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姓 是什么民族
师姓
一、姓氏源流
师(Shī 师)姓源出有三:
1、以官名为姓。据《姓谱》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职官名师,如上古师延,商代师涓等。周朝也有师尹之官,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
2、以技艺为氏。据《元和姓纂》载,两周及春秋战国时代,擅长乐技的人被称为师。晋国有师旷,鲁国有师乙,郑国有师理、师触、师躅、师惠,皆为当时的著名乐师,精于音律。相传晋国乐师师旷,字子野。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善于辨音,又善于弹琴。晋平公时造了一套用来奏乐的铜钟(编钟),很多乐工听后都认为音律很准,惟独师况不以为然。他的判断,最后终于被一个叫师消的人证实。这些精于乐计的乐师们的后代,便以祖上的技艺职业为姓,遂成师姓,也称师氏。
3、出自周代,以人名为姓,为师君的后代。周朝时,有个叫师君的名人,他的后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师”字为姓,也称师氏。
二、迁徙分布
(缺)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姓谱》和《元和姓纂》二书的考证,上古夏朝,商朝,周朝,都有管理音乐的官员称“师”,如商代的师涓,周朝的师尹等等。后来, 擅长音乐的文人也称师,如晋国的师旷,鲁国的师乙,郑国的师理,师触,师慧等,都见于史载,他们都精通音律,擅长演奏,而春秋战国时代音乐艺术兴盛一时。师姓就来源于乐官和乐师。另外,古书《周礼春官》中说,说,“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而甘肃汉墓中果真出土一石门,左边石门的虎头下站着师氏,他为王上的正宫守卫和管事。这说明师姓还有另一支起源。师姓望族出于太原、琅琊、平原一带。
三、历史名人
数千年来,功在音乐的师氏先人,可谓层出不穷。《元和姓纂》介绍说:“晋有师旷,鲁有师乙,关郑有师悝、师融、师慧等。又师服,晋大夫。”此外,春秋时鲁有善鼓琴的师襄,据说孔子曾向他学琴,春秋郑有大夫师叔,晋国有大夫师服,西汉有大司空师丹,宋有翰林学士师顽,清有甘肃提督师懿德……等等。其名人,真是不胜枚举:
师 延:于轩辕之世官司乐,史书说他具有拊弦琴,则地祢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听众国音乐,以审兴亡之兆的神通。
师 涓:有两位,一位是商朝乐官,与纣为靡靡之音,武王伐纣,他往东逃亡,自投于濮水而死。另一位则出生于春秋时期的卫国,事卫灵公为乐官。
师 范:宋朝灵石人,元佑督岢岚军进士,督岢岚军后升为江南知州。他发现苛捐杂税太多,手续麻烦,民苦赋役,于是上奏朝廷,建议稍增田赋,免征苛捐杂税,使人民不感到赋役麻烦,国家也不减少税收。他的建议得到采纳实行后,受到江南人民的拥护,给他绘像祭祠。师范也成为历史上的良吏。
师 逵:明代东阿人,字九逵,年少丧父,事母甚孝,曾任吏部尚书。洪武中,他任监察御史,廉不置产,接受的俸禄和赏赐都分给了亲戚朋友,以至于他的八个儿子都没有得到什么财产。明成祖曾说:“北来大臣之中不贪者,唯师逵一人。”
师宜官:东汉书法家,南阳人。汉灵帝好书法,征天下善书者于鸿都门。应征的数百人中,惟有师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他在酒馆时,可以写字于壁上以出售。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2、堂号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弹琴,春秋时,鲁国乐师师襄善弹琴,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
============================================================
师姓宗祠通用对联
〖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聪知六律;
名列三良。
——佚名撰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字子野,目盲,善弹琴,精于辨音。晋平公铸大钟,众乐工都认为合乎音律,只有师旷不以为然,后来经卫国乐师师涓审定,果然不合音律。《孟子离娄上》说:“师旷的耳朵很灵敏,但不按六律,也不能正五音。”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大夫师叔。一次,齐国准备联合诸侯攻打郑国,管仲说:“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三位良人)执政,无隙可乘啊!”
