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赶散的详细过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4收藏

洪武赶散的详细过程,第1张

在经历元末战乱的环境之下,由于长江的阻隔,扬州府的属县崇明岛并未受到战火侵扰,得以获得保全崇明岛位于长江出海口,其沙滩面积狭小,且水道时有变化,所以待战火停歇,人口纷纷往外迁移洪武二十五年(1392),崇明岛上民无田者2千馀户,迁往江北,这些居民越江而居,迁入地点多在扬州府的通州,海门县境之后,又有500户无田的县民,迁到苏州府昆山县境内其实从洪武初年以来,崇明岛陆续有对外移民的活动,不同的是所属政区的变化,洪武七年(1374)以前崇明岛隶属江北管辖,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后则与昆山县同属一政区

在洪武初年的扬州府,除了复业的当地居民外,其馀皆为流寓人口,根据现存的地方志及族谱资料,在苏北地区一带的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明初从苏州阊门迁移而来泰兴县居民的祖先,多原为皖赣名族于元末之际迁入,而兴化县则有原籍苏州大姓,于洪武初年陆续迁入兴化其他如宝应,江都等县望族,都认为祖先是由苏州迁入,这种原籍附会苏州的情形,是苏北移民普遍都有的特殊现象

从洪武九年至二十六年(1376-1393),扬州府的移民陆续迁入,新增移民总数达14万人,其原籍来自苏南,浙北,江西等地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扬州府74万人口之中,民籍移民及其后裔约50万人,除了崇明县之外,来自苏州及苏南,浙北地区的移民占总移民人口的一半,而来自江西与徽州的移民则各占四分之一

淮安府的移民亦有从苏州迁入的说法,如泗阳县的席,唐,吴,朱四姓,即是明初由苏州的东洞庭山(太湖有东,西洞庭山),昆山,句容,吴县等地迁入,因此该县仍存在有关原籍苏州的广泛传闻然而,明初的苏州移民似乎未到达淮安府北方,因此沐阳,海州等地,则流传另一种“洪武赶散”的说法“洪武赶散”,是由“红蝇赶散”,“红君赶散”的谐音转化而来虽然“红蝇”的一种解释是,因元末战乱所引起的疾病流行,而使移民们心中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但另外一种解释却是移民祖先受到洪武帝的驱赶,所遗留下的感叹

此外,来自零星的北方移民,特别是山西洪洞县民有部份迁入淮安府山东东南地区,原为山西移民迁入的区域之一,而后再辗转南迁进入苏北地区,因此有些苏北地区移民,是为山西移民的后代这些由山西洪洞移民向外迁徙的移民运动甚为频繁,从前朝开始乃至于整个明朝,多可发现其踪迹

洪武时期江南向江北的移民,大致以当时的黄河为北界,江南移民渡河北上,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事 其实奇特的现象还不止一个。现大多数苏北人把睡觉戏称为去“苏州”,体现了当时的苏州移民迁徙的过程中念念不忘祖籍地,数百年来一直没有忘记。今天的盐城人几乎都会告诉你祖籍是“苏州阊门”的,是“洪武赶散”而从苏南来到苏北的,这种文化现象与山东人所说祖籍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相同。据《盐城县志》所载,朱元璋登基后不久 ,为了报复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一带王府绅民对张士诚的拥戴,遂以移民垦荒为由,将王府40万人丁驱赶到苏北,留下了一段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为什么几十万人都说来自苏州阊门?苏州城内有八个门,其中蛇门与盘门都象征征服越国,使越朝吴之意。齐门面对齐国,意在制服齐国。阊门之意取自“天通阊阖风”,位于城之西,阖闾首先要西破强楚。盐城人说自己的祖先是苏州阊门的,这多少反映了洪武赶散的后裔憎恨朱元璋拥戴张士诚的“情结”。此外我们无法解释几十万人都来自苏州阊门这一历史现象为什他们么自称阊门的

1.当时迁出时,皆从阊门出去,在阊门登记,故如是说

2.当时朱元璋不满一些在苏北的人想返回原籍,想斩首,然后朱元璋边上的一个大臣想了个办法挽救那些人,他劝朱元璋说自己是苏州阊门的,希望朱元璋对苏州阊门的人法外开恩,然后马上通知在苏北的苏州移民,都说自己是阊门的,可以消灾,故如是说

