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字辈24个应怎么排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2收藏

杨家字辈24个应怎么排,第1张

杨姓家谱字辈大全集

1、湖北孝感杨氏字辈:文正炳有中和德,本利培成义道才;敬先祖如在其上,启后继换乎为新;荣华富贵运朝堂,永照世代真自强。

2、湖南永州迁入四川达州杨氏字派(部分):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3、山东临沂庄坞杨氏字派: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

4、四川简阳杨晓初杨氏字辈:天映本其先,永春章荣昌;宗枝绍祖德,学尚佐家邦。简阳另一家之版本:天映本文朝,声大章荣昌;宗之绍祖德,学尚左家邦。

5、湖南龙山县杨氏字辈: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6、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龙桥杨氏字辈:法仁兴志,应文登学,世代光明显,荣昌庆永芳,正先维友,宗祖在贤。

7、四川遂宁市蓬溪县杨氏字辈:可继思鹏名,单光呸崇作,建绍宗辉成,修善立开,九在寿发,伦克多定先,德万休尚生,居守传年志,贤福官孝安。

8、湖南湘乡杨氏字辈: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9、安徽安庆杨氏字辈: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

10、江苏六合杨氏字辈: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11、辽宁抚顺杨氏字辈: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

12、陕西安康杨氏字辈: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13、广东汕尾杨氏字辈: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14、贵州毕节杨氏字辈: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扩展资料:

不同姓氏有不同字辈的排序,不同地方其字辈用字也是不一样的。如陕西安康杨氏字辈: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但贵州毕节杨氏字辈就是: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自古以来,人们对取名择字都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在古代更有沿用字辈取名的习惯。杨姓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源于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

参考资料:

-杨姓家谱

一、姓氏源流

阚(Kàn 阚)姓源出有二:

出自姜姓,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名止,被封于阚(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世称阚止,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形成阚氏。

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阚国(今山东省嘉祥县北),是黄帝吉姓子孙的封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阚氏。

得姓始祖:阚止。根据《尚友录》的记载,阚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卿士阚止的后代,望族出于会稽。《姓氏考略》记载,阚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地名,故地就在今天山东省汶上县西南的南旺湖中。这个地方,正是我国阚氏家族的发源地,他们的祖先“以地为氏”而姓了阚。《春秋三传》记载,鲁桓公十一年,桓公便曾与宋文公会于阚地。当地的居民有人以地名为自己的姓氏。阚氏后人奉阚止为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阚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有位高官叫“止”,受封享用阚地的物产,人们就称他为阚止。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阚地就在现今山东汶上县一带。而阚的先人,追溯上去就是姜太公,即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的姜尚。姜尚也是齐国的创建人。所以阚姓是源自姜姓的。而姜姓始祖正是神农炎帝,炎帝出生于陕西歧山西南的姜水之演,就以姜为姓,阚屯正是炎帝的传人。据《尚友录》的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名止,受封于阚地(在今山东省坟上县境),人们就称他为阚止,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姓阚。其中一支沿京杭运河南迁至眙盱,扬州,江浙,闽台。又有一小支,从眙盱沿淮河上溯向西,散居于淮河两岸。一支于明朝末年,随军驻扎北京南口镇,因屡立战功,朝廷降旨家族坟地可种45棵万年松,现后人多居于昌平区南口镇北虎峪村,约有200人,一支于民国左右北上,来到北京,现散居于北京通州区,又以通州区胡各庄乡黎辛庄居多,约有150人左右,之后有部分外分。而阚止的后代,大部分现都居住在山东境内,其中:新太的汶南、放城、土门,莱芜的寨子、丈八丘、录家以及泰安、菏泽、博山、高密、临沂、沂源、沂水、平阴居多。新中国成立前后有部分人外迁之东北及山西一带。根据《姓氏考略》记载:音瞰。齐邑,鲁昭公在乾侯取阚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会稽。

三、历史名人

阚 泽:字德润。三国时吴国山阴人。少时家贫,帮人抄书为业,每抄完一篇,朗读一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后来不但成为学者,而且精通历法数学,并举孝廉。进拜太子太傅。每次朝廷大议,经典所疑,都请教于他。以儒学勤劳,封为都乡侯。

阚 骃:字玄阴,后魏时敦煌人,自小聪敏好学,博通经传,三史群言,经目则诵,在学界就已出名,时人谓之宿读,后来在朝中做尚书官。他整理校定了前代学者的著作三千多卷,为中国文化史的整理出了一份力。他注王朗《易传》,又撰《十三州志》行于世。官秘书考课郎中时,给文吏30人,典校经籍,刊定诸子3000余卷。留下文化遣产,为中国文化史的整理作出了贡献。

