜春郡的山中,是一种规避政治风险的行为,目的是保存袁氏的家族血脉。 维护袁氏家族政治利益的重任,落在了袁安第三子袁敞的身上。袁敞努力工作,官至司空,他继承了袁安反对外戚、维护皇权的立场和方针,与外戚邓氏对立。但袁敞性格刚直,手段不如袁安灵活,个人声望也不及袁安,再加上失去了皇帝的支持,袁敞被邓氏诬陷交结尚书郎张俊泄露宫廷秘密,免官,元初四年(117年)四月被迫自杀。 袁敞之死对袁氏家族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但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营造了袁氏坚决反对外戚专权的正面形象,仍然大幅度地提高了袁氏家族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因为袁敞是免官自杀,并未牵连子孙,而且袁京辞官隐居,也保留了家族血脉,因此这一悲剧并没有给袁氏造成伤筋动骨的伤害。只要有合适的时机,袁氏仍有能力卷土重来。 特别重要的是,袁敞之死给袁氏子孙留下一个深刻的教训:做事不能太耿直,得讲究策略。 第三世:袁汤精心布局,打下除灭外戚梁氏的基础 袁京之子、肩负袁氏第三代希望的顶梁柱袁汤,就充分吸取了叔父袁敞的教训。虽然袁汤也继承了反对外戚的家族政治基本立场,但他行事圆滑,在必要时也不介意与外戚合作。 汉质帝驾崩后,大将军梁冀召集三公九卿议立新君。梁冀中意的人选是蠡吾侯刘志,而太尉李固、大鸿胪杜乔主张立清河王刘蒜。从东汉皇室谱系来说,清河王刘蒜是汉质帝刘缵的堂兄,是享年九岁的刘缵血缘关系最近的皇室成员,兄弟之间互相继祧,也不违反宗法制度。而且刘蒜其人「 ”动止有度”,颇得人望,是继承帝位的佳选。而蠡吾侯刘志不仅与汉质帝血缘疏远,而且论辈分,刘志是刘缵的叔父,以叔父继承侄子,这是违背宗法制度的,因为这意味着刘缵的绝嗣。在古人的观念里,绝嗣的死者无法享用子孙的血食,只能沦为饿鬼,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但梁冀仍然执意立刘志,因为刘志即将迎娶梁冀的妹妹,而且已经来到了洛阳。 时为太仆的袁汤,认真评估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后,毅然选择附和梁冀。因为支持梁冀的,还有太尉胡广、司空赵戒、中常侍曹腾等重量级人物,而李固、杜乔只是少数派,根本不是梁冀的对手。 果然,梁冀上奏梁太后,免去了李固、杜乔的职务,不费吹灰之力就扫清了障碍,刘志被立为皇帝,即汉桓帝。袁汤因参与「 ”定策”(确定皇帝人选)有功,由太仆升任司空,成为「 ”四世三公”中的第三世,还被封为安国亭侯。这是袁氏第一次获得侯爵爵位。东汉中前期封侯很少,袁汤获封亭侯,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足以使袁氏上升为除皇族之外的极少数顶级贵族行列。 由于袁汤积极向外戚梁氏靠拢,取得了梁冀的信任,继续升任司徒、太尉。这也是袁氏第一次有人出任三公之首的太尉一职。 但是,袁氏家族毕竟有着长期反对外戚的黑历史,梁冀在内心里对袁氏是保持警惕和戒备的。 元嘉三年(153年),发生了袁氏族人袁著上书劝梁冀致仕退休的事件。袁著时年十九岁,是刚从太学毕业的小青年,因成绩优异被任命为郎中。袁著初生牛犊不知天高地厚,他上书梁冀,不过泄一时之忿,没有想到会有何种严重后果。梁冀看到袁著上书后大为震怒,直接派人来杀袁著,吓得袁著东躲 ,最后还是被抓住鞭笞至死。袁著在太学的同学刘常、郝洁、胡武受到牵连,死者六十余人。 袁著事件发生后不久,袁汤也被免去了太尉之职,理由是冀州发生了蝗灾。这当然不过是个借口,袁汤免职的真正原因是梁冀怀疑袁汤是袁著事件的幕后指使者,但又没有证据,无法公开指责,于是便找个借口公报私仇。 老谋深算的袁汤,早已料到迟早会和梁冀走到这一步。为此,袁汤在担任太尉时就已利用三公举荐官员的特权,将几个族人安插到关键位置。其中,袁汤的堂弟、袁敞之子袁盱担任统领禁军宿卫宫殿的光禄勋,袁汤的堂侄袁腾担任洛阳城的行政长官洛阳县令,最狠的是,袁汤连宦官队伍也安排了自己人,一位袁氏族人袁赦,净身成为宦官,官至中常侍,是宦官集团的首领之一。 延熹元年(158年),袁汤尚未来得及着手实施推翻梁冀的行动就病死了。但他生前的精心安排已为袁氏的复仇打下了坚实基础。 袁汤死后不久,汉桓帝感觉不能再等,便开始行动了。他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先把卫尉梁淑等梁氏禁军将领派到洛阳西郊去修建显阳苑,再下诏由光禄勋袁盱、尚书令尹勋、司隶校尉张彪率兵围大将军府,迫使梁冀夫妇自杀。梁冀死后,中常侍袁赦奉诏持节,到洛阳西郊将梁淑等梁氏党羽免官收捕诛杀。 