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的著名人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4收藏

泰安的著名人物,第1张

泰安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才百出。 范明枢(1866~1947),泰安人,教育家。1906年留学日本,回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1940年当选为山东参议会议长。 张子明(1887-1952) ,又名张绍武、张培甲,古称张胡子。宁阳县南关人。国民党恶吏。 卢福坦(1890-1968) ,又名李翌、李燕谋。泰安县(今泰安市)旧镇人。早期中共党员,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叛徒。 马伯声(1890-1966),原名马骏,回族。泰城北新街人。著名民族实业家。 宋鸣时(1909-),原名宋其升,泰安县(今泰山区徐家楼乡大白峪村)人。早期中共党员,曾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叛徒。 董少羲(1885-1979) ,名永和,字少羲。新泰县(今新泰市)北寨村人。中华民国国民代表大会代表。 满长怡(1852-1947) ,字怡春,东平县城(今东平县州城大隅首街)人,回族。祖籍德州,其母为民间医生,擅长妇科、儿科,后迁居东平县城行医。 李圣五(1900-1985),泰城人。曾任汪精卫伪政府外交部长、司法部长。 万金山(1891-1952),原名万慎修,号一峰,新泰县(今新泰市)镇里村(今宫里办事处)人。著名汉奸、恶霸。 梁桂荣(1873-1925),肥城县(今肥城市)安驾庄村人。梁氏接骨第四代传人。 许国(1919-1941) ,原名许兴昆,宁阳县南许村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方***。 蒋连明(1910-1986),宁阳县葛石镇涧西村人。著名民间石雕艺人。 侯馨斋(1907-1942),原名侯家兰,东平县大侯庄人。著名烈士。 杜春生(1910-1987),肥城县(今肥城市)桃园镇东里村人。著名民间石雕艺人 张西芳(1906-1984),新泰县刘杜南横山村人。全国劳动模范。 胡丕生(1907-1973),肥城市新城西付村人。著名拥军模范。 戴玉兰(1913-1996),女,宁阳县东疏镇大伯集人。全国“三八红旗手”。 陶传存(1920-1996),宁阳县伏山镇陶邵村人。全国劳动模范。 杜长武(1943-1995),宁阳县伏山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 赵新儒(1876~1952),泰安人。1903年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后,历任山东省教育会长、师范学堂监督等职,著名泰山学者。 吕世隆(1909-1938) ,字道宏,泰安县李家庄(今岱岳区粥店办事处李家庄)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方***。 马伯声(1890-1966),原名马骏,回族。泰城北新街人。著名民族实业家。 赵效三(1905-1973),原名赵德立,东平县人。1949年夏,调到武汉接管市商品检验局,任军代表。后任广州市商品检验局局长、广东省外贸局副局长等职。 孙传芳,童年在泰安范镇度过,后到济南。直系军阀,五省联军总司令。葬于北京植物园内。 吕彦直,祖籍山东泰安东平,中山陵设计师,著名建筑家。 张种玉(1908-1980) ,原名张立田,新泰县(今新泰市)沈家庆乡杨家洼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新泰***。 朱阶(1900-1942) ,名相尧。宁阳县东庄乡人。爱国知识分子,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地方***。 何春尧(1908-1943) ,曾用名何春田、何尧、何子成、何自成、何志成。回族,东平县人。中共党的秘密工作者。著名烈士。 张敬涛(1903-1942),东平县下套村人。著名烈士。 王华(1920-1941) ,原名王兴悦,泰安县(今岱岳区)邱家店镇李家庄人。抗日战斗英雄。 程照轩(1908-1966) ,又名程金鉴。泰安县山阳村(今岱岳区良庄镇山阳村)人。早期中共党员,农业部副部长。 李子敬(1909-1941) ,原名李裕笃,新泰县东封家庄(今属新泰市楼德镇)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方***。 润山(1908-1991),又名常秀岚,新泰市搬倒井村人。早期中共党员。1962年后,任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 董琰(1914-1968),新泰县(今新泰市)城关人。早期中共地方***。 徐晃(1914-1984),原名许焕国,曾用名许友三、许一民,回族,泰安中胜街人。泰安早期中共党员,外交活动家。 金晓(1906-1994),回族,原名金东洋,肥城市人。调任宁夏大学总务长,党委副书记。 尹鹏武(1902-1940) ,原名尹振祚,又名尹飞,肥城县(今肥城市)人。早期中共党员。 马守愚(1906-1977) ,又名云亭、励明。泰安县(今岱岳区)山角峪村人,早期中共党员。 武蕴石(1906-1989),又名开如璞,肥城县(今肥城市)人。1950年后历任郑州市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常委、郑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李浚(1907-1978),又名李振海,肥城县(今肥城市)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冀鲁豫四分区武装部长。1949年后任平原省中苏友好协会秘书长。抗美援朝期间,他带领省慰问团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后任国家二机部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青岛疗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朱霄(1907-1931) 原名朱桂生,又名朱啸、张子炎,肥城县(今肥城市)湖屯镇南辛庄人。