阚 棱:伏威邑人,唐朝猛将,其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陌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伏威据江淮,以战功显,署左将军。部兵皆群盗,横相侵牟,棱案罪杀之,虽亲故无脱者,至道不举遗。从伏威入朝,拜左领军将军、越州都督。公祏反,棱与南讨,青山之战,与陈正通遇,阵方接,棱脱兜鍪谓众曰:“不识我邪?何敢战!”其徒多棱旧部,气遂索,至有拜者。公祏破,棱功多,然颇自伐。公祏被禽,乃诬与己谋;又伏威、王雄诞及棱赀产在丹阳者当原,而赵郡王孝恭悉籍入之,棱自诉,忤孝恭。遂以谋反诛。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天水在西汉时称上县,属陇西郡,汉武帝时置天水郡,天水属大水郡所辖;东汉时天水郡改为汉阳郡;三国时为蜀魏相争之地。以后归属虽有变化,但天水之名始终未变。

会稽郡: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原越地称大越,隶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

2、堂号(缺)

============================================================

阚姓宗祠通用对联

〖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陌刀无敌;

朝议辄咨。

——佚名撰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阚棱,善用陌刀,长丈余,临阵无敌。下联典指三国吴·阚泽,官中书令,朝中之议,有疑辄访之。

-----------------------------------------------------------------

〖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擅经传之学;

决廷议之疑。

——佚名撰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敦煌人阚驷,字玄阴,聪敏过人,博通经、传,过目成诵,曾注王朗的《易传》,另撰有十三部州志。北凉王沮渠蒙逊很看重他,任他为秘书考课郎中,负责点校经籍,勘定了诸子百家三千余卷,后官尚书。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山阴人阚泽,字德润,家中贫困,以教书为生,博览群书,兼通历数。举孝廉后,历官钱塘长、中书令、侍中、太子太傅,封都乡侯。朝中每次言论大事,有关经典的疑问,往往都向他咨询。

--------------------------------------------------------------------------------

中国人民 阚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阚思颖女红军

阚思颖(1910-——),女,又名甘棠,四川省南溪县人。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1926年加入 。

大革命时期,1924年在宜宾叙府女中读书时,深受同学赵一曼的影响。由于拒绝其父将她嫁给一个恶霸的儿子,逃出家庭,先后到重庆中法大学、上海文治大学学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投奔苏区参加革命。1933年进入瑞金中央党校高级班,后任中央局妇女部秘书。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时,任中央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遵义会议后,调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妇女科工作,1935年2月,留川滇黔边区任红军游击纵队司令部秘书,特委机关总支书记和政治宣传队队长。在战斗中练就了一手好枪法,而且和男指挥员一道勇敢的投入和指挥战斗,一次,纵队驻守在威信罗布坳沙坝时,被叙南保商队和江安保安队围剿,和李桂洪观察了敌情后,主动请战,率领一个中队埋伏在苕藤坡将敌军的旗杆打断,率部猛攻,打死打伤敌部10多人,缴获10多支枪,将敌军赶出了威信境内,随后与纵队一起攻克了洛表,之后又捣了川南团队的老巢,端了洋炮台,使川南保安队不敢和红军战斗,得到了民众的赞扬。在长观司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跟随政治委员徐策战斗,徐策在观音塘身负重伤,她组织队伍撤到罗布坳准备安置伤员,又遇滇军袭击,徐策牺牲。余泽鸿继任特委书记兼纵队政治委员,在川滇黔边区红军游击纵队司令部任党总支书记和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6年11月,由于叛徒告密,游击队被敌包围,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不幸被捕,连夜送到扎西,在关押期间,始终机智的和敌人周旋,继续开展斗争。随后被押送到昭通,在狱中敌人多次会审,“我是爱国青年,跟着红军来磨墨写标语的,我在游击队中只知道写标语,其他的都不知道。”敌人最后以“红军宣传员”的帽子监禁起来。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联合抗日。1937年4月获释被送往四川,经过家乡南溪时,被父亲保释回家,关在一间小屋子里,要她在家经商,不许再参加政治活动。不久破窗逃出,乘船东下,在重庆寻找到 党的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担任 川康特委妇委书记,特委委员……