撰孝子传;
封义阳侯。
——佚名撰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涅阳人师觉授,操守清高,以弹琴、读书自娱自乐。母亲去世后,他一哭而绝,很长时间才苏醒。后来,撰写有《孝子传》。下联典指西汉东武人师丹,字仲公,举孝廉为郎,官至大司空,平帝时封为义阳侯。
-----------------------------------------------------------------
〖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廉政表明朝之风力;
治经称汉代之儒宗。
——佚名撰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东阿人师逵,字九达,洪武年间官监察御史,成祖时官至吏部尚书。为政清廉,不置家产,俸禄拿出来分给家族中人,以至于无力抚养八个儿子。成祖曾说:“北来的大臣不贪者,只有师逵一人。”“风力”,即气度魄力。下联典指西汉·师丹,研究《诗经》,较有名望。
一、姓氏源流
师(Shī 师)姓源出有三:
1、以官名为姓。据《姓谱》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职官名师,如上古师延,商代师涓等。周朝也有师尹之官,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
2、以技艺为氏。据《元和姓纂》载,两周及春秋战国时代,擅长乐技的人被称为师。晋国有师旷,鲁国有师乙,郑国有师理、师触、师躅、师惠,皆为当时的著名乐师,精于音律。相传晋国乐师师旷,字子野。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善于辨音,又善于弹琴。晋平公时造了一套用来奏乐的铜钟(编钟),很多乐工听后都认为音律很准,惟独师况不以为然。他的判断,最后终于被一个叫师消的人证实。这些精于乐计的乐师们的后代,便以祖上的技艺职业为姓,遂成师姓,也称师氏。
3、出自周代,以人名为姓,为师君的后代。周朝时,有个叫师君的名人,他的后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师”字为姓,也称师氏。
二、迁徙分布
(缺)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姓谱》和《元和姓纂》二书的考证,上古夏朝,商朝,周朝,都有管理音乐的官员称“师”,如商代的师涓,周朝的师尹等等。后来, 擅长音乐的文人也称师,如晋国的师旷,鲁国的师乙,郑国的师理,师触,师慧等,都见于史载,他们都精通音律,擅长演奏,而春秋战国时代音乐艺术兴盛一时。师姓就来源于乐官和乐师。另外,古书《周礼春官》中说,说,“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而甘肃汉墓中果真出土一石门,左边石门的虎头下站着师氏,他为王上的正宫守卫和管事。这说明师姓还有另一支起源。师姓望族出于太原、琅琊、平原一带。
三、历史名人
数千年来,功在音乐的师氏先人,可谓层出不穷。《元和姓纂》介绍说:“晋有师旷,鲁有师乙,关郑有师悝、师融、师慧等。又师服,晋大夫。”此外,春秋时鲁有善鼓琴的师襄,据说孔子曾向他学琴,春秋郑有大夫师叔,晋国有大夫师服,西汉有大司空师丹,宋有翰林学士师顽,清有甘肃提督师懿德……等等。其名人,真是不胜枚举:
师 延:于轩辕之世官司乐,史书说他具有拊弦琴,则地祢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听众国音乐,以审兴亡之兆的神通。
师 涓:有两位,一位是商朝乐官,与纣为靡靡之音,武王伐纣,他往东逃亡,自投于濮水而死。另一位则出生于春秋时期的卫国,事卫灵公为乐官。
师 范:宋朝灵石人,元佑督岢岚军进士,督岢岚军后升为江南知州。他发现苛捐杂税太多,手续麻烦,民苦赋役,于是上奏朝廷,建议稍增田赋,免征苛捐杂税,使人民不感到赋役麻烦,国家也不减少税收。他的建议得到采纳实行后,受到江南人民的拥护,给他绘像祭祠。师范也成为历史上的良吏。
师 逵:明代东阿人,字九逵,年少丧父,事母甚孝,曾任吏部尚书。洪武中,他任监察御史,廉不置产,接受的俸禄和赏赐都分给了亲戚朋友,以至于他的八个儿子都没有得到什么财产。明成祖曾说:“北来大臣之中不贪者,唯师逵一人。”
师宜官:东汉书法家,南阳人。汉灵帝好书法,征天下善书者于鸿都门。应征的数百人中,惟有师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他在酒馆时,可以写字于壁上以出售。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2、堂号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弹琴,春秋时,鲁国乐师师襄善弹琴,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
============================================================
师姓宗祠通用对联
〖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聪知六律;
名列三良。
——佚名撰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字子野,目盲,善弹琴,精于辨音。晋平公铸大钟,众乐工都认为合乎音律,只有师旷不以为然,后来经卫国乐师师涓审定,果然不合音律。《孟子离娄上》说:“师旷的耳朵很灵敏,但不按六律,也不能正五音。”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大夫师叔。一次,齐国准备联合诸侯攻打郑国,管仲说:“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三位良人)执政,无隙可乘啊!”