3.但是这种祖籍多为苏州阊门的看法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怀疑。实际上如果如此众多的祖籍是真,那么一是难以组织如此大规模的移民,二是本地文化并没有呈现因为移民地文化扩散而取而代之或严重影响的现象,三是历史上没有正面的记载移民的记录。这很可能是由于战乱导致宗族关系的不稳定,等稳定后,原先家谱等未能保存,祖籍必定是后人重新编撰的,并不完全可信,再者由于年代久远,因此祖籍地相似可能是源于后人编撰家谱基于一种从众附会的心理而产生当地人多源于同一地的一种文化现象。于此印证的是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人多祖籍洪洞大槐树的传说,西南地区的麻城孝感乡传说,安徽的江西瓦屑坝传说,云南的南京移民传说等等。

祖籍是苏州者,主要分布在扬州、淮阴、盐城三个地区。移民到达的北部边缘,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西部基本上以京杭大运河为界,东部的南通地区基本不见 (注:这里要强调的是洪武赶散的迁入地不仅是苏北地区,凤阳府东部如现在的安徽五河、明光,盱眙西部等地也很多,所以以运河为界是不对的)。在这一地域范围内的今扬州、邗江、江都、泰州、姜堰、泰兴、高邮、宝应、淮阴、淮安、灌南、沭阳、宿迁、泗阳、涟水、盐城、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新浦、东海、灌云等地皆有分布。从方言的现状和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其中以姜堰、兴化、泰兴最为集中。响水、滨海、射阳、大丰的范公堤以东地区,明初尚未成陆,这里的苏州移民显然是在苏北地区二次或三次迁徙的。在这片地城范围内,自称是苏州移民后裔的至少在80%以上。明洪武年间,苏北地区接纳了如此之多的苏州移民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根据语言的现状基本上可以推断,这次移民的人数不可能占苏北当地当时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来自苏州(我们遵照习惯,把苏、松、湖、嘉、杭五府都称为“苏州”)的移民在苏北占绝大多数——这种来自一地,又集中移往一地,远远超过当地土著的板块式移民,新到一地后必然使用原地的方言。这样,苏北大地今天的方言应该是吴语,即使从语言发展变化的角度去考虑,至少也应该是掺有某些官话成分的吴语,而不是现在这样。仅仅是掺有吴语成分的官话。这个道理是十分浅显的,汉语方言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如南京、镇江的方言本来是吴语,演变成今天的江淮话,是永嘉年间大批移民所致。家谱、族谱和一些地方文献提供的资料证明,明初迁人苏北的移民并非都来自“苏州”。如兴化的《师俭堂李氏族谱》清楚地记载着被当地人称为“兴化阁老”的明代宰相李春芳家族明初由句容迁入兴化(有趣的是,李氏的后人也说是由苏州迁入)。民国《泰兴县志·卷二十四》载:“试征诸氏谱谍,大都皖赣各族。于元明之际迁泰。”泰兴的李、汪、尹、洪、施等氏族从安徽迁入。姜堰现陈姓人口近6万人,有3支,其中2支来源于江西,只有一支来自苏州。此外,前文所引民国《泗阳县志》提及的吴氏也是来自句容,明代的卫所制是“留军屯田”。洪武年间,驻在苏北淮扬二府的军士及家属共约l2万人,这在当时的苏北人口中也占一定的比例。我们把这些情况弄清后,就可以对明初苏北接纳苏州移民的人数进行估算了(统计人口时,在缺乏文献直接记载的情况下,运用各种相关资料进行推算称为估算。“估算”这个概念是梁仲方先生在编写《历代人口田赋表》时首先提出并运用的并得到认可)。明扬州府辖江都、仪征、高邮、泰州、泰兴、宝应、兴化、如皋、通州、海门八县二州(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扬州市和南通市),洪武二十六年有丁口736165。其中仪征、如皋、通州、海门未徙人“苏州”移民,我们按平均数计算,假定移民占徙入县人口总数的50%,扬州府则徙入苏州移民220850人;明淮安府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源、沭阳、海州、邳州、宿迁、睢宁、赣榆(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淮安市、盐城市、徐州市和连云港市的一部分),洪武二十六年有丁口632541,其中赣榆、邳州没有移民徙人,宿迁、海州只有部分地区有移民徙入。我们以三个县没有移民徙入估算,仍按上述估算方法推测,淮安府接受移民 230000人。这样,明初苏北大约接收了共45万苏州移民,占当时总人口的34%左右。事实上。各县按纳的移民人数绝不可能达到与土著相等的人数,也不可能达到总人口的50%,我们的这种估算是最宽松的。

