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藏着一个徽派古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4收藏

这里藏着一个徽派古村,第1张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的井头湾村,湖南省第二届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是一个极具瑶文化特色和江南水乡徽式建筑的清代古村落,目前又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怀化电视台、永州市电视台、湖南卫视等20多家媒体先后对井头湾古民居建筑群作了相应的报道。

井头湾村,隶属于瑶族分支平地瑶聚居区,是瑶汉民族的和谐融合,汉瑶归瑶族,皆是族群归属的一种思绪意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百闻不如一见,走进井头湾,您才会感觉到不枉此行。

井头湾,不愧是神州瑶都江华的古民居瑰宝,它特定的背景是瑶族文化。它是远近闻名的瑶锦传承基地,被誉为湘南瑶族织锦第一村。

独特的井头湾村与广西接壤,距离江华县城42公里,有着江华平地瑶的特色民居。整个井头湾村,由老屋地、井头湾古建筑群、现代民居、井头泉井等组成,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现存完好古民居建筑有50多座,占地面积40多亩。因村南面山脚石岩天然之井头泉井而名。这口大井分三股清泉奔流成溪,溪水绕村穿行而流,村庄因溪而布局,井溪时而穿建筑而过,时而伴建筑而下,是该村饮用、洗涮、灌溉的主要水源。村里的古民居群巷道设计成了纵横两道呈“井”字形状的独特格局,取名为井头湾。这个名字的来由,十分的朴素实在,当然,也透出那么一点儿的浪漫。井头湾村族人都姓蒋,所以又叫蒋家大院。

顺着溪流,沿着泛着青光的石板路漫漫行走,很快找到井头湾的井泉所在。这是一口深20多米、宽8米的古井。原来只是箩筐一样大小的水井,传说由于一条黄龙在里面翻滚,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数丈深潭。井水冬暖夏凉,清甜可口。三股清泉由井口潺潺而出,泉水四季长流,即使是大旱之年也不干涸。井水美容养颜,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瑶民。这里流行一个传奇故事:民国年间,一伙强悍的土匪打起了这个偏远村落的主意,但又碍于村民过于集中无法强攻。匪首心生一计,在村外断其水源数日,围而不攻。正在村民焦虑之时,井口被被黄龙拓宽了数倍,古井的出水量却比平时猛增了几十倍,井水四处溢流,极大地满足了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土匪无可奈何,只好惺惺离去。

据该村蒋氏家谱记载,生于康熙元年(1662)的道州商人蒋汝新带领儿子蒋宗文、蒋宗易(生于康熙35年即公元1696年)举家迁徙来到此地,因他们带走的一头水牛在一口井里洗澡纳凉,不管人怎么驱赶,这头牛就是赖着不走。于是,蒋汝新就在井边落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远眺而看,井头湾古村横卧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犹如一幅冲淡韵致飘逸空灵的山水画轴。

站在村外半山腰,我们可以鸟瞰到,井头湾村古民居建筑群总的布局是“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风水格调,主体结构分为两个部分,即蒋宗文族和蒋宗易族。蒋宗文族,由上下座民居及门楼组成。蒋宗易族,由三座大屋民居和八字门文昌楼组成。两座门楼处于两条主巷道的入口,两条巷道依坡而上,都用青石板铺成,一级一级地向坡顶延伸,并有横巷贯通。三座大屋创建于道光年间1830至1832年,由蒋宗易后代蒋光椿、蒋士俊、蒋士耀、蒋士禄组织共建,分上、中、下三座,有9个天井,130多个门口。上下屋民居由蒋宗文后代蒋士明、蒋士洸、蒋士爵组织创建,于1843年建成,分为上、下两座。两大宅院比邻而建,门庭严谨,高墙耸立,青瓦盖顶,青石铺地,天井相间。宅院的门梁、窗户、屏门大多采用精湛的传统木石雕刻工艺装饰,经历百年的风雨,依旧保存完好。梅兰竹菊、鲤跃龙门的姿态,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关于三座大屋的创建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呢。当年,蒋氏后人蒋光椿的妻子是10多公里外的白芒营镇黄泥江村人,由于当时贫穷到无米下锅的地步,蒋光椿叫儿子到黄泥江舅舅家里要点钱米。舅舅没好气地对外甥说:“你那里没有黑土,黄土总会有吧。我也没有米了,只有泥巴。”于是,蒋光椿的儿子空手而归,并将原话告诉了父亲。蒋光椿立下狠心,带着儿子到与广西交界的地方开荒挖地,结果意外挖出了两窑银子,他们就用这些钱建成了三座大屋。后来,其它民居也相继筑建。