扎西的歌谣唱道:“遥想当年花木兰,不爱闺帷爱剑戈,更有今日女红军,粗衣草鞋为民急。”扎西人民怀念红军游击队的女英豪,扎西人民在传颂她的事迹。

附录:长征中的巾帼英雄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时,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8万余人的长征队伍中有32名女干部,出发不久,因工作需要,彭儒和陈壁英留下来,未参加长征。正式参加长征的女干部是30名(尚有若干负责护理的妇女群众)。她们中有的在中央 或军队担任要职,有的是经过挑选的省级妇女骨干。30名长征女战士除蔡畅、康克清、刘英等6人外,其余24人被编入中央工作团,团长是董必武,副团长是徐特立,后改编为干部休养连,李坚真任连指导员,吴仲廉任秘书。干部休养连是一支特殊的连队,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师团级以上的伤病员,报务员、机要员,也有待产的孕妇。周恩来曾多次下令,要绝对保证她们安全。在干部休养连负责宣传、护理的女战士被称为政治战士,她们除了负责宣传群众、筹粮筹款外,还要寻找民夫,做好担架排和运输班的工作,责任重大。女战士个个尽责尽职,任劳任怨,缺少民夫时,她们就代民夫扛肩。在为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30名女红军没有一个人掉队,除阚思颖(后改名甘棠)、李桂英和谢小梅中途留下参加地方工作外,其余27名女战士安全到达陕北。

阚禹平烈士

阚禹平(1891-193311),湖北省通山县人。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在通山县镇南中学加入中国 。

大革命时期,1925年任通山县镇南中学党支部负责人。先后在阳新、通山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组织建立农民赤卫军,并参加鄂南暴动。1927年,鄂南暴动失败后,与叶金波等人领导农民赤卫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以沉水山为中心的赤色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参加通山秋收起义,成功地夺取县城,消灭了县内的主要反动势力,建立了工农 ,任通山县工农 委员会委员,扩大了农民革命军,为鄂南农民秋收起义建立了后方基地。1928年通山县委在大畈竹林下重新成立,当选为 通山县委委员。与叶金波、阮旦明、谭俊华、阮立梅等人团结战斗,恢复与整顿了5个区委和2个特支。各乡村建立了43个党支部,党员人数421人,有组织的工农游击队近1000人。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红3师成立,任红3师军需科科长,负责全师的给养供应。经常带领后勤人员筹粮筹款,并亲自组建了红3师后方医院和被服厂。还参加指挥了大畈、通山、龙港等战斗,受到鄂东南道委表彰。1932年11月随红3师转战江西。当部队行至横路时,遇敌重兵伏击。红军浴血奋战,部队伤亡惨重。部队突出重围后,回到龙港休整,被当时鄂东南道委保卫局以“改组派”罪名,错杀于龙港,时年4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

中国 阚姓高级***、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阚学增烈士

阚学增(1905-19301017),湖北省通山县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毕业于县城高等小学,回乡任私塾教员。1924年加入中国 。

大革命时期,1924年在 员魏书的影响下,追求进步,并加入中国 。1926年到武昌参加武汉国民 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独立14师任排长。1927年6月率全排士兵起义,这排士兵被改编为通山县板桥区农民自卫队,任自卫队长。1927年11月 通山县板桥区委成立,任区委书记。1928年1月当选为 通山县委执行委员。1930年下半年,带领自卫军攻打通山县城,因众寡悬殊,武器落后,未能成功。10月17日,通山农军再次组织力量围攻县城。经过激烈的战斗,农军冲进县城。这时,敌人重新组织力量,向城内农军反扑,农民自卫军损伤较大,被迫撤离县城。战斗中身负重伤。为掩护战友撤退,带领十几名战士在城外的马肚山上阻击敌人的追击。凭借一个山包作掩护,居高临下,手握双枪,一边向山下敌人射击,一边命令身边的十几名战士撤出阵地。这时,山下敌人又一次扑来,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扑上来的几名敌兵同归于尽,牺牲时25岁。

南吉氏族谱:德进承家训,才高受国恩,人生能务本来排的。吉姓是中国较稀少的姓氏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代,以后陆续有族群以吉为姓氏,也有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同化过程中采用吉为姓。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元朝迁入广东。杨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华阴,修武,河内, 扶风,梅县等。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 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6、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 ; 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 甘肃仇池山 )。

7、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近代杨氏百字谱:

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

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

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高密张鲁杨氏(德智堂)行辈为:

肇立崇德士,维世培振怀。朝廷建大作,官宪鸿恩开。峻峰日月明,文武斌聚斋。齐家兴兆业,安邦瑞祥来。昌国盛荣宇,福佑恒东海。常毅千彦生,永念仁和爱。秉承圣贤志,华章颂万代。金玉良言润,泽惠启学才。

扩展资料

杨姓起源说:

第一种说法:有五个主要来源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第二种说法:有四个主要来源

1、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

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2、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3、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

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4、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杨姓家谱

-杨氏家谱

  阚姓,出自姜姓,以封地名为氏。阚姓是中国的姓氏之一,2017年人口在《百家姓》中排第294位,人口约25万人。下面是我整理的阚姓的起源与家谱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阚氏

 分布地区

 天水郡:天水在西汉时称上县,属陇西郡,汉武帝时置天水郡,天水属大水郡所辖;东汉时天水郡改为汉阳郡;三国时为蜀魏相争之地。以后归属虽有变化,但天水之名始终末变。

 会稽郡: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原越地称大越,隶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

 历史来源

 「阚」源出

 阚(Kàn阚)姓源出有二:出自姜姓,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名止,被封于阚(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世称阚止,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形成阚氏。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阚国(今山东省嘉祥县北),是黄帝吉姓子孙的封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阚氏。

 得姓始祖

 阚止。根据《尚友录》的记载,阚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卿士阚止的后代,望族出于会稽。《姓氏考略》记载,阚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地名,故地就在今天山东省汶上县西南的南旺湖中。这个地方,正是我国阚氏家族的发源地,他们的祖先“以地为氏”而姓了阚。《春秋三传》记载,鲁桓公十一年,桓公便曾与宋文公会于阚地。当地的居民有人以地名为自己的姓氏。阚氏后人奉阚止为阚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阚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有位高官叫“止”,受封享用阚地的`物产,人们就称他为阚止。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阚地就在现今山东汶上县一带。而阚的先人,追溯上去就是姜太公,即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的姜尚。姜尚也是齐国的创建人。所以阚姓是源自姜姓的。而姜姓始祖正是神农炎帝,炎帝出生于陕西歧山西南的姜水之演,就以姜为姓,阚屯正是炎帝的传人。据《尚友录》的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名止,受封于阚地(在今山东省坟上县境),人们就称他为阚止,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姓阚。其中一支沿京杭运河南迁至眙盱,扬州,江浙,闽台。又有一小支,从眙盱沿淮河上溯向西,散居于淮河两岸。一支于明朝末年,随军驻扎北京南口镇,因屡立战功,朝廷降旨家族坟地可种45棵万年松,现后人多居于昌平区南口镇北虎峪村,约有200人,一支于民国左右北上,来到北京,现散居于北京通州区,又以通州区胡各庄乡黎辛庄居多,约有150人左右,之后有部分外分。而阚止的后代,大部分现都居住在山东境内,其中:新太的汶南、放城、土门,莱芜的寨子、丈八丘、录家以及泰安、荷泽、博山、高密、临沂、沂源、沂水、平阴居多。新中国成立前后有部分人外迁之东北及山西一带。根据《姓氏考略》记载:音瞰。齐邑,鲁昭公在乾侯取阚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会稽。

 阚姓宗祠通用对联

 〖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陌刀无敌;朝议辄咨。——佚名撰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阚棱,善用陌刀,长丈余,临阵无敌。下联典指三国吴·阚泽,官中书令,朝中之议,有疑辄访之。

 〖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擅经传之学;决廷议之疑。——佚名撰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敦煌人阚驷,字玄阴,聪敏过人,博通经、传,过目成诵,曾注王朗的《易传》,另撰有十三部州志。北凉王沮渠蒙逊很看重他,任他为秘书考课郎中,负责点校经籍,勘定了诸子百家三千余卷,后官尚书。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山阴人阚泽,字德润,家中贫困,以教书为生,博览群书,兼通历数。举孝廉后,历官钱塘长、中书令、侍中、太子太傅,封都乡侯。朝中每次言论大事,有关经典的疑问,往往都向他咨询。

杨家家谱字辈表:

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杨家家谱简介: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①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②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③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扩展资料:

杨氏家谱起源:

第一种说法:有五个主要来源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第二种说法:有四个主要来源

①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②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③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

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④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杨家家谱

杨家字辈24个应怎么排

杨姓家谱字辈大全集1、湖北孝感杨氏字辈:文正炳有中和德,本利培成义道才;敬先祖如在其上,启后继换乎为新;荣华富贵运朝堂,永照世代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