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看到别人眼中有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有梁木”是什么书上的
在《圣经马太福音》里面讲到的。
《圣经·马太福音》说道,“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这假冒伪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以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参考资料
意思是:你光注意到别人的缺点,缺不从自身上找原因,你只看到别人眼中有一根刺,却不知道自己眼中有一根梁木,刺多打点啊,梁木多粗啊。
比喻别人是小毛病,你自己是大毛病,你光看到别人小毛病,却没看到自己的大毛病。
但耶稣却宣称:由于这种非基督化的行动而养成的品性,若与所批评的缺点比较起来,就如梁木与刺相比一般。
人由于缺乏宽容仁爱的精神,竟致将一粒原子也当作一个星球了凡从未有过全然献身与基督之痛悔经验的人,就不会在他们的生活上表现救主慈爱之软化人心的感召力。
他们误表福音良善温文的精神,又伤害基督曾为之受死的宝贵生灵。
根据我们救主所引用的比喻看来,凡放纵非难之习气的人,所犯的罪较比他所指责的人更大,因为他不但犯了同样的罪,并且更加上了自负与非难的罪。
扩展资料
马太福音篇第7章第3节:
简体和合本:
为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繁体和合本:
为甚麼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新译本: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木屑,却不理会自己眼中的梁木呢?
浅文理:
胡为视尔兄弟目中有草芥、而不觉己目中有梁木乎。
吕振中译本: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木屑,却不察看你自己眼中的梁木
呢?
NIV:
"Why do you look at the speck of sawdust in your brother's eye and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plank in your own eye
NKJV:
And why do you look at the speck in your brother's eye, but do not consider the plank in your own eye
NASB:
"Why do you look at the speck that is in your brother's eye, but do not notice the log that is in your own eye
希腊文:
Kai dia ti blepeiV to xularion to en tw ofqalmw tou adelfou sou, thn de dokon thn en tw ofqalmw sou den parathreiV。
请看看《觉海慈航》的一段节选,请您一定一定一定一定一定要在百忙之中耐心看完
问:佛法既是人人该学,并且人人能学,我决意学一学了。请你告诉我学佛的方法吧!
答:学佛的法门很多,佛教通常分为五宗:禅、教、律、密、净。各宗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这需要看每个人的根性和爱好,选择一门去学了。
问:佛为什么要说这许多法门呢?
答:这叫做对病下药。比方众生是些病人,众生害的病不一样,所以佛开的药方也就不一样。有的用凉药,有的用热药,其目的都在把病治好。
再说一个比方,比如从南京去上海,有的人爱坐火车,佛就教他坐火车的方法,有人爱坐轮船,佛就教他坐轮船的方法,有人爱坐飞机,佛就教他乘飞机的方法。方法虽然不同,目的都是到上海。佛教也是这样,佛说的法门虽多,其目的都是教人成佛的。
问:学习这许多法门都是一样费气力吗?
答:不是的。有的很难。有的很容易。
问:我没有什么才能,你就教我一个顶容易的方法可以吗?
答:你要学顶容易的,那就最好学净土宗的法门了。
问:什么叫净土宗,它的修法是怎样的?
答:上面不是说过,佛教分为五宗吗,这个净土宗就是五宗里的一宗。它的方法就是念佛求生西方净土。
问:怎么样算是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呢?
答: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在这个世界的西方,离这个世界很远,有一个世界叫作极乐世界,也叫作西方净土。学佛的人应该乞求死后生到那个地方去。所以说求生西方净土。
问:生在那里有什么好处呢?
答:极乐世界的好处多得很。根据《佛说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生在那里的人都是从莲花里化生出来的,并不是肉骨凡胎。他们想吃什么食物就有什么食物,想穿什么衣服就有什么衣服。住的是玉宇琼楼,都用金银宝贝建筑而成的。想到什么地方去,不论多么远,立刻就能到,不用坐车坐船。那里没有灾荒,没有疾病,没有老少,没有冷热。并且一生到那里,就永远活着,不会死亡,终日能听到阿弥陀佛说法。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苦恼,极乐世界里连影子也找不到。这就是极乐世界大概的情形。至于详细的好处,尽管说多少时节都说不完的,除非你生到那里的时候,就一切都明白了。
问:那就算成了佛吗?
答:那还不算成佛,但总是决定可以成佛了。因为生到极乐世界,已超脱了六道轮回,永远可以不死了。既然生到那里,就无忧无虑,不饥不寒,自然可以安安稳稳修行,并且常和阿弥陀佛在一起,可以听佛说法。这样,时间长了还愁不成佛吗?
问: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吗?
答:不是的。他是另一尊佛。因为他的愿力很大,又和这个世界上的众生最有缘,所以释迦牟尼佛才教我们念阿弥陀佛。
问:“阿弥陀佛”前面,为什么要加“南无”两个字呢?
