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很少木,但见草原上晚上都是用木柴堆成做火堆喝酒联欢,这木哪来的?
会议互致问候,甚至是陌生人打招呼。同代人,熟人见面一般问:“比赛要归功于以合力(你好)”,遇到老人还是第一次,他们将不得不问:“他的种族拜纳姆。” (你好)。
在荣誉的行路人(不论承认与否),蒙古,蒙古好客的传统美德,是非常讲究礼仪和规则。例如,吃的处理羊肉,通常在羊的琵琶骨四条长肋肉送给客人。如果肉牛肉好客的脊椎加半节肋骨和一段时间的肉汤来的客人之一。
为了蒙古人民的房子,客人必须尊重业主。进入蒙古包,炉灶周围盘腿坐在地毯上,炉西主人的住所,车主应坐不坐随便。主真诚,茶,客人通常喝酒,不喝酒不礼貌的行为;主人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了心的主人。由于不方便吃多了,吃一点点。
哈达是一种高尚的礼貌蒙古。哈达,并提供了一个弯,双手递给其他收件人应弯腰用双手或弯曲的提供者哈达挂在脖子上,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蒙古族人骑马,驾驶密切的蒙古包避免重骑快,所以为了不打扰牛群的壁炉前或挂着红色布标,这个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佛方向,不吃肉的动物,从火盆上的死驴,狗肉,白马肉;葬礼,忌红色和白色,黑色和**的婚礼忌,忌烘烤脚。鞋子,袜子和裤子;禁止吸烟访问期间,由教会的修道院,寺庙,随地吐痰,并摸索加法器,经典,佛像,和大声喧哗,也没有狩猎附近的修道院;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不可缺少的项目。哈达是礼节性的蒙古族牧民接送客人,每天的日常交易使用。哈达时,主人张开双臂拿着哈达唱的好运气在讲话或致悼词,使尊重的气氛,而哈达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面临的哈达集中在听敬酒祝贺,并接受客人站了起来。接受哈达时,客人应略向前弯曲的哈达献哈达挂在客人的脖子。客人双手合掌在胸前的哈达,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牧民的房子或旅游景点,第一的主人或服务员给客人真诚的,一碗奶茶。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客人是由于微,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或服务员斟茶,客人如果你不希望用碗边轻轻勺茶或喷感动,店主会立刻了解客人的意向。关,提供茶水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无论是富裕的家庭或贫困家庭在蒙古的历史,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在沟通或在家里,在路上,或在其他场合,每个人都茶娱乐产品。回家时,客人来了,茶是必不可少的好客。因此,牧民客人,像往常一样,首先提出茶VIP碗,当时担任主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奶油(蒙古交叉),乳制品奶豆腐,奶皮子。
的侍酒师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葡萄酒的本质是食品,粮食的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提出来表达草原牧人的客人的尊敬和爱戴的。雇主通常的酒倒在一个银碗,金杯或牛角杯,护理长哈达顶部,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如果客人的某个时候在不喝酒的,将被视为业主看不起,不愿相互信任。客人应立即赶了酒,然后饮用自来水到天上,地上,用无名指蘸酒火炉方向,以祭天,地,火神。不要喝酒,不要勉强可以坚持嘴唇,表示接受的主人纯洁的友谊。其次是家庭主妇,穿着民族服装的香喷喷的奶酒款待的客人,这是蒙古族传统礼仪。诗意的语言大师,劝酒:你喝一杯草原葡萄酒远道而来的客人,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食物的本质,我们草原人民的善良深情。
虔诚的仪式盛宴蒙古的习俗。 “蒙古风俗鉴”描述了厨师羊切成九个相等的肉块,“天堂的第一块,第二块佛积德第三块,的牺牲鬼第四块,第五块给,第六块稽山第七块牺牲的坟墓,第八块提供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的皇帝。“天堂是肉抛出上述的蒙古包,积德然后扔进火祭佛的圣地摆在牺牲魔鬼放在外面包;稽山挂在树枝上的神,祭坟,节日的民族的祖先。摆在外面的包,扔在河公园节日的祝福水域神最后的成吉思汗放置在神庙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崇拜多神,此后蒙古的藏传佛教信仰和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多神到喇嘛教的轨迹。
