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江南水乡的句子大全精选57句
1、看崖下的云海涛生涛灭,而崖上风声萧萧,梨花依然像那年一样落下来。
2、一桥春色在江南,杨柳初展意犹寒。燕飞夕阳里,迭荡暮色,留连青萍,万里河山。无语莺啼度芳栏,还看,绿水又东去,眼帘极处洄环。
3、情更浓,缘如风,锦微冷,翠袖凝寒扶病月容中。
4、梧桐月下影成碎,风零乱,莺纷飞。笑容一点,年年惹人醉。今宵魂梦长安夜,人不见,唯空泪。
5、谁执笔但记情成卷,只空忆此去经年。
6、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7、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8、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篱下菊,醉把一枝枝。花水乞君三十斛,秋风记我一联诗。留着晚香时。
10、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11、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12、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13、往事恍然成梦,觅亦无寻踪。几点苦泪谁觉,四望空空。莫道彼情难堪,相视无语中。又把今宵事,换作伤痛。一点相思何忘,任自荡西东。
14、齐眉举,彩侍紫霞记。天上九朝岛冉冉,尊前一笑玉差差。人唱自家词。
15、红蔷旁,玉人燃香,青梅折,竹马双,羡鸳鸯。
16、禅钟佛语何把归人劝,换得泪落西湖三月天。
17、行到水穷,坐看云起,望春风又绿,杨柳依依。醉月迷花,深闺梦里,看春风乍起,池水凄凄。
18、横渡炊烟暗,障川渔火明。倚樯闲眺处,片月逼人情。
19、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20、人与景,人景古难全。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远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2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2、小池何人恋花纷,来去皆是无情人。莫把清香相与付,恐引许多恨。往事难得销磨,最是伤心五更。漫步江上月,悠悠舟里人。
23、红烛共谁剪影,交杯尽,缠绵饮,此世此生,但付君心。
24、歌白雪,除是雪地传。看取长生部屡倒,眼前橘粟术何直。自唱鹊桥仙。
25、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6、但知前世今生石上刻,佳缘若梦又有几人得。
27、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28、长道相依,几恨别离,锦绣断相思意,待人相惜。
29、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30、梦里误把云作帆,疏觉暗香别长安。雪似绵绵柳絮,金梅恍惚,桃花点点,唯觉衣单,只道醉来意阑珊。潺潺,银河最茫然,遥迢故乡远。
31、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
32、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4、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35、悲落叶,叶落绝归期。纵使归来花满树,新枝不是旧时枝。且逐水流迟。
36、问君归否,牵你衣袖,天际流云随风幽。醉倚斜阳,桃花盛放,依稀看到你惆怅。
37、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38、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39、曾经一思泪断肠,无语处,问何望。千寻烟波,相逢最渺茫。芦管晓吹夜不禁,月空照,孤影长。年来得此苦与伤,欲相弃,心如霜。相思难尽,日日萦我窗。天共水色飘雾时,朝霞在,梦中央。
40、江南相思引,多叹不成音。黄鹤西北去,衔我千里心。深堤下生草,高城上入云。春人心生思,思心常为君。
41、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42、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43、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44、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
45、七日后,董会是垦前。二月之间泽以此,余年河止万三千。日拟醉华筵。
46、一帆直向金陵风,飞逝烟柳悒尘空。绝壁倒松倚看月,清泉直流花动容。可叹飞云总无奈,又笑春梦越相同。两岸风光看未尽,烟霞已在万山中。
47、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48、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49、横塘如带障底田,十景名今久不全。只有菜花秋稼好,黄云黄锦似当年。
50、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51、相携芳笺只一看,高山流水向此生。紫蝶飞羽青云去,扬扬乱化云纷纷。无言相对道何事,别来恐泪万里春。秋欲香残若摇曳,借知何人问。喜见寒水外,点点渔火。
52、西出阳关无故人相陪,醉也不须归,枝柳,换你一滴英雄泪。
53、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54、春光多在柳梢头,拣得长条插酒楼。便作家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55、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
56、炉烟郁郁水沉犀,木绕禅床竹绕溪。一暇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荫西。
57、芦苇弄秋声,轻舟泊晚汀。客情成鹤梦,人迹似流萍。
1 、系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鲜在管(今河南省郑州市),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武王死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武庚起兵发动了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称管姓。
2、系自姬姓,为周穆王之后,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所载,周穆王时,将其庶子分封于管邑,至管仲始显于齐,其后世子孙以邑为氏。周穆王之后管仲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后来在齐国作了宰相,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3、出自他族改姓。锡伯族瓜尔佳氏,汉姓为管。
得姓始祖:管仲。名夷吾,卒谥敬,亦名敬仲。颍上(今属安徽省)人,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后。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并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过装死才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回国即位,即齐桓公。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管仲感恩戴德,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他通过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叔因叛乱被杀,身败名裂,而管仲声名显赫,德才兼备,又使穆王支庶之管姓扬名天下,故管姓子孙尊管仲为管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由上可知,管姓主源两支,抑或文王之后 ,抑或穆王之后,两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在西周众多诸侯国中,管国立国早,消亡亦早,管叔鲜被诛,其子孙风流云散,到异地去栖生,时齐鲁富庶,多数子孙播迁山东,亦有南徙安徽、江苏北部和河南东部一带者。春秋时,管姓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时代的管至父,亦为齐国人。可见此际管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西汉时见于史册之管姓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军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姓郡望平原应在秦汉之际形成。东汉时农民军首领管亥,亦为齐人,中常侍管霸,顿丘(今河南省清丰)人管伯,可见此际已有管姓在河南落籍。