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真迹《上阳台帖》值多少钱?曾有人花20万大洋买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1收藏

李白真迹《上阳台帖》值多少钱?曾有人花20万大洋买下,第1张

《上阳台帖》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真迹,我们都知道李白被称为诗仙,但他的真迹却十分少见,所以显得尤为珍贵。《上阳台帖》是一首四言诗,全篇只有25个字,内容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这首诗一如既往的表现出了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据说《上阳台帖》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那这幅书法究竟值多少钱呢?曾有人出价20万大洋。

其实李白的诗大家也是从小学到大的,对于这位诗人大家应该也是颇有了解,很多人也常常把李白的诗改成有趣的打油诗,甚至将李白的形象颠覆,其实他只不过是普通的诗人。李白是晚唐诗人,一生写过的诗甚至连他自己都数不过来吧。

很多人只知道李白是位诗人,但是其实他还是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也不错。其中唯一存世的作品《上阳台帖》就足体现它的珍贵。而这幅作品在十几年前不被世人熟悉,谁能想法李白还有书法作品。

正巧被一个懂点门道的公子哥买走,本来这笔钱可以在当时那个年代花大洋买下460套四合院啊,现在四合院的身价可不是常人能买得起咯。不过后来这位公子哥把画白白送人了,那么李白的书法作品到底有什么亮点,价格居然如此离谱。

李白的这幅书法作品曾经被很多人收藏过,但是今天的我们能见到这幅画还是要感谢那位公子哥。要知道我们现在有京城四少,在民国时期也有四大公子,这位富二代就是他张伯驹。

张伯驹他是袁世凯的侄子可见身份的不凡,既有权利又有财富。大手一挥就能花6万大洋买下这幅画,不过奇怪的是这位公子哥不买房却买了一幅不知道是真是假的字,毕竟大家只知道李白的诗啊。

不过可以从书画上面透露的痕迹,这幅字应该是李白写的。不过就算不是李白的作品,那么多名人提字也体现了他的可贵行。从宋代的瘦金体到清代的皇帝亲爱题字,都可见王群贵族对这幅书法作品的喜爱欣赏之情。

字体飘逸娟秀,可见书写之人的才气,并且用笔之处苍劲有力。就是因为这样,诗人虽然只写了24个字,可厉害的是周围的名人刻章却布满了整个画面,可见李白的影响力。

而这位公子哥作为富二代也不完全是纨绔子弟,他可是近代有名的收藏和鉴赏大家,独具慧眼的他一眼就看出了这幅书法的特殊之处。愿意用千金还25个字。

不过识货的不止他一人,曾有国外的收藏者想抢夺他的画。用20万大洋买下这幅书法,但是被他拒绝了。钱很好赚,但是独一无二的书法作品却非常难得。不幸的是他因此被绑架,但是他没有屈服,这幅作品也因此没有流落在外。建国以后他将这幅作品捐给了博物馆,陆陆续续将自己收藏的文物都捐给了博物馆,可见他的功劳不小。

  说起唐朝最为著名的诗人,恐怕首推李白。李白的生平大家应该比较熟悉,这里就不再过多的赘述。李白出生在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现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如果按现在的说法,按出生地入国籍,那么说李白还应该算是外籍华人呢。当然,这只是个玩笑,在当时,哪里也是大唐的疆域。李白幼年时就回到了四川,在四川读书并和四川的道士们学道(呵呵,不会是青城派的吧)。杜甫说过:““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里的匡山就应该指的是四川江油的匡山,也正是李白幼年读书的地方。

  说来李白和一般迂腐文弱如病夫,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有很大的不同。李白嘲笑过这种人:“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然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头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李白绝不是这类人,李白自已说过:“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李白看来专门练过武功,印象中李白的形象也是仙风道骨,背后常背一宝剑的那种形象。说不定李白还真是一位武功精深的侠客呢。据说他真的曾“手刃数人”。看李白《侠客行》中对侠客的赞美:“赵客漫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这句到了张大导演的《英雄》里变成“十步一杀”这手绝技),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不正是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侠情形吗?这种诗杜甫写不出来,白居易什么的也写不出来,因为只有了解侠客行径的李白才能活灵活现的写出侠客的风采。说起来,李白常大把大把的花钱,常常“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又说什么“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后面这句虽然也有酒钱不够的情况,但用“五花马,千金裘”换就是了,这“五花马,千金裘”哪来的?李白还是很有钱嘛。不像杜甫到处孔已已一样的赊帐:“酒债寻常行处有”。曹雪芹混得就更差劲儿了:“举家食粥酒常赊”。李白好像一生都不缺钱花,大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嫌疑。有人考证说李白是个富商家庭,家里比较有钱,但当时李白随身能带的金银也很有限,但李白游历四方,丝毫未见有困顿缺钱的情形。倒像是到处都有自动取款机似的。我倒是怀疑,是不是李白真是位侠客,你看哪些武侠小说上的侠客们几时因钱发愁过?看金庸小说中黄蓉什么的什么时候为钱发过愁,像乔峰没钱了就到县衙里盗点公款,令狐冲就找“白剥皮”这样的地主老财抢点银两,李白的钱恐怕也是这样得来的也未可知,要不怎么那么有自信地说“千金散尽还复来”呢。说不定李白也是一代侠客,只是诗名太过响亮,掩盖了侠名而已。

