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孝文帝的后代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1收藏

明朝孝文帝的后代是谁,第1张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共育有子女多达四十二人,是中国历史上子女最多的皇帝之一。其中儿子二十六人,女儿十六人。

1懿文太子朱标,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朝开国太子,洪武元年即立为皇太子。为人仁慈宽厚,以贤德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贤德太子之一。

洪武二十六年不幸病逝,年仅37岁,谥懿文。建文元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明兴宗。靖难之役后,去皇帝尊号,复称懿文太子。南明弘光帝复尊其为孝康皇帝。

2秦王朱樉,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洪武三年封秦王,洪武十一年就藩西安,明初九大塞王之一。洪武二十八年,征讨洮州叛乱。

洪武二十八年病逝,享寿40岁,谥:愍。

3晋王朱棡,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洪武三年封晋王,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明初九大塞王之一。

洪武三十一年病逝,享寿41岁,谥:恭。

4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洪武三年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为明初九大塞王之一。洪武年间征伐北元,屡立战功,在诸王中最受朱元璋喜爱。

建文元年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攻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即位称帝,改元永乐,为明成祖。

在位期间:大肆诛杀建文旧臣,又继续削藩;重用能臣,改革吏治,迁都北京,编修《乐大典》,五征蒙古,六下西洋,天下咸宁,万国来朝,创造了“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于北伐回师途中病逝,享寿六十四岁,尊庙号:太宗,上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嘉靖年间改庙号: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5周王朱橚,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洪武三年封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建文元年被贬为庶人,建文四年朱棣称帝后复为周王。

洪熙元年病逝,享寿六十四岁,谥:定。

6楚王朱桢,母胡充妃。洪武三年封楚王,洪武十四年就藩武昌。曾多次率军征讨西南蛮夷及蒙元残余,战功显赫。

永乐二十二年病逝,享寿六十一岁,谥:昭。

7齐王朱榑,母达定妃。洪武三年封齐王,洪武十五年就藩青州。建文元年被废为庶人,建文四年朱棣即位后,复封齐王。

永乐四年因罪被废为庶人,宣德三年去世,享寿六十四岁。南明隆武二年,追谥:恭。

8潭王朱梓,母达定妃。洪武三年封潭王,洪武十八年就藩长沙。洪武二十三年因受胡惟庸案牵连,与王妃自焚身亡,年仅二十一岁。

9赵王朱杞,早夭。洪武三年封赵王,同年十二月夭亡,年仅1岁。

10鲁王朱檀,母郭宁妃。洪武三年二月出生,同年四月即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就藩兖州。洪武二十二年病逝,年仅二十岁,谥:荒。

11蜀王朱椿,母郭惠妃。洪武十一年封蜀王,洪武二十三年就藩成都。永乐二十一年薨,享寿五十三岁,谥:献。

12湘王朱柏,母胡顺妃。洪武十一年封湘王,洪武十八年就藩荆州。建文元年自焚身亡,谥:戾。永乐元年改谥:献。

13代王朱桂,母郭惠妃。洪武十一年封豫王,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代王,就藩大同,明初九大藩王之一。建文元年被废为庶人,建文四年朱棣称帝后复封代王。

正统十一年病逝,享寿七十三岁,谥:简。

14肃王朱楧,母郜妃。洪武十一年封汉王,洪武二十五年改封肃王,洪武二十八年就藩甘州,为明初九大塞王之一。建文元年迁藩兰州。

永乐十七年病逝,享寿四十四岁,谥:庄。

15辽王朱植,母韩妃。洪武十一年封卫王,洪武二十五年改封辽王,就藩广宁州,为明初九大藩王之一。建文四年迁藩荆州。

永乐二十二年去世,享寿四十八岁。谥:简。

16庆王朱栴,母余贵人。洪武二十四年封庆王,洪武二十六年就藩宁夏(今宁夏银川),为明初九大塞王之一。

正统三年病逝,享寿六十一岁,谥:靖。

17宁王朱权,母杨妃。洪武二十四年封宁王,就藩大宁(今内蒙古多伦),明初九大塞王之一,是靖难之役前除燕王朱棣外实力最强的藩王。永乐元年迁藩南昌。

正统十三年病逝,享寿七十一岁,谥:献。

18岷王朱楩,母周妃。洪武二十四年封岷王,就藩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迁藩云南。建文元年被废为庶人;永乐元年复封为王;不久又被废,之后又复封为王;永乐六年再次被废。

