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定后来的结局怎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2收藏

袁克定后来的结局怎样?,第1张

袁克定后来的结局怎样?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嫡长子,出生于1878年,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32岁,比二弟袁克文大12岁。袁克定因为骑马摔断了腿,到德国治疗,德皇威廉二世怂恿他当皇太子。袁克定虽然在德国没有治好腿留下终身残疾,但回国后撺掇袁世凯当皇帝。袁世凯失败后,曾大骂袁克定欺父误国。袁克定晚年穷困潦倒,但不跟日本人合作,不当汉奸,还是有民族气节的。袁克定最后投靠远房表弟张伯驹,住在张伯驹家里,1955年去世,享年77岁。

1、袁克定撺掇袁世凯当皇帝

袁克定字云台,是袁世凯和原配于氏所生。

袁世凯跟随吴长庆去朝鲜时,就把四岁的袁克定带在身边。袁世凯很用心培养袁克定,给他专门请了德国教师,除了学传统的儒家经史外,还学兵法,学英、德、法、日语。

1870年普法战争后,清朝洋务派普遍喜欢德国。

袁克定确实懂多门外语。

袁世凯在朝鲜娶了一个朝鲜族的妾,叫金氏,生了二儿子袁克文。袁克文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袁世凯最喜欢的儿子是袁克文,但后来袁克文反对袁世凯称帝,才逐渐失宠。

袁克定跟着袁世凯回国后,先后担任了一些小官。

光绪三十三年,袁克定被任命为农工商部右参议。

宣统二年,袁克定升官为农工商部右丞。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儿子中唯一一个在清朝衙门里得到实际锻炼的人。

辛亥革命时,为了拉拢汪精卫,袁世凯安排袁克定和汪精卫结拜成义兄弟。

1912年,袁克定担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的闲职。

1913年,袁克定在彰德骑马时摔断腿,于是到德国就医。

德皇威廉二世很重视袁克定,跟他讲了君主立宪优越的道理,袁克定受到蛊惑。

德国的医生也没有使袁克定的伤腿彻底痊愈,袁克定从此就是一瘸一拐的。

一瘸一拐的袁克定回国后,野心膨胀,先打造了一个太子班子。

袁克定首先宴请君主立宪派死硬分子杨度,把他纳入自己麾下。

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交通总长杨士琦、内务总长朱启钤,纷纷加入太子班子。

武将中,奉天将军段芝贵、亲戚张镇芳,陈宧、龙济光、汤芗铭,也加入了太子班子。

为了防止原来的北洋将领尾大不掉,袁世凯建立了自己新的御林军模范团,第一期以陈光远为副团长,第二期以袁克定为团长,袁克定的心腹陆锦为团副。

袁克定的妹妹袁静雪,在1963年有一篇回忆文章,说当年袁克定伪造了一份日本人的《顺天时报》,蛊惑袁世凯称帝,当时袁静雪只有17岁。

但据考证,这个很可能是伪史。

袁世凯不可能只凭一份报纸就判断日本人的态度。袁世凯雇佣了日本顾问有贺长雄,还有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都可以直接提供日本人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袁静雪之所以有伪回忆,是因为特定的历史环境,撒撒谎保全自己而已。

袁世凯死后,袁克定主持分家,自己分得了最大的一份,搬家到天津的德国租界去住了。

2、袁克定败家,但不当汉奸

袁克定奢侈惯了,花钱大手大脚。

1928年,袁克定辞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职务,本想安度晚年。

结果北伐的国民政府,又没收了袁克定在河南的大部分祖业。

抗战爆发后,袁克定还到处找关系,求蒋介石返还河南的祖业,都被拒绝。

日本人占领北平后,土肥原贤二找袁克定要他加入华北伪政权。

袁克定不想当汉奸,就装病不理日本人。

袁克定还登报声明,表示自己生病对任何事不闻不问,并拒见宾客。

传说,袁克定最穷的时候,只好到大街上去捡烂菜叶子回来煮着吃,只有一个忠心的老仆人跟着他。穷困潦倒的袁克定依然保持贵族范儿,用餐时铺好餐布,用刀叉切窝窝头,吃咸菜,像吃西餐一样体面地吃下去。

身世显赫的张学良和袁克文他们有自己不同的生活圈子,虽然都是民国四公子,但他们在生活中基本没有任何交际。

张学良,生于1901年,人称“少帅”,张学良主政东北,继承了父亲东北地区的统治权。袁克文,河南项城人,昆曲名家,主要生活在上海,天津。袁克文参与的政治活动不太多,他比较擅长于诗文,书法等的研究,在戏曲,书法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袁克文从小就特别聪慧,所以长大后他无论作诗、填词、写文章都是不在话下,并且样样精通,尤其是一手好字让人拍手叫好。  张学良,1920年于东三省的陆军讲武堂毕业以后,一直便在奉系军中担任要职,在军队很有威望。他两一文一武没有相交的交集点。  