答:这是印度话,应该念做“那摩”的音,就是归投、依托,敬礼等等的意思。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说,我们投托阿弥陀佛为老师,处处学习阿弥陀佛的样子,求他救度我们。
问:极乐世界诚然很好,但是用什么方法才能去呢?
答:常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可以去了。
问:就那么容易吗?恐怕还靠不住吧?
答: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不会有错的。
问:佛在什么经上说的呢?
答:专门说这个方法的有三部经。一部是《佛说阿弥陀经》,一部是《观无量寿佛经》,一部是《无量寿经》,其余许多大乘经里,也都附带地说过的。
问:别的宗里说的是些什么方法,也说给我们听听行不行?
答:我想你们暂时可以不必去研究它们,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贪多嚼不烂”。又况且别的法门,都不是我们一般根机的人所能学得到的。有些方法很难,很费工夫,我们的寿命又短促,恐怕等不到修成功,生命已经完了。岂不是枉费一番工夫?还有些方法,非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不可,否则,往往弄出毛病来,这是很危险的;只有这个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最稳当,最容易学,谁学了谁就成功,可是这也尽够我们一生学习的了,为什么要放弃容易的,反而去寻找难的呢?
问:这个法门既然是专给我们一般根机的人学的,想来那些有学问很聪明的人,自然不要学这个了?
答:那倒不然。这个法门看似容易,其实佛教各宗的一切法门已经都包括在内了。所以自古以来,有大学问的人,学这个法门的不计其数。例如,在中国最先提倡念佛的晋朝慧远大师,以及后来的善导、永明、莲池、藕益、省庵、彻悟等大师都是最有学问、最有道德的人,他们也一生专门念佛。可知念佛不单是愚夫愚妇、斋公斋婆的事了。
问:念佛既然比别的法门容易,将来的成功恐怕比学其他法门的要差一些吧?
答:哪有这种道理。不管什么事,难的未必便好,容易的未必就差。比方治病吧,不管用什么药,都为的要把病治好。所以只要有效力能把病治好,那末,贵重的药也好,不值钱的药也好,都是一样有价值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比方一服万病皆治的药。既然什么病都能治,又仅仅是单方一味,你想这味药的效力该有多大呢?
问: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既是经上说的,这一定有个所以然的道理在里面吧?还须请你说明一下!
答:这个道理很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现在我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给你听。经上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这就是念佛的人将来一定成佛的的道理。
问:这倒也有理。但不知古今念佛往生的人多不多,怎么知道他是往生西方的呢?
答:《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等书,记载往生的事实很多,并且叙述了往生时种种的情况。大凡念佛的人到了临终时候,能自己知道往生的日期和时刻,预先沐浴更衣,和亲友从容话别,到临终的时候,一点痛苦都没有,依然向西坐着,合掌念佛,看见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迎接他,他便满脸笑容地往生、或者有时候侍侯病人的人还能听到音乐的声音,闻到奇异的香气。有以上种种情况的,我们就知道他是决定往生的。你要知道,人在平常的时候可以装模作样,到了临终是不能假装的。
问:这些书上的话可信吗?
答:这些书都是历来很有道德,很有名望,不会说谎的人记述的,怎么不可信呢?而且近年来往生的人也很多的,各种佛学刊物常有登载,都是确实有据可靠的。
问:你说临终的人看见佛来迎接他。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答:原来阿弥陀佛曾发过很大的誓愿:“凡一切众生诚心念佛,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人临终的时候,佛一定来接他到极乐世界去。”历来至诚念佛的人临终看见佛来接引,就是体现了佛的宏伟誓愿。
问:上面你既然说,凡事都是自作自受,佛管不着。现在又说临终佛来迎接,不是自相矛盾吗?
答:我说的何尝矛盾呀。那还是要靠自己种因,自己得果的。这怎么说呢?就是先要自己肯学佛、肯念佛作为因,然后临终才能感到佛来接引的果哩。假使你自己不肯学佛,不肯念佛,佛虽有大愿力也不能强拖你去的。这还不是自作自受的道理吗?
问:学佛的人除了念佛以外,是不是还要念经?
答:经。念也好,不念也好,可以随各人的忙闲和力量,不必勉强。
问:如果念经,应该念什么经呢?
答:佛教里的经论有八千多卷,很少有人把它全都读完的。学净土的人,常念的是《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药师经》、《地藏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离垢地章》、《华严第一回向章》、《普贤行愿品》、《普门品》、《金刚经》、《心经》等。其中,以《佛说阿弥陀经》为最重要。如果不能念,也不要紧,只要念佛号也就尽够了。
问:《灶王经》也可以念吗?
答:不可,不可。《灶王经》、《太阳经》、《太阴经》、《血盆经》、《寿生经》、《眼光经》、《妙沙经》、《观音救苦经》、《高王经》以及各种宝卷和五部六册等书,都是后人胡乱编造的,是毫无道理的。学佛的人切不可把它们误认作真经,千万不要念它们。(五部六册是窃取佛经里的话,并搀杂着编者的邪见,拉杂而成的,所以多违背佛教的原意,堕入偏空这一面。)
问:念咒可以吗?
