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斌的人生生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2收藏

王全斌的人生生平,第1张

王全斌出身将门,自幼就胆识过人。他的父亲为后唐岢岚军使,私下畜养一百多名勇士,李存勖怀疑他心存异志,召见他,他害怕不敢去。当时王全斌十二岁,对他的父亲说:“这是因为怀疑大人有别的图谋才召见您,您让我去作人质,一定会消去怀疑。”他的父亲照计行事,果然得以保全,于是李存勖把王全斌收用在军中。

到李存勖入洛时,历任宫内职务。同光末年,国家有内难,乱兵攻入宫城,近臣宿将都弃甲逃走,只有王全斌与符彦卿等十几人在宫中抵抗。李存勖中了流箭,王全斌等扶他到绛霄殿,王全斌痛哭而去。 李嗣源即位,补任他为禁军列校。后晋初年,跟从侯益在汜水大败张从宾的军队,因战功迁任护圣指挥使,后周广顺初年,改护圣为龙捷,任命全斌为右厢都指挥使。到了讨伐慕容彦超于兖州时,任行营马步都校。

显德年间,跟随向训平定秦、凤,于是兼任思州团练使。不久升为兼任泗州防御使。跟从柴荣平定淮南。收复瓦桥关,改任相州留后。

宋初,李筠占据潞州叛乱,王全斌与慕容延钊由东路会合大军进讨,因战功授任安国军节度。诏令他修葺西山堡塞,不到限期就完成了。

建隆四年(963年),与洛州防御使郭进等人率领军队攻入太原境内,俘获敌人数千人而归,进克乐平。 乾德二年(964年)冬天,又任忠武军节度。朝廷下诏征伐蜀地,命王全斌任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领禁军步兵骑兵二万人、各州军队一万人由凤州路进讨。赵匡胤召他来看川陕地图,并且告诉他战略方针。

十二月,王全斌率领军队攻拔乾渠渡、万仞燕子两个营寨,于是攻下兴州,后蜀刺史蓝思绾退保西县。打败蜀军七千人,俘获军粮四十多万斛。接着攻拔石圌、鱼关、白水二十多座兵营。先锋史延德进军三泉,打败数万蜀军,擒俘招讨使韩保正、副使李进,缴获粮食三十多万斛。不久崔彦进、康延泽等人的军队把蜀军赶过三泉,于是达到嘉陵,杀死、俘虏很多蜀军。蜀人阻断阁道,宋军不能前进。

王全斌打算夺取罗川路攻入,康延泽暗里对崔彦进说:“罗川路险,军队难以齐头并进,不如分兵修治阁道,与大军在深渡会合。”崔彦进把这个意见告诉王全斌,王全斌认为正确。命令崔彦进、康延泽监督修治阁道,几天后成功,于是进攻金山砦,攻破小漫天砦。王全斌领兵由罗川赶到深渡,与崔彦进的部队会合。

蜀军沿长江列阵以待,彦进派张万友等攻夺蜀军的桥梁。正遇天黑,蜀军退保大漫天砦。到天明,崔彦进、康延泽、张万友分三路进攻,蜀人出动全部精锐部队来迎战,又大破蜀人,乘胜攻拔蜀军兵营,蜀将王审超、监军赵崇渥逃走,又与三泉监军刘廷祚、大将王昭远、赵崇韬带领军队来战,蜀军三战三败,王全斌等领兵追至利州北。王昭远逃走,渡过桔柏江,焚烧桥梁,退守剑门。于是攻克利州,缴获军粮八十万斛。

