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3收藏

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是谁?,第1张

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为蒋介石。

总共有二十八任。

第一任-蒋中正先生(1924年-1947年),1947年改任名誉校长。 

第二任-关麟征将军(1947年-1949年10月),关校长曾任52军军长、九集团军总司令、陆军总司令,军衔中将。出身黄埔军校一期。已病逝于香港。

第三任-张耀明将军(1948年10月-1949年12月),地址四川成都。张校长出身黄埔军校一期、高教班9期。曾任52军军长,38军长,首都卫戍总司令。军衔中将。1972年10月病逝于台湾台中市。

第四任-罗友伦将军(1950年10月-1954年9月),地址台湾凤山。乃1950年国民政府迁台后重建陆军官校,为复校第一任校长。

第五任-谢肇齐将军(1954年9月-1957年4月),籍贯福建武平,为该校第六期毕业。谢校长出身军校,乃罗友伦任内的教育长。军衔少将。期满即退役。由于当时外岛战事频仍,军校校长成了冷门。因当时陈诚掌军政大权,把军校地位下降所造成。

第六任-徐汝诚将军(1957年4月-1961年12月),籍贯浙江余姚,为该校第六期毕业。徐校长出身军校六期,后留学德国学陆军,军衔中将。曾任胡宗南部下的军长、师长。由于在任期间台湾形势正处在金门发生“八-二三”炮战,胡链的旗下则论功行赏,而徐氏卸任由于成绩平常,情绪低落,被调陆军总部任参谋长,郁郁不伸,即退役下来。

第七任-艾叆将军(1961年12月-1965年3月),籍贯湖北武昌,为该校第四期毕业。艾校长出身黄埔军校四期、陆军大学九期,军衔中将。

第八任-张立夫将军(1965年3月-1970年4月),张立夫恢复黄埔革命传精神之目标,以铁的纪律、爱的教育,以期德智体兼备,文武双全术德兼修。

第九任-林初耀将军(1970年4月-1973年4月),籍贯广东兴宁,林校长出身兵科专校不是黄埔。军衔少将。在军校三年很少建树。由于出身问题受到岐视,乃历任校长中官运最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遇到蒋经国正要安排自己班底,进入权力系统。老人要退伍乃潮流使然,卸任后即退役了。

第十任-秦祖熙将军(1973年4月-1976年4月),籍贯湖北黄冈。秦校长出身军校十四期,军衔中将。德国留学回国,随蒋介石身边任至中将侍卫长。

第十一任-言百谦将军(1976年4月-1977年12月),籍贯浙江新昌,言校长出身军校16期,由特战队司令调任校长,军衔中将。莅任后即反秦祖熙开放作风,采取高压,把学生当兵来带,有“军校之祸”之称,干了一年半即调任第十军团司令。

第十二任-许历农将军(1977年12月-1979年12月),籍贯安徽贵池,许校长出身军校16期,由王升引荐从政战学校校长调任,军衔中将。作风认真苦干,为蒋经国所垂青,期满卸任调金门防卫司令,不久升总政主任。

第十三任-朱致远将军(1979年12月-1980年7月),籍贯安徽阜阳,朱校长出身军校16期,军衔中将,亦由政战学校校长调任斯职。期满调军团司令,随又升陆军副总司令。为人重知识,对学生关怀是他的特点。

第十四任-卢光义将军(1981年7月-1983年7月),籍贯湖南益阳,卢校长出身军校22期,中将军衔,由军长调斯职。为人性情暴戾,卸任后调八军团司令。江南案后调军事情报局长。

第十五任-黄幸强将军(1983年7月—1985年7月),籍贯湖南安乡,出身军校22期,军衔中将,由军长调斯职。为人谦尊有礼。卸任后调八军团司令,金门防卫司令,现升上将陆军总司令。

第十六任-黄耀羽将军(1985年7月-1986年7月),籍贯广东合浦,出身军校22期,由军长调新职。任职期间依黄幸强之规办事。卸任调国家安全局副局长,为宋心濂副手,将为宋的继任者。

第十七任-汤元普将军(1986年7月-1989年6月),籍贯江苏邳县,出身军校28期。出任前为新竹军军长。汤校长未期满即他调,何职未定。接任者迄今未发表。据估计陆军中将以下人事会有大调动,郝柏村对人事安排是十分慎重,有计划的控制。

第十八任-胡家麒将军(1989年7月-1991年6月),籍贯江苏淮阴,为该校第30期毕业。

第十九任-杨德智将军(1991年7月-1993年9月),籍贯福建林森县,为该校第33期毕业。

第二十任-马登鹤将军(1993年9月-1996年7月),籍贯沈阳市,为该校第29期毕业。

第廿一任-童兆阳将军(1996年7月-1997年7月),籍贯浙江兰溪,黄埔军校第34期毕业,美国密苏里大学数学研究所毕业,犹他州立大学电子计算机研究所硕士。

第廿二任-丁渝洲将军(1997年7月-1998年1月),籍贯山东日照,为该校第35期毕业。丁渝洲随後担任中华民国国家安全局局长。

第廿三任-张岳衡将军(1998年1月-2002年2月),籍贯辽宁辽阳,为该校第34期毕业。

第廿四任-杨国强将军(2002年2月-2005年6月),籍贯河南新野,为该校第41期毕业。 

第廿五任-王根林将军(2005年7月-),籍贯河南新野,为该校第41期毕业。 

第廿六任2006年7月~2006年8月,贾辅义“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廿七任2006年8月~2010年7月陈良沛“少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降为少将缺)

第廿八任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全子瑞“少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扩展资料:

黄埔三杰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当时的排列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三人。前两人都是坚定的***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团员,后又成为***的死对头。

参考资料:

-黄埔军校

不是;

论个人能力,论资历,论派系,论在国内的人际关系,论战场经历等等,杜聿明都胜于孙立人。

论学历、论国际关系等,孙立人无疑是优于杜聿明的。老蒋争取美援,还要打孙立人牌呢!