井头湾古民居具有典型“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式建筑风格,多以四合院格局为主。走进井头湾,满目是古意:青砖瓦屋起,料石砌到窗。水从拱门过,路巷石板勷。砖墙青瓦,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朴素典雅。马头墙与封火墙错落有致,院内石墩青光可鉴,石柱上刻有龙凤花鸟。每座房屋都分正房、厢房、下房。房的左右建有用青石板铺成的走廊。正房与厢房、厢房与下房之间靠一个呈“回”字型的天井隔开。天井与厅堂相通,采光效果很好。大的天井有的还设有养鱼缸或盆景、假山。天井主要是用来采光,但民俗认为这是“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大厅两边各有两间卧室,卧室的窗棂上刻有木雕,雕饰的内容多为吉利的民间故事、戏剧画等。刻牡丹,花开富贵 ;刻葫芦,福禄绵长;门户、窗棂木雕活色生香,饶有风趣。

朋友,走到这里,请大家触摸一下这些门墩上的麒麟,石柱上的凤凰,门槛上的蝙蝠,我想,这些浸润着古悠神性的石雕会给我们带来灵气和福气,更会让我们触摸到久远的乡愁。

井头湾的古屋用条石作基础,屋基用三层或四层打磨精细的长条石砌成,坚固牢靠,风雨不摧。所有工程中的主楼、厢房、天井、照墙等,古色古香,做工精致。石礅、石础、石条等均饰有动物花草等精美浮雕,让人不敢想象那些石料从何而来,能工巧匠技艺如此高超。

徜徉在井头湾古民居,在历史的幽暗时光里穿行,融进瑶族村寨的记忆中,我领略了古建筑群的精髓与惬意。井头湾是流动的诗,是立体的画。它没有江南水乡的典雅工丽,却充盈了瑶乡的纯实与天然。

井头湾古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八字门文昌楼,门楼上面的牌匾书写“九侯第”三字,这个“九侯第”的来历还挺有意思的。据说,蒋姓系周朝时周文王所赐,蒋氏家族在周朝沿袭以来就是名门望族,官宦世家。东汉建武年间,蒋横被刘秀治罪,9个儿子避难四方,待帝省悟后,9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颖,会稽(今属浙江 )侯郑,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临湖侯曜、临苏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属江苏)侯澄。从此蒋家被称为九侯世家。因九子蒋澄的五个儿子皆成为州牧,也称九侯五牧。后到清朝,按照族谱所记载,这里的家门应该是蒋元公长兄靖公的后裔。蒋氏转辗井头湾,后生勤奋耕读,人才辈出。当时,这个只有12户人家的小村庄就出了13个秀才。后人蒋伯龄生了9个儿子,其中8个儿子在朝廷做官,而且官居高位,清正廉明,朝野内外一时传为佳话。第9个儿子在家务农,勤劳简朴,善于经营,富甲一方,且积极办学、扶贫济困、回馈乡里,在当地德高望重。道光年间,皇帝获悉这一情况,对蒋氏族门家风严明、德才兼备大为赞赏,又知蒋氏家族祖系九候世家,就赐予蒋氏第九子的大宅子居所为“九侯第”。据说,蒋氏后人在民国时期有人在长沙警备司令部当过团长,湖南和平解放后还回来省亲过几次。

井头湾村古建筑群主体建造规整、严谨、考究,石礅、石础、石条等均饰有动物花草等精美浮雕。三进大屋三厅依次为前厅、中厅、后厅,宽绰的堂屋,族人间的婚嫁娶丧红白喜事等重大活动皆可在此进行。所有厅堂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承重,檩、枋、梁、柱用料考究,工艺超绝。厅堂地面三合泥铺就,平整干燥。井头湾,每一座建筑都在诉说着昔日发生的故事,每一扇宅门和窗棂都有着世纪沧桑的历史印痕,每一块石雕都赓续了瑶乡人的心灵、智慧和创造力。