政变成功了,参与政变的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都被封为县侯,时称「 ”五侯”。但在政变中出力甚多的袁盱、袁腾、袁赦,却都没有得到显眼的升迁。 原因在于,汉桓帝新宠的皇后窦妙,是窦武的女儿,而窦武,正是多年前与袁安斗得不可开交的窦宪的侄子。 袁氏的宿敌窦氏,竟然在多年之后咸鱼翻身,再度成为外戚,这是袁汤生前千算万算也算不到的。可叹袁氏冒着灭门的风险参与政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和回报,反而迎来了一段政治上的暗淡期。 第四世:袁逢、袁隗兄弟八面玲珑,把袁氏家族带向空前繁荣 在窦氏第二次当政时,袁汤虽然已死,但却已经为他的两个儿子袁逢、袁隗创造了参与朝政的条件。 袁逢、袁隗两兄弟总结了袁氏家族历代祖先的成败教训,决定不再坚持一味反对外戚的立场。两兄弟不仅继承了袁汤灵活圆滑、能屈能伸的手段,行事不拘一格,而且更加发扬光大,成为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墙头草。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继承父亲的仕宦大业,确保袁氏家族的政治利益。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崩,无子,窦皇后与父亲窦武「 ”定策禁中”,迎解渎亭侯刘宏为帝,即汉灵帝。 袁逢、袁隗两兄弟都参与了这次「 ”定策”行动。由于后来袁绍的失败,有关袁氏家族的史料大量佚失,在南朝宋范晔编撰《后汉书》时就已经无法知晓袁逢、袁隗是怎样参与定策的了。但是,后来袁逢去世时,汉灵帝特别下诏要隆重举办葬礼,并「 ”赐以珠画,特诏秘器,饭含珠玉二十六品,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奉策,赠以车骑将军印绶,加号特进,谥曰宣文侯。”汉灵帝高规格举办袁逢的葬礼,可见汉灵帝对袁逢十分感恩戴德,多年之后仍念念不忘。袁逢对汉灵帝的恩德,最有可能的就是当年参与定策、推举当时还是解渎亭侯的汉灵帝为皇帝人选的功劳。 不过,在当年定策之时,袁逢、袁隗官职还不够高,而且窦武有意抑制袁氏子弟,在汉灵帝即位后,袁逢出任太仆,袁隗出任大鸿胪,都是九卿。其实这也很不简单了,但对在这个时候已经「 ”三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来说,出两个九卿实在不足为奇。 汉灵帝即位的第二年(建宁元年,168年)九月,中常侍曹节等人挟持汉灵帝发动政变,杀窦武、陈蕃。外戚窦武之死,虽然不是汉灵帝的意思,但汉灵帝也不反对宦官杀窦武,因为窦氏毕竟不是汉灵帝的亲娘家。窦武死后,窦太后被幽禁,汉灵帝生母董氏升为太后,这位董太后才是汉灵帝真正的外戚。 虽然史书没有明记袁逢、袁隗兄弟是否参与了这场政变,但从窦氏、袁氏两家多年的恩怨纠葛,以及袁隗在这场政变后不久就破格升任司徒来看,袁隗很可能参与了这场政变并且颇有功劳,才会获得如此超乎寻常的拔擢。 三公中太尉、司徒、司空是按顺序排列的,太尉最高、其次司徒、再次司空,正常情况下升任三公者都是先任司空,再依次递升。而袁隗此前为九卿之一的大鸿胪,他不仅越过司空之位直接升至司徒,而且升任的时间在哥哥袁逢之前,这显然不是一次论资排辈的常规晋升,而是因为袁隗有特殊的功勋,才能破格予以非同寻常的提拔。 此时的袁氏家族已经完全没有固定的立场和节操,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哪边得势就站哪边,目的只为攫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袁逢和袁隗除了结交外戚和宦官,还积极笼络各路朝臣名士。名士崔寔病故时,家无余财,连殡殓之费也没有,时为太仆的袁逢联合同为九卿的光禄勋杨赐、少府段颎为崔寔准备棺椁葬具,身居三公之位的司徒袁隗则为崔寔撰写碑文,把崔寔的葬礼办得轰轰烈烈。袁逢的做法,不仅笼络了崔氏家族的心,更是笼络了天下士人的心,为袁氏树立了「 ”义”的名声。《三国志·袁术传》称袁绍、袁术兄弟「 ”尚气侠”「 ”以侠气闻”,其实这种乐于救人危难的侠义之风在他们的父亲袁逢身上就已经有所体现了。 袁逢接济崔寔一事,也反映出袁逢与杨赐、段颎二人关系不凡。实际上,杨赐是袁逢的婚姻亲家,袁逢的女儿嫁给了杨赐的儿子杨彪,著名的大才子杨修就是袁逢的女儿所生。段颎在西北攻打东羌的时候,袁隗曾到段颎军中犒劳,可见袁氏与段颎有着密切的交往。 熹平元年(172年)六月,发生了渤海王刘悝谋反案。渤海王刘悝是汉桓帝刘志的弟弟,本来刘悝比汉灵帝刘宏更有资格当皇帝,此案很明显是刘宏铲除潜在威胁、消除政治隐患的一次重大行动。