撰孝子传;
封义阳侯。
——佚名撰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涅阳人师觉授,操守清高,以弹琴、读书自娱自乐。母亲去世后,他一哭而绝,很长时间才苏醒。后来,撰写有《孝子传》。下联典指西汉东武人师丹,字仲公,举孝廉为郎,官至大司空,平帝时封为义阳侯。
-----------------------------------------------------------------
〖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廉政表明朝之风力;
治经称汉代之儒宗。
——佚名撰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东阿人师逵,字九达,洪武年间官监察御史,成祖时官至吏部尚书。为政清廉,不置家产,俸禄拿出来分给家族中人,以至于无力抚养八个儿子。成祖曾说:“北来的大臣不贪者,只有师逵一人。”“风力”,即气度魄力。下联典指西汉·师丹,研究《诗经》,较有名望。
师氏
官名。
(1)西周统帅军队的高级军官。《书·牧誓》以师氏与千夫长、百夫长连称,《书·顾命》和《毛公眉》以师氏与虎臣连称。《周礼》谓为地官司徒的属官,设中大夫一人,上士二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员。掌教“国子”(贵族子弟),率“四夷之隶”防守王之宫门,并随从护卫。
(2)北周依《周礼》置六官,地官府所属有师氏中大夫,正五命,下有小师氏下大夫,小师氏上士。
问题一:师在姓中怎么读 也是念shī的,比如师胜杰
问题二:职作为姓时读什么 职,作为姓氏,也读作zhí。
一、姓氏起源:
1、起源一
职姓出自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姓氏篇》中载:“周礼有职方氏,其后因官为氏。望出山阳”。职方氏掌管地理、疆界分化、堪舆等。职方官的后代有的就用官名中‘职’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2、起源二
根据《职氏族谱》(为职姓中年长都主持编纂)序言中所述,职姓始见于明朝洪武年间,乃是明初著名的“大槐树迁民”时所改,此前历史,不可考。
二、分布
在西汉元帝时,职洪任朝中谏议大夫,因谏订子事被谪,遂挂冠朝门,回归山阳县文真山(在今修武县境内)。后居家由山阳分别迁往获嘉(当时称修武)、温县两地居住,这就是职姓历史上有名的“山阳分脉”。到宋朝末年,黄河两岸战事频仍,职姓避难山西省洪洞县,居住在南券桥,这时原来的家谱已遗失。时隔九十多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巩固江山,组织了历史上有名的“山西大槐树移民”。依照“招抚流民各归原籍”的移民政策,职姓兄弟四人有三人需离开山西洪洞县。清朝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获嘉职王村职姓族谱中载:“吾祖在洪洞时,兄弟四人联名富、贵、荣、华,富祖迁于温县记曰‘故址’;贵祖迁于获嘉亦曰:‘故址’;荣祖迁于天津卫今职家胡同是也;华祖仍在洪洞县南券桥居住。自汉至明一千四百余年,因前已无谱可考,故以洪洞复迁故里为始云。”获嘉县的职王村和温县的西林肇村的两职姓从明初开始一直往来频繁,关系密切,并在族谱中规定“每逢子、午、卯、酉年互相车往祭祖”,且规定“祭礼不过千文,祭者不过十人”。因此,不论从“山阳分脉”,还是从“复迁故里”都说明获嘉县的职王村、温县的西林肇村均是天下职姓的祖根地。
职姓人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迁徙频繁、名人辈出。仅获嘉职姓,历史上有8个举人,24个贡生,仕有通判、知县等,今有副高以上职称者38人,副县级以上领导者10人。职姓在获嘉、温县、洪洞、天津均成了名门望族。今职姓人口分布很广,仅获嘉一支就分东、西、南、北四门,现已繁衍27代分布在全县13个村庄以及武陟、辉县、南阳、方城、汉口、太康等6个市、县,也有侨居美国、加拿大、法国、菲律宾等国者。
问题三:师在姓氏中念什么 就 念 shi 咯。。
师姓位列我国宋代百家姓第369位。
一、姓氏源流
师(Shī 师)姓源出有三:
1、以官名为姓。据《姓谱》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职官名师,如上古师延,商代师涓等。周朝也有师尹之官,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
2、以技艺为氏。据《元和姓纂》载,两周及春秋战国时代,擅长乐技的人被称为师。晋国有师旷,鲁国有师乙,郑国有师理、师触、师躅、师惠,皆为当时的著名乐师,精于音律。相传晋国乐师师旷,字子野。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善于辨音,又善于弹琴。晋平公时造了一套用来奏乐的铜钟(编钟),很多乐工听后都认为音律很准,惟独师况不以为然。他的判断,最后终于被一个叫师消的人证实。这些精于乐计的乐师们的后代,便以祖上的技艺职业为姓,遂成师姓,也称师氏。
3、出自周代,以人名为姓,为师君的后代。周朝时,有个叫师君的名人,他的后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师”字为姓,也称师氏。
二、迁徙分布