答:佛经上的咒叫做陀罗尼,人人都可以念。不过也不如念佛要紧。旁门外道的咒很多,都是任得胡凑,念了毫无用处。就是佛经上的咒,也要有人传授才好,否则,容易把字音读错,失去效益。总之,经、咒都可缓念,都以少念,最要紧的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先说二郎的母亲天庭第一长公主,玉皇大帝的姐姐,碧霞元君,也就是主管五岳之首的泰山女神,因私配凡人,生了二郎神,所以玉帝是二郎神的舅舅 三圣母是玉帝的亲生女儿,便是二郎神的表妹(原本玉帝是想将三圣母许配二郎神,亲上加亲,不料三圣母爱死凡人,)(这里声明一下,七仙女并非像很多电视里演得一样是玉帝的女儿,七仙女的日常工作无非就是织织彩云,摘蟠桃什么的一些日常琐事,人间的公主都不做这些,)天界只有三位正牌公主1是碧霞元君;即二郎神的母亲2是红鸾星龙吉长公主。身位西王母最疼爱的小女儿,于封神时下界,手持天庭重宝素色云界旗,于封神一战立功颇多,战后陨落进入封神榜,成为掌握人间姻缘的红鸾星君 PS:西王母是玉帝的母亲3就是三圣母,玉帝的亲生女儿 二郎神、孙悟空都是一个师傅,他们的师傅是,道教元始天尊门下十二弟子之一的玉鼎真人所以悟空和二郎神是师兄弟 宝莲灯里有说二郎神的妻子是 西海三公主
首先恭喜你,在学佛的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对于家人和其他人,要随缘,不要勉强!真正能改变对方的是你的行动,而不是语言,身教重于言教!
其实,执著别人如何,也是执著,执著便是迷惑!
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证道时说:“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
学佛的人不从妄想、分别、执著上下功夫,无有是处。如果从妄想、分别、执著上下手,如同佛说,这才叫如法受持。千经万论、三藏十二部无非是让人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所以在日常修行中,当时时观照是否妄想、分别、执著?若是,当念起即觉,觉即放下,放下即菩提。楞严经云:“歇即菩提。”歇就是放下。
对家人的学佛问题,请您暂时放一放,待因缘具足时,再接引她们!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山东地区的门阀士族中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可以称得上是头号门阀。
王氏家族自东汉青州刺史王仁算起,可以分为两大系:一是王仁孙王祥、王览一系,二是王览的从祖兄王雄一系。
王祥曾担任曹魏太尉,西晋时任太保,他有五个儿子:夏、烈、芬早年死去,王肇为晋始平太守,王馥为晋上洛太守。王览在晋为官至宗正卿,他有六个儿子:王裁在晋为官至抚军长史,王基在晋为官至治书侍御史,王会在晋为官至侍御史,王正在晋为官至尚书郎,王彦在晋为官至中护军,王琛在晋为官至国子祭酒。王览的孙子们南渡后,势力发展很快,迅速成为东晋首姓,其影响极大。
王裁之子王导一支,从东晋开国王导任宰相之位起,其子孙们大多在东晋南朝为官,成为王氏家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王导有六个儿子:长子王悦在东晋为官至中书侍郎,无子。次子王恬在东晋为官至中军将军,其子王混为东晋太常卿。王混有二子:王碬在东晋为官至左户尚书,王诞在东晋为官至吴国内史。王碬有二子:王恢在宋为官至游击将军,王偃在宋为官至左光禄大夫。王偃有四个儿子:其中王藻在宋为官至东阳太守,王懋在宋为官至光禄大夫,王攸在宋为官至太宰中郎。王懋之子王莹在齐为官至中领军。归梁后任尚书令。
王导的第三个儿子王劭在东晋为官至车骑将军,王劭之子王默在东晋为官至左光禄大夫,邵之子王穆在东晋为官至临海太守,邵之子王谧在东晋为官至司徒。王默之子王惠在宋为官至吏部尚书,王穆之子王智在宋为官至晋陵太守,王穆之子僧朗在宋为官至左光禄大夫,王谧之子王球在宋为官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僧朗之子王或在宋为官至中书监,僧朗之子王楷在宋为官至太中大夫,僧朗之子王粹在宋为官至黄门侍郎。王或之子王绚在宋为官至秘书丞,王或之子王绩在宋为官至黄门郎,归齐后任太常,王彧之子王约在梁为官至左户尚书。王缋之子王隽在齐为官至建安太守,王隽之子王克在梁为官至尚书仆射,归陈后任尚书右仆射。王粹之子王奂在齐为官至尚书左仆射,王粹之子王份在梁为官到左光禄大夫。王奂之子王融在齐为官至太子中庶子,奂之子琛在齐为官至司徒从事中郎,奂之子肃投靠北魏为官至尚书令,奂之子秉投奔北魏为官至幽州刺史。王融之子王诵投奔北魏为官至幽州刺史,融之子王衍投奔北魏为官至太常卿。王琛之子王翊投奔北魏为官至齐州刺史。王肃之子王绍在北魏为官至中书侍郎,王肃之子王理在北魏为官至著作佐郎。王诵之子孝康在北魏为官至尚书郎中,王诵之子隽康在北齐为官至文襄王中外府祭酒。王翊之子王渊在北齐为官至仪同开府记室参军。王份之子王琳在梁为官至司徒左长史,王份之子王铨在梁为官至丹阳尹、卫尉卿,王锡在梁为官至吏部郎中,王佥在梁为官至太子中庶子,王通在梁为官至左光禄大夫,王励在梁为官至中书令,归陈后任司空,王质在梁为官至侍中,归陈后任都官尚书,王固在陈为官至中书令。