从利州到剑门,中途驻扎在益光。王全斌与诸将商议说:“剑门是天险,古称一夫持戈,万夫不能前进,各位应当各陈进取之策。”侍卫军头向韬说:“降卒牟进说:‘益光对江的东边,越过几座大山,有条小路叫来苏,蜀人在江的西边设置兵营,对岸有渡口,从这里出剑关南行二十里,到清强店,与大路相合。可以从这里进兵,则剑门不足为恃也。’”王全斌等人就准备带甲出发,康延泽说:“来苏小路,不须主帅亲自去。况且蜀人屡次战败,合兵退守剑门,不如各位元帅协力进攻,命令一位偏将到来苏,如果到达清强,向北进攻剑关,与大军夹攻,必然攻破剑门。”王全斌采纳他的策略,命史延德分兵去来苏,在江上建造浮桥,蜀人见桥建成,弃营而逃。王昭远听说延德领兵攻来苏,到达清强,就带领军队撤退,在汉源坡列阵,留偏将守剑门。全斌等人大败蜀军,王昭远、郭崇韬都逃走,王全斌派轻骑追击擒俘了他们,押送到朝廷,于是攻克剑州,杀死蜀军一万多人。

乾德四年(921年)正月十三日,驻军魏城,孟昶派遣使者奉表投降,王全斌等将领进入成都。十多天后,刘廷让等人领兵才从峡路到达。孟昶赠送廷让财物以及犒劳部队的规格,都与全斌到达时相同。诏书颁赏时,各军也没有差别。从此两军互相忌恨,蜀人也相争,主帅于是不和。王全斌等人先接到诏令,每处理事务必须诸将合议,至此,即使小事也不能独自决断。 不久诏令征发蜀兵到京城,每人给钱十千,不走的人,加发两个月廪食。王全斌等人不立即执行,从此蜀军愤恨不已,人人想作乱。两军随军使者常常有数十上百人,王全斌、崔彦进及王仁赡等各自保庇他们,不让他们遣送蜀兵,只分别派遣诸州牙校遣送。蜀军到了绵州果然叛乱,抢劫属县,聚众十多万人,自称“兴国军”。蜀人中有个曾任文州刺史全师雄的人,曾经当过将领,有威望有德惠,士兵们都畏服他。当时正带领全族人到京城,在绵州遇到叛乱,师雄恐怕被士兵们挟制,于是全家藏在江曲民舍。几天以后被乱兵捉到,推拥为主帅。

王全斌派都监米光绪前往招抚叛军,米光绪把全师雄全族人杀尽,又把他的爱女纳为妾并收没他家的财富。全师雄听说后,就没有归心,率领士兵急攻绵州,被横海指挥使刘福、龙捷指挥使田绍斌打败;于是进攻彭州,赶走刺史王继涛,杀死都监李德荣,占据州城。成都十县都起兵响应全师雄,全师雄自号“兴蜀大王”,建立幕府,设置官员,任命节帅二十多人,命他们分别据守灌口、导江、郫、新繁、青城等县。

崔彦进与张万友、高彦晖、田钦祚共同讨伐他们,被全师雄打败,高彦晖战死,田钦祚仅以身免,叛军越来越多。王全斌又派张廷翰、张煦前往镇压,战斗不利,退入成都。全师雄分兵驻守绵、汉之间,阻断阁道,依江建立兵寨,声言准备进攻成都。从此,邛、蜀、眉、雅、东川、果、遂、渝、合、资、简、昌、普、嘉、戎、荣、陵十七州,都跟随全师雄作乱。邮传一个多月不畅通,王全斌等人非常害怕。当时城中还有二万蜀兵,王全斌害怕他们响应叛贼,与诸将计谋,把蜀兵引诱到夹城中,全部杀死。

刘廷祚、曹彬在新繁大败师雄的军队,俘获一万多人。全师雄退保郫县,王全斌、王仁赡又打破他们,全师雄走保灌口砦。贼势受到压制,余党散保州县。有位陵州指挥使元裕,被全师雄任命为刺史,有部队一万多人,王仁赡活捉了他,在成都市中处于磔刑。