(缺)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姓谱》和《元和姓纂》二书的考证,上古夏朝,商朝,周朝,都有管理音乐的官员称“师”,如商代的师涓,周朝的师尹等等。后来,善长音乐的文人也称师,如晋国的师旷,鲁国的师乙,郑国的师理,师触,师慧等,都见于史载,他们都精通音律,善长演奏,而春秋战国时代音乐艺术兴盛一时。师姓就来源于乐官和乐师。另外,古书《周礼春官》中说,说,“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而甘肃汉墓中果真出土一石门,左边石门的虎头下站着师氏,他为王上的正宫守卫和管事。这说明师姓还有另一支起源。师姓望族出于太原、琅琊、平原一带。
三、历史名人
数千年来,功在音乐的师氏先人,可谓层出不穷。《元和姓纂》介绍说:“晋有师旷,鲁有师乙,关郑有师悝、师融、师慧等。又师服,晋大夫。”此外,春秋时鲁有善鼓琴的师襄,据说孔子曾向他学琴,春秋郑有大夫师叔,晋国有大夫师服,西汉有大司空师丹,宋有翰林学士师顽,清有甘肃提督师懿德……等等。其名人,真是不胜枚举:
师 延:于轩辕之世官司乐,史书说他具有拊弦琴,则地祢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听众国音乐,以审兴亡之兆的神通。
师 涓:有两位,一位是商朝乐官,与纣为靡靡之音,武王伐纣,他往东逃亡,自投于濮水而死。另一位则出生于春秋时期的卫国,事卫灵公为乐官。
师 范:宋朝灵石人,元佑督岢岚军进士,督岢岚军后升为江南知州。他发现苛捐杂税太多,手续麻烦,民苦赋役,于是上奏朝廷,建议稍增田赋,免征苛捐杂税,使人民不感到赋役麻烦,国家也不减少税收。他的建议得到采纳实行后,受到江南人民的拥护,给他绘像祭祠。师范也成为历史上的良吏。
师 逵:明代东阿人,字九逵,年少丧父,事母甚孝,曾任吏部尚书。洪武中,他任监察御史,廉不置产,接受的俸禄和赏赐都分给了亲戚朋友,以至于他的八个儿子都没有得到什么财产。明成祖曾说:“北来大臣之中不贪者,唯师逵一人。”
师宜官:东汉书法家,南阳人。汉灵帝好书法,征天下善书者于鸿都门。应征的数百人中,惟有师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他在酒馆时,可以写字于壁上以出售。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2、堂号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弹琴,春秋时,鲁国乐师师襄善弹琴,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
问题四:姓氏中有没有师这个姓氏?若有读什么音? 百家姓师姓的由来!1、以官名为姓。据《姓谱》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职官名师,如上古师延,商俯师涓等。周朝也有师尹之官,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
2、以技艺为氏。据《元和姓纂》载,两周及春秋战国时代,擅长乐技的人被称为师。晋国有师旷,鲁国有师乙,郑国有师理、师触、师躅、师惠,皆为当时的著名乐师,精于音律。相传晋国乐师师旷,字子野。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善于辨音,又善于弹琴。晋平公时造了一套用来奏乐的铜钟(编钟),很多乐工听后都认为音律很准,惟独师况不以为然。他的判断,最后终于被一个叫师消的人证实。这些精于乐计的乐师们的后代,便以祖上的技艺职业为姓,遂成师姓,也称师氏。
3、出自周代,以人名为姓,为师君的后代。周朝时,有个叫师君的名人,他的后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师”字为姓,也称师氏。赞同1| 评论
问题五:单作为姓氏怎么读 单作为姓氏读作
[ shàn ]
姓。
问题六:还 作姓氏时 读作什么? 还作姓氏时读作 huán
dictbaidu/swd=%BB%B9&tn=dict
问题七:尉做姓怎么读 是真的读 YU
尉迟和尉 做姓的时候都读YU
我有朋友姓这个 上海的
问题八:“句”字作姓怎么读?请附上依据 “句”字作姓时,有三种读音:1、gōu。见窦学田主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200页扫描(部分)
2、gòu。见窦学田主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202页扫描(部分)
3、jù。见窦学田主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311页扫描(部分丹
问题九:胥作为姓怎么读 胥
xū
(形声。从肉,疋(shū)声。本义:蟹酱)
同本义 [scrab paste]
胥,蟹醢也。――《说文》
青州之蟹胥。――《周礼・庖人》注
蟹胥,取蟹藏之,使骨头解胥胥然也。――《释名》
共祭祀之好胥。――《周礼》
片刻,一会儿 [moment]
胡蝶胥也。――《列子・天瑞》
胡蝶胥也化而为虫。――《庄子》
胥
xū
古代官府中的小吏;特指古代掌管捕捉盗贼的小官吏。后作“弧 [petty official]
里胥猾黠。――《聊斋志异・促织》
就老胥而问。――清・方苞《狱中杂记》
部中老胥。
胥某谓曰。
胥某笑曰。
又如:胥里(乡里小吏);胥役(胥吏与差役);胥靡(刑徒);胥祝(司祭的小吏);胥耆(老吏);胥师(管市场的小吏)
有才智的人 [man of mind]
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周礼》
古代乐官 [musical officer]
小胥大胥。――《礼记・王制》。注:“皆乐官属也。”
大胥是敛,众胥佐之。――《礼记》
又如:胥人(古代乐官)
姓 百家姓排名285位!
