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全国仅剩两位八旬老人会做,会传承下去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2收藏

大清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全国仅剩两位八旬老人会做,会传承下去吗?,第1张

每一个朝代女子都会有不同的装扮,在发饰上面也会有所不同。像唐代有步摇,宋代有金钗,制作它们的工艺也大有不同。像在清朝时期达到巅峰的就是点翠工艺了,点翠是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在汉朝的时候它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工艺能够让金银饰物更加的美观。而且只要使用的过程中注意保护,是能够使用很久的。

而在清朝时期妃嫔们当然不止这种方式,还有一种她们经常佩戴的通草花工艺也是比较复杂的。在当时,不管是皇后还是公主都喜欢佩戴这种,就好比是她们那个时代的时尚。皇宫里流行起来的,传到民间之后人们也开始模仿,于是喜欢通草花的也就包括了寻常百姓。不过通草花并非是清朝才有的,宋朝苏轼的《四花相似说》里记载了:荼蘼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花似纸花。”

后世的郭沫若文里还能看见妇女佩戴通草花的《四花相似说》记载,其实通草花最早的时候源于五代十国。有史料记载,通脱木,在山侧生长,清白可爱,女性会用它来当作是饰物。通脱木正是通草花使用的材料,通脱木在中国陕西、广西、云南、四川等地都有分布。它的茎髓大,质地轻软,颜色洁白,还有人称呼它为通草。

如果是使用,通草花可以当作是中药,有清凉散热的功效。还可以食用,是做夏季凉茶很好的原料,而它还可以做成人工花,就是前面说过的通草花。制作方法是先把通草的内茎趁着还有水分的时候取出来,截成一段一段的。清理干净之后晒干,切成纸片一样的形状。纹理细软洁白,有很强的可塑性。

民间艺人加工好的通草花,质地十分柔和,色调还偏向秀雅,做出来的效果就跟真花十分相似。在《扬州画舫录》里有记载,清朝乾隆的时候很多人戴,但到了民国之后就开始逐渐衰落了。可以制作的通草花种类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说凤仙花还有杨柳之类的。1953年的时候,通草花艺人钱宏才开创了通草花另一种用途,那就是盆景,这样下来即使人们不佩戴,通草花也有了发展。

在后来的时间里,通草花的种类都有不断加强,多了十几种花型。1958年的时候,倪俊生、杨致祥、钱宏才一起设计制作了绒、绢、通草结合起来的作品,被送去了莫斯科展出。人民大会堂落成的时候,他们设计制作的通草花被送了进去摆放。然而,通草花的前景依然不是很好。

十年混乱的时候一度被叫停,后来恢复之后也没有回到之前的状态。到了现代,学习通草花制作技术的人更是少了,钱宏才、戴春富两位是其中精通的,但无奈的是没有接手的人。人们不愿意学习其实还是因为工艺过程太过复杂,操作的难度比较高,学习过程也会很长时间。现在,钱宏才已经去世,而戴春富也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了。将来,通草花的路如何也没有人知道,或许它会面临失传。

参考资料:

《扬州画舫录》、《四花相似说》

诚嫔是乾隆唯一被淹死的妃子,一生无宠,她的家族一共出了六位大清皇后。

诚嫔一生可以说是非常惨的了,但是她却有一个非常显赫的家世,她强大的背景足以让她整个后半生都衣食无忧。她就是钮钴禄氏,她的家族曾出过六位大清皇后,她们分别是孝昭、孝圣、孝和、孝穆、孝全和孝贞,所以钮钴禄氏家庭背景非常好,她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也没受过什么苦。但是好日子似乎从她进宫之后就戛然而止了。

钮钴禄氏以秀女的身份进宫,后被帝王选中成为了才人,但是她在众多妃嫔中并没有什么显眼的地方,所以也并没有吸引到乾隆的眼球,乾隆一直都没有宠幸她。后来乾隆无意间发现她很会唱歌,而且温柔似水,一查她的家世,发现她家世显赫,所以就给她封为了诚嫔,但是还没有到宠幸她的地步,不过已经对她有了一点点的兴趣。一次,乾隆出巡正愁找不到合适的人陪伴左右,这时他想到了诚嫔,觉得路途枯燥无聊,可以带上她,在路上可以唱唱歌助兴,也化解了无聊。诚嫔听到后十分高兴,觉得刚好可以借这次机会去和乾隆培养感情,说不定日后还会有翻身的机会,于是她为这次的出巡精心准备了很久,从着装到妆容,一点也不敢疏忽。

