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氏家谱辈分的排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3收藏

夏氏家谱辈分的排序,第1张

山东临邑:久金大荣,贞祥富来,国家昌盛,幸福安康

山东淄博: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

山东曲阜: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恩元庆大同祖德长继守世纪震连成

山东苍山:缙守连呈尧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继立宗广希清殿云诗修典章秉书国运昌晓恩伟圣祥荣成信义庄夫庆浩安堂存礼泽贤良加相万年长

山东郓城:殿兆景慎广祥之龙亭

湖北监利: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赐泽繁旺

湖北随州: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

湖北南漳:夏逢文宗希继世徽先泽维尊孔孟传本立枝子茂家瑞兆万年

扩展资料:

少数民族中夏氏

1、回族中的夏姓,山东德州北营夏姓、镇江夏姓,都是回族。分布少而集中。《镇江回回》。

2、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土家族本是汉族一支,土家族夏氏也和汉族夏氏同出一源。

3、蒙古族夏氏,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蒙古族中有夏姓。

4、满人中的夏姓,东北夏氏在满清时代被迫编入满八旗,然而夏姓出自汉人,满清灭亡後认祖归宗,复归汉家。

5、东北锡伯族中的夏氏,因满清历史原因,汉族夏氏流入锡伯族,後被满清征调入疆。故少量分布于东北和新疆。血统上属于汉族。

6、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为汉族夏氏流入。

7、北宋属国西夏党项族有夏姓,然而党项族已被铁木真父子屠灭。该支已经不存。

-夏氏

四川射洪县万林乡云凌村夏家湾夏姓一支:

入川始祖夏嘉亨,清道光年间由湖北麻成县孝感乡经陕西、甘肃到四川都江堰,至成都狗头巷居住,后因避战乱,从成都经四川北道,先后择居于射洪县金华镇杨家坎和太和镇,后定居于射洪县丰乐乡二甲(今万林乡云凌村五组)夏家湾。夏嘉亨在道光年间升任翰林院大学士,其先与江南四大才子有交往,唐伯虎曾作画相赠。至今已传六代。班派字辈40字:庭公恢令绪、嘉明永昌清、敬祖成先德、英宗祭祀荣、祥开华国彦、佑启大家馨、资派联修定、人文庆利亨。40字辈中前五代未入川。

四川武胜县乐善镇双石坝夏姓一支:

先祖夏季勉,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生于江西丰城。选贤任湖广永州府祁阳县教谕,暮年离任,士子遮道挽留,因家于祁阳。殁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享年88岁。其三子礼海于洪武间徒居邵陵(今邵阳县)之东梅塘村和资城之南塘冲,其八世孙夏正和字顺茂同弟正香、正梁三弟兄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楚入蜀,落业于重庆府合州(今合川市)明月里。后于雍正六年(1728年)迁居武胜县河东惠新里六甲(今武胜县乐善镇)七郎庙双石坝。子孙有迁居三台县南路陈家沟的,也有迁居重庆巴州(今巴县)的。至今已传十四代。其班派字辈60字:礼义志祖宗(德)、再时同正国、世大永安昌、万代生俊杰、栋梁朝廷选、家学洪儒业、文武培景福、守忠真盛烈、、锡光荣建树、登科显明哲、积远余瑞庆、清宴应元捷。

四川武胜县街子镇甘霖寺夏姓一支:

入川始祖夏永彦,其先祖籍广东,后徙居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明嘉靖年间徙居武胜县甘霖寺(今街子镇甘霖村)。据县志载:永彦公敕授承德郎,兰州藩经历。其子夏祝圣,岁贡。任秀水县丞,后升兰州藩库司。五世孙夏日辉,清嘉庆年间进士,授登士郎。这支人现在在外工作的人也很多。至今已传十七代。班派字辈40字:国春玉日虞、水文昌吉祥、瑞庆崇仕佐、朝纲永远扬、乾选开宏绪、凤光步熙声、川钟恒一德、静勤显尊荣。

四川岳池县罗渡夏家岩夏姓一支:

入川始祖夏国武,康熙年间由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遵旨填川,在岳池资马乡富贵里(今罗渡金箱石)夏家岩落业。后有子孙迁居合州西里六甲马投溪以纸杂业为生,有分居于李炳沟者,有分居于滴水岩者。至今已传十多代。班派字辈40字: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世泽长久远、臣仁德尚宽、忠孝有礼义、后必立江山、万代乐洪福、廉政贵为先。