段颎时为司隶校尉,负责逮捕审讯刘悝及其王妃宋氏,迫使刘悝承认谋反罪行并自杀。段颎因此案为汉灵帝立下一件大功,被任命为三公之首的太尉。 段颎一当上太尉,杨赐就升任司空,而此时的司徒是袁隗。一朝三公,恰恰就是当年一起为崔寔办葬礼的三个好基友,你说巧不巧?不用说,杨赐的上位,少不了段颎、袁隗的大力举荐。 到了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渤海王刘悝案再生余波。汉灵帝的宋皇后,是渤海王妃宋氏的侄女,刘悝案发生后,宋皇后失宠,中常侍王甫怕宋皇后伺机报复,便告发宋皇后用巫术诅咒汉灵帝,汉灵帝命王甫持节收宋皇后玺绶,幽禁于暴室而死,宋皇后的父亲宋酆及宋氏兄弟姐妹满门被诛。 值得推敲的是,在宋皇后案发生后,袁逢便升任司空,成为三公之一。袁逢此前的职务是屯骑校尉,即禁军主力部队屯骑营的指挥官,袁逢很可能是参与了宋皇后一案的处置有功,得以升任司空。此时,太尉是陈球,司徒则是袁氏另外一位族人袁滂,袁隗已于熹平五年(176年)卸去司徒之位,改任后将军了。 至此,汝南袁氏已经实现了「 ”四世三公”的空前伟业。如果袁逢不是死得太早,以他和汉灵帝的关系,很可能还会继续升任太尉、太傅等更显赫的职务。但因袁逢之死,这一任务只能交由他的弟弟袁隗来完成了。 一转眼已到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病重,此时的皇后何氏,生有一子刘辩,王美人生有一子刘协,由汉灵帝之母董太后抚养。汉灵帝认为刘辩轻佻无威仪,打算立刘协,并将此事交给宦官蹇硕来办。不料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抢先动手,立刘辩为帝,并发兵收捕蹇硕,围骠骑将军董重府第,迫其自杀身亡,董太后亦被幽禁暴崩。 刘协即位后,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录尚书事,也就是让二人担任辅政大臣。袁隗能与何进同朝执政,当然是因为之前他和何进一起支持刘辩。而此时袁隗的侄子袁绍、袁术也都为何进效力,二人在诛杀蹇硕、董重的行动中表现积极,袁绍因此升任司隶校尉,袁术则任禁军要职虎贲中郎将,亦可见何氏、袁氏的关系,已经紧密结合为一个政治联盟。 想当年,袁安与外戚窦氏斗了一辈子,袁敞因为和外戚邓氏的矛盾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袁汤为了扳倒外戚梁氏费尽心机精心布局,而此时袁隗却和外戚何氏打得火热,真是令人感叹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世事多变,谁人能料? 袁逢、袁隗的政治投机,在为家族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隐藏着危机。袁氏同族、名士袁闳就不太认同袁逢、袁隗的做法,他说:「 ”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 袁闳的预言是正确的。随着东汉王朝的没落,「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也逐渐走上了末路。先是袁绍、袁术反对董卓执政,与支持董卓的袁隗发生严重分歧。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吴书》载:「 ”并州刺史段颎荐(董)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据此,董卓曾在袁隗的司徒府当过掾属,也是袁隗的「 ”门生故吏”之一,袁隗凭着官僚政治的旧经验,自认为可以倚靠乃至控制董卓。没想到袁绍、袁术自有主张,不听袁隗的安排,而董卓也丝毫不给老领导面子,于袁绍、袁术起兵讨伐董卓后,翻脸杀掉了袁隗一家五十余口。 袁绍起兵讨伐董卓 此后,袁绍也曾经短暂地当过太尉,还当过位在三公之上的大将军,说是「 ”五世三公”也不为过。只不过,此时的袁绍已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他的目标是称王称帝,三公、大将军之类的官职头衔,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 参考文献 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 罗三洋:《袁本初密码》,台海出版社2017年版。 郑先兴:《东汉桓灵时期的外戚及其政治》,载《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3期。