不久虎捷指挥使吕翰被主将相待无礼,于是杀死知嘉州、客省使武怀节,战棹都监刘汉卿,与全师雄的部属刘泽会合,兵至五万,赶走普州刺史刘楚信,杀死通判刘沂及虎捷都校冯绍。又有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死知州、八作使王永昌及通判刘涣、都监郑光弼,遂州牙校王可炮率领州民叛乱。王仁赡等人领兵在嘉州讨伐吕翰,吕翰败走逃到雅州。师雄在金堂病死,叛军推举谢行本为主帅,罗七君为佐国令公,与贼将宋德威、唐陶敝龟占据铜山,不久被康延泽打败。王仁赡又在雅州大败吕翰,吕翰逃到黎州,被部下杀死,把尸体丢在水中。后来丁德裕等分兵招降,叛军才平息。 当初,成都平定后,朝廷命令参知政事吕馀庆知府事,王全斌只管理军队事务。王全斌曾经对亲近的人说:“我听说古代的将帅,大多不能保全功名,现在西蜀既然平定,我打算称病告归,以免后悔。”有人说:“现在盗寇还很多,没有诏书,不能轻易离去。”王全斌犹豫未决。

正遇有人告发全斌及彦进攻破蜀时,抢夺民家子女玉帛等违法之事,准备与诸将一起都召回来。赵匡胤看在王全斌等人初立功,虽然犯法,不打算让狱吏污辱他,只令中书省问清罪状,王全斌等人都供认了,赵匡胤下诏说:“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人披坚执锐,出征全蜀,蜀人畏威而送款,不久向蜀人宣诏申恩。宣示哀矜之心,敦务绥抚之举,一应孟昶的宗族、官吏、将卒、士民都得以安存,没有一点惊扰;然而违背约束,侵侮法律,专杀降兵,擅开公帑,抢夺妇女,广纳财货,导致万民怨嗟,群盗横行。以致闹到再度调发军队,才得以平定。自从命令归来,还想含忍不究,但衔冤之人每日拥在国门告状,说他隐藏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又擅自打开丰德库,致使失去钱币二十八万一千余贯。于是下令中书门下召他与告状者质证此事,而全斌等人都供认。下令御史台在朝堂集合文武百官定他的罪。”

于是百官议定,王全斌等人罪当处斩,请求按律处理。于是下诏说:“即使王师出动也应有征无战;更当崇尚武德而禁暴戢兵。庸蜀愚蠢,自败奸谋,王师讨伐罪犯以宣朝威,蜀人不久望风而归命。于是下令按堵,勿犯秋毫,希望布恩德于天下,使百姓安宁。而忠武军节度王全斌、武信军节度崔彦进指挥劲旅,实行朝廷的谋划,既然取得克定的大功,就应当体谅朝廷安抚百姓的用意。本以为不日蜀地清宁,及时凯旋班师,赏赐功勋,举行庆典。然而不顾法律,造成过错,贪残无厌,杀害无辜,不图平抑民情,却玩弄兵权,尚且顾及以前的功劳,特别给予宽大,只停任节度,仍然委任藩镇宣政。我不是没有恩惠,你们应当自己反省。全斌可责授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彦进可责授昭化军节度观察留后,特别改建随州为崇义军、金州为昭化军来安置他们。仁赡责授右卫大将军。” 开宝末年,赵匡胤到洛阳举行郊祀,召王全斌侍候祭祀,任命为武宁军节度。赵匡胤对他说:“因为江左未平,我怕征南诸将不遵守纪律,所以压抑你几年,为我立下典型。现在已经攻克金陵,还给你节度之职。”仍然赐给他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全斌到镇后几个月就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赠中书令。

天禧二年(1018年),录用他的孙子王永昌为三班奉职。

王全斌入蜀时,正是深冬季节,京城下大雪,赵匡胤在讲武殿设毡帷,穿着紫貂裘皮衣帽处理政事,忽然对身边的大臣说:“我穿这样的衣服,身上还感到寒冷,想到西征将士冒着风雪,怎么过呢?”就解下衣帽,派中黄门骑马送给全斌,仍然晓谕诸将,因为恩泽不能遍及。王全斌跪拜赏赐感激得哭起来。

