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营村的韩氏家谱
2000年5月,韩英利(韩愈39代孙)向世人公开了韩愈第34代孙韩连仲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的《韩氏家谱》。此家谱共分7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公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第二部分为黄埔撰写的《文公墓志》;第三部分为先代遗迹,记载了坐落在今日昌黎的韩氏祖墓、韩文公祠、韩昌黎书院、莲花池、五峰山韩文公祠、文公高祖墓等。第四部分为家谱序,共6篇;第五部分为宗子世表,从第2代昶(唐长庆四年)起至第36代宝瑞止;第六部分为韩氏孙超历官传,韩超曾任贵州巡抚,是韩氏后代职位最高的;第七部分为韩氏明门氏谱。同年9月,韩愈第39代孙韩继昌又从家中老板柜中找出一本《韩氏家谱》,此谱为韩愈第31代孙韩启心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修本,较前一次发现的早84年。两本家谱均记载了韩愈为昌黎韩姓的始祖,从而引起考古界及媒体的极大关注。
我想之所以有两种说法源于对"昌黎"这个地名理解的差别
关于韩术;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姓的第三大郡望。韩骞九世孙,韩术为昌黎世系始祖。其后裔名层不穷,唐宰相韩休、韩晃就出自昌黎。唐宋八大之首,韩文公(韩愈)出生河南,今河南孟川)自称望昌黎,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关于韩茂:
光绪二十三年重修的<<韩氏家谱>>中提到,韩愈之祖为后魏尚书令韩茂,韩茂之子韩均从河南颖川徙居北平之昌黎(今凌源县境),为昌黎韩氏之始祖。
很明显,两者指的昌黎是不同的地方,据中华博物出版的中国古代大词典记载,在不同朝代,昌黎所指的地方是有很大差别的
以下是关于两支昌黎韩氏的记载,确实是同宗:
西汉初年,韩王信在封地太原被匈奴大军包围,不得不派使者与匈奴讲和,刘邦因此怀疑韩王信有反叛之心。韩王信害怕被杀,与太子婴一起逃往匈奴。韩王信逃至颓当城,生下一子,起名韩颓当。汉孝文帝时,韩王信已死,太子婴与韩颓当率众归降汉室。太子婴被封为襄城侯,韩颓当被封为弓高侯。
韩颓当传侯位至孙,无祀国绝;但其庶孙韩嫣之弟韩说受到皇帝宠幸。韩说还被封为龙额侯,后又改为按道侯。韩说的孙子韩骞,官至河南尹。西汉末年,韩骞为避王莽之乱,迁居堵阳(今河南方城),属南阳郡。以后,韩姓在南阳郡逐步发展,从而使南阳成为韩姓的第二个郡望。 韩颓当这支韩姓人,在东汉时期有很大发展。韩颓当的裔孙韩寻,为东汉颖川太守。韩寻生韩 ,韩 曾任尚书令、司空等职。韩 之孙韩演,亦官至司徒。
韩骞徙居南阳后,韩姓在南阳郡得到很大发展。东汉后期,韩骞的后代名显史册。韩骞的九世孙韩术及韩术之子韩纯,都曾任河东太守。韩纯的儿子韩暨,在三国时的魏国官至司徒,封南乡亭侯。韩暨的六世孙韩延之,也在后魏时被封为鲁阳侯。韩延之的儿子韩环官为平凉太守,封安定公。韩环的儿子韩演,为常州刺史。韩演的儿子韩褒,为后周少保,徒居昌黎(治今辽宁义县)。韩褒之子韩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韩仲良之子韩瑗,在唐高宗时官至宰相。
东汉司空韩 所在的一支韩姓人,在东汉末年的大动乱中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肃镇原南)。不久,这支韩姓有人徙居武安(今河北武安)。后魏时,有常山太守韩 ,封武安成侯。韩 后来又徙居九门(今河北城西北)。此后,这支韩姓人逐步飞黄腾达。韩 的儿子韩茂,任后魏中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公。韩茂的曾孙韩睿素,为桂州长史。唐代大文豪韩愈就是韩睿素孙。
河东太守韩纯四世孙韩安之,为晋员外郎。韩安之有两个独生子:韩潜和韩恬。韩恬生有二子:韩都 韩偃。韩偃为临江县令,生韩颖,为后魏从事中郎。韩颖之子韩播,徙居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义县西北),以后与其他韩姓支系在昌黎逐步播迁,发展到今辽宁、吉林等地,从而使昌黎在唐代时发展为韩姓的第三个郡望。
江西豫章郡。
「韩」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音谢)继位后,称为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陜西韩城),其后逐有韩氏。二;以国为氏。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于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新郑县)。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三;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后改为汉字单姓「韩」氏。四、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五、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堂号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姓堂号也为"颖川"、"南阳"。
