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家谱智家谱谁知道
您好!
一、智姓源流
东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荀息),以采邑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为“荀”。《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逝敖生庄子首”。
在晋景公时期,晋国大将荀首(荀息之子),因功被分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北部、临猗县南部、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一带),他以封邑“智”为氏。
“智”,古文写作“知”。
故智姓出自荀姓,荀首即智首(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78年),为智姓始祖,卒谥庄,史称智庄子,从此薪火承传,世代繁衍。
始祖 智首
史书称荀首(知首),智庄子,生智罃。
二世祖 智罃(嵤)
史书称荀罃(知罃)、智武子,生智朔。
三世祖 智朔
史书称荀朔(知朔),生智盈。
四世祖 智盈
史书称荀盈(知盈)、智悼子,生智栎(跞、砾)。
五世祖 智栎(跞、砾)
史书称荀栎(知栎)、智文子,生智申、智徐吾。
六世祖 智申(甲、中)
史书称荀申(知申)、智宣子,生智宵、智瑶。
六世祖 智徐吾
史书称知徐吾,晋国涂水大夫,别族于太史为“涂”氏。
六世祖 智果(过)
史书称知果(过),晋国大夫,智家军军师,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七世祖 智宵
史书称知宵,智申长子,生智国。
七世祖 智瑶
史书称荀瑶(知瑶)、智襄子,生智开。
八世祖 智国
晋国大夫、武士,智家军首领。公元前453年,水淹晋阳时,为保护智瑶出逃而亡。
八世祖 智开
晋国大夫、武士,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八世祖 智宽
晋国守别邑的大夫,公元前448年,赵、韩、魏三家分智6年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二、郡望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据《元和姓纂》记载:“知,望出天水、河东、陈留”。
天水郡:西汉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西北),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东汉永平17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相当于今在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平凉地区庄浪县、静宁县,天水地区的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县的地区。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即今黄河以东的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一带。
陈留郡: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陈留县,西汉改设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郸珐策貉匕股察瘫畅凯开封市东南)。相当于今东至河南省商丘地区的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地区的开封市、尉氏县,北至新乡地区延津县,南至开封地区杞县的地区。
《括地志》记载: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40里。
蒲州 前秦皇始四年(公元前354年)置秦州,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秦州为蒲州,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徙废,治所在今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唐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置蒲州,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唐武德三年移治原蒲州城,领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等县,今为山西运城地区。
虞乡县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改绥化县为虞乡县。隋属河东郡,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徙废,故治所在今永济市虞乡镇西北开张镇古城村、常青乡东下村一带。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别置虞乡县,属蒲州,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属河中府。五代、宋、金俱称虞乡县。
《博物志》载:解县有智邑,当即智城在虞乡。