会唱瑶歌的村民蒋盛富从小就听着老人们讲着这些古老建筑的故事,他常常手抚着每一座建筑的精刻细纹,直到这些细纹也爬到了他的脸上。据他介绍,凤凰是这里常见的石刻纹饰,家里有女孩子的多会在门楣上刻上凤凰,这是瑶族社会男女平等思想的一个写照。梅花鹿、鱼尾龙头等颇有意蕴的纹饰也会出现在石雕和木雕上。这些纹饰生动地反映了井头湾村先祖们的精神面貌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蒋盛富把自己喜欢的瑶歌抄在一本小本子上,天天兜在口袋里。一有空,他就翻出来唱。他唱昔日井头湾的艰辛:“有女莫嫁井头湾,出门就是山。半田又半地,长年吃杂粮。”如今,辛酸的故事已经成为传说。10月1日,在这里我亲历了一场瑶族传统婚礼盛宴,婚礼场上,嫁过来的是一位漂亮的湖北女子。早前,还有苗族女子嫁给井头湾的瑶族男子。情酣深处,蒋盛富唱道:“不到村子不知情,人来实地亲眼见。吃了井水存丹田,一见钟情找说亲。”他所唱的瑶歌是“嘞嘞嘿”的调子,单纯朴实,粗犷隽永。

井头湾古民居,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梁檐、窗棂、石柱之上,雕刻精美,象征吉祥,形神兼具,惟妙惟肖。宁静古老的瑶寨村落,孕育了浓郁淳朴的瑶族风格;悠久厚重的耕读传家,渲染了古村民居的文化气息;山环水抱的生态自然,灵动了井头湾的散淡与朴野;人文气息和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构筑了瑶乡一处天籁的世外桃源。

井头湾,以一种稀缺的美存在。古民居远离了喧嚣城镇的华灯市声,真正的古意盎然,真切的轻松与踏实。在这样的古村里行走,雨天你的鞋不会沾一点泥土,晴天你的头上不会染一丝灰尘。

井头湾原本是蒋家人避难祛灾、寻求安然的理想王国,它的灵魂终归不可遗忘的还是对这块土地上子民们的呵护与关切。

当地瑶歌唱道:“井头湾是好地方,大井绿水又青山。井水出来绿悠悠,一年四季景如春。”的确,古村与小溪相伴,溪水穿村而过,人影绰绰,水声哗哗,与江南枕水小镇相似。从古民居走出来的人,多了一份悠闲,多了一份慢生活,让我们领悟到时光的善待与厚爱。

来吧,远方的朋友,走进井头湾,触及瑶乡的心灵,意想不到的别样风景一定有你心目中祈盼的颜值。

处于静谧瑶乡,井头湾古民居依然散发出隽永的生气。在文昌楼大门口墙上镶有一块同治六年(1867)的碑刻,记载了蒋氏族人捐赠银两维修大屋的数目,凝结着蒋氏家族的合力与团结。村里祠堂正中挂着一块“庆衍瓜瓞”的横匾,是同治甲戌年(1874)庚月所立的。清朝光绪年间,蒋氏族人出过文职正九品登仕郎官员,从“九候第”大门进去那一块字迹开始模糊的“登仕郎”竖匾可以为证。

井头湾古民居,高低有序,房屋相连,巷道是青石板路铺就,四通八达,曲折回旋,有如迷宫,加上小桥流水,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朋友,让您的心尖紧贴井头湾的肌肤吧。这个神韵独具的瑶族古村,伴随您的是山岚水雾,绿树繁花,不失生态的和谐与本色。

质朴的墙,素面的瓦,一轮金月慰苍生。在井头湾漫步,您以坚实自信的神情,不仅流连在清新隽永的瑶乡中,还可以与这些古民居进行无言的交流。

看罢井头湾古民居建筑群,我想,细雨蒙蒙中来此别有一番风味,远离了喧哗与浮躁,古韵十足的村寨就会湿润成一部清韵丰沛的中国山水诗章。

井头湾不仅散发出古朴的山野气息,而且蕴含着厚重的民俗文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便有了民间祁剧班、彩调班和武艺班,白天田间劳动,晚上娱乐唱戏,曾辗转流唱江华瑶族自治县各个村落。现在,戏班不复存在,但村里宽敞明亮的戏院还在。盛大节日时,瑶族同胞传统的瑶歌不断,蝴蝶歌、梧州歌、山歌长唱不衰。村里每逢婚嫁喜事,人声鼎沸,歌堂连连。