另东汉初年,有曾任山东副都军务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带源徙居闽地宁阳招贤里羊岗坝(今宁化水茜张坊村)。三国时,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管宁,避居辽东三十多年,有子孙留居当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管姓避乱有西去秦陇,南及潇湘者。据《管氏宗谱》载:“齐鲁有管仲后裔,秦陇有管纯后裔,湖湘有管修后裔,辽东有管宁后裔。”南北朝时亦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管崇即为晋陵郡(今江苏省常州)人。唐宋之际,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后唐年间,管思藏有后裔真郎,返徙江西带源居住,后其子孙播衍闽、粤、赣各地。宋代词人管鉴,随父仕宦,由龙泉徙居临川(今属江西省)。元时,翰林学士管祎开基河南光山。明初,有光山一支迁往新蔡。同时,管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所载,明清之际管姓进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为江苏、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外,说明管姓在此三地分布甚广,另南方还有湖北两名,云南一名。北方则以山东之莒州(五名)、高密(二名),陕西之咸宁(二名)为众。管姓此期的分布由此可见一斑。此际之管姓有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另有山东之管姓闯关东谋生。如今,管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山东等省多此姓,二省管姓约占全国汉族管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三、历史名人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人,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鲍叔牙认为是自己的知音。后来经过鲍叔牙的推荐到了齐国任宰相,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他执政四十余年,实行了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使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著有《管子》86篇。
管宁:三国时学者,北海郡朱虚人,游学天下,学问很高。东汉末,黄巾起义,他逃避到辽东,聚众讲《诗》、《书》三十年之久。后归故里,魏文帝想让他为太中大夫,他没有答应。魏明帝让他出来做光禄勋,他又没有同意。著作有《姓氏论》。
管及:宋代官吏,全州人。崇宁间,黄庭坚被贬到宜州,当时管及在宜州任职。他不避权势,与黄庭坚交往甚密。黄庭坚于是写了“折桂亭”的牌匾送给他,并且对他说:“你的儿子肯定有登进士科的。”后来果然灵验。
管湛:宋代官吏,字定夫,龙泉人。侨居临川。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赫。著作有《定斋类稿》甲、乙集。
管络:三国时魏国平原(今属山东省)人,精通周易,善于占卜,相传所占无不灵验。
管崇:晋陵郡(今江苏省常州)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并推刘元进为主,任尚书仆射,后战死军中。
管鉴: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官吏、词人。官至广东提刑,权知广州经略安抚使。有《养拙堂词》。
管珍:江苏省武进人,清代画家,字阳复,号松崖。乾隆年间翰林,官至漕运总督。工花鸟,得恽寿平真髓,尤善设色牡丹。有《松崖集》。
管声:浙江省瑞安人,清代书法家。工书,以风韵胜,学欧、赵,有名于当时。
管廷祚:上海嘉定人,清代学者。同治元年举人,工诗,豪饮,善书法,曾任泰州学正。
管公明:三国时期魏国学者。
管师复:宋朝诗人,龙泉(今属浙江省)人。为人讲义气、勇敢,擅长于写诗。宋神宗想要授给他官 职他没有接受。称为卧云先生。著作有《白云集》。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画家。吴兴人。被封为魏国夫人,也叫做管夫人。善于画梅兰竹,山水也画得很好。她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长于书写行楷。
管师仁:宋代官吏,龙泉(今属浙江)人,熙宁进士。知建昌军,有善政,擢右正言。后累迁工部侍郎、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管时敏: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官吏。出使楚府长史四十余年,忠诚谨然,处理大小事务,一丝不苟,勤政廉洁,受到百姓爱戴。
管松涛:山东省巨野人,生于1902年,卒于1966年,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管谟业:山东省高密人,当代著名作家,笔名莫言。一九八二年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有《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秋千架》、《球状闪电》、《高梁酒》、《狗道》等。开创了一个高密东北乡的艺术世界。莫言小说创作往往借助于象征与写意,表现对世界人生的理知、感觉、理想和愿望。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原郡:西汉初期设置平原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晋阳郡:本来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后来改为赵国的晋阳邑。汉代的时候在此置县,作为太平郡的治所。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2、堂号
匡世堂:春秋时期,管仲为齐桓公的宰相,他帮助齐桓公平定、治理天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孔子称赞他“一匡天下”,意思是救了整个天下。
此外,管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平原堂”、“白云堂”、“过一堂”等。
====================================================================
管姓宗祠通用对联
〖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竹苞松茂;
官廉民安。
——此联为鹤顶格嵌管姓“管”字的析字联
幼安高节;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北海朱虚人管宁,字幼安,年轻时曾与平原人华歆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高官乘华丽的马车从门前经过,华歆放下书本去观看,他便把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坐,并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后避战乱去辽东,魏文帝征他任太中大夫,明帝又征他任光禄勋,他都辞去不做。著有《氏姓论》。下联殿指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人,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并尊称为“仲父”。在齐国进行改革,确立选拔人才的制度,按土地好坏分等级征税,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又铸造并管理货币,调剂物价,从此国力强盛。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使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幼安高节;
仲姬清才。
上联典指三国·管宁,字幼安,专意攻读,后以高节终。下联典指元·管道升,字仲姬,工书画,笔意清绝。
公明神卜;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管络,字公明,善卜易。下联典指春秋·管仲,佐桓公成霸业,尊为“仲父”。
平原世泽;
相国家声。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管氏的望族平原郡。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
-----------------------------------------------------------------
〖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割席传美谈;