作为指挥官,重要的军事指挥能力二者无法比较。

孙立人的功劳大多建立在优厚的后勤补给上,又因为其美国军校的背景,和浓厚的崇美思想,在西方吹捧下,确实显得有点虚高。

不过,作战指挥,尤其是现代战争,更加系统化,集团化、立体化。而且具体下去,又细分的比较明显,装甲战术和步兵战术,还有步炮协同、步坦协同等等,不可同一而论。

现代战争,单纯的指挥艺术甚至已经不足以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了。

下面就二人的家庭背景和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吧: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家族是当地乡绅望族。父亲杜斗垣(又名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执教时,参加了同盟会,属于同盟会的元老。后来杜家的门生故旧可以说是遍布朝野(具体就不详列了)。因为陕西兵荒马乱,民风彪悍,杜聿明从小喜爱玩枪,十二岁时,在表哥李鼎铭办的成家坌小学读书(李鼎铭后来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又因家主杜良辅去世,杜聿明很早就开始操持家业。杜父自榆林回后,令其去榆林中学读书。(当时的榆林中学为陕北二十三县里唯一的一所中学,校长杜斌丞是杜聿明的堂哥,老师和同学大多数都是后来的国共两党成员以及社会各界名流等)。1924年,杜聿明在榆林中学毕业后,原本想报考北京大学,但看到南方开办了黄埔军校,于是就和堂兄杜聿鑫、阎揆要、关麟征、张耀明等十一人南下报考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一期生。

孙立人(1900—1990),字抚民,安徽人。家族几代经商,属于当地名门巨富。父亲孙熙泽,同样是清末举人,屡任清政府山东地方官员。光绪三十年(1904年),徐世昌创办了青岛警察学堂,孙熙泽应邀出任总监,家眷也随着迁住青岛。孙父属于北洋皖系,曾任山东全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国会议员、总统府谘议、中华大学副校长等职。因此孙立人小时候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自身学习成绩很好,1914年入清华读书,1920年,又升入清华高等科。1921年入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担任主力后卫,还为中国在国际大赛中获得第一次篮球冠军。1924年,孙立人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紧接着就考取公费留学,直入普渡大学三年级加修土木工程学,1925年取得学士学位毕业。在美国桥梁公司任工程师约4个月后,决意改学军事,考入美国维吉尼亚军校学习。

作为黄埔一期生的杜聿明,经历了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东征陈炯明、统一两广,再到北伐的一系列战争。这里说两件小事吧,一是东征攻打淡水城时,教导团组织敢死队爬城攀攻,最先登上城头的是杜聿明、陈赓二人;北伐之前,杜聿明奉命北上北京,参与保护孙中山,后来杜聿明所部进驻西山碧云寺静宜园,守护孙中山灵榇。

1928年,张治中考察回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令杜聿明为该校杭州预科大队第二中队中校队长。同年,孙立人回国,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中尉军训队长。

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二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二旅第五团一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六团上校团长。1930年冬,教导第二师改番号为陆军第四师,杜为第十二旅第二十四团团长。

1930年,孙立人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任上校副总队长。

1932年,杜聿明因“剿匪有功”,被委任为十七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旅旅长,不久升为该师副师长。

1932年,孙立人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一·二八”抗战的时候税警总团以第88师独立旅的身份参战,表现优良。

1933年,满洲事变,杜聿明、关麟征等奉命率部北上长城,在古北口与日军激战。当时有感于国家形势艰难,南京中央军校开办了高等教育进修班,争取培养核心骨干。当时,杜聿明将南天门阵地交给了十七军第二师后,入进修班第一期进修,后来加入了复兴社。

1937年,国民党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成立,杜聿明为第一任团长,参与了淞沪会战。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该兵团扩编为第200师,以杜聿明为师长。1938年12月,第二百师扩编成新编第十一军,从湖南湘潭移驻广西全州,杜聿明委为副军长。不久,番号又改为第五军,杜升任军长(该军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成立的唯一机械化新军)。

1939年,杜聿明取得昆仑关大捷,重挫了准备开辟华南战场的日军。

1942年初,中国派出远征军,杜聿明为第一路副司令长官。中国和英国军队集结后,策定作战计划,分三路南下迎击日军。此时,孙立人是新编38师师长。

多说一句,现在很多史料都得到了斧正,因为仁安羌解救了一些英国官兵、美国记者、传教士等人,加之当时中国军政高层出于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对外宣传等方面的需要,有意夸大此战的战果。

不过,虽然宣传需要,但是当时前线的中国官兵历经血战,可歌可泣!!!

在解放战争期间,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后来又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最后被我军战士俘虏。

孙立人也同样来到了东北,所部编入杜聿明的指挥系统。当时东北国共双方的最高指挥官,是林彪和杜聿明。

1947年8月,蒋介石将孙立人调离东北,出任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部司令,在南京成立陆军训练司令部。1949年9月1日,孙立人正式就职台湾防卫司令。1950年3月1日,蒋中正“复行视事”重任总统职,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随之裁撤,孙接任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这就是老蒋打的求美援牌)

1954年6月24日黄杰任陆军总司令,孙立人任总统府参军长,失去兵权。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作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1961年3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而后,陆续担任政协常委和人大代表。

PS:多说一句,杜聿明的大女婿就是杨振宁。杨振宁的原配夫人杜致礼于2003年10月病逝。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娶了28岁的翁帆。

黄埔军校的历任校长

第一任1924年5月~1947年10月蒋介石委员长第二任1947年10月~1949年9月关麟征中将第三任1949年9月~ 1949年12月张耀明中将第四任1950年8月~1954年8月罗友伦“中将”第五任1954年9月~1957年3月谢肇齐“中将”第六任1957年4月~1960年12月徐汝诚“中将”第七任1961年1月~1965年3月艾靉“中将”第八任1965年3月~1970年3月张立夫“中将”第九任1970年4月~1973年2月林初耀“中将”第十任1973年2月~1976年3月秦祖熙“中将”第十一任1976年4月~1977年12月言百谦“中将”第十二任1977年12月~1979年12月许历农“中将”第十三任1979年12月~1981年6月朱致远“中将”第十四任1981年7月~1983年6月卢光义“中将”第十五任1983年7月~1985年6月黄幸强“中将”第十六任1985年7月~1986年12月黄耀羽“中将”第十七任1986年12月~1989年6月汤元普“中将”第十八任1989年7月~1991年6月胡家麒“中将”第十九任1991年7月~1993年9月杨德智“中将”第二十任1993年9月~1996年7月马登鹤“中将”第廿一任1996年7月~1997年7月童兆阳“中将”第廿二任1997年7月~1998年1月丁渝洲“中将”第廿三任1998年1月~2002年2月张岳衡“中将”第廿四任2002年3月~2005年6月杨国强“中将”第廿五任2005年7月~2006年6月王根林“中将”第廿六任2006年7月~2006年8月,贾辅义“中将”第廿七任2006年8月~2010年7月陈良沛“少将”(降为少将缺)第廿八任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全子瑞“少将”