王导第四子王洽在东晋为官至中领军。王洽之子王殉在东晋为官至司徒。王殉之子王弘在宋为官至太保,王弘之子王钖在宋为官至太子左卫率。王钖之子僧衍在齐为官至侍中。
王导第五子王协在东晋为官至抚军参军,无子。王导第六子王荟在东晋为官至会稽内史,王荟之子王廞在东晋为官至司徒左长史。王廞之子王华在宋为官至右将军,王华之子定侯在宋为官至左卫将军。
王览的其他几支后裔,也大都在朝为官,也不乏有影响的人物。王览的次子王基有二子:王含在晋为官至光禄勋,王敦在东晋为官至大将军。王含子王瑜在晋为官至散骑常侍,王应在东晋为官至武卫将军。王览第三子王会有二子:王舒在东晋为官至东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王邃在东晋为官至平西将军。王舒之子宴之在东晋为官至护军参军,舒之子王允在东晋为官至卫将军。王览第六子王琛有二子:王棱在东晋为官至豫章太守,王侃在东晋为官至吴国内史。
王览第三子王正一支,其地位与影响也很大,仅次于长子王裁。王正有三子:王旷在东晋为官至淮南太守,王廙在东晋为官至平南将军,王彬在东晋为官至尚书右仆射,这三人分别形成了三个分支。第一支为旷,旷之子羲之在东晋为官至右军将军,羲之子凝之在东晋为官至左将军,肃之在东晋为官至中书郎,徽之在东晋为官至黄门侍郎,操之在东晋为官至秘书监,献之在东晋为官至中书令。徽之子桢之在东晋为官至侍中。献之子靖之在宋为官至司徒左长史,靖之子悦之在宋为官至御史中丞。第二分支为次子王廙,廙之子颐之在东晋为官至东海内史,廙子胡之在东晋为官至丹阳尹,廙子耆之在东晋为官至中书郎,廙子羡之在东晋为官至镇军椽。胡之子茂之在东晋为官至晋陵太守,和之在东晋为官至永嘉太守。茂之子裕之在宋为官至开府仪同三司,裕之子恢之在宋为官至新安太守,瓒之在宋为官至吏部尚书,升之在宋为官至都官尚书。瓒之子秀之在齐为官至吴兴太守,秀之子峻在梁为官至吏部尚书。升之子延之在齐为官至尚书左仆射,延之子纶在齐为官至都官尚书。耆之子随之在东晋为官至上虞令,随之子镇之在宋为官至卫尉,镇之弟弘之在东晋为官至卫军参军。镇之子标之在宋为官至安复令。弘之子罗云在宋为官至平西长史,罗云之子思远在齐为官至侍中。罗云弟昙生在宋为官至吏部尚书,昙生弟普曜在宋为官至秘书监,普曜之子晏在齐为官至骠骑大将军,晏之子德元在齐为官至车骑长史,晏之弟诩在齐为官至少府卿。羡之子伟之在东晋为官至琅邪国郎中令,伟之子韶之在宋为官至祠部尚书,韶之子晔在宋为官至临贺太守。第三分支为彬,彬之子彭之在东晋为官至光禄大夫。彪之子越之在东晋为官至抚军参军,临之在东晋为官至东阳太守。临之子纳之在宋为官至御史中丞,瑰之在宋为官至司空参军。纳之子准之在宋为官至丹阳尹,瑰之子逡之在宋为官至吴令,归齐后任光禄大夫,逡之从弟珪之在齐为官至长水校尉。准之子舆之在宋为官至征虏将军主簿,珪之子颢在齐为官至中军参军。舆之子进之在梁为官至左卫将军,进之子清在梁为官至安南将军,清之子猛在陈为官至镇南大将军,猛之子缮归隋后为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普州刺史。翘之子望之,望之子泰之都没做官,泰之子元弘在宋为官至平固令,元弘之子素也没有做官。
同其他豪门家族一样,王氏家族也是通过与皇家及其他门阀士族的不断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据记载,自东晋到南朝间,王氏家族曾先后出过8个皇后,她们是:王献之女是东晋安帝皇后,王偃女是宋孝武帝皇后,王僧朗女为宋明帝皇后,王慈女为齐海陵王妃,王俭女为齐和帝皇后,王骞女为梁简文帝皇后,王佥女为梁敬帝皇后,王固女为陈废帝皇后。另外,王氏家族中,尚各朝皇室公主的也有20人以上。王氏家族和陈郡谢氏家族多次联姻,王凝之、王珉、王询曾分别娶谢栾、谢安、谢万兄弟三人之女为妻。王氏家族还与兰陵萧氏、泰山羊氏、高平郗氏、谯国桓氏、陈郡袁氏等建有婚姻关系。
从总的发展状况来看,王氏家族在两晋时期当属鼎盛时期,特别是在东晋时最为突出。当时不仅拥有王导那样的大政治家,而且他的子孙们也多为朝中要员,从而使王氏家族在政治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王氏家族在经济上还通过求田问舍,发展庄园,成为江南侨姓士族中实力最强的大姓之一。在文化上也负有盛名,出现了著名的书法大家王羲之和王献之,他们的书法艺术代表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最高水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虽然王氏家族在两晋时期是门第显赫的著姓,他们世代为官,但由于当时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使他们也免不了屡遭打击,几经沉浮,甚至沦落衰败。他们有的被起义军杀死,有的因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而死伤。到南朝时期,王氏家族尽管仍然还有做官之人,但其地位和影响力都大不如从前了,尽管王氏家族也曾设法维护门阀制度,但也于事无补,到陈亡时,王氏家族的势力已经明显不如两晋时那样威风了。