袁克文,号寒云,昆曲名家,他从小就天性顽劣但是聪慧异常,十五岁已粗通诗词歌赋。袁克文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唱戏,袁世凯去世后分的财富很快就被袁克文用完,最后不得不靠卖字、卖文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张学良、花花公子、少帅、在被蒋击倒回南京之后,从此开始其长达几十年的牢狱生活。九十年代张学良被台湾当局“特赦”,恢复自由后便一直长期定居在美国

张学良和袁克文都是民国名声显赫的人物,但他们的结局都不是非常的好,最后的结果让人充满了惋惜和叹息。

乙卯秋,偕雪姬游颐和园,泛舟昆池,循御沟出,夕止玉泉精舍。

其一

乍著微棉强自胜,

古台荒槛一凭陵。

波飞太液心无著,

云起摩崖梦欲腾。

偶向远林闻怨笛,

独临明室转明灯。

绝怜高处多风雨,

莫到琼楼最上层。

其二

小院西风送晚晴,

嚣嚣欢怨未分明。

南回寒雁掩孤月,

东去骄风黯五城。

驹隙留身争一瞬,

蛩声催梦欲三更。

山泉绕屋知深浅,

微念沧浪感不平。 他风流,不放荡,喜青楼,不龌龊。据张伯驹《春游记梦》载:庚午1930年冬岁夜,以某义务事共演戏于开明戏院,卸妆后,余送寒云至霭兰室(妓馆)饮酒作书,时秘密洒洒,飞雪漫天,室内炉暖灯明,一案置酒肴,一案置纸墨,寒云右手挥毫,左手持盏,即席赋《踏莎行》词云:

“随分衾裯,无端醒醉。银床曾是留人睡。枕函一晌滞余温,烟丝梦缕都成亿。

依旧房栊,乍寒情味。更谁肯替花憔悴。珠帘不卷画屏空,眼前疑有天花坠。”

可想当年情致的婉转。克文纳妾十五人,多是名妓,两情相悦则暂结琴瑟,厌烦则者流分钗,甚至为友来往。当年的观念:娶妻重德,纳妾重貌。他的正妻是刘梅真德貌双全,生子家嘏,家彰。

他的嵌字联深得“联圣方地山”的真传,妙造自然,绝不穿凿。几乎立等可得。赠秋芳的是“秋兰为佩,芳草如茵”。在勾栏中赢得了名声。再有,他精书法词章,旁及金石考订,卓然独到,收藏金石玉瓷,秘戏书画,不一不好。

1、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2、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3、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扩展资料

“易”姓名人

1、易 雄

易雄(公元257年),字兴长;长沙浏阳人(今湖南浏阳)。著名晋朝官吏。出身贫苦,他的祖先于蜀汉章武二年由江苏太仓州迁来浏阳、安家在淮川境内的巨湖山下(今西湖山)。

易雄曾任县吏,后辞官不就,再后继任郡主簿,恰逢匪寇张昌反叛,将太守万嗣抓捕,即将斩杀之时,易雄挺身而出,与张昌抗争,张昌怒不可遏,下令将易雄推出,一同斩首。

2、易元吉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今湖南长沙)。著名北宋画家。天资颖异,灵机深敏,善画。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后专写獐猿。曾游荆、湖间(今湖南、湖北一带)搜奇访古,深入山区,入万守山百余里观察野生动物生活和林木岩石景物,每遇胜丽佳处,辄留其意,心传目击,写于毫端。

3、易绍宗

湖广攸县(今属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间因军功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洪武时从军有功,授象山县钱仓所千户。

-易姓

出自民国四公子之一袁克文的诗作,是告诫他父亲袁世凯不要做逆世之举,也就是称帝(可惜还是做了),全诗如下:

乍着微绵强自胜,古台荒槛一凭陵。

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魔崖梦欲腾。

偶向远林闻怨笛,独林灵室转明灯。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全诗译文:在秋凉的天气中,穿上南方丝棉做外衣,勉强觉得好一点。在北京皇宫,登临览胜,感慨景物依稀,人事全非。一个人的清静心脑中,忽然动了贪心不足的大妄想,犹如华池神水,鼎沸扬波,使平静的心田永不安稳了。偶尔听到远处山林中幽怨的笛声,不胜凄凉难受。因此回到自己的室内,转动一盏明灯,排遣烦恼。不要羡慕高处有多少风雨, 不要到琼楼的最高处。

扩展资料

袁世凯(1859年—1916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  、“窃国大盗”  ,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参考资料:

-袁世凯

易姓 历史来源

1、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2、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3、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

4、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5、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

得姓始祖

吕尚。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位列其他封国之上。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吕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

姓氏分布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2、堂号

主要有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县县令。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丧回家葬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