减租建奇勋。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学者管宁,字幼安,朱虚人。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交,游学异国,交敬善陈实,尝与歆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歆废书观之,宁与他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下联典指宋代吏部尚书管师仁义,字元善,龙泉人。熙宁进士,知建昌军,有善政,擢右正言,请蠲减河北租赋,以缓流民,一方赖其赐。累迁工部侍郎。官至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仁义存白云;
瑞应折桂亭。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管师复,龙泉人。为人仁勇好义,工诗,神宗欲官之,不受。学者称卧云先生,有《白云集》。下联典指宋代官吏管及,全州人。崇宁间,黄庭坚谪居宜州,时及为宜州理曹,不避权势,与黄庭坚交游甚密。庭坚书“折桂亭”三大字贻之,且谓之曰:“君家积庆,后必有登进士科者。”其后言果验。
-----------------------------------------------------------------
〖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九合诸侯匡天下;
三迁少卿宁国邦。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初年政治家管仲,一名管夷吾,字敬仲。颖上(今安徽省境)人。先助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他执政四十余年,因势制宜,实行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对外致力于“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活动,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人霸主。有《管子》七十六篇。下联典指宋代官吏管湛,字定夫,龙泉人,侨居临川。累官广西提刑,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著。有《定斋类稿》甲、乙集。
魏国管宁真名士;
元代道升女画家。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管宁。东汉末,黄巾军起义,他避居辽东,召众讲习《诗》、《书》历三十余年方归故里。魏文普召为太中大夫,辞不受。明帝征为光禄勋,亦固辞不就。有《姓氏论》,今佚。下联典指元代女画家管道升,字佧姬,吴兴人。一字瑶姬,赵孟頫之妻。封魏国夫人,也称管夫人。画墨竹兰梅,笔意清绝,亦工山水佛像,善翰墨词章。书牍行楷,殆与其夫不辨。卫夫人之后,无与俦者。
尊王攘夷成霸业;
通易精术积天文。
1桐乡古镇旅游景点大全
1乌镇
乌镇,位于桐乡,是桐乡北郊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也是黄磊和刘若英主演的《似水年华》的外景地。西门、东门、昭明书院、老邮局等。都是可以不要错过。听一场花鼓戏,乘一艘划桨船徜徉于水巷,领略江南水乡美景。灯火初起,杨柳飞舞,小船摇曳,风景一步一步生长。白天在东栅看老房子,晚上参观扎西是乌镇的亮点。
2西塘
嘉善西塘,位于嘉善县城北部,是著名的千年古镇。这里的生活氛围相当浓郁。数不清的古桥古巷是西塘的特色,走到哪里都有回廊和棚子。西塘的游廊有烟雨走廊。如果是雨季,可以坐在游廊下,在烟雨中欣赏西塘,感受江南水乡的柔情。江南水乡,西塘水上!江南水乡的代表。上百条由青石板铺成的长短不一的老巷子,感受着小巷的与世隔绝与宁静;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粉墙黛瓦,让整个古镇如画。元宵节伊始,乘坐摇橹船,在水上体验西塘夜景,更是赏心悦目。
3周美华
周美华,位于嘉兴市南湖区乔峰镇,像许多古镇一样。周美华的建筑都是依河而建,五瓣之地以桥相连,这是江南的特色。典型的江南古镇,这里有一座石佛寺,寺旁两棵千年银杏树枝繁叶茂,都代表着千百年来的江南水乡情怀。
4严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严观古镇位于钱塘江潮汐胜地嘉兴市海宁市。它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景观融为一体,吸引游客。有许多景点,如海宁皮影戏厅,陈格老房子、花房(妓院)、总理大宅风情街等。其中青楼是0755到79000的电视剧《李春袁》的外景地,邮局是文艺青年的最爱。自古以来,在严观海宁镇,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潮是一个世界奇迹。每天都是人山人海观潮,人潮如潮。
凝固5天
天宁,一个古老的水乡,位于浙江省嘉善县西北部,杭嘉湖平原。红旗塘横贯境内,东连黄浦江,西接京杭大运河,南接乍浦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在时间和岁月的穿梭和变迁中,今天s天宁,在遵循鱼米之乡并突破了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在经济建设、科教、文化、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等各项事业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改善了全镇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浙江省卫生镇和嘉兴市文明镇。
悦和
方悦,位于嘉兴市北部,虽然面积不大,估计还不到西塘或乌镇面积的一半,但也可以称之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的慢节奏溢满大街小巷,古老的风情,美丽的水乡风光,老乡的淳朴深深吸引着每一位游客。全镇河流环绕,桥街相连,深宅大院,河港廊坊,骑楼水榭,古朴幽静,是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
7新城
秀洲区新城镇,位于嘉兴市西北部,东邻秀洲新区,西接桐乡市乌镇。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它著名的村庄,大同村
在海宁西北约7公里处,安静而淳朴。鲁谷古镇,形成于三国时期,初名荡上。当时吴栋名将鲁迅驻守地面,商业逐渐繁荣,形成气候,汇聚成城。后来有了一条河,名叫伏羲,也叫伏羲镇。钟路,典型的江南千年古镇,在周边大部分古镇都已成为著名景点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原貌。古街、古桥、古宅,荒芜而美丽。
10长安
常一座古镇位于钱塘江北岸,海宁市西部。走进古镇,你会看到石板路,青砖墙,灰瓦房,长长的小巷,富有古意。拱桥如月,檐廊依旧。昌安并不大,却聚集了很多历史街区,比如东街、中街、西街、清宁街,是古运河文化的重要见证。常一个闻名中外的城镇应该属于一坝三门,即常一个大坝,上闸门,中闸门和下闸门。
2桐乡古镇旅游景点大全排名
桐乡有9个镇,乌镇、濮院镇、屠甸镇、石门镇、鹤山镇、洲泉镇、河马镇、崇福镇、高桥镇。乌镇乌镇位于桐乡市北端,吴彤镇以南13公里。总面积328平方公里,其中乡镇面积35平方公里。前民国时期是七县(桐乡、崇德、修水、婺城、桂安、吴江、震泽)三省(江、浙、苏)。历来是军事重地,交通咽喉。乌镇是现代文学大师茅盾(沈雁冰)的故乡。茅盾史故居位于观前街。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乌镇镇被确定为桐乡古镇保护和旅游发展重点镇。濮院镇濮院镇地处长三角平原腹地,处于上海、杭州、江苏的中间节点。区内有320国道、沈家湖高速公路、嘉湖公路、童嘉公路、京杭大运河等交通要道。全镇总面积64平方公里,辖5个居民社区、14个行政村,总人口20万,其中新浦园15万余人。屠甸镇屠甸镇位于桐乡市东南部,山水两岸,吴彤街西北,海宁市东南,嘉兴市以北。地势平坦,河流密布,长长的山川横穿全镇,是全镇的主要河流。对于水陆交通来说,灌溉是必不可少的。长水塘北起长山河屠甸镇,东南延伸至海宁。是镇南的主要河流,通团公路穿境而过。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兼营蔬菜、蚕桑、麻类等作物。有工业纺织、化工、化纤、机械、农机、建材等企业。石门镇是江南水乡,著名作家、艺术家丰子恺的故乡。石门镇古称石门城。它形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经以养蚕和丝绸业而闻名。相传,越国为了抵抗吴国,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石门,因此被称为石门。石门,又名菊花之乡,也是良渚文化遗址之一。丰子恺曾经说过石门是个好地方。它也是乾隆皇帝必看的地方南巡。石门位于桐乡市中部,与吴彤街、冯明街、龙翔街、乌镇镇、崇福镇、鹤山镇、湖州市接壤。京杭大运河贯穿全镇,万通公路(桐乡至万村)贯穿全境。石门,靠近古运河,有着和乌镇一样多的文化底蕴。鹤山镇鹤山镇位于杭州二环高速公路上,是杭嘉湖平原的腹地,桐乡林航经济区的中心。沈家湖至杭州高速在鹤山有一个互通区。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桐乡市是文学巨匠茅盾、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和装帧艺术家钱君_的故乡。辖区总面积3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万人,流动人口15万人。辖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先后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示范镇、浙江省首批对外开放卫星镇、浙江省百强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洲泉镇洲泉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最西端,毗邻杭州、湖州。水陆交通便利,该镇是长山河的起点,陵(湖)至长(安)线、唐周省道和胡德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麻镇古运河旁的一颗璀璨明珠。茅盾s的家乡位于浙江省桐乡市西南,,靠近省会杭州的郊区。这个城镇名称的起源没有确凿的记录。据说th