到了隋唐时期,王氏家族的势力远比清河崔氏、兰陵萧氏为弱。《隋书》列传中琅琊王氏士族家族成员无一人,而在新、旧《唐书》列传中,琅琊王氏士族家族成员仅有七人,且都是王贤与王导的后代,其中官至宰相的二人,即武后时宰相王琳,肃宗时宰相王玛。其余五人地位都较低。而在新、旧《五代史》中琅琊王氏士族家族竟无一人入传,可见当时其势力已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据历史考证,兰陵萧氏原籍兰陵郡兰陵县(今山东兰陵),西晋灭亡后,南迁江南,居住在东晋晋陵郡武进县(今江苏常州市)。东晋政权在当地侨置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以后这一地区便被称为南兰陵,因此萧氏也被称为南兰陵人。
东晋时期,萧氏还是寒门,到了南朝时期逐渐成为豪门,所以说它是后起的新门。刘裕的继母萧氏出自兰陵。自从刘裕执政到刘宋时代,萧氏家族依靠与刘氏的姻亲关系,地位开始上升。但从总的情况来说,在这一时期,萧氏族人多是将军,多因军功显要,才挤入了士族阶层,并不是高门。
刘宋之后,兰陵萧氏连续出了两朝帝王,这才使得萧氏与王、谢、袁等豪族一样成为一等士族。在南朝,出身寒微,却因军功而显达的人有很多,但能列于士族的并不多,至于成为高门、甲族的就更少了,萧氏一族算是唯一的一家。兰陵萧氏南迁后,比较著名的有三支,即萧思话、萧道成、萧衍三支。
萧思话一支:萧思话的祖父萧卓,曾为东晋洮阳令,姑母萧文寿,是刘裕的继母,生长沙景王道怜、临川烈王道规。刘裕称帝后,萧氏为皇太后。萧卓被赠授金紫光禄大夫,封为封阳县侯。萧思话的父亲萧源之继承了萧卓的爵位,被委任为徐、兖二州刺史。萧源之死后,萧思话又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在元嘉年间先后担任过青州刺史、梁南秦二州刺史、雍州刺史、吏部尚书、徐兖二州刺史、中书令、丹阳尹等职。萧思话死后,长子惠开承袭其爵位。特别是惠开时,萧氏又强化了与刘氏宗室的姻亲关系,惠开的妹妹嫁给了桂阳王休范,惠开之女嫁给了孝武帝之子。惠开死后,其子睿承袭爵位,到齐朝建立后,其封爵才被削除。
萧道成一支:萧道成高祖萧整曾担任淮阴令,其曾祖父儒曾任即丘令,其祖父乐子曾任辅国将军。其父萧承之,由于受到萧源之的提携,于宋元嘉中期,跟随萧思话平汉中,被提升为龙骧将军,后被任命为南泰山太守。萧道成在宋文帝时先为偏将,后被雍州刺史萧思话任为太军中兵参军。后来又任建康令,并得到少府萧惠开的赏识。宋明帝时,道成任南兖州刺史,加督五州,逐渐掌握了军权。后来数年间,在经历过齐公、齐王后,取宋自立,建立了齐朝,是为齐高帝。萧道成称帝四年后死去,其子萧赜(武帝)即位,武帝嫡长子长懋早死,武帝舍弃次子竟陵王萧子良不立,而立长懋之子萧昭业为太孙。萧昭业继立后,大权被受诏辅政的萧鸾(道成之侄)把持,萧鸾后来杀死昭业,另立昭业弟昭文;后又迅速杀死昭文自立,是为明帝。明帝在位五年,杀人甚多。齐高帝19子、武帝23子除萧嶷一支有后人外,其余都被杀尽。明帝死后,其子宝卷即位,仍继续滥杀宗室,最终被梁武帝萧衍攻灭。萧嶷是萧道成的次子,宋武帝时担任太尉大司马等职,永明十年(公元492年)病死。世子萧子廉曾任淮陵太守、太子中会人、前将军。子廉之子元琳,梁代齐后任新淦侯。
萧衍一支:萧衍与萧道成同出于萧整,萧整之子萧辖,为萧衍高祖,曾任济阴太守。萧衍曾祖父副子,任州治中从事。祖父道赐,任南台治书侍御史,父顺之,是齐高帝始族弟,深得信用,历任侍中、卫尉、太子詹事、丹阳尹等职。萧衍很有文才,是齐竟陵王子良西邸八友之一,后为官至雍州刺史,掌握着重兵。在齐末混乱中,代齐自立,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侯景攻下台城后,老饿病死。侯景立萧衍第三子萧纲为帝(即简文帝),作为傀儡。后又改立萧衍长孙萧欢之子萧栋为帝。不久,侯景又杀死简文帝萧纲以及他的10多个儿子。梁宗室还有许多人也被杀害。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梁武帝第七子萧绎即皇帝位(即梁元帝),定都江陵,但3年后就被西魏政权攻灭。西魏又扶持昭明太子的第三子萧督为梁帝,历史上称其为后梁。此时曾起兵讨伐侯景的梁将陈霸先、王僧辩则在建康拥立梁元帝之子萧方智为帝(敬帝),不久又被陈霸先废掉,霸先自立,梁朝灭亡。
