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族谱在保存在哪个地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1收藏

蔡氏族谱在保存在哪个地方?,第1张

蔡氏族谱是按照省份划分的,共分为12个,分别为:

蔡氏族谱: [湖北石首];

蔡氏族谱: [玉山];

[慈溪蔡氏宗谱]: 不分卷;

浦阳香溪蔡氏宗谱;

蔡氏世系源流;

沩宁蔡氏东宗谱: 十八卷:[宁乡];

德清蔡氏宗谱: 十二卷;

蔡氏重修宗谱: [丹阳];

乌砶蔡氏宗谱: 二十一卷:[暨阳];

德清城关蔡氏家谱: 不分卷;

蔡氏族谱: 不分卷:[武陵];

湖南攸县渌田蔡氏九修族谱: 十一卷:[湖南攸县]。

扩展资料:

蔡姓是以国为姓的。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

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蔡姓

论程氏家谱

湖南省华容县程氏(义门堂)字辈 本家十四世以前没分派名。约于康熙五年前,由十四世本,十一世大宗等先辈组织族人商议,确定用: 国(15世)运(16世)庆(17世)其(18世)远(19世),

学(20世)正(21世)斯(22世)可(23世)传(24世)。

启(26世)家(26世)惟(27世)忠(28世)孝(29世),

祥(30世)发(31世)在(32世)咸(33世)贤(34世)。

以上是二十字为派名,周而复始。到了1993年程氏族谱第八次续修时,商议确定新增派名为:

盛(35世)世(36世)民(37世)康(38世)乐(39世),

清(40世)平(41世)祖(42世)德(43世)延(44世)。

育(45世)新(46世)重(47世)培(48世)本(49世),

腾(50世)达(51世)永(52世)向(53世)前(54世)。

从此,我程氏带循轮派,以郭一之宜,则蔗乎“义门”两字可永垂於世。

试述先祖陈克让改姓程氏之谜

陈程氏禹支二十一代孙正北

元朝末年,经过长达二十余年的农民战争和军阀混战,战争频繁的中原地区、湖广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大量的田地荒芜。在湖南、受兵灾最深的地方,如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至明初时,一片废墟,几无人烟。

明王朝建立后,恢复生产,巩固政权是朱元璋的当务之急。朱元璋采纳大臣苏琦、刘九泉、宋纳的建议,推行“移民屯田”,将“窄乡人口,迁往宽乡”。

朱元璋于洪武年初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南、湖北等地,亦即“江西填湖广。”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迁令初颁,民怨即沸。”尽管有很多的优惠政策,如发移民路费,由官府提供牛具、种子,垦荒归己,三年免征等。人们还是不愿背井离乡,朝廷只好出动大批兵勇,强行搬迁。“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一时间,长江上西行的船只,陆路上拖家带口的移民络绎不绝。但无论是船上的还是陆上的都被反捆着双手,由官兵押送。途中内急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一直袭用至今。

明朝移民律还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得迁居一地。因“条款具备,律森严”,同宗同姓的兄弟,为了能在一地,不得不隐姓埋名,改名换姓。如当时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义门陈鼎、陈鼐二兄弟,于洪武二年迁居河南唐河县,其弟便改郭姓,繁衍后代,建郭庄。后寻根问祖,称之为郭陈氏。还有很多家族分成多个姓氏的。如一些地区,魏姓改马姓、改刘姓的,陈姓改邵姓的,周姓改单姓的,金姓改余姓的……。都有史料记载。

据《陈程氏家谱》记载:我祖克让公于洪武年初携弟友谦、友信(友谦、友信估计当时未成年)迁居华容,“逐波为渔,芟苇而稼”。这很符合明初“移民屯田”的史实。是否还有其他族兄同路迁来,家谱上未明。但同时期迁来华容的有义门陈姓宗亲,却是不争的事实。克让公是否因此而改姓?不言而喻。