早期中共山东党组织***。 王仲修(1899-1933),原名王殿转,泰城灵山庄人。早期中共党员。 孟子明(1907-1988),东平县人。建国后,先后任贵州省毕节地区专署专员、地委书记、第一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后历任省文教办副主任、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贵州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顾委常委,中共贵州省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第一、二、五届人大代表、省三届政协常委。 梁竹航 ,名茂修,字竹航。新泰市南阳村(今属汶南办事处)人。早期国民党地方负责人。 崔子明 ,泰安县夏张(今岱岳区夏张镇)人。中共早期党员,泰西抗日武装起义主要***之一。 冯平,曾名冯广智、冯若愚,新泰市楼德村人。曾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洒海秋,又名洒汝龄,泰安县(今泰山区)省庄许家埠人。上海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任军事代表。后任交通银行总管理处总经理。1953年后历任公安部劳改局副局长,云南省计委副主任等职。 鲁宝琪(1912-1943),泰城升平街人。泰安早期中共党员,著名烈士。 刘仲羽(1914-1941),原名刘承翱,东平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方***。 王德一(1911-1941),新泰县(今新泰市)菜园村人。中共早期地方***之一。 李枚青(1914-1943) ,原名李美庆,曾用名李梅青,新泰县(今新泰市)城西南关人。早期中共地方***。 薛峨(1901-1942),原名薛继韶,字次箫,又名薛加轮。新泰县角庄(今新泰市岳家庄乡角庄)人。中共早期***员,抗日武装负责人。 辛俊卿(1911-1941) ,原名辛哲元,肥城县(今肥城市)人。早期中共党员,著名烈士。 赵传钵(1912-1939),又名川波,新泰县(今新泰市)西关村人。早期中共党员。 梁永(1904-1927),原名永坤,字精邦,东平县人。早期工人运动领袖。被反动派杀害。 朱玉淦(1909-1941) ,又名朱国栋。泰安县北望村(今岱岳区徂徕镇北望村)人。早期中共党员。 薛浩(1903-1944) ,又名薛其浩。泰安县薛庄(今岱岳区良庄镇薛庄)人。早期中共党员。 李鹤年(1895-1969),原名李传龄,又名李茂三,泰安县东向村(今肥城市边院镇东向村)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职业革命者。 武冠英,又名武之奎、武一民、王太乙,肥城县(今肥城市)人。早期中共党员。 苗万东(1880-1947),新泰县(今新泰市)龙廷乡土门村人。著名英烈家庭户主。 张耀南,长清县纸房村人。早期农民运动领袖,泰山地区著名抗日***,今泰山林场创始人。 朱饧庚(1888-1927) ,原名朱炳敏,泰安县(今岱岳区山口镇)辛庄人。早期中共党员。 石怀珠,人称“大老石”,新泰县(今新泰市)木厂峪村(今属石莱办事处)人。抗日战争时期知名战斗英雄。 王耀武将军,泰安夏张人,抗日著名将领,曾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高级将领。 万里,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长,泰安东平人。 武圣域(1900-1952) ,原名武希贤,肥城县(今肥城市)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武装***。 于会川(1899-1946) ,原名于百恩,辽宁省黑山县人。早期著名抗日将领,肥城县抗日政府县长。 刘振华,泰安大汶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历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旅大警备区第一政委,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外交部副部长,沈阳军区政委,北京军区政委等职。 田纪云,原国务院副总理,秘书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泰安肥城人。 马忠臣,泰安角峪镇人,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河南省省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 张庆黎,现任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泰安东平人。 赵丹,著名**、话剧艺术家。《屈原》《林则徐》《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轰动国内外影坛,被誉为“中国影坛上开放的一朵奇葩”,祖籍泰安肥城。 欧阳中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学院名誉院长。 翟墨,山东泰安新泰市新汶办事处,因为他只身驾驶无动力帆船环游世界,成为中国第一人,2010年2月11日当选为“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崔子明,泰安县夏张(今岱岳区夏张镇)人。中共早期党员,泰西抗日武装起义主要***之一。建国后,任中共贵州省贵阳地委书记和遵义地委书记兼任军分区政委。 刘玉浦,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深圳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 孙兆林,中共葫芦岛市委书记。 萨顶顶,著名歌手。 张成瑞,著名歌手。 白客,中国内地男演员。