景泰元年病逝,享寿七十二岁,谥:庄。

19谷王朱橞,母郭惠妃。洪武二十四年封谷王,就藩北平宣府,为明初九大藩王之一。永乐元年迁藩长沙,永乐十五年被废为庶人。

宣德三年病逝,享寿四十九岁。

20韩王朱松,母周妃。洪武二十四年封韩王,就藩国辽东开原。永乐五年病逝,享寿二十八岁,谥:宪。

21沈王朱模,母赵贵妃。洪武二十四年封沈王,就藩沈阳,永乐六年改藩山西潞州。宣德六年病逝,享寿五十二岁,谥:简。

22安王朱楹。洪武二十四年封安王,永乐六年就藩平凉。永乐十五年逝世,享寿三十五岁,谥:惠。

23唐王朱桱,母李贤妃。洪武二十四年封唐王,永乐六年就藩南阳。永乐十三年病逝,享寿二十九岁,谥:定。

24郢王朱栋,母刘惠妃。洪武二十四年封郢王,永乐六年就藩湖广安陆。永乐十二年病逝,享寿二十六岁,谥:靖。

25伊王朱㰘,母葛丽妃。洪武二十四年封伊王,永乐六年就藩洛阳。为人荒*无度,不守法度,死后被废为庶人,十年后其子才得以嗣位。

永乐十二年病逝,享寿二十六岁,谥:厉。

26朱楠,早夭,母葛丽妃。朱元璋幼子,洪武二十六年出生,当年即夭折。

27临安公主,母孙贵妃。朱元璋长女,尚韩国公李善长之子附马都尉李祺。永乐十九年病逝,享寿六十二岁。

28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尚汝南侯梅思祖之子淮安总兵官梅殷。洪武十一年封宁国公主,永乐三年进封宁国长公主,永乐二十二年进封宁国大长公主。

宣德九年去世,享寿七十一岁。

29崇宁公主,尚附马都尉牛城。

30安庆公主,孝慈高皇后,尚附马都尉(进士)欧阳伦。

31汝宁公主,尚吉安侯陆仲亨之子陆贤。

32怀庆公主,母孙贵妃。尚军都督府事王宁,洪熙元年逝世。

33大名公主,尚前军都督府事李坚。

34福清公主,母郑安妃。尚凤翔侯张龙之子张麟。永乐十五年卒,享寿四十八岁。

35寿春公主,尚颖国公傅友德之子傅忠。

36十公主,早夭。

37南康公主,母林氏,尚东川侯胡海之子胡观。正统三年病逝,享寿六十六岁。

38永嘉公主,母郭惠妃,尚武定侯郭英之子郭镇。

39十三公主,早夭。

40含山公主,母高丽韩妃,尚后府都督事尹清。天顺六年逝世,享寿八十三岁,是明朝最长寿的公主!

41汝阳公主,母郭惠妃,尚驸马都尉谢达。

42宝庆公主,母张美人,尚千户侯赵辉。

明惠帝朱允炆

惠帝朱允炆共育有二子,即和简太子朱文奎、润怀王朱文圭。

朱元璋有直系后代。

朱元章共有26个儿子,分别是: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㰘,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朱元璋后代的结局

第一、长子朱标

朱标深受朱元璋的宠爱,从小太祖皇帝便对其寄予了厚望,对其进行了多番培养,二子、三子、四子、五子等每当有过错的时候,身为大哥的朱标都会极力从中调和求情,让他们免受处罚。

原本铁定是大明朝皇位的继承人,却不料在视察陕西的过程中,感染风寒而死,真是令人惋惜。

第二、次子秦王朱樉

秦王朱樉是大明王朝的九大塞王之一,就藩于西安,小时候的他十分聪慧,但长大后却变得荒*无度起来,在藩地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惹得朱元璋十分不满。

然而即便这样朱樉仍然不肯改进,依旧犯了诸多过错,朱元璋一气之下将其召回京城,幸得太子朱标从中劝解,才得以让其第二年就重回藩位。

后来,朱樉被三名老妇人下毒害死,时年四十岁,然而由于其作恶多端,所以其死后,作为亲生父亲的朱元璋非但没有感到伤心,反而觉得其死有余辜。

做儿子做到被父亲讨厌成这样,秦王朱樉也是绝了!

