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韩国367年,田氏家族从不忘根,2004年终认祖归宗,最后如何了?
三百多年前,朝鲜国高官田好谦致士还家,银丝华发垂垂老矣,含饴弄孙。
人至暮年总会想起很多往事,孙儿们常常听祖父念叨故国旧事,每每谈及,祖父的目光总是望着遥远的故乡——华夏大地。
早年他因意外流落异国,转眼已风烛残年,却无法落叶归根。儿孙绕膝也难解心中郁结,幸而有生之年无法完成之事,尚可托付于后世子孙。
指着故乡的方向,他一遍又一遍地嘱咐:那是广平府风正村,我们的祖先就在那里,千万不要忘了。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回去认祖归宗,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田氏田好谦这一分支,远离故土,在朝鲜国定居,三百多年间逐渐发展成一个大家族。他们被冠以韩国田氏家族之名,却深知根在中国。
他们牢记祖训,跨越近四个世纪,开始艰难曲折的寻根之旅。
庞大的田氏家族发源于华北平原,后迁徙移居到全国各地,其中一分支就搬迁到了河北风正村,在这里落地生根。
风正村田氏家族绵延几代,家世平平,到明朝时家族方兴盛起来。明朝商业发达,田家也开始经营生意,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家族生意逐渐做大。
发展到田好谦祖父一辈,开始走入官场。他的祖父在朝廷身居要职,由此一来,家族生意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
到明崇祯年间,田家的生意甚至做到朝鲜附近,开始跨国贸易。
一日田好谦奉命前往朝鲜附近的岛上,结算来往账目,谁料此行成他人生的转折点。此时明朝已是穷途末路,清军虽未入关,但皇太极早已称帝建朝,大局已定。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通知朝鲜王朝进贡朝贺。然而朝鲜仁祖一心效忠明朝,誓死不从,皇太极盛怒之下派兵攻打朝鲜。田好谦一行人措手不及,在岛上遇袭,被清军俘虏。
清军见他相貌端正、气度不凡,而且并非朝鲜人,乃大清子民,于是便将他放了。身无分文的他无法还乡,就流落到了附近的朝鲜国。
当时的朝鲜王朝,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全国皆使用汉字。田好谦流落到朝鲜后,因为汉字写得好,被一将军收入门下。
他从小饱读诗书,深谙中华传统礼节,做人行事彬彬有礼。同行的还有十几个中国人,他身处众人间如鹤立鸡群,卓尔不凡。
人品才学俱佳,将军非常尊重他,待他与旁人不同,经常向他请教问题,还帮助他适应当地生活。
国家正处于混乱阶段,一时之间也无法回去。既来之则安之,生活工作尚可,于是田好谦就安心留下了,等到时机成熟再回去也无妨。
可没想到他的后半生,再也没机会踏上家乡的土地。
在朝鲜停留八年期间,将军对田好谦像朋友一样,给了他很多帮助。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彻底得到了这位将军的信任。
将军事务繁忙,顾及不暇,谁知他的部下趁机发动叛乱,企图夺权。田好谦得知后沉着应对,利用自己的智勇和谋略,帮助将军顺利度过危机。
这让将军更加对他刮目相看,并且非常感激,一心想要提拔他。但是他一直推辞,只说是报将军知遇之恩,还谦逊地说自己朝鲜语欠佳,难以担当重任。
不过金子散发的光芒,始终会吸引到更多的人。他在将军手下尽心做事,多次立功。胆大心细还有智谋,锋芒毕露,很快就受到了朝鲜孝宗的赏识。
孝宗将他调到身边,委以重任。凭借自己的才智和胆识,他的官位也一路擢升,逐渐成为朝鲜王朝重要官员。
一朝流落他乡,人生地不熟,只能小心翼翼地摸索。幸好田好谦机智聪慧,化险为夷,最后还能在朝鲜国有所作为,实在是难得。
虽然在朝鲜的生活和事业顺风顺水,但他心里却一直想回国,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他一直认为待在朝鲜只是权宜之计,有朝一日还是会重返家乡。
可事与愿违,田好谦等了一辈子,也没能再见故乡的亲人一面。
田好谦在朝鲜做官期间,娶妻生子。他的妻子是浙江人氏,所以他很满意这桩婚事。不过早年他在家中已娶过一妻,并育有一子。
