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难道不需要背因果吗?我们也能理解曾国藩为什么不同意子女离婚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4收藏

,这里面难道不需要背因果吗?我们也能理解曾国藩为什么不同意子女离婚了,第1张

曾国藩对儿女婚姻的决定揭示了为何信的与不信的不能同负一轭

近日,本人喜得一本《曾国藩家书》,闲暇时刻即翻读阅览,叹古人之智慧广大!曾国藩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在其书信之中,其修身、处世、齐家、治国之智慧一览无余,读后真的让人受教育、长智慧。

曾国藩的每一封信无论是写给父母的,还是写给其胞弟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他们的尊重,以及对于家风的重视,孝悌之义足见其中。而尤其对于胞弟及家族中的儿女子侄都在立德、修业要求甚严,勤劳、节俭、戒除骄奢*佚是其书信中常见的规劝,而做事有恒、勤奋读书更是其对弟弟们及子侄们的教诲。曾国藩等晚清名臣可以说是集中国几千年做人做事的要求于一身,因此建议大家都入手一本,可以从中明白古人的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对我们今天能继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有益的借鉴。

而今天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曾国藩对于儿女婚姻的决定,让我们也更加明白为什么《圣经》对于以色列民婚姻的要求那么高?

下面列出两段曾国藩对于儿子和弟弟婚姻大事的论述:

《修身篇·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中有一段写到:李家亲事,男因桂阳州往来太不便,已在媒人唐鹤九处回信不对。常家亲事,男因其女系妾所生,且闻其嫡庶不甚和睦,又闻其世兄不甚守俭敦朴,亦不愿对。纪泽儿之姻事,屡次不就,男当年亦十五岁始定婚,则纪泽再缓一二年,亦无不可,或求大人即在乡间选一耕读人家之女,或男在京自定,总以无富贵气习者为主。

《治家篇·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中有一段写到:家常欲与我结婚,我所以不愿意者,因闻常世兄最好恃父势,作威福,衣服鲜明,仆从恒赫,恐其家女子有宦家骄奢习气乱我家规,诱我子弟好奢耳。今渫再三要结婚,发甲五八字去,恐渫家是要与我为亲家,非欲与弟为亲家。此语不可不明告之。

从以上曾国藩的话语中可以见到,其对于想要与其做亲家的人或家庭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如果有听闻其家庭不和睦、不勤俭,或者有富贵、骄奢的习气的,他是不愿意结亲家的,他说的很清楚,因恐其家子女有宦家骄奢习气乱我家规,诱我子弟好奢耳。曾国藩可以说是晚清的重臣,家族势力庞大,不仅有权有势,还有钱,从其对应对太平军一手组建的湘军中就可以窥见一二。但其仍然担心自己的家族子弟被诱惑,因为骄奢*佚会让一个殷实庞大的家族快速败落,他是非常明白这些道理的,因此他甚至要求家族子弟都要下地劳动,并且从最小的家务事做起,这有利于家族子弟的心智的成长。

而在圣经旧约中,上帝对古以色列人也有同样的要求,就是不允许他们与外邦通婚,因为外邦的败坏习俗和拜偶像的习惯会让以色列人快速的被诱惑而堕落,因此在以色列人中至今还是存在着这样的习俗要求,不可以与外邦通婚。

上帝命定的实质性意义,就可以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字句,而是可以在具体的情况面前,因为环境和人的不同,灵活的运用以保障神命令的实质性意义得以实现。古以色列人在尼希米和以斯拉的时代,我们知道当时从古巴比伦回归的犹大人已经与外族通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民族的语言和对上帝的信仰,因此当时已经到了再不采取手段,以色列人可能要被外族同化的地步。所以尼希米和以斯拉他们要求当时的以色列人离绝外邦人,使以色列好的风俗习惯得以保留下来。

而在路得记中也记载了外邦人路得嫁入以色列,并且成为古以色列王大卫的祖母,成为耶稣家谱里的祖先,而路得能够嫁入以色列,是因其美好的品德,其相信以色列人的神,并且按照以色列神的要求去遵守,在丈夫离世后,不离不弃的照顾其婆婆。因此圣经中告诉我们,人对上帝的信靠,以及美好的品德是最最关键的,而至于其是否是外邦人的身份,并不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

然而从古巴比伦回归的以色列人一代代流传的离绝外邦人的规矩,变成了对外邦的歧视,以及成为自己骄傲的资本,在他们的眼中外邦人都是污秽的,都是要来供养以色列人的,至于外邦人要想成为像以色列人一样的身份或者想要融入以色列人中,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今天的以色列人已经把自己和外邦人做了最简单的标签区分,不会因为你的品行好而接纳你。反而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家风和要求,不仅只看出生,更看这人的家庭环境如何,以及这人的品行,这才是最符合上帝对于离绝外邦习俗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婚姻大事选择的要求,以及古以色列人对婚姻大事的要求都有相同的地方,都是要求家风正、品行端,而骄奢*佚之类是人们都拒绝的。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的必备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

