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家庭背景 一生所经历的主要事件。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李清照(1084~约1155)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和哥们李奕柯是当时的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也是当时能诗能文的才女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藏书。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清丽灵动少女伏在案间,边回味结伴出游盛景,边作诗记录。一诗作成,眼波流转,欢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明朗少女,便是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博学多才,母亲王氏亦善诗文。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再加之其聪慧颖悟,少年时便诗词绝妙,名动汴京城。
更难得的是李家家教开明,注重为人学识,而不拘礼节(这或许也与继母王氏恐留恶名,不敢多加管束有关),总之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欢快如梁间燕子,可自由出游,而非传统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因此形成率真烂漫、豪情洒脱的性格。
如此清丽可人的名家**,又才识过人,虽仰慕者众,谁又能与之相配?恰有这么一位少年才俊,生于官宦人家,年纪轻轻便为太学生,且品性稳重、爱好高雅,亦为人所称道。他,就是赵明诚。想来这样的两人可谓门当户对,志趣相投,互相仰慕也未可知。
一日,赵明诚借为梦所困之名,写给父亲赵挺之三句看似毫无关联的三句话,请父亲解惑。赵父一看“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略一思考就解开谜题——“词女之夫”。原来儿子是心里有了喜欢的姑娘,而这汴京城里能让士大夫称为“词女”的,非李清照莫属。
只是在朝中,李、赵二人分立两派。李格非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为保守党;赵挺之跟随蔡京,属变法派,是为政敌。这年宋徽宗继位,政治上采取不偏不倚态度,朝中党派之争有所缓和。就这样,21岁的赵明诚与18岁的李清照得以结为伉俪。
婚后二人生活的纯真淡泊,每逢赵明诚休假归来,夫妇二人携手典当物件后,就去大相国寺淘心爱的金石书画,每有所得,便挑灯夜观,爱不释手。
新婚的二人品位相投、情意绵绵,有词为证:“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透着文字都能感受到如花美眷的娇憨情深。
然好景不长,朝中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先是父亲李格非等旧党人被罢黜;后公公赵挺之亦死于政治斗争,且牵连全家被赶出京。
离京后夫妇二人来到青州老家,仕途无望、失意的赵明诚幸有李清照相伴安慰,青州生活二人相敬如宾,倒也过的安逸。次年李清照命其室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夫妇二人生活简朴,金石书画却堆满堂,论诗品茗、研讨金石书画,“ 赌书消得泼茶香 ”正是这青州十年岁月的呈现。想来这也是李清照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赵明诚再次为官时,李清照尝到了孤寂之情。分居两地、个中缘由,怎能不让聪慧敏感的李清照心生不安,此时词作已显哀愁之态,“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可见一斑。
接着国难当头、战乱不断,赵明诚竟做了弃城逃生之举,这让曾发出“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豪言的李清照心中很是不快,不过共历患难的李清照还是选择谅解夫君、默默支持。之后两人欲退隐田园,却在途中再次接到任命书,二人约定赵明诚面圣后,再接李清照一同赴任。谁知 这一去却再无回转之日。
7月底赵明诚病危,李清照接到家书后忧心如焚,不顾危险,日行三百里,奔赴赵明诚身旁。十多天衣不解带的照看,依然没有好转,8月18日赵明诚作绝命诗,未给妻妾留下遗嘱,就仓促离世。
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失去夫君的李清照如冷清的孤雁儿,“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凄凉如斯,让人潸然泪下。