由于简单的古代气质,热情好客的招待:蒙古说。首页访客,无论是常客还是陌生人,所有的热情。首先提供深处的茶的香气浸泡,端出一盘白色的奶皮,奶酪。喝茶,主人会敬上醇香的马奶酒,夏季也请客人喝马奶酒。一些地区烤肉手来招待客人,有一定的规则。例如,琵琶肉,四条长肋肉饭,牛肉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敬客的脊柱。女孩结婚前或后,他们结婚了回老家处理羊胸脯肉,羊的腿骨,下巴,脖子肉年轻人和孩子吃。接待尊贵的客人,或在节日日期的摆羊席。
蒙古人的资历,尊重和照顾年幼。老人要迎接客人,看到的蒙古包牧民家。不老的人,不上不许可,不与老人并排坐在一边。打电话的老人被称为“您”,并允许相称或直呼其名。查看牧民孩子不要大声说唱,但不能打孩子。面对家庭的不说,孩子们的身体缺陷。儿童友好,热情,尊敬父母。
蒙古劝酒往往是通过真诚,唱歌,唱歌,劝酒同时,往往会导致歌手的合唱敬酒后,再敬酒,如此几次,酒意酣畅淋漓的表达。礼仪唱歌,即兴有趣的一个人或几个人,也有一个合唱团的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的情绪热情好客的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这种做法一直流传下来,从远古时代到现在。
蒙古自定义的猎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至猎犬 - “表格单元格”,是通过阉割毛细血管狗的。选留猎狗把重点放在良好的品种,选择从种子小狗腰长,尾长,身材匀称听觉灵敏,敏锐的观察力,敏捷,快速运行的猎犬小狗。
会议互致问候,甚至是陌生人打招呼;同代人,熟人见面一般问:“赛威尔 - 拜纳姆”(你好),满足老人还是第一次,他们将要问:“他的种族拜纳姆” (你好)。款待行路人(不论承认与否),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客人的蒙古族人在家里要尊重主人。进入蒙古包,炉灶周围盘腿坐在地毯上,炉西主人的住所,车主应坐不坐随便。主真诚,茶,客人通常喝酒,不喝酒不礼貌的行为;主人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了心的主人。由于不方便吃多了,吃一点点。
众所周知,人生在世,难免会有个三灾五病,磕磕绊绊。一帆风顺是只有童话里才会出现的美满想象,其实对于一个文明来说也是如此,在文明的建构与生长的过程中,难免遇到重大的打击,或是天灾或是人祸,尤其是遇到难得一遇的大型灾荒,很多稚嫩的文明就因此而走向灭亡了。
在大江大河大平原旁生长起来的农耕文明,以储存和结成互助的关系最终走向国家的方式来对抗灾荒。
那么,
在大草原上生存的游牧文明,又是如何面对灾荒的呢?
农耕文明更喜欢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两种方式相互结合,而游牧民族对于自然和气候的依赖,其实是远远高于农耕文明的,对抗自然灾害的方法也和农耕文明迥然不同。
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从价值观出发的,对于农耕文明来说,房屋、田地都是不可移动且不可抛弃的财产,同时也是赖以生存的资产。
但对于游牧民族,土地和房屋的重要性并没有那么重要,“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随时可以抛弃这片牧场转向他处。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财产是死的,是相对固定的,而对于游牧文明来说则恰恰相反,财产是活的,是可以移动的。他们的财产,就是他们所蓄养的各类牲畜。这些牲畜和农民的房屋田地一样,既是财产,又是生产的工具。
因此,当灾难来临,农民需要用平日的积蓄艰难度过,而游牧民族只要选择“走”就可以了。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财产和生活方式都是“活的”,这既是优势,也是其生存的困难之处。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安稳的“停下”,就意味着走向死亡。因此,游牧民族心中的灾难,就和农耕文明心中的灾难就截然不同了。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抗灾防灾的关键,在于积蓄和互相帮助,在于“等待”。而对于游牧文明来说,抗灾防灾的关键,则在于保证牲畜的生命,因此,他们不储蓄,而是迁徙。
那么,游牧民族所面临的牧灾,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主要是“白灾”和“黑灾”,以及干旱、狼患和瘟疫等。
白灾指大雪覆盖草场,致使牲畜觅食困难。黑灾指的是草原冬季少雪甚至无雪,牲畜无水可饮,导致膘情下降,甚至造成大批死亡。干旱同样如此,牧草枯死,牲畜无食可食。而且,在草原上,一种灾难的爆发,往往会导致其他灾害的连锁反应,譬如说牲畜大规模死亡后,瘟疫就会随之而来,导致更大的灾难爆发。
总的来说,牲畜就是牧民的生命线,如同收成对于农民一样,牲畜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草原上的社会环境,甚至影响政权。
那么,具体的抗灾措施有什么呢?