他后娶的妻子温柔贤惠,生下七个孩子,为后来田氏家族在朝鲜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田好谦子孙后代众多,晚年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
他彻底在朝鲜落地生根了,眼看自己年事已高,返乡无望,心里十分难受。为了缓解思乡之情,每到家乡祭祖之日,他都会将全家老小带到海边,朝着家乡的方向跪拜。
年纪越大,田好谦就越是容易情绪激动。他每次向孙子们说起往事,眼泪就止不住的下来。孙辈们不忍看祖父如此伤心,依着他的回忆和描述,照葫芦画瓢在家附近建了一个假的“风正村”。
重病的他一直咽不下一口气,嘴里嘟囔着要回家、回去、故乡……他的家人将他抬到“风正村”,迷迷糊糊的田好谦以为真的回到了故土,心满意足,那之后没多久就安心地走了。
田好谦的灵魂,想必早已飘回了自己的家乡。
他的子孙们也被祖父感动,一直铭记他的遗训,要回到风正村,认祖归宗。这逐渐成了他们家族的祖训,代代相传,正是由于田好谦的坚持,才最终指引田氏家族找到自己的根。
落叶归根,是中国人刻在灵魂深处的执念,古人尤其看重。到了今天,即使很多年轻人说并不在乎,其实一旦到了那一天,想到的还是魂归故里。
田好谦去世后,留下了丰厚的房产和地产,田氏在朝鲜的发展越来越好。他的子孙后代都非常有出息,因此官位得以传袭下来。
他们没有放弃过寻根之路,清康熙年间,田好谦的儿子田得雨出使京城,一到地方他就四处托人打听“风正村”的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探听到两位田家后人的消息。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如果贸然前往恐会误了出使之期,在得知他们的住处后,田得雨只能寄去书信。
远在风正村的田家收到信时,急忙赶往京城,但此时田得雨早已返回朝鲜,他们也就彼此错过了。不过两家并没有断了书信来往,并将所有信件小心保存下来,只可惜两边从始至终都没能见上一面。
田得雨返回朝鲜后,同家人商量,将寻根的任务写入家谱,留与子孙后代。并且田家子孙死后,墓碑上一定要刻上“广平府田氏”五个大字。
田得雨是朝鲜著名的大将军,曾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墓碑,至今还保存完好。
如此,远在朝鲜的田氏子孙,每一代都将自己是中国人刻在心中,从未忘记。经过了367年,期间两家的书信往来一度因为战乱而中断。
不过双方都没有放弃过,直到2004年,分离了将近四个世纪的亲人才得以相见。韩国的田氏家族赶到河北风正村,两边一起举行了认祖仪式,双方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寻回根的韩国田氏家族,在当地创办风正小学,设立奖学金。除此之外还尽力促成韩国企业与当地的合作,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继田好谦离散之后,这长达367年的分离终于结束,流浪在外的田氏子孙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
他乡再好,终究不是自己的故乡。生于何地,也将死于此地,这是千百年来每个中国人,最简单最纯粹的想法。
亲身经历过离乡背井之苦,才更懂得落叶归根这四个字有多么重要。无论身在何处,永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这样的归属感是任何情感都无法替代的。
一说在今沿河境内距县城直距20公里的思渠镇荷叶坪。《太平寰宇记》:贞观四年改务州置思州,以境内思邛水得名。思邛水,一说即之印江河,但印江河距思州治所沿河城区很远,固应予以排除。民国《沿河县志》认为思邛水就是思渠河,在今沿河北之思渠,思州故城应在沿河思渠境内的荷叶坪。此说来源于《田氏家谱》的记载。
民国《沿河县志》:思州故城在沿河北一百里之荷叶坪,旧称城子上。考《田氏宗谱》:隋末(公元617年)陕西天鹅山白莲教金头和尚叛乱,调黔中刺史田宗显往征,兵至天鹅山与战,贼溃奔成都,追及复败走渝城,潜往小河,踵至漆地(后坪金竹山下),建牙(通衙),访贼至石马,问住民何所,答以石马故庸州也。宗显以山水秀丽,土地肥饶,兼之城郭依然,迨贼受首,遂家焉(是为田氏入踞沿河之始)。
思州曾改名为宁夷郡。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思州为宁夷郡,领务川、思王、思邛三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思州。