四川蓬溪县鸣凤镇铧匠沟夏姓一支:

先祖夏孝章,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大丘圳上,明洪武元年(1368年)同冕章、子章三弟兄游三湘,喜其山光水色,家于湖南长沙府安化县十二都团田,子章居安化探溪,冕章居溆浦。孝章裔孙夏天晓同天陛、天彩三弟兄于康熙年间入川,落业于潼川府蓬溪县南路(今鸣凤镇)铧匠沟红花湾。至今已传十多世。班派字辈80字:孝土文人启、兴有仁为贤、祖德稽山继、世代洪泽绵、国太元子本、朝廷时大天、茂芳升显应、富贵其爵禄。谦豫恒丰泰、亨贞益壮观、尊亲伦纪著、守范典常宣、运正荣华永、科甲开第联、经犹成盛治、奠定乐平安。

四川泸州叙永县赤水河镇夏姓一支:

夏富田出生在四川蓬溪县鸣凤镇铧匠沟,后被拉去当兵而流落川南,和叙永县赤水河镇天官村王家沟的王姓女子结婚而家于此,已生息繁衍十余代。其班派字辈仍沿用蓬溪铧匠沟的字辈。

四川遂宁白马镇大堰沟夏姓一支:

先祖夏义贤,出生在湖广源州府芷江县(今属湖南怀化市)竹山口,清雍正元年(1723年)同弟义芳入川,在川北道潼川府遂宁县(今遂宁市安居区)五甲白马镇龙王塘居住。子孙散居于白马镇的王家沟下河坝、干沟、大堰沟新房子、辕门房子、龙王塘石坝子、覃家湾、重庆市北碚区、成都市皇城坝、新都县、新疆托里县铁厂沟等地。至今已传十多代。班派字辈40字:文子始启兴、信友仁义宗、国太民安乐、世继永长从、今逢新盛时、昌期纪万春、明德宏远扬、祖佑家荣欣。

四川遂宁礳溪镇深溪桥夏姓一支:

先祖夏继由安化探溪迁居宝庆府邵阳县西乡马鞍岭杨家陇。裔孙夏应感生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2月30日,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2月12日。公兄弟三人于康熙年间由湖南邵阳西乡入川,落业于潼川府遂宁县南路城里新九甲深溪桥,其长兄应有落业于金堂县,其弟应科落业于遂宁县下安里曾家沟。至今已传十三代。班派字辈60字(老字派20字,新字派40字):继添义文必、思志元廷永、远应祖宗世、贤定启登高。益裕延先绪、修齐振典常、功勋恢汉晋、勤俭绍虞唐、美士钟河岳、铭儒冠楚湘、欣蓬求孝诏、辅弼灿朝堂。

四川金堂县夏氏一支:

金堂云合镇石河村通海井干湾、竹篙镇和土桥镇夏家祠三处的夏姓与遂宁礳

夏氏会稽堂的来历。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秘书堂”: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

夏氏历史悠久、繁演生息至今,支脉散居各地,各地的字辈、派语不同。比如,武冈市夏氏会稽郡宗昌公后裔夏氏字辈如下:……宗再文凤,

恳祖应承,

宏基能立本,

世代永吉祥,

明德家深远,

首先裕后贤……

渊源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大禹的丰功伟绩,舜帝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逝世后,其子启抢位而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夏王朝立国四百多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终被商汤推翻,建立了商王朝。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夏姓

失去王权地位的夏王族便有以国号为姓氏者,称为夏氏,是为河南夏氏。

渊源二

源于妫姓,出自帝舜之后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法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地,他建立了陈国,建都于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

春秋时期,陈国传至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一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沿袭夏氏至今。

渊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古代夏、商、周时期官吏大司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大夏,大禹时期音乐名称,代表了国祚,传说是大禹的儿子启从九天上偷来的天庭之乐。大夏后来演变为官职称谓,即大司乐。在典籍《周礼·春官》中就记载:“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锺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著名的隋朝学者杜子春解释:“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宾客至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骜夏。齐音斋,裓音陔,骜音遨。”

在大司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大夏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夏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渊源四