从当时情况看,萧衍这一族在皇室内部斗争以及侯景之乱中损失较大,但在陈朝建立后,其大部分留在陈朝,仍为甲族,但没有太知名的人士。
到了隋唐时期,萧氏势力仍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其主要是指萧衍这一支势力。此支中在《隋书》与新、旧《唐书》中入传者达到23人之多,其中4人是萧衍兄弟的后代。其余19人全是萧衍的孙子、后梁皇帝萧詧(cha)的后裔。这19人中有9人为宰相。萧詧的后裔在隋唐时期势力之所以发展强盛,是因为萧詧之孙女为隋炀帝皇后,隋灭后梁后,萧詧子孙有很多人在隋朝为官。到了五代时,萧氏家族的势力明显衰落,其家族成员中入《五代史》之传者仅有二人,即萧顷,他在后梁为官至同平章事;萧顷之子萧源,在后唐为官至秘书监。北宋统一后,兰陵萧氏作为一个士族家族,基本上就不复存在了。 琅琊颜氏起源于曹魏时期的颜斐、颜盛,颜斐曾担任过黄门侍郎、京兆太守,颜盛曾任青、徐二州刺史。兄弟二人在曹魏时期从鲁(今山东曲阜)迁到临沂(今山东临沂)。自此以后琅琊颜氏主要指的是颜盛的后代,颜盛生子给事中颜钦,颜钦生汝阴太守颜默,颜默生颜含。西晋灭亡后,颜含随司马睿渡江,颜氏于是成为随晋元帝渡江的百家“中原冠带”之一。颜含过江前曾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司马参军,过江后历任东阳太守、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大司农等职。应该说颜氏家族自此时起在士族中开始有了地位。颜含生颜髦,为官至侍中、光禄勋等,髦的弟弟颜谦、颜约同任官至太守。颜髦生颜琳,做官至骑都尉,颜约生颜颐做官至扩军司马。颜琳生颜靖之,做官至宋御史中丞,颜颙生颜延之,为官至宋秘书监、光禄勋。颜靖之生颜腾之,做官至宋巴陵太守,颜延之生颜竣,做官至宋散骑常侍,颜腾之生炳之,炳之生见远,做官至齐御史中丞。见远生颜协,颜协做官为梁湘东王国常侍,又兼记室,颜协生之推、之仪。梁朝末年发生侯景之乱,这场叛乱被平定后,萧绎于江陵称帝(国号仍为梁),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当西魏军攻克江陵后,之推投奔北齐,做官至黄门侍郎;后来归入北周担任御史上士,归隋朝后任太子学士。之仪北周时为官至御正中大夫,归入隋朝后任集州刺史。颜之推有三个儿子:思鲁、愍楚、游秦。颜游秦在唐初历任廉州刺史、郓州刺史。颜思鲁有四子:师古、相时、勤礼、育师。颜师古唐初担任过中书侍郎、秘书少监等职;颜相时曾任谏议大夫、礼部侍郎;颜勤礼曾任弘文、集贤学士。颜勤礼生昭甫,昭甫为官至曹王侍读。昭甫生元孙、惟贞。元孙生春卿、杲卿、曜卿。春卿曾任官蜀尉、偃师丞。杲卿任假常山太守、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安禄山叛乱起,杲卿坚决抗击,结果被安禄山杀害。颜惟贞生真卿,真卿先后担任过侍御史、平原太守,他也坚决抗击安禄山的叛乱,在抗击安禄山失败后,颜真卿西入长安,任御史大夫,后来奉命出使淮西,劝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归顺朝廷未果,结果被李希烈杀死。杲卿生有泉明、季明二子,泉明官至彭州司马,季明被安禄山所杀。颜真卿生有二子。皆为地方官,文宗时颜真卿的曾孙弘式被任命为同州参军。自此以后,颜氏家族再没有显要记载。
总之,自曹魏至唐朝后期的颜氏家族20代中,几乎没有不为官者,所以称颜氏家族是一个士族家族。这个家族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家族成员所任官职不是很高。这个家族中除了第五代颜髦在东晋时曾任侍中外,其他各代大多担任县令、郡守、刺史、舍人、学士、博士、少监、给事中等职,最高也不超过常侍、秘书少监、光禄勋、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这说明这个家族是一个地位比较低的士族家族,其权力不如清河崔氏、琅琊王氏、兰陵萧氏的势力强。二是这个家族是经学世家。颜氏家族虽然势力不是很大,但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这就是掌握了较高的封建文化。例如,颜斐因为有才学而被召为太子洗马;颜钦因为精通《韩诗》、《礼》、《尚书》等经典,使许多学者都追随他的学识;颜含因为精通儒学、礼仪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迁本州大中正;颜延之因为与以儒学著称的周续之辩难《礼记》出名而受到宋武帝刘裕的赏识,被提拔为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颜见远因博学有志行,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录事参军;颜之推早传家业,满腹才学经文,曾任国左常侍、中书舍人和黄门侍郎等职;颜之仪因为博涉群书,好为辞赋,进入北周后任麟趾殿学士、太子侍读;颜师古更是一代儒学大师,曾任秘书少监;颜相时、颜勤礼也都是以精通儒学而闻名,并都任弘文、崇贤学士职务;颜真卿少勤学业,既擅长博学,又专于辞章,中进士后又擢制科。