胥姓起源
学者说。胥姓:学者认为胥氏可追溯到上古帝王。“华胥氏”-----伏羲:九河神女华胥氏有一次去到一个叫做“雷泽”的地方游玩,发现一只巨大的脚印,那是雷神的脚印,那时的雷神是人头龙身,半人半兽的天神,他只需要鼓起肚子,就能发现响雷。华胥氏很好奇的踩了那个脚印一下,立刻感到全身震颤,回到家后就怀了身孕,不久生下了伏羲。其国一切顺利自然的生活着,人人长寿,生活美满。他们不愁吃穿,远离着灾害,这个国家绝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半神人据说“其民鼓腹而游,含哺而嬉,莫知作善作恶”,黄帝梦“华胥”羡而仿其治
另“赫胥氏”据说“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
典籍说。按《通志―氏族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臣(胥臣源出何姓何处没说),他的后代以父字为姓,世代相传姓胥。一般以为胥姓为晋大夫胥臣之后,《左传》载:东周(前770--256)春秋时晋国(今山西)晋文公(重耳)流亡时始祖胥臣,字季子,追随之,有殊功,后以使命过冀,见冀缺锄草农具,其妻赠送之,相待如宾,乃举于文公。晋国楚国城濮之战,始祖蒙马虎皮溃楚军。官拜“司空”,采邑(封地)为“臼”又称季臼,后代有的用“邑”为氏称“臼”或“季臼”。其子胥甲,孙胥克,曾孙胥童,玄孙胥午皆为“卿、大夫”。胥臣死后,周倾王4年,秦晋两国交战,胥臣之子胥甲与赵穿,泄了军情,主帅赵盾削甲的官爵,逐到卫国,起用甲子----胥克。晋厉公时,克之子胥童为卿,他与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后人中为避仇杀,一支以祖父名字为改胥为童,称童姓(《通志―氏族略》)。山西、陕西一带本是我们的根。……南北朝,宋、明之际,族人向今甘肃、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湖南、安徽、河南、东北、四川、等地拓展。《百家姓》把胥姓的“郡望”定在“琅琊郡”:春秋(公元前770-256年)指“齐”今山东胶南市琅琊。南北朝(420―479年)中原居民南迁,白下(今南京北,幕府山西南)为“客籍”也叫琅琊郡。《百家姓》编于宋朝,说明――当时胥姓成为望族是在琅琊郡,(可能是山东或南京)。
家谱说。胥氏为姬姓周宣王支子罚封华胥国,周幽王时因避犬戎居琅琊,易姓胥。(胥砚波提供)。
历史名人
春秋、战国胥臣、胥甲、胥克、胥童
金朝胥持国:字秉钧,山西繁峙人。“经童”出身,章宗>>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延政初任都教练使,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其兄王延钧继位闽王之位。长兴二年(931年),王延政父亲王审知的养子建州刺史王延禀谋夺王位,率领水军袭击福州,兵败被杀。王延钧便派王延政到建州抚慰军民,出任建州刺史。
兄弟交战后晋天福四年(939年),王延政的八哥王延曦继位闽王之位。王延曦继位后,骄*暴虐,猜忌宗族。王延政在建州整治军队,经营武备,曾多次写信劝戒王延曦,反遭王延曦斥骂。天福五年(940年)正月,王延曦派亲信到建州,探听王延政的隐私,监视王延政的军事行动,被王延政驱逐,二人因此结怨。天福五年(940年),王延羲攻打建州,开启了闽国内战。
天福五年(940年)二月,王延羲派遣统军使潘师逵、吴行真统兵四万攻打王延政。潘师逵屯军在建州城西,吴行真屯军在建州城南,都隔着水设置营地,焚烧了城外的房舍。王延政求救于吴越国,二月二十六日,吴越王钱元派宁国节度使、同平章事仰仁诠、内都监使薛万忠统兵四万去救援他;闽国丞相林鼎谏阻王延羲,王延羲不听。三月初二日,潘师逵分兵三千,派都军使蔡弘裔领着他们出战。王延政派其将林汉彻等在茶山把他们打败,斩首千余级。
天福五年(940年)三月十一日,王延政募集了一千多敢于冒死的士卒,乘着夜间涉水,潜伏进入潘师逵的营垒,顺风纵火,城上擂鼓呐喊来响应他们,战棹都头陈诲杀了潘师逵,潘师逵的兵众都溃散了。三月十二日,王延政率领兵卒要进攻吴行真的营寨,还未等到建州兵涉水过来,吴行真和将士就弃营逃走,死亡达万人。王延政乘胜攻取了永平、顺昌二城。从此以后,建州的兵卒开始强盛起来。