解县 《战国策》载: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 于解”。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名北解县。北周废。故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十八里城西村、城东村之间,遗址尚存。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虞乡县自绥化故城来治,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解县。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唐贞观二十二年复置,属河中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解州为解县。建国后的1954年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故治所即今运城市解州镇。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晋国图》记载:“智”在今永济县正北15公里处。
旧《临晋县志》载:在县西南30里的伍姓湖北岸,有一座古城,谓解梁城,为智伯强盛时期所建,也叫智城,其迹犹存。
解梁城 《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解梁城即旧临晋县西南、伍姓湖北之解城。《旧临晋县志》称南古城村,现为永济市北部的开张镇古城村。
李氏家谱好象比较乱你最好到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这里仔细地看一下,应该可以找到你的答案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姓分布地域遍布神州,史籍载李氏郡望存13个之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李慕生五子:辅、特、骧、庠、流。李辅,为骁骑大将军;二子李特,字元休,宣威将军、长乐乡侯,因其子李雄即帝位,而被迫谥景帝,庙号始祖;三子李骧为骁骑将军,以其子李寿即帝位,而被追谥为献帝;四子李庠,字元序,为威寇将军、杨泉亭侯;五子李流,字元通,为秦文王。
李特三子:始、荡、雄。李始为武威将军;李荡为骁骑将军;李雄,字仲隽,为位前将军,即帝位,国号蜀,在位36年,谥日武帝,庙号太宗。李荡有五子:班、(王含)、稚、(王午)、都。李班,字世文,袭帝位一年,而李雄之子李期杀之于殡宫;李(王含),为中领军,李稚为将军,皆死于氐人;李(王午)弃涪城奔晋都,为中宗所杀。
李雄有四子:越、期、霸、保。李越为建宁王、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李期,字世运,杀李班而自立,在位三年,骧子李寿废之为邛都县公,谥曰幽;李霸、李保皆不病而死。
李骧子李寿,字武考,废李期而自立,在位五年,谥昭文皇帝,庙号中宗。
李寿有三子:势、广、福。李势,字子仁,嗣父位,五年而国亡,晋封之为归义侯、广大将军、汉王,后因求为太弟而坐罪,贬临邛侯,自杀。
李寿弟李攸,为安北将军。
李流子李世,为位将军。
京兆,即首都,唐时为长安。陇西李氏后徙京兆者,是岷州刺史李嵩。李嵩生洮州刺史思恭;李思恭生钦;李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李晟字良器,德宗时为相,任太尉、司徒、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生有十二子:愿,为河中节度使;聪,为光禄寺主簿;(纟总),为太子中允;(孙心),为左神武大将军;(冯心),为右威卫大将军;恕,为光禄卿;宪,为岭南节度使;(朔心),为陈许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懿,为渭南尉;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生左神武将军琢;(其心),为右羽林将军;(殷心),为岚州刺史。
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
陇西和赵郡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赫无比。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大唐帝国在290年之间,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39房;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之后裔。赵郡李氏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17位宰相,文治武功,没人能比。据明代学者朱彝尊所说,赵郡李氏之族最大,甚至超过张、王、刘、赵等诸姓之上。
秦国的司徒李昙,其幼子李玑传下了赵郡房,其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赵郡房与陇西房同出一源,又各有所
李氏字辈谱100例(一)
1、湖北: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 光天化月照, 鸿先喜泰尧, 才发兴隆茂, 林应登文朝, 忠厚传家远, 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 仁义礼智信, 天地元黄宇, 宙兰馨竹秀;
6、 有、芳、毓;
7、李煜同族: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 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 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 国、勋、业、秀、广;