李岗村的李长明曾听爷爷说,家里人本来也姓许,后来因为李鸿章姓李,并且李鸿章的先人是从许家过继给李家的,因此爷爷的爷爷就将姓改成了李。当然,那时由许姓改为李姓的,并非李长明的先人一个;此外,也有一些李姓人家把姓改成了许。 李长明说,改来改去有些乱。他爷爷在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父亲要认祖归宗,以后的子孙要改回许姓。因此,李长明决定让孩子姓许。 村庄里有座古祠堂 在合肥市新站区磨店社区有一个叫「 ”许漕坊”的村庄,村子中央有一处古旧建筑。 李长明的孩子为啥要姓许,还要从这座古建筑说起。 在这栋古建筑的门口,写着肥东县文物保护单位:报恩祠(由于区划调整,目前这里已属于新站区)。「 ”这个祠堂是我们的许氏宗祠,叫报恩祠。”有村民说。 在祠堂一个最高的梁上刻着许多字,上面记录着这座祠堂修建的日期和修建人的姓名。站上去仔细辨认,能看到「 ”兵部尚书、太子太傅”「 ”李鸿章、李鹤章”等字样。 不错,这个古祠堂的出资者正是李鸿章和李鹤章。 「 ”从合肥市来看,这是目前规格最高的一座祠堂。出资建设者是李鸿章。”肥东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告诉记者,李鸿章将它命名为「 ”报恩祠”,并亲笔写下祠堂名。他说,该祠堂原为三进七开间,现为两进七开间。在清代,三开间或五开间是民间祠堂的规格,只有官至一定级别,才有资格修建七开间。 为何这俩姓李的要给姓许的建祠堂呢?姓许的又是何许高人?又有何恩要报? 几个村的姓氏奥秘 和许漕坊村紧邻的村庄是李岗村和许庙村。这三个村庄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秘密。 许漕坊和许庙村,自然是以许姓居多。而李岗村则是李姓居多。据许漕坊村的老人介绍,李家以前是磨豆腐的,而许家则是酿酒的,许与李经常一起赶集,卖酒、卖豆腐。散集后,两人一起吃茶喝酒,虽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 李家的豆腐生意越做越好,许家的酿酒日子却并不好过。 村里老人说,李请许去家中吃饭,用四个元宝垫桌子;而许回请李时,由于家中贫寒,无法用金银垫桌子,于是让四个儿子抬桌子,另两个儿子端菜。 然而李见此情此景却哭着说:「 ”我有钱又有何用,又无子嗣继承。”许则大方地说:「 ”我们俩是兄弟,我的儿子便是你的儿子。” 这个故事在今天的许漕坊、许庙和李岗村几乎人人都知道。 当然这个故事怎么看都像是杜撰出来的,但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许家确实过继了一个孩子给李家当儿子。这个孩子叫李慎所,而李慎所的第八代子嗣便是著名的晚清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的七世祖许稹所过继给李家后更名李慎所,侍奉李心庄夫妇至孝,后生有四子。之后,李氏家族人丁逐渐兴旺,支派增多。 到了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一代,这支李姓仍然兼祧李、许两姓。不过在李文安参加科举考试时,因不能以双姓报考,最终舍许从李。道光癸未年(1823年),李鸿章出生在合肥东乡,也就是后来的磨店乡。随着李文安中举,之后李鸿章大紫大红,李姓家族开始了飞黄腾达。 随着李鸿章的发达,在李鸿章出生地(现在的群治村)建起了「 ”李氏宗祠”。而在现在的许漕坊和许庙村,为了报答许姓祖先,光绪二年(1876年)由李鸿章及兄弟们出钱修建「 ”报恩祠”。三进七开间,整个祠堂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 曾引村民变换姓氏 曾任磨店乡群治小学校长的许高海告诉记者,村里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李鸿章母亲死后,慈禧了解到李鸿章的母亲也姓李,觉得奇怪,询问李鸿章为何父母皆姓李?同姓结婚,这在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是不能被接受的。于是,李鸿章告知慈禧,自己姓许。于是又有好事者说,李鸿章曾一度想把自己的姓改回本来的「 ”许”姓,但最终由于名声在外,就没有改了。 但这之后发生的姓氏变化是李鸿章没有料想的。 首先,许多许姓在李鸿章出名后皆改成了李姓,并且修改了家谱,这使得姓李的人口激增。而有一些姓李的人则开始改姓许,尤其是一些李岗村以外的李姓人,纷纷改姓许。因为李鸿章本姓许,这样才能做真正的「 ”李鸿章族人”,和李鸿章扯上关系。 「 ”主要发生在李鸿章和李鸿章后面那一代人身上,李鸿章的家族辈份是‘文章经国,家道永昌’;而在许姓上,李鸿章又有许姓的辈份。所以整体上就比较混乱。”许高海介绍说,时人甚至对「 ”李氏宗祠”和「 ”许氏宗祠”都乱拜。 开始回归本源姓氏 对于许姓和李姓的故事,李长明当然耳熟能详。「 ”小时候就听爷爷说过许多次。”李长明告诉记者,他听爷爷说,家里人本来也姓许,后来就是因为李鸿章姓李,爷爷的爷爷就将自己的许姓改为了李姓。 前些年,无论是许姓还是李姓都在重修家谱,而李长明告诉记者,由于家中是从许姓改为李姓的,所以从辈份上来说就比较混乱。「 ”改革开放后,一位从香港来的李姓后人到村子里来认祖归宗,拜报恩祠。知道许多人改李姓后,这个老人家就对他父亲说,一定要让孩子改回来,不然真乱了。”李长明说,将孩子改为许姓,这也是家族里的意思。李长明的爷爷临死前,甚至对李长明的父亲说,还是要认祖归宗的,以后的子孙还是改回来吧。 「 ”现在我们许多许姓、李姓的后代都在外面打拼,也陆续听到有人把姓改回来的。所以这次上户口,就想把姓改回来。”李长明说。