袁是中国第37大姓氏,在河南、四川、湖南和湖北影响力最大。目前,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总人口近620万。

袁的名字与图腾

袁本义:长衣服的样子。袁在字典里属于服装系,和衣服有关。今只是一个姓氏,但本义已废。在古代,袁媛就想通了,在甲骨文中,“元”字就像两个人的形状,其引申有抚慰、引用、替代等多种含义。元、元等字音似元,亦取其意。在古代,元、元、元、元、元、元、元都是谐音。后来由于世代不同,以袁为主姓,一姓分为六族。

他是一只长臂猿。他在树林中行走,用手臂而不是脚向前摆动。他的姿势非常舒缓和谐。猿是人类的近亲,元文字的本义由此而来。袁氏分为陈姓,陈姓来源于桂姓。鬼由两个人物组成:女和卫。“魏”的本义是母猴。在甲骨文中,是“魏”两只母猴的相对形状。推测古桂人应以母猴为氏族的原始图腾。袁氏出自桂氏,声同猿,其中留有原始图腾的痕迹。

袁氏的起源与演变

袁氏主要来源于桂氏。舜的部落因居住在山西永济市妫水附近而得名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了舜的王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禹州为舜之子。古地在河南禹城西南,历史上叫石喻。夏天,王把隋的地方封给了舜的另一个后代,他的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商朝王改冯玉隋的后裔是陈愉,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的地方是帝尧的母亲陈奉的部落的故乡,所以叫陈。

袁氏主要来源于桂氏。舜的部落因居住在山西永济市妫水附近而得名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了舜的王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禹州为舜之子。古地在河南禹城西南,历史上叫石喻。夏天,王把隋的地方封给了舜的另一个后代,他的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商朝王改冯玉隋的后裔是陈愉,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的地方是帝尧的母亲陈奉的部落的故乡,所以叫陈。

外源基因的整合

第二个来自于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我国的袁姓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和其他民族发生联系,相互之间有基因的流动。外族人加入元氏集团的重要事件有:一、东汉末年,分布在今川东、重庆的巴人元氏家族降魏国,做了三八太守,后将族人迁到关陇,即今陕西、甘肃,全部成为汉族。中国西部的袁姓与古代巴人有着深远的关系。第二,清初满洲八旗有袁,居沈阳。满族袁,最早来自汉族,入满旗后成为满族的一员。到了清末民初,满族已经陆续同化为汉族,袁的满族也回归了汉族,但其人已经混杂了满族的血液。

历史上上元姓氏的分布与迁徙

袁氏自春秋末期建立以来,一直活跃在河南地区。袁氏曾为大夫,并在河南发展繁衍,形成了以汝南为中心的袁氏聚集地。汉族,南方和

明朝时期,元姓约有5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是明朝第36大姓氏。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西、江苏和浙江。这三省的袁姓约占袁姓总人口的56%,其次是湖南、湖北、山东、山西、福建五省。江西是袁姓第一大省,占全国袁姓总人口的265%。宋元明时期,元人口主要向南方及南方地区迁徙,而四川地区元人口萎缩严重。全国新成为以江西、江苏、浙江为中心的袁姓人口聚集区,袁姓人口中心由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袁姓的分布与图谱

袁是中国第37个姓氏,人口近62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9%。自宋代以来,袁姓人口增长率在1000年间呈工厂状。目前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四省,约占袁总人口的37%,其次是江苏、江西、贵州、广东、安徽五省,集中了袁人口的30%。河南是当代中国袁姓第一大省,占袁姓总入口的106%。全国形成了西部的川黔、北部的豫鄂皖苏、南部的湘粤赣三个袁姓聚集区。自明代以来的六百年间,从东南向西部、华中、华北的强势迁徙,一直是袁人口的主流。

袁姓分布在四川、湖北、重庆、贵州、湖南、江西大部,广西西北部,云南东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大部,江苏东南部,上海,陕甘南部,青海东部,黑龙江北部和东南部。袁姓占当地人口06%以上,中心区占15%以上。上述区域覆盖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91%,约有49%的人居住。河南和山东大部、安徽北部和南部、浙江、福建和广东大部、广西中部、云南东部、四川西部、陕西中部和甘肃中部、宁夏大部、内蒙古中部、河北、蒙古和辽宁交界地区,袁姓人口占当地人口的045-06%,上述地区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94%,居住着约30%的袁姓人口。