13、福建: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 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 簪缨甲第庆缠绵 ,南宫归获超今古, 兆楚人文极万千;
18、 华国才猷真裕俊, 经邦读列可光前, 云初祖尔原同气, 源远流长百世传;
19、 常绍前光修德大 家声远振诗书长;
20、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 存心宽忍百世其长, 兴宗耀祖富贵永强, 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 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 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 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 文运振明新 ,学道恢仙泽, 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0、显、 万、 鸿、 清、 荣;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
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3、文、朝、述、先、伟;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5、人文未起,升朝辅正;
46、光良久远善 ,任孝一正方, 元启天开宗, 易长文明辉, 先绪克定大, 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8、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49、贵宗云朝春光庆 天道显昭崇典则 玉成才美期登用 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
51、万代朝天子, 大圣尊周孔, 嘉言启世儒,弼教歌熙绩;
52、万代朝天子,金阶玉殿行,少年如有志,永远立功名;
53、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54、宏、世、开、庆、胜、玉、春;
55、西、腾、登、尚、忠;
56、仕文武国中尚元,金玉兴隆永帧祥,才汉豪杰显育秀,富贵英华大吉昌;
57、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58、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59、启、登、朝、正、大、光、明、宗、祖、德、承、世;
60、纯玉振金生,九学光显文,殿传明世焕,万芳清春;
61、令再仲常,仁定文德,昭仕承宗,源紫百千,祖代昌荣,安居永远,忠孝才良,万世光显,高曾衍庆,祠裔维蕃;
62、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63、上仲孟季、文治玄邦、世必有子、国应宗昌、远法近守、永正贤良、道崇德盛、厚笃伦常、恢弘先志、启迪辉光;
64、正、亮、先、仁、德;
65、山依益世雨,继学仰锦品。国公天水茂,元德振家声。大本先忠孝,从延发正音。诗书登甲第,礼仪习光兴;
66、英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67、德、传、延、长、孝;
68、宝、玉、凤、振;
69、丰寿永德文,芳宝玉凤振;
70、元、枝、勋、在、锡;
71、新、宗、世、芳;
72、宏、承、贵、显、学、守、尊、光;
73、春之有永洪朝景-----------宗继守学兰克广世传;
74、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75、克、作、合、祥、金;
76、大、义、必、尚、尧、仁、中、和、恒、孝、本;
77、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78、浴、师、宪、培、法、承、钦、敬、持、循、广;
79、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80、世光孟行(仁)廷延宣,明最仲念信(文)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均(善)嗣尚彦思孔子,应居春景道贤良,运启光昌宗本大;
81、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82、珠火朝君文,友笃宽松云,文大创景馈,树柏尚元荣------正德由来远,忠臣作儒生;
83、全、万、凤、庆、国,建、富、继;
84、世、守、海、孝、存、灵、圣;
85、玉、春、守、俊;
86、洪、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87、生、有、日、月、星、辰、瑞;
88、朝、纲、世、登、永、吉、大、昌;
89、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90、振、凤、玉、树、国、永;
91、流、芳、清、白、世;
92、月、成、兴、相、道;
93、克茂见兆增,树来延纪宗,永成世文明,续传焕之卿;
94、国文向其春,心正是子(瑞)荣,宗之必永胜,光大为家庭;
95、先、泽、远、志;
96、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97、显令维泽毓,昌世远延年,绪德思恩广,绍忠庆吉贤;
98、玉福学廷荣,芝兰百世昌,忠厚传家远,诗书礼义长;
99、一、之、承、国、庆;
100、正学先光大, 逢开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时