民国时期,华容城南还保存有陈、程两族祠堂(现华容人武部址),两祠门对门,均称义门。曾有合族合祠一说,不知因何故未成。我先祖克让公与义门“抱耳陈”先祖是何宗亲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是中国文化崇尚的一种人格风骨。明初时“移民屯田”,是在朝廷的强权高压下执行的。长达五十余年的移民政策,给众多的移民心灵上造成深深的伤害。他们往往把这一政策,归咎于政治原因,从而和陈友谅扯到一起。如传朱元璋“议诛陈姓九族”,对陈友谅及其旧部的后人,一律贬为“疍民”、“贱民”加以迫害。“九渔户”的故事更是传得家喻户晓,有声有色。他们以这种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怨恨。

其实,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家人是优待的。对陈友谅的儿子、父亲、兄长,均有公、侯封号。虽是些虚职,还是保全了他们的名位。对陈友谅旧部,也是怀柔政策,正史上从未有过加害之说。

还有编歌谣骂朱元璋的。被强迁于安徽凤阳的商人,就编有“说凤阳、唱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以此贬低朱元璋。不过其曲子流传下来,成了有名的凤阳花鼓调。(见吴晗·朱元璋传)。

这里还提及一下陈友谅。现经本人反复考证:汉帝陈友谅系南北朝宜都王陈叔明之后,唐朝节度使陈伯万十九世孙。汉帝陈友谅不属义门派,世居祖地湖北沔阳,与江西祖籍无关。

据明代的《华容县志》记载:我二世祖陈安泰,是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孝义之门。元朝时任荆州路总管,携家带口迁居荆州(今湖北江陵)。三世祖克让,于明洪武年初,从荆州迁居华容。

综上所述,我祖克让公改姓程氏,不存在“政治避难”的因素。极可能是明初的“移民屯田”政策造成的结果。先人们为了同宗同姓的兄弟居于一地,以改姓的方式,对抗朝廷移民政策的高压,是一种无奈的抗争。

是不是这个呀 ?

谭氏本有统一的命名字辈,不知何故后来中断了执行。

谭氏来源于距今2700年前的古谭国。距今2700年前的古谭国,是由距今5000年前“中华始祖”黄帝(原姓公孙,后改姓姬,名轩辕氏)的后裔的后裔嬴琼国,在公元前的1046年,即周武王战败商朝纣王后改建为周朝登基称帝并进行论功行赏时,对协助周武王灭纣有功的嬴琼国,赐姬姓,授威武侯,并将位于今山东省中部以济南市章丘西城子崖为都城的一块约5000平方公里的谭地,封给嬴琼国建立诸侯谭国及任诸侯谭国的国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古谭国的由来。

当初所封的古谭国,只是众多诸侯国中的一个小国。由于地位优厚,土地肥田,交商发达,在历代国君的辛勤操持下,小小的谭国很快就变成为中国古代位于大中华东方的一颗 “明珠”。正由于古谭国的战略地位重要,交商贸易和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从此邻近古谭国四周的众多诸侯大国,早就有了潜藏吞灭谭国的企图。时到公元前的684年,称王称霸诸侯中的大国齐国,先委派大臣前去谭国劝降拒服后,便随即出动大兵对小小的古谭国发起猖狂进攻和野蛮烧杀。数天之内,就把这颗有着380年光辉灿烂历史的东方明珠古谭国的都城毁灭成一片废墟。拒不做亡国奴的十五代国君谭子姬贤礼,面对无法抗争的强敌,只有被迫含泪拜别古谭国的先祖,带领残余的军民及幼小的公子姬祁义/姬祁武/姬祁养,子夜逃出城外,流亡到当时的莒国(今山东省莒县)。为了不忘国耻,为了永远怀念自己的祖国,古谭国的十五代国君姬贤礼,当即号召古谭国所有姬姓的子孙后代以及其他姓氏的子孙后代,从此以后,永远改为以谭国的国名“谭”为姓。这就是谭氏以国为姓的来源。随后,谭氏的子孙后代,都尊称原古谭国十五代国君姬贤礼的长子姬祁义为谭国亡国之后,带头以国名“谭”改姓为谭氏的开姓始祖。都将古谭国亡国以后的谭氏称为正宗谭氏。古谭国亡国以前的姬氏以及姬氏以前的嬴氏或皇谭氏或其他姓氏,统称为古代谭氏或血缘谭氏。