第三、三子晋王朱棢

晋王朱棢也是九大塞王之一,就藩在太原,传言年轻的朱棢长得很漂亮,修目美髯,但同时也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人。

他在就藩太原的途中,因为一些小过错,就去大肆责罚其厨师,遭到了朱元璋的训诫,告诉他厨师掌管饮食,事关重大,如果随意处罚他,恐怕会使得其怀恨在心,进而下毒谋害。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炀帝之女。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 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改王吴,与魏、齐、蜀、蒋、越、纪六 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 哉!”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 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 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 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 “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显庆五年,追王郁 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 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 ,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从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以后赐吴王恪书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还是很有野心的,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若吴王恪是个太过于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费尽苦心地告诫他。

  李泰改封之地发现李恪后人

  郧县发现的《李氏宗谱》为工楷誊写的石印本,全谱两册,现保存于郧县白桑关高庙村村民李朝奎家中,由于年代久远,这两本家谱已有多处破损。《李氏宗谱》卷首为《上谕十六条》,这是唐王朝宗室治家家训,接着便是李世民册封李恪为吴王的诏书——《封吴王恪诰》。邢方贵在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后认为,该地一支李姓村民,正是李世民的三皇子吴王李恪的后代。

  携谱从江西迁往郧县

  李恪的后人在郧县,这听来似乎像天方夜谭。不过,按家谱里的记载似乎又确有其事。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李恪的第十一世孙李道携其弟李术、李衍及家人逃往江西建昌隐居。自当时起,李唐王朝的这支后人便一直记载着家谱,到了清乾隆年间,李氏的一个支派携家谱迁往郧县高庙定居至今。李朝奎家里的《李氏家谱》便记载着这一分支此后直至1944年46代家族繁衍迁徙状况。而据知情者介绍,郧县的《李氏家谱》与江西李氏后人的家谱的前半部分完全一致。

  《李氏家谱》发现后,李氏后代相当的激动,不少人都想重新编修《李氏家谱》。今年65岁的李氏后裔李朝清是郧县白桑中学的退休职工,从1999年开始,他就开始研究李氏的家谱,经过几年的调查考证,他自己画出了李氏谱系图,在其他李氏后人的帮助下,2002年,修缮后的《李氏家谱》正式问世。《李氏家谱》共印了50本,李朝清将其分发给了李氏的后裔,每户一本。

有。

1、杨昭(584年2月21日-606年8月30日),隋朝宗室,隋文帝杨坚之孙,隋炀帝杨广长子,母皇后萧氏(萧皇后)。

2、杨暕(585年-618年),字世朏,小字阿孩 ,隋炀帝杨广次子,元德太子杨昭同母弟,母亲为皇后萧氏(萧皇后)。

3、杨杲(607年-618年),小字季子。父隋炀帝杨广,母萧嫔。大业九年(613年),年仅七岁,封为赵王。

4、南阳公主杨氏(586年-?),隋炀帝杨广长女,母萧皇后。南阳公主姿容俱美、言行有节,隋炀帝特所钟爱。开皇十九年,下嫁许国公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为妇谨肃有礼,世以为贤,有子宇文禅师。

5、杨侑[yòu] (605年-619年),即隋恭帝(617年—618年在位),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韦妃 ,隋朝第三位皇帝。

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一统江山,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三征高丽。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杨广亡国的原因在于好大喜功且贪慕虚荣。

扩展资料

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 ,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参考资料:

杨广-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东京汴梁大雪纷飞,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得病十多天了,身体不适,心中烦躁,于是召皇弟开封尹、晋王赵光义入宫,兄弟俩在万岁殿内屏退旁人,秘密议事,诸侍卫宫眷不得闻。当时殿外侍从曾看见万岁殿内烛影摇动不已,太祖和晋王对坐的影子映射在窗户上,身影晃动,似乎晋王在离席退避、谦让什么。又过了片刻,殿外人听到殿内有斧子戳地击物的“笃、笃”声,同时听见太祖大声地吩咐晋王“好好做!好好做!”,此时计时的漏鼓已经敲过三更。当夜四更,太祖驾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岁。十月二十一,晋王赵光义登基,当年改元太平兴国,赵光义即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这件事情,就是宋代历史第一迷案——“烛影斧声”。

抛开太祖和太宗兄弟间传位的迷案不管,这里单说太祖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在太宗及其后嗣皇帝在位时期的待遇和处境,看看太宗一系皇帝是如何对待太祖后代的。

