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镇的风景名胜
王村镇历史悠久,是山东历史文化名镇。境内现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蒲松龄书馆和万家古建筑,另存有逄陵古城遗址、土鼓故城遗址和武亚元古建筑群。 殷商时期建立的姜姓诸侯国“逄国”,为齐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逄陵故城遗址与西汉时期的土鼓县城遗址均坐落于境内土鼓城。土鼓城是西汉设置的土鼓县城。高齐并土鼓县入卫国县,随改卫国县曰亭山县,唐省亭山县入章丘县。土鼓县废后,在故城周围相继建立了四个村庄,以居民姓氏别之,土人统称为古城。据清乾隆《淄川县志》载:“沈家古城、杨家古城、曹家古城、张家古城、栾家崖”,后栾家崖称栾古城。现在沈古城村西尚存侧门故址,石基石墙,木架青瓦。
位于王村镇东南25千米处,北临青阳河,东临冲山山脉,南临凤山山脉和011省道,属丘陵冲积平原。遗址东西长1300余米,南北长约2000余米,面积约280万平方米,断崖时而可见文化堆积和包含物,采集有龙山文化的红陶鼎足,商周陶罐、鬲,汉代陶罐、砖瓦等残片,以及宋代瓷器残片等。今故城遗址上分布着五个村庄,即张古城、栾古城、曹古城、杨古城、沈古城。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逢陵故城在[淄川]县西北四十里。《左传》云:齐大夫逢丑父与君易位,为晋师所获。晋人舍之,齐项公获免。谷传此即丑父之城”。 王村东南4千米有大史村,村东南有一古墓,传为“元达里墓”。
据乾隆《淄川县志·三续冢墓》载:“元达里墓在城西四十里大史家庄南。高丈许,广约一亩。四周陂陀,顶园平无碑碣。其南一冢差小,俗呼为王坟。旧时有人於其东北去冢仗许,取土掘地得隧道,两旁用石砌成。甬洞中列陶人、陶马、兜鍪,甲仗列队俨然,急掩闭不敢动。观此,则王坟之说,似不为诬。但耆旧相传,俱称元达里墓,必有所据,今不可考”。现因村民盖房等故,墓址已夷为平地。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在西铺村设馆教书,创作了蜚声中外的《聊斋志异》,使王村成为蒲学研究中心和神鬼文化重要发祥地。
现“蒲松龄书馆”,系明崇祯年间户部尚书毕自严故居之东院。南北5663米,东西269米,占地1523平方米。其中振衣阁最为壮观,属双层阁楼式建筑,上下共6间,石基砖身,木架结构,青瓦单脊,强兽坐脊。有崇祯皇帝赐匾,存清朝圣旨原件4份。尚书毕道远纪念馆。清光绪年间礼部尚书毕道远纪念馆位于王村镇万家村,现存有白业堂、毕氏八支祠、菩提庵和毕木、毕自严、毕忠臣御葬墓等古迹,2003年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时,镇内李家疃村王悦凝武艺超群,被朝廷取为武亚元。
据史料载:“王公,字观成,号冠英,丁卯科武亚元侯,选运税,例授武略骑尉,武亚元所用样刀一百五十余斤”。武亚元古建筑群占地60余亩,保留房屋200余间。建筑为清代风格,石基砖身,木架结构,青瓦单脊。 李家疃村位于淄博市最西端,与济南章丘接壤。保留着山东民居典型的传统院落布局。
李家疃始建于汉代,淄川县志及村碑记载该村“李姓最早定居故名李家疃”。明洪武三年,王姓族人奉旨迁入定居,自此便一直在此生息繁衍。清乾隆年到同治年间,以十二世王以奇为代表,王氏族人或做官,或经商,使李家疃在此期间达到鼎盛,并于同一时期对祖村的旧建筑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改建,建成王家大庄园。
李家疃古建筑群在清末开始逐渐形成规模,是山东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氏家族兴盛时期规划建设的王家大庄园。该建筑群以王氏大庄园为主体,占地面积约68万平方米,核心保护区为中心街以西的明清古建筑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位于核心保护区内的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现存明清古建筑300余间。