古谭国刚建立时,也就是封赐姬琼国为诸侯谭国的国君时,古谭国的先祖就为古谭国的国君以及迁入诸侯谭国的所有姬姓子孙后代,规范了如下统一的命名字辈谱本:

国传来有 四季平员 日月草木 花开贤祁 克世占亦 德宝崇星 轩相纯方 裕维时典

济阳大玉 章祥康承 乃分别正 子家明湘 崇荣良希 诚皓光宁 维作继庆 经德秉哲

业广惟勤 未知字派 龙水土成 安己之书 华意可守 武进宏全 孝正才仁 东全文胜

维遗思万 代元玉朝 光友添绍 景单贤廷 春正世一 天地人和 永定康宁 祈祥千万

高增广厚 学孔孟言 钦明文思 光昭先德 福寿荣华 大显维德 必光其宗 鸿启世序

景运长升

上述统一的命名字辈谱本,总计为一百六十四个字,具体地规范了古谭国164代人的命名字辈。命名字辈谱中的字句,字字基本不同,句句都富诗意。遒照该部命名字辈谱本的字辈命名,按中国人18至25岁结婚生育的普遍规律,以平均取中21岁进行推算,足可供古谭国及古谭国以后的子孙后代使用3280年。从公元前1046年古谭国建立时起算到如今的2013年,合计已过3059年,原谭国先祖规范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还可以继续使用221年。

原古谭国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究竟出于谭国的那位先祖,现无从考证,只知这是谭氏的先祖千方百计设法传存下来的。此字辈谱本经我与古谭国阶段,从首代姬琼国到十五代姬贤礼逐代进行核实,其各代所用的命名字辈,代代相符。同古谭国亡国后,从以国开姓一代谭祁义到辗转迁居湖南湘乡的七十三代谭全深逐代进行核实,其各代所用的命名字辈,亦是代代相符。其各代在命名方法上,基本上是两种规格:一是姓氏+字辈+名;一是姓氏+名+字辈。

古谭国的先祖为古谭国的子孙后代所规范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在古谭国的380年阶段,共执行了15代(辈)。从第一代姬琼国到十五代姬贤礼,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国传来有 四季平员 日月草木 花开贤》。

古谭国在公元前的684年亡国时,为纪念祖国,永改以谭国的国名谭为姓之后,其谭氏的子孙后代仍然继承按照古谭国先祖为谭国后人所规范的统一的命名字辈谱本执行。从古谭国迁到古莒国之日起,即从以国开姓的一代谭祁义到十五代谭维简,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祁 克世占亦 德宝崇星 轩相纯方 裕维》。从古莒国迁到山西太原的十六代谭时英到二十代谭大常,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时典 济阳大》。从山西太原迁到河南弘农的二十一代谭玉成到三十三代谭湘灵,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玉 章祥康承 乃分别正 子家明湘》。从河南弘农迁到浙江绍兴的三十四代谭崇德到三十八代谭诚恭,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崇荣良希 诚》。从浙江绍兴迁到江西泰和的三十九代谭皓到六十三代谭克己,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皓光宁 维作继庆 经德秉哲 业广惟勤 未知字派 龙水土成 安己》。从江西泰和迁到江苏南京的六十四代谭用之到六十七代谭意宫,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之书 华意》。从江苏南京迁到湖南茶陵的六十八谭可奕之到七十一代谭进颇,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可守 武进》。从湖南茶陵迁到湖南湘乡的七二谭宏妙到七十三代谭全深,他(她)们使用的字辈是:《宏全》。