太祖一生,共有四子六女。其中长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史料中记载很少,就连名字都是在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由刚登基的徽宗赵佶起的,并追封德秀为滕王、德林为舒王。所以,这两个太祖的皇子没有多少可说的,既没有生前享受富贵,身后也默默无闻了一百多年,不喜不悲。

而太祖六个女儿中,申国、成国、永国三位公主都是早夭,没有什么事迹可言。另外三个女儿,昭庆公主(魏国大长公主)、延庆公主(鲁国大长公主)、永庆公主(陈国大长公主),都活到了真宗在位时期,昭庆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承衍、延庆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石保吉、永庆公主下嫁右卫将军魏咸信。三位驸马也都是太祖时开国功臣的儿子(分别是王审琦、石守信、魏仁浦之子)。作为女儿来说,她们按照皇家制度、规规矩矩地出嫁、分府,生活波澜不惊,在史书中也是寥寥几笔,没有过多的着墨,平安富贵地走完了一生。

这里着重说一下太祖次子(实际上的长子)德昭、四子德芳。

赵德昭,宋太祖次子,生母是太祖的发妻孝惠皇后贺氏,后周广顺元年(951年)生于汴京。因为太祖长子赵德秀早夭,所以赵德昭实际上是太祖的长子。

建隆元年(960年),太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社稷,登基称帝,建立了宋朝。这一年的赵德昭只有十岁,少年不更事,而之前的五代更迭中,因为皇位继承人年幼不能掌控朝政从而被权臣夺走社稷的事情不在少数,甚至太祖本人都是以此故事获取的后周江山。所以,为了稳固社稷起见,太祖没有立即立赵德昭为皇太子,而是在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册立自己的二弟赵光义为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封尹、兼中书令。

五代旧制,如果皇室成员担任开封尹的话,那么就被视同为实际上的皇储,后晋出帝、后汉隐帝、后周世宗,都是以皇子身份担任开封尹,最后登基为帝的。太祖册立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尹,就有越过未成年的次子、立年长的弟弟为继承人、以保社稷稳定的意思(赵光义此时已二十三岁,并参与了拥立太祖称帝的陈桥兵变,政治经验丰富,不是不谙世事的赵德昭可以相比的。)

乾德二年(964年),赵德昭年十四岁,按照制度出阁。前代皇家规矩,皇子出阁则册立为王。太祖却认为赵德昭年纪尚幼,不宜立即封王,还是渐进封爵为好,于是只授任其为贵州防御使,但不领实任。开宝四年(971年)十二月初五,赵德昭二十周岁,太祖举行大宴,增皇弟开封尹光义、兴元尹光美、皇子贵州防御使德昭的食邑,以示庆贺。

开宝六年(973年),太祖再授皇子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是终太祖在世之日,赵德昭一直没有封王。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在那场诡异的“烛影斧声”之后,太祖驾崩,皇弟晋王、开封尹赵光义登基,成为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为了显示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以及对兄长一脉的尊崇,太宗加封皇侄赵德昭为京兆尹,移镇永兴军(即西安),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另一皇侄赵德芳则接任兄长赵德昭所遗下的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官爵。太宗并规定太祖的子女皆称皇子皇女。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太宗派大军北上围攻十国中的最后遗存:北汉,准备彻底结束近百年的中原割据局面。二月,太宗率军亲征北汉,并许诺攻克太原(北汉都城)后犒赏三军。宋军在皇帝亲征和重金封赏的双重激励下,气势如虹,先在白马岭击退辽国援救北汉的军队,然后一鼓作气全线进攻北汉。五月初六,内外交困的北汉主刘继元出降,太原被宋军攻克,北汉灭亡,宋朝至此形式上一统中原。在攻伐北汉的军事行动中,武功郡王赵德昭一直随侍叔父太宗左右。

五月二十,太宗不顾诸臣反对,决心趁灭北汉之军威,自太原出发直驱幽州(北京),一举收复幽云故土。宋军全凭战前太宗亲征及厚赏许诺,才奋勇向前,夺取了灭北汉的胜利,这个时候都想让太宗将破太原的奖赏兑现,再行北伐。而太宗说等到攻克幽州后,一并将封赏再行颁发。宋军将士心中不满,多不愿前往幽州,但是又畏惧太宗责罚,所以勉强成行,但战斗力大大不如攻伐北汉时。

