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世系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3收藏

历代帝王世系表,第1张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3 商 :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是不是这个?

  秦 (秦代帝王无谥号,以世代为号)

  始皇帝 赢氏 讳政

  二世皇帝 讳胡亥

  汉

  太祖高皇帝 刘氏 讳邦

  孝惠皇帝 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 讳恒

  孝景皇帝 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 讳彻

  孝昭皇帝 讳拂陵

  中宗孝宣皇帝 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 讳奭

  孝成皇帝 讳骜

  孝哀皇帝 讳欣

  孝平皇帝 讳衡

  世祖光武皇帝 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 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 讳炟

  孝和皇帝 讳肇

  孝殇皇帝 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 讳祜

  孝顺皇帝 讳保

  孝冲皇帝 讳炳

  孝质皇帝 讳缵

  孝桓皇帝 讳志

  孝灵皇帝 讳宏

  弘农王 讳辩

  孝愍皇帝 讳协(又谥孝献皇帝)

  三国

  魏

  太祖武皇帝 曹氏 讳操

  世祖文皇帝 讳丕

  烈祖明皇帝 讳睿

  蜀

  昭烈皇帝 刘氏 讳备

  后主 讳禅(无谥号)

  吴

  武烈皇帝 孙氏 讳坚

  大皇帝 讳权

  晋

  高祖宣皇帝 司马氏 讳懿

  景皇帝 讳师

  文皇帝 讳昭

  武皇帝 讳炎

  孝惠皇帝 讳衷

  孝怀皇帝 讳炽

  孝愍皇帝 讳邺

  元皇帝 讳睿

  明皇帝 讳绍

  显宗成皇帝 讳衍

  康皇帝 讳岳

  孝宗穆皇帝 讳聃

  哀皇帝 讳丕

  废帝 讳奕 (无谥号)

  太宗简文皇帝 讳昱

  孝武皇帝 讳曜

  安皇帝 讳德宗

  恭皇帝 讳德文

  南北朝

  宋

  高祖武皇帝 刘氏讳裕

  少皇帝 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 讳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讳骏

  前废帝 讳子业 (无谥号)

  太宗明皇帝 讳

  废帝 讳昱 (无谥号)

  顺皇帝 讳准

  齐

  太祖高皇帝 萧氏 讳道成

  世祖武皇帝 讳赜

  郁林王 讳昭业

  海陵恭王 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 讳鸾

  东昏侯 讳宝卷

  和皇帝 讳宝融

  梁

  高祖武皇帝 萧氏 讳衍

  太宗简文皇帝 讳纲

  世祖孝元皇帝 讳绎

  敬皇帝 讳方智

  陈

  高祖武皇帝 陈氏 讳霸先

  世祖文皇帝 讳蒨

  废帝 讳伯宗 (无谥号)

  高宗孝宣皇帝 讳顼

  后主 讳叔宝 (无谥号)

  魏

  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氏 讳珪

  太宗明元皇帝 讳嗣

  世祖太武皇帝 讳焘

  高宗文成皇帝 讳浚

  显祖献文皇帝 讳弘

  高祖孝文皇帝 讳宏

  世宗宣武皇帝 讳恪

  肃宗孝明皇帝 讳诩

  孝庄皇帝 讳子攸

  前废帝广陵王 讳恭 (无谥号)

  孝静皇帝 讳善见

  北齐

  齐高祖神武皇帝 高氏 讳欢

  世宗文襄皇帝 讳澄

  显祖文宣皇帝 讳洋

  废帝 讳殷 (无谥号)

  孝昭皇帝 讳演

  世祖武成皇帝 讳湛

  后主 讳纬 (无谥号)

  幼主 讳恒 (无谥号)

  周

  太祖文皇帝 宇文氏 讳泰

  孝闵皇帝 讳觉

  世宗明皇帝 讳毓

  高祖武皇帝 讳邕

  宣皇帝 讳赟

  静皇帝 讳衍

  隋

  高祖文皇帝 杨氏 讳坚

  炀皇帝 讳广

  恭皇帝 讳侑

  唐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氏 讳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世民

  文德顺圣皇后 长孙氏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 武氏 讳曌

  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 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讳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讳豫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讳适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讳诵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 讳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讳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 讳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讳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讳炎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 讳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讳y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讳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讳晔

  哀皇帝 讳柷

  五代

  梁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氏 讳温

  末帝 讳友贞 (无谥号)

  唐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氏 讳存勖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讳嗣源

