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在哪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2收藏

蒲城在哪,第1张

蒲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北部

具 置(东径109°20′17″-109°54′48″,北纬33°44′50″-35°10′30″),属渭南市管辖。

东临大荔县、澄城县;西接富平县;北依白水县、铜川市;南靠临渭区。

东西长528千米,南北宽47千米。

下辖17镇,359个行政村,总人口80万人,为陕西第二人口大县。

总面积1585平方公里,为渭南市面积大县。

(如下图蓝色框所示)

蒲城县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时间的诞生地,被称为酥梨之乡和焰火之乡,周边有唐桥陵、唐泰陵等雄伟的唐代帝王陵墓。

蒲城还是国民革命军上将杨虎城和清朝宰相王鼎的家乡,故有“将相故里”的美誉。

2011年7月,陕西省 撤销蒲城县东陈镇、平路庙乡并入孙镇,撤东杨乡、贾曲乡并入城关镇,撤原任乡并入荆姚镇,撤大孔乡、三合乡、坡头镇合并设桥陵镇,撤上王乡设上王镇,撤翔村乡设立翔村镇,撤椿林乡设椿林镇,撤龙池乡设龙池镇。

现蒲城县辖17个镇:城关镇、罕井镇、孙镇、兴镇、党睦镇、高阳镇、永丰镇、荆姚镇、苏坊镇、龙阳镇、桥陵镇、洛滨镇、陈庄镇、翔村镇、龙池镇、椿林镇、上王镇。

共有7个居委会、359个行政村。

蒲城椽头蒸馍,凡是吃过的人,无不拍手称绝。绝者有三:  一是色绝,光泽晶莹,体如美玉,摸拟凝脂,浑如元宝,亮丽呈彩,款款赛碧,十天半月,决不霉变,椽棱分明,掰开齐茬,千层万层,酥脆掉渣。  二是香绝,天然浑成,异香扑鼻。先水之究,用面之精,发酵之巧,和面之工,制作之妙,烧火之能,集于一身,原始之香,绿色食品。  三是味绝,食之味长,满口皆香,热吃不粘,到口松软,甜香清悠,回味无穷,冷吃香酥,自然疏散,嚼之有劲,咽之顺口。  早在清初,蒲城县城东槐院巷一带始做椽头蒸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工艺改进,渐渐在方圆有了名声,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蒲城的椽头蒸馍便在省内外成了无人不晓的地方名吃。  林则徐被贬来蒲城时,宰相王鼎曾以椽头馍待之。慈禧西逃西安时,点名要吃蒲城的椽头蒸馍,作为清廷贡品,受历代皇帝的青睐。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发掘这一民间名吃,1958年省人民大厦专门邀请县城椽头馍艺人薛正业等六人去大厦开发这一产品。由于蒲城椽头蒸馍对水质要求极高,西安周围各县均无此水源,故无法做出正宗产品,只好作罢。  文革前,县城经常可见小贩挎着篮子,篮子上放一个个儿比正常馍要大好几倍的样品,称之为馍望子,沿街叫卖。外地来蒲之人多以买几个椽头馍做纪念。文革中,一切都不复存在,椽头蒸馍自然也无人再做。  直到九十年代初,这一民间名吃才重新焕发生机。今天,椽头蒸馍已被县委、县政府列入三产开发项目,受到极大重视。外地人来蒲,能为吃到椽头蒸馍而荣幸。逢年过节,椽头蒸馍已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往往是供不应求。省城人更是倍加喜爱,多指名要求,来西安什么都不要带,只要带上些椽头馍则足矣。  正宗的椽头蒸馍,做工极为规范,有“一水、二面、三酵、四合、五压、六揉、七蒸、八起”的讲究,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一道工序不符合,就不能做出椽头馍特有的色香味。  先是水,馍能不能做的香甜,水是基础。蒲城地下水源虽多,但惟有县城内东槐院地下井水做出的椽头馍最佳。皆因地下水通过土层的过滤,含的矿物质及PH值不同。城内地下水,所含的矿物质和PH恰恰适应了椽头馍对水质的要求,其余各处之水,不是偏碱就是偏酸,概不能用。  次是面,椽头馍用的面,当以人工磨的面最为上乘,这是因人工磨面速度慢,面不发热,麦中的原始成份不被破坏掉。做出的馍,香与不香,皆与此有关。用机器磨的面则不然,做出的馍无筋骨,吃着粘糊。  三是酵,发酵是科学,发面酵母,只能用自然的面酵母。如用化学酵母,做出的馍就缺少原始麦香味,容易开裂和霉变,不易存放。  四是和,和面用的水温是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艺人们常根据天气的阴晴、气温的高低来确定水的多少,根据面和酵母的用量,确定两者的比例。一般面和酵母量冬季是五五比,夏季是三七比。这样,和成的面虽散却粘,虽硬易成型。  五是压,压在功夫。做椽头馍,离不了压杠,杠有大小之分。先用大杠将面絮压成块成形,多是房内沿墙凿一洞,将碗口粗的大杠一端塞于洞内,杠下是数寸厚的案板或石板,人骑在杠上,一手扶杠,一手翻面,全力下压,吱吱声顿起,稍倾,则大汗淋漓。大杠压后再将压成的面块切成小些的条子,放在小杠上再压,经过大小杠压过之后的面,其筋骨自在其中,摸似绸缎,光滑有加。  六揉,揉在手劲,重在是型。面经过大小杠千压万压之后,其韧度和硬度都恰到好处,还需经过揉、搓、滚、切、捏、完等工序,均讲究手上功夫。这时的面在艺人手里可谓是如意面团,任其曲张,大块面在手下三揉两搓便成一长条,几经滚动,一圆形面柱即显,但见艺人手持面刀上下翻飞,瞬间,椽头馍满案皆滚,一双巧手在不经意见的捏完,一个个菱角分明,别具蒲城特色的椽头馍就呈现在眼前。这时,把初成型的馍冬季在热炕上泛,夏季在太阳下泛,待泛起之后上笼时把馍反过来摆放均匀即好。  七是蒸,蒸在气,气贯中,工在火,火在侯。椽头馍上锅蒸时要求气不间断,每层笼上锅须待蒸气从下层笼中鼓满后,再上上一层。这样,每层笼的馍,一上锅都是在一个相同的蒸气条件下被同时接受。这对火工要求极严,这时的火,必须是猛火,一般每锅要蒸近二十笼。这样,从一层到顶层,层层如此,当笼全部上完时,笼已经气圆,在持续三十分钟,即用文火。否则蒸出的馍,是下熟上不熟,也无从谈起个个如玉,光亮赛碧了。  八是起,馍蒸时,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起笼,起笼是收口,是结尾。起笼时要求不停火。这样,当从上向下逐层起笼时,蒸汽始终保持上冲之势,免去了笼内热,笼外凉的不均。否则,容易出现馍塌陷蜷缩,俗称馍让鬼捏住了的现象。这就是笼内外温差大,热馍受冷后急速收缩即热胀冷缩原理。掌握了上述要点,做椽头蒸馍就有规可循,也就不难做出正宗的椽头蒸馍了。  蒲城椽头蒸馍是陕西省蒲城县名贵小吃蒲城椽头蒸馍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色香味俱佳的馍中之冠,已成为蒲城人拥有一笔巨大财富,围绕着这一地方名吃,有做不完的文章。但愿这一地方名吃,能够走出蒲城,面向全省,推向全国,再上国宴,成为三产兴县的一名排头兵。有说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有说二百多年历史的。还有一种传说,唐王朝在蒲城葬有五个皇帝,其时春秋祭祀,都献馒头。又传说因唐书法家李伯海曾为皇帝陪葬墓书写碑文,立于蒲城北刘村,历代官员名流,多有专程前来欣赏、临摹和拓取这碑文的。北刘村距县城十几里,往来人等多有品尝和带走蒲城蒸馍的。这些虽非正史,但也可看出,很久很久以来,蒲城蒸馍就是做得好。蒲城椽头蒸馍历史悠久。