诚嫔顺利地和乾隆踏上了旅途,一路上都是坐船的。本来挺好的一件事情,没想到中途却发生了意外,大概是诚嫔命不好,没这个运气去得到乾隆的宠爱吧。诚嫔在船上坐久了,听划船的人说外面的风景很美,她就想出来看一看风景顺便也透透气,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就这样掉进了湖里,当被救上来的时候她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诚嫔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也成为了唯一一个被淹死的妃子,一生无宠。

乾隆并不爱富察氏,做了妃子也没有宠幸过她,乾隆的真爱是孝贤皇后她是乾隆心中的白月光,就算她死了也活在乾隆心中,她就是孝贤皇后乾隆最爱的女人。是雍正在选秀的时候看上的就把她赐给了自己的儿子弘历也就是乾隆做了嫡福晋,雍正去世以后乾隆继位她就成为了皇后。

就算皇宫里面经常会选秀也有很多的新面孔,长得漂亮的妃子很多,孝贤皇后依然是乾隆最爱的那个女人,她还为乾隆生了四个孩子,不幸的是两个孩子都夭折了,她也因为这件事情心中郁郁难安,乾隆还是对她宠爱有加去南巡的时候也会带着孝贤皇后,可见这是他珍爱的女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飞了。

不幸的是孝贤皇后南巡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即便如此乾隆还是念着她爱着她,亲自给她定了谥号称赞孝贤皇后是最懂自己的女人,有这样的人辅佐身边是他最大的幸福。富察氏是孝贤皇后的侄孙女,她进宫以后默默无闻,不想争宠也不去争宠,她知道乾隆对自己没有爱意也不会去强求。

乾隆末年的时候富察氏才被封为贵人她一生都没有孩子孤苦无依,她没有因为生活不如意而去怨天尤人,相反的她活的很开心自在,也许是性格使然心胸宽广的人都长寿吧,富察氏活的时间很久。后宫的女子相继去世她还惬意的生活着。她是一个豁达的人才能在这个皇宫里面生活那么久,没有皇帝的宠爱也可以生活的很好。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清朝“无冕女皇”,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称之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

慈禧都是被世人丑化了,看看这个史实吧。

励精图治的慈禧太后 在林则徐一手挑起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帝国痛打,最终以割地赔款收场。十四年后,战火重新燃起,此次清军以十二万精兵对阵两万英法联军,激战后阵亡三万,而英军仅仅阵亡四人,显见两军实力相差甚远。1859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烧杀劫掠,还焚毁了美仑美奂的圆明园。这次首都的沦陷把清政府的脸面丢失殆尽,却也深深触动了帝国统治阶层中的有志之士。统治层中以慈禧为首的新锐力量放弃了清廷一直奉行的保守消极的国策,开始试图变革自强,解决帝国日甚一日的困境。

1861年七月,号称“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昏君咸丰归天,慈禧于十二月二日垂帘听政,自此掌控了清帝国的走向。在掌权之后,慈禧整饬吏治,重用汉臣,先后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等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稳定了中国的局势。

做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她对中国被列强频频欺凌感到很没面子,但她此时仍能冷静地意识到国力的差距,知道蛮干只会自取其辱。于是她一方面下令全国各地对洋人忍让克制,不要再像林则徐一样闹出事来,给列强提供压榨中国的借口。一方面锐意改革,暗暗发展军事,重用洋务派,学习国外的军事科技,大量引进先进武器,令袁世凯等人操练新军……更不惜斥巨资组建了北洋水师。此外,慈禧还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了一些军用、民用工业,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很大程度上的促进。

有一个说法流传很广,说慈禧昏庸无道,挪用了北洋水师军费3000万两,导致海军武备不足,才造成甲午海战惨败。这种说法出自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群臣竞奏请练海军,备款3000万……颐和园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款,尽数以充土木之用。”事实上,梁启超所述完全是伪造历史,目的就是丑化慈禧。至于挪用军费去搞颐和园工程,倒确有其事,但挪用的只是海军衙门经费,而非北洋海防协饷,而海军衙门经费本来就不是北洋水师的专款,即使不挪用也不见得会拨给水师。而挪用的数量也只有区区三十万两,并且很快就补还了。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真正热衷于修颐和园的并不是慈禧,而是光绪帝,他希望早日修好颐和园让慈禧搬去住,尽快把权让出来,别总呆在皇宫里指手划脚。

维新变法:

七月十九日,在维新党人的挑唆鼓动下,光绪帝为了立威,打压阻挠变法的保守派,将礼部六堂官罢免。曾广汉因为阻挠王照上书言事,也被光绪帝革职。之前这些高级官吏的人事权都掌握在西太后手中,光绪此次的“侵权”行为彻底激怒了后党顽固派,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彼此攻讦愈演愈烈。

慈禧早已对光绪胡搞瞎搞的变法十分不满,对光绪和维新派的治国能力也已不再信任,全国上下大多数官宦贵族都排斥变法,拒绝接受光绪掌握实权,纷纷鼓动太后早日出来“激浊扬清”,慈禧便更不放心把万里江山和祖宗基业交托给光绪这个志大才疏的外甥。在失败的变法改革之后,感觉自己所托非人,这是慈禧最终打压变法的最大原因。

伊藤博文来访是慈禧下决心镇压维新党的导火索,伊藤博文是康有为向光绪帝大力推荐来的,康有为还倡议中国与日本、英国等国“合邦”,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草案,康有为为了实现自己的权欲,不惜卖国当汉奸,比答应“二十一条”的袁世凯还要无耻。他与李提摩太交往多年,二人互相利用,康有为得到列强支持从而击败后党,自己同时获取权力,李提摩太则制订好了完备的分割中国的计划,只等着康有为撺掇上光绪帝入套……

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名),庙号"太祖",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年号"天命",全称"承天广运 神功圣德 肇纪立极 仁孝睿武 端毅钦安 弘文定业 高皇帝"。

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名),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年号先"天聪"后"崇德",全称"应天兴国 弘德彰武 宽温仁圣 睿孝敬敏 昭定隆道 显功 文皇帝"。

第三个皇帝顺治(年号,以下同),名"福临",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全称"体天隆运 定统建极 英睿钦文 显武大德 弘功至仁 纯孝 章皇帝"。

第四个皇帝康熙,名"玄烨",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全称:"合天弘运 文武睿哲 恭俭宽裕 孝敬诚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

第五个皇帝雍正,名"胤禛",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全称:"敬天昌运 建中表正 文武英明 宽仁信毅 睿圣大孝 至诚 宪皇帝"。

第六个皇帝乾隆,名"弦歴",庙号"高宗",谥号"纯皇帝",全称:"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 体元立极 敷文奋武 钦明孝慈 神圣 纯皇帝"。

第七个皇帝嘉庆,名"永琰",庙号"仁宗",谥号"睿皇帝",全称:"受天兴运 敷化绥猷 崇文经武 孝恭勤俭 端敏英哲 睿皇帝"。

第八个皇帝道光,名"绵寜",庙号"宣宗",谥号"成皇帝",全称:"效天符运 立中体正 至文圣武 智勇仁慈 俭勤孝敏 宽定 成皇帝"。

第九个皇帝咸丰,名"奕詝",庙号"文宗",谥号"显皇帝",全称:"协天翊运 执中垂谟 懋德振武 圣孝渊恭 端仁宽敏 显皇帝"。

第十个皇帝同治,名"载淳",庙号"穆宗",谥号"毅皇帝",全称:"继天开运 受中居正 保大定功 圣智诚孝 信敏恭宽 毅皇帝"。

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名"载湉",庙号"德宗",谥号"景皇帝",全称:"同天崇运 大中至正 经文纬武 仁孝睿智 端俭宽勤 景皇帝"。

第十二个皇帝宣统,名"溥仪",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已协商为溥仪追加谥号为愍帝,庙号为恭宗

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满姓爱新觉罗。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都城为赫图阿拉(又名兴京、赫图阿喇、黑秃阿喇、黑图阿拉,满语“横岗”之意。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西永陵公社老城)。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 (天命)

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年-1643年(天聪、崇德)

爱新觉罗福临:1644年-1661年( 顺治)

爱新觉罗玄烨:1662年-1722年( 康熙)

爱新觉罗胤禛:1723年-1735年(雍正)

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1796年-1820年( 嘉庆 )

爱新觉罗旻宁:1821年-1850年(道光)

爱新觉罗奕詝:1851年-1861年(咸丰)

爱新觉罗载淳:1862年-1874年(同治)

爱新觉罗载湉:1875年-1908年(光绪)

爱新觉罗溥仪:1908年-1911年(宣统)

大清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全国仅剩两位八旬老人会做,会传承下去吗?

每一个朝代女子都会有不同的装扮,在发饰上面也会有所不同。像唐代有步摇,宋代有金钗,制作它们的工艺也大有不同。像在清朝时期达到巅峰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