  愍皇帝 讳从厚

  晋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氏 讳敬瑭

  出皇帝 讳重贵

  汉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氏 讳知远

  隐皇帝 讳承佑

  周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氏 讳威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 柴氏 讳荣

  十国-南唐

  作者: 21050200 2006-3-29 22:18 回复此发言

  --------------------------------------------------------------------------------

  2 历代帝王庙号谥号和尊号

  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李氏 讳昪

  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讳景

  后主 讳煜 (无谥号)

  宋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氏 讳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讳炅,初名匡V,改赐光义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慎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祺

  瀛国公 显 (无谥号)

  建国公 是 (无谥号)

  永国公 昺 (无谥号)

  辽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天祚皇帝 讳延禧

  金

  始祖懿宪景元皇帝 讳函普

  德帝渊穆玄德皇帝 讳乌鲁

  安帝和靖庆安皇帝 讳跋海

  献祖纯烈定昭皇帝 讳绥可

  景祖武惠成襄皇帝 讳乌古乃

  世祖神武圣肃皇帝 讳劾里钵

  肃宗明睿穆宪皇帝 讳颇剌淑

  穆宗章顺孝平皇帝 讳盈歌

  康宗献敏恭简皇帝 讳乌雅束

  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完颜氏 讳旻,本讳阿骨打

  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讳晟

  景宣帝 讳宗峻

  睿宗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 讳宗尧

  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 讳

  废帝海陵庶人亮 字元功 本讳迪古乃

  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 讳雍

  显宗体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 讳允恭

  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 讳璟

  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 讳珣

  卫绍王 讳永济

  哀宗 讳守绪

  元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讳铁木真

  太宗英文皇帝 讳窝阔台

  定宗简平皇帝 讳贵由

  宪宗桓肃皇帝 讳蒙哥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讳忽必烈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 讳铁穆耳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讳海山

  仁宗圣文钦孝皇帝 讳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 讳硕德八剌

  泰定皇帝 讳也孙铁木儿

  明宗翼献景孝皇帝 讳和世束

  文宗圣明元孝皇帝 讳图帖睦尔

  宁宗冲圣嗣孝皇帝 讳懿璘质班

  顺皇帝 讳妥欢帖睦尔

  明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氏 讳元璋

  恭闵惠皇帝 讳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讳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祁镇

  恭仁康定景皇帝 讳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佑堂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翊钧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皇帝 讳由校

  庄烈愍皇帝 讳由检

  清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氏 讳努尔哈齐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讳皇太极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讳福临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讳玄烨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讳胤禛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讳弘历

  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讳颙琰

  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讳旻宁

  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讳奕蟭

  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讳载淳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讳载恬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叶赫那拉氏

  宣统皇帝 讳溥仪(末代皇帝无尊号谥号宣统为年号)

祖上何苦做帝王-晋怀帝司马炽

司马炽,字丰度,西晋的第三代皇帝,为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晋怀帝司马炽,初封豫章王,惠帝在位期间,被立为皇太弟。司马越于公元306年11月毒死惠帝后,扶持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嘉。

司马炽-概述

晋怀帝司马炽,西晋的第三代皇帝,字丰度,为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

290年司马炽被封为豫章王,在晋惠帝在位期间爆发的八王之乱中,司马炽并未加入乱事;但司马炽本人并无雄才大略。最早司马炽担任散骑常侍,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晋惠帝时,司马炽的散骑常侍也被罢黜;晋惠帝复位後改任射声校尉。304年出任镇北大将军,同年被立为皇太弟。但是立司马炽为皇太弟,是由于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对立之下的结果,因为司马炽本人并没有权力的野心。

306年晋惠帝死後,司马炽即位改元永嘉,但是政局为东海王司马越把持;而这段期间,匈奴等少数民族也开始建立独立的政权,其中刘渊已经自称汉帝。但是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渐严重。311年,晋怀帝与荀密谋杀害司马越,并且发出诏书讨伐;但是司马越却在311年3月过世。而司马越的军队在护送司马越的灵柩回到东海封国时,与石勒的军队于苦县作战大败,十万人全被歼灭,西晋的最後一个可作战的战力也被消灭,西晋已经没有可战之兵。

311年前赵的军队攻入洛阳,晋怀帝被俘,史称永嘉之祸。之後晋怀帝被送往平阳,封为会稽公,并被囚禁。313年一月,晋怀帝在正月的朝会上被命令为斟酒的仆人,不久便遇害。

司马炽-历史背景

晋怀帝在位七年,晋朝政治并无新起色,天下百姓饥馁,人相食,流民遍野,百官也大半流亡。朝政混乱和国力羸弱为周边兄弟民族的首领们长驱直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观晋怀帝司马炽的人生,很是不如意。这不如意,归根结底,有一小半来自他的白痴大哥——晋惠帝司马衷;另有一多半,来自他的大嫂贾南风。

贾南风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长得又黑又胖,又矮又丑。可还真应了丑人多作怪这句话,丑陋的贾南风,把丑陋转化为奋进的动力,硬是把西晋王朝祸乱成了一锅粥!