井头湾,走过了历史的风雨沧桑,最终走进富庶与幸福。

该村除了历史悠久的瑶锦手工艺外,还有婚嫁民俗坐歌堂、对歌、伴新娘、哭嫁、皮篮舞等独具特色的瑶族民俗文化。

瑶族具有独特的饮食文化,最惹人注目的就是瑶家十八酿,瑶家腊肉风味同样闻名遐迩,瑶家荷叶粉蒸肉和梅菜虎皮扣肉都是佳绝的菜肴。过年时的圈圈馃,清明节的艾叶粑粑,平时节庆日瑶家人爱做水煮粑粑,油炸粑粑等。这里的土特产还有山笋、茶叶、腐竹、野生天鹅菌、野生茶树菇等。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栏目如果不是因为争议而停播的话,据说2016年第一站就会抵达井头湾古民居瑶寨。

井头湾,是瑶族文化支系平地瑶文化的承载地。沉醉于瑶乡的山美水美,更能感叹清新自然的瑶家姑娘天然去雕饰的貌美。走进井头湾,你大可以欣赏一道道醉美的人文风景。

作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井头湾村对古民居建筑群、独特的瑶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日益增强。修缮古民居,传承瑶歌、织锦艺术,拓展生态自然探险和观光旅游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井头湾村正在打造一座文化广场,让村民们的手工艺品有个展示和销售的平台。井头湾村即将成为集唯美山水画卷和新农村建设图景为一体的原生态瑶族文化传承基地。

井头湾村积极进行旅游开发,向外界展示它内在的美。近两年来,有关部门投入3000多万元,已经对该村古民居进行了修缮,做到“修旧如故,整修如故”,力求真实地还原旧貌。要全面推进对该村的旅游公路、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集中建房新村等公共服务项目,也将大力改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不断培育玫瑰香柑、瑶山雪梨等旅游观光农副产品。

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走进神州瑶都,徜徉魅力江华,体验瑶家火塘!走进井头湾,您将会遇到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

按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 明代(公元1368―1644)。

代表人物之一:浦阳蒋氏第十五世,山下蒋氏鼻祖礼四公,又称乾公、顶乾公。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见其(指九都山下)山幽土沃,遂置产筑堂宇居焉。子讳立宽行者,娶汪氏生三子。曰:开岱、开宗、开岳,意思是在山下将大展宏图,成就一片家业。说明了礼四公的信心与决心。

代表人物之二:第十八世,礼四公曾孙继朝公于明天顺壬午年(公元1462)“创造一厅最钜其后,楼房更盛,新丽益著洵,可谓屹然峙立于故居之前。蒋氏之流派,岂不斑斑可考与欤(良贤递次)”。

这“一厅”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山下蒋氏已站稳脚跟,由生存转入发展阶段,做到粮食生产与人口生产两不误。但建了厅算不算在蒋氏家族中独立门户,还有待专家评说。

应该还有代表人物。

第二阶段: 清朝(公元1636年)建立至太平天国时代(1851~1864)。

代表人物之一:宁九公。第廿二世,有像赞。《山下蒋氏宗谱修谱考》一文已介绍。

代表人物之二:良贤公。第廿三世,宁九公第二个儿子,在康熙壬戌之秋召集族人修谱。

代表人物之三:文琳公,位列太学。第廿五(六?)世孙。乾隆四十七,壬寅年(公元1782)倡议族人捐资修谱,又倡造祠。

代表人物之四:第廿七世世煜(用此字暂代),文琳公之孙,为蒋祠付出心血,有传略相存。道光十六,丙申年(公元1836),蒋氏祠堂成祠圆谱。又一说为道光十一,辛卯年(公元1831),提早了五年。

另外,第廿八世世芳公、世然公,与清进士朱能作以友相称。朱能作,浦江人,户部主事晋阶江南道监察御史,自道光十四甲午(1834)秋,因萱堂年迈辞京师归故里。

十九世纪,是农民暴动的世纪,农民暴动遍及全国。世纪之初是白莲教起义,世纪之中是太平天国,世纪之末是义和团运动。但对浦阳通化乡来说,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深远。蒋氏祠堂有没有受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代表人物:蒋绍土(修谱总理),蒋祖福(协理),蒋绍立、绍虎(董理)。光绪元年,乙亥年(公元1875)年间,商议重建门楼,两旁厢庑告厥成功,即请谱师修谱。光绪六年,庚辰年(公元1880),祠堂修葺,圆谱。