《孔子家语》汇集了大量孔子的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孔子与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此外,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的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与包括《论语》在内的众多文献相比,《孔子家语》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被称为“孔子研究第1书”。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古代著名劝善书,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员、思想家袁黄。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个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不一样的曾国藩(121)

第十八章

衣锦还乡遭家变 新贵入世心态显

再来看看道光十九年下半年的情况:

七月

“七月十二日,晴,身上发癜疯,不能写寿序。陈雁门蒙师来”。“七月十三日,晴,仍发癜疯。作寿诗一首,接朱尧阶信”。

儿时的蒙师、曾多次戒尺掌心的陈雁门老师反过来看他这个有身价的学生来了。身上的皮癣症状又开始发作,身体上的皮肤无缘无故地开始角质化,坚硬结痂,酥痒难耐。应确定是牛皮癣。

八月

“八月十七日,阴,早雨,余教国正勤俭忠信”。“族中有个叫国正者,在宝庆营。其父故衡阳,随母至湘乡,因徙寓宝庆,娶金氏,生国正兄弟四人。余因修谱事,踪迹其源流,悯其孤苦,因教之勤俭忠信。复至两营及协镇都督处,托其照拂。最早由宝庆起程,行六十里宿”。

意指同族一个叫曾国正的人。开始主动协调一些族人的事务,自觉承担族谱等公事;显然,因身份不同而开始变化了。

九月

“九月十七日,大雨,挽功杰知县”。“由官庄行八里,至杉木桥曾功杰家。功杰曾为直隶河间献县知县,本年六月故。是日开吊,丧事即办得整齐。余有挽联云:壮岁宫袍,耆年昼锦;陔南丛桂,蓟北甘棠”。

曾国藩冒雨去参加一个葬礼,死者名叫曾功杰,曾经是一个知县。虽是应酬,分明是在参与政务类的事务了。

十月

本月对于曾家来说,确实发生两件大事。

“十月十四日,晴,四妹出阁”。“昨夜未睡。是日黎明,送四妹出阁。父亲、母亲、余及二妹送亲,共夫七十八名,并朱家来夫百一十二名。日中,饭黄巢山。夜,宿梓门桥。早,与朱家约黄巢山媒轿来往及亲轿来往共四餐,皆余家办;紫门桥来往四餐,皆朱家办。四妹出阁,哭甚哀,余亦甚难为情”。

曾国藩四妹妹出嫁,这应是其首次出面组织的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活动,总计112名轿夫的往来餐饭,确是需要仔细协调的大事。此事颇为不解,为何秉持 勤俭的曾氏家族却如此铺张 ?此事待后专门详述之。

“十月廿六日,晴,叔父高轩欲以温甫为嗣”。“以三弟温甫出抚与叔父高轩为嗣。先是,温甫少时,星者言其当作叔父义儿乃得长生,乡俗呼干爷也。后叔父无子,婶母病十余年,祖父屡次欲以温甫出抚,未果。本年七月,叔父以见嘱托,母亲不允,至是再四劝谐。是日请族戚四席”。

曾国藩兄弟姐妹九人,排老大的大姐嫁得最惨,刚嫁过门丈夫就精神错乱,从此苦寒一生。曾国藩排第二,但他是长子,所以上面的大姐不作数,他被称为大哥。 二弟曾国潢 ,字澄候,比哥哥曾国藩小9岁,是曾国藩日记家书中经常提及的澄弟。 三弟曾国华 ,字温甫,比曾国藩小11岁。日记记载说,曾国华小时候,有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夭寿,但如果让曾国华过继给叔叔曾骥云的话,就能够长命百岁。 四弟曾国荃 ,字沅浦,他比曾国藩小13岁。 五弟曾国葆 ,字季洪,比曾国藩小17岁,后来他改名叫曾贞干,字事恒。他被曾国藩称为季弟。

此外,按照家族的大排行,二弟澄弟曾国潢,又称四弟;三弟温弟曾国华,又称六弟;四弟沅弟曾国荃,又称九弟,他也是历史上最经常提到的曾老九。最小的五弟季弟曾贞干,他仍然被称为季弟。