  “黑”“回”二姓确实为回族大姓,但是汉族姓回和黑的。

  黑[黑,读音作hè(ㄏㄜˋ),不可读作hēi(ㄏㄟ)]

  回族“黑”式来源:

  渊源一:源于回族,出自回族黑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黑氏,据著名回族学者金吉堂所著的《伊斯 兰教民族说》一书中称:“也黑迭儿(修建元的领监宫殿)之后裔姓黑。”元朝时期任丹阳县达香花赤的黑的儿,清朝时期任象山协副将的黑鸣凤、任山西大同守备的黑永德,都是不同祖源的黑氏回民。

  该类回族黑氏,皆属于以先祖名字首音的汉化谐音字为姓氏,称黑氏。

  渊源二:源于回族,出自明朝亲军指挥黑资哩,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据对今安徽、山东、宁夏、北京、河南等地区朱氏回民家世考证,其先人姓氏为明朝皇帝朱元璋所赐朱氏。因回族读“朱”音避讳,遂改为“黑”,因此朱氏回民称作为黑氏,实际上就是朱氏,亦称“国姓回回爷”。

  据重修于明朝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的《沈阳黑氏家谱》记载:“吾族之源,乃唐贞观时西征吾国,至西域,未及攻斗,乃两国议和,互相各换士卒三千为质。吾祖原系西域一头目,及至面君(明太祖朱元璋),蒙授职亲军指挥。祖原名黑资哩,故赐黑为姓。”

