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渊事变始末:论孙权的“镇抚四夷”构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3收藏

公孙渊事变始末:论孙权的“镇抚四夷”构想,第1张

公孙渊封王,并非孤立事件。对孙吴政权而言,它是“镇抚四夷”的环节,是“受命于天”的体现。

嘉禾二年(233),辽东军阀公孙渊遣使渡海,向孙权称臣纳贡。

考虑到公孙氏一贯是曹魏的附庸,此次“改换门庭”,意义便非比寻常。

振奋之下的孙权,给了公孙渊集团最高的政治待遇。直接“封燕王、加九锡”,令其都督幽、青二州十七郡;甚至还遣江东兵马万人,远渡辽东,壮其声势。

是时(233)江东文武对孙权的疯狂行为、极为不满,劝谏上疏却均石沉大海。甚至张昭、顾雍等元老级人物,还遭到孙权的无情报复。

历来观点,大抵将“公孙渊事件”看作孙权“荒*无道”的象征,但实际另有深意。

此即孙权的一贯的治策略。大抵出自两方面考虑:

其一是筛选朝中的“异见势力”,借题发挥。

其二是北连公孙渊,达成“中央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成就。

换言之,招募公孙渊、并非孤立事件。

孙权以江东为根基,向西通好蜀汉、向东进取夷洲(今台湾岛)、向南联络珠崖(今海南岛)与东南亚诸国,向北招诱公孙渊。实际是效法先代霸主“镇抚诸夷、宣威四方”的政治功业。

辽东与江东虽有万里之遥,但交通往来已久。

孙氏立国江东,横跨荆、扬、交三州。大抵是今湖南湖北、东南沿海以及越南北部。

公孙氏立国辽东,占据幽州东部(平州),大抵是今辽东半岛大部与朝鲜半岛北部。

两地相距遥远,在曹魏占据中土的情况下,陆路断绝,往来主要依靠海路。

孙权赐公孙渊“金银财物、九锡王位”,虽略有逾制、尚可理解。

东吴君臣争执的核心问题,是孙权为何要派“甲士万人”入辽东。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给出解释。

其一是 历史 往来渊源;其二是“联合军事行动”的准备。

(1) 历史 交往的渊源

辽东与江东,在汉末往来,远早于公孙渊称藩孙权(233)。

最早的往来记录、可以通过公孙渊“杀害吴使、叛投曹魏”的上表中看出。

即公孙康(渊父),昔日曾斩杀东吴使者,以示效忠曹操。

按公孙康死于建安十二年(207),可知孙权交通公孙氏,当在此前。

换言之,赤壁之战(208)前,江东与辽东,已经有了外交往来的尝试,虽然以失败告终。

在公孙渊称藩之前,两地亦有“马匹交易”的记载。

可知赤壁之战后,鉴于“三足鼎立”的形势,公孙氏恢复了与孙氏的“友好往来”,还互通贸易。

如果将曹魏看作“陆路霸权”的话,东吴则具备了某种程度的“海洋文明”特征。孙权执政期间,对东南亚的拓展、对台湾、海南地区的 探索 ,是颇有成果的。

辽东公孙氏因为地理因素,也颇重视海航。早在公孙度(渊祖父)时代,便遣军队从辽东渡海赴青州东莱(今山东半岛最东侧),并在此设置了“营州”。

汉末群雄中的太史慈、邴原、刘政等人,自幽州返回青州,无疑就是经由公孙度开发的航路。

(2)军事行动的准备

孙权敕封公孙渊时,渡海助战的万余兵甲,是东吴君臣争论的核心。实际从孙权“天下一统、于是定矣”的感慨中,不难看出其欲“发兵北上、剿灭曹魏”的雄心大志。

虽然考虑到魏吴的国力对比,“统一天下”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有了辽东的助力,在孙权看来,似乎“或可一战”。故不顾群臣谏阻,执意发兵助战辽东。