齐平公姜骜于公元前456年(齐平公25年)去世后,其子姜积被立为齐国国君,史称齐宣公。齐国相国田常去世(具体时间史载不详)以后,其子田盘做了齐国的相国。田盘在做齐国相国期间逐渐把齐国各主要城镇的长官都换成了田氏族人担任,使田氏几乎拥有了整个齐国。田盘去世以后由其子田白继续担任齐国相国,在田白相齐宣公期间,齐国田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田白于齐宣公45年(公元前411年)去世,其子田悼子为相,田悼子于公元前405年去世,其弟田和继任齐国相国,在田悼子和田和任齐国相国期间,仍然沿用对外战争来扩充齐国田氏的势力,当然在这些战争中,说了算的当然已经是田氏,而不再是姜氏,得到好处的自然是田氏,而姜氏得到的只能是屈辱。其中最典型的一次对外战争是在齐宣公51年(公元前405年),韩、赵、魏三国进攻齐国,齐国派出牛子、括子、无害子三位将军前去迎战,为了让三国退兵,括子竟然对牛子说:“韩、赵、魏三国的土地与齐国的土地并不连接,他们跨越了邻国的土地而来围攻我们齐国的土地并没有什么好处可得,他们只不过是需要得到一个战胜的名声罢了,我们就把齐国国君送给他们,让他们退兵吧。”牛子就把括子的话告诉了无害子,无害子却反对这样做,并对牛子说:“我只听说过为了保护国家社稷而把土地割让给人家和为了保护国家英勇牺牲自己的生命和利益的,但从来没有听说过为了保护国家而把自己的国君交给人家的。”但牛子并没有听从无害子的话,而是按照括子的计策把齐国国君齐宣公姜积交给了魏国,使齐宣公成为俘虏,而换取了三国的退兵。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齐国,姜氏国君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齐国的大权已经完全被田氏家族掌控了。
齐宣公姜积被俘以后,田氏又立齐宣公之子姜贷为齐国国君,史称齐康公,这是姜氏齐国的最后一位国君。齐康公继位以后,齐国仍由田氏专权,齐康公仍然是一个傀儡国君,到齐康公14年(公元前391年),齐国相国田和以齐康公沉湎酒色、不理朝政为由,将齐康公姜贷从临淄城迁往海滨,只割给他一座小城作为封地,让他奉祀姜齐祖先。到齐康公18年(公元前387年),齐相田和与魏国国王魏文侯在浊泽会见,此时魏国的实力比较强大,因而田和请求魏文侯帮助自己立为诸侯,魏文侯就派出使者将此事告诉了周天子和各位诸侯,竟得到了周天子的许可。到齐康公19年(公元前386年),田和立为诸侯,此年成为田氏齐国的纪元元年,从此齐国田氏在实际上和名义上完全取代了姜氏,姜氏齐国完全变成为田氏齐国。田和为田氏齐国的第一代国君,史称田太公。但就在田氏定为诸侯以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85年),田太公田和就去世了。田和去世以后,其子田午做了齐国国君,史称齐桓公,为了与姜齐时期的齐桓公姜小白有所区别,所以史书上又称为田齐桓公。在海滨养老的齐康公姜贷于公元前379年去世,至此齐国田氏完全替代了姜氏而彻底统治了齐国
田姓的历史名人有:
田忌(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亦作陈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
田子方:姓田,名无择,字子方,魏国人,魏文侯的友人,是孔子弟子子贡的学生,道德学问闻名于诸侯,魏文侯慕名聘他为师,执礼甚恭。
田光(~公元前227),战国时期“邑之东鄙人也”(即邢台新河县西千家庄人),燕之处士。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素称燕国勇士,亦称节第二十编侠。时人誉为智深而勇沈的“节侠”。
田婴,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文(孟尝君)之父。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 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初为齐将,参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之役,立有战功。旋擢任为相,主管一国上计,弄权行私,财富骄溢。初封彭城(今江苏徐州),继 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自营城郭宗庙,结交豪民,收纳逋犯,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威逼主上,称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