李家疃的历史文化建筑主要包括“九门一庄”、亚元府、解元府等;传统街巷主要有南北大街、酒店胡同、盐店胡同、牌坊街等;另有为数不少的栓马桩、上马石、旗杆石、石雕、砖雕、古井等。
李家疃古村落建筑布局严整、规模宏大、风貌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于2006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22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评选揭晓,李家疃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李家疃明清建筑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公布,327个中国传统村落入选,李家疃村是入选村落之一。同年,李家疃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 万家村位于王村镇政府东北一千米,曾是明清时期三代尚书府第,三次授封,为八世一品,四世二品之荣耀。明代成化年间,首辅大臣万安尚书;明代崇祯年间毕自严尚书;清代光绪年间毕道远尚书。
据《淄川县志》和《毕氏世谱》载:“万家庄初名万安庄,因万安犯抄,万姓泯迹,由毕廷佐迁此易名万村,后更名万家村”。又据史料记载,万安败于明成化年间,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孝宗继位,万安犯抄。明嘉靖中期,毕廷佐居西铺,购置万安庄,后名万家庄,数百年前即为毕世家族独居,百年来陆续迁来他姓相处而形成现在的人口居住规模。历史上万家庄隶属于淄川区管辖,1970年划归周村区。2006年6月5日,万家古建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家村总体方位道路延续了早期格局,只是面积向四周扩大了,古河道万安溪呈西北、东南走势流经村南。明清古建筑群主要分布在村西部、南部和东南部。以中丞府(万安府)为主要的府第建筑群,主要分布在西部,规模宏大,呈中心街、东顺街、西顺街组成三大轴线。宗祠、私塾居村中南部、宗教建筑居村东南部、墓葬分布在村北和万安府之南。村庄道路呈井字形,南北两条主干道,东西两条主干道。
唐山毕氏集团家族成员有毕胜友、毕经安等。
北毕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2002年的唐山永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集团公司下设六个子公司:唐山市丰南区钱家营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有限公司、唐山市丰南区经安钢铁有限公司、唐山北阳洗煤炼焦有限公司、唐山国义特钢有限公司、内蒙古托克托县蒙丰特钢有限公司(股份制)、青龙满族自治县安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本公司是目前最大的民营选矿企业)。
集团公司是一家集发电、洗煤、炼焦、炼铁、炼钢、轧钢、选矿为一体的民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10亿元,员工18000人,年产钢500万吨,炼焦300万吨,年发电量3亿度,年选矿360万吨,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10亿元。
毕氏集团与唐山市人民同心抗疫:
河北毕氏集团下设6个子公司,在丰南、青龙、内蒙和印尼等都有公司。主要经营电力、钢铁、化工、矿山和房地产等行业。日前,该集团旗下唐山市丰南区经安钢铁有限公司积极扛起社会责任,已于2月4日向丰南区红十字会捐款1000万元作为丰南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费用,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力量。
碑碣墓志开放时间:我来补充
碑碣墓志景点介绍:
崔猷墓志铭
1983年出土于临淄区大武乡黄山之北,此为北朝崔猷墓葬所在。
志石为青石质长方体,高114厘米,宽69厘米,厚15厘米。首题为魏故员外散骑常侍清河崔府君墓志铭并序,志文13行,满行11,行34字,余行18-33字不等;铭文四言句,共4行,满行3,行34字,余行26字;另有夫人、子女和主要亲眷志铭6行,行21~25字不等。字体为魏体楷书,字迹清晰俊逸,镌刻精细。此碑是考察和研究当时社会状况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藏于临淄文物管理所。
宋四帝御押石碣在博山区李家窑村凤凰山玉皇宫庙内,嵌于正殿前卷棚东山墙上。正书阴文,碣面镌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一押泐阙。1737年(清乾隆二年)正月初九日,宫被火焚,但碣尚存。唯年代久远,石崩字洼。押后有字7行,据《续修博山县志》载:可认文者仅有24字。《颜山杂记》载:押后有字7行,可认文40字。大奎山摩崖石刻位于淄川区昆仑镇奎四村大奎山顶峰东侧石壁上。阴文、楷书。书写不工。
《淄川县志》载:县南二十五里,山顶峭壁间有大铁环,相传为洪水时系船处。今遗迹犹存。其石壁上,又刻四十三字。为四行,云:天圣十年九月一日记(阙三字)住高(阙二字)公起建大寺九座,塔两座。内石峰高四万二千尺大尺,开河一道(阙二字)右楷书,大二寸许,依稀可辨。
山顶铁环已无,壁间石刻犹存。只是文字与县志记载迥然不同。现存石刻48字,曰:记天圣十年九月一日僧道鉴合性高旅愿有心起建大寺九座,塔两座,内石○高四万二千尺大尺,松林九座,开河一道建。天圣十年为1032年(北宋明道元年),距今950余年。此石刻若果真为北宋遗迹,对研究大奎山一带古代的地理风貌、自然形胜有参考价值。
斩蛟碑
原在张店区沣水乡范王庄,1982年运往市博物馆。此碑,有这样一个传说:今范王庄西南约10米处,有个较大的水湾,水盛不竭,相传元代时有一书生赴京赶考路过此处,适见一妇人于湾边洗衣,落水而亡。书生询问当地百姓,得知湾中有一蛟龙,经常伤害人畜。书生为官后又到此地,便招募壮士把湾中蛟龙斩了,为民除害。村人便于此建庙立碑,纪念此事。今庙废碑存,人们传呼斩蛟碑。
此碑系1307年(元大德十一年)三月立。青石质,高173厘米,宽75厘米,厚25厘米,圭首,额题篆书灵显真君庙记,碑文正楷竖写,其内容多记斩蛟治水事宜。
敕女石碣
嵌于博山区颜文姜祠正殿内东墙上,长95厘米,宽37厘米,正楷阴文,为宋神宗的敕封文告。
咸平石碣
嵌于博山颜文姜祠西庑西墙上,长70厘米,宽58厘米,楷书阴文。1003年(北宋咸平六年)立,内容主要记述重修颜文姜祠之事。
北岭庄石刻
清光绪年间出土于北岭庄,故名。原在桓台县北岭庄罗氏宗祠内。现存忠勤祠内。石呈长方形,高40厘米,宽80厘米,厚26厘米。刻有隶书108字,尾有隋唐名将李靖书字样,为唐代石刻。
水月松风石屏
原在桓台县新城镇司马园中,1983年移入忠勤祠。石屏呈屏风式,主石为方形,边长各2.3米,上镌水月松风4个斗大行书字,下款题晋王羲之书。石阴镌《麒麟松风图》。主石左右有镶石两块,镌风竽鸣地籁,云锦发天机的联句,字近正楷,无题款。主石与镶石下有巨石基座,长280厘米,宽80厘米,厚60厘米,四周饰莲花图案。石屏上盖雕有瓦铛起脊的独石顶帽,将主石及镶石全部覆盖。
蒙古族石碑