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后裔杞简公之弟姒佗的封号,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杞国传至至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妫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其后裔便以其爵位为姓氏,称夏侯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者。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谱》等记载:“鲁悼公封夏禹后裔佗为侯,赐采邑,佗为纪念先祖,以夏为氏,后迁居沛地之谯郡(今安徽亳州)”,是为安徽夏氏。

渊源五

少数民族中的夏姓有以下几种:

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分类:  百家谱

谱  名:湖南宁乡、善化《夏氏续修合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书名据书衣据,版心、书名叶题夏氏族谱

版本堂号: 民国二十年汇源堂木活字本

册  数:二十四册

修纂者: 夏职虞、夏职讱主修

开  本:长291厘米、宽176厘米、厚277厘米

目  录:卷首序、源流引、旧序;卷一谱引、条款、例言、祠图、祠记、祠规、主龛式;卷二前清诰敕、祀田记;卷三四礼、服制图;卷四上中下墓图;卷五上下世系图;卷六派表;卷七上下列传、行述、墓志铭、墓表;卷八家训格言、家法;卷九年表;卷十派表补编,沅、汉、益、长、宁联合说、合约;卷末领谱字号、修谱辑名、跋。

迁徙经过: 始祖东首公,字祖述,宋建隆二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长安乡迁益阳三十九都清修山。谱以东首公曾孙林海为迁宁乡一世祖。林海,字汇川,宋末年迁居宁乡三都麻羊坪。其孙济、湘复迁一都夏家洲,而后石坝房十四派孙仁为公、长冲房十三派文泽公,皆于明末清初迁居善化。此即居宁乡与善化者所合修。

排  行:略

历修年代: 前各有支谱,至光绪十八年始合修,此为续修。

赏  析:谱祠规云:“吾族军籍,历来饷银原系长沙卫征收,清康熙二十七年奉旨裁卫,由是将屯饷各归各属县尹,维时有胥吏更册,误将善化长冲夏清与宁邑崔伯册名彼此互相伪造,三十年与崔仆拨,迄今仆券犹存琼林堂。但卫虽裁,而军、民仍各别,乾隆元年勒永禁碑,竖善邑署前,永示军不民徭也。碑摹存。”

 由此可知,这个夏氏家族为军籍。明朝以来户口有军籍、民籍之分。民籍就是士农工商,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籍则只纳租税,不用服兵役。据史书记载,明朝建立以后,创立了“卫所”制度,卫所中的军士是一种固定的职业,终生拥有。不仅如此,这种职业还是世袭的,即作军士的父亲去世后,由其长子顶替军籍,兄去世后,则由其最大之弟顶替,若家中男丁全故或后继无人,还要到其原籍族中找人顶替。与此同时,军士的家属不列入民籍,而另列入军籍,称为军户。一旦成了军户,全家就要迁至指定的卫所世代为军,军户自然也不由地方管理,而属朝廷直辖,且不得随意脱离军籍。

 在谱名中标示“民籍”的家谱曾收藏了几部,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木活字本江西南丰《郭氏民籍家谱》、民国四年湖北黄梅《徐氏民籍宗谱》、光绪十八年湖北黄梅《向氏民籍宗谱》等,但标有“军籍”的,上海图书馆藏二部,谱籍在湖南湘潭的《中湘十都铜陂军籍张氏三修族谱》和《四修族谱》,为递修本,我手头还上有一部,湖北《浠水饶氏军籍宗谱》,余外没见书目载录。象这部《夏氏》一样在内容中有所提及的,以前没有注意,后来注意到了,但只发现了这一部,想见以“军籍”身份修谱的家族,还是相当少的。

 《湖南家谱解读》夏氏名人介绍中,有“善化人夏家泰,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署福建按察使,以廉能称;其弟夏家畴,清咸丰二年进士,官终禄丰粮台,兼理盐务”,查此谱中,此二人世系见卷六之四之二第五十二叶。关于这兄弟俩的生、卒年,一些辞书均作不详,家谱中却有详细记载,自可补阙。敦嵩焘为曾同在科尔沁王做过幕僚的夏家泰之兄夏家鼎撰“諟吾公传”,详见卷七上第九十二叶。

分享:

商汤十年(公元前1608年),成汤经过了几年的充分准备,已经有了雄厚的物资基础,和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他开始向夏王朝的几个同盟诸侯国发起攻击。这年秋天,成汤首先出兵灭掉了温国(今河南焦作温县南),然后,以温邑为根据地,与邻近诸侯结盟,继续扩军备战。