袁姓传统文化

王、唐元的县名主要有陈郡、汝南、河南、东光、彭城、华阴、濮阳、陈留、京兆、太原、襄阳、宜春等。袁的姓氏主要有陈钧、汝南、沃雪、寿正等。“卧雪”的堂名,东汉时名为元安。袁安家境贫寒,住在洛阳时已经小有名气。有一年冬天,洛阳凌冒着大雪去看望袁安,发现他蜷缩在家里的床上瑟瑟发抖。你为什么不向他的邻居求助呢?袁安答道:“每个人的生活也很艰难。我怎么能在下雪天打扰他们呢?”罗阳钦佩他的美德,推荐他为孝顺,这就是撒谎唐雪的由来。

袁姓的重要对联有以下四副:

杨;躺在雪地里,青

忠诚孝顺的儿子;四代三公。

怨天尤人,谁最厉害;保卫主,义重于命。

东追祖宅,后姓尝帝;

戴南设门户,农民桑树从焦园来。

家训袁的家训是南宋袁彩的《袁氏世范》。这一家训被誉为“一种善良美好的习俗”,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055-79000分为三部分:关爱亲人,和睦相处,经营家庭。仁德部分有64条,如“性不可强”、“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反省”、“父子珍贵孝”等。家居管理版块有“家被小心守护”等73条。全书部分为核心,共68条,如“人的智力优于他人”、“人富不可傲”、“礼不可分轻重”等。

袁彩强调,人不应该沉溺于富贵名利,而应该立志修德。对财富有一种独特的看法,说“从来没有一个老人年轻力壮时享受过财富”,更何况财富是偶然的,其成败并不固定。目前来看,财富多是祖先或自己早年苦难的结果。因此,在家里宜“俭朴抑奢”,切忌“闲散放纵”,否则财富很快就会流失。待人接物不要势利。无论贫富,都要守礼仪,说话和气,不要傲慢。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收东西不要轻佻、虚伪、嫉妒、多疑;做事问心无愧就好。

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有80本袁姓家谱,中、美、日等国其他单位图书馆也收藏有181本袁姓家谱。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从755到79000,有255位袁姓名人付费,占名人总数的056%,在名人姓氏中排名第35位;袁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71%,排名第29位;袁氏著名医学家占全国医学家总数的05%,排名第43位,袁氏著名艺术家占全国艺术家总数的056%,排名第39位。

历史上以袁命名的重要人物有:西汉大臣袁盎;东汉楚郡太守袁安,礼县校尉袁绍,中郎将袁术;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弘;南宋文学家袁术、史学家袁;宰相袁之鸿、袁、唐朝的袁子、文学家焦媛;南宋史学家袁湛;元代文学家觉远;明代史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军事家袁崇焕,诗人袁凯,科学家黄原,戏曲作家袁玉龄;清代诗人袁枚、画家袁江、外交家常远;北洋军阀首领,北洋政府长官,北洋政府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民国目录学家袁同礼;当代地质学家、矿物学家袁建起,化学家袁汉卿,语言学家袁家华,**理论家袁,诗人袁。

袁姓血型

袁人群的血型分布如下:O型占343%,A型占294%,B型占277%,AB型占86%。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

河南睢县《睢阳袁氏家谱》,由袁可立孙袁赋诚等纂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手抄本。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

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袁文城、袁鸿量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

江西乐安《汝南袁氏支谱》由袁志刚纂修,(嘉庆年十四年)(1790年)活字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10年(1921年)刻本。

为袁家续写家谱二十辈;锦成兆天中 生恒运太清 开国定德平 义石镇家封

若问东汉末年谁是最牛的家族,袁氏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当初董卓一手遮天,连皇帝都可以随便废立,居然败在了以袁氏为首的关东士族集团手下,被迫远走长安。

董卓进京后,对朝中大臣任意屠杀,俨然就是个无冕之皇,唯独不敢动太傅袁隗,甚至为了拉拢袁家,他还提拔袁术为后将军。董卓废少帝时,满朝无人敢反对,唯有袁绍,对董卓拔刀相向。后来,袁绍、袁术兄弟双双逃出京城,董卓也不敢追究,反而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封邟乡侯。

以董卓的权势,如果想杀袁绍、袁术,就是分分钟的事,要不然哥俩也不会逃。后来袁绍纠集十八路大军讨董,愤怒的董卓一声令下,包括袁隗、袁基在内,袁家五十余口瞬间丢了性命。可见董卓不是灭不了袁氏,而是有所顾忌,不敢造次。

袁术在董卓入京前,官至中郎将,中级军官,凭什么孤身一人跑到南阳,瞬间就成了一方诸侯?袁绍同样如此,他原本就是个校尉,凭什么短期内人气爆棚,引领十八路诸侯,进而占据冀、青、幽、并四州?

袁氏家族到底有什么“特异功能”,到哪儿都能翻云覆雨呢?又如何让杀人如麻的董卓都缩手缩脚了呢?