  起源:

  起源主要有三:①源出于匈奴。据《姓氏考略》所载,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为姓,称呼衍氏,古匈奴四大姓之一。东晋进入中原后改为呼延氏。②为鲜卑族姓氏之一。③出自赐姓。晋代鲜卑人稽明楚因功赐姓呼延。呼延姓后有简化为呼姓者。

  迁徙:

  呼延姓汉代活动于北方地区,以后逐步南迁,在山西中部地区形成望族,以太原郡为郡望。宋金时期,在太原及山西其它地区偶有呼延氏名门家族分布。如今陕西西安、榆林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呼延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

  安定郡 汉武帝置,治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于今甘肃平凉地区及宁夏西部。

  新蔡郡 晋分汝阳郡置,相当于今河南新蔡一带。

  太原郡 秦置,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堂号:

  郡望堂号:太原、新蔡、安定。

  名人:

  呼延赞(-1000),北宋将领。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出生于将门之家。初为骁骑卒,因作战勇敢提拔为骁雄军使。乾德二年(964)随王全斌讨伐后蜀,班师后因军功提升副指挥使,太平兴国初年拔为铁骑军指挥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协助崔翰戍守定州,升马步军副都军头。端拱二年(989),提拔为马军都军头,淳化三年(992)升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改辽州刺史。后官扶州刺史,加康州团练使。

  呼延实,金将领。赵城(今山西洪洞北)人。本杨沃衍部曲,以战功迁宝昌军节度使。天兴元年(1232),守青阳砦,为青阳总帅,翌年,移守岘山。

  其他呼延姓名人有南北朝前赵大臣呼延谟;五代后周将领呼延琮等。

一、姓氏源流

全(Quán)源出有三:

1、出自泉姓,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据《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载,全姓出自泉姓,西周时有泉府之官。按周礼属于地官,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古称钱币为泉,全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遂为泉姓。后来因为同音而通全,故有的改泉为全,称全氏。

2、出自地名。古有全地(今地不详),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地名为姓,称全氏。

3、出自他族改姓:

① 元代有位少数民族首领叫万全,其子以父字为姓,改姓为全氏;

② 清代爱新觉罗氏症亲王之后有改姓全者。

二、迁徙分布

(缺)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全姓出自泉姓,是以官名为姓。根据《鲒奇亭集·全氏世谱》的记载,全氏出于周朝官府机构泉府的后代,子孙以官为姓氏,后来因为同音而通全。而《千家姓查源》上则说,全氏出自周朝,周朝的泉府是主管商品贸易的机构,泉府官员的后氏子孙以官名“泉”为姓,又因“泉”、“全”音相同,因此又将“全”作为姓氏。全氏先人在汉朝时落籍于浙江钱塘,是当地的望族,后繁衍到东吴时,已经遍布了吴地。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长安东)。

三、历史名人

全 柔:三国时吴国钱塘人,东汉灵帝时举孝廉。董卓之乱时,他弃官归乡。后孙权入吴,他起兵投奔孙权,被任为丹阳都尉,后为桂阳太守。

全 琮:字子璜,吴郡钱唐人,父亲全柔是孙氏宿将。当时中州士人避乱至南方,依从全琮而居者数以百计,全琮辄尔倾家财以给济,贫富与共,于是远近显名。后孙权以全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命其讨山越。全琮募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迁偏将军。黄武元年,魏国使曹休领舟军大出洞口,孙权使吕范督诸将相拒,全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并与徐盛击破敌兵,杀魏将尹卢。因功迁为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不久又与陆逊合击曹休于石亭。孙权分丹杨、吴郡、会稽三郡险地为东安郡,以全琮领太守。全琮至时,明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收得万余人。后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尚公主孙鲁班,自此一门显贵。赤乌九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全琮为人恭顺,言辞未尝忤人,既见亲重,赐累千金,却仍然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逝世,其子全怿嗣任。