十一月

“十一月初二日,晴,寅刻得一子(曾纪泽生)”。“是日,起行进京,寅刻生一子。二月初一,儿子桢第夭后,内人不时啼泣,昨夜涕零不止也。九世祖妣屈太孺入葬衡阳白果鸡公头周人入屋后,后失挂扫。今年祖父至白果,寻出。本日,合族走坟上竖碑,共百馀人,在余家同云,夜宿白果。下半日阴,北风”。

“十一月十三日,阴,议定修谱事”。“住白庐家。白庐之尊人名衍咏,号雩台,尝请于有司求为莱芜候世袭翰博。后又倡修曾子庙,求为曾氏南宗子。曾氏有修谱者就之余家议续谱,本年六月有成议。至是,余与家叔及上增叔同至仙舫、白庐家订修谱事,议每丁出钱百三十文;翰博印谱一部,圆印谱三部外,需谱者每部钱四千文。白庐之母丁氏,本年余曾为作寿屏也”。

先由其祖父牵头,对本族事务专心主事,为曾国藩做了一个好的榜样。自此,曾国藩开始花心思用心族事了。出人头地的曾国藩,重修曾氏家谱( 后章专述曾氏为修谱事远涉他地核查,颇令人感动 ),是让每户人家掏钱,如果想收藏这本族谱,还要出更多的钱。自此,曾国藩已自觉将族事视为已事,已然变为公共事务之主事之人。

十二月

“十二月初七日,晴,霁,夜与啸山登岸步月。由陈池望逆风行六十里,至鹿角。夜,与啸山登岸步月。积雪未消,月明如昼。船甚多,远火高低,与星荧荧,二更登船始睡”。这则日记,记录了曾国藩即将动身返京。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从文字的记述上可知:日子一天天过去,虽然大多极其平淡,但细心的朋友或许早已看出了曾国藩的心态、行为渐渐发生变化。同时,有心之人也知,一个人发生改变极少会突变或骤变,大多是于平凡、平淡之中渐变。一般而言,哪有常常发生惊天动地之事之理?

即便是平淡之中,也已可见曾国藩的变化了:他即由原来的自卑、持重,变得自得、自喜、自负,甚而骄燥、骄傲、骄盛了;往日整日的读书习字之类也被各种事务所冲淡;行为上也开始由无人问津,转而有人攀附、围聚、跟随、追随,于族事、公事始有人相商、到略有所涉,再到主动介入、主事,后到全面主导,而初显入世之行,已不似以往只顾埋首故纸中之腐儒教条刻板;随其话事权、影响力渐渐扩大,感觉愈来愈好,慢慢有了自我膨胀的心理铺陈与资本,直到多次碰壁之后,才方知天高地厚。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照录曾氏一年又一月有余的日记,绝不是无话找话,而是有意让有心的看官细心阅读其日记,从其日记的婆婆妈妈、了无生趣、甚至有些无聊琐碎的内容中,以主人翁的角色代入其中,感受曾氏之为人处世。笔者之意图,亦想通过展示“ 日记抄录 ”给看官以参考,实有以下几点考虑,不知以为然否:

一是给有心者示例如何记日记 。日记本无他,就是自己记自己看,如果记录者觉得要学习主人翁,也要与人看,则属于较高层次而另当别论。日记体例上,无非是将日期、天气、心情、所做事项记下而已;有时甚至流水帐也无所谓。如果可说内容较多,也可尽叙感想、收获之类不一而足。

二是展示曾氏的坚持如一习惯。 正如其不断强调的“恒”,他就是这么坚持的,而且长期坚持下去,于修身、律已尤为重要。同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积累资料性的原始记录就特别有意义了。因此,本书也大致有如此笔调,并不以情节跌宕起伏、悬念环环相扣而有意或刻意取悦读者,而是保持较为严肃的态度展示如常,让读者从中感悟曾氏人生所历、所思、所学、所为。

三是有意以白描手法努力再现原貌,让人觉得伟人的日常也并非天天惊天动地、充满惊险或有趣 。使人觉得曾氏之如常是何等的平常,足见其可见可学。虽平淡如常,能否学到精髓,则关键是当事人是否有恒、有志、有心而学。

四是展示伟人于发生重大变故时如何如常地处世 。正如主人翁常说的:“每到大事有静气”,而不以已或家变而受干扰,导致重要事项与场合缺位。此则为 伟人与常人大不同之处 !

正是与此看似平常的年月里,曾国藩却是干出了一件足以影响后世的大事。欲知后事如何,敬请关注后文。

,这里面难道不需要背因果吗?我们也能理解曾国藩为什么不同意子女离婚了

曾国藩对儿女婚姻的决定揭示了为何信的与不信的不能同负一轭近日,本人喜得一本《曾国藩家书》,闲暇时刻即翻读阅览,叹古人之智慧广大!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