因为袁氏“四世三公”,累世营造的庞大政治势力,足以掀翻董卓的政治基础!

所谓“四世三公”,是指袁绍的高祖袁安、曾族祖袁敞、祖父袁汤、父亲袁逢、叔父袁隗,四代人连续出任“三公”之职。所谓“三公”,就是指司徒、太尉、司空,朝廷三个最高职位,司徒即丞相,管行政;太尉即大司马,管军事;司空即御史大夫,管监察。

一个家族,出一位三公就足以让后人炫耀一辈子。西汉210年,仅有两个家族父子两代人出任三公,而袁家连续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这个记录空前绝后。

由此它带来一个基本事实,袁家跟天下许多豪门大族之间,存在婚姻关系,或者师生之谊,或者同僚之情,亦或者擢拔之恩,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政治利益关系网。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袁家人走遍天下,但凡有读书人的地方,转几个弯他们总能找到“关系户”。

如果你觉得夸张,我们以袁绍的曾祖袁京为例,他官职“只”做到了蜀郡太守,后来就厌倦了官场,辞职跑到江西宜春隐居做学问,成了易学大家。像他这样的学术泰斗,门下弟子何止数百人?

袁绍、袁术兄弟,到了地方立刻成领袖,凭借的就是家族庞大的势力。这就是董卓不敢得罪他们的原因,也是双方翻脸后,他被逼得在洛阳呆不下去的原因。刀枪征服不了人心,更无力改变政治格局,除非董卓有本事一夜间斩断袁氏的所有利益链。

熟知 历史 的人都知道,东汉的基本政治架构,是以开国功臣家族为班底,形成的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共治模式。这些功臣家族之间,以及他们与皇族之间相互联姻,牢牢控制帝国的上层建筑。问题来了,袁氏并非功臣集团,他们怎么挤上了豪门集团的列车?而功臣集团家族的后人,却不见踪影了?

任何一个伟大的家族,都有一个传奇的发迹史,我们就从袁绍的高祖袁安谈起。

袁安步入仕途的通行证是一门家学——孟氏易,《孟氏易》是流行于西汉时期的易学分支,在当时风靡一时。袁安的老师就是他的祖父袁良,袁良因为学术成就入仕,汉平帝时官至太子舍人,东汉建立后又出任县令。

所以,袁安是“学三代”。两汉时期对五经学术的研究,达到一个高峰期,尤其是汉元帝之后,朝堂几乎成了儒家天下,有资格出任三公的,必须是学术大家。在“看文凭”的年代,袁良流传的家学《孟氏易》,无疑为袁氏家族的进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看起来,知识改变命运,古皆有之。

袁安靠学问敲开仕途,又靠他的执政风格迅速蹿升,说出来就俩字,“严”和“公”。在任河南尹期间,他的这个风格引起了汉明帝的注意。洛阳就隶属河南郡,权贵集中的地方,很难治理,而汉明帝恰恰是个苛严的皇帝,袁安的风格完美切合了汉明帝的心思。

袁安曾经处理过一件非常棘手的案件,搅扰了东汉帝国十几年,导致数千人丧生的楚王刘英谋反案。刘英是汉明帝的异母弟弟,汉明帝虽是明君,但在兄弟情上略显刻薄。出于忌惮,他对案件穷追猛打,官员们害怕受牵连,故意扩大范围,以迎合汉明帝,造成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袁安调查清楚真相后,要求文书如实上报,手下官员们怕得罪汉明帝,吓得磕头求袁安改变主意。袁安不为所动,表示所有结果由自己一人承担。汉明帝在接到袁安的呈报后,才有所醒悟,感动之余,下旨释放了四百多家无辜者。

当年王莽的曾祖王贺曾经说, “吾 闻活 千人有封子孙” 。袁安一个案件,就救了四百多家,何止千条人命,所以从因果报应来说,他的子孙封侯,也不算意外。

因为出色的政绩,袁安终于步入中央,升任太仆,又因为一次朝议,让汉章帝刮目相看。在那次朝议上,袁安跟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直接交火,遭到司隶校尉弹劾。而汉章帝则认为袁安做得对,转过年来让他接替了第五伦的司空之职,一年后他又转任司徒。

袁安真是幸运,他的执政风格符合了汉明帝的胃口,其刚正不阿的秉性,又得到了汉章帝的赏识。

袁安还有幸运事吗?有,他的第三个特点充满凶险,却收到了奇效。这个特点就是,他讨厌外戚专政,盯着窦氏一族穷追猛打。

在担任司徒后的第二年,汉章帝驾崩,9岁的汉和帝登基,窦太后垂帘听政。窦太后依靠她的哥哥窦宪为外援,把持朝政。窦宪兄弟们很不争气,坏事做绝,竟然连拦路抢劫这种强盗的行径都敢做。由此袁安多次与窦氏兄弟正面交锋,窦宪几次欲加害袁安,都未得逞。

按理来说,袁安盯着窦氏开火,一定会遭到窦太后的清算。可事实上,窦太后却并未对袁安打击报复。原因是,窦太后深知自己的兄弟们名声太臭,她也不敢公然拿袁安这样的标杆下手,正所谓道行深了鬼也怕!