矛盾尖锐天福五年(940年)四月,吴越国仰仁诠等率援军到达建州,王延政因为闽国福州兵已经败走,取出肉酒犒劳他们,请他们班师回吴越。仰仁诠等不依从,在建州城的西北扎营。王延政害怕,又派人向王延羲请求发兵救援。王延羲任命泉州刺史王继业为行营都统,率兵二万来救援;并且送信责备吴越国,派遣轻兵断绝吴越国的运粮道路。正好遇上长时间下雨,吴越兵粮食用尽,五月,王延政派兵出击,大破吴越军,俘虏斩杀上万人。五月十八日,仰仁诠等乘夜间逃走。
天福六年(941年)正月,王延政修筑建州城池的周围二十里,请求王延曦在建州设置威武军,他自己担任节度使。王延曦因为福州称威武军,便以建州为镇安军,任命王延政为节度使,封为富沙王。王延政却把镇安军改称为镇武军。
天福六年(941年)六月,王延曦听说王延政招纳泉州刺史王继业,便把王继业召到福州连同他的儿子都杀掉。这样,王延政和王延曦兄弟之间矛盾尖锐,于是各自整顿军队,再次相互攻伐。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王延政围攻汀州,王延曦调发漳州、泉州兵五千人救援汀州。七月,王延政攻打汀州,经过四十二次战斗,还未攻下汀州,便退军返回。
称帝建国天福八年(943年)二月,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天德,把将乐县改为镛州,延平镇改为镡州。立妻子张氏为皇后。任命节度判官潘承v为吏部尚书,节度巡官杨思恭为兵部尚书。不久,改任潘承v任为同平章事,调任杨思恭为仆射,掌握军国之事。
开运元年(944年)三月,福州政局又乱,王延曦部将朱文进杀王延曦,自称闽王。王延曦的旧臣又杀朱文进,迎接王延政去福州。王延政到福州后改殷国为闽国,称闽帝,国都仍旧设在建州,以福州长乐府为东都,派他的从子王继昌坐镇福州。
亡国去世当时,南唐查文徽率兵攻建州,唐主李Z利用王延政刚刚进入福州的混乱时机,增派何敬洙为建州行营招讨马步指挥使,又使祖思、应援会攻建州。王延政在建州水南一仗大败,城池被攻破,王延政投降。南唐将镇武军置为永安军,闽国至此灭亡,仅存在36年。
南唐保大四年(946),王延政后来被送往南唐都城金陵,南唐帝李Z封他为羽林大将军;保大五年(947年)改封为鄱阳王;保大九年(951年),再改封为光山王,宋太祖即位后,北宋攻灭南唐,王延政于金陵内附,封太师自便归返漳州。不久过世,被追赠为福王,谥号恭懿。
为政举措 政治王延政称帝后,一切按帝王规格建制。建宫室、筑楼台,造太和殿,盖五凤楼(今鼓楼)。闽国国小民贫,军事活动不停息。仆射杨思恭因善于聚敛民财而获得王延政的宠幸,增收田亩山泽的税赋,乃至于鱼盐蔬果,没有不加倍征收的,闽国人称他为“杨剥皮”。王延政与王继鹏、王延羲一样横征暴敛,因此百姓生活困苦。
经济开运元年(944年),王延政下令在境内铸造“天德通宝”大铁钱,一当百。
史书记载《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第八》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c伪列传一》
墓葬王延政墓在漳州城北郊双凤山麓。坐西北向东南。死后被追赠为福王,谥号恭懿,奉敕葬于双凤山,其夫人连氏、张氏合葬在王延政墓左边。王延政墓碑书刻“闽国殷帝延政王公墓”。墓左有神道碑1方,文曰“宋太师王公神道”。墓前尚存石羊1对,石雕浑朴古拙。
家庭成员 父亲闽太祖王审知
妻子皇后张氏(张皇后)
连氏
儿子王继成
王继昌
王继达
王继元
王继重
王继晋
我帮你翻译吧,有点累就是。
魏骥,表字仲房,是浙江萧山人。明朝永乐年间,因为科举考试中了第二榜,被授予官职,做松江县的学官。他常在午夜时分,带着茶水和夜宵去慰劳还在学习的秀才,这些学生非常感激他,因此发奋读书,有成就的人挺多。朝廷召集他去修撰《永乐大典》,完毕之后,他又回到了过去的官职继续留任。因为师逵的推荐,他被授予了太常博士。皇帝对他说‘刘履节做了九年的御史之职,才被高皇帝授予这个官职,这个官职不是轻易给人的呀’