另据考证,当是明初政权为了安抚新到移民,对来自苏州阊门的移民,提供农具粮种,并实行实施了免税政策,使因为战乱迁出的原居民回流,而原居民为了享受免税赋政策,也都自称来自苏州阊门。由于当时海水东移,苏北可耕土地逐渐扩大,也挫需要更多的的移民开垦,明政权在苏北实施的免税和轻税政策近一百年,从而使自称来自己苏州阊门的说法普片化。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2岁的张居正,高中第二甲第九名进士。而这一年的新科状元,就是37岁的李春芳。

李春芳后来接替徐阶,升为内阁首辅,成为明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

但是,仅仅过了3年,李春芳就被批准告老还乡。说起来,这里面还有张居正的功劳。

01

隆庆二年(1568年),因为徐阶退休,内阁首辅就落到了李春芳头上。但是,他最辉煌的时候,应该还是在嘉靖时期。

为什么呀?

因为他写得一手好青词啊。

青词,是做道场法事时,祭祀用的文章。因为用朱笔写在华丽的青藤纸上,所以就被称作“青词”。

嘉靖皇帝崇尚道教,经常会做道场法事,于是,就需要大臣们撰写青词。

在嘉靖皇帝眼中,官当得好不好不重要,只要青词写得好,就是好官,都会被破格纳入内阁,留在他身边近身伺候。为此,当时都出了一个新名词,叫“青词宰相”。

自嘉靖中年,帝专事焚修,词臣率供奉青词。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阁。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

而李春芳,不愧是状元及第,不光八股文写得好,写青词也很有一手,于是被嘉靖皇帝看中,召去了西苑(当时嘉靖皇帝住在西苑)上班。嘉靖皇帝还破例,将只有官居一品的文臣才能穿的仙鹤服,赐给了当时只是五品的李春芳。

仙鹤,文臣一品服也, 而学士严讷、李春芳、董份以五品撰青词,亦赐仙鹤。

——《明史·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舆服三》

而此时身为庶吉士的张居正,才不管什么青词,在翰林院里默默研究他感兴趣的国事民生,并且学习治国方略。

张居正也是写文章的高手,如果真的沉下心来研究青词的套路,他肯定不会写得比李春芳差。但是,人家张居正连诗词歌赋都不屑去研究,怎么可能会来钻研什么劳什子的青词。

而且张居正30岁的时候,还因为实在看不惯严嵩当权和朝局腐败,就以养病为由,跑出去躲清静去了。依照他当时的性格,是绝对看不上写青词起家的李春芳的。

李春芳中状元的时候已经37岁了,这在古代,已经是个不小的岁数了。十年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吗?因此,李春芳入朝为官的目的会更加实际。

从他之后的为人处事就可以看出,李春芳所追求的,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欺负别人,也不去得罪别人,老老实实的捧着这个铁饭碗就好。

鉴于这样四平八稳的性格,再加上有写青词这一技傍身,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李春芳被嘉靖皇帝破格提升为翰林院学士。之后,李春芳的官位一路扶摇直上,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得以进入内阁,参与机要大事的处理。

《明史》中记载,李春芳从翰林学士到武英殿大学士,6次升迁,都是嘉靖皇帝亲自提拔的,而不是通过廷臣的推荐。

李春芳的前任徐阶,虽然也是因为青词写得好,而被嘉靖皇帝留在身边,可是,他却是有得到廷臣推荐,升任吏部尚书的。

由这点,也可以说明,李春芳这么多年来,并没有在本职工作上有什么建树。

嘉靖一朝,因为“青词宰相”的纷纷出现,确实有很多朝臣,为了得到升职的机会,而丢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专心于写青词。

明朝宰相共有4位:

李善长

(一)左丞相李善长 :

洪武元年到四年(1368-1371)。

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丞相。字百室,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从下滁州,为掌书记。拜右相国,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他在朱元璋最势微的时候投奔而来,一直负责军队的粮饷供应,成为前线将士风扫残云的“发动机”。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四年致仕。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

徐达

(二)右丞相徐达:

洪武元年到四年 (1368-1371),迁左丞相 。

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出身农家,少有大志。1353年,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徐达一生追随朱元璋征战南北,战功赫赫。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徐达不仅具有优异的军事才能,而且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他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汪广洋

(三)右丞相汪广洋:

洪武四年到六年(1371-1373),左丞相。

洪武十年到十二年(1377-1379), 任右丞相,十二年赐死。

汪广洋( ~1379)字朝宗,汉族,江苏高邮人,明朝洪武时期官员。明初诗文家。字朝宗,高邮人。流寓太平(今安徽当涂)。元末进士。

胡惟庸

(四)右丞相胡惟庸:

洪武六年到十年(1373-1377),十二年赐死。

胡惟庸(-1380年),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任丞相。后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遭朱元璋处死,随后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此案牵连甚广,连诛几万人。

公元1380年,朱元璋罢除丞相,废中书省,创立“内阁制”。从此中国再无宰相一职。

晚明辽东将门李成梁家族自朝鲜内附,李成梁一支自称陇西李氏之后,祖上于唐朝末年为避乱迁入朝鲜,经数代后于明朝洪武年间内附明朝。

《明史·李成梁传》记载为:“高祖英自朝鲜内附”。《李氏谱系》记载:“第一世,李英,公以军功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卒葬铁岭东南樊(凡、泛)河北山之阳。族人称为新坟。娶李氏。卒与公合葬。子一,文彬。”二书均记载李英为铁岭李氏的一世祖。李春美夫妇合葬墓志铭则记载:“先籍朝鲜国秃鲁江人。自我太祖龙兴,祖鹰你渡江而归,遂家铁岭焉。世以武功卫国,升副千户,逮于公已四世。”《李氏谱系》又记载:李树德“修谱时有关东九世孙(李)廷相送宗图一张,系讳如楠公亲笔。据载云:一世祖李膺尼,洪武渡江归附,授总旗。二世祖(李)英。”两个史料记载一世祖是李膺尼。

明朝末年手抄残本《李氏家谱》,则记载:“一世:李撒把奴,回籍;李哈山,回籍;李者根穗,(妻)李氏,生一子(即李膺你);李把土里,回籍。二世:李膺你,授千户,(妻)李氏,生一子(即李英);三世:李英,袭千户,(妻)李氏,知生五子,宁远伯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赠太傅兼太子太保宁远伯;四世:李春美,赠太傅兼太子太保宁远伯,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生二男,长子(李)泾,赠太傅兼太子太保宁远伯,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妻)楚氏,生四子,二(子)李滋,无嗣。”

此谱追溯“明初渡江内附”前李氏一世始祖是并列的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四位;二世是李膺尼;李英则位列三世。 据《李氏谱系》的记载(康熙壬寅(1722年)十世裔孙李树德重修),铁岭李氏原是唐末年渡鸭绿江,朝鲜人则认为这一支家族是出自星州李氏,但日本学者园田一龟在20世纪的1930年代即有考证,认为该族原是居住鸭绿江南的女真人,14世纪末在始祖李膺尼带领下由朝鲜迁至铁岭,后编入明朝卫所并出仕做官。

族谱以出任铁岭卫指挥佥事的李英为一世祖,之上还有李哲根穗、李和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膺尼五位祖先,但“因鼎革,碑记残毁,谱系散失,是以五位之世次无考未敢妄注也”。

第二世为李文彬,第三世为李春英(或作李春美),第四世李泾,均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李泾有子四人,居长者即明末辽东名将李成梁。李氏从第三世春字辈起,五个兄弟析为五房。李成梁一系属老长房,以下依次为老二房、老三房、老四房、老五房。 则显然李氏家族的族谱树可如此排列:

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第一世)

|

李膺尼(第二世)

|

李英(第三世)

|

李文彬(第四世)

|

(老长房)(老二房)(老三房)(老四房)(老五房)

|

李春美(第五世)——李春茂——李春芳——李春芙——李春蓉

|

李泾(第六世)——李滋

14李成梁(第七世)——李成材——李成实——李成林

|

李如松(第八世)—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

|

李世忠—性忠怀忠—效忠—抱忠元忠—耿忠纯忠—宪忠(第九世)