袁安反外戚的立场,在他的儿子袁敞身上得到了延续。

如果说袁安是三好生,他的儿子们则是“学霸生”,其中第三子袁敞,年纪轻轻就当起了《孟氏易》的传人,开门办学。本人是学霸,老爸是司徒,袁敞毫不意外地飞黄腾达,他以太子舍人为起点,一路飙升,除了去东郡任太守镀镀金,其它时间一直在中央做官。汉安帝元初三年,袁敞“按部就班”地当上了司空,成为袁氏第二位三公。

袁敞的性格,跟其父袁安非常相似,同样刚正不阿,同样反感外戚政治。汉安帝时期的外戚,变成了邓氏,东汉开国第一功臣邓禹的孙女邓绥,就是皇太后。实事求是讲,这位邓太后是 历史 上少有的杰出女政治家,为东汉帝国的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不过,政治家对权力的贪婪,也让她留下了不少诟病。

袁敞反外戚的立场,让邓太后很不爽。不幸的是,由于儿子泄密被抓把柄,袁敞被邓太后乘机免职。遭遇打击的袁敞,一气之下自杀了。

袁安的次子袁京(袁绍曾祖),才是袁氏家族学术成就最高的一位,他是东汉时期易经研究最杰出的大师之一,有著作传于后世。袁京不慕官场浮华,早早隐居山林,过起清苦的生活。如今的宜春市,旧称袁州府,就得名于袁京。

袁京的儿子袁汤是“公三代”,他替袁家创下了两个记录,一是用三年时间,把司空、司徒、太尉挨个过了一遍瘾,二是赚回一个侯爵。除此而外,袁汤这个三公,个人事迹几乎一片空白。

也就是说,袁汤其实是个坐在大树下,安享祖上阴凉的庸碌之辈,当上三公时,已经处于接近退休的年龄。那么他靠什么封侯的呢?拥立汉桓帝。汉质帝被外戚梁冀毒杀后,由梁太后做主,迎立14岁的平原王刘志为帝,袁汤跟着投了赞成票,成了拥立之臣。

由此可见,袁汤已经丢掉了父祖不附外戚的传统,成了梁氏外戚的跟屁虫。当然,袁汤还为袁家做了一个隐性贡献——儿子生得多,足足十二个。

在袁汤的儿子们中,出了两位三公,一位叫袁逢,袁绍和袁术的父亲,一位就是后来被董卓杀害的袁隗。

袁逢比其父还要庸碌,只留下为人忠厚的描述,曾任太仆、司空、执金吾。袁隗比哥哥袁逢更早当上三公(太尉),董卓掌权后他还担任了一段时间太傅。

袁隗曾和大将军何进一起任“录尚书事”,即朝政的实际决策人。这表明,汉灵帝后期,文官集团重新进入了决策层。不过,袁隗的表现实在难言合格,袁绍迷惑何进,导演的“十常侍之乱”,其背后主谋,很可能就是袁隗。而正是这场动乱,把东汉帝国推向了万劫不复。

董卓掌权后,袁隗采取奉迎的态度,因此在 历史 上留下诟病。王夫之就不客气地骂他: “犹然尸位而为大臣,廉耻之心荡然矣。”

袁汤还有一个儿子叫袁成,《三国志》记载,他也曾经出任三公,如果是这样的话,袁氏一族是“四世六位三公”。袁成就是袁绍的养父,由于袁成无子,袁逢将庶长子袁绍过继给袁成为子。所以,袁绍和袁术从法理上讲是堂兄弟,从医学上讲是亲兄弟。

如果把董卓视作掏空东汉的直接责任人,那么发动“十常侍之乱”的袁隗、袁绍、袁术叔侄三人,才是罪魁祸首。董卓掌握朝政后,又是袁家兄弟,开创了地方武装割据的先例,从此天下分崩离析。所以,把袁氏说成东汉帝国的掘墓人,一点不为过。

回顾完袁氏家族的发家史,我们就可以回答,非功臣集团的袁氏家族,凭什么能左右帝国的命运这个问题了。

一,袁氏家族四代人的努力,让他们挤进了豪门士族集团行列

袁氏家族的发展,明显经历了创业、巩固和壮大三个阶段。

袁安和袁敞父子生逢其时,他们打击外戚和权贵,维护皇权的立场,获得了皇权的赏识,他们学术泰斗的地位和耿介的性格,又得到士族集团的广泛拥护。早早隐居的袁京,为袁氏家族赢得美誉,从另一个侧面树立了袁氏家族的品牌形象。父子三人团,奠定了袁氏家族崛起的根基。