广州黄埔军校现任校长是谁

黄埔军校现在就没有所谓校长一职,黄埔军校已经作为一个景点,何来校长一说。

黄埔军校的创立者是谁?校长是谁?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 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首任校长:蒋介石

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校长是谁

蒋介石为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校长并兼粤军参谋长, 而孙中山则出任校总理

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是谁

第一任 1924年5月—1947年10月 蒋中正

第二任 1947年10月—1949年9月 关麟征

第三任 1949年9月— 1949年12月 张耀明

第四任 1950年8月—1954年8月 罗友伦

第五任 1954年9月—1957年3月 谢肇齐

第六任 1957年4月—1960年12月 徐汝诚

第七任 1961年1月—1965年3月 艾靉

阀 第八任 1965年3月—1970年3月 张立夫

第九任 1970年4月—1973年2月 林初耀

第十任 1973年2月—1976年3月 秦祖熙

第十一任 1976年4月—1977年12月 言百谦

第十二任 1977年12月—1979年12月 许历农

第十三任 1979年12月—1981年6月 朱致远

第十四任 1981年7月—1983年6月 卢光义

第十五任 1983年7月—1985年6月 黄幸强

第十六任 1985年7月—1986年12月 黄耀羽

第十七任 1986年12月—1989年6月 汤元普

第十八任 1989年7月—1991年6月 胡家麒

第十九任 1991年7月—1993年9月 杨德智

第二十任 1993年9月—1996年7月 马登鹤

第廿一任 1996年7月—1997年7月 童兆阳

第廿二任 1997年7月—1998年1月 丁渝洲

第廿三任 1998年1月—2002年2月 张岳衡

第廿四任 2002年3月—2005年6月 杨国强

第廿五任 2005年7月—? 王根林

第廿六任 ?—至今 陈良沛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黄埔军校校长是谁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名誉校长是蒋介石先生。实际的是关麟征将军。

第一任-蒋中正先生(1924年-1947年),1947年改任名誉校长。

第二任-关麟征将军(1947年-1949年10月),关校长曾任52军军长、九集团军总司令、陆军总司令,军衔中将。出身黄埔军校一期。已病逝于香港。

第三任-张耀明将军(1948年10月-1949年12月),地址四川成都。张校长出身黄埔军校一期、高教班9期。曾任52军军长,38军长,首都卫戍总司令。军衔中将。1972年10月病逝于台 中市。

黄埔军校谁办的

黄埔军校概述——校史——筹建 位于山恋起伏,四面环水的黄埔区长洲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 和苏联帮助下,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培养军事干部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校名曾多次变更,通称"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齐名,是世界著名四大军校之一。 孙中山在长时期内依 旧军队从事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给他留下痛苦的教训。因此,他在改组 的同时,决定建立一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革命军队(党军)。1923年9月,孙中山派以蒋介石为首(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王登云等组成)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代表团在访问期间,曾直接向苏方提出“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派人到华南,仿照红军编制中国军队,派去的人愈多愈好。”11月15日,中国 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建立革命义勇军的决议。11月27日,中国 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次会议,议决了建立军官学校的有关事项。 军校创办前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委蒋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孙中山还任命邓演达、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7人为筹备委员。 1月28日,确定以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为军官学校的校址(原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故称黄埔军校。2月6日,设筹备处于广州南堤2号(今广州沿江中路239号对面),正式开始筹建军校的工作。由于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满于孙中山欲委他人为军校校长,而自己徒为他人作嫁衣,在2月21日突然辞职,且未经孙中山批准便擅自离开广州返回浙江老家,使军校筹备工作一度中断。孙中山批示不同意蒋介石辞职,但为了不影响军校筹备工作的进程,又于2月23日任命廖仲恺代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廖仲恺忠心耿耿,积极进行筹备工作,同时竭力催促蒋介石回广州复职。直至4月21日,蒋介石才返校。关于学生来源,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全国19个省进行招考。为切实作好招生工作,筹备委员会决定成立军校试验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等9人为委员,经孙中山批准于3月21日成立。因当时蒋介石离职,指定李济深为代理委员长 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正式名称为“中国 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军校初定设立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由各筹备委员暂行分工主管。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校务工作。5月9日,委任廖仲恺为军校的中国 代表。随后,任命李济深为教练部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兼总队长;王柏龄、 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张申府(当时是 员)为副主任。11月, 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接任政治部主任;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周骏彦、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战术总教官。11月29日,又增设教育长,由胡谦担任,后由王柏龄、何应钦、邓演达等担任。后又增设参谋处,以钱大钧为处长。还聘请布留赫尔(1889―1938)等苏联红军将领为军事顾问。 当时,黄埔军校招生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有志青年报考十分踊跃。尽管当时全国大多数省区尚在军阀统治之下,军校不能在这些地区公开招生,只能委托各地党组织及参加 “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绍,但报考人数至3月27日已达1200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三倍多,其中粤籍学生最多,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计。>>

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是孙中山还是蒋介石?

蒋介石。

1923年1月,中国 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并选址于广州黄埔。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首任校长。

黄埔军校的现任校长是谁?