作战初期,宋军在太宗的严厉督促下,一度取得胜利,收复了易州、涿州。六月二十三,太宗以抵达幽州城外,下令诸军围攻。宋军与辽军互有攻守胜败,但是宋军迟迟不能攻破幽州城,而宋军作战已历经半年之久(从攻北汉算起),“将士多怠”,士气低落,已成强弩之末。辽景宗耶律贤则以南府宰相耶律沙、特里兖(官名)耶律休哥率领契丹五院精锐驰赴幽州前线,援救守军。双方实力天平逐渐向辽国一方倾斜。

七月初六,宋、辽两军在幽州城外高粱河展开激战,宋军先胜,追击耶律沙率领的辽援军。太宗为彻底击败辽国援军,亲临战场督促追击。宋军士卒经过二十天的围城作战,早已疲惫不堪,虽然击退辽军,但是不能围而歼之,只勉强追击出十余里,且回军缓慢。这就导致了战场上太宗御营护卫出现漏洞,防卫空虚。就在此时,耶律休哥率辽军出其不意从宋军防卫的间隙处突然杀来,手持火炬直冲太宗御营。当时天色已晚,宋军慌乱中不知来敌多寡,不敢接战,于是退居高梁河抵御。

耶律休哥与幽州守将耶律斜轸各自统帅精锐骑兵,乘夜夹攻高粱河畔的宋军,同时幽州城中守军也开门出击,协同城外援军猛攻,这时宋军因之前追击辽军败兵,首尾不能顾,无法抵抗接憧而来的辽军猛攻,只能纷纷后退。耶律沙趁机调头反攻,从后追击,配合耶律休哥与耶律斜轸两军对宋军实施的追击。宋军前后被敌,同时皇帝的御营也被辽军击破,顿时大败溃散,全军崩溃。

慌乱中,因被辽军攻击而和诸将走散的太宗在亲卫的拼死护卫下只能抛弃大军、夺路而走,期间太宗大腿还被流矢射中两箭,不能骑马,慌忙之中随侍的近侍找了一辆驴车,载着太宗急速南逃。而一直随侍在太宗左右的武功郡王赵德昭则于大乱中和太宗走散,会合其余诸将,收拢败兵,一面抵抗、一面南撤。宋军第一次北伐之战失败。

七月初七天明后,太宗抵达涿州城外,而宋军败兵犹在幽州城外不远,在赵德昭及诸将的收容下缓缓而退。当时宋军大营已经和太宗失去联系,不知皇帝的生死,为了保持军心稳定,于是诸将都有在军中奉武功郡王为新主的意思,赵德昭没有答应,只说先撤军回涿州,稳定军心为先。

太宗害怕辽军追至,不敢入涿州,便绕过涿州直奔金台屯,才敢停驾观望后续。七月初九,宋军依旧没有回撤的消息,太宗命人探寻,才知道诸军在赵德昭的带领下退据涿州,并四处寻找皇帝的踪迹。太宗于是令殿前都虞侯崔翰前往涿州传达诏命,令宋军班师撤回。之前宋军北伐时获得的易州、涿州等地都再度失去。

太宗北伐失败后,对于诸将在乱军中意欲拥立赵德昭为帝之事耿耿于怀,借从征失律的名义惩罚诸将,大部分都贬官外放。同时以北征不利的理由将原先承诺的破平太原封赏也免除。因此诸臣都忿忿不平、埋怨皇帝赏罚不公。在这个情况下,武功郡王赵德昭出于维护皇帝颜面和信誉的目的,向叔父太宗谏言:

“惟陛下赏罚分明是从,应先行破太原之赏,再行失幽州之罚,如此诸臣得以心悦诚服。”

太宗本来因为武将们当初差一点拥立侄子为新主就很是不满,这时候赵德昭又不识好歹跳出来为武将们请赏,到底是要干什么?!大怒之下,脱口而出说:

“令汝自为天子时,再行封赏,犹未晚也!”说完拂袖而去。

赵德昭大惊失色,心中惶恐不安,知道叔父是猜忌自己,又无言以自明,进退不得之下,为了保护妻子家眷不受牵连,于是连家都没有回,返回门下省官衙后(赵德昭官职是门下侍中,在门下省办公),即命属员寻找裁纸刀,然后趁人不备,自刎而亡。

在宫中的太宗得知噩耗后,后悔不已,急忙赶到门下省,抱着侄子的尸体大哭说:“我儿何至于此”。之后,太宗追封赵德昭为魏王、谥号“懿”,追赠中书令。太宗之后的几代皇帝都不断给赵德昭加封,先后追赠太傅、太师,晋封吴王、越王、燕王。