宣德初年,他升迁为吏部考功员外郎,后来又做过南京(明朝的行都,非现在南京市,而是南部京城之意)太常寺少卿。正统三年,被任命为代理吏部左侍郎,第二年,获得了正式的此官职。多次命令他去首都周围去查看农田和农业虫害情况,了解民间疾苦。正统八年,改授他为礼部侍郎。他多次以年老体病为原由,请求皇帝批准他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他身体还不衰弱,如若念在他年龄确实老了,那可以让他做点简单的事情。于是,皇帝改封他做南京吏部侍郎。他又以年老的理由请求辞官,皇帝不批准。正统十四年,他又做了尚书(宰相)。英宗皇帝去北方视察,他率领各个职能部门,对时事提出了很多想法和建议,多数都被皇帝批准执行。景泰元年,他退休了,这年他已经77岁了。
他做官的时候,很顾大局识大体。他做太常寺少卿的时候,皇帝祭祀天地用的山川坛里,捉到了两只白兔,圻内(这个字不明白意思)生长出了带有祥瑞特点的麦子,他都没有批准去进献给皇帝(免得举办歌功颂德的仪式,劳民伤财)。做吏部侍郎的时候,有一个进士,为父母服丧的期限还没过,就请求授予他官职,吏部的其他官员准备答应他,可魏骥坚持没答应。法律部门,因为天时旱,赦免罪犯(以祈求上天降雨),有一个叫王纲的人,因为忤逆的罪名,被判处了死刑,有人怜悯他年少,想(借赦免的机会)为他开脱。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不分情况盲目的仁慈),气候不好(不下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没有赦免这个人,判决过后,天就下雨了。
正统年间,王振仗恃皇帝对他的宠爱,凌驾与高官之上。惟独特别敬重魏骥,叫他‘先生’。景泰初年,魏骥因为向皇帝告老辞官的事来到京城。大学士陈循是他的门生,让他稍微等一下,说‘您虽然官职高的关乎国家社稷,然而一直没在皇帝身边工作(恐怕皇帝不肯批准您辞官),希望您等一等,我们来帮您办这件事’。魏骥义正词严的说‘你是辅佐皇帝的臣子,应当选天下人才进献给皇帝,不能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就私下帮我办事。’魏骥后来对别人说‘这家伙把给朝廷办事当成办自己的事,怎么能够善终呢’。陈循便(惭愧的)辞官走了。
魏骥个性端厚,做事谨慎,为人刚正直白。喜欢黑白分明的看待君子和小人。他常说‘如果没有是非之心,那就不是人了’。退休在家,还是忧国忧民,越老越坚定。萧山地方过去常闹水灾,有个宋代县令杨时修的湖堤的遗迹还在。魏骥倡议,要修螺山、石岩、毕公等湖的堤坝,阻挡潮水的危害,利用湖水的利益。附近的人(认为他的办法很好)都很依赖他。他在家总穿粗布衣服,吃含沙子的食物,也不做种地养殖等活动。供养他的做学官哥哥魏骐,越老越恭敬的对哥哥。经常戴着斗笠走在田地间,曾经遇到过钱塘县的主簿官员,随从呵斥着问他是谁,他说‘我是萧山的魏骥’,主簿仓皇的道歉并慰劳他,狼狈的走了。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对皇帝)说‘我的前任,已经退休在家的尚书魏骥,和邻居相处融洽,教导家族子孙好好种田,加固堤坝,疏浚河道,抵抗水灾。他的作为,很合乎礼法,又提倡了好的道理,还鼓励后辈。虽然他人在田野,但对国家的治理和对人民的教化都很有帮助。他生平坚持学习,学问纯而深厚,心非常正直,又懂得处理事情的方法。(这少两个字,无法翻译了)。他退休20多年了,今年已经98岁,各地的人都仰慕他的德行,有如卿云(这句不知道啥意思,有错字否?联系下句看,这是赋体,和下句应该是对仗的,但还是搞不明白)。百年天地的养育,才出了这样一个又得的长寿老人。我读过去的历史,看到有的大臣告老还乡后,皇帝还赐给他俸禄,直到他去世的。有尊敬的奉养老人的(三老五更不明白意思),有安车蒲轮召者(这句不懂,大概有典),有赐给老人桌子和手杖的,这些都是高寿应该得到的尊敬啊。魏骥很高寿了,官职又很高,可以称为非常显达又值得尊敬的老人。我请求皇帝指示有关部门,按照过去历史上的这些对老人的奉养办法来执行。’。皇帝看了奏折,嘉奖御史梁昉,又(对奏折中提到的事迹)发出了感慨和赞叹。派遣使者去问候魏骥,赐给他酒肉,指使有关部门每月给他三石米。皇帝的命令还没有到达,魏骥却去世了。皇帝命令,按照他应得的礼遇来举办葬礼,赐给他谥号‘文靖’。他的儿子魏完转达了魏骥的遗言,要他去皇帝面前请求不举办隆重的葬礼,请求把准备举办葬礼的钱,用来赈济饥饿的人。皇帝怅然的说‘他即将去世时留下的话,还是恐怕惊扰百姓,他可真称的上是没有一点私心的大臣啊“。皇帝答应了他的遗言。萧山的百姓非常感激他,来到皇帝前,请求给他建造祠堂,叫做‘德惠祠’,以配杨时(这句不明白)。皇帝答复‘照办’。