八王之乱示意图

在贾南风的指挥下,八王之乱铿锵上演,司马炽的个人荣辱,沦落于众人股掌之上,成了一种微不足道的调味品。

贾南风先向自己的婆婆杨太后开了火。杨太后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名义辅佐人,晋武帝死后,她与父亲杨骏执掌大权,是贾南风的头号敌人。按说,杨太后待贾南风不薄。贾南风还是个太子妃的时候,曾因弑杀宫女引起了司马炎的不满,差点被赶出宫。是杨太后替她求情,这才保住了她的地位。可惜这个杨太后心眼太实,她替贾南风说好话,是背着人;她教训贾南风好好做人,是当着人,这就引起了贾南风的不满,为自己招来了横祸。

公元291年,贾南风拉拢了楚王司马玮,借助他手下禁兵,杀了杨太后父女及其亲属、党羽数千人。杨太后死了,大权却没落到贾南风手中:被推举出来辅佐傻瓜皇帝的,不是傻瓜皇帝的妻子贾南风,而是年高望重的汝南王司马亮。

贾南风当然不甘心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于是,又巧施诡计,她先唆使楚王司马玮杀掉司马亮,然后一个回马枪,说司马玮矫旨杀人,图谋不轨,把司马玮也给杀了。

一个丑皇后竟害死了两个王爷!其他王爷不答应了。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起兵包围皇宫,杀死了恶毒的贾南风。皇后死了,皇帝是白痴,大家又不服司马伦掌权,接下来的事就比较混乱了:齐王司马、河间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东海王司马越相继粉墨登场,同室操戈。他们把战火烧到了京都洛阳,烧到了全国各地,烧死了万千士兵,烧死了无数百姓,烧得西晋皇朝一厥不起,徒有其形。直到公元306年,八个王爷中,有七个死去,这场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才落下帷幕。

那唯一幸存下来的王爷,就是东海王司马越。正是这个司马越,把司马炽送上了皇位,给了他无上荣耀,也给了他无边的耻辱。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胜出之后,实际上已经成了晋国的最高统治者。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晋惠帝司马衷,此时呆傻如旧,当了傀儡也不知,还以为人家是在为自己分忧。面对疾言厉色的司马越,他常露出莫名其妙的傻笑。

司马衷的表现令司马越非常生气,于是端来几张毒饼,毒死了这个白痴。可司马越又不敢明目张胆地当皇帝,考虑再三,从晋武帝司马炎的子嗣中挑选出司马炽,把司马炽扶上了龙椅。次年改元永嘉。以司马越为太傅辅政。除三族刑,分荆州、江州八郡设立湘州。

司马炽-被俘经过

八王之乱毁了西晋,成就了少数民族政权。早在公元308年,匈奴贵族刘渊就趁着天下大乱,自立为帝,建立了国号为汉的割据政权。

刘渊把都城设在平阳,但他心中的都城,却是洛阳。为了到洛阳当皇帝,他带领他的儿子刘聪,数次向洛阳发起进攻,可是司马越率军顽抗,每次都让他们的部队止步于洛阳城门外。苍天有眼,司马越果真病死了,然而刘渊欢喜过头,也死了。留下的刘聪,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向洛阳进军。

晋永嘉五年夏天,刘聪派大将王弥、石勒等人,分兵数路攻打晋国。王弥、石勒都身经百战,养在温室中的司马炽,自然不是他们的对手。匈奴人长驱直入,很快杀进洛阳城。他们高声呐喊着扑向皇宫,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见嫔妃就上,直把西晋皇宫闹得鸡犬不宁,哭声震天。

司马炽见文武百官逃的逃,躲的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这时候,抱怨又有何用?司马炽不得不自寻活路。他让手下搜集船只,准备走水路逃命。不料,那匈奴兵不仅野蛮,还很精明,他们点起一把大火,把司马炽好不容易才弄来的船只烧了个精光。司马炽慌忙改变线路,带着太子等人逃到后花园,准备沿小路逃奔长安。合该他命背,那小路上竟然也有匈奴兵!于是乎,司马炽被俘虏了。