虽然最终东吴的兵士财宝皆“殁于北国”,不过不宜将“万余兵马”视作单纯的“鼓吹仪仗”。

实际东吴的兵马抵达辽东后,其规模还一度引起了公孙渊的恐惧,最终分割制之。

可见孙权派去的兵马,绝非简单的“壮其声势”,而是确有“夹击曹魏”的军事任务。

引发“朝臣分化站队”的事件,往往会被君主利用,借以“清洗异己、打击政敌”。

孙氏虽然籍贯江东(吴郡富春),实际孙坚发迹、却在荆州与凉州,长期脱离乡土。

且孙氏父子,起自孤微,与门阀世家“大为迥异”。再加上长期在北国混战,导致其集团内部构成、大多来自外州。

如程普、韩当出自幽州,黄盖出自荆州。至于来自江北的“淮泗之士”(周瑜、鲁肃、张昭、张纮等)则更多,与江东土著格格不入。

原籍吴郡的孙氏,实际被扬州土著视作“外来殖民者”。在孙坚父子仕宦袁术的背景下,又多了一重“恶逆鹰犬”的骂名,其统治是十分困难的。孙策与孙权早期的“诛杀江东英豪”等血腥政策,也恰源于此。

在这种恶劣的舆论环境下,孙权养成了严重的猜忌心理。对臣下的忠诚颇多怀疑。

孙权早期的统治手段、主要围绕“诛杀不合作的江东大族”。中后期则开始自导自演,连续炮制“暨艳案”、“吕壹案”、“二宫案”等惊天巨案,借机诛戮异己。最终竟连丞相陆逊、都被干掉了。

“公孙渊事件”的后续发展,实际也是孙权借题发挥、打击异己的行为。与上述诸案并无本质差异。

彼时遭到严重打击的、有张昭与顾雍。

张、顾二人均位高权重,居于宰辅。张昭是孙权的定策元勋,顾雍是吴国丞相。二人在反对敕封公孙渊之后,均遭到严厉打击。

(1)顾雍

顾雍是“吴郡四姓”的顾氏宗主,是江东豪族的代表人物,且平素“谨慎持重”,颇得孙权信赖,故受到的打击相对小,仅仅是被“驱逐出宫”而已。

(2)张昭

张昭是江北人士(徐州彭城)中的“文人代表”,在江东本无根基,且赤壁之战时“力主降曹”,构衅孙权。因此受到的打击尤其巨大,被孙权“极尽侮辱之能事”,甚至“按刀喝骂”,斯文扫地。

最后张昭被轰出皇宫,还被孙权派人放火烧了房子,名望降至最低谷。

可以说,在孙权“心怀忌刻”的背景下,受到群臣一致反对的“公孙渊事件”,无疑是“肃反”的利器。故借题发挥,引蛇出洞,最终一网打击。可谓深谙权术之道。

如开篇所述,敕封辽东公孙渊,并非心血来潮的“一时轻狂”,而是遵循“招抚四夷、扬威天下”的政治纲领。

孙权对周边势力的经营,是特别上心的。

东吴对四方的经营,即西方的蜀汉、东方的夷洲、亶洲(台湾澎湖地区)、南方的海南岛及东南亚诸国,以及北方的公孙渊。

(1)西方

吴蜀联盟,人所共知。

虽然表面上看,吴蜀地位平等,甚至还曾约定“灭魏后交分天下”(229)。实际孙权对蜀国是极端鄙视的,完全将其视作附庸。

蜀国本名“汉国”。问题是,“汉”只是自称;魏国称其为“贼”,而吴国称其为“蜀”。

甚至吴蜀联盟恢复初期,孙权还建议蜀国君主“可自称为汉中王”,连刘氏父子的皇帝身份、都不肯承认。

吴国惟一一次以“汉”称呼蜀国,是在蜀卫尉陈震,在黄龙元年(229)赴吴“庆祝孙权登基”的时候。

按理,蜀国已经僭号称帝,“孙权称帝”无疑是对自己法统的挑衅。但彼时为了“抗曹大业”,诸葛亮不得不昧心承认孙权的帝号,还遣使往贺,可谓绥靖到了极点。

因此,孙权在“心情大好”的情况下,遂勉强承认了一次蜀国,称其为“汉”。但览查《吴书》诸列传,也便仅次一次而已。

吴蜀君臣往来时,孙权还会专门安排“辩士”,当面折辱蜀国使臣。

比如薛综、诸葛恪,曾在吴蜀使节宴会上,公开拿“蜀”字取乐。

因为“蜀”字由“目”“勾”“虫”三字组成,故薛综等人出言戏谑,称:

“有犬为独(独),无犬为蜀。横目勾身,虫入其腹。”

可见,即使在蜀使在场的情况下,吴国君臣也从未将其放在眼中。还刻意拆文解字,极尽污蔑。

诸葛恪甚至公开声称“蜀国君臣是替陛下(指孙权)养马的”、“我叔叔(诸葛亮)不如我父亲(诸葛瑾),因为不懂得良禽择木的道理”,引得孙权心花怒放。

可见,在吴国的叙事语境下,蜀国不过是低一级的边鄙小国,是替自己养马的奴仆,是可以随意折辱的小弟。

一言蔽之,蜀国构成了吴国“镇抚四夷”中的西方角色。

(2)东方

孙权对东方的 探索 ,是颇费心力的。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等,率甲士万人,远征夷洲(台湾地区)。

虽然此役因疾病丛生,导致“吏士多死”,仅仅虏获了千余岛夷。但从用兵规模来看,其实与对待公孙渊(甲士万人)是相等的。

(3)南方

孙权对南方的经营,特别成功。

镇南将军吕岱,用兵东南亚诸岛国,历经“百数十国”,众小国皆“遣使供奉”。此事在《梁书》中有详细记载。

权又遣将军聂友、陆凯率兵三万讨伐珠崖、儋耳,将今天海南等地纳入版图。

了解如上故事,再结合“敕封公孙渊”的后续看,辽东地区实际是孙权“镇抚北夷”的重要环节,是“中央执要、四方来效”的象征,是东西南北“四方拼图”中的最后一块。

由此,也便能充分理解、为何公孙渊遣使称臣,能引发孙权的狂喜,甚至说出“天下一统、于是定矣”的昏话。

因为“北方拼图”的凑齐,使得“迷信鬼神、年逾六旬”的孙权,相信“天命在己”,甚至认为灭魏之事,指日可待。

“公孙渊称臣事件”因为始末发展的荒唐可笑,往往被视作孙权的劣迹,其实有失之偏颇。

二者交往渊源,早已有之,甚至早于赤壁之战。虽然彼时的交往不甚成功,但从“辽东贩马于江东”的后续发展看,双方关系还是比较和睦的。

富春孙氏发自孤微,受尽乡土士族的歧视,因此孙氏父子三人,皆养成了“轻狂好杀”的恶习。

相较之下,孙坚、孙策杀人比较直接;而孙权的心术则险恶许多。往往借他人之手,寻衅滋事,借机发挥。校事吕壹、选曹尚书暨艳、鲁王孙霸等人,无不是孙权扶植的棋子;待孙权清洗政敌之后,又皆弃若敝履。

在举朝反对“敕封公孙渊”的浪潮下,政治嗅觉灵敏的孙权,无疑发现了又一次“明辨忠奸、打压异己”的良机。顾雍、张昭、陆瑁等大族或名士代表、皆先后罹难。

其中当以张昭受到的打击最为残酷,斯文不在、声名堕地、连房子都被孙权烧了。

至于赴辽东壮其威势的“万余兵甲”,则身负军事任务;即助战公孙渊,攻伐曹魏,与孙权南北夹击,实现“天下一统”的夙愿。

考虑到孙权对东方(甲士万人)、南方(甲士三万)的经营规模,可知对北方的增兵助战数量,其实并无不妥。吴国臣僚争执的核心、实际在于公孙渊反复无常,很可能会临阵倒戈。不幸言中。

辽东问题、并非孤立的线索,而需要配合孙吴对西方、东方、南方诸地的“战略布局”来看。

换言之,孙权实际以扬州为核心,向四方伸出触角、拓展势力,以此达到“镇抚诸戎、宣威四方”的政治目的。

在此舆论指导下,与吴国国力相近的蜀汉、也被严重贬低成了附庸;几乎与未开化的岛民相提并论。乃至座上“公开嘲谑蜀使”,荒谬至极。

换个角度看,蜀国虽仅一州之地,却“北连羌胡、南抚诸戎、东连孙吴”,实际也是相同的路数。皆小国寡民,却欲自作大言以“合于天道”,倒是颇为有趣。

曹魏三分有二、尚未自大;吴蜀国小民寡、却宣威四夷。可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典范吧!