公元938年,建立崇德郡。到1958年,崇德县和桐乡县合并,崇德县改名为崇福镇。崇福镇位于浙江桐乡西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50公里,距嘉兴60公里。该镇总面积10014平方公里,2007年有10多万人。京杭大运河和320国道穿镇而过,沪杭高速公路南穿而过。高桥镇位于桐乡市东南部,被称为南门桐乡的。高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距上海140公里,西距杭州50公里,南临中国最大的皮革生产基地海宁。沪杭高速公路纵贯东西,通九线、高茂线等多条交通干线相互交叉。沪杭高铁、沪杭高速分别设有车站和出入口,交通十分便利。它是为数不多的双门户中国拥有高速铁路和高速便捷通道的城镇。
3桐乡古镇旅游景点大全有多少公里
桐乡有9个镇,乌镇、濮院镇、屠甸镇、石门镇、鹤山镇、洲泉镇、河马镇、崇福镇、高桥镇。
1乌镇位于桐乡市北端,吴彤镇以南13公里。总面积328平方公里,其中乡镇面积35平方公里。
2濮院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上海、杭州、江苏的中间节点。
3屠甸镇位于桐乡市东南部,地处山水两岸,吴彤街西北,海宁市东南,嘉兴市以北。
石门是江南水乡,著名作家、艺术家丰子恺的故乡。
5鹤山镇位于杭州二环高速公路上,是杭嘉湖平原的腹地,桐乡-杭州经济区的中心。
6洲泉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的最西端。
7麻城是古运河旁的一颗璀璨明珠。
8崇福镇,原名玉溪,又名玉林强和于呃,是一个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11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
9高桥镇位于桐乡市东南部,被称为南门桐乡的。
4桐乡旅游景点大全乡村
1:乌镇景区乌镇原名吴敦、青墩,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黄金周20个预报景点之一,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乡。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项目开始。现在乌镇景区被评为国家级AAAAA景区,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测景区之一。2丰子恺纪念馆丰子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全才艺术家。他创造了凯子漫画并成为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1933年,他在家乡桐乡市石门镇设计建造了一套公寓,并将其命名为渊源堂通过抽签。汤元东侧是丰子恺漫画画廊,这是中国第一家漫画画廊,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还有丰子恺丰子恺艺术生涯陈列室中国美术书画陈列室当代漫画作品陈列室和丰子恺由40块石碑组成的美国漫画画廊。
三。严复佛教文化园严复佛教文化园建于2001年。它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奇石文化为特色,集宗教、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总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分为东花园和西花园。茅盾茅盾故居故居位于钟石观前街17号,新华路与观前街交叉口东侧。它坐北朝南,前有观前街,后有燕飞阁商场,西有新华路,东有立志书院。
金中华金中华故居s故居原位于吴彤镇余杭街139号(原东南街12号),是一座江南三开四进的民居建筑。它建于清末。
5桐乡的景点
以桐乡乌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乡、花乡、文化之乡。
还有丰子恺纪念馆(在桐乡市石门镇)、严复佛教文化园(在福严寺)、茅盾s故居(桐乡市乌镇观前街与新华路拐角处)、石勒巷(桐乡市石门镇中段古运河拐角处)、金中华的故居(镇宇航街139号)、艺术学院、徐摄影艺术馆、石门桂花村。
6桐乡古镇旅游景点大全
是自驾游还是跟团游?桐乡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应该是江南水乡古镇乌镇。如果有特产的话,有菊花(花茶)、青团、三百酒、甜辣酱、醉梅。其他小景点包括延福寺,冯明寺,燕郊寺,桐乡植物园和桐乡博物馆。
7桐乡旅游景点大全介绍
桐乡乌镇,茅盾故居
1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坐落在金三角江浙沪之滨,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苏州60公里,距上海106公里。乌镇是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乌镇,原以_河为界,分吴琴两镇,河西乌镇,属湖州府武城县。河东青镇隶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_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统称乌镇。辖全镇13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行政村。陆上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全镇,与省盐湖公路、320国道、318国道、沪杭高速(沈家湖高速)相连。乌镇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小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5A级景区。它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枕水家族,有着7000多年的文明史和1300年的建镇史。乌镇是中国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乡的美誉。乌镇有着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黄金周20个预测景点之一,也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1991年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11月19日起,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二、茅盾史故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圆恩寺胡同,东城区路口后面。茅盾从1974年到1981年住在这里。故居为四合院,面积878平方米。在门的内影壁上,有一块金色的黑色大理石横匾茅盾故居邓题写。前院有北三间,东三间,西三间,倒六间。《西厢记》原为茅盾接待室和图书馆。东厢房是餐厅,其余是家属和服务人员的房子。后院有六间北屋,两间西屋。北屋原是茅盾s工作室兼卧室。茅盾茅盾去世后,在前院开了两个陈列室来展示茅盾包括茅盾编辑的手稿、作品初版、书信、手迹、文学刊物等共计400余件。
3扎西位于乌镇西街,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有通往江苏、苏州和桐乡的道路。交通十分便利。与以旅游业为主的东栅不同,扎西以商务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主。西门由12个小岛组成,由70多座小桥连接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中国古镇之最。例如,同济桥和仁济桥是直角相邻。无论你在哪座桥上袖手旁观,你都可以在桥口看到另一座桥。因此,它被称为桥中之桥,这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称独特的桥景。街区内的名胜古迹、手工艺作坊、经典展厅、民俗风情、休闲场所让人流连忘返。自然风光很美,灯光夜景很壮观。扎西二期与一期的不同之处在于保护历史遗迹的目的。这是一个罕见的观光和休闲体验中国古镇景区。
8桐乡古镇旅游景点大全介绍
乌镇不错。内容如下:
早出发,抵达乌镇,参观第一期(门票100元)东栅景区:茅盾s故居、酒楼、百创阁等。),感受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魅力(约3小时)。(如果时间宽松,可以加70元的扎西门票。)下午参观华庄农业生态园(门票50元)(约1小时)。
这样的景区可以吗?