1迁徙
迁徙避灾,是最为常见的抗灾措施,对于农耕文明来说,防灾的重点往往在于灾前的准备工作,但对于草原上的牧人来说,各种灾难往往无明显前兆、影响范围广大、持续时间漫长。
对于牧人来说,保护牲畜,就是保护财产,因此,当环境不适宜牲畜生活时,离开并寻找合适的生存环境,找到了,灾难也就自然化解了。
实际上,牲畜本身就是一种“储蓄”。
其实迁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简单,在迁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民族发生关系,特别是与定居的农耕民族,这样一来,又容易演化为社会冲突。
呼韩邪单于为什么选择附汉?翻看那些年的史书“其冬,匈奴大雨雪,畜多饥饿死。”明白了吧,大型白灾来了,牧人们必须做出选择,向东迁徙,还是向西迁徙?
向东是强势的汉朝,向西则是不可揣测的前路。选择向东的就是追随呼韩邪单于的南匈奴,选择向西的就是北匈奴。
由于汉朝的强盛,迫使牧人们做出了“和亲归附”的选择,从对抗到合作,单纯的从防灾的角度考量,这其实是一种进步。
2“五畜合群”
从这些资料来看,牧人们也和农耕文明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技术对策,在农民精耕细作的过程中,有很多能够达到增产的技术手段,这些手段,其实牧人也同样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五畜合群”。
所谓的五畜合群,就是将骆驼、黄牛、绵羊、马、山羊五种不同的牲畜混合放养,这五种生物虽说都是食草动物,但物种归属却不相同,但他们在一起,展现出了万物和谐之美。
骆驼能忍受干旱,取食于树木,能为畜群抵御狂风以及沙尘暴,当遭遇大风和沙尘暴,其他牲畜就需要骆驼们站出来遮风挡雨了。马善于奔跑,在迁移过程中往往扮演开路先锋的角色,在大雪覆盖草场时,马蹄还可以刨开积雪,能够确保马和其他牲畜不会饿死,甚至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其他牲畜还能靠吃马粪来维持一段时间。山羊取食于灌木和落叶,黄牛和绵羊食用矮牧草。
五种生物的饲料恰好是错开的,这既有利于畜牧业的产量,又减轻了草场的负担,同时还能抗击一定的灾荒。
甚至这样的组合,还能使牧群提前察觉到狼群的到来,减轻损害,可以说是非常奇妙了。
3狩采相举
灾荒来临,牧人往往需要宰杀牲畜来作为口粮,在这种时候,
狩猎和采集就成为了游牧民族获得食物、避免过量的宰杀牲畜从而度过灾荒的重要手段。
本始二年,匈奴左大渠“乃自请与呼庐訾王各将万骑,南旁塞猎,相逢俱入。”呼韩邪单于在位的时候也遭到了灾荒,一面请求汉朝援助,一面组织狩猎,结果“塞下禽兽尽,射猎无所得”,最后北归大漠,继续狩猎。
而采集,对象主要是草原上的各种野果、野菜、菌菇、食物根茎等等食物,阴山岩画里就有牧民采集野果的图样。
狩猎和采集相结合,增强了牧人获取食物的能力,也就加强了游牧民族抵御天灾的能力,更重要的,这种方式可以降低与农耕民族正面冲突的风险,有效的降低了自然灾荒转化为社会灾害的可能性。
4无论亲疏,一力相抗
对农耕文明来说,依据亲属关系结为组织,是应对灾荒的有效手段,而在草原上,却恰恰相反。这种差异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财富形式的差异造成的,房子和田地,可以按照亲属关系分给子孙,但畜群,却不能这样简单粗暴的传承。
因此,在草原上,饥荒来临后,由于机遇碰到一起的个人、家庭甚至是其他的游牧部落,只要遇到了,都会同舟共济,一力抗灾。正是由于这样生活的磨练,牧人们往往具有不关心个人利益得失,而着眼于整个集体的利益得失的胸怀。
收继婚制,正是诞生于这种背景之下,你可以觉得这种制度野蛮,却不能否认这一制度让相对弱势的妇孺从未被抛弃,保证了孤儿寡母也能得到群体的抚养。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游牧民族的防灾抗灾手段与农耕文明截然不同,但同样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智慧。正是因此,农耕民族不能取代游牧民族统治草原,游牧民族也不能代替农耕民族治理平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
欢迎到呼伦贝尔观光游览!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美丽的草原为什么叫呼伦贝尔草原。这里(呼伦贝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的时候,草原上有一对情侣,姑娘叫呼伦,小伙叫贝尔,一天妖魔莽古斯抢走了呼伦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黄,牲畜倒毙。为了救草原,救呼伦,贝尔日以继夜,长途跋涉寻找妖魔。由于劳累,使他昏倒在地。幻觉中,他看到了呼伦被妖术变成了一朵阿日楞花在风沙中受煎熬。贝尔醒后,用水浇灌,呼伦恢复了人身,妖魔不罢休,重新抢回了呼伦。为了救草原,呼伦设计智取了妖魔头上的神珠吞下,变成了湖水,同时,贝尔也杀死了众小妖。贝尔在湖边找不到呼伦,悲痛欲绝,纵身跃入湖中。顿时,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两个湖泊,呼伦湖和贝尔湖,乌尔逊河把两湖紧紧地联在一起。草原上的人们为了永远怀念他(她)们,就把这版草原取名为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面积为250557平方公里,现有266万人口,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其中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汉满、俄罗斯等36个民族组成。呼伦贝尔草原由于未受到污染,被人称之为“绿色净土”。