从积极的角度看,在鼎足三分的环境下,本着“镇抚四方”的帝王功业标准,三国君主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边境 探索 ”事业。

曹魏重新建立了汉末断绝已久的“西域长史府”(221)。蜀汉对西南地区的经营尤其出色,至晋朝在南中另设宁州,统治更为深化。孙吴精通航海、对东南方向的拓展,亦为可观。

这大概是“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带来的一点客观进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指如是。

公孙度 (150年-204年),字升济,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东汉末年辽东地区割据军阀。

少随父迁居玄菟郡。初为玄菟小吏,建宁二年(169年),继升尚书郎、冀州刺史,后被免官。初平元年(190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到任后,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渐丰。不久,中原地区董卓乱起,各地军阀无暇东顾。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继则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俨然以辽东王自居。建安九年(204年)病逝,子公孙康继承其位。

由于公孙度的锐意进取和苦心经营,使辽东地区在汉末三国的战乱年代,获得了暂时的安宁,推动了当地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的发展。

基本介绍 本名 :公孙度 字号 :字升济 所处时代 :东汉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 出生时间 :150年 去世时间 :204年 主要成就 :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割据辽东 官职 :武威将军、辽东太守 封爵 :永宁乡侯 人物生平,镇守辽东,割据称雄,去世,轶事典故,人物评价,史籍记载,家庭成员,父亲,子女,孙子, 人物生平 镇守辽东 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郡,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公孙琙的儿子公孙豹年方十八,但却早折了。公孙度少时也叫公孙豹,又与公孙琙的儿子年龄相仿,公孙琙一见到他,就很喜爱他,送他去学习,并为他娶了妻。建宁二年(169年),朝廷下诏推举有道之士,公孙度与东郡谢弼、东海陈敦一起被举荐担任尚书郎(后汉书为郎中),后来又升任为冀州刺史,但因谣言,旋即被罢免。初平元年(190年),因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他推荐公孙度做了辽东太守。但因公孙度是从玄菟郡的小官吏发迹的,所以辽东郡的人都很瞧不起他。在这之前,辽东属国的公孙昭为镇守襄平的县令,他让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担任伍长。公孙度一上任,就将公孙昭抓了起来,在襄平市中将其鞭打而死。郡中豪门望族如田韶等家,只因在平时的来往上对公孙度没有恩惠,就都被他找借口杀了,被他如此诛灭的豪族有一百多家,郡中人个个惊恐万状,这是施威于内。对外他则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国王尉仇台更是主动成为辽东的附属,而公孙度也因为夫余在当时强盛的高句丽和鲜卑之间,将自己的宗族之女(《隋书》记载为公孙度之女)嫁给了尉仇台。在公孙度扩张海东期间,高句丽王伯固畏惧公孙度的威名,在公孙度讨伐富山贼时亦派遣大加(大加为高句丽官名)优居、主簿然人等相助。之后公孙度更是东征高句骊,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当时中原大乱,中原人士多避难于辽东,其中亦有管宁、邴原、王烈、太史慈等知名人物。 割据称雄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公孙度得知中原一带正处于动乱之中,便对他亲信部下柳毅、阳仪说:“汉皇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图谋王位的时候了。” 公孙度 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长一丈多,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的形状与汉宣帝的皇冠相似,它所在的延里,又与你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有三公作为辅佐。”公孙度更加高兴。原河内太守李敏,在郡中知名度很高,公孙度想要强行征辟他,但他又不喜欢公孙度的所作所为,又惟恐公孙度加害自己,于是带领全家迁居到了一处海岛。公孙度得知后,大为恼怒,掘开李敏父亲的坟,打开棺材焚烧尸体,又诛灭了李氏宗族。他分辽东郡为辽西和中辽两郡,分设太守之职,渡海收取东莱各县,设营州刺史;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孙延为建义侯。为汉朝的两位祖先立庙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设坛,在郊外祭祀天地,亲耕藉田,治理军队,出行时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帽子上悬垂著九条玉串,以头戴旄帽的骑兵为羽林军。曹操征召公孙度做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说:“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干什么啊!”将印绶藏于武器库中。 去世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位,将永宁乡侯封给了弟弟公孙恭。 轶事典故 汉末天下大乱,名士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 名士邴原避居辽东,与同郡的刘政都具有勇略雄气。公孙度忌惮刘政,于是收捕刘政家人,刘政逃跑。公孙度发布公告给各县说:“敢藏匿刘政的与刘政同罪。”刘政走投无路,投靠邴原。邴原将刘政藏匿了一个多月,当时东莱人太史慈准备回家,邴原把刘政托付给他。然后去向公孙度说:“将军之前要杀刘政,是因为担心他会成为您的祸害,现在刘政已经逃跑了,您的祸害不就不存在了吗?”公孙度说:“你说的不错。”邴原又说:“您忌惮刘政,是因为他有智谋。现在刘政已经被免职了,他的智谋无用武之地,您何必再拘捕他呢?不如赦免他吧,以此来平息众怒。”公孙度听从了他的劝告,邴原这才出钱送刘政回到老家。而邴原本人也受到了公孙度的厚待,但是在中原安宁,邴原想回中原之时却也遭到了公孙度的禁足。 名士王烈避乱辽东,公孙度以兄弟之礼相待,向他咨询政事,后来更想让他担任长史,而王烈以自己是个商人为由拒绝了任命。 人物评价 陈寿:度残暴而不节。 史籍记载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家庭成员 父亲 公孙延,与公孙度一起移居玄菟。 子女 公孙康,公孙度死后继承辽东太守的职位,把前来投奔的袁熙、袁尚首级送给曹操。又大破高句丽军,攻陷高句丽都城。 公孙恭,公孙康之弟。公孙康死后因二子尚幼而继承辽东太守的职位。后大病,成为阉人,被长大的公孙渊胁逼退位。 公孙氏,公孙度之女,夫余王尉仇台之妻,一说为宗女。 孙子 公孙晃,公孙康之子。因任子制在洛阳为官,公孙渊叛乱被杀后被下令处死。 公孙渊,公孙晃之弟。反魏,被司马懿击败被杀。