韩非:(?~前234)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卿。曾以书谏韩王而不见用,于是发愤著书五十余篇,号为韩非子。文章峻严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后秦王攻韩,韩王遣非使秦,为李斯所谮,下狱而死。
韩信:(?~前196)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谥文,宋代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世称为「韩昌黎」。门人编次其诗文为昌黎先生集。韩湘子唐朝韩愈的侄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世传其学道成仙,为八仙之一。尝于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之四。或称为「韩湘」。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时,平苗傅、刘正彦之乱,破金兀术于黄天荡,名重当时,称为中兴第一功臣。后以秦桧主和,罢其兵柄,乃口不谈兵,隐居西湖,自号清凉居士。卒谥忠武,孝宗追封蕲王。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吾族先祖相传为舜帝,舜为黄帝后,此吾族为黄帝子孙也。明洪武年间,吾族祖先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辛集村(原名韩家寨,又名义和庄),已有数百年历史。
一世始祖。二世天。三世国,四世进守,五世如,六世奉,七世世,八世一个字,九世景,十世有,十一世忠,十二世万,后续十三世绍,十四世克,十五世承,十六世宗,十七世家,十八世宇,十九世航,二十世飞,二十一世天,二十二世电,二十三世子,二十四世代,二十五世振,二十六世兴,二十七世中,二十八世华,二十九世十献,三十世英,三十一世十才,三十一二世国,三十三世富,三十四世民,三十五世强,家廷旺,永保长寿德四十四世安,四十五世康。这是我韩营韩氏家谱的世系表。
韩 姓氏起源 :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 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虔。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国名"韩"为姓。 以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 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聚集地 : 迁徙分布 秦灭韩,"尽其地为颖川郡",并以韩国旧都阳翟为治所,此后,"颖川"便成为韩氏的发展繁衍中心。秦汉时期,韩氏播迁于今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其中,韩襄王子孙韩王信于西汉初逃到匈奴,其子颓当、孙婴于汉文帝时归汉;西汉末年,颓当的玄孙韩骞,避王莽之乱,徙居南阳堵县。唐宪宗时,河南河阳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是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韩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清代康熙年间,大陆韩氏已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向海外发展,移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一些国家。 台湾的韩姓,多在台北、基隆、阳明山、新竹、台南、台中、高雄等地,人数最多的是新竹县。台湾文献所载,韩氏由闽、粤入台,始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起义有位叫韩任贤的义民已住在下淡水港多年。当然,这位韩任贤并不是韩氏入台的始祖,在他之前还有先人,有待进一步考据。不过大陆韩姓大批入台则是清康熙之后的事了。 堂号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姓堂号也为"颖川"、"南阳"。 四、家乘谱牒 山西:汾阳韩氏支谱不分卷、汾阳韩氏支谱四卷、洪洞韩氏家谱 上海:松江韩氏支谱二卷、韩氏文若公支宗谱 江苏:韩氏宗谱二卷、韩氏家乘十二卷、云东韩氏家谱五卷、晋阳韩氏世谱 浙江:萧山义桥韩氏家谱十卷、湘南韩氏宗谱六十八卷、相韩家谱、咸安韩氏宗谱十六卷 安徽:韩氏宗谱不分卷、南阳郡韩氏族谱 甘肃:礼县韩氏家谱不分卷、韩氏世系源流四卷 江西:袁郡韩祠主谱三卷、韩焕先祠主谱四卷、韩氏族谱、韩氏荣公支谱
韩营村的韩氏家谱
本文2023-11-22 21:55: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