(进入草原时)
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你我远离了城市,远离了闹市,走进了草原,你看,草原犹如碧绿的地毯,绿茵茵、软绵绵。往远看,草原上盛开着无数种野花,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上升起缕缕炊烟。微风吹来,牧草飘动,马群、牛群、羊群飘来飘去,处处可见“风吹草低见年羊”的优美景象。
(来到蒙古包)
这就是刚才我们在车上所看到的蒙古包。瞧,主人已出来迎接我们了,当然了,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进蒙古包前,素以热情好客著称的蒙古牧民在听到有人来的脚步声时,他们总是走出包外热情迎接你。迎客时,他们将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礼,随着“赛、赛白努”(好!您好!)的问候,客人被请入包内,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间,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 “手扒肉”,同时,还会向您献上“哈达”,敬上美酒。美酒和歌声在一起,就像蓝天和白支、绿草和鲜花在一起。在民间有无歌不成酒宴之说。草原牧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广袤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仅能歌而且善舞。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还会看到节奏欢快,舞步刚劲在现代民族舞蹈。现在我们就进蒙古包,当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走出蒙古包)
在蓝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和有着娴熟骑马和有着娴熟骑马技能的牧民手持马杆、挥动马鞭,策马驰骋的英姿。想体验一下吗?胆大的不妨骑上蒙古马跑上几圈,要不骑上骆驼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骑马或骆驼的话,没关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车”,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乐趣。
(介绍蒙古族人的身体状况)
到草原亲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个不是风姿绰约、挺拔健美?小伙子哪一个不是盘腱突露、充满谊气与力度?据说这与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马上运动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时对长期以来养育了解空虚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壮盘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介绍蒙古族饮食习惯)
先说奶茶: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郑着茶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喝着这样的奶茶,从风雪严寒归来的牧人顿时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几块奶豆腐、几块羊肉,就算一顿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黄油等。正餐可以肉食与面食调剂。
来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遗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净的全羊切成几大块放在清水里煮,开上两滚,离火起锅,持蒙古刀,边割边吃。蒙古人认为肉的外表刚变白,肉里透着微红的血丝,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营养。