黄埔军校(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陆军军官学校(ROC Military Academy)

现官方名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校训:亲爱精诚

创校时间:1924年6月16日

类型:国立大学(军事)

首任校长:蒋中正

现任校长:陈良沛

原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岛

现地址:中国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

现面积:173公顷

黄埔军校第四分校校长是谁

第一任 1924年5月—1947年10月 蒋中正

第二任 1947年10月—1949年9月 关麟征

第三任 1949年9月— 1949年12月 张耀明

第四任 1950年8月—1954年8月 罗友伦

第五任 1954年9月—1957年3月 谢肇齐

第六任 1957年4月—1960年12月 徐汝诚

第七任 1961年1月—1965年3月 艾靉

第八任 1965年3月—1970年3月 张立夫

第九任 1970年4月—1973年2月 林初耀

第十任 1973年2月—1976年3月 秦祖熙

第十一任 1976年4月—1977年12月 言百谦

第十二任 1977年12月—1979年12月 许历农

第十三任 1979年12月—1981年6月 朱致远

第十四任 1981年7月—1983年6月 卢光义

第十五任 1983年7月—1985年6月 黄幸强

第十六任 1985年7月—1986年12月 黄耀羽

第十七任 1986年12月—1989年6月 汤元普

第十八任 1989年7月—1991年6月 胡家麒

第十九任 1991年7月—1993年9月 杨德智

第二十任 1993年9月—1996年7月 马登鹤

第廿一任 1996年7月—1997年7月 童兆阳

第廿二任 1997年7月—1998年1月 丁渝洲

第廿三任 1998年1月—2002年2月 张岳衡

第廿四任 2002年3月—2005年6月 杨国强

第廿五任 2005年7月—? 王根林

第廿六任 ?—至今 陈良沛

郑洞国,湖南石门人,作战沉着大胆,夜间更胜一筹。他被称为黄埔系的“元老”。虽然他没有老人那么老。能被称为“长者”的,是他宽厚的胸怀和宽广的气度。抗日战争时期,第三任陆军总司令。他转战长城内外、长江上下游、印度、缅甸,英勇杀敌,立下了印军副总司令的丰功伟绩。辽沈战役时,任东北保安代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夺热河,救四平,立一时。最后,士兵们被困在长春,死山和血腥的海洋,解除武装,回到战场,永远不放弃。

1936年10月22日,郑洞国晋升为少将军。

1945年2月20日,晋升为中将。

我父亲从六岁开始自学知识。

lt8岁,被送进私立学校。

10岁时,他被父亲送到农村的一所新小学。不到一年,因为教学质量问题,他又被送回了一所私立学校。

16岁进入石门中学附属小学。

16岁进入石门中学学习。

17岁,高中毕业考上商学院。

23岁时,以他人名义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届学员,并加入国民党。

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磨石市上溪月寺村,是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从小上私塾,17岁进入石门中学。在学校,他考上了因故停办的湘军乌江学堂,又回到石门完成了中学学业。毕业后在家乡当了半年小学老师,考上了湖南商学院。1924年以他人名义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加入国民党。同年10月,参加广州镇压反动商业集团叛乱的战斗,任广东省军政府警卫。11月,黄埔一期学员提前毕业,被任命为教导团二营四连党代表。

1925年2月,随校军东进。次年,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第一营长。1926年7月加入东路军,参加北伐战争。在与永定的战斗中,他率领一营官兵主攻。他指挥灵活,作战勇敢。仅经过半天激战,就在后续部队的支援下破城而出。他打了福建巡抚周荫仁,跑了。连周的外套也被拿走了。此后,东路军主力掉头入侵。在梅县,周荫仁的另一支主力被包围。郑洞国用一个营缴获敌人枪支1000多支,立下战功。同年11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团长。他刚满24岁。此时,东路军于次年1月经古田、建瓯、浦城、仙霞岭进入浙江,沿途被敌军把守。东路军在杭州稍作休整后,经吉安、广德、溧阳、句容与南京会师。3月下旬,八路军与北伐军第六军在南京成功会师。北伐军的胜利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3月24日,英国军舰以保护侨民为借口轰炸南京下关和栖霞山,酿成了震惊中外的惨案。郑洞国领兵到栖霞山阵地时,命令炮兵对英国海军进行坚决反击。1927年5月,郑洞国率部继续北伐,因病转入总司令部议事。参加龙潭战役后,因病情演变成话剧,不得不住在苏州康复医院。同年冬天,他出院了。他听说北伐军在徐州以北与敌不和,就经蚌埠去了徐海前线。被总司令部任命为徐州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后调任第9军训团团长。1928年“第二次北伐”后,国民政府召开全国军事调度会,第九军教导团解散。郑洞国任第2师第5旅第10团团长。此后,由于国民党内部各军事集团不断混战,郑洞国先后参加了桂江战争、蒋唐战争、石友三讨伐和1930年中原大战。1931年夏,河南新乡军阀石友三再次造反。郑洞国第二师奉命沿平汉路北上,配合张学良东北军,歼灭于河北定县。不久,广东军阀陈有通电话与蒋介石作战,二师奉命星夜南下湖南醴陵,准备进攻广东。广东事变和平解决后,郑洞国调任南京第一警卫师二旅四团团长。不到两个月,又调回二师,先后在鄂豫皖苏区与红四方面军作战,任独立旅旅长。次年秋,红四军转战川陕,二师奉命前往潼关、洛阳休整。当时,郑洞国成为第二师第四旅的旅长,并带领他的部队到罗阳。