  李白还有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好酒。说起来诗人好酒的不少,但像李白这样嗜酒并诗酒溶为一体,几乎无酒不成诗的地步的,恐怕也不多见,“李白斗酒诗百篇”这句话已成了妇孺皆知的俗语了。说起来,李白同学这酒喝的还真叫一个猛:

  春天喝:“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春夜宴桃李园序 )。”

  夏天喝:“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 吴盐如花皎白雪……”

  秋天喝:“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冬天喝:“孤月沧浪河汉清, 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 玉床金井冰峥嵘……”

  朋友欢聚时喝:“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一人独处时也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高兴时喝:“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愁闷时更喝:“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李白的酒量想必是很大的,放现在喝啤酒恐怕要喝整箱的。杜甫等诗人也喝酒,但看老杜喝酒时喝起来常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呵呵,一杯酒一下子还干不了哪,还要尽“余杯”,难为他和李白怎么喝酒来着。老杜好容易在卫八处士哪儿大了点胆子,也只是说“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看李白可大不一样,什么十觞八觞的,还不够太白漱漱口的哪。看人家李白一说就是“会须一饮三百杯”,或者更夸张一点地说“愁来饮酒三千石”。这当然是夸张了,但可以想像如果李白来到今天和我们喝酒时,冰镇啤酒嘴对嘴立马“吹”上几瓶肯定不在话下。

  更有意思的是,醉眼朦胧的李白居然把整个汉江都想像成了酒浆,李白《襄阳歌》中写:“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麹便筑糟丘台。”呵呵,李白把碧绿的江水想像成是葡萄酒,还想如果酿出汉江这么多的酒,那酒糟也能垒个高台了。这种新奇至极的想像,除了李白这样的好酒之人,才能道得出来吧。 �

  在李白的朦胧醉眼中,那些位极人臣的权贵敝如粪土,正所谓“咸阳市中叹黄犬(秦李斯临刑前和他儿子说,现在就是想不作官,在原野上牵狗追逐兔子为乐,也不可能啦),何如月下倾金罍。”就算是帝王又怎么样,在李白笔下照样是“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正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最推崇的就是喝酒的人啦。李白写过这样的诗: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呵,看李白爱喝酒的这个程度,好像说“人不喝酒,天诛地灭”似的。江湖夜雨有时想,如果李白在松鹤楼遇上《天龙八部》中的乔峰,两人对干几大碗酒后,一定也会结为平生知己的。太白于酒,现今已不可分,不见旧时酒楼上常写“太白遗风”四字当广告嘛,但后世多数俗人酒可能比李白喝的还猛,诗才却连边也凑不上,喝醉了不说疯话骂人就算有修养的啦,表现最好的也就是吼吼卡拉OK而已。

  李白另一特色就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仙气”,李白外号“谪仙人”,这外号也不是白叫的,大气的李白一出手就是撼天动地的大手笔:什么“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什么“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什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非仙人岂能道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岂非“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仙人所不能感悟?“白发三千丈”、“黄河捧土尚可塞”(李白当年的黄河可不像现在这样时常断流,现在确实捧土就可塞,其实不捧土有时候就干了,但李白当时就一般人不敢想像的)这些话凡夫俗子哪里敢想。

  如果只是夸张的手法倒也罢了,李白的诗句是从骨子里透出一种高华不俗的仙人气质。一般人常是跪着看世界,看达官贵人,而李白却经常在云端中居高临下,就算是神仙,也仿佛是和他平起平坐。看李白的妙语:“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这诗多有气势,太白金星都和我聊聊天儿,给我打开天关请我进去。这要是一般人写肯定要诚惶诚恐地说:“太白宣仙旨,赐我入天关”。而李白仿佛和神仙们老朋友似的,什么“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字字句句间无不透着仙风仙韵。