(介绍蒙古族服饰)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穿袍要配上腰带和头饰。袍子领高袖长,为的是保护脖子手腕不被蚊虫叮咬;袍身松弛宽展,既能马上运动自如,又可裹住膝盖腿腕不受风寒。而今,草原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位服装已进入草原,但是,袍服毕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遗产,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的象征。
(介绍蒙古包)
来到草原,亲眼见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传的历史和它的构造吗?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唐尧、虞舜时,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毡裘、住穹庐,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穹庐”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毡帐——蒙古包。从那时算来,蒙古包的历史少说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个伟大民族浓缩的历史。
说说蒙古包的构造:牧民用石块垒起圆形房基,把木杆和皮毛绳穿成的“哈纳”(墙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状,并搭上“乌尼”(椽子)片。而后在“哈纳”和“乌尼”片的外面包上毛毡或兽皮,一座呈圆形尖顶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圆形蒙古包对大风雪阻力小,下雨时包顶不存水,门小且连着地,雪不易堆积,网状墙便于搬迁时折叠,适合游牧生活,这也许就是蒙古包的结构几千年不加改变的原因吧。
如果说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话,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车”就是蒙古人一个移动的“家”。
勒勒车“吱呀呀,吱呀呀”碾过的辙印究竟有多长?年代有多远?现已无法考证。勒勒车是以桦木为造车原料。车瓦、幅条、轮心、车轴、车辕、车架全用桦木做成,质地坚硬,着水受潮不易变形。勒勒车车轮又高又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草原上的勒勒车常常要碾过茂密的草丛、浓厚的积雪、河边湖滨的沼泽地带,由于车轮高大,能避免陷车,畅通无阴。牧人倒扬(搬家),前边载人,后边拉货。勒勒车是草原牧人必备的家当和亲密的伙伴。
(介绍蒙古族节庆)
草原上的节日有许多,但最有名的还算草原盛会——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玩的意思。一般活动包括赛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艺表演等。那达慕历史悠久,早在700年前就闻名于世。现在的那达慕一般都在6、7月间举行。这时正是草原牧草茂盛、年头肥壮的丰收季节。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产品、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草原辽阔,牧民游牧,聚集一起,机会不多,所以,那达慕大会自然也就成了物资交流的大会。
说到那达慕,不能不说“祭敖包”。“敖包”,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辽阔无边,方向和道路难以确认于是人们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垒石成堆,当做标志。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为隆重的祭礼活动。祭祀时,敖包上要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写有经文的纸旗。祭祀礼仪一般有4种,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论哪种,都要请喇嘛焚香点火,育经念咒。人们都要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几块小石头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兴旺。礼仪结束,人们便进入了无拘无束、自由欢迎的阶段。牧民不仅要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的活动项目,还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开怀畅饮。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开人群去谈情说爱了,这就是所说的“敖包相会”吧。不过,现在的“祭敖包”往往是为了旅游的需要而兴行的,礼仪也就更为简单了。
(总结性说明)