赵德芳,宋太祖四子,也是最幼子,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生于汴京,生母未明。赵德芳比兄长赵德昭小八岁,太祖建国登基时,赵德芳仅仅才一岁。此后年幼的皇子赵德芳先后为太祖孝明皇后王氏、孝章皇后宋氏所抚养,几乎视同皇后亲子,尤其受孝章皇后的宠爱。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十七岁的皇子赵德芳比皇家制度所规定的年限晚了三年才出阁,这似乎说明他受到了太祖和孝章皇后的格外优待,所以在宫中被多留了三年。太祖在幼子出阁后授其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这是他兄长兴元尹赵德昭当年出阁时的官职。

当年十月,太祖在“烛影斧声”的疑团中驾崩,赵德芳的叔父晋王、开封尹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太宗继位后,除了封授赵德昭为京兆尹、侍中外,再将赵德昭所遗下的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官职全部加封给另一个皇侄赵德芳,并诏令兄弟俩都可以称“皇子”。

而在“烛影斧声”之谜中,除了之前所说的版本外,还有另一个版本: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太祖突然发病,驾崩于皇宫万岁殿,此时晋王赵光义、皇子赵德昭都不在宫中,主持内宫的孝章皇后便指派内宦王继恩前去召唤养子赵德芳前来万岁殿,以安排后事并抢在赵光义、赵德昭之前夺取皇位。但是王继恩没有去接赵德芳,而是直接出宫赴开封府衙,将太祖驾崩的消息告诉了晋王、开封尹赵光义。

早有准备的晋王赵光义于是和亲随、开封府左押衙左押衙程德玄出府,与王继恩冒雪前往皇宫。在王继恩的协助下,晋王直入大内,控制了皇宫局势后到达万岁殿。

在殿内等候的孝章皇后听见声音,急忙询问:“是德芳到了吗?”王继恩大声回答:“是晋王来了!”

存有私心、准备趁乱拥立养子赵德芳为新帝的孝章皇后大惊失色,同时也无计可施,只得不顾礼法,以称呼皇帝的口吻向还未正式登基的晋王示弱:

“我母子性命,就都托付给官家了!”(官家是宋朝臣民对皇帝的口语化称呼),晋王赵光义也放低姿态,哭泣着回答:“请皇后放心,我们共保富贵。”

至此大局已定,晋王获得了皇位,登基称帝,即宋太宗。孝章皇后则以“开宝皇后”的尊号被太宗奉养于大内,一直到至道元年(995年)四月才去世,安享富贵半生。

太宗登基时,赵德芳才十八岁,年少无知,所以没有任何的实际职务,只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被太宗加授检校太尉,不过也是个虚职。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德芳的兄长德昭因奏请封赏武将之事被太宗训斥、忧虑自杀后,太祖唯一的皇子赵德芳也时常处于惶恐惊惧之中,担惊受怕,唯恐叔父会进一步对自己下手。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年仅二十二岁的赵德芳病逝,史书上只用了“寝疾薨”三个字来表述,大概就是心肌梗塞之类的病,导致睡觉时心脏骤停而去世。赵德芳去世后,太宗亲临他的府邸哭祭,并辍朝五日,追赠皇侄为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太宗之后的历代皇帝也给赵德芳加官,赠太师,晋封楚王、秦王。

而后世文学影视作品中手握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威风八面的“八贤王”,其实只是个虚构的人物,不过借用了赵德芳的名字而已,再引用了宗室赵元俨(太宗第八子、人称“八大王”)、赵元佐(太宗长子、真宗曾经赐过他带剑上殿、诏令不名的待遇)的一些史实和轶事,经过后世文学创作者艺术加工、最终融合而成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虚构人物不仅增加了如《杨家将》、《贺后骂殿》、《三侠五义》等传统艺术作品的戏剧性和可读性,还满足了普通百姓崇敬忠臣、惩处权贪的美好愿望心态。“八贤王”的形象因此才能历经千年、栩栩如生。

太祖的两个儿子在三年内都因各种原因去世了,这也彻底消除了太宗心头的担忧和焦虑。没有了德昭、德芳的潜在威胁,太宗可以从容的厚赐他们两人留下的家眷子女,以显示自己的亲情和宽仁。