  李白的狂傲中也是带着仙气的,后世文人虽然也说“笑傲王侯”之类的句子,但从内心里还是跪着看王侯们,还是觉得王侯们是尊贵的。像柳永说什么“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心中还是以“卿相”为尊。看李白怎么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伟大如日月长存,那个什么楚王,一边凉快去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达官贵人算什么玩意,太白老爷我不高兴,我就不侍侯你们。看太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诗太有气势了,孔老二是什么人物?要知道,虽然当年孔子生前的时候常像饿极了的野狗一样没投没奔,而且文革中又被从神坛上拉下来,打倒在地,踏上了好多只脚。就算是现在,又被扶了起来,归还了原位,但毕竟鼻青脸肿地恢复不了以前的威严的面孔。不过在李白那个年代,孔老二的地位可是“万世师表”,比“三个代表”的表多多了,那地位远高于他的N代孙孔繁森,恐怕和改革开放前的马克思、列宁相似。人们不是称乎“孔圣人”,也得称“孔夫子”,最差也要喊句“孔子”,李白居然毫无顾忌,直呼其名“孔丘”,倒好像孔老二是他的一个小徒弟一样。太白就是太白,看那气势:“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呵呵,李白不会拿的是丐帮的打狗棒吧(记得丐帮帮主打狗棒就是绿玉杖来着),“朝别黄鹤楼”,好嘛,早上从武汉黄鹤楼来庐山,这句读来觉得李白好像从黄鹤楼飞过来似的,这气势简直就是陆地神仙嘛。李白对天子都狂傲,一般庸俗官吏更看不上眼。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才子传》载: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酒醉骑驴路过华阴县衙不下驴,华阴县令大怒,把李白抓起来要问罪。李白道:“曾令御手调羹,龙巾拭吐,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县令大惊,连忙告罪说不知翰林到此请求恕罪。这种小人,正是李白所鄙视的。但李白有“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的品格,在五松山下荀媪家留宿时,李白有过这样一首诗:“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在这里,李白全无平时的狂傲之态,却对一个平凡当时甚至一般人视为“低贱”的山村老妇人,发出由衷的感谢,将之喻为曾对韩信有一饭之恩的“漂母”。贤哉,太白!

可以说是无价之宝,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的诗集,而他本身也是一名非常有名的书法家,现在仅存于世的就只有一篇《上阳台贴》可以说是千金难买,本身物以稀为贵,更何况这一本字帖经历了上千年的蹉跎,仍然还能够完整地保留与世,它背后的价值是我们远远都无法估量的。

在这个字帖里面只有短短的25个字,甚至说除去了提名之后就只有16个字,这篇字帖的内容是“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青壮可穷”剩下的就是日期和地方作者名字,这篇字帖是一篇是四言诗,而这篇诗是写给她的一位好友。名叫司马承祯的道士。他是唐朝著名的道士,道教上清派第12代宗师,法号道隐,从小都聪慧过人,却又没有考取科名功成名就之心,反而自幼就喜欢道学,后来更是拜了唐朝另外一位有名的道士为师傅成为了他的弟子。按理说他不应该跟我们的大诗人李白扯上关系,但是由于他聪慧机敏,在诗书画方面的成就都很高,于是就受到了李太白等文人的尊敬。

当时李白游玩三峡的时候,在江陵一带偶遇了他两人便有了交集,后来就顺便和杜甫,高适重新选一天去拜访司马承祯,然而到了阳台观才知道,司马承祯早已仙逝,就留有他的书画存世。于是李白见了他的著作之后有感而发,就有了《上阳台帖》

没想到这字帖也成了如今李白仅存于世的唯一一篇字帖了,这也让我们进一步的认识到李白,引得无数人收藏传承。如今《上阳台帖》被藏于故宫博物院,供世人观赏借鉴这幅绝世佳作。

李白后人现在是李均泰。

李均泰,清末富商,生于1842年(清朝咸丰末年)3月14日,安徽滁州来安县水口镇人。李均泰,一个多世纪前,晚清“下关首富”。置办了多处房产,位于今南京市热河路103巷。

19世纪60年代初,为了躲避太平天国运动,年轻的李均泰只身一人,告别父母,离开安徽水口镇的家乡,用根扁担挑着货郎担,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就开始闯荡谋生,艰苦创业,从安徽跑到南京。初到南京的李均泰没什么产业,只以货郎担为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李均泰时来运转,不但手里有了些本钱,还由于他的勤苦能干,被当地一个大家族章家看中,上演了类似于“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好戏,娶了神策门内紫竹林大户章姓人家的闺女。