各位尊贵的客人,我们在草原上有过这样一段体验,可能使各位对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民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吧,对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可能也有了一些感情。同样,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也很欢迎大家,她将以极大的热情欢迎各位再次光临。
植被:
草原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
广义包括在较干旱环境下形成的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主要包括两大类型:热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草原。
狭义的草原(Steppe)则只包括温带草原。因为热带草原有相当多的树木。
以下主要介绍狭义草原,热带草原可参看相应词条。
温带半干旱至半湿润环境下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草原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温热,降水较少,蒸发强烈;土壤淋溶作用微弱,钙化过程发达,限制高大乔木的生长。草原植物的群落结构简单,季相显著,主要有旱生的窄叶丛生禾草,如隐子草、针茅、羽茅等属,以及菊科、豆科、莎草科和部分根茎禾草等。依水热条件不同,草原可划分为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草甸草原等类型。典型草原是草原中分布最广泛的类型,由典型旱生草本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生少量旱生和中旱生杂类草及小半灌木和灌木。荒漠化草原为最干旱类型,由强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并大量混生超旱生荒漠小灌木和小半灌木。草甸草原是草原中较湿润类型,由中旱生草本植物组成,常混生大量中生或中旱生双子叶杂类草及根茎禾草和苔草。按热量生态条件,草原可分中温型草原、暖温型草原和高寒型草原。在水分状态不稳定和发生干旱的盐渍化条件下,还会形成盐湿草原或碱性草原。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温带地区,森林带和荒漠带间构成了欧亚-北美环球草原带;南美洲南部和亚热带非洲,也有一定面积草原,但远不及北半球发达。在中国,草原广布于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荒漠地区山地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此外,草原还可越带出现在荒漠区山地并在垂直带谱中占据相应位置。
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有时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分布于温带,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草原地区年降雨量较少,而且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冬季少雪严寒,具明显的大陆性气候。植物以丛生禾本科为主,如针茅属、羊茅属等。此外,莎草科、豆科、菊科、藜科植物等占有相当比重。中国草原是欧亚草原的一部分,以东北经内蒙古直达黄土高原,呈连续带状分布。此外,还见于青藏高原、新疆阿尔泰山前地区以及荒漠区的山地,大致从北纬51度起南达北纬35度。根据生物学和生态特点,可划分为四个类型:
①草甸草原;
②平草原(典型草原);
③荒漠草原;
④高寒草原。草原上生长着多种优良牧草,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此外,草原植被还蕴藏着许多药用植物,可采收利用。
泛滥草原又称河漫滩草地。指湖泊四周、河道两岸滩地、山麓河道谷地,由于长期洪水泛滥、所带泥沙的淤积,或河水溢出河床、泥沙的沉积,而形成大面积或狭长的平坦草地。沿海由于海水经常回流泛滥、泥沙不断淤积,亦形成大面积滩涂草地。泛滥草地主要分布于河流下游低地、湖泊周围以及沿海滩涂。土壤为淤积草甸土、湖土,海涂为盐碱土,土层深厚较肥沃。植被以水生、湿生植物为主,主要有芦苇、莎草科植物、茭草、水蓼、鸭跖草、双穗雀稗、长芒稗,以及大穗结缕草、獐茅、盐蒿、碱蓬、大米草等。以禾草为主的草地,产草量高,草质优良,适口性好,适于放牧或刈草用。以杂类草盐蒿占优势草地的草质差,饲用价值较小。
在干旱条件下发育形成的真旱生的多年生草木植物占优势、旱生小半灌木起明显作用的植被性草地称为荒漠草原或漠境草原。生境及植物类型具草原向荒漠过渡的特征。分布于内蒙古中北部、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干草原以西及宁夏中部,甘肃东部,黄土高原西和北部,新疆的低山坡。土壤为淡栗钙土、棕钙土和淡灰钙土、腐殖质层薄。植被具有明显旱生特征,组成种类少,主要由针茅属的石生针茅、沙生针茅、戈壁针茅,蒿属的旱篦子蒿、,以及无芒隐子草、藻类及一年生植物。植株高23厘米-30厘米,覆盖度30%-40%,产草量低,每公顷产干草仅2-3公斤,适于羊、马等放牧。