9浙江桐乡附近的旅游景点
桐乡的公园,包括新市公园、冯明公园、濮院游湖公园、崇福中山公园,都是免费的。
张家港民俗文化特色及其成因探析
张家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南部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西晋太康二年(281),境内设置暨阳县,县治杨舍镇。在千年流淌的历史长河中,张家港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包括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从笔者所了解的相关资料和社会实际看,择其要者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
一、重教兴学
自古以来,张家港民间就有重教兴学、读书上进之风。《杨舍堡城志》曰:“步趋圣贤,砥砺名节,士之上者也;修身好学,士之次者也;能文知名,士之下者也。” 境内名门望族无不以知书达礼、耕读传家为立身之本,纷纷办私塾,设义学,建书院,以儒家经典教育子孙。普通老百姓也以家有“读书声、织布声、小孩哭声”为评判家庭兴旺的表象依据。较为典型的,以妙桥金家村为例,明清期间即有“二十余井井井流甘,一百余家家家识字”之说,翁同和有诗赞金村“马队文人集,牛行旧德多。笘毕家家墨,机丝处处梭”,其重教兴学之风可见一斑
重教兴学之风孕育了一大批跻身仕途的达官贵人。唐宋至清末,境内共出了2名状元、1名榜眼、4名探花、数百名进士。其中,章卿赵氏自宋至清出了37名进士,鹿苑钱氏明代有“一门九进士”之誉,清代康乾年间港口蒋氏出了父子宰相。境内官至大学士、尚书、御史、巡抚、总督者代不乏人。重教兴学之风还造就了一大批擅长经史文学、工于书画篆刻、精通医学音乐的名彦硕儒,事迹载于国史或方志,这里不再赘述
重教兴学的社会风尚在境内代代相传,从未断绝。延至当代,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沙洲沿江地区。解放前,这一地区长江洪灾频发,百姓生活困苦;五六十年代,普通农民生活水平仅在温饱线上下徘徊,但人民群众笃信读书,渴望“书包翻身”,宁愿“住草房、吃麦粞、喝腌菜豆瓣汤”,勒紧裤带也要千方百计供子女读书。一批贫寒子弟通过勤奋苦学,成为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张家港6名中科院院士中,合兴曹楚南、三兴章申、兆丰薛永祺,都来自贫穷的沙洲地区。在张家港籍正教授级的知识分子中,沙洲片的子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二、忠勇报国
张家港地处江尾海头,系由海入江之咽喉,兵家必争之要冲。频繁的战乱给境内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也造就了港城人民抗御外侮、不畏权奸、忠勇报国的一代民风。面对强敌险境,无论士大夫还是老百姓,均同仇敌忾,前赴后继,在悲壮激烈的战斗中,“慷慨捐躯者有之,从容赴义者有之,若男怀屈子之诚、女抱蟂姬之烈者,更不胜屈指”。
南宋建炎三年(1129),韩世忠率兵驻防江阴、常熟一线,深得境内百姓拥戴,军民和衷共济,合力抗金,留下了马嘶桥、茯苓山、庆韩镇、弄里芹菜等古迹和传说。开僖年间(1205~1207)权臣韩侂胄兵败师溃,引得金兵自涡口直逼江淮。我市南沙丘家埭人丘崇时任江淮宣抚使,率部奋力抗敌,亲自督阵,终于使金兵未能越江淮防线一步,成为一代抗金名将,乡人引以为自豪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江南,我市河阳桥人钱泮(官江西参政)、邵舍人徐察(官太医院吏目)在三丈浦与倭寇血战,壮烈牺牲,参与战斗的数十名乡亲均慷慨捐躯,无一人苟且偷生。杨舍人许蓉率家丁乡兵,在杨舍一带同倭寇多次决战,虽家园被毁而斗志不减。在建造抗倭工程杨舍堡城的过程中,江阴县令为经费严重匮乏而一筹莫展,又是在许蓉首倡下,杨舍及其周围的士民百姓慷慨捐资、义务出工,仅90天即完成这一旷世工程,显示了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抗御外敌的民意民心和爱国爱乡、精忠报国的传统意识。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阉党专权,杨舍及其周围地区在朝为官的东林党人缪昌期、李应升、黄昭、贡安甫拍案而起,以死抗争,最终青史留名,成为乡里先贤忠勇报国又一典范。清代学者叶廷甲赞曰:“吾江清淑所钟,蔚为人文,如前朝名贤焯著寰宇内,贡公生华士,黄公生杨舍,李公生赤岸,缪公生白鹿,百余年中贤豪挺生,都在杨舍二十里而近,可谓盛矣。"
清代顺治乙酉(1645),江阴典史阎应元抗清,守城81日,城内外殉难14万余人。张家港境内挺身参战、城破死义者不计其数,仅白鹿乡东兴里缪氏一门,就有17人同时捐躯,“子死父、妇死夫、弟死兄、仆死主,无不视死如归”。
三、务实兴业
张家港境内著姓大族,大多自晋唐以来从外乡迁入。考其家谱,除章卿赵氏、杨舍郭氏等少数几家是先祖来此当官任职而占籍外,其他均因政局动荡、流离辗转,或为养家糊口、四处谋生,最后定居到此。正因为如此,这些家庭都安分守己,勤勉持家,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由此形成务实兴业之风
以庞氏为例,其始迁祖百源公于元末明初从吴江来到塘桥,仅是背井离乡、身无余资的一介平民。初在潘姓豆腐店帮佣,入赘为婿,后靠几代经商,家业大振,至清代中叶始登科夺魁,遂成望族。叶氏始迁祖爱山公,于明代万历年间从浙江寿昌挑了一付草药担子到杨舍定居,靠广结善缘,耕读传家,其后裔始兴旺发达,江阴最大的藏书楼叶氏静观楼和叶氏所修《杨舍堡城志》得以名留青史。南沙张氏始迁祖南山公,于明代万历年间从靖江来到江南,卜居香山北麓,合族子孙围垦江滩,又开凿河道,发展灌溉运输,此河即为今日张家港河之前身。像这样先祖艰苦创业、率先垂范,子孙谨遵祖训、薪火传承的事例,在张家港境内可谓不胜枚举
这种务实兴业之风发展到近代,造就了一批工商实业家。解放前,杨舍的焦氏布厂、赵氏铁厂,后塍的汤氏酒厂、祝氏帽厂,塘桥的庞氏油厂,塘市的徐氏米厂等,以及境内各镇著名商号的经营者,无不靠惨淡经营、务实创业而发家致富
解放以后,港城人民务实兴业的习俗一直未有改变。50年代末,境内即有社办工业,60年代曲折发展,70年代后期提出“聚精会神想富、理直气壮抓钱”,并以“四千四万”精神大办乡镇工业,以“泥腿子闯世界”气概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践中,务实兴业的民俗民风升华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造就了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县级市前列的辉煌业绩
四、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是张家港人自古以来的民间习俗和传统理念。历代志书对境内先人衣、食、住有如下记述:“民居尚俭朴,三间五架,制甚狭小。服布素,老者穿紫花布、长衫,戴平头巾。少者出游于市,见一华衣,市人怪而哗之。”“邑中治家多从朴素,衣冠、筵宴恒不轻举。惟家有喜庆及入泮乡举,乃具柬邀客,以八盘八碟为上筵。”,先人节俭持家之风可见一斑。