明朝首辅

  明朝的首辅上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权。

  明朝首辅列表

  1、黄淮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1402年

  2、解缙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1402年-1407年

  3、胡广 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1407年-1418年

  4、杨荣 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1418年-1424年

  5、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1424年-1444年

  6、杨溥 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1444年-1446年

  7、曹鼐 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1446年-1449年

  8、陈循 正统十四年八月进,天顺元年正月罢。1449年-1457年

  高榖 天顺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1457年

  9、徐有贞 天顺元年二月进,六月罢。1457年

  10、许彬 天顺元年六月进,七月罢。1457年

  11、李贤 天顺元年七月进,成化二年三月丁忧。1457年-1466年

  12、陈文 成化二年三月进,五月降。1466年

  13、李贤 成化二年五月复,十二月卒。1466年

  14、陈文 成化二年十二月进,四年四月卒。1466年-1468年

  15、彭时 成化四年四月进,十一年三月卒。1468年-1475年

  16、商辂 成化十一年三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1475年-1477年

  17、万安 成化十三年六月进,二十三年十月罢。1477年-1487年

  18、刘吉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弘治五年八月致仕。1487年-1492年

  19、徐溥 弘治五年八月进,十一年七月致仕。1492年-1498年

  20、刘健 弘治十一年七月进,正德元年十月致仕。1498年-1506年

  21、李东阳 正德元年十月进,七年十二月致仕。1506年-1512年

  22、杨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十年三月丁忧。1512年-1515年

  23、梁储 正德十年三月进,十二年十一月降。1515年-1517年

  24、杨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1517年-1524年

  25、蒋冕 嘉靖三年二月进,五月致仕。1524年

  26、毛纪 嘉靖三年五月进,七月致仕。1524年

  27、费宏 嘉靖三年七月进,五年五月降。1524年-1526年

  28、杨一清 嘉靖五年五月进,七月降。1526年

  29、费宏 嘉靖五年七月进,六年二月致仕。1526年-1527年

  30、杨一清 嘉靖六年二月进,八年九月致仕。1527年-1529年

  31、张璁 嘉靖八年九月进,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1529年-1531年

  32、翟銮 嘉靖十年七月进,十月降。1531年

  33、张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复,十一年八月致仕。1531年-1532年

  34、方献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进,十二年四月降。1532年-1533年

  35、张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复,十四年四月致仕。1533年-1535年

  36、李时 嘉靖十四年四月进,十七年十二月卒。1535年-1538年

  37、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进,十八年五月致仕。1538年-1539年

  顾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本月降。1539年

  38、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复,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1539年-1541年

  39、翟銮 嘉靖二十年八月进,十月降。1541年

  40、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复,二十一年七月罢。1541年-1542年

  41、翟銮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二十三年八月罢。1542年-1544年

  42、严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二十四年十二月降。1544年-1545年

  43、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年-1548年

  44、严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四十一年五月罢。1548年-1562年

  45、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隆庆二年七月致仕。1562年-1568年

  46、李春芳 隆庆二年七月进,五年五月致仕。1568年-1571年

  47、高拱 隆庆五年五月进,六年六月罢。1571年-1572年

  48、张居正 隆庆六年六月进,万历十年六月卒。1572年-1582年

  49、张四维 万历十年六月进,十一年四月丁忧。1582年-1583年

  50、申时行 万历十一年四月进,十九年九月致仕。1583年-1591年

  51、王家屏 万历十九年九月进,二十年三月致仕。1591年-1592年

  52、赵志皋 万历二十年三月进,二十一年正月降。1592年-1593年

  53、王锡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进,二十二年五月致仕。1593年-1594年

  54、赵志皋 万历二十二年五月进,二十九年九月卒。1594年-1601年

  55、沈一贯 万历二十九年九月进,三十四年七月致仕。1601年-1606年

  56、朱赓 万历三十四年七月进,三十六年十一月卒。1606年-1608年

  57、李廷机 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进,四十年九月致仕。1608年-1612年

  58、叶向高 万历四十年九月进,四十二年八月致仕。1612年-1614年

  59、方从哲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进,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1614年-1620年