全 整:明代学者,字修斋,鄞人,喜好研究杨简之学,不愿入仕。永乐初年,明成祖征召他编修《永乐大典》,他不愿就职。他称他的书房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

全元起:南朝时医学家,齐梁间人,史籍育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并为讹字,据《南史·王僧儒传》称,全元起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儒。他的《注黄帝素问》,为我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该书虽佚,但宋林亿等在校正《黄帝内经》时,尚得见其书,并引录其《内经素问》篇名次序。全氏医术高明,当时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之誉。

全皇后:会稽人。宋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略涉书史,知古今。幼从父昭孙知岳州。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秩满归,道经潭州,为元兵所困。逾年,围解事平,至临安。会忠王议纳妃。臣僚遂言全氏侍其父昭孙往返江湖,备尝艰险。其处富贵,必能尽警戒相成之道。理宗以母慈宪故,乃诏入宫,问曰:“尔父昭孙,昔在宝间没于王事,每念之,令人可哀。”后对曰:“妾父可念,淮、湖之民尤可念也。”理宗深异之,语大臣曰:“全氏女,言辞甚令,宜配冢嫡,以承祭祀。”景定二年(1261年)十二月,册为皇太子妃。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正月,册为皇后。五年三月,归宁山阴,恩赠宗亲族人。十年,度宗卒,恭宗立,册为皇太后。宋亡,从恭宗入朝于燕京。后为尼正智寺而终。《宋史》有传。

全谦孙:字贞忠,元代鄞人。他与其弟全晋孙一起在陈埙门下学习,喜好研究杨简之学。全谦孙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孙、弟颐孙及全鼎孙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义田赡宗人,时人皆谓之“义田六老”。

全大城:明代孝子,金溪人,字希孔。他的父亲重病数月,他衣不解带,日夜服侍。后来他的祖母患目盲,大城日夜以舌舐眼,得以复明。 全祖望:清代学者,字绍衣,鄞人,雍正举人,乾隆年间举鸿博。他为人有风节,治学严谨,涉猎广泛,著有《校水经注》、《句余土音》、《鲒琦亭集》等。

全玉贵:清保靖县人。幼年随父经商贵州,寄籍镇远。稍长,入武庠,役身营伍,隶镇远镇标。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清廷调黔军前往镇压。他随军入广西,充都统乌兰泰部将,募兵300人,别为一营。咸丰二年二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全玉贵随乌兰泰率兵击败太平军后队,生俘天地会首领焦亮。乌兰泰穷追不舍,太平军在龙寮口大洞山设伏,大败清军,阵斩长寿、长瑞、董光甲、邵鹤龄四总兵。其时,清军统帅赛尚阿饰败夸功,伪造洪大全事迹,说洪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人物,铺张其事,向清廷献俘。清廷赏全玉贵银700两,保举都司。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全玉贵随向荣在后尾追,补贵州提标游击。咸丰四年,太平军占领安徽庐州,清廷命江南提督和春统带各路兵勇,以图规复,全玉贵被调赴援,加副将衔,署寿春镇总兵,屯兵庐州城外,与太平军接战,身被数创。在一次攻城战役中,被太平军枪炮击伤 ,子弹入腹不得出,延至次年毙命,享年23岁。

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乾隆元年(l736年)会试中进士,入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权贵,于次年辞官归里,不复出任,专心致力于学术,援继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讲绍兴蕺山书院,从者云集,后又应邀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对南粤学风影响颇深,在学术上,他推崇黄宗羲,自称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专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帮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著作颇丰,撰有《鲒琦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诗集》l0卷,还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史问答》、《句馀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遗产。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至华县一带。

钱塘郡:南北朝时代的陈祯明元年(公元587年)置钱塘郡。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

2、堂号

绥南堂、钱侯堂:均源自三国时全琮,父亲给他几千斛米到集市上去卖,他全部救济了穷人。全琮后来做了奋威校尉,领东海太守,加绥南将军,封钱塘侯,官终大司马左军师。

============================================================

全姓宗祠通用对联

〖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泉府;