袁汤的才能虽然远不及父祖,但是他宽厚谨慎的风格,确保了袁氏家族“不犯政治错误”,不被枪打出头鸟,甚至拿到了父祖都没有得到的爵位。从国家利益角度,袁汤虽不值得称道,但客观上对袁氏家族挤进豪门集团贡献很大。

袁逢袁隗兄弟,除了延续袁汤的谨慎风格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贡献——与豪门集团广泛联姻,编织成一张庞大的利益网。比如袁隗的妻子马氏,就是名儒马融的女儿,马融则是开国名将马援的后人。此外,他们还与杨氏、陈氏、荀氏、高氏结为亲家。

豪门不是一代人能够建成的,袁氏就是通过四代人的努力,挤进了东汉末年的豪门士族集团。

二,荐举制,是袁氏家族政治资本扩张的内动力

可能你会问,袁家到了第三代就明显表现出“德不配位”,难道仅凭宽厚的品行和“政治正确”,就能保住家族优势吗?

这就涉及到东汉的选拔制度“荐举制”。所谓荐举制,就是由地方官员推荐,由中央负责考核录用的人才选举制度。荐举制在实行之初,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豪门集团对荐举制度的垄断,它成了豪门士族集团内部利益交换的工具。

比如袁氏家族,他们的关系网一直延伸到地方,要想获得地方官的推荐,如果没有与袁氏可交换的利益,就会被排除在推荐范围之外。即使获得推荐了,中央的考察这一关,也掌握在人家手中。

除了袁氏,东汉末年还有荀氏、陈氏、杨氏、司马氏、孔氏等豪门家族。这些家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东汉的官场,就掌握在了这些家族手中。

董卓为何不被袁氏家族等豪门势力所容?因为董卓既算不上豪门,也不是关东集团,他靠武力夺权的方式,破坏了关东豪门集团的利益,所以,董卓只能回到关中去碰运气。

后来荀彧为何跟曹操翻脸?原因就是曹操非要搞唯才是举,废掉荐举制,动了豪门集团的奶酪。

汉灵帝为何另起炉灶,搞了一个“鸿都门学”?蹊跷也在这里,官场已经被豪门集团垄断了,他干脆抛弃太学,吸纳寒门子弟进鸿都门学,由皇帝直接选举任用。

因此,保证袁家势力的不是品行,而是察举制,只要这东西在,朝中大臣无论是谁,都需要与袁家做利益交换。请问这种环境下,身处利益中心的袁汤、袁逢、袁隗当三公意外吗?

三,桓灵二帝对外戚集团的持续打击,为袁氏集团崛起创造了空间

第三个问题来了,既然豪门集团牢不可破,东汉开国原有的功臣家族哪里去了?他们才是伴随帝国诞生的第一批豪门士族集团啊?

枪打出头鸟,被干掉了!

东汉成立之初,以阴氏、郭氏、邓氏、马氏、樊氏、梁氏、窦氏、贾氏、耿氏等功臣家族为班底,构建了一个皇权与豪门集团共治天下的模式。这些家族之间相互通婚,又与皇族通婚,形成“血缘联盟”。

这个联盟看着很和谐,其实不然,它必然形成一个政治产物——外戚政治。东汉的皇帝,可能是中国 历史 上最悲催的皇帝,除了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其余所有的皇帝即位的时候都未成年,而且与皇太后都不是亲母子关系。皇太后无一例外地依靠娘家势力,把皇帝架空,每当皇太后去世,皇帝掌权后,又无一例外地对外戚展开清算,由此皇权与外戚之间矛盾非常深。

汉桓帝和汉灵帝,针对外戚势力的打击力度最大,他们重用宦官,利用功臣集团之间,以及功臣集团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展开铁腕清洗。尤其是汉灵帝,废掉宋皇后之后,干脆立了一个屠夫之家出身的何氏为皇后,并彻底将功臣集团家族踢出了政治核心圈。

以功臣集团为代表的旧豪门集团退出了政治中心,他们留下政治空缺,恰好留给了袁氏、杨氏等新崛起的士族集团,形成了新兴的豪门集团。

为什么一定要有豪门集团?皇帝就不能连袁氏等一起清除?对不起,做不到!政治不是独角戏,而是政治势力之间的势力平衡。古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势力就是士族集团,而东汉就是士族集团发展到豪门化的阶段。

由此可见,袁氏家族的崛起,既有其家族的努力,更离不开荐举制这个 历史 条件的护佑,又充分利用了皇权与外戚的鹬蚌相争。新诞生的豪门士族集团,其生命力要远比功臣集团强大,他们已经不需要外戚身份的保护,而是通过 历史 的生态环境,让自己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袁字来历简介

姓氏起源: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