  60、刘一燝 泰昌元年十二月进,天启元年十月降。1620年-1621年

  61、叶向高 天启元年十月复,四年七月致仕。1621年-1624年

  62、韩爌 天启四年七月进,十一月致仕。1624年

  63、朱国祯 天启四年十一月进,十二月致仕。1624年

  63、顾秉谦 天启四年十二月进,六年九月致仕。1624年-1626年

  64、黄立极 天启六年九月进,七年十一月致仕。1626年-1627年

  65、施鳯来 天启七年十一月进,崇祯元年三月致仕。1627年-1628年

  66、李国 崇祯元年三月进,五月致仕。1628年

  67、来宗道 崇祯元年五月进,六月致仕。1628年

  68、周道登 崇祯元年六月进,十二月降。1628年

  69、韩爌 崇祯元年十二月进,三年正月致仕。1628年-1630年

  70、李标 崇祯三年正月进,三月致仕。1630年

  71、成基命 崇祯三年三月进,九月致仕。1630年

  72、周延儒 崇祯三年九月进,六年六月罢。1630年-1633年

  73、温体仁 崇祯六年六月进,十年六月致仕。1633年-1637年

  74、张至发 崇祯十年六月进,十一年四月罢。1637年-1638年

  75、孔贞远 崇祯十一年四月进,六月罢。1638年

  76、刘宇亮 崇祯十一年六月进,十二年二月罢。1638年-1639年

  77、薛国观 崇祯十二年二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1639年-1640年

  78、范复粹 崇祯十三年六月进,十四年五月罢。1640年-1641年

  张四知 崇祯十四年五月代,九月降。1641年

  79、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九月进,十六年五月罢。1641年-1643年

  80、陈演 崇祯十六年五月进,十七年二月罢。1643年-1644年

  蒋德璟 崇祯十七年二月代,三月罢。1644年

  81、魏藻德 崇祯十七年三月进,本月卒。1644年

  李建泰 崇祯十七年三月代,五月罢。1644年

  82、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五月进,八月出。1644年

  83、高弘图 崇祯十七年八月进,十月罢。1644年

  84、马士英 崇祯十七年十月进,弘光元年闰六月罢。1644年-1645年

  85、黄道周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隆武元年七月出。1645年

  86、路振飞 隆武元年七月进,二年十月降。1645年-1646年

  87、丁魁楚 隆武二年十月进,永历元年正月畔。1646年-1647年

  瞿式耜 永历元年正月代,二月降。1647年

  88、吴炳 永历元年二月进,八月卒。1647

  瞿式耜 永历元年八月代,九月降。1647

  89、严起恒 永历元年九月进,三年正月降。1647年-1649年

  90、黄士俊 永历三年正月进,四年正月罢。1649年-1650年

  91、严起恒 永历四年正月进,四月罢。1650年

  92、文安之 永历四年四月进,五年二月出。1650年-1651年

  93、吴贞毓 永历五年二月进,八年三月卒。1651年-1654年

  94、丁继善 永历八年四月进,十四年罢。1654年-1660年

  95、马吉翔 永历十四年进,十五年七月卒。1660年-1661年

  张煌言 永历十五年七月代,永历十八年九月卒。1661年-1664年

  方逢年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监国鲁元年六月畔。1645年-1646年

  熊汝霖 监国鲁二年十月进,三年正月卒。1647年-1648年

  马思理 监国鲁三年正月进,十月卒。1648年

  张肯堂 监国鲁四年十月进,六年九月卒。1649年-1651年

  沈宸荃 监国鲁六年九月代,七年正月卒。1651年-1652年

明朝内阁首辅

1、黄淮 建文四年八月进,十一月降。 1402

2、解缙 建文四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 1402-1407

3、胡广 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 1407-1418

4、杨荣 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1418-1424

5、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 1424-1444

杨士奇谨慎小心,明哲保身

6、杨溥 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 1444-1446

7、曹鼐 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 1446-1449

8、陈循 正统十四年八月进,天顺元年正月罢。 1449-1457

(高榖 天顺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 1457)

9、徐有贞 天顺元年二月进,六月罢。 1457

10、许彬 天顺元年六月进,七月罢。1457

11、李贤 天顺元年七月进,成化二年三月丁忧。 1457-1466

12、陈文 成化二年三月进,五月降。 1466

13、李贤 成化二年五月复,十二月卒。1466

14、陈文 成化二年十二月进,四年四月卒。 1466-1468

15、彭时 成化四年四月进,十一年三月卒。 1468-1475

16、商辂 成化十一年三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1475-1477

17、万安 成化十三年六月进,二十三年十月罢。 1477-1487

18、刘吉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弘治五年八月致仕。1487-1492

19、徐溥 弘治五年八月进,十一年七月致仕。1492-1498

20、刘健 弘治十一年七月进,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1498-1506

21、李东阳 正德元年十月进,七年十二月致仕。1506-1512

李东阳以宰辅领袖文坛

22、杨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十年三月丁忧。 1512-1515

23、梁储 正德十年三月进,十二年十一月降。 1515-1517

24、杨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1517-1524

25、蒋冕 嘉靖三年二月进,五月致仕。 1524

26、毛纪 嘉靖三年五月进,七月致仕。 1524

27、费宏 嘉靖三年七月进,五年五月降。 1524-1526

28、杨一淸 嘉靖五年五月进,七月降。 1526

杨一清三为总制,视师塞上

29、费宏 嘉靖五年七月进,六年二月致仕。 1526-1527

30、杨一淸 嘉靖六年二月进,八年九月致仕。 1527-1529

31、张璁 嘉靖八年九月进,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1529-1531

32、翟銮 嘉靖十年七月进,十月降。 1531

33、张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复,十一年八月致仕。 1531-1532

34、方献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进,十二年四月降。 1532-1533

35、张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复,十四年四月致仕。 1533-1535

36、李时 嘉靖十四年四月进,十七年十二月卒。 1535-1538

37、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进,十八年五月致仕。 1538-1539

(顾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本月降。 1539)