古人深知“勤俭持家”重点在“勤”。不勤则难以寻觅生计、养家糊口。故务农者“仰事俯畜,勤动三时,不敢游惰”;泥瓦木工成衣者四时外出打工,“勤作不苟”;作经纪者“谨小慎微,唯恐亏折”。 由于懒惰奢靡必导致家业颓败,故境内所有家谱的“祖训”篇均不乏“勤以持家、俭以养廉”之类的谆谆教诲。以《章卿赵氏宗谱》为例,其“祖训”篇载:“我赵氏江常子姓数以千计,贵在各守职业,各安本分。若有习于游惰、耽于博饮、荡废家业者,则传通族于祠堂,惩以家法。”
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是勤俭持家的又一要义。张家港民间有谚语:“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生活大多拮据,在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之余,便起早带晚从事小手工业和家庭种养业,即使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月,仍痴心不改。当时有句顺口溜“春秧夏瓜秋白菜,冬杀羊肉捞外快”⑽,就是农民利用自留地和冬闲时间从事家庭种养业的真实写照。直至现代,许多家庭在合理安排日常生活的同时,考虑日后买房、子女读书、赡养老人等项支出,常节衣缩食,存款防后,很少超前消费,更无挥霍无度,力求收支平衡,稳步提高生活质量
孔孟之道在中国沿袭数千年,反映到民俗民风方面,表现之一就是老百姓普遍认同和践行的敬宗睦族事象。古训谓“两间有大伦,曰君曰亲;人生有大节,曰忠曰孝。为人臣而不鞠躬尽瘁者即非忠臣;为人子而不慎终追远者即非孝子”, 至今仍是张家港境内老百姓笃信无疑的传统理念
从《杨舍堡城志》记载的岁时节庆习俗看,其主要内容就是虔诚地祭祀祖宗。如,大年初一晨起煮糕圆、点香烛,供奉家堂祖像;“四立”日、冬至日拈香拜宗祠;清明节合家上坟祭扫祖墓,谓之“飘山”;中元(农历七月十五)食茄饼、祭先祖,合家会餐;十月朔(初一)祭扫祖墓如清明节。时至今日,张家港农村大部分家庭尚延续保留这些习俗,希望祖宗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幸福。有的人即使住在城里,如逢上述节庆,还要专程回到乡下折锭烧纸,祭拜祖先,礼仪不稍减
敬宗睦族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编修家谱。老百姓认为家谱是寻根问祖、联络宗亲的重要依据,所谓“天下事莫大乎敬宗,敬宗莫大乎收族。收族者,千子万孙皆祖宗之所由出也;敬宗者,水源木本皆子孙之所当崇也。其载之而不朽者惟谱。”“文化大革命”中,家谱被视作封建“四旧”而大多付之一炬。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张家港境内目前已有56部家谱浮出水面,其中后塍镇在2003年编修地名志过程中,就收集到24部家谱。这些家谱大多始修于唐宋时期,一般经过七八次甚至十几次续修或重修,体例完备,支系清晰,凝聚了几十代人的心血,谱序、像赞、传状不乏名人手笔,具有极其珍贵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境内民间续修家谱之风方兴未艾,村支书、企业家出资倡修,花几十万、上百万都在所不惜。有的家族无大老板支撑资金,即采取各户集资方法,由热心人义务纂修,四出采访,逐户笔录,化二三年时间倒也水到渠成。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境内在修家谱大约不下20部,其中德积一地就已修成陈氏、丁氏、潘氏3部家谱,有的还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装帧考究
六、积德行善
广结善缘、广种福田是佛门教义,在张家港民间却有广阔市场。明代杨舍乡绅许庄著《虑远集》,其序即引司马光名言:“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子孙必有受其报者。” 这种把积德行善作为做人准则、门庭之福的民俗理念及其生动事例,在张家港的历史上俯拾皆是。
举办义庄、义塾、义学、义冢,是境内士绅富户积德行善的主要形式。明清年间,境内各乡镇基本上都设有义庄,用于扶贫济困,其中规模较大的数恬庄杨氏敦本义庄,有义田2000多亩;塘桥庞氏裕后义庄近800亩。凤凰西徐市有周氏、缪氏、王氏、陆氏4处义庄,总田亩超过2000亩。 义塾、义学则是资助族内贫寒子弟读书上进的办学形式。清代乾隆年间恬庄杨氏义塾就有两处教学点,各延请塾师1~2人,招里中清寒子弟入学。 义冢是地方上收葬无主尸体的公共坟地。1937年11月20日,日寇在港口、恬庄境内烧杀抢掠,数百名无辜群众和国军士兵遇害,其中108具无主尸体就安葬在义冢。
敬神拜佛是积德行善又一重要民俗事象。千百年来,张家港民间敬神拜佛之风经久不衰,善男信女渴求佛祖神仙消灾赐福,甘心情愿捐款助缘,如鲁迅笔下祥林嫂苦捐门槛者不在少数。至明清年间,由祭祀、烧香发展到庙会、节场,神像由室内供奉发展到出外巡游,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搞越大,成为地方上民俗风情中的亮丽风景线。以杨舍河南庙“二月十九”庙会为例,从初一至十九日,方圆百里组织的拜香队赴庙进香者每天不下千人,十八、十九两天更是人山人海、鼓乐喧天。更有甚者,杨舍地方乡绅组织的大型拜香队沿街表演“扎肉香”、“大盘香”,均有青年男女用钢钩扎进手臂,以示“报答娘恩”,后面紧跟彩灯、彩轿队伍,白天晚上巡回表演,一年一度的“二月十九”庙会竟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盛大节日
七、习武健身
张家港民间素有习武健身的风俗习惯,此风在南部地区尤甚。农民在耕作之余,举石担、掷石锁、扛石鼎、顶石臼、推石滚、捏石笋,有的还舞刀弄枪、击剑练棍,乐此不疲
习武健身之风孕育了一批武将、武举人。宋、明、清三个朝代,载入《杨舍堡城志》的武将就有25人,其中杨舍蔡氏一门在清代咸丰年间连出6名千总或把总。 另外,泗港邵巷村清代乾嘉年间出了邵永福等5名武举人,邵氏被史学家缪荃孙誉为“武世家”。 还有不少人练就一身功夫,虽未中举为官,却在地方志书中留下许多动人传说。明代顾玉川、清代郭敬明等杨舍人均生性侠义,身怀绝技,喜抑强扶弱,惩治恶少奸猾。其中顾玉川还擅长神行轻功,当年钱牧斋考中探花的泥金函就是他在三日之内从北京徒步送回家乡鹿苑报喜,钱牧斋专门写有《题玉川画像歌》附在顾玉川传略之后
解放以后,张家港民间习武健身之风未减。1957年,江阴县在后塍镇举办武术汇演,各乡均派代表队踊跃参加,其中素有习武传统的南沙乡代表队在半数以上表演项目中拔得头筹。1983年至1992年,连续10年举办“张家港(沙洲)之春”大型文体表演活动,每届都有民间武术表演,表演者激情投入,观看者喝彩叫好,其中南沙武术队的节目还被江苏电视台拍摄播放。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张家港为使习武健身之风后继有人,命名具有练武习俗的乡镇为“武术之乡”,并在中小学生中倡导武术训练,其中后塍中心小学武术队训练成效卓著,多次在各种公开场合亮相,并在苏州市和全省的群众体育比赛中屡获大奖。
八、绿化造园