位于临淄区齐陵镇刘家营庄,1346年(元至正丙戌年)由僧住忽都所立。碑高51厘米,宽106厘米,厚34厘米。1985年春曾于西龙池村东首,淄河东岸田中出土双龙碑首一方,石高1.35米,宽1.25米,厚0.35米,上题困宁路达鲁花赤先茔之碑铭。此铭佐证,该处可能为蒙族一大基地,以待后考临淄县城四门石匾临淄县城位于齐故城南部,西与齐都宫城相接,系夯基土墙,高10米,周长3公里,略呈方形,唯东南一角稍亏,外设阔近7米的护城河,为元末达鲁花赤李仲明所筑,明成化二年重修时,于四门建鼓楼。正德七年,西、南、北三门增筑月城。万历二十四年以砖重修,崇祯十六年增筑炮台6座。解放后城墙设施大都被毁,唯城东北稍存残垣,城内清顺治十八年所建的县大堂尚存。
现存的城门石匾共4块,青石质,均长150厘米,宽50厘米,厚20厘米。皆镌篆文,南门《牛峰翠霭》、北门《渑池带》、东门《淄流斜抱》、西门《愚岭遥盘》,为明代重修时所制,1974年存于区文管所。
山高水长石影壁在博山区范公祠内,石影壁上上覆石雕冠,下刻须弥石座,四周镶石框,中为石碣,上刻山高水长4个大字,草书阴文,上书天启五年(1625年)小春吉旦,下署张中发。石碣后有其弟张至发题跋,正楷阴文。石碣高95厘米,长215厘米。
张中发字智鹄,淄川人,明著名书法家。豪放善酒、喜临池作擘窝大字,酒酣陈纸于庭,裹败絮,濡墨淋漓,奋臂疾书。相传山高水长四字即张中发酒后以荭草濡墨书之。
环青石刻在淄川区杨寨乡坡子村小学院墙上。石刻为横幅,高60厘米,宽90厘米,青石阳刻,行书,环青二字每字约40厘米见方。据《淄川县志》载:张至发有一园,在水磨头庄范阳河北岸。因山架阁,阁下作洞,洞前凿池,置莲花阁。额题曰环青,因以名园。今日之环青石刻,即昔日环青园题额,相传环青二字是明代书法家张中发手笔。
孤石大夫碑碣在淄川区岭子镇下店村金鸡峪山谷内。碑高140厘米,宽70厘米,厚18厘米。碑青石阴刻,楷书,邑庠生赵诚撰文,1630年(明崇祯三年)孟春立,述建孤石君庙事。石碑保存完好。
毕自严传碑位于周村区王村镇西铺小学(原毕氏家祠)之前墙上。碑高57厘米,宽121厘米。青石阴刻,楷书。首题曰:明史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毕公本传。碑文乃清康熙时刑部尚书王鸿绪奉敕撰。毕自严之孙毕盛钜镌石。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八月立。
重修三圣祠碑1963年发现于淄川区商家乡三教堂庄土地祠庙墙上。碑高40厘米,宽70厘米,青石阴刻,蒲松龄撰文,李元揆书丹。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立。
三尚书石碣市博物馆藏有清初李化熙、王铎、刘余佑三人题名石碣两方,因三者皆官至清廷尚书,故称其为三尚书石碣。两碑碣大小相同,两面刻字,均长109厘米,宽35厘米,灰白石灰岩,质地细腻,雕琢精致,保存完好,字迹基本清楚。李化熙,字五弦,号长白小樵。周村人(清属长山县),1634年(明崇祯七年)进士,官至都御使、总督三边统理西征军务。1644年(清顺治元年)降清,累官至刑部尚书晋光禄大夫,加太子太保。1653年(清顺治十年)归县,后卒于家。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孟津人,明天启进士、南明弘光朝官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清顺治初降清,1653年(清顺治十年)迁礼部尚书,不久去世,谥文安。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兼工书画,有《山图帖》,诸体悉备,亦善画山水兰竹梅石。
刘余佑,字中徽,号玉吾,明万历进士,累官工部侍郎。顺治初降清,任兵部侍郎,顺治五年起先后任过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顺治十年再主刑部时受贿,被革职杖徙,不久死去,有《燕香斋文集》行世。
三尚书石碣主要是辑录了王铎和刘余佑给李化熙的信札。李化熙珍藏了王、刘二人的信札,并倩善手上石,看来主要是出于对其二人书法艺术的钦慕。