38、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复,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 1539-1541

39、翟銮 嘉靖二十年八月进,十月降。1541

40、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复,二十一年七月罢。 1541-1542

41、翟銮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二十三年八月罢。 1542-1544

42、严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二十四年十二月降。 1544-1545

严嵩虽为奸相,不掩其才

43、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1548

44、严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四十一年五月罢。 1548-1562

45、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隆庆二年七月致仕。 1562-1568

46、李春芳 隆庆二年七月进,五年五月致仕。 1568-1571

47、高拱 隆庆五年五月进,六年六月罢。 1571-1572

48、张居正 隆庆六年六月进,万历十年六月卒。 1572-1582

张居正一条鞭法富国强兵

49、张四维 万历十年六月进,十一年四月丁忧。 1582-1583

50、申时行 万历十一年四月进,十九年九月致仕。 1583-1591

51、王家屏 万历十九年九月进,二十年三月致仕。 1591-1592

52、赵志 万历二十年三月进,二十一年正月降。 1592-1593

53、王锡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进,二十二年五月致仕。 1593-1594

54、赵志 万历二十二年五月进,二十九年九月卒。 1594-1601

55、沈一贯 万历二十九年九月进,三十四年七月致仕。1601-1606

56、朱赓 万历三十四年七月进,三十六年十一月卒。1606-1608

57、李廷机 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进,四十年九月致仕。 1608-1612

58、叶向高 万历四十年九月进,四十二年八月致仕。 1612-1614

59、方从哲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进,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 1614-1620

60、刘一燝 泰昌元年十二月进,天启元年十月降。 1620-1621

61、叶向高 天启元年十月复,四年七月致仕。 1621-1624

叶向高光明忠厚,善处大事

62、韩爌 天启四年七月进,十一月致仕。 1624

63、顾秉谦 天启四年十一月进,六年九月致仕。 1624-1626

64、黄立极 天启六年九月进,七年十一月致仕。 1626-1627

65、施鳯来 天启七年十一月进,崇祯元年三月致仕。1627-1628

66、李国 崇祯元年三月进,五月致仕。 1628

67、来宗道 崇祯元年五月进,六月致仕。 1628

68、周道登 崇祯元年六月进,十二月降。 1628

69、韩爌 崇祯元年十二月进,三年正月致仕。1628-1630

70、李标 崇祯三年正月进,三月致仕。 1630

71、成基命 崇祯三年三月进,九月致仕。 1630

72、周延儒 崇祯三年九月进,六年六月罢。1630-1633

73、温体仁 崇祯六年六月进,十年六月致仕。 1633-1637

74、张至发 崇祯十年六月进,十一年四月罢。 1637-1638

75、孔贞运 崇祯十一年四月进,六月罢。 1638

76、刘宇亮 崇祯十一年六月进,十二年二月罢。1638-1639

77、薛国观 崇祯十二年二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 1639-1640

78、范复粹 崇祯十三年六月进,十四年五月罢。1640-1641

(张四知 崇祯十四年五月代,九月降。 1641)

79、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九月进,十六年五月罢。 1641-1643

80、陈演 崇祯十六年五月进,十七年二月罢。 1643-1644

(蒋德璟 崇祯十七年二月代,三月罢。 1644)

81、魏藻德 崇祯十七年三月进,本月卒。 1644

南明王朝内阁(本不想排南明的,姑且排上吧,总还是有忠烈的)

弘光(朱由崧)时期 

(李建泰 崇祯十七年三月代,五月罢。 1644)

82、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五月进,八月出。 1644

史可法为官清廉,坚贞不屈

83、高弘图 崇祯十七年八月进,十月罢。 1644

84、马士英 崇祯十七年十月进,弘光元年闰六月罢。 1644-1645

隆武(朱聿键)时期

85、黄道周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隆武元年七月出。 1645

86、路振飞 隆武元年七月进,二年十月降。 1645-1646

87、丁魁楚 隆武二年十月进,永历元年正月叛。1646-1647

永历(朱由榔)时期

(瞿式耜 永历元年正月代,二月降。 1647)

88、吴炳 永历元年二月进,八月卒。 1647

(瞿式耜 永历元年八月代,九月降。 1647)

89、严起恒 永历元年九月进,三年正月降。1647-1649

90、黄士俊 永历三年正月进,四年正月罢。 1649-1650

91、严起恒 永历四年正月进,四月罢。 1650

92、文安之 永历四年四月进,五年二月出。1650-1651

93、吴贞毓 永历五年二月进,八年三月卒。1651-1654

94、丁继善 永历八年四月进,十四年罢。 1654-1660

95、马吉翔 永历十四年进,十五年七月卒。 1660-1661

(张煌言 永历十五年七月代,永历十八年九月卒。 1661-1664)