田千秋(?—前77),即车千秋。西汉人。战国时田齐后裔,其先人于汉初徙居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原为高寝郎,供奉高祖陵寝。戾太子因江充谗害 而死,他上书诉冤,武帝感悟,擢用为大鸿胪,数月后任丞相,封富民侯。为人谨厚持重。昭帝即位,受遗诏辅政,政事壹决于大将军霍光。
田蚡(—前131),西汉时期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县)人,是孝景王皇后的胞弟,有口才,善阿谀,是个势利小人。武帝即位时,封为武安侯,曾任太尉及丞相。每次奏事枝慎哗,多称合帝意,权重一时。
田何,西汉今文易学的开创者。田氏易学派创始人,字子庄(庄,一作装)。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号杜田生。专治《周易》。西汉立为博士的今文易学,都出于他的传授。
田承嗣,生于行伍世家。开元末年,在安禄山军中任职,后随之起兵叛唐,叛军失势后,投降唐军,封为魏博节度使,割据一方,成为唐末河北三藩镇之一。
田文镜(1662年-1732年),汉军正黄旗人,字抑光,监生出身,康熙末年任侍讲学士,雍正朝授兵部尚书衔,兼河东(河南、山东)总督。康熙二 十二年(1683年)任久淹州县官、福建长乐县丞,康熙末年为内阁侍读学士。雍正元年(1723年)出任山西布政使,雍正二年(1724年)出任河南藩 司,同年升任河南巡抚。
田雯(1635—1704),清初大臣,诗人。字紫纶,一字子纶,亦字纶霞,号孝孝漪亭,自号山姜子,晚号蒙斋。山东德州人。康熙三年(1664)进 士。授中书舍人,十九年(1680)提督江南学政,二十六年(1687)为江苏巡抚猛行,三十八年(1699)奉旨督修淮安高安堰河工。以病辞职归里。
田耕莘(1890年10月24日—1967年7月24日)字聘三。世界基督教公教第一位中国籍枢机主教。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田正,亦称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辅政召公所设置的官位,就是专职管理农耕田地的官吏,不涉及其它,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主要负责管理井田之公亩部分,也就是王室所食之田。
最高长官称田正,亦称稷,由王族贵胄担当,下属按九州各分派有田官,每一田官下还设有中士二人,史一人,丞一人,徒四人,统一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天官府司,就是召公管辖的官衙。后世历朝历代所称的“社稷”,就是由此而来:社,宗庙也,稷,田正也,合称就是整个王朝、国家的象征。
这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田畯,田大夫也。稷,田正也。稷为田官之长。”后来,在东周时期各诸侯大国亦仿设有类似的官职,但皆称为“大司田”。例如在典籍《管子·小匡篇》中就记载:“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
扩展资料
世系
黄帝(1世)→昌意→颛顼→幕→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帝舜(10世)→商均→箕伯→强余→虞颉→虞思→有龙→寿旰→叔仪→康仲→祖妫→发→妫方→振→维→寿固→敖→胜→元捷→偃→姑猛→公允→蔺→慎叔→野→无执→菑→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阏父→妫满(43世)→皋羊→突→围戎→宁→孝→灵→燮→圉→佗→田完(53世)(黄帝第53世孙,舜帝第43世孙,妫满公第10世孙田完,卒谥为敬仲)
—田姓
身处韩国367年,田氏家族从不忘根,2004年终认祖归宗,最后如何了?
本文2023-11-23 02:39: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