参考资料: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是全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县域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大河流葫芦河由四大支流清水河、南小河、显清河、西小河等河流汇成,自北而南,纵贯秦安中部。县境内海拔1120米—2020米。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04℃,正常年景年均降水量5073毫米。
行政区划
秦安县辖5个镇、12个乡:兴国镇、莲花镇、西川镇、陇城镇、郭嘉镇、刘坪乡、五营乡、中山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铺乡、千户乡、王窑乡、云山乡、王尹乡、兴丰乡。共有6个社区、428个行政村。
兴国镇 面积6521平方千米,人口78843人(2005年)。辖6个社区、28个行政村。
秦安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兴国镇解放前称街泉镇,1954年改名为城关镇,1984年更名为兴国镇至今。1985年全镇11个村,7个居委会,共有6116户,25242人,其中农业3461户,16231人。2004年1月撤乡并镇后,全镇辖3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2005年末总户数23198户,总人口78843人。其中农业人口52191人,非农户26652人,全镇总面积652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209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6个村:⑴撤销杨坪村、十里铺村,并入蔡店村;⑵撤销宋洼村、张磨村,将宋洼村和张磨村的张家磨自然村并入王新村,将张磨村的周家庄自然村并入凤山村;⑶撤销小湾村,并入贾川村;⑷撤销蔡山村,将蔡山村的蔡家山自然村并入邢泉村,将蔡山村的彭家坪自然村并入何川村。撤并后共辖28个村:丰乐、南关、凤山、北大、茂林、依仁、贤门、映南、蔡店、郑川、庙嘴、王坪、邢湾、李山、康湾、枣滩、赵湾、高坪、何川、邢泉、王新、康坡、孙蔡、腰崖、蔚林、蔡小、贾川、李家河。
莲花镇 面积9452平方千米,人口42074人(2005年)。辖26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北部,地处静宁、庄浪、秦安三县的交汇地带。2000年撤乡建镇。全镇面积9452平方千米,2005年底,全镇共28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9556户,42074人。2006年撤销2个村:⑴撤销安台村,并入董家新庄村;⑵撤销七图村,并入高楼村。撤并后共辖26个村:莲花、上河、姜寨、仁义、桑川、郭河、袁山、冯沟、曾梁、大庄梁、槐龙、新庄湾、湫果、高楼、小户、范墩、阳湾、湾儿、董湾、曹家川、好地、双庙、董家新庄、马曲、姚_、吴湾。
西川镇 面积7282平方千米,人口38939人(2005年)。辖30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城西郊,东接兴国镇,西邻王窑乡,南靠千户乡,北与叶堡乡相毗连,最南端和北道区西坪乡相濒临。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千米。镇域海拔在1120—1865米之间。全镇南北走向20千米,东西宽10千米,总面积728185平方千米。2001年西川正式撤乡建镇,同时又被县委、县政府列为新城区。2005年,全镇共43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8105户,38939人,其中农业户7492户,38159人,全镇人口密度为534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13个村:⑴撤销曹家洼村,并入郑桥村;⑵撤销鸭儿沟村,并入张新村;⑶撤销吴洼村,并入雒川村;⑷撤销周家峡口村,并入王峡村;⑸撤销刘家沟村,并入小寨村;⑹撤销孙嘴村、郭家山村,并入姜湾村;⑺撤销梁山村、安家湾村,并入王家小庄村;⑻撤销进马山村,并入焦山村;⑼撤销黑龙洼村,并入李洼村;⑽撤销上高堡村,并入姜堡村;⑾撤销冯家山村,将冯家山村的冯家山自然村并入雒堡村,将冯家山村的歹家窑自然村并入宋峡村。撤并后共辖30个村:王家小庄、下王峡、侯辛、姜堡、王堡、何湾、鸦湾、李洼、宋峡、王湾、李堡、雒堡、宋场、张坡、王峡、折桥、雒川、焦山、水沟、王家牌楼、小寨、川口、姜湾、张新、神明川、安坪、张坪、高堡、郑桥、吴川。
陇城镇 面积7894平方千米,人口31272人(2005年)。辖22个行政村。
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45千米。东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接清水县,地处张家川、清水、秦安三县交界地带,镇域面积7894平方千米。海拔在1500-1900米之间。陇城镇历史悠久,三国古战场街亭就在境内,是古秦安四大集镇之一。史料计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凉洲刺史部冶在陇城(古名为龙城);西晋时设置略阳郡、略阳县,隋朝时设置陇城县。以后历代在陇城一直设置有道、县、镇的建制。解放后设立陇城区,1965年撤区并社,1984年撤社立乡,2003年撤乡建镇。2005年,全镇辖3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6534户,总人口31272人;其中农业人口22452人,非农业人口8820人;人口密度393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8个村:⑴撤销李家庄村,并入略阳村;⑵撤销石堡村、张傅村,并入南七村;⑶撤销梨园村、常家坪村,并入常营村;⑷撤销中庄村,并入阴坡村;⑸撤销赵山村,并入崇仁村;⑹撤销王李村,并入头图村。撤并后共辖22个村:张家沟、张湾、娲皇、山王、张赵、陈村、凤尾、王家湾、常营、西关、龙泉、略阳、上袁、南七、头图、阴坡、朱魏、范吕、上魏、许墩、金泉、崇仁。