在此国破家毁夫亡的打击同时,又有指李赵夫妇献玉壶于金的谣言升起,冷静大义的李清照决定献收藏于宋高宗以明心迹。46岁的李清照以一己单薄之身护送文物,追随宋高宗的逃难路线而去,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人生。
身处乱世,一单弱妇人身怀名器,引得各路人马觊觎,强取豪夺、战乱毁坏不计其数。赵明诚“ 与宗器共存亡 ”的遗训言犹在耳,收藏却接二连三丢失,这样的打击让李清照身心疲惫、几近崩溃。
在这群觊觎名器的人当中,张汝舟的手段最为隐秘,扮谦谦君子状,对孤苦的李清照嘘寒问暖、巧言欺骗,进而求婚。飘零无依的李清照最终答应下来。
婚后不久,两人都后悔了。张汝舟发现自己无法支配金石书画,无心忍耐,开始对李清照出言谩骂、拳脚相加。李清照看清张汝舟真面目后,独面非议,果断提离婚,不惧让自己身陷囹圄,也要远离此虚伪小人。
经历再嫁匪人,离异入狱之灾后,李清照孤身殚精竭虑编写《金石录》,以完成赵明诚未尽遗志。历时十年校勘整理,表进于朝。
“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春去冬至,时光流转,昔时踏雪寻诗,相伴应和之人已无迹可寻,徒留“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的孤苦老人,愁吟古今。山河破碎,身如浮萍,纵有“欲将血泪寄山河”的男儿心性,又能奈何。
转眼春末夏至,江南景色如画,屋外车水马龙,赏花游玩好不热闹,而这一切离李清照似乎已经太远了。独倚窗边,回首往昔:汴京繁华 天下太平,正值风华少年,青春如花似锦,每逢好时节,总呼朋唤友泛舟赏花,饮酒作乐,直至暮霞满天,尽兴而归,惊得晚宿的鸟儿阵阵飞起。
而今时过境迁,历经沧桑,两鬓如霜,形容憔悴,再无缘这般热闹。“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 ”。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人,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齐州历城县人),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李格非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专权,打击元佑党人,这时他正"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宋史李格非传》)崇宁5年大赦,党人再度叙用,他也终得"与监庙差遣"。(《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24卷)。李格非为人孤高耿介,史载他考进士前,"有司方以诗赋取士",他不以此为敲门砖,却"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宋史李格非传》)。在郓州作教授时,郡守怜其贫寒,想让他兼任其它官职,以便增加一些薪俸,却被他婉言谢绝。做广信军通判时,他曾把一个宣传迷信、蛊惑百姓的道士重责数十大板,然后驱逐出境。可见,他是一位能够为人民做些好事的官吏。
李格非是一位博通经史之学的学者。他的经史著述见载于《宋史艺文志》中的,有《礼记精义》16卷,《史传辨志》5卷。此外,还有《永洛城记》一卷,《洛阳名园记。》一卷等。《洛阳名园记》中记洛阳名园19处,记述翔实,行文简洁,富于诗意,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它并不是单纯地写景记事,文中还寓有兴亡之感、讽谕之旨。特别是全书结尾所指出的:"公卿士大夫方进于朝,放手一已之私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含李格非对皇帝王公荒*奢糜生活的批评。当时徽宗赵佶仿照杭州的凤凰山,在东京营建了周围10余里,峰高90尺的万岁山。北宋的名公巨卿在西京洛阳、东京汴梁也大都辟有地域广阔的花园以供享乐。李格非还对他们敲起了警钟:"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他的警告,统治者没有听进去,但他的警言,却被历史所证实了。果然没过多久,金人就入侵中原,洛阳名园付之一炬了。
李格非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诗歌和散文都不错,尤以散文为佳。元元年,他"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李格非传》),继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学士之后,和廖正一、李禧、董荣被称为"后四学士"。李格非的诗词修养也很高,其才思敏捷,文笔酣畅,纵横恣肆,气魄宏大。可惜他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文艺思想却有所记载。他提出"诚著"二字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所谓"诚著",就是诗文要有真情实感,要像从心里掏出来的一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字字如肺肝出"。他鉴赏古人的作品,正是基于这样的标准,在晋代人的诗文中他最推崇刘伶的《酒德领》和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因为这两位都是以狂放不羁、傲视一切著称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敢于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而李格非的文风和生活态度,都与他们有相通之处。