海拔4000米以上,在高寒、干燥、风强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寒旱生的多年生丛生禾草为主的植被型草地称为高山草原(高寒草原)。分布于青藏高原北部、东北地区、四川西北部,以及昆仑山、天山、祁连山上部。混生垫状植物、匍匐状植物和高寒灌丛,如地梅、蚤缀、虎耳草、矮桧等。植物分布较均匀,层次不明显。草层高15厘米-20厘米,覆盖度30%-50%,产草量低。宜作夏季牧场,适于放牧牛、羊、马等家畜。
《草原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天然草原是指一种土地类型,它是草本和木本饲用植物与其所着生的土地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人工草地是指选择适宜的草种,通过人工措施而建植或改良的草地。
草原特色
1开阔平坦,视野宽广,适于奔驰
2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3雨量约在250~750mm
草原上动物的特色
1良好的视觉
2灵敏的嗅觉及听觉以及善跑的肢体
3体型庞大、具有独特的体格和生活
若尔盖大草原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结合部的中国川西北大草原,是由若尔盖、阿坝、红原、壤塘四县组成,为中国五大草原之一,面积35600多平方公里,系以牧为主的藏族聚居地。
这里有四川省最大的草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人烟稀少。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多次通过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革命遗址,使草地声名远播海内外。
夏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这里天高气爽,能见度很高。天地之间,绿草茵茵,繁花似锦,芳香幽幽,一望无涯。草地中星落棋布地点缀着无数小湖泊,湖水碧蓝,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连起来,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草地游览内容丰富,可赏草地风光,听牧歌悠扬,可垂钓黄河鱼野炊,可骑马驰骋草原,可观梅花鹿牧场,可去黄河九曲第一弯揽胜,可住怅篷宾馆,可去森林采撷野菇,也可去寺庙参观朝拜。
草原海拔3500米至4000米左右,属典型的丘状高原。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7摄氏度、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约10摄氏度一127摄氏度。
若尔盖大草原水草丰茂,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形成了山水秀丽、景色迷人的草原风光。著名的草原有热尔坝大草原、松潘草原和红原草原几处。
希拉穆仁草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它南迎呼和浩特的暖风,北聆百灵庙的铃声,因清王朝赐名的“普会寺”喇嘛如屹立河畔,又名召河。草原的夏秋,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羊、马、牛、驼,一群群,一片片,或疾驰,或漫游,象彩霞在天际飘动,也像仙女撒下的珍珠、玛瑙,落在银链般的希拉穆仁河两岸。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好客的蒙古族主人将会捧出鲜洁的奶食,肥美的羊肉,爽口的炒米,醇香的奶茶待客,草原食品那特有的风味将透入您的心田。
空中草原位于河北省涞源盆地和蔚县盆地之间,涞源县城西北26公里。分南北两块,中间由一道山梁相连,总面积29平方公里,分别隶属于蔚县、涞源县、灵丘县。
草原在一个巨大的平顶山的山顶,海拔2158米,山体四周是陡峻的山坡,山顶面积却达36万亩,坦荡如砥,绿草如茵,野花遍地的大草原,习习凉风吹碧海花浪,朵朵白云抚地游走,可“手摸白云天,脚踏花草地” 。
(二)游戏王卡名
卡包:DL2
日文名:ちそはと
中文名:草原
罕贵度:平卡N
卡种:魔法
魔法种类:地形
星级:3星
效果:全部战士,兽战士族的怪兽攻击力和防守力上升200。
课文
草 原
老 舍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
这是个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象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她就是陈
旗的人,鄂温克族。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作翻译了。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
碧草话斜阳!
(摆脱选我!)