张家港地处江南水乡,风景秀丽,环境幽雅,与此相应的民俗之一,就是自古以来植树、栽竹、养花、造园的良好风尚。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张家港的香山种梅栽竹,并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内有“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他年酒醉竹成林,分向瑶池配丹阙” 等百读不厌的诗句。
绿化习俗突出反映在境内自然村落的环境方面。南部地区的自然村,一般都是四面或三面绕河,河旁绿树葱笼,浓荫蔽日,村民房屋掩映于绿树怀抱之中,外界只见树木,不见房屋。农民住宅为前场后园,场边种植果树花木,幽香袭人;园内栽种修篁绿竹,四季常青。北部沿江地区自然村,座北朝南,少数座西朝东,均一字排开,有的长达数里,村民住宅也是屋前为场,场前有河;屋后为园,园后有溪。河溪边种有杨、柳、榆、槐,场园内栽有果木竹林。
由于境内市民喜爱植树栽花,因而自古以来境内不乏私家园林。据记载,境内最早的园林是鹿苑的陈陆园,建于宋代,内有读书台、待潮馆等景点。 明代杨舍有姜园、息园、沧江别墅、许氏前园,清代有赵氏、叶氏寓斋小园。其中以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沧江别墅规模最大,“广袤数十亩,杂艺百卉,植梅三百余株,中有沧江书舍、鸣鹤轩、香雪窝诸胜。园有八景,曰段山浮翠、令节乔林、月浦渔歌、烟村牧笛、谷渎潮声、海门帆影、斜桥鹤唳、沙渚鸥眠”。
延至当代,境内城乡居民均以植树栽竹、种养花卉为高雅生活情趣。改革开放以后,绿化造林成为政府行为,每年都投入巨资,全市生态环境明显优化,质量水平跃居省内外前列。
以上所述,仅是从张家港民俗民风中采撷的几处亮色。同长江流域各兄弟城市的民俗文化一样,张家港民俗文化可谓异彩纷呈、仪态万千,既同属于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系列,又因地而异,各有特色,有源有流,自成体系。
一、绵延千年的传承积淀,是其重要的历史原因。
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意识的深化、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而从少到多、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积累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的烙印。
张家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为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土壤。如前所述,早在距今8000年前,境内南部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这就是闻名长三角地区的东山村遗址。境内的徐家湾遗址距今5500多年,蔡墩遗址距今4000多年,均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从考古挖掘的文物看,张家港的先民当时使用石刀、石斧、石纺轮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壶、陶鼎等生活器具,同时也孕育出原始社会中境内较为简陋的生产、生活习俗,其中包括各种图腾和已经流传几千年的“河阳山歌”。
到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境内设置暨阳县,以后又设置梁丰县,县治均在杨舍镇,这一历史延续了345年,至唐代武德九年(626)张家港才分属江阴、常熟两县管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境内的民俗文化得到很大发展。以编修家谱这一民俗事象而言,唐宋之前境内家谱很少,如有也仅是残本断简,内容十分简单。发展到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年间,修谱之风日盛。由于历经几十代人的资料积累,谱本内容也由简到繁,乃至出现了囊括方圆数百里的宗族大统谱。其中徐氏大统谱多达94册,涉及苏、锡、常和上海地区以及部分外省的所有徐姓宗亲。再以祭祖敬神这一事象为例,秦汉时期先人祭祀仪式一般仅在家庙举行,较为简单,人数也少。发展到明清时期,境内工商业发展,庙宇剧增,仅南沙乡就有30多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座多。 宗教场所的祭祀活动发展成为商业贸易、娱乐游玩、热闹繁华的庙会,境内每个集镇不分大小均有庙会,有的每年1次,有的几次,最早的在农历正月半,迟者农历九月半。庙会之日,“族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拜谒庙者一”。 也就是说,在人山人海的参与者中,90%是游玩贸易者,仅10%是祭祀拜佛的善男信女。
正是由于历史的演化、传承与积淀,使得张家港境内的民俗文化发展成为形式丰富多彩、内容纷繁复杂的地方风俗时尚。
二、吴地文化的熏陶化育,是其重要的思想原因。
民俗文化是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的反映,更是思想文化意识的反映。张家港地属江南吴地,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太伯、仲雍、季扎、言游等古代先哲高尚德行和传统思想的教化熏陶。晋代诗人陆机在《吴趋行》诗中有“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太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我市梁丰中学在清末民初的校歌中有“三吴文化起春秋,季扎言游,遗泽故乡留”等句,说明这些先哲在民间的影响是何等深远。可以这样说,太伯仲雍让贤避国的美德,培育了境内敬宗睦族、积德行善之习俗;季扎言游以儒学教化乡民的举措,造就了境内重教兴学、处处弦歌的风尚。
民俗文化和思想理念的传承,固然要有为政者的倡导,而士大夫和老百姓的普遍认同和践行也十分重要。从张家港的历史看,地方官吏、文人学者在弘扬传统文化、造就良好民俗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舍自晋代置县,迄于唐初为县令者,仅有二人可考,其中一人就是梁代名宦司马筠。此人“孤贫好学,博通经术,尤明三礼”,在任时以儒家礼仪道德之说治理地方,政绩卓著,影响深远,被本地崇祀为名宦。 北宋江阴军学教授郭庭坚,受任之初,因学校狭小破败,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扩充学校,并“招延治中俊髦,开筵讲学,阐绎先儒性分之理,陶育人才,一时称盛。” 明代,后塍以南曾名“化成乡”,就是为政者在传扬先贤美德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德治民、化民成俗,因而称化成乡。境内著名的文人学者,如北宋经学家陆绾、元代文学家陈基、明代大学者钱牧斋、清代经学家庞大坤等,无不精通儒家经学,著述宏富,也无不以重教兴学、提携后学、感化一地民风为己任。较为突出的有清代杨舍学者叶廷甲,弃举业而习经学,建静观楼藏书5万余卷,“乡里有利益事率倡为之,镇多博徒又随所聚而力禁之,俗以大革,市无犯者数十年。”