匈奴兵将司马炽押回了平阳。刘聪见了这个战利品,非常得意。他想看司马炽俯首称臣的丑态,不但没有杀司马炽,还封他当了平阿公。司马炽才离狼窝,又入虎口,心中懊恼万分,可为了保全性命,他不敢公然与刘聪作对,只得窝窝囊囊地接受了封号。次年进封为会稽郡公。

不成想,那刘聪竟连一丝尊严也不给司马炽留。他把戏弄司马炽当作最有趣的娱乐之事,整天变着法子欺负他。

司马炽-受辱经历

晋永嘉七年的一天,刘聪请文武百官喝酒,晋朝降官也在被邀请之列。大家喝到兴处,刘聪忽然大声说:今天,我有件特殊的礼物要送给你们——有个大人物要来给你们斟酒。你们可得给人家一点儿面子,不许不喝,听见了吗?大家齐声叫好。

话音刚落,只见一个男人踯躅而进。他身穿奴仆样式的青色衣服,提着一把银酒壶,脚步轻飘飘的。这仆人走上前来,一声不吭,依序给官员们斟酒。有那眼尖的仔细一瞧:哟!这不是晋国皇帝司马炽吗?怎么跑这儿来行酒了?更有那尖酸刻薄的故意嚷嚷着说:看不出皇帝老儿还挺会干这种活儿啊!一时间满堂哄笑,司马炽的脸,红到了脖子根儿。

只有晋国的降官没笑。他们眼见皇帝受辱,气愤难平,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哭出了声音。其中有个叫庾珉的,回家后越想越气,就找到另一个晋官王俊,商量着要联络反汉力量,消灭汉国,救出司马炽。

然而,他们的小动作引起了刘聪的注意。刘聪非常生气,心想,好哇,我让你们当官,你们却想害我,真是岂有此理!他下令杀了庾珉等人。杀完这些人,还觉得不解气,干脆又杀了司马炽。

司马炽为了活命,曾低三下四,忍辱强欢,最终还是难免一死。那一年是公元313年,司马炽的尸体被人胡乱掩埋,不知所终。

如此失帝的西晋王朝政权,至此已是奄奄一息,朝不保夕网贷之家奶牛计划了。

司马炽年表

公元283年,司马炎最小的儿子司马炽出生。

公元306年,司马炽即位,是为晋怀帝。同年琅琊王开始在江南发展和巩固势力。

公元308年,刘渊称帝。

公元310年,晋都洛阳被刘曜、石勒等人率兵多次攻破。

公元311年,晋王朝内部发生内杠,司马越与晋怀帝司马炽发生矛盾,公开交战,严重削弱了守护洛阳城的防御力量。

公元311年,晋怀帝司马炽被攻入的刘渊、石勒等人的部队虏获,洛阳城也被完全烧毁。

公元313年,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毒死。

中山三马似群狼-晋高祖宣帝司马懿

司马懿,208年为文学掾,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司马懿乘曹爽陪曹芳离洛阳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嘉平三年,司马懿病死。265年,司马懿次子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懿为高祖宣帝。

司马懿早年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verypsp阅读权限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仰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司马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司马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之;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建安六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司马懿出仕

建安十三年,曹操为丞相以后,始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惧之,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建安二十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建安二十四年,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曹操说: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司马懿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拥汉者尚多,为曹操所深忌,而荀、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对曹氏代汉有异议而不得善终。大概司马懿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对他由猜忌逐渐转为信任。

曹操进封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关系一直很好。司马懿还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

此后,司马懿更是常谋国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马懿转为丞相军司马。他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

219年樊城、江陵之战

219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

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乘此机会,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自率主力北攻荆襄。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

时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曹仁决心奋勇抵御。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此时,陆浑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

当时都城在许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

此战的胜利,曹操利用孙、刘争夺荆州的矛盾,充分运用外交谋略,坐收渔利,不仅挫败关羽的强大攻势,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也使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破坏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掌握了主动权。

徐晃击退关羽后,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曹操从之,没有移民。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时孙权率军向西。朝臣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司马懿则认为不该放弃二城: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曹丕未依其言,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有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222年9月至223年3月,曹魏南攻东吴失败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由于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后,曹丕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和黄初五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黄初六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辞让,曹丕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同年,曹丕又大兴水军攻吴,仍命司马懿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下诏书给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后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又下诏对司马懿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于是司马懿留镇许昌。

历代帝王世系表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