东郭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1933年初,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三省后,日本帝国主义夺取热河,然后大举进攻长城入海口。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抗日的形势下,蒋介石命令中央军第二、二十五、八十三师组成第十七军开赴古北口抗日。在此之前,军队厌倦了互相残杀,因为他们每天忙于打内战。每个人都很兴奋有机会为国家服务,尽一名军人的职责。3月中旬,易第一师第八师转战古北口,集中力量一举攻破关。4月20日至28日,中日军队在南门浴血奋战八天八夜。郑洞国率领十七军二师四旅坚守南天门一线,战士们只能忍饥挨饿,忍受严寒。在古长城上,他们与日军进行了一场有血有肉的战斗,日军的实力和火力绝对强大。战斗中,郑洞国奉命带领部队退守后方休息。途中,83师阵地被日军攻破,伤亡惨重。刘戡的老师很生气,试图自杀。形势岌岌可危。郑洞国急了,立即率部星夜回到前线,向日军发起反攻。此时我们失去了大部分阵地,大量日军蜂拥而入。郑洞国因为实力弱,屡遭攻击。在这个关键时刻,为了表明自己必死的决心,他脱下军装,只穿了一件白衬衫,背着一把手枪,亲自带领部队奔赴前线。官兵们见士气太高,都冲上去跟敌人打起来。一瞬间,杀声震耳欲聋,敌人被击退。到5月中旬,由于伤亡惨重,又缺乏后援,中国前线部队终于陆续撤离。5月31日,塘沽协议签订,长城抗日战争失败。消息传来,大家心都碎了。之后,二师退守北平。同年秋,郑洞国进入南京中央军事学院高教班受训。第二年春天,他被命令提前毕业,返回部队。随25师75旅赴江西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担负保卫二线碉堡任务。10月,红军战败后,主力战略转移至湘黔,长征开始。第四旅和第七十五旅随后到达枝江,奉命返回北平驻防。1935年6月,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和美协定》,使这个国家蒙羞。郑洞国的部队忍痛撤出北平。第二师奉命驻守徐州、蚌埠。第二年秋天,原第二师师长黄杰被调到税务警察总队,郑洞国接任师长。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Xi发动军事谏阻,以“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为由扣留蒋介石。秦英命令中央军“讨伐”,郑洞国率领第二师前往潼关。不久,Xi事变和平解决,第二师撤至徐州。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他首先率二师参加平汉路保定战役。坚守保定至漕河一线,多次给敌以重大损失。关关大败后,郑后方被敌军骑兵包围,与日军浴血奋战了一整天一夜。保定城崩溃后,又和敌人展开巷战。好在此时裴长辉将军率领四十七师迎敌而亡,才得以率军杀出重围。保定失陷后,日军攻占正定、石家庄等重镇,深入豫东。在豫北安阳供应不足的时候,

1938年3月,郑洞国率二师参加徐州战役。当郑洞国率领部队日夜兼程从河南赶到徐州时,战局突变:日军第十精锐师占领藤县,川军第十二师王部2000余人阵亡。敌军先头部队迅速从藤县南下至枣庄。郑洞国认为我军执行临城作战计划为时已晚。敌人即使提前一步到达运河北岸,也会因为立足点不稳而被攻破,徐州危在旦夕。于是,郑洞国根据参谋长的建议,报请上级批准,果断下令部队火速赶往运河南岸占领阵地,掩护友军,确保徐州。此时,大批日军已到达运河北岸,正积极准备渡河河南。在这危急时刻,郑洞国率领该师主力向运河南岸的李国彝进发,立即与敌展开渡江战斗。然而,伴随着强大的炮火,日军如潮水般发起了进攻。危急时期,该师重型榴弹炮营及时赶到,郑洞国立即下令射击。十二门大炮开火,一排排炮弹准确落在敌人头上,导致日军溃不成军。他们只好放弃渡河计划,沿枣台支线转入台儿庄。这场战争大大缓和了危急的战局,为我军改变部署、调动兵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事后郑洞国回忆说,如果当时没有灵活处理,日军已经渡过运河,不仅徐州危在旦夕,运河以北枣庄至义县之间的中国军也会陷入困境,整个战局将面目全非,台儿庄以后也不会得逞。

当晚,第五战区首长命令第二十军第二军、第一百一十师在郑州、洛阳新援下,接替第五十二军防守,沿运河南岸部署,守卫台儿庄前沿阵地;20军团52军、85军从津浦路前方让开,向歙县东北的兰陵、襄城一带集结。敌人单枪匹马深入时,从南面夺回敌人,与二军一起被消灭。在此基础上,52军连夜沿运河南岸经台儿庄、兰陵镇向项城秘密集结。后来,郑洞国指挥二师参加了与枣庄、北大窑、歙县的激战。就在20军逼近赵匡胤分署,准备包围进攻台儿庄日军第10师团濑户谷支队时,在临猗与中国军队作战的日军第5师团,以坂本支队4000余人迂回增援。第二师奉命与军团主力会师。4月6日,在杨楼、迪格前线击溃敌军,随后与第二军会师,击溃敌军濑户谷支队。在台儿庄大获成功,震惊中外。

太庄胜利后,中国军队追退至易县,郑洞国领兵攻克易县外93号制高点。军长关非常高兴,亲自带领人民检查93阵地。后来日军向徐州战场增派援军后,前线的中国军队先后撤至郫县以北,以拒敌于运河之外。二师担任燕子河至刘庄之间的第一道防线,与敌反复战斗20多天,未尝败绩。直到5月初,他们才奉命退出战斗,开到德国整顿。在郫县以北地区的防守行动中,为了方便后方交通,郑洞国命令工程连在碾庄圩以东的运河上架设浮桥。没想到徐州失陷前,在运河东北作战的中国军十几个师的主力就靠这座桥撤出了战场。郑洞国从战场上撤退后,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带领二师晚上睡觉,步行到德国指导。当时薛岳来贵德以东抗敌,临时抽调郑部作为预备队。战败后不久,二师退守河南漯河。几天后,奉命经南阳、安陆、湖北、睢县向武汉进军。原52军军长关升任32军军长。他报请军区任命25师师长张耀明将军为师长,郑洞国为副师长。盛怒之下,他拒绝接受辞呈,要求军令部离开部队,返回长沙。他离开了北伐以来服役了十年的二师。1938年第一次南越军事会议后,唐被任命为第31军第98军军长。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应好友杜之邀,被降职为新11军名誉第一师师长。不久,徐升任总司令,杜升任总司令,绰号五军,郑升任副师长兼一师名誉师长。部队驻扎在广西泉州,后转往湖南零陵整训。名誉一师是由抗日战争中负伤的官兵组成的部队。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良好的军事素质。但当时内部人事关系复杂,纪律松弛,难以掌控。郑洞国上台后,深谙世事,赏罚分明,教育不变,加强训练。比如一个上校嗜赌如命,恶习难改。经过反复劝说,郑怡然向他的上级报告说他将被解雇,因此全师都肃然起敬。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光荣的一师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大大增强,成为抗战的生力军。