郭嘉镇 人口45784人(2005年)。辖35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北部,距县城20千米,地处通渭、甘谷, 秦安县三县的交汇地带。2005年,全镇有42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9113户,总人口457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人。2006年撤销7个村:⑴撤销黄湾村,并入刘家上沟村;⑵撤销赵河村,并入槐庙村;⑶撤销朱沟村,并入段坡村;⑷撤销河滩村,并入胡河村;⑸撤销下庄村,并入月阳村;⑹撤销柏集村,并入高崖村;⑺撤销何湾村,并入刘湾村。撤并后共辖35个村:郭嘉、邵嘴、暖泉、刘家上沟、洛泉、下山、耀紫、马峡、宋沟、寺嘴、胥堡、涡坨、元川、槐庙、_王、高崖、邵堡、槐川、车坪、西山、上川、朱湾、邵沟、张河、瓦坪、孙坡、背后沟、胡河、刘湾、吊湾、陈沟、把龙、月阳、王家阴_、段坡。
刘坪乡 面积581平方千米,人口23080人(2004年)。辖21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部,毗邻县城。面积581平方米,海拔1220—1900米,西低东高。2004年,全乡共辖22个村,46个村民小组,4571户,23080人。2006年撤销1个村:撤销关新村,并入杨家大湾村。撤并后共辖21个村:寺坪、秦_、杜寨、树庄、陈家寨、任沟、川子、墩湾、赤山、老湾、崔河、何家湾、邓坪、刘坪、周家湾、任吴、彭_、乔沟、黄家湾、张寨、杨家大湾。
五营乡 面积99平方千米,人口39851人(2005年)。辖31个行政村。
地处秦安县东北部,距县城45千米,是闻名中外的大地湾遗址所在地。2005年,全乡辖32个行政村,7731户,39851人,总面积99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1个村:撤销安山村,并入赵王村。撤并后共辖31个村:邵店、赵宋、马川、罗湾、胜利、焦沟、王_、西坡、何洼、杨湾、敦厚、腰庄、鱼尾、袁庄、雒塬、张塬、杨山、北坡、王店、蔡河、薛李、陈峡、赵王、麻沟、蔡仁、阎沟、花双、马小、魏山、徐_、王家阳_。
中山乡 面积1188平方千米。辖28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部山区,距县城33千米,地处东经105°21′-106°02′,北纬34°44′-35°11′之间,东与五营乡接壤,南同兴丰乡,清水县王河乡相邻,西靠刘坪,北依莲花乡。全乡南北长33千米,东西宽19千米,海拔1600-1984米,总面积118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2518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6个村:⑴撤销渠子村,并入酸刺坡村;⑵撤销张麻村,将张麻村的张麻家自然村并入东寨村,将张麻村的贾家山自然村、张家湾自然村并入宋坡村;⑶撤销九龙村、武坡村,并入北庄村;⑷撤销刘箕村,并入中山村;⑸撤销观音村,并入下陈村。撤并后共辖28个村:中山、车山、山后、北庄、香山、宋坡、佘王、郭箕、肖渠、簸箕、蔚文、东寨、苏峡、牛杨、河湾、姚沟、下陈、元锋、孙赵、县家湾、酸刺坡、景家、后沟、胡家崖湾、缑湾、吊坪、何山、郭_。
叶堡乡 面积9497平方千米,人口38519人(2005年)。辖22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中部,距县城北10千米处。地形东西狭长,西部是河谷盆地,东部是高山梁峁区,全乡海拔在1200m至1800m之间。全乡总面积9497平方千米。叶堡乡历史悠久,乡境内的阳兀川(历史上称显亲川或敬亲川),从西汉时始治著名的成纪县至唐朝,曾是几个朝代的州、县治地,历时800余年。2005年,全乡共有25个行政村,90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8356户,38519人,人口密度405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3个村:⑴撤销王坡村,并入蔡家牌楼村;⑵撤销殷沟村,并入李坪村;⑶撤销张武村,并入钱坪村。撤并后共辖22个村:叶堡、钱坪、李坪、东升、马庙、何李、新阳、金城、侯滩、新区、师河、庞宋、何坪、新联、三棵树、蔡家牌楼、武庄、程家崖湾、程沟、窦家沟、王沟、吴沟。
安伏乡 面积7142平方千米,人口36218人(2005年)。辖24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城偏北部。全乡总面积7142平方千米,海拔在1300-1800米之间。2005年,全乡辖28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218人。2006年撤销4个村:⑴撤销温湾村,并入麻湾村;⑵撤销大坪村、集贤村,并入龚川村;⑶撤销水泉村,并入剪湾村。撤并后共辖24个村:安伏、陈河、伏湾、姬峡、姬洼、杜家岘、朱峡、麻湾、新湾、杨寺、沟门、刘沟、伏洼、安川、刘洼、龚川、剪湾、李河、杨峡、宋湾、杜湾里、大庄、阳山、魏坟。