李清照还有一位颇有文化素养的母亲。她是王状元拱辰的孙女。亦善文,工词翰。在封建时代,她给李清照树立的,决不仅是三从四德的规范,在诗词创作方面,一定会给女儿以深刻的影响。
李清照生长在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年青的时候不但诵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而且笔记小说、轶事遗闻,亦无不浏览。封建时代有条件读书的女子,一般只能读些《女诫》、《烈女传》之类的书籍。而李格非夫妇的思想比较通达,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迂腐之见。因此,李清照在父母的带领下,踏进了广阔的知识领域,从丰富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中吸取营养。从她的作品和文艺思想来看,她的确从父母、尤其是父亲那里有所继承。她的词作能够揭示内心的奥秘,她的诗篇能够涉及时政,而她的散文又是那样叙事精当,富于感情色彩。在各种文体里,无论写景、抒情、状物、叙事,都留有父亲的流风遗韵。所以,李清照所受的家庭教育是相当优越的。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李清照,从心灵到身体都得到了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她那渊博的历史知识,卓异的文学禀赋,豪爽坚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母的熏陶。
历史上李清照与秦桧的亲戚关系是有史料可稽的。北宋有一个宰相,名叫王珪。他的孙女王氏,史书无名,嫁给秦桧。有关王氏的史料很少,但她显然是个河东狮吼式的女子。秦桧后来独相,虽然势焰熏天,不可一世,但在王氏的雌威面前,却只能伏低做小。王氏不生育子女,影响到秦桧传种接代,这在古代当然是了不得的事。秦桧仅与女婢生下一子,王氏却将此母子轰出家门。后来有人向秦桧建议,把庶子林一飞复归秦姓。虽然对秦桧来说,这是至关重要而迫切的头等大事,但王氏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她一力维护养子秦熺的地位,秦熺与秦桧无半点血缘关系,却是王氏亲兄的庶子。秦桧尽管讨厌秦熺,而林一飞竟不能复姓,使秦桧死不瞑目。王氏是王仲山之女,而王仲山的长姐则嫁给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所以李清照大致是王氏的表姐妹。
李清照到底是谁的女儿?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看着李清照这么欢快的时光,我们不由得认为她的少女时代活泼、快乐、无所顾忌、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生活。但是李清照早年丧母,心里也不总是快乐!
据《宋史》中《文苑志李格非传》所写:“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李清照的曾外公王拱辰是宋时翰苑名流、最年轻的状元,他中状元时才十九岁,拱辰这个名字是皇帝给赐的。
北宋时,李清臣在《王文恭公珪神道碑》中则写:“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丞相王公珪感疾,……五月己酉薨於位……女: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早卒……”这里李清照的外公又成了丞相王珪。
有人对此研究后认为,李格非娶过两个王氏夫人,先娶丞相王珪之女,可是她过早就去世了,后又娶王拱辰之女为妻。那么,李清照之母到底是前一个王氏女还是后一个王氏女,她到底是继母抚养长大还是本来就不曾失母,学界各有各的说法。这里对这个说不清的问题暂且存而不论。
我们来从李清照的词和举止看看,她到底是谁的女儿,到底有没有幼年丧母