完了,累死人,眼睛酸。
翻译过的,基本准确。个别不懂的地方,去请教高人吧你。
歇了我。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王延政的八哥王延曦继位闽王之位。王延曦继位后,骄*暴虐,猜忌宗族。王延政在建州整治军队,经营武备,曾多次写信劝戒王延曦,反遭王延曦斥骂。天福五年(940年)正月,王延曦派亲信到建州,探听王延政的隐私,监视王延政的军事行动,被王延政驱逐,二人因此结怨。 天福五年(940年),王延羲攻打建州,开启了闽国内战。
天福五年(940年)二月,王延羲派遣统军使潘师逵、吴行真统兵四万攻打王延政。潘师逵屯军在建州城西,吴行真屯军在建州城南,都隔着水设置营地,焚烧了城外的房舍。王延政求救于吴越国,二月二十六日,吴越王钱元瓘派宁国节度使、同平章事仰仁诠、内都监使薛万忠统兵四万去救援他;闽国丞相林鼎谏阻王延羲,王延羲不听。三月初二日,潘师逵分兵三千,派都军使蔡弘裔领着他们出战。王延政派其将林汉彻等在茶山把他们打败,斩首千余级。
天福五年(940年)三月十一日,王延政募集了一千多敢于冒死的士卒,乘着夜间涉水,潜伏进入潘师逵的营垒,顺风纵火,城上擂鼓呐喊来响应他们,战棹都头陈诲杀了潘师逵,潘师逵的兵众都溃散了。三月十二日,王延政率领兵卒要进攻吴行真的营寨,还未等到建州兵涉水过来,吴行真和将士就弃营逃走,死亡达万人。王延政乘胜攻取了永平、顺昌二城。从此以后,建州的兵卒开始强盛起来。 天福五年(940年)四月,吴越国仰仁诠等率援军到达建州,王延政因为闽国福州兵已经败走,取出肉酒犒劳他们,请他们班师回吴越。仰仁诠等不依从,在建州城的西北扎营。王延政害怕,又派人向王延羲请求发兵救援。王延羲任命泉州刺史王继业为行营都统,率兵二万来救援;并且送信责备吴越国,派遣轻兵断绝吴越国的运粮道路。正好遇上长时间下雨,吴越兵粮食用尽,五月,王延政派兵出击,大破吴越军,俘虏斩杀上万人。五月十八日,仰仁诠等乘夜间逃走。
天福六年(941年)正月,王延政修筑建州城池的周围二十里,请求王延曦在建州设置威武军,他自己担任节度使。王延曦因为福州称威武军,便以建州为镇安军,任命王延政为节度使,封为富沙王。王延政却把镇安军改称为镇武军。
天福六年(941年)六月,王延曦听说王延政招纳泉州刺史王继业,便把王继业召到福州连同他的儿子都杀掉。 这样,王延政和王延曦兄弟之间矛盾尖锐,于是各自整顿军队,再次相互攻伐。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王延政围攻汀州,王延曦调发漳州、泉州兵五千人救援汀州。 七月,王延政攻打汀州,经过四十二次战斗,还未攻下汀州,便退军返回。 天福八年(943年)二月,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天德,把将乐县改为镛州,延平镇改为镡州。立妻子张氏为皇后。任命节度判官潘承祐为吏部尚书,节度巡官杨思恭为兵部尚书。不久,改任潘承祐任为同平章事,调任杨思恭为仆射,掌握军国之事。
开运元年(944年)三月,福州政局又乱,王延曦部将朱文进杀王延曦,自称闽王。 王延曦的旧臣又杀朱文进,迎接王延政去福州。王延政到福州后改殷国为闽国,称闽帝,国都仍旧设在建州,以福州长乐府为东都,派他的从子王继昌坐镇福州。 当时,南唐查文徽率兵攻建州,唐主李璟利用王延政刚刚进入福州的混乱时机,增派何敬洙为建州行营招讨马步指挥使,又使祖思、应援会攻建州。王延政在建州水南一仗大败,城池被攻破,王延政投降。南唐将镇武军置为永安军,闽国至此灭亡,仅存在36年。
南唐保大四年(946),王延政后来被送往南唐都城金陵,南唐帝李璟封他为羽林大将军;保大五年(947年)改封为鄱阳王;保大九年(951年),再改封为光山王,宋太祖即位后,北宋攻灭南唐,王延政于金陵内附,封太师自便归返漳州。不久过世,被追赠为福王,谥号恭懿。
师姓 是什么民族
本文2023-11-23 06:42: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