魏店乡 人口33492人(2005年)。辖31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城北50千米处,西连通渭县,北、东接静宁县,南邻本县郭嘉镇、安伏乡。南北长146千米,东西宽97千米,北高南低。最高山为高高山,海拔1880米。主要河流为显清河。2005年,全乡共有33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132个自然村,总户数6549户,其中农业户数6267户,总人口33492人,其中农业人口32556人,非农业人口936人,人口密度241人/平方千米;乡政府驻地魏南村。2006年撤销2个村:⑴撤销辛_村,并入张家坡村;⑵撤销田山村,并入龙王庙村。撤并后共辖31个村:刘家四嘴、梨树梁、龙王庙、孙庄、陇滩、庞沟、康家坡、刘岔、焦湾、化_、武华、魏坡、魏南、董家湾、陈寨、张家寨、伏峡、孙阴_、侯坪、双石、王家窑、大湾、伏河、陈庄、山上湾、吊川、张家坡、_湾、任学、蒋台、张家坪。
王铺乡 面积1472平方千米,人口30123人(2005年)。辖30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北部,是全县海拔最高处,最高海拔2012米,距县城42千米,面积1472平方千米2005年,全乡有35个村,总人口30123人,农业人口28958人。2006年撤销5个村:⑴撤销罗门村,并入贾岔村;⑵撤销吴家河村,并入高湾村;⑶撤销阳坡湾村,并入大寺村;⑷撤销水滩村,并入榆木村;⑸撤销马林村,并入梁岘村。撤并后共辖30个村:王铺、梁岘、马庄、五营、半墩、冯_、曹家湾、冯家沟、罗店、罗孟、岳谢、冯堡、贾岔、杨崖、卢胡家、崔岔、郭岔、阳_、郭集、高湾、周岔、连湾、坡洼、榆木、邵庄、庞河、大寺、张嘴、青林、师家山。
千户乡 面积7684平方千米,人口26194人(2005年)。辖34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西部半山区,与甘谷县、麦积区交壤,总区域面积7684平方千米。海拔在1400—1870米之间。2005年,全乡总户数5430户,总人口26194人,辖34个村委会,44个村民小组。2006年撤销17个村:⑴撤销王嘴村,并入王岭村;⑵撤销胡家渠村,并入曹湾村;⑶撤销成家大湾村,并入天城堡村;⑷撤销任张村,并入永安村;⑸撤销董家湾村、何陈家村,并入周湾村;⑹撤销铧尖村,并入六图村;⑺撤销姚沟里村,并入卢沟村;⑻撤销永乐村,并入四坪村;⑼撤销王家吊湾村、汪家山村,并入田家山村;⑽撤销右树村,并入何吕村;⑾撤销周张家村,并入徐王村;⑿撤销积淤村,并入出食村;⒀撤销上寨村、任汪村,并入川珠村;⒁撤销赵家沟村,并入刘庄村。撤并后共辖17个村:千户、卢沟、刘庄、曹湾、老山、六图、永安、周湾、天城堡、王岭、田家山、出食、四坪、川珠、徐王、何吕、王家新庄。
王窑乡 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22777人(2005年)。辖23个行政村。
距县城17千米,面积为85平方千米。2005年,全乡25个村委会,97个村民小组,115个自然村,4652户,22777人。2006年撤销3个村,新成立1个村:⑴撤销郭老村,并入漆老村;⑵撤销崖湾村、蔺家村,合并成立罐岭村。撤并后共辖23个村:杨何、高洼、石沟、彭家、何沟、堡子、下湾、吕山、丁山、高庙、魏湾、山场、乔庙、刘窑、王窑、阴湾、小湾河、张洼、漆老、杜湾、阎山、雨伯、罐岭。
兴丰乡 人口34215人(2005年)。辖22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南部,东接清水县王河、远门二乡,南接云山、王尹乡,西邻兴国镇,北与中山乡接壤,乡政府所在地兴丰村,距县城22千米。最高海拔范山梁1880米,最低海拔拔湾河谷1420米,平均海拔1680米。2005年,全乡辖23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全乡7203户、34215人,其中农业人口6866户、33808人。2006年撤销1个村:撤销董家大庄村,并入何杨村。撤并后共辖22个村:兴丰、古湾、震霖、三图、傅寨、范山、拔湾、槐阳、石_、槐树、阳坡、上陈、阴_、燕湾、安湾、李家山、朱李、褚湾、那坡、郑峡、何杨、张庄。
云山乡 面积5863平方千米,人口19025人(2005年)。辖20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南部。东连清水县土门和远门乡,南接清水县郭川乡和天水麦积区石佛乡,西与王尹乡接壤,北邻兴丰乡。面积586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7%。乡人民政府驻云山村,北距秦安县城22千米,南距天水市区31千米。最高的梁家山,海拔1806米,最低的潘家河,海拔1360米。2005年底,云山乡下辖云山、杨吴、吴大、康崖、张湾、葛赵、霍李、潘河、下寨、上姚、兴隆、高党、张沟、李川、卢坪、徐张、蒲山、南沟、谢马、西庄、背洼等21个村民委员会,59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全乡3912户,190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0人,人口密度为317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1个村:撤销李川村,并入卢坪村。撤并后共辖20个村:云山、兴隆、上姚、下寨、背洼、卢坪、潘河、西庄、张沟、高党、南沟、徐张、张家湾、葛赵、霍李、康崖、吴大、杨吴、谢马、蒲家山。
王尹乡 面积703平方千米,人口29030人(2005年)。辖18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南部,东连云山、兴丰两乡,南接北道区石佛乡,西、北与兴国镇接壤面积703平方千米。2005年,辖26个行政村,总人口29030人。乡政府驻地尹家川村,西北距县城11千米。2006年撤销8个村:⑴撤销草湾村,并入胡家坪村;⑵撤销全家窑村,并入西王村;⑶撤销成小村,并入南瓦村;⑷撤销郭湾村,并入姚家沟村;⑸撤销马山村,并入马河村;⑹撤销包全村,并入赵梁村;⑺撤销总门村,并入李磨村;⑻撤销孟河村,并入郭山村。撤并后共辖18个村:尹川、王川、胡家坪、郭山、张底、南瓦、郝康、陶杨、姚家沟、王庙、李庄、王新庄、西王、赵梁、马河、孙湾、傅山、李磨。