赵德昭有五子:长子赵惟正、次子赵惟吉、三子赵惟固、四子赵惟忠、五子赵惟和。

赵德芳有三子:长子赵惟叙、次子赵惟宪、三子赵惟能。

在太宗及后继的皇帝不断封赐下,赵德昭的儿子中:赵惟正封乐安郡公、建宁军节度使,追封同安郡王。赵惟吉封安定郡公、感德军节度使,追封南阳郡王。赵惟固早夭,赠官左千牛卫将军。赵惟忠封叙州刺史、昌州团练使,追封舒国公。赵惟和封澄州刺史、右千牛卫大将军,追封清源郡公。

赵德芳的儿子中:赵惟叙封左千牛卫大将军、勤州刺史,追封高平郡公。赵惟宪封左卫大将军、安德军节度使,追封英国公。赵惟能封右神武军将军、蔡州防御使,追封张掖侯。

太祖的诸孙,在太宗及其后嗣皇帝的统治时期,境遇还算不错,个个都是高官厚禄,富贵终身,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平时也不受重视,但总算生活安稳、待遇丰厚,和历史上其他王朝失势皇族子弟动辄被废黜流放乃至骨肉相残、死于非命的悲惨际遇相比,太祖后裔在北宋一朝的命运和待遇,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安宁祥和了。

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太宗的孙子仁宗在位时,鉴于宗室子弟封爵过于严谨,同时近支皇族子嗣不盛(真宗只有仁宗一个独子、仁宗无子),以至“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出现,所以下诏,将宗室中太祖太宗的弟弟赵廷美、太祖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太宗除了真宗以外其他七个儿子,一共十家宗室的后代,按照子封郡王、孙封国公,曾孙封郡公的原则,一口气封了六个郡王、三个国公、一个郡公。其中赵德昭的后裔得封颖国公、楚国公,赵德芳的后裔得封安国公。

熙宁元年(1068年),太宗的玄孙神宗继位,感念于祖宗开拓之不易,而太祖更是开创之君,社稷皆由太祖创业而至,所以下诏,要求在太祖的后裔中选取行辈最近、年德最尊一人,册立为郡王,并世袭其爵,以示尊崇太祖之意,并赐王号为“安定郡王”。第一代安定郡王是赵德芳的孙子、赵惟宪的儿子,时年已经六十二岁的赵从式。

此后安定郡王在太祖的后裔中传承了二十四代,除了第一代和第七代外,其余的安定郡王都是赵德昭的后代。(安定郡王不是在某一家世袭,而是如同流官一样,由太祖的后裔按行辈远近轮流担任,上一代安定郡王的亲兄弟子侄,不一定就是这一代安定郡王,所以自熙宁元年至南宋末,二百年间即传承了二十四代之多。)

靖康之变后,英宗一系的皇室子弟基本被一网打尽(真宗、仁宗已绝嗣,英宗是过继而来),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得以逃脱,辗转至建康,在江南文武官员支持下登基称帝,建立南宋,即宋高宗。之后高宗独子赵旉三岁夭折,高宗本人也没有了生育能力,南宋皇统面临断绝危险。

虽然当时太宗后裔还有不少留存在江南各地,尤其是英宗生父濮安懿王一支,更是和帝系最亲。这些太宗后裔自以为血缘最近,所以对于高宗之后入继大统,继任皇帝都是志在必得。高宗心中忌恨这些近亲毫不掩饰的继嗣之心,又不甘心就此绝嗣,于是经过长期考虑后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不选择太宗后裔承袭大统,而是从太祖的后裔中,选择晚一辈子弟,收为养子,大力培养,以承袭皇位。

于是,经过细致挑选,太祖的七世孙、秦康惠王赵德芳的六世孙,时年六岁的赵伯琮在绍兴二年(1132年)被召入宫中,作为高宗的养子,加以培养,而他的生父赵子偁不过只是从八品秀水县丞,几乎没有势力,不构成对皇权的威胁。赵伯琮入宫后,先后改名赵瑷、赵玮、赵眘。

经过三十年的等待,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正式内禅,把皇位传给了三十六岁的养子赵眘,这就是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历时一百八十六年后,大宋帝系再次转回太祖一系。

之后,南宋帝系传承由孝宗传子光宗,再传孙宁宗。宁宗先后生了九位皇子,都不幸夭折,他和名义上的曾祖父高宗一样,也不愿立自以为可以按血缘相近而获得皇储之位的秀安僖王(即赵子偁、孝宗生父)一系后裔为嗣子,也放弃立远祖秦康惠王赵德芳得其他后裔,而是选择了太祖十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南阳郡王赵惟吉八世孙赵与愿为承继子,改名赵询,后正式册立为皇太子,赵询时年六岁,生父赵希怿是太平州通判,八品小官而已。