总的来说,隆庆到万历内阁成员不仅在政见上有分歧,而且在学术思想上也有严重的分门对户。这导致隆庆到万历内阁在人事变迁及权力转移上变化飞快。

首先,这时期第一位内阁首辅徐阶,入仕于嘉靖朝,善于谋略,精于政治斗争,成功扳倒严嵩。其权势在隆庆初达到顶峰,于是他对明朝的政治机器进行了修补,包括吏治,财政等,尤其是废除嘉靖时期的道教的政治地位,但他的措施总体来说是修补不是改革,他满足于补漏除弊。另两位首辅,李春芳和赵贞吉也属于徐阶的补漏思想,我们管他们叫补旧派。

而著名的高拱,张居正两位首辅,则恰恰相反,他们主张革旧布新,也就是改革。高拱在《陈八弊疏》,张居正在《陈六事疏》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变则通,通则兴的观点,后来他们也分别在隆庆新政和万历改革中践行了自己的观点。我们管他们叫改革派。

学术思想上说,守旧派多是当时盛行的心学传人,也就是儒家思想的坚定传承者。徐阶是王守仁的再传弟子,以政治权力,主持讲学;李春芳自称终身信奉“致良知”;赵贞吉任国子监司业时,即以《阳明全书》作为课本。以上来看,守旧派当政期间,以其权力,扩大心学影响,扩大讲学活动。

另一方面,改革派则是外儒内法的政治家。高拱提出“天理不外于人心,只人心评处便是天理至公”,主张“法以时迁”;张居正尊崇实学,倡导变法,提出变法无须受到“圣贤”和“祖宗成法”的束缚,以上来看,他们是典型的务实改革政治家。

从以上总结来看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文化背景,性格,政治取向。

基于政见与思想的不同,此时期的内阁形成严重的分化,直到张居正与冯保,李太后的政治铁三角形成,才正式确立了改革派的优势地位。于是明朝最后一次回光返照般的改革才得以实现。

最近很多人在说这个明朝首辅的事情,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明朝的十大首辅都有哪些人呢?想对这个明朝的十大首辅做一个排名,所以到底是怎么排名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了,速度来看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几位吧。

明朝的首辅指首席内阁大学士,称之为辅臣,也称首揆、元辅。首辅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到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首辅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名。

1、杨士奇

杨士奇,名寓,字士奇,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他精心辅佐明宣宗励精图治,为仁宣之治立下功劳。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太师,谥文贞。

2、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万历登基后,张居正为首辅。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挽救大明颓势。1582年7月9日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被褫夺)。

3、杨荣

杨荣,字勉仁。明初著名政治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谋而能断,老成持重,擅长谋划边防事务。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正统五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

4、解缙

解缙,字大绅,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亲自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被学术界称为辑佚古书的渊薮。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永乐十三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

5、商辂

商辂,字弘载,号素庵。明代首辅。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历官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卒谥文毅。

6、杨廷和

杨廷和,字介夫。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辅。年革除武宗时弊政为己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积极倡导励行新政,对明朝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事件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嘉靖七年,被削职为民。嘉靖八年卒于新都。

7、叶向高

叶向高,字进卿,万历、天启年间,叶向高两度出任内阁首辅大臣。在任期间大败倭寇、驱赶荷兰入侵者。任首辅期间,为明神宗出谋划策,对维护太子正统、遏制魏忠贤的势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崇祯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8、徐阶

徐阶,字子升。明代名臣,在嘉靖朝后期至隆庆朝初年任内阁首辅。嘉靖四十一年,取代严嵩而为首辅。执政期间,减轻百姓负担,清理盐税。顺利完成嘉靖、隆庆两朝的政治交接,万历十一年病卒,赠太师,谥号文贞。

9、申时行

申时行,字汝默,明代大臣。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他某种程度上的不作为使大明帝国的经济和民生得以短暂的休养,继续大明日后的发展。

10、李春芳

李春芳,字子实,明朝内阁首辅。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隆庆二年,代徐阶为首辅,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性恭谨,而清廉过之。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万历十三年,李春芳去世,追赠太师,谥号文定。

洪武赶散的详细过程

在经历元末战乱的环境之下,由于长江的阻隔,扬州府的属县崇明岛并未受到战火侵扰,得以获得保全崇明岛位于长江出海口,其沙滩面积狭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