1939年11月初,日军为切断广西与越南的国际交通线,威胁中国大后方,派一个半师在北部湾登陆,短时间内被困钦州、防城、南宁等重镇。有“钢铁军团”之称的5师12旅占领南宁西北重要屏障昆仑关,桂南战局异常凶险。12月中旬,第五军奉命南下广西,迅速包围昆仑关之敌,于18日晨发起猛攻。战役初期,可敬的第一师作为主攻点和重叠重点,表现非常出色。几次失败后,日军恼羞成怒,频频派出援军,带着40辆军车,强行突破五塘新四军22师的封锁,向昆仑山口进发。援军的到来加剧了五军的战斗困难,双方争夺昆仑山口附近的高地。战斗激烈,战争陷入僵局。如果这种情况不及时改变,五军以前的胜利就会丧失。战斗的关键时刻,郑洞国沉着冷静,亲自视察火线。在友军的大力支援下,他指挥部队攻克了洛塘、441高地、界首高地等几个重要制高点,最终攻克了昆仑关。奇怪的是,自东征以来,郑洞国经历了多次战斗。他曾经身先士卒,甚至担任营长,以师、旅将军的实力视察火线指挥部。除了台儿庄的“银元”风险,他从来没有挂过**,所以不愧“福将”之名。昆仑关战役后,郑洞国率名誉第一师扩编为新军长的第十一军,改称第八军,并领兵参加了第一晨之战。他在宜昌以西、宜都以北的长江一线服役近两年,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第二次长沙会战。为配合第九战区保卫长沙,第六战区反攻鄂西重镇宜昌,郑洞国奉命抄敌后方交通,阻击敌援军。夜里,他悄悄过了荆州东南的河,突袭沙市。日本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撤兵到城里。郑洞国以此为契机,率主力渡河,一举攻克后港,彻底摧毁汉宜公路,阻断了敌人在香河上的水上交通,不仅歼灭了大量日军,而且彻底切断了日军长期存在的后方交通线,有力地支援了主战区的宜昌围攻战。他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大胆的作战行动,让当时的战区司令陈诚将军大为赞赏。

印度-缅甸占领

1943年春,撤退到印度的远征军编成了一支军队。史迪威赶走罗是为了夺取军队的控制权,因为郑性格温和,善于交际。蒋介石任命他为新军司令。根据重庆军委指示,郑洞国在印度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盟军人员与中国官兵的关系,团结部下,维护部队士气,确保缅北反攻战役的胜利。当时中国军队和盟国的关系非常紧张,美国人的傲慢无礼让中国军队非常不满。郑洞国上台后,从抗战大局出发,一方面安抚军队,积极增进中美官兵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另一方面,中国重视维护民族尊严,坚决抵制欧盟一些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过分要求和做法。在欧盟有识之士、郑洞国等印度将领的共同努力下,一度紧张的驻华官兵与美军人员的关系有所缓和,双方的合作氛围日益融洽。重庆军委对郑洞国在印期间的良好作用深感满意,多次表扬。史迪威将军还称赞了郑洞国和其他中国将军的爱国精神和温和的道德修养。起初,郑洞国处境艰难。他只能指挥军事警卫连,负责维护军纪。后来,由于他的才华和坦率,逐渐获得了史迪威的信任,加入了军机。1944年5月中旬,史迪威派出“强盗”突击队,密支那战役以进攻并攻占密支那机场开始。但日军在进攻密支那市区时拼命抵抗,使密支那久攻不下,屡遭挫折。史迪威不断更换四位美国将军也无济于事。7月初,郑洞国赴密支那指挥视察,随后担负作战指挥任务。他亲临前线,仔细观察分析守城日军的防守特点。看到日本人依托工事,迟早会躲在地下攻击我。于是我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方式,挖战壕,分而治之,一个个消灭。7月7日,国军3个步兵师在空中掩护下发起全面进攻,用密集的炮火轰炸敌人。日军通讯设施全部被切断,指挥失灵。8月3日,中国军队再次发起总攻,导致日军全面溃败,3000人死亡,800多人逃亡。南斯拉夫首都密支那的指挥官在水上剖腹产自杀。这场硬仗摧毁了日军在缅北的最后一个战略重镇,从此日本在缅北的防御体系崩溃。卸任后,史迪威于1944年9月升任中国驻印度远征军副总司令,终于从美国手中完全夺回了军队的控制权。同年年底,率军攻克日军入侵缅甸北部重镇巴莫,巴莫是滇西战略要地。次年年初,他成功地与驻扎在滇西的中国军队会师。

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国民党决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郑洞国奉命回国参加会议。在昆明过境期间,郑洞国一行受到了昆明各界的热情接待。到达重庆时,冯玉祥将军亲自主持了重庆各界人士参加的隆重仪式,庆祝缅北反攻的伟大胜利,欢迎郑洞国回到重庆。蒋介石和何祚庥还分别召见了郑,为他举行了宴会,高度赞扬了他的工作和驻印士兵的英勇战斗,并授予郑东民族大义勋章。在5月5日至21日召开的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郑洞国也当选为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郑洞国多次参加昆明各界人士组织的大型庆祝活动。他高兴得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这期间,蒋介石把他叫到重庆,任命他为侍从室的警卫。他辞职当傻子,不擅长内卫事务。他礼貌地向他表示感谢,并被任命为第三集团军副军长。

东北三年

抗战胜利后,鉴于战后国共之间的矛盾和摩擦,郑洞国认为国共之间迟早会发生大冲突甚至内战。然而,他不希望这些事情发生。战后的中国迫切需要休养生息,与人民一起开始新的生活。在积极关注国内局势发展的同时,郑洞国在思考自己的未来。但他没想到,自己很快就被卷入了内战。1946年2月,指挥军队夺取东北的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杜杜因病前往北平就医,并特聘郑洞国为他掌管东北军务。