为自己立嗣后,宁宗考虑到祖父孝宗一脉几乎都绝嗣(孝宗四子,长子、四子绝嗣,次子魏惠宪王赵恺独子沂靖惠王赵抦没有儿子;三子光宗两个儿子,长子早逝、次子宁宗也没有儿子),所以给堂弟沂靖惠王赵抦也选择了太祖十世孙、秦康惠王赵德芳九世孙、高平郡王(公)赵惟叙八世孙赵贵和为嗣子,改名赵均。

天不遂人愿,嘉定十三年(1220年),皇太子赵询去世,宁宗失去了嗣子。为了承袭皇统,宁宗将沂靖惠王赵抦的嗣子赵均改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竑。然后让丞相史弥远再从太祖后裔中为沂靖惠王挑选嗣子。经过挑选,太祖十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南阳郡王赵惟吉八世孙赵与莒选,被立为沂靖惠王赵抦新嗣子,改名赵贵诚。赵与莒生父赵希瓐不过从九品山阴县尉,而且早逝,无足轻重。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宁宗病重,丞相史弥远素来和皇太子赵竑不睦,于是联合宁宗杨皇后趁宁宗病重时矫诏,废黜皇太子赵竑,改立嗣沂王赵贵诚为皇储,并在宁宗驾崩后拥立赵贵诚为帝,更名赵昀,即宋理宗。前太子赵竑则被废为济王,出居湖州,第二年正月被陷害致死,儿子也被史弥远暗害。

理宗在位时,所生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没有办法,只得在淳祐六年(1246)把弟弟荣王赵与芮(赵希瓐次子)的独子赵孟启立为嗣子,改名赵禥。景定元年(1260年),赵禥被册立为皇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在位四十年的理宗驾崩,皇太子赵禥继位,即宋度宗。

此时北方蒙古已经兴起,在平息内部争斗后,开始南下攻宋,而度1宗无力采取措施对抗,只能以酒色自娱。咸淳十年(1274年),三十五岁的度宗驾崩于临安福宁殿。他死后,儿子宋恭帝赵㬎、宋端宗赵昰、宋少帝赵昺在风雨飘摇中先后继位。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之战中,残存的南宋朝廷全军覆灭,少帝赵昺在陆秀夫的背负下投海自尽,三百年的宋室江山至此划上了句号。

自太祖驾崩后,除了太宗时期因为忌惮德昭、德芳兄弟而有过针对性的举措外,太祖子孙在整个北宋时期整体上过的还不错,太祖一脉后裔还世袭安定郡王,待遇地位都算尊崇。南宋时期,机缘巧合之下,太祖后裔在高宗内禅之后,恢复了帝系传承,先后承袭了八代皇帝、一百一十七年皇统。太祖地下有知,可以瞑目了。

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南侵,明朝在北方设立了九个边防军事重镇,太原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太原城中的都司街、老军营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痕迹。做为朱元璋倚重的嫡子,朱棡和他的四弟燕王朱棣分封在太原和北平,肩负着边防重任,每年都要巡行塞外、督察军屯,1390年,他还和燕王朱棣分别率兵北伐蒙古,明代的开国功臣冯胜、傅友德、王弼都受其节制。遗憾的是,晋王朱棡却在四十岁时英年早逝,否则的话,靖难之役鹿死谁手还很难说。更令人遗憾的是,晋王的后代们身上很难再找寻到父祖的风采,此后十几代晋王无一例外的平庸甚至昏聩残暴,第二代晋王还因为阴谋造反而被终身囚禁,以至于晋王王位一度空悬。

晋王朱棡死后埋葬在太原东南的黑驼山上,也就是今天小店区黄陵乡老坟村,晋王室其它墓葬大多在晋王墓周围。晋王墓早在清康熙年间就被盗掘,并留下了“其人乌纱红袍,足底金一锭,银一锭,两旁十棺十女”的记载,文革期间,晋王墓又一次遭到破坏。晋王墓如今究竟残败到什么样子已很难想象,但我总想找个时间去看一看,因为,他毕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值得回忆的历史。

明朝孝文帝的后代是谁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共育有子女多达四十二人,是中国历史上子女最多的皇帝之一。其中儿子二十六人,女儿十六人。1懿文太子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