东汉末年的天下一片混乱,在三国前期,可以称为三国外第四大势力的,那就应该是在北方自娱自乐的公孙氏政权了倒也不是曹魏不敢招惹,只是公孙氏的地盘实在没什么值得出兵的地方,所以只要臣服曹魏,就相安无事,直到公孙渊时代,因为中原基本上没啥战事了,曹魏也腾出空来,公孙氏也就被灭了。

辽东先后经历了四任公孙氏掌权者,最后一任是公孙渊,公孙氏政权存在的时间跨度达五十余年,从汉献帝即位直到蜀汉诸葛亮去世,最终被司马懿亲自领兵消灭。

公孙氏政权最早应该在汉献帝初平元年有了雏形,当时天下刚刚经历了黄巾之乱,汉王室又有董卓之乱,所以地方上就没人管了。趁这个机会,公孙氏政权的第一任领导者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开始在辽东及以北的地方发展势力。

辽东古寒之地,在三国时期,对于中原势力而言,辽东以及再往北的地方就是蛮荒之地,几乎没有战略价值,所以只要安稳不捣乱,也就不会有人关心辽东地盘。而公孙度貌似也正好是看上了这一点,所以才在这样一个地方建立起自己的势力集团。

公孙度在掌握了辽东的权力之后,并没有像其他诸侯一样想着逐鹿中原,而是安安稳稳的在北方自娱自乐起来。当然了,他的功绩是有的,据说势力最大的时候,整个辽东半岛都是公孙家的,最北面甚至已经到了黑龙江附近。虽然挺能折腾,但却从来没有向南插手过中原的战争。

曹操北征袁绍的时候,都没能走到公孙氏的地盘,因为实在是太难走了,而且当时的公孙政权掌权者是公孙度之子公孙康,公孙康知道自己的能力,于是杀掉了曹操的敌人、袁氏最后的血脉,袁尚和袁熙。并把这两个人的人头送给了曹操示好,曹操因此没再北上,而是给了公孙康自治辽东的权力,但名义上,辽东已归顺朝廷。

辽东公孙氏虽然名义上是曹魏臣下,但实际控制权却一直掌握在公孙氏手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把公孙氏算为了一方势力。

说到公孙瓒就不得不说这个人其实是有一副好牌的,但是却没有打好,再说公孙瓒吧小编对这个人不熟悉,但是公孙瓒好像经常性的偏袒公孙度了,也就是不打他,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件事情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三国里白马将军公孙瓒据北平袭杀幽州刺史刘虞并侵扰袁绍,被袁绍所灭同时期存在的有公孙度及其子公孙康、公孙恭等人为辽东太守,他们杀了袁绍的两个儿子并投降了曹操。那么着两个公孙家族有没有什么关系么?