商汤十一年(公元前1607年),成汤派遣伊尹带大批金银珠宝入夏都,拜见夏王姒癸。先将一部分珠宝献给夏王,向他陈说,商侯并无不臣之心,征讨那些不法的诸侯完全是为了夏王和百姓的利益。夏王姒癸大喜,如今朝廷国库空虚,缺少的就是金钱,有人送钱给他自然是好事,便热情招待了伊尹。

伊尹住进馆驿后,又暗中去拜访妺喜,给她留下一些珠宝,让她用来贿赂琬、琰二妃,进一步迷惑夏王。伊尹与妺喜暗中勾结,欺骗了夏王姒癸。夏王还以为成汤是个忠臣,便高枕无忧,每日与宠臣和妃子们肆意享乐,既不使人访查四方,也不做战争的准备,仿佛真的是天下太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他哪里知道,成汤此时正以强大的兵力继续向外扩张,一步步向夏后氏直属区逼近。

商汤十二年(公元前1606年),夏王朝最大的宗族诸侯国昆吾(今河南许昌北),对成汤的侵略行径不满,国君夏伯,亲自领兵征讨殷商。而此时,殷商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成汤任命伊尹为大将军,领兵迎战昆吾军。伊尹足智多谋,手下还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士,昆吾军很快被击败,夏伯率败兵逃归本国。

商汤十三年(公元前1605年),成汤在伊尹的建议下,兵分两路继续攻打夏王朝的同盟国。一路由右相伊尹率领,从温邑出发东进攻打韦国(今河南安阳滑县南);另一路由成汤亲自率领,从蒙邑(即北亳)出发北上攻打顾国(今山东菏泽鄄城西北)。韦、顾两国很快被攻灭,成汤命令将两国的贵族逮捕,收为官奴。

两国一灭,邻近的诸侯国都吓得心惊胆颤,他们见商汤势大,不敢与他为敌,便纷纷归顺。于是,夏王朝的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都成了殷商的势力范围。

成汤灭了韦、顾两国,心中大悦,便想乘胜进军攻打夏王朝,却被伊尹制止。伊尹认为,夏后氏虽然衰败,但还有很大实力,朝政不乱,四夷不叛,此时起兵伐夏,时机尚不成熟。

夏商时期神权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统治地位,天命神权主宰人们的一切,每有重大的事情都要祈求上天,祭祀神祖,以求护佑。战争更是如此,每次战前,除向上天和神祖祈祷外,还要占卜请示,以决定行动和指导作战。伊尹通过对以往战争的总结,发现了战争与政治的纽带关系,意识到人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把民众是否拥护最高统治者,看作是衡量国家统治兴亡的一个重要尺度,进而将这一思想用于指导商汤的灭夏战争。

伊尹建议商侯成汤先从舆论上,对夏王朝发起攻势,把夏王的缺点和弱点进行扩大化宣传,把所有天灾人祸造成的不良后果,都归罪于夏王的无道,编造一些足以引起万民憎恨的恶行,四处传播,同时蛊惑夏王朝的一些正直大臣直言犯上,激怒夏王作出失控的行为。夏王姒癸果然上当。

商汤十四年(公元前1604年),夏王姒癸因老臣关龙逄在大殿上当众指责羞辱他,忍无可忍,下令将他即刻处死,引起朝臣恐慌。百官对夏王私下多有非议。伊尹又命人把夏王种种无道行为扩大化,散布到诸夷各国,声称夏王无道,上天惩罚,必将降下更大的灾难,使夏王朝四夷盟国对他失去信心。

这时候,伊尹奉王命潜入夏都,乔装打扮秘密会见夏王姒癸的妃子妹喜探听虚实。妹喜告诉他说,夏王做了个梦,梦见两日相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立刻返回商朝,告诉商侯成汤: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对夏宣战了。成汤问何以知之,伊尹便把妺喜的梦告诉了他,这是天神的暗示:据西方者胜,据东方者败,我军如果从东部进攻,必败无疑。所以必须“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就是把军队悄悄迂回到夏都以西,然后从西部攻城,这叫反客为主,必然大获全胜。