此后,李均泰时运日隆,再以经商为生,一度成为当时下关首富,并且生了五个儿子(大儿子:李云鑫;二儿子:李云章;三儿子:李云海;四儿子:李云程;五儿子:李云生)。有了钱,李均泰便在当时的“江宁府上元县下关镇永宁街”,即现在的热河路103巷置地盖房,留下一大片宅子,为时人称羡。

李白后裔相关介绍:

据考证这位李均泰还是大诗人李白的后裔。李白病死于安徽当涂,初葬龙山,后迁青山。但是在后世的记载中,关于他的后人却一直语焉不详。在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中曾写道:“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可知李白有个儿子叫李伯禽。

据《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载,在李白逝世五十余年的元和年间,安徽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在当涂县寻访李白的后裔,终于找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两个孙女已经嫁给了当地的两个农民。

在范传正询问这两个孙女的过程中,出现了李伯禽与他的儿子的消息:“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那么,李白的后人是否还留在安徽呢?在安徽来安县水口镇,现当地姓李的人仍很多。当地人曾经有本《青莲堂李氏家谱》,记载着他们是李白的后裔,当年李白的孙子云游到水口镇,在此定居,并且生根发芽,繁衍生息。李均泰就出生在这里。

李白的一生,从不为花钱而发愁,游山玩水,还经常拿钱资助别人。

李白祖籍四川,出生于中亚碎叶。李白的父亲叫李客,是一名西域胡商,依托唐朝发达的边境贸易赚了很多钱,成了当地有名的豪绅。李白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生活无忧,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因此对钱也没什么概念。

四岁那年,李白一家人搬迁至老家四川,并在成都定居。成都早在唐朝就是国内著名的大都市,人口多,文化气息浓厚。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聪明过人的李白不到十岁,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李白家中一共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父亲李客原本想让李白走仕途之路,或者像他两个哥哥、弟弟一样继承自己的衣钵做生意,但李白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反而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浓厚兴趣。为此,他拿着父亲分给自己的丰厚家产,怀揣着游侠梦,仗剑出行,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人生旅途。

在唐朝李白这种有才华的帅哥,自然不乏美女投怀送抱,且个个家境殷实。李白26岁那年,在湖北安陆经人介绍,娶了前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像很多倒插门女婿一样,他在许家一住就是十年。李白原本寄希望这是一段政治婚姻,但退休的老丈人离开官场,人脉大不如前,并没有在仕途上帮什么忙。

好在许氏给李白先后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倒也美满幸福。只可惜,妻子在38岁那年不幸病故,李白也因此离开了许家。

李白的第二任妻子,是安徽的刘氏。在第二次婚姻里,李白依旧放浪不羁,每日无所事事,在家中只知道饮酒作赋,家务琐事一概不管。原本崇拜李白才华的刘氏,一看李白这样,失望之余直接提出分手。李白倒也不留恋,拿着一笔丰厚的钱财说走就走。

后来,李白游历到山东兖州,遇到一名俊俏的女子。两人一见钟情,李白长期孤寂的内心再次燃起了火花,为此他还在当地置办了房屋田产,准备就此踏实生活。这可惜,他的第三任妻子在短短五年后也不幸离世。

李白50岁那年,在金陵遇到了最后一任妻子宗氏,同时也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当时李白在梁园与朋友开怀畅饮,酒后诗兴大发,并在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词。恰好被后面来此游玩的宗氏看到,立即心生爱慕之心,两人交谈下一见如故,很快喜结连理。李白再次入赘豪门。

李白42岁那年来到长安,此时的他早已名声在外,唐玄宗专门将其召进皇宫,任命其为翰林待诏,开启了短暂的工作生涯。

李白的日常工作就是起草一些文件,主要时间就是陪唐玄宗、杨贵妃夫妻看花赏景,玩乐消遣。在人才济济的唐朝,李白虽然有才,却不甘心阿谀奉承,只做执笔的御用文人,加上遭人嫉妒诽谤一直得不到重用。

李白的几十年游历生活,结识了孟浩然、杜甫、贺知章等一众好友,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且大多都是达官显贵,对李白仗义疏财实属平常。在诗歌文化鼎盛的唐朝,李白凭借“诗仙”的名号,有人不惜给出高额费用,邀请李白为自己留下墨宝。

李白作为唐朝第一大诗人,但其放荡不羁的性格,加上简单的情商,导致其在官场屡屡失意,人生晚年落魄。不甘平庸的李白,糊里糊涂参与了永王李璘谋反作乱,失败后在浔阳被捕入狱。自此妻离子散,出狱后平时的朋友都与其划清界限,避之不及。

失去经济来源的李白,以往没什么积蓄,加上习惯了大手大脚的生活,很快变得穷困潦倒,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久就抑郁患病而终。李白的故事告诉我们,平时钱再多、再风光,花销也要有计划,以备不时之需,你觉得呢?