在如此浓郁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境内老百姓的伦理观、价值观、民俗观得到规范和优化,一般人家均以读书上进、勤俭节约、敬宗睦族、积德行善等传统理念教育子女,有的还在住宅大门的对联中、或者客厅堂额上,写上先哲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劝学箴言、治家格言。这种对传统文化理念的普遍认同和践行,是境内民俗民风的形成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和重要助推力。
三、江尾海头的特殊位置,是其重要的地域原因。
民风习俗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因地而异。自然环境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生存条件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吴地自古以来就称作断发文身的荆蛮之族,以民风强悍、尚武轻死而著称。《汉书》“地理志”:“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晋代左思在《吴都赋》中说:“士有陷坚之锐,俗有节概之风。”
张家港民间习俗中的“节概之风”比起吴地其他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如前所述,张家港居长江之尾、大海之口,素称金陵锁钥、江海门户。《杨舍堡城志》谓杨舍乃“由海入江之咽喉,自狼(山)福(山)西达江(阴)靖(江),我镇适扼二三两重门户之中。”自明代“筑倭城,设参戎,列巨炮,经武制胜者盖已三百年于兹矣”。 因此,尽管境内属鱼米之乡,山水秀美,物阜民丰,但战乱不断,屡遭兵燹,由此造就了市民百姓不畏强暴、刚烈忠勇、习武健身、保家卫国的习俗。
据清代光绪《江阴县志》记载,自前宋元嘉二十七年(450)起,到明代朱元璋亲率大军在巫子门大败张士诚止,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江防兵事就有20多起,其中南宋建炎三年(1129)至淳佑中(约1245)的110多年中,就发生9起重大兵事。面对如此频繁的战事,境内百姓惟有奋起抗争,以鲜血和生命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以明代嘉靖年间抗倭斗争为例,杨舍乡民为抗倭而自发参加习武训练者有2000多人,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这支乡民武装成为抗倭战斗中的重要力量。但是,乡民武装毕竟缺乏严格正规的训练,在虎狼般凶狠的倭寇面前,其弱点暴露无遗,先后有数百名乡兵在杨舍、港口、凤凰、鹿苑、南沙等地的血战中壮烈牺牲。
血的历史事实告诉人们,在抗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斗争中,畏缩后退没有出路,不掌握杀敌本领、不练就高强武艺也没有出路。此后,境内习武健身之风有增无减,民谚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意思就是要练实战真功,不练花拳绣腿。明清时期,仅南沙香山周围地区民间习武健身的拳场就有几十家,专聘武艺高强者传授指点。这些拳场的徒子徒孙在明末江阴抗清守城、清代咸丰庚申之变、1927年农暴斗争中,均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实战本领。
四、锦绣水乡的富庶产出,其重要的经济原因。
经济状况是支配人们生存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基础,也是决定民俗文化和思想理念的基础。张家港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经济实力作为依托和支撑。[/size]
在远古时代,“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之资,然而亦无饥馁。” 至唐宋年间,“吴中四郊无旷土,随高下悉为田,人无贵贱,往往皆有常产。”到明清时期,自给自足农本经济逐渐向工商业发展,带来境内经济的兴盛繁华,棉纺织业、五金铁业、油米加工业、酿酒制酱业陆续出现,商贸服务业日趋昌盛。以后塍镇为例,晚清时期的雷沟杜布远销海外,抗战以前“商业一条街,南北三华里”,大小店面数百家,从业人员逾千人,其中米行就有32家半,人称“盘篮升斗满天飞,车载肩挑尽是米”,街头巷尾运输货物的手推车之多如“周庄潵墩梅子”。
古训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是在这种经济基础的支撑下,境内民俗文化这一上层建筑的发展获得坚实而丰富的物质条件,民间才得以重教办学,培养出众多达官贵人、儒家学子;行善积德、敬宗睦族之风才得以代代相传;讲究礼仪、祭神拜佛之风才会延绵流传。以绿化造园习俗为例,贵族大户人家建造私家园林固然不足为奇,而一般老百姓在衣食无忧之余,也习惯于在场前屋后设置花坛、花圃,甚至在农田中建小型花园,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明代后塍之东、蔡港之滨,徐姓农家在耕作之余,共计辟出30余亩田栽种四时名花异卉,此村由此得名“徐家花园”。 明代塘市古泾村农民以种花为业,连畦接壤,品种繁多,尤以牡丹、芍药为最,此村后由顾鼎臣改名为“花泾”。 如果农民在饥寒交迫、衣食无着之中苦度光阴,是决不会有此养花种草、侍弄园艺之雅兴的。
民俗文化是方志编修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地方民俗民风特色及其成因是方志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民俗学大师钟敬文先生指出:“民俗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无疑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研究张家港民俗文化的特色和成因,目的是从传统民俗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服务当今,传承后代,以更好地存史育人。我相信,民俗文化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培育下,一定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弘扬,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瑰丽无比的奇葩!
形容江南水乡的句子大全精选57句
本文2023-11-23 05:04: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4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