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秦安县位列第68名。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以封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改为“荀”。姬逝敖也叫荀息。
后来,荀息的季子——荀首,因功被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西北、蒲州古城东南、临猗县南部一带)。他以采邑“智”为氏。所以,智姓源于荀姓,荀首即为智首,史称智庄子,是智氏始祖。
“智”,古文也写作“知”字。
一、智姓源流
东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荀息),以采邑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为“荀”。《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逝敖生庄子首”。 在晋景公时期,晋国大将荀首(荀息三子),因功被分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北部、临猗县南部、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一带),他以封邑“智”为氏。
“智”,古文写作“知”。
故智姓出自荀姓,荀首即知首(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78年),为智姓始祖,卒谥庄,史称智庄子,从此薪火承传,世代繁衍。
始祖 智首
史书称荀首(知首),知庄子,生知罃。
二世祖 智罃(嵤)
史书称荀罃(知罃)、知武子,生知朔。
三世祖 智朔
史书称荀朔(知朔),生知盈。
四世祖 智盈
史书称荀盈(知盈)、知悼子,生知栎。
五世祖 智栎(跞、砾)
史书称荀栎(知栎)、知文子,生知申、知徐吾。
六世祖 智申(甲、中)
史书称荀申(知申)、知宣子,生知宵、知瑶。
六世祖 智徐吾
史书称知徐吾,改为“涂”氏。
六世祖 智果
史书称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七世祖 智宵
史书称知宵,知申长子,生知国。
七世祖 智瑶
史书称荀瑶(知瑶)、知襄子,生知开。
八世祖 智国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智时,为保护智瑶而亡。
八世祖 智开
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二、郡望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据《元和姓纂》记载:“知,望出天水、河东、陈留”。
天水郡:西汉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西北),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东汉永平17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相当于今在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平凉地区庄浪县、静宁县,天水地区的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县的地区。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即今黄河以东的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一带。 陈留郡: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陈留县,西汉改设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相当于今东至河南省商丘地区的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地区的开封市、尉氏县,北至新乡地区延津县,南至开封地区杞县的地区。
《括地志》记载: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40里。 蒲州 前秦皇始四年(公元前354年)置秦州,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秦州为蒲州,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徙废,治所在今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唐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置蒲州,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唐武德三年移治原蒲州城,领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等县,今为山西运城地区。
虞乡县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改绥化县为虞乡县。隋属河东郡,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徙废,故治所在今永济市虞乡镇西北开张镇古城村、常青乡东下村一带。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别置虞乡县,属蒲州,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属河中府。五代、宋、金俱称虞乡县。