同年3月初,郑洞国飞赴锦州,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员兼代理司令员。按照既定部署,他命令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沿北宁路前进。3月13日,苏军撤出沈阳后,国民党军队随即占领了这座东北名城,并迅速占领了曾被解放军控制的鞍山、营口、辽阳、海城、大石桥、抚顺等重要外围城市。此后,国民党军分两路:新一军和七十一军沿中昌路向北进攻;四方面军、五十二军分别进攻沈阳东南屏障本溪。但这两支军队遭到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猛烈反击,损失惨重。郑洞国只好去开原设立前方指挥所,指挥北路军抗击解放军。杜病重,从北平赶回沈阳指挥军队。但由于解放军顽强地据守四平街,国民党军队多次进攻都打不起来。杜决定暂缓进攻四平街,集中力量进攻本溪。5月初,国民党军队终于占领了本溪。此时,解放军部分主力从西峰南下,企图切断国民党军的长途后方联系,开原、铁岭守军闻风而动。杜纪伟是前敌总指挥,率新六军、七十一军、五十二军夜间北上。双方激战后,解放军放弃四平街,实施战略撤退。国民党军乘机占领长春、永济等多个城镇,与解放军在松花江沿岸对峙。郑也把他的指挥所搬到了长春。同年8月,为解除热河人民解放军对北宁路的威胁,郑洞国奉命在锦州设立指挥所,指挥13军、93军、71军大举进攻热河人民解放军。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解放军主力相继转移,国民党军队控制了热河最重要的城镇。

1947年初,北满人民解放军渡松花江南下,威胁长春、永济。3月至4月,东北民主联军利用国民党军主力北上增援,进攻梅河口、海龙、新宾、六合等主要据点,包围通化。郑洞国来到抚顺营盘指挥所,连夜派出新四军、十三军救援。付出惨重代价后才明白通化之围。仅仅一个多月后,东北民主联军再次渡江南下,发动夏季攻势,重创国民党军,占领法库、昌图,并以数十万大军围攻四平街。与此同时,满洲和东北的民主联军发起了进攻。在梅河口消灭国民党军一个师后,占领了重镇本溪。东北战局恶化之快,令蒋介石震惊。他亲自飞赴沈阳视察,指示国民党部队放弃部分城镇,减少兵力坚守。6月中旬,前敌总司令郑洞国奉命指挥53军先攻占本溪,解除东北民主联军对沈阳的威胁,再转战铁岭,率新6军、93军、53军、52军北上,帮助四平街。经过半个月的激战,东北民主联军主力被击溃,四平街之围告破,国民党在东北的战局得到暂时缓解。

1947年7月,杜旧病复发,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到上海就医。郑洞国担任司令员。8月,陈诚来到东北,接替熊式辉出任东北航空学院院长。上任不久,他就废除了东北党政军合一的东北保安司令部。郑实际上是在他之前被任命为东北航空学院的副院长。1947年10月后,东北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由于陈诚的优柔寡断和频繁变故,国民党军的大量有生力量被歼灭,北宁路交通被切断,国民党在东北的战局急转直下。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震惊。1948年1月10日飞赴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成立东北“剿匪”指挥部,任命魏为东北行辕副总司令兼“剿总”总指挥,同时任命郑洞国、范为副总指挥。不久,陈诚悄然离开东北,东北的行辕被撤。

1948年2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占辽阳、鞍山、法库、营口等重要城市,3月中旬攻占战略重镇四平街。为避免被解放军分割,在四平街战局紧张时,魏先后派郑洞国到长春、永济,部署指挥驻守永济的六十军退守长春。此后,国民党军队周边只有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据点和几个中心城市岌岌可危。为了挽救在东北被歼灭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队,郑洞国建议主动放弃长春,集中力量在沈阳和锦州之间打、守、退。但蒋介石、魏认为放弃长春会造成不利的国际影响,坚持长春仍可牵制解放军南翼,减轻沈阳、锦州的军事压力,故未采纳郑的意见。蒋、魏又建议郑任第一兵团司令兼吉林省主席,担负坚守长春的任务。长春此时已被解放军包围。郑洞国的很多工作人员和朋友都劝他不要这样做,郑自己也犹豫了。3月下旬,在蒋、魏的再三催促下,他不得不飞往长春,开始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

当时长春约有10万人,包括新七军、60军、第一兵团直属部队、地方保安部队和近20万市民。守军除了仍控制城外的机场,与外界隔绝,城内食物燃料匮乏,人心涣散,士气低落,处境艰难。郑洞国上台后,决心整顿国防,稳定民心。他希望长春坚固的城防能长期坚持下去。5月下旬,他派了一些部队进攻城外,准备在郊区寻找一些食物。解放军抓住机会反击。结果守军不仅损失了很多兵力,还失去了机场。之后10万解放军在萧的指挥下攻城,后改猛攻为长卫。城里有数千人饿死,部队中因饥饿而肿胀、患夜盲症的官兵也增多了。

1948年9月中旬,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大规模辽沈战役。郑洞国利用解放军主力南下包围锦州的机会。他曾集中两个师进行试探性突破,但被解放军围困部队顽强阻击,被迫退入市区。10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通往山海关的咽喉,长春、沈阳等地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成了瓮中之鳖。锦州被解放军占领前后,蒋介石几次命令郑洞国突破沈阳。但由于守军长期饥饿、体力衰弱、士气极其低落,郑麾下将领对突围毫无信心,突围之议几度搁浅。10月16日,郑洞国下定决心执行蒋介石的突围命令,召集部下制定突围计划,决定第二天拂晓采取行动。但当晚,第60军宣布起义,打乱了郑的部署,迫使突围暂停。此时的郑洞国虽然急于突围,但仍决心忠于“党和国家”,拒绝了解放军停止抵抗的要求。他仍然率领特务机关保卫中央银行大楼,并亲自给蒋介石写了一封告别信。但是,他手下的官兵已经不愿意再为腐败的国民党政权做出牺牲了。19日上午,新七军全体官兵宣布放下武器。21日凌晨,以突围为名,躲在长春中央银行大楼里的兵团直属部队也放下武器叛变,长春解放了。