  渊源三: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瓦刺部黑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瓦刺部中信仰伊斯 兰教的蒙古人,其中不少人归附中原后而逐渐变为回回人。在陕西省西安市所属的兰田县发现的一本《黑氏回族家谱》就表明,兰田黑氏祖先为蒙古人,后来归信伊斯 兰教而成为回回人,融入回族。

  清朝末年陕西回民 大起义爆发,黑氏回族的一支随白彦虎进人中亚地区,成为如今东欧独联体的回族,而未出走的黑氏回族迫于周围压力,被迫反教,如今已成为汉族的一分子了。

  "回"姓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1、古有火正(管火的官)名叫回禄,其后裔就以“回”为姓; 2、上古尧时,有贤臣名叫吴回,他的子孙均以回为姓; 3、新疆大学出版的《中国回族姓氏溯源》中说“回族的回姓,取自回回名字的族称”故有“回回姓回”之说。 4、元朝有方回,其后人也姓回。 5、元朝有西域实喇人伊斯玛音,姓回回。 6、山东曹州有一村,多数人姓回。据其说:元顺帝被明打败北逃,时有先祖张万楼亲率精兵护驾至北都,辞驾南回,帝念其有功,故赐姓为回, 7、元朝末年,张士诚兵败被徐达、常遇春追至北方,无处可逃,便投河身亡。张有子三人,坟尸隐居,兄弟三人分别改姓为“回、翟、常”。 8、明朝“靖难之役”燕王夺得帝位。因保惠帝抗击燕王的常遇春、胡大海、徐达等五十一家大臣,均被难遭祸,并殃及九族。时有常姓有德公为避难,率子北上。其三个儿子分别改姓回、翟、常。

  补充一点资料,我觉得比较完整和全面,所以复制来。

  回族姓氏有“十个回回九个马,剩下还右纳和哈”。西北除了马姓外,还有陕、摆、靠、者、喜、牙、乜、糟、绽、扇、底、朵、敏、勉、把、初、满,洒、撒、尕、阿、讷、塔、纳、哈、虎、沙、喇、宝、和、贴、鲜、计、水,亢、仁、且、腊、百、花、冶、妥、黑、佑、拜、咸、茹、顿、芥、海、消、铁、笪,轿,密、查,朝、雒,踏、剡、销、终、阐、锁、母、明、嗽、邺、乍、佘、弥、元、帖、弭、来,脱、禹、关等姓氏。在这些姓氏中,有许多是汉姓没有的。

  云南回族姓氏以纳、赛、林、马为主,还有忽、合,木、沐、玉、散、龙、桂、芮、速,晏、云、金、保等姓氏。

  河南及中原一带回族有温、安,金,李、艾、宛、米、牧、闻、狄、黑,朱、满、买、左、同、仝、佟、山、扈、火、丹、关、闪、水、梅、盖、刁、皇、皇甫,逮、来,褚、虎、展、党。

  沿海及海南岛地区回族姓氏以金、丁、郭、高、熊、黄、葛、骆、林、陈、苗、羽、镇、端木为主要姓氏。

  京津一带穆、回、丹、羊、佘、韦、薛、冯、伊、容、柏、云、颜、常、仉、改、钱、居、来、古等姓氏是京津回族的主要姓氏。

  南京及江浙一带回族有哈、郑,达、法、花、望,完、沙、童、伍、马等。

  两湖地区回族有马、海,蔡、苏、火、鲍;江,计、羿,答、苫、定、子、狄、魏、许、韦、伍、宛、欧阳等姓氏。

  东北地区有铁、脱、左等大姓,还有麻、段、杨、李、从、丛、户、刘、赵、回,应、辛、代、尹、伞、韩等姓。

宋氏辈分口诀如下:

1、大、国、天、明、文、星、有、富、贵、振、乾、坤。

2、西、天、子、文、朝、善、国、世、永、应、家、丰。

3、汉、毅、弘、达、兴、金、印、亮、广、慧、国、顺、民、昌、盛。

4、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

5、三、公、相、汉、九、卿、佐、元、宗、子、和、顺、崇、德、象、贤。

辈分排列

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

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再如,我们的父辈名中,辈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较好的字来使用。

在这种宗族观念下,一般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谱,故不采纳。现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

泰安的著名人物

泰安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才百出。 范明枢(1866~1947),泰安人,教育家。1906年留学日本,回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1940年当选为山东参议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