姓氏家谱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卷

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

湖南:长沙易氏重修族谱九卷、长沙易氏家谱十七卷、宁乡易氏族谱卷、宁乡沩源易氏支谱卷、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宁乡易堂铺易氏四世支谱十卷首一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八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六卷、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湘乡易氏族谱不分卷、新化易氏四修宗谱卷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不分卷、鹤山易氏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钟山易氏置谱牒不分卷、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瓦锡田易氏续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

历史名人

易 雄:东晋长沙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从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王敦,事败被俘,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

易 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评事。时云其:“放里仙才若相问,一年攀折两重枝。”

易 充:分宜人,宋代学者,聪慧超群,年仅十六、七岁时即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祓: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易元吉: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画家,工于花、石、禽、獐猿,亦精于花鸟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继承者。其作品有《猴猫图》、《聚猿图》、《花石珍禽图》等。

易延庆:上高(今属江西省)人,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以葬母去官,母生平嗜栗,乃植二栗于墓前,树长而连理,时称“纯孝先生”。

易绍宗:湖广攸县(今属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间因军功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

易翼之:腾越(今云南省腾冲)人,明代著名学者。正德中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易元贞: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强御。暇日延诸生论道谈文。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相送。

易贞言:清代湘乡人,康熙年间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易宗涒清代著名学者,曾在乾隆年间举鸿博而名震京师,著作甚丰,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清代学者,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易佩绅:清代龙阳(今湖南省汉寿)人,官至江苏布政使。

易子需:广东省鹤山人,工于诗、词、书、画,尤精篆刻,曾与萧友梅合作新体乐歌。

易顺鼎:湖南省龙阳人,近代诗人。清光绪年间中举,官至广东钦廉道,后事袁世凯之子袁克文。除善作诗外,也作词及骈文,作品有《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等。易汉文:湖北礼山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在甘肃古浪战斗中牺牲,年仅二十九岁。

易秀湘:江西人省,当代政治家。革命年代,历任红军指导员、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长、东北人民商业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等,参与领导广东和中南地区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4年10月8日因病逝世。

宗族特征

1、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祖训,光耀千载。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后人据此以“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

============================================================

易姓宗祠通用对联

〖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易地;

秀毓太原。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易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产芝庐墓;

攀桂仙才。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上高人易延庆,字馀庆,聪慧而博学,尤其长乎声律。初官临淮知县,乾德年间因父亲去世而在墓旁筑庐守孝,墓侧产灵芝。太宗时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弃官。母亲生前喜欢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种了两棵栗子树,树长大后结成连理。当时人称他为“纯孝先生”。下联典指易延庆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通经处士;

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南宋宁乡人易祓,字彦章,号山斋,淳熙年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

一时师表;

三经处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易翼之知长寿县,与上官不合而归隐,为一时师表。下联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处士”。

-----------------------------------------------------------------

〖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纯孝先生望重;

工诗状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产紫芝。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

〖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周易讲义留芳远;

性理精微播誉长。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康熙间诸生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有《周易讲义》等。下联典指清代学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三经处士传名远;

二栗礼郎享誉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德行称产芝孝子;

诗词为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

-----------------------------------------------------------------

〖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德行称产芝之孝子;

诗词为释褐之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

一点丹心,当年鄂潴成忠鬼;

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

——御赐浏阳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联

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

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易延庆事典。

中国人民解放军易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易耀彩少将

易耀彩(1916-1990),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独立团排长,独立第5师1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8军团第23师连政治指导员,军委一局二科科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第34团营长、团长,晋冀察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卫戍区司令部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8旅旅长、第7旅旅长,第19兵团63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司令员,1953年至1958年入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易氏繁衍中的盛衰历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79%,人数超过1亿。占汉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93位,人口不多。

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

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36、42)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43)。不过由易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现几度盛衰。

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44)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为乱,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1357年沔阳(今湖北仙桃)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1358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徐寿辉。进驻南京采石矶,击死徐。1360年即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严重。据郑昱撰《易氏谱序》(45)记载:“当元明之际,蕲(浠)、黄(冈)首乱,陈(友谅)氏窃据,乾坤交战,生灵荼毒,锋镝流亡,畴依故土,逮陶学士安出守黄(州)郡,始尽徙江西户口,以填实之,故家旧族,百无一存可知矣。”易为泰撰谱序(46)说:“元至正间,又遭徐寿辉寇掠,子姓几尽,惟余天文、天祺二公。传七世至明嘉靖隆庆间,子姓又复繁衍。”只幸存天文、天祺二人,衰败之惨可想见。宜春、瑞昌和江东,即令留下未迁长沙之后裔,必受其害。而长沙几未受波及,故明清以来,易姓名人多为湖南人。过去易姓名人稀少,近来易姓人名时有出现,复荣之势,日趋显著。

参考资料:

袁克定后来的结局怎样?

袁克定后来的结局怎样?袁克定是袁世凯的嫡长子,出生于1878年,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32岁,比二弟袁克文大12岁。袁克定因为骑马摔断了腿,到...
点击下载
上一篇:朱家家谱下一篇:李白后人现在是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