《博物志》载:解县有智邑,当即智城在虞乡。 解县 《战国策》载: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名北解县。北周废。故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十八里城西村、城东村之间,遗址尚存。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虞乡县自绥化故城来治,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解县。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唐贞观二十二年复置,属河中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解州为解县。建国后的1954年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故治所即今运城市解州镇。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晋国图》记载:“智”在今永济县正北15公里处。 旧《临晋县志》载:“在县西南30里的伍姓湖北岸,有一‘古城’,谓解梁城,为智伯强盛时期所建,也叫智城,其迹犹存”。
解梁城 《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解梁城即旧临晋县西南、伍姓湖北之解城。《旧临晋县志》称南古城村,现为永济市北部的开张镇古城村。
三、历史兴衰
(一)春秋战国时代(始祖智庄子至八世祖智宽投奔秦国)
公元前597年6月(晋景公七年),晋楚邲之战,荀首为晋国下军大夫。荀首的长子荀罃(嵤),读音(yīng),被楚国俘获。
注:史书称的荀罃(嵤)即为知(智)罃。
公元前589年,晋齐鞍之战,齐师败绩,荀首为佐上军。(《左传·鲁成公二年》记载)。
公元前588年,荀首用楚公子交换知罃回晋国。
公元前587年,荀首佐中军救许伐郑,取沦(在今河南荣阳西北)与祭(在今郑州市北)二邑。
公元前586年,荀首如齐逆女。
公元前585年,晋救郑侵蔡之,知庄子谏栗书而勿与楚师战,晋师乃还;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三年),麻隧(在今陕西径阳县北)之战时,荀庚代首为中军佐,盖其时首已卒。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11年),晋楚鄢陵之役后,智罃(嵤)任晋军下军副帅。
公元前573年(周简王13年),智罃迎公子周,与大夫盟而立为晋悼公。 公元前565年(周灵王7年),智罃升任晋军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 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诛杀晋公子,瓜分其封邑。
公元前472年,智瑶率师伐齐,再加上此后的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智氏的势力。 公元前464年,晋国智瑶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援军刚至,晋军撤退。 公元前455年(周贞定王14年),晋出公在位时,智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分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至此,晋国便由六卿专政,变为四家掌权。这四家就是智、赵、韩、魏,其中以智家势力最大最强,独智姓称伯,居四大公卿之首。
公元前455年,智瑶帅军灭仇犹国(仇犹国在今山西省阳泉地区盂县)。 公元前455年,晋国智瑶联合魏驹、韩虎,攻击赵氏,围攻赵氏根据地晋阳。
公元前453年,魏、韩倒戈,联赵击败智氏,斩智瑶,屠杀智氏家族,瓜分其领地,史称三家分智,揭开了三家分晋的历史帷幕。
公元前452年(秦厉出公25年),智开(智瑶之子)率其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记载)
公元前448年(秦厉出公29年),晋国守别邑的大夫智宽,在三家分智6年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记载)
(二)中国古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 四、迁徙与分布
(一)迁徙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
“三家分智”,智家军兵败,智伯被杀,祸殃智氏族属,赵、韩、魏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财产,智氏家族面临着空前灾难。
智氏部分遗族,不得不举族迁徙,隐姓埋名,远走他乡,祖居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上蔡县。
智开、智宽:在三家分智后,各率其邑族人投奔秦国,居天水郡。
智果一支族人,为避祸,由晋国史官改为“辅”姓,迁往他乡。
为避祸患,部分族人在事前改回荀姓。
智徐吾(六世祖,智申之弟),晋国涂水大夫,以封邑“涂”为氏,这支族人又得以保全,即延续到现在的涂氏。
部分族人改为“程”姓,即现在的山西省程姓。 明代洪武年间,根据国家移民需要,部分智姓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镇集中,迁往江淮、河北、河南、山东、东北一带。
智家谱智家谱谁知道
本文2023-11-22 22:37: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2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