李清照的词,写“醉”是一大特点,有人统计,《漱玉词》五十八首(含存疑之作),有二十八首提到酒和喝酒。而且,清照词中之醉,从少女时代起一直延续到老年。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李清照在《如梦令》里边对少女时代欢乐生活的回忆。意思是说,我常常回忆起那次去溪亭玩的经历。那天玩得太高兴了,我们都喝醉了,等兴头过去,才发现天色已晚。急忙把船往回划,谁知却认错路了。船被划到了密密层层开满藕花的水面深处。大家着急着把船划得飞快,想赶快回去,结果惊飞了一滩鸥鹭。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是她在《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中的两句,应是金兵南侵,被迫离乡后抒写家国之痛的词。还有《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的这两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要来喝杯小酒赏赏花便来罢,明天未必就不会起狂风。一幅放达名士的口吻,凸现了李清照豪迈的一面。
这一类词中显示出的醉态和爱喝酒的习惯在山河破碎,身处他乡的老境中,李清照借酒浇愁尚能为人理解。在少女时代就会沉醉于酒恐怕是很多现代的母亲们也会担忧的事,更别说礼教森严的古代。
另外,李清照的词对女性形态的描写也是比较率真、大胆的。《浪淘沙束约小腰身》:“束约小腰身,不奈伤春。疏梅影下晚妆新。袅袅娉婷何样似一缕轻云。”站在欣赏的角度来写女性的美丽身材。《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写初春的梅花,用婷婷玉立、刚出浴的玉女来比。像这一类的词在当时以及后来一些道学家们的眼光里就是容不得的了。
宋代王灼在《碧鸡漫志》里就这样评价:“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这个王灼对李清照词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但是站在封建老学究的立场,他对李清照一些词里对女性的上述描绘就很不满,所以他说李清照的这些词简直就是把街上那些**段子随便就 去。从古以来士大夫家能够写文章的妇女,没有一个像她这样没检点的。
特别是《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大意是,从秋千架上下来,懒洋洋地抚摸自己被秋千绳勒出印子的小手。薄薄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看到客人进来,赶快害羞地往闺房跑,却又想再看看这个人,便装样嗅手里的青梅,回过头来倚在门边瞅。这一首尤其受到古代许多文人的非议,说是倚门回首就是倚门卖笑。他们不可想象李清照作为一位大家闺秀能写出这种直抒少女思春情怀的句子,有人甚至认为是娼妓之作,假托李清照之名。因为活泼淘气能表达思春心情的女孩子在他们看来是不合妇道的。
李清照,写点思春和欣赏女人美丽的诗词还不算,李清照嫁到豪门做了宰相家的儿媳妇后,还是直爽、大胆不改。她敢于干预父辈们的事情。当时他的父亲李格非与公公赵挺之分属政治中的两派,当属于新党的赵挺之一派得势,大力打击元佑旧党人士之时,她的父亲李格非也在被打击的名单之列。
李清照出于父女之情言辞哀切地写书向公公求情,里边就有“何况人间父子情”这样的话。这样的举动自然属于人之常情,可是,当赵挺之出于种种顾虑不同意她的请求时,李清照伤心之余,还写了“炙手可热心可寒”这样的话呈给公公,直接把气恼、讽刺的意思表达了出来。不过,有人针对这一点,说这句留下来的片言只语不是指责公公赵挺之,而是在公公面前评价蔡京。即便是这样,在理学思想已在形成,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宋代,李清照作为一名妇女大胆谈论时事,在公公面前采取的这一态度可谓是大胆直率。
回过头来,我们想一下,这样一种我行我素、大胆张扬的作风,作为一名古代女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家庭能养就这种个性呢我们看看《红楼梦》里那个林妹妹便可略知一斑。黛玉聪慧,自小就随着父母读了不少书,颇有些见识,又因自幼失了母亲,父亲出于怜爱孤女的心理,便对她又多了一层迁就。后来到了贾府,也是外祖母的宝贝外孙女儿,于是养就了嘴上不饶人的刻薄性格,加上自己聪明有才气,更是孤芳自赏。李清照没有太多顾及别人、我行我素的个性恐怕与她幼年失母,父亲和外祖母的可怜孤女的早期娇惯亦有关系。
但是,在死无对证的今天,我们也找不出绝对的证据来确切说明李清照是否真的在幼年有失去母亲,由继母抚养长大的经历,尽管这被记述在一些学者的作品中。为了把握世事和人性生成的复杂性,我们仍然还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对李清照作另一种揣想。
历史上也还有那些父母健在的奇女子,同样有过有违纲纪的叛逆行为。所以,那些以为李格非本来就只有过一个夫人,或者说李格非虽然有两个王姓夫人,但第一个夫人早卒而且并不是清照之母,清照之母就是第二个活到天年的夫人,并因此推断清照并未有失母之痛,清照的个性与这一经历并无干系。这一观点也是不无道理的。总之,最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聪慧异常、富于才气几乎是这些有个性、敢叛逆的女性的共同点,看来,恃才傲物这个东西不独男同胞中屡见不鲜,就是女性往往也不免此俗的。
李清照 家庭背景 一生所经历的主要事件。
本文2023-11-23 07:46: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