提问:1,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

答:孙中山在长期依靠旧军队从事革命活动而屡遭失败的痛苦教训中认识到:要完成革命使命,取得革命成功,要以广大人民为基础,要建立自己的军队在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在致词中说:"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那么"什么东西叫做革命军呢 ……有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军队,才叫做革命军"

怎样才能保证军校培养人才的革命性,怎样才能建立和革命党奋斗目标相同的军队

一是建立党代表制和政治部制度党代表制规定:军校的一切命令都必须由党代表副署,交校长执行,未经党代表副署的命令完全无效,这种制度使党的主义和政策贯彻得到保证;二是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这是黄埔军校不同于旧式军校的新特点

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http://cachebaiducom/cword=%CE%AA%CA%B2%C3%B4%3B%D2%AA%3B%BD%A8%C1%A2%3B%BB%C6%C6%D2%3B%BE%FC%D0%A3&url=http%3A//www%2Eforedu%2Ecom%2Ecn/resource/teach/text/senior/yuming/lsh%2Dguogong%2Edoc&p=c6759a47878910fc57ee976d4259&user=baidu

问题一: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是孙中山还是蒋介石? 蒋介石。

1923年1月,中国 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并选址于广州黄埔。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首任校长。

问题二:黄埔军校的历任校长 第一任1924年5月~1947年10月蒋介石委员长第二任1947年10月~1949年9月关麟征中将第三任1949年9月~ 1949年12月张耀明中将第四任1950年8月~1954年8月罗友伦“中将”第五任1954年9月~1957年3月谢肇齐“中将”第六任1957年4月~1960年12月徐汝诚“中将”第七任1961年1月~1965年3月艾“中将”第八任1965年3月~1970年3月张立夫“中将”第九任1970年4月~1973年2月林初耀“中将”第十任1973年2月~1976年3月秦祖熙“中将”第十一任1976年4月~1977年12月言百谦“中将”第十二任1977年12月~1979年12月许历农“中将”第十三任1979年12月~1981年6月朱致远“中将”第十四任1981年7月~1983年6月卢光义“中将”第十五任1983年7月~1985年6月黄幸强“中将”第十六任1985年7月~1986年12月黄耀羽“中将”第十七任1986年12月~1989年6月汤元普“中将”第十八任1989年7月~1991年6月胡家麒“中将”第十九任1991年7月~1993年9月杨德智“中将”第二十任1993年9月~1996年7月马登鹤“中将”第廿一任1996年7月~1997年7月童兆阳“中将”第廿二任1997年7月~1998年1月丁渝洲“中将”第廿三任1998年1月~2002年2月张岳衡“中将”第廿四任2002年3月~2005年6月杨国强“中将”第廿五任2005年7月~2006年6月王根林“中将”第廿六任2006年7月~2006年8月,贾辅义“中将”第廿七任2006年8月~2010年7月陈良沛“少将”(降为少将缺)第廿八任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全子瑞“少将”

问题三:黄埔军校的创立者是谁?校长是谁?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 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首任校长:蒋介石

问题四: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校长是谁 蒋介石为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校长并兼粤军参谋长, 而孙中山则出任校总理

问题五:第一任黄浦军校校长是谁 首任校长蒋中正(蒋介石)任期民国13年5月至36年10月籍贯浙江省奉化县

问题六:广州黄埔军校现任校长是谁 黄埔军校现在就没有所谓校长一职,黄埔军校已经作为一个景点,何来校长一说。

问题七:蒋介石为什么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 蒋介石与黄埔军校

蒋介石为何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刘翠英认为,蒋对孙“表现得很忠诚,又学过军事,有一定才能,当时只有30出头,可说年轻有为,因此就得到孙中山的充分信任。”虞宝棠指出,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长,“是多种因素的组合,造成了这一历史的必然”。首先是 内缺乏军事人才,其次是蒋介石“毛遂自荐”,要求出使苏俄,从而促使孙中山做出了这一决定。丘挺、郭晓春则指出:“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又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对蒋介石的黄埔治军思想与实践,学者也进行了探讨。季云飞指出:“蒋介石此时期治军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治军思想,兼容苏俄红军的治军原则”,其主要体现在“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五个方面。韩胜朝认为,蒋介石的治军思想“从客观效果上讲,对军校及军中良好作风的形成,对军队政治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利用他的特殊职位极力推行曾国藩、胡林翼那套封建主义、旧式军阀思想与方法”。

问题八:中华民国三十六年黄埔军校校长是谁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名誉校长是蒋介石先生。实际的是关麟征将军。

第一任-蒋中正先生(1924年-1947年),1947年改任名誉校长。

第二任-关麟征将军(1947年-1949年10月),关校长曾任52军军长、九集团军总司令、陆军总司令,军衔中将。出身黄埔军校一期。已病逝于香港。

第三任-张耀明将军(1948年10月-1949年12月),地址四川成都。张校长出身黄埔军校一期、高教班9期。曾任52军军长,38军长,首都卫戍总司令。军衔中将。1972年10月病逝于台 中市。

问题九:黄浦军校最早的校长是谁? 黄埔军校建于1924年,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 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 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蒋介石为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校长并兼粤军参谋长, 而孙中山则出任校总理,第二任是关麟徵

关麟征

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字雨东。汉族,陕西鄠县(西安市鄠邑区)人,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用兵以稳,准、狠著称,长于急袭的千里驹师的首任师长,生性傲岸,有陕西冷娃之称,部将杜聿明、郑洞国,刘玉章、覃异之、张耀明皆一时之名将。1924年到广东投考黄埔军官学校,成为第一期学员,并于同年12月毕业[1]。1928年任国民党陆军第十一师步兵第三十一旅第六十一团团长;1929年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1932年升任第三十六师师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第五十二军军长,参加台儿庄大战,重创敌军,升任第三十二军团军团长;1939年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1]。1947年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1949年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1]。后居香港[1]。1980年7月30日病逝于香港伊利莎白医院,享年75岁[1]。著有《关麟征回忆录》等[1]。

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是谁?

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为蒋介石。总共有二十八任。第一任-蒋中正先生(1924年-1947年),1947年改任名誉校长。 第二任-关麟征将军(1947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