望出钱塘。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全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弃官避乱;

赈困招亡。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钱塘人全柔,东汉末灵帝时举孝廉,官尚书右丞,董卓之乱时,弃官回家。孙策入吴后,他带兵归附,历官丹阳都尉、桂阳太守。下联典指全柔的儿子全琮,字子璜。父亲曾让他带米数千斛到市上交易,他却全部赈济给了穷困的士人和贫夫。后官奋威校尉、东安太守,数月之间,招集流亡万余人,加绥南将军,封钱塘侯。官至右大司马左军师。

-----------------------------------------------------------------

〖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清内经之学;

振名士之风。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人全元起,精于医道,治病多以《内经》为根据,一时士大夫无不敬慕如神。著有《内经训解》。下联典指明代上海人全思诚,字希贤,少年时就以文章出名,知识广博。洪武年间以耆儒征召入朝,官至文华殿大学士。

-----------------------------------------------------------------

〖全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受易精老庄之学;

上书振名士之风。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见《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清内经之学;振名士之风》联之联释。

-----------------------------------------------------------------

〖全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翰苑清才,学储渊博;

岳州孤女,念切淮湖。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字绍衣,一字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省鄞县人。乾隆年间进士,初为翰林院庶吉士,因受权贵排斥,辞官归家,主讲端溪书院,读书著述一生。研究宋末和南明史事,并留心乡土文献。用十年时间续修黄宗羲《宋元学案》,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对史料校订有所贡献,另著有《经史问答》等。下联典指南宋度宗皇后全后,会稽人,是理宗母亲慈宪夫人的侄孙女。服侍父亲往返于江湖,备尝艰辛。被理宗召入宫中,咸淳年间册封为皇后。与人提到父亲时,她曾说:“父亲可念,淮湖的百姓尤其可念啊!”

布衣孝子,声名传外;

白袍将军,骁勇冠群。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孝子全大城,金溪人。字希孔。父寝疾数月,大成衣不解带。时曾祖母及祖母俱在堂。后祖红眼病患目盲,大成日夕以舌舐之,得复明。下联典指清代寿春镇总兵官全玉贵,镇远人。每战辄衣白袍,骁勇冠群,世称:“白袍将军”,以比之唐薛仁贵。

刺史承恩,牧民有道;

右丞去乱,洁已不污。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蜀文州刺史全师雄,成都人。宋帅王全斌,不恤军务,蜀人若之。师雄率众十余万,战败全斌。蜀人称道。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尚书石丞全柔,钱塘人。汉灵帝时举孝廉。值董卓乱,弃官归。孙权入吴,柔举兵先附,表为丹阳都尉,后为桂阳太守。

有志学成,义田注老;

不乐仕进,草堂三石。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学者全谦孙,字贞忠,鄞人。与弟晋孙同学于陈埙之门,私淑杨简,自谦孙父汝梅、兄鼎孙、季弟颐孙、及鼎孙子耆,三世置义田赡宗人,谓之“义田六老”。下联典指明代学者全整,字修斋,鄞人。修明杨简之学,不乐仕进。居剡源第五曲,颜其室曰“三石草堂”。永乐初,征修《永乐大典》不就。有《三石山房集》。

句余土音,学者良友;

内经训解,治疾验方。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学者全祖望,字绍衣,鄞人。雍正举人,乾隆举鸿博。有风节,于学靡不贯串,有《校水经注》、《句余土音》、《鲒琦亭集》等。下联典指隋代名医全元起,精于医,名与巢杨相埒。治法一本《内经》,一时士大夫无不敬慕如神。有《内经训诂》。

王全斌的人生生平

王全斌出身将门,自幼就胆识过人。他的父亲为后唐岢岚军使,私下畜养一百多名勇士,李存勖怀疑他心存异志,召见他,他害怕不敢去。当时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