三是这个家族还是书法世家。例如,颜协精工篆籀(大篆)、飞白;颜勤礼工于篆籀;颜昭甫工于篆籀、草隶;颜元孙因精通历代书法,而被玄宗召去鉴定家中诸家书迹的真伪。再如颜真卿更是著名的书法大师,他早年曾两次辞官去洛阳跟当时的大书法家张旭学习书法,他不仅继承了张氏书法的长处,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即楷书气势雄浑、形体敦厚;行书圆熟流畅、刚劲有力。他的书法艺术对当时和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专看家世出身,从而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也成为世袭官僚。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发端于东汉时期,确立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在门阀制度下,家世名望是衡量身份的最高标准。只有那些祖辈有人做过大官,名望很高,而且世代相传都做过大官的人,才能被承认入于士族阶层。士族中间也有等级差别,一般说来,族人能长期保持上品官级的,为最高一层,称为“右姓”、“茂姓”。如,东吴地区的朱、张、顾、陆四族;原在北方,后随晋东渡的王、谢、袁、萧四族;山东的崔、卢、李、郑四族;太原王氏家族;关中的袁、裴、柳、薛、杨、杜六族,都是右姓大族。其他大族虽然也在士流之内,但只能算是下一层了。这些士族特别关心的是,如何永久保持自己优越的门第族望,保持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殊地位。为了保持他们高贵的血统,他们特别讲究门当户对的婚姻,只许在同等士族之间联姻,而绝对不允许与庶族地主联姻通婚。另外,通过编撰“家谱”的办法,把士族的世系源流明确地记载下来,以备查考。士族为了标榜自己的特殊身份,还发展了一整套繁琐的礼仪法规,在平时的生活中,士族一般不与庶族人士来往。门阀士族制度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南北朝以后,这一制度日趋衰落,并最终走向灭亡。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赵郡(今河北赵县)为郡望的著名士族。赵郡李氏以战国名将李牧为始祖。赵郡郡治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魏晋南北朝时期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支派繁多,文化鼎盛,官位显赫。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赵郡李氏东南西三房始祖为晋朝的李楷。
赵郡李氏在南北朝官位显赫,在唐朝被列为七姓十家的禁婚家,有多人出任宰相。 清河崔氏家族并非全部南迁,只是崔业的八世孙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长子崔霸,次子崔琰。这一系大致从崔琰发迹,到北魏初年势力很盛。崔霸一支不太兴旺。崔琰,字季珪,曾任曹魏时尚书、中尉。崔琰有二子:崔谅、崔钦。
崔谅曾任晋中书令,谅子崔遇为后赵特进;崔遇之子崔瑜,为黄门郎,崔瑜之子崔逞,曾任前秦齐郡太守、北魏御史中丞等职。崔逞有七子:二子早亡,另外五个儿子中又以崔諲、崔祎、崔颐较为有名。
崔諲在刘宋占据山东时期,曾任青、冀二州刺史。崔祎曾在刘宋为官,北魏占据青、齐后,崔祎之孙相如进入北魏,曾考举冀州秀才。崔颐起初曾任北魏太子洗马,后又升至散骑常侍,再后来又被魏太武帝任命为冀州刺史。
崔钦这一支被称为清河青州房。崔钦之子崔京,崔京之孙崔琼,崔琼之子崔辑。崔琼曾担任慕容垂的车骑属。崔辑时,随慕容氏南迁青州,崔辑曾任刘宋泰山太守。崔辑有二个儿子,长子修之,次子目连,庶子崔道固。崔修之之子元孙曾担任刘宋尚书郎。元孙之子崔亮,少年时丧父,先随母亲房氏投依了叔祖崔道固,北魏平三齐后,又被迁往桑乾。后来得到李冲的赏识,被推荐为中书博士。崔目连之子僧祐,曾担任刘宋辅国将军,后降北魏。他的弟弟僧渊,曾担任北魏南青州刺史。崔道固先在刘宋为官,担任徐、兖二州刺史从事,后又先后担任过冀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职。后来降北魏后,担任平齐郡的太守。