不知何故,谭氏从湖南茶陵迁到湖南湘乡这一支族对原执行古谭国先祖所规范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只执行到七三代就中断了。从七十四代谭轶到九十一代谭汉文之间的十八代人,改为了实行各自自由命名。由于各自实行自由命名,无疑迁居湘乡这一支谭氏,随着子孙后代日益繁衍,自己也无法搞清同一支族之间的辈分了。如是,我们湘乡这一支族的先祖,又重新自行规范了湘乡这一支族的如下命名字辈谱本:

文学成启鸿, 维兆振家声, 安邦兴世绪, 永远定宗盟, 礼义昭先泽, 诗书广令名, 忠信敦言行,

修齐裕治平, 崇本基原厚, 开来荫益荣, 锦堂谋燕翼, 继述庆时英。

本湘乡支族自行规范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从迁居湘乡这一支族的九十二代谭文训这一辈开始执行。现迁居湘乡这一支族的子孙后代,都已按照本统一命名字辈谱本进行了各自谱名的命名。我们迁居湘乡横铺这一分支的谭氏,现已繁衍到一百零八代,从九十二代谭文训到出生不久的一百零八代谭运荟,他(她)们所执行的字辈是:《文学成启鸿, 维兆振家声, 安邦兴世绪, 永远》。

这就是说,谭氏本有统一的命名字辈谱本,可能由于各种缘故,譬如战争和自然灾害以及人口的日益繁多等等,谭氏的子孙后代,为求其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分别向祖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处迁徙。迁徙之后,又由于各地之间长期处于相互隔绝环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相互的联系,越往后越无法知道那里有谭氏原来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在此情况下,分居各地的分支只得自行规范本分支的命名字辈谱本,有的地方的分支则实行各自自由命名。随着时光的推移以及谭氏子孙后代的日益增多,现已造成谭氏宗族中的命名字辈极多,几乎各地的谭氏分支都有各自的命名字辈。而且发展到同一地区居住的谭氏子孙,分别执行不同的谭氏命名字辈。故当谭氏的子孙后代,在同一地区相互交往时,只能相互确认自己都是谭氏的子孙后代,却无法确认相互之间谁应是谭氏中的长辈和晚辈。

鉴于上述谭氏子孙后代命名字辈的混乱状况,究竟如何解决为妥呢?有人说应该重新规范一部谭氏统一的命名字辈谱本,让谭氏的子孙后代一律按新规范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从头开始实行统一命名。这样虽能统一谭氏的辈分,但无法合理解决众多谭氏子孙后代的字辈套改难题以及谭氏从古到今的世代衔接难题。较为理想的措施,应该是以原谭氏古代(血缘)先祖所规范,已由谭氏正宗历代先祖继承执行过的原有谭氏统一命名字辈谱本为谱本,将谭氏各分支的子孙后代以各自分支的命名字辈命名的字辈,分别推算出各人在谭氏正宗世系中所应该定位的世代数,随后套改到原谭氏统一的命名字辈之中。如何进行套改呢!以我们谭氏分迁到湘乡的这一分支来说,原谭氏开姓始祖从一代谭祁义到七三代谭全深,都是按照原谭氏规范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命名的,从一代到七三代的命名字辈是:《祁 克世占亦 德宝崇星 轩相纯方 裕维时典 济阳大玉 章祥康承 乃分别正 子家明湘 崇荣良希 诚皓光宁 维作继庆 经德秉哲 业广惟勤 未知字派 龙水土成 安己之书 华意可守 武进宏全》。从七四代谭轶到九十一代谭汉文,共计为十八代人,不知何故中断了统一命名大会,改为各自自由命名。这十八代人套占的字辈应是:《孝正才仁 东全文胜 维遗思万 代元玉朝 光友》。从九十二代谭文训到现出生的一百零八代谭运荟共计十七代人,套占的字辈应是:《添绍 景单贤廷 春正世一 天地人和 永定康》。我是谭氏正宗一百零五代后裔,在湘乡这一支族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中,其谱名为谭世玺,套改到原古谭国规范的统一命名字辈谱本中,其谱名则应改为谭和玺。