成汤大喜,悄悄调动部队沿僻静小路赶往夏都以西,然后,便以夏王无道为借口,停止向夏王朝纳贡,并发出檄文,公开叛夏。

夏王姒癸果然大怒,派人征调九夷军伐商。但九夷人已经知道夏王朝失去民心,不肯出兵相助。夏王姒癸只好作罢。

成汤得知九夷诸国不肯出兵助夏,立刻调兵遣将,命伊尹率兵攻打夏王朝实力最大的同盟国昆吾。

商汤十五年(公元前1603年)春,商汤的军队,攻破了昆吾都城,杀死夏伯等宗族大臣,并将族人逮捕为奴,昆吾国灭亡。这年秋天,夏朝的太史令终古,见夏王朝大势已去,便窃取了夏王朝的一些重要机密,带领家人暗中投奔了商汤,他向成汤提供了夏王朝的许多重要情报。成汤大喜,便接纳终古为商朝大臣。

商汤十六年(公元前1602年)春,成汤亲率商军,攻打夏都斟寻(今河南偃师东北)。

夏王姒癸疏于防范,军队一触即溃,首战就被商汤军队击败。他见大局不妙,便率族人弃城逃往夏王朝的旧都老邱(今河开封陈留镇北)。夏王姒癸虽然已经年老,但毕竟是位勇猛善战很有指挥才能的人。他在老邱很快组织了一支精锐部队,准备与夏军做一次决战。

商汤十七年(公元前1601年),殷商军队攻占夏都斟寻后,继续调兵遣将,出动了兵车七十辆,甲士六千人,东进向夏王旧都老邱发起了总攻。

夏王姒癸也做好了迎战准备,组织了近万人的兵力,列阵于黄河北岸七里营一带,要与成汤一决高下。但是,殷商军队在伊尹的指挥下,由成汤亲率主力部队东进正面进攻,伊尹自己则率领一部分精英部队,悄悄前往黄河以北,联合北地殷人,兵出韦邑(今河南安阳滑县),从东北部向夏都老邱进攻,形成两面夹击的战局,迫使姒癸不得不分兵御敌,从而打乱了夏军的作战部署。

夏、商双方的主力部队在鸣条(今河南新乡封丘)展开最后的决战。

夏军失去了诸侯国的援助,在殷商军队的强势攻击下,孤军作战最终兵败。夏王姒癸带着部分大臣和家人弃城逃往三朡(诸侯国,今山东菏泽成武汶上集镇丁古刘庄)。成汤旋即率军攻打三朡,夏军又败。姒癸率众突围后,逃往成国(今山东泰安宁阳东北)。成国也是夏王朝属国,国君对夏王朝很忠心。姒癸命令身边的大将推移和大牺率军保护城池。殷商军队很快追到,与夏军展开恶战,最终,活捉了夏朝大将推移和大牺,灭掉了成国。

姒癸仍不投降,率数十位忠心护主的勇士,杀出一条血路逃往焦门(今山东泰安宁阳附近)。在焦门,又遭到了殷商大军的围攻。夏王姒癸虽然勇猛善战,但毕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后来,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商汤本想把他及其全家处死,后来,采纳了伊尹“以仁德治国”的建议,便没有把夏王处死,而是将他流放于南巢(今安徽巢湖一带)。

令人不解的是,曾经为伊尹提供情报的妺喜,此刻,竟然心甘情愿地跟随着夏王姒癸。伊尹欲留妺喜共享富贵,却被她婉言拒绝。她说:“夏君曾经深爱过我,如今他老了,而且,国破家亡,到了穷途末路,我怎么可以抛弃他呢!”伊尹无语,他知道妺喜的选择是对的,如果换成自己,也同样会作出这样的选择。虽然,他对妺喜有着刻骨铭心的爱,但是,他知道聚散是上天注定,他们今生有缘无分,也只能尊重妺喜的决定。妺喜随同夏王姒癸去了南巢,一直陪伴他到死。姒癸死后,她仍然没有离开南巢,继续为他守灵至终老。

成汤统一全国,正式建立商王朝。自号商汤,以商汤十八年(公元前1600年)为商朝建国元年。这一年,成汤已经八十九岁。

夏氏家谱辈分的排序

山东临邑:久金大荣,贞祥富来,国家昌盛,幸福安康山东淄博: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山东曲阜: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