公孙瓒和公孙度没有什么关系。有两个证据,一,据《三国志》记载,公孙瓒是辽西郡令支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迁安县一带;而公孙度是辽东郡襄平县人,也就是现在辽宁省辽阳市人,二地相隔遥远,没有联系;二,如果公孙瓒和公孙度有关系,那么《三国志》应该点明,但该书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因此,二公孙没有任何关系。

幽州公孙瓒简介

公孙瓒(?—199年),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军阀、将领。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他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涿郡刘太守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发展到互相攻打,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杀死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他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辽东公孙度简介

公孙氏割据辽东起自公孙渊的祖父公孙度。公孙度本是辽东襄平人,后跟随父亲到了玄菟,受到玄菟太守公孙琙赏识,助他就师学并娶妻。

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公孙度举有道,被任为尚书郎,后曾任冀州刺史,地位显赫,但受人谣言,又被免职。

直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当道,与公孙度同郡的徐荣推荐其为辽东太守,这时他才得以复出。到任后,公孙度立刻在郡中排除异己,树立威信,随后出兵攻打高句丽。此时,高句丽正当新大王伯固在位(公元126年至公元191年),其在过往数十年内多次与汉军交战,攻掠汉边高句丽诸郡。至此时,始为公孙度击服,效力之。新大王于下一年(公元190年)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协助公孙度,一同剿灭富山贼寇。当年公孙度野心膨胀,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公然有独立于中土的行为。此后,公孙度遣柳毅越海并青州东莱诸县,命之为营州刺史,完全控制了今渤海和黄海的通道。公孙度又西败三郡乌桓,荡平辽东西界,东并玄菟、乐浪。为了牵制高句丽等国,他又嫁宗女给夫馀王,使之忠属于己。公孙度一时成为东北亚的霸主。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度见天下大乱,乃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开疆扩土,威行海外。分所领辽东郡,为辽东、中辽、辽西三郡。除自领辽东太守外,其余两郡皆各置太守。又渡海攻取东莱诸县(山东登州半岛),置营州刺史。玄菟与东浪二郡,亦渐归其统属。遂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时曹操执政,表度为威武将军,永宁乡侯。当时中原持有扰攘,无力顾及边郡,度乘势割据辽东,称雄一隅。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度死。

19世纪中叶以后,一部分朝鲜人从半岛迁入我国,成为今日我国境内的朝鲜族。 通过以上叙述,高句丽、高丽和朝鲜族是有区别的,不应混同起来。 二、统辖区域不同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 几个月后,襄平城破,公孙渊走死于梁水,公孙氏在辽东的势力土崩瓦解。西汉时在朝鲜北部置乐浪郡,后来政治控制力减弱,乐浪郡辖地较前已缩小。 夫余本属玄菟,献帝时,其王求属辽东云。”公孙氏数代积累,成为辽东主要的统治家族。 到三国时期,公孙度继承先辈功业而统治辽东。公孙度对中原来避难的人是欢迎的,因为 《晋书·地理志·平州》“后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及其子康,康子文懿,公孙度(150~204年),字升济,襄平人氏,土生土长的辽东本地人。 政府进行大规模的郡县调整,临屯郡及其所辖秽人也一并归入乐浪郡。 不论是汉武帝灭卫氏朝鲜以后设立的四郡,还是汉昭帝时的郡县调整,都是基于当地民族分布而进行的。

公孙渊事变始末:论孙权的“镇抚四夷”构想

公孙渊封王,并非孤立事件。对孙吴政权而言,它是“镇抚四夷”的环节,是“受命于天”的体现。 嘉禾二年(233),辽东军阀...
点击下载
上一篇:陈氏家族族谱下一篇:小游戏攻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