采取这种套改方法,既能承接谭氏从古至今的世代延续,又能使多数的谭氏子孙后代,避免在套改中可能发生的辈分错乱。采用上述这种套改方法,关键的关键,是各个分支的谭氏子孙后代,能不能从各个分支的家谱资料中找到自己在谭氏正宗世代中应该排列的世代定位代数。

以上是我对如何解决谭氏现有命名字辈混乱的粗浅看法,是否可取,仅供谭氏族人参考和探讨。

湖南湘乡横铺谭氏105代后裔

谭绶生(谭世玺)

2013年7月10日 于天津

姓氏源流 桂姓出自姬姓,是周王胄的后裔。据《桂氏家乘序》的记载,周王的后裔姬季桢曾经任过秦国的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姬季桢被杀害了。姬季桢的弟弟季桂为了逃避株连的命运,就按自己的名字的读音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老大叫桂奕,居住在幽州守坟墓;老二叫昋突,迁居济南朱虚;老三叫炅奖,居住于齐国历山;老四叫炔奘,移居河南阳城。于是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桂姓就是老大桂奕的后代。上面所说的四个姓,字虽然不同,但是音却是相同的,为同宗同源。五代的时候,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等地区。 二 迁徙分布 桂姓的望族居住在天水(今天的甘肃省通渭县西南)。明朝时期任礼部侍郎官职的 桂硕孙 在高丽末期东去高丽国(现朝鲜)立功被封遂安伯。之后以硕孙为始祖 贯乡为遂安续世系,再之后以宣川长派、贤派、台山派等22个分派。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天水郡:西汉初置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 2 幽州:汉武帝所置的十三州之一。东汉的时候治所在蓟,及今天的北京市大兴县;晋代州治在渚,及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唐天宝年间为范阳郡。 3 燕郡:在史书上没有这个郡名。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周代为燕国,又称做北燕。 堂号 1 民祀堂:宋朝时有桂卿,原在南唐做银光禄大夫上柱国,晋司空、清边总辖使。入宋以后,加检校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做了两个朝代的官,清廉爱民,人民建庙奉祀他。 四 历史名人 1 桂彦良:名德,号清溪。明朝慈溪人。元乡贡进士,为包山书院山长。改平江路教授,罢归。章士诚、方国珍打算任用他,但随后都没有实行。洪武年间被征为公车,授太子正宇。帝经常出御诗叫他对诗,他每一次都能对得很工整。后来被升迁为晋王府左傅,帝曰:“江南大儒,唯卿一人。”于是改升为左长史。曾经上书太平十二策。帝又称他为通儒。因老告还乡。死后追谥为文裕。著有《清溪》、《清节》、《山西》、《老拙》等作品。 2 桂文灿:字子白。清朝南海人。道光举人,光绪时期在朝廷做官,为官清廉,不用仆人,也没有家人。公事、家事都亲自动手。他的学说以博文、明辩、约礼、慎行为宗。著有《潜心堂文集》40多种。 3 桂质廷:湖北武昌人,民国三年和民国十二年先后两次到美国攻读物理学。民国十三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长沙雅礼大学、沈阳东北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任教。民国十五年赴武昌华中大学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学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武汉大学创办了电离层电波传播专业,并筹建了武昌电离层自动垂直探测站和武昌电磁台。1961年10月在武汉逝世,终年66岁。

蔡氏族谱在保存在哪个地方?

蔡氏族谱是按照省份划分的,共分为12个,分别为:蔡氏族谱: [湖北石首];蔡氏族谱: [玉山];[慈溪蔡氏宗谱]: 不分卷;浦阳香溪蔡氏宗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