就书法而言,三尚书石碣堪称上乘佳作,特别是王铎师法颜真卿、米芾,工行草书,笔力遒劲,刚柔兼济,长于布白,曲尽书法之妙,颇受书法界推崇;从内容上看,三尚书石碣还从一个侧面道出了部分降清的明王朝的孤臣孽子,政治上仰人鼻息,失意无聊,思想上遭人非议和良心自责的苦闷心情,故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孔子闻韶处碑在齐故城大城东南部韶院村。相传这里是孔子在齐闻韶乐的地方,据《临淄县志》(民国9年)载:相传清嘉庆时,于城东枣园村掘地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于地中得石磬数枚,遂易村名为韶院。至宣统时,古碑已无下落,本村父老恐古迹湮没无传,故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系1911年立。当是孔子闻韶这段奕世相传佳话的佐证。现该碑嵌于韶院村学校内墙壁上,并加刻韶乐简介与古代乐舞图。
蒲氏碑高185厘米,宽76厘米,厚28厘米。上有瓦楞状碑帽,下有碑座。碑青石阴刻,楷书。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十月蒲姓合族公立。因自然剥蚀及人为破坏,碑文已模糊不清,有14字不可认。
新建龙王庙碑
龙王庙位于淄川区蒲家庄,建于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解放前毁于兵乱,碑幸存,现存于蒲松龄故居内。碑高142厘米,宽55厘米,有座无帽、上端隆起。碑青石阴刻、楷书,碑文185字,记载了建柳泉龙王庙的经过,由蒲松龄撰文。
青云寺碑
1963年发现于淄川区青云寺大殿残壁下。现存于蒲松龄故居内。碑高170厘米,宽70厘米。青石阴刻、楷书。碑文176字,记述了青云寺的自然景色之美,及天王、祖师二殿重修经过。碑文短小、洗练、优美,由蒲松龄撰文。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夏日立。
关帝祠碑
关帝祠在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东西大街北巷口。祠建年代不详,此碑原在庙墙上,1958年移入蒲松龄故居。碑高119厘米,宽49厘米。青石阴刻、楷书、蒲松龄撰文,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八月立。
赵执信石碣
嵌于博山颜文姜祠正殿内西墙上,长84厘米,宽68厘米,四周花边,楷书阴文,题为重修顺德夫人坟院记,由赵执信撰文并书丹。
孙廷铨石碣
嵌于博山区颜文姜祠正殿内西墙上,长110厘米,宽56厘米,系孙廷铨撰文,孙宝儒书丹,四周花边,隶书阴文,题为新置灵泉庙香火房田记。风雨竹石碣嵌于博山区颜文姜祠正殿墙上,长132厘米,宽49厘米。风雨竹系1826年(清道光六年)博山知县杨春喈的夫人吴静君所画并题诗,杨春喈题跋亦刻于上。
重修七圣祠碑
七圣祠位于淄川区蒲家庄,始建年代不详,20世纪30年代毁于战乱,1956年此碑移存蒲松龄故居。碑高162厘米,宽59厘米,青石阴文、楷书,有座无帽。1646年(清顺治三年)立,蒲兆台撰文。碑上捐金人中,蒲与其庶长子蒲兆专同碑题名。
柳泉蒲先生墓表碑
立于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墓前。碑通高178厘米,宽69厘米。青石阴文、楷书、有座无帽。碑额:柳泉蒲先生墓表。表文系蒲松龄生前好友张笃庆之从子张元撰文,略述了蒲松龄的生平、简历。碑阴镌有蒲松龄夫妇生卒年月,蒲氏著作表及奉祀人名讳。
该墓表最早立于1725年(清雍正三年),由蒲松龄四子八孙共立。1966年被毁,现立于墓前的墓表,系1979年依原碑拓为据重刻,孔庆汉书丹。阿育王塔石级(经幢)阿育王塔原在临淄西关北侧西天寺内,为后赵石虎所建,已废,仅存塔之中级,即此。石作八面形,皆刻有汉隶佛教经文,故亦称八棱碑。直径157厘米,厚50厘米。此石在西关吴承安家中保存多年,1980年,其后代献于临淄文管所收藏。
王村镇的风景名胜
本文2023-09-22 11:33: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