《上阳台帖》自从诞生至今,已经1276年。诞生之后一直被收藏家或者宫廷收藏。清末的时候,被末代皇帝溥仪卖了换钱,流落到民间。直到民国的时候,被收藏大家张伯驹发现,花了20万现大洋买了下来,这幅《上阳台帖》才得以留存国内,20万大洋则大概相当于现在的4000万人民币。

该作草书5行,共25字。引首为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赵孟坚、贾似道、清内府、张伯驹等鉴藏印,可谓流传有序。

扩展资料

在故宫官方微博的介绍中,这件作品被评价为“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李白《上阳台帖》系张伯驹赠与毛泽东主席,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办公室将其调拨故宫博物院。

这幅书法真迹是李白曾经畅游时,偶遇了道士司马承祯,并且得到他的赞赏,两人交谈甚欢,也因此成为好友。后来李白再次拜访司马承祯,才得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李白不见其人,只看到了他的画,因此有感而发写下了《上阳台帖》。

一、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在安陆跟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属于入赘,即倒插门。从习俗、情理上讲,李白离开安陆许家,移家东鲁,无论是因为离婚,还是因为许氏病逝,儿子都有可能留在许家,以许为姓;二、李白诗中称伯禽为“小儿”,为“稚子”,当不是一般的爱称,而是实指,在他心中,明月奴是长子。李白写《寄东鲁二稚子》和《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两首诗的时候,应该已经跟“鲁一妇人”生下了颇黎,他更不可能在有颇黎的情况下,还称明月奴为“小儿”、“稚子”。三、有些人为了圆明月奴改名为伯禽的说法,就猜测说颇黎不详下落,或者夭亡。这种猜测过于武断。李白女儿嫁后死去,魏颢都能够知道并予以指出;李白儿子下落、夭亡,他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写出来。 按照传统习俗,明月奴既然被作为许家香火继承者,就不再算是李白的继承人,算做李白继承人的就只有颇黎了。李白死去50余年后,担任宣州、歙州、池州三州观察使的范传正,因为仰慕李白的为人及其诗歌成就,利用职务之便,开始寻访李白墓葬所在及其后人的下落。范传正在《新墓碑序》中,对寻访到的李白后人的情况有如下细致的叙述: ……访公之子孙,欲申慰荐。凡三四年,乃获孙女二人,一为陈云之室,一为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因召至郡庭,相见与语。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问其所以,则曰:‘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于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于县官,惧辱祖考,乡间逼迫,忍耻来告。’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 范传正对李白两个孙女的遭遇深表同情,想要帮助他们,将她们“改适于士族”,但是被她们婉言拒绝了。范传正也没有强迫她们,只是“复井税、免徭役而已”。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不是李白没有能力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是李白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白就是因为他的身世原因而不能参加科举,第一是因为李白是罪人之后;第二李白是商人的儿子。

在唐代的时候,只要是一个读书的人,他的梦想就是能参加科举考试而一鸣惊人。如果读书人不想参加科举考试的话,那么读书也就没有用了,曾经就有人因为参加科举考试而倾家荡产。而李白是一个诗人,在唐朝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李白也是很渴望参加科举考试来考取功名的。

在李白的那个朝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的。在唐朝的时候,如果读书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证明自己的身份和籍贯。李白不仅没有身份证明,而且他还是罪人之后。因为他的父亲曾经因犯罪而被流放过。而且在唐朝的时候,如果家里是商人,那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偏偏李白这两样都占有,所以李白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相传李白因为想得到功名,不想和一般的士人一样过一辈子的穷苦生活,最后浪费掉自己宝贵的生命。所以他曾经去拜访过当朝的宰相,希望能得到宰相的推荐,为李白破例一次。所以他总是非常骄傲地对别人说着他那很优秀的才能和他那远大的抱负,希望会有一天能得到贵人的举荐。

尽管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但他的才能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李白真迹《上阳台帖》值多少钱?曾有人花20万大洋买下

《上阳台帖》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真迹,我们都知道李白被称为诗仙,但他的真迹却十分少见,所以显得尤为珍贵。《上阳台帖》是一首四言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