课文说明了蒙古族人民好客。好客的主人对客人非常友好,像是一家的,好吃的摆上了,舞也跳上了,歌也唱上了。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蒙古族古往今来,一向对客人那么友好,那么热情!并且以最好的方式招待他们。最后一段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那样,两族人民早就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一个大家庭,互相照顾,互相谦让。套马、摔跤、民族舞蹈、住蒙古包、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盘腿坐、民族服装。是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草原文化·貂裘毡帐亦开颜·毡房蕴含的心智
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点缀着座座白帐,蒙古包——这草原民族特有的建筑伴随着蒙古牧人世世代代的生活。
蒙古包是一种简单、明快的建筑。首先要制哈那。它是用细木杆编制的网片,网片可伸可缩,几同伞骨。《呼伦贝尔志略》云:蒙古包“皆圆形通常高度在十尺、十五尺之间,其构造法:就地划直径丈余之圆圈,周围排立木柱,柱间用木棍纵横组织如格,箝着柱上,成一围墙,柱上端,架木为梁,成一伞型之屋。”然后盖毡墙。方志《青海》载:“……外围毛毡,以绳束之,成为毡墙,高约一公尺,形成穹形,亦盖白毡,中央约高三公尺许。”最富智慧的是“乌乃”,乌乃是蒙古包顶的组成部分,起檩木椽和房笆的作用。顶上的天窗称为“陶恼”,《清稗类钞》云:“又有毡帐……空其顶,覆片毡于上,以绳牵之,晴启雨闭。”毡顶于夜间压盖,白昼视冷热情况揭开,毡顶四周都有扣绳,可依风向而调整。风雪来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也不存水。其制作之简单与功用之完美实在包含着创造的智慧。
蒙古包有固定式和转移式两种。转移式蒙古包是纯游牧民用的毡屋。其与固定式蒙古包的主要区别是,其支架不必永久性地固定,院内不必用木栅围绕,包内的装置也较为简单。固定式蒙古包必须固定支架,院内用木栅围绕,包内装置也较为复杂。在此顺提一笔蒙古古代贵族居住的蒙古包“翰儿朵。”《黑鞑事略》徐霆注云:“霆至草地时,立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第一百八十四节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金撒帐,亦叫金殿。据国外传教士鲁不鲁克记叙:“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甚至可达三十英尺宽。因为我有一次量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我曾经数过,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这种用二十二条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早在13世纪初期,许多中外旅游者见到草原牧人的黑车白帐时,无不赞叹。当年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的道人邱处机在《长春真人西游记》里慨叹:“五谷不成资乳酪,皮裘毡帐亦开颜。”其实,毡帐的出现并不自蒙古族始。在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地区的岩画上就出现了穹庐毡帐。据有关专家考证;其属古代游牧民族突厥的毡帐。《隋书·突厥传》说突厥“穹庐毡帐。”《太平广记》引《谈薮》也说:突厥:“肉为酪、冰为浆、穹庐为帐,毡为墙。”蒙古牧人居住的蒙古包正是自古以来草原牧人居之所需的传统式样。
蒙古包具有游牧文化的特征。《黑鞑事略》曰:“其居穹庐,无城壁栋宇,迁就水草无常……得水则止,谓之定营。”游牧民族要牧养牲畜,这个活物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远比农业为深为大。而蒙古高原地处内陆,气候寒冷,干燥多变。由于游牧民族对气候的依赖性,必然造成大规模的远距离的迁徙,而蒙古包制作简单、保暖性强、易于迁徙,正好适应了牧业经济的特点和该地域的自然环境。
蒙古包呈圆椎形。“圆形是本身最单纯的完满自足的,凭知解力界定的最有规律的线形。”(黑格尔《美学》第3卷)在坦荡的草原,这种单纯的完满自足的线形与笼罩四野的苍穹相和谐,显示出素朴单纯的美,这是蒙古民族传统审美观念的折射。
东蒙草原流传着一首动人的民歌:
因为仿照蓝天的样子,
才是圆圆的包顶;
由于仿照白云的颜色,
才用羊毛毡制成。
这就是穹庐——
我们蒙古人的家庭。
因为模拟苍天的形体,
天窗才是太阳的象征;
因为模拟天体的星座,
吊灯才是月亮的圆形。
这就是穹庐——
我们蒙古人的家庭。
(王迅、苏赫巴鲁《蒙古族风俗志》)
蒙古包——草原牧人伟大活力的象征。
草原很少木,但见草原上晚上都是用木柴堆成做火堆喝酒联欢,这木哪来的?
本文2023-11-22 23:44: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