天兴二年(公元399年),道武帝拓跋硅杀崔逞,崔逞诸子大多逃亡到南方做官。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太武帝拓跋焘杀崔浩,并尽杀其族人。所以此后所说的清河崔氏,主要是指崔逞南逃诸子后裔与灵茂的后裔,而崔浩的后裔情况后人知道得很少。灵茂后裔从灵茂之子稚宝担任北魏祠部郎中开始,才在北方政权做官。
到了隋唐时期,崔氏的势力继续衰落。特别是在黄巢大起义的打击下,清河崔氏与其他士族的大族势力基本上消亡了。 太原王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世族,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至唐朝都显赫非常,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太原王氏的始祖乃是秦始皇时期的大将王翦。王翦之孙王离后死于巨鹿之战。王离之子王威是日后太原王氏之祖、从晋代绵延至唐代。各朝皇族为了巩固和提高自身地位,曾多次与太原王氏联姻,或下嫁公主,或娶妃立后。
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有王允,王维和王之涣。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郑国灭亡后以国为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北魏时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唐朝荥阳郑氏有八位宰相。 范阳卢氏,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范阳郡为郡望的卢姓士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为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今山东省长清县)而受姓卢氏。秦汉时代,卢氏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之后,定居涿县。东汉末年,卢植平定了黄巾之乱,卢氏从此起家。南北朝时期,范阳卢氏进一步崛起为一流世族,与与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合称四姓,至唐朝有八人入相,仍是山东郡姓的一流门第,有所谓七姓十家之说。
自东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范阳卢氏历史名人就多达840多人。一直至唐末黄巢起义后才走到尽头。在此期间南方有两位卢姓历史名人──卢循和六祖惠能,也属范阳卢氏。
第一、梁祝化蝶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
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2、牛郎织女
织女是王母的外孙,牛郎是人间的一个孤儿。有一次织女下凡嬉戏,遇到了牛郎。两人一见倾心,结为恩爱夫妻,生儿育女。
玉帝得知后大怒,就把织女抓回天上,牛郎在后追赶,王母拔出金簪,画成天河,从此两人天各一方。每年乞巧节时,喜鹊搭桥让两人相会一次。
3、白蛇许仙
一个千年的蛇妖,一个是前世的牧童。西湖断桥边的相逢,牵扯出一段难舍难分的情缘。可恨那法海和尚,设计使白娘子误饮雄黄酒,现出原形。
为救许仙,白娘子不顾自己身怀六甲,来到昆仑圣山盗回灵芝草。最后被压在雷峰塔下,直到白素贞的儿子长大高中,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4、长恨歌
唐玄宗李隆基遇见了杨玉环,一往情深而倍加宠幸,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可惜,安禄山从渔阳起兵反叛,李隆基和杨玉环只能匆忙逃走。
结果,六路大军停在路上,要求处死杨玉环。无可奈何,李隆基含泪下令处死杨玉环,一代美人香消玉殒,只留下此恨绵绵无绝期。
5、西厢记
张生在普救寺里偶遇崔莺莺,两人渐生情愫,彼此爱慕。此时,反贼孙飞虎听闻莺莺美貌,欲强娶莺莺为妻。崔莺莺性格刚烈,宁死不从。
危急之中,崔老夫人声言如有人能够退兵,就将莺莺许配给他。张生飞书求援,打退孙飞虎。崔老夫人却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两人私定终身。后来,经历重重考验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为什么你看到别人眼中有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有梁木”是什么书上的
本文2023-11-22 19:45: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