代表人物之一:蒋万城。第三十二世孙。参与民间诉讼,是写状高手。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一书中专门介绍。

代表人物之二:蒋如新。第三十三世孙。金华中学毕业。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毕业。蒋刚(纲)苗,我初中同学,是山下蒋氏三十五世孙,博士生。蒋如新是蒋刚(纲)苗的爷爷。

陈水河整理于201876早上

注1:山下蒋氏,在山下一地生活了650年。在650年前呢,又是谁在此地居住?

注2:朱能作,浦江县城人,老宅在浦江县城龙溪巷。龙溪巷有著名的大夫第,它是清代同科登第朱鹤鸣、朱兴燕父子的宅第,做过江南道的监察御史的朱能作是他们的后代。监察御史,清代为从五品。

尊敬的您,蒋澄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文学家,他的后裔数量众多,但具体的数字很难确定。据传,蒋澄有两个儿子,分别是蒋德璟和蒋德瑛,他们的后代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蒋氏家族最为集中。根据不完全统计,蒋氏家族在全国各地的人口约为100万人左右,其中有不少是蒋澄的后裔。此外,蒋氏家族还有许多分支,如蒋介石、蒋经国等,他们也是蒋澄的后代。总之,蒋澄的后裔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各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庞大的家族。

由安徽润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接编印的安庆三径堂《蒋氏宗谱》付梓新成。 壬寅清明前夕,由岳西、潜山的蒋氏宗亲们,在杜鹃盛开、春光骀荡的妙道山怀抱中的蒋氏宗祠前,正式迎请了《蒋氏宗谱》。 付梓新成的《蒋氏宗谱》不仅突显了安徽润方文化的付出与专业;更是凝聚了全体三径堂蒋氏组人的心血与智慧。

蒋氏宗祠,这座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迎接和驻扎过红28军的指挥部,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岳西红色文化的标志之一,又一次见证了蒋氏家族的神圣时刻。

此次安庆三径堂《蒋氏宗谱》编修,为历史上第十一次编修,全套家乘共73卷,统谱、房谱共计印刷700套。 修谱以尊祖敬宗、溯源清本、不忘祖恩、德化后人为宗旨;沿用欧苏体相结合的体例编排。三径堂蒋氏,自始迁祖发显公以后,至今共历经100余世,其间英豪代出。文者垂绅正笏,措安天下;武者冠甲持铖,镇抚入荒,皆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被铭彝鼎弦歌者,皆邦家之光、吏之所垂荣也。

安徽润方文化于2021年9月承接三径堂《蒋氏宗谱》续修工作以来,秉承 “专业、服务、品质” 的经营理念,严格续修工作安排,严肃责任落实,多次赴岳西现场办公,确保宗谱续修的编排质量。安徽润方文化在落实 “三校一读一清样” 的基础上,为理事会提供样书,进行校对审阅,最大限度保证新修宗谱的入谱文字和世系资料的严肃性与正确性,以确保专业编排讹错“清零”。

与此同时, 安徽润方文化坚持在服务上做加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表”理事会规划安排,在录入格式确认、线上线下校对、谱箱优盘配套服务等流程对接上做加法,最大程度上让家族省心、省事、省时、省力。从而促进理事会工作由粗线条扁平状转入有的放矢专业精细状态,实现由繁致简的“减法”模式。

在家谱续修的印刷品质上,润方文化同样严要求、高标准落实蒋氏宗谱续修理事会的需求,实现《蒋氏宗谱》在印刷与编排质量上的“等高”,对标古籍印刷的最高标准。 纸张、油墨、封面材质的遴选,纯手工专业线装的特色特质,乃至书本纸钉、包角、书根字的细节制作。

高品质的专业编印、端庄大气的全榫卯结构谱箱、精致美巧的电子版U盘,凝聚着一众蒋氏“赶考人”的汗水与智慧。

安徽润方文化以敬畏之心续写家族文化,以虔诚之意编修姓氏宗谱,亦是不负蒋氏重托,实现完美交付!

这里藏着一个徽派古村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的井头湾村,湖南省第二届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是一个极具瑶文化特色和江南水乡徽式建筑的清代古村落,目前又是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