清晨,阳光洒满校园,五彩缤纷。

李老师带领我们去蒲城,路上,一边望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听着老师介绍,蒲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北部,属渭南市管辖。总人口80万人,为陕西第二人口大县。蒲城县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酥梨之乡和焰火之乡,周边有唐代帝王陵墓,还是国民革命军-----上将杨虎城和清朝宰相王鼎的家乡,故有“将相故里”的美誉。

来到,蒲城县槐院路29号,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走进了杨虎城纪念馆,纪念馆共设大小展室七个,分别展出大量珍贵历史,记录了杨虎城将军一生的战斗历程,另外,还有西安事变专题展览以及杨虎城将军的生活用具,作战兵械以及杨母寿屏展览,特别是杨虎城将军与张学良将军在发动事变前夕手书的条幅“勿忘国耻”、“为国努力”更加令人注目,使人不由得想起1936年冬那可歌可泣的一幕。

蒲城西部水乡文化古城——位于孙镇,总占地126亩,以徽派建筑为主,旨在恢复旧时古镇原貌,外有护城河环绕,紧贴城墙;城墙里面为各种铺面,游客在城墙上,基本能看到古城全貌及附近人文景观,富有怀旧意味。

进入古城后,老县衙直入眼前,古朴而不失威严,不时有升堂及审案表演。县衙过后的水景大广场,中间为天坛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面为茶楼的操作间,外面的广场是游客喝茶休息的地方,广场周围流水潺潺,水车响动。再往前走,一条古街古朴典雅,武士、将军、书生等古人物街中穿梭,现代与历史相接,让人流连忘返。

民俗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之魂,是以大唐文化紧密相连,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抓住了文化精髓并进行了深化和活化。主要展示了自唐朝以来的历史典故和泥塑工艺品,另外还有一部分主要展示农村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场景和用具,收藏老农具及生活用品等20000余件,充满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景区精细管理,温暖游客。一间间各自经营的小店铺,但是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干净!很多游客甚至感叹这里的小吃店比自家的厨房还要干净、整洁。厅堂、灶台、调料容器、餐具都一尘不染,整整齐齐。更为突出的是,这里所有的服务员和厨房操作人员都戴着明档口罩为客人服务,这一做法除了在高端酒店采用外,在陕西的景区大众餐饮场所可谓独树一帜。

在夕阳之下,返回途中,我们追忆蒲城的所见所闻,回想起这一次旅行的点点滴滴,民俗文化展演、民俗餐饮、民俗体验、休闲娱乐等项目,集中打造蒲城旅游文化特色品牌,相信“重泉古城”项目势必会成为蒲城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陕西是中国的一个文化古城,在古代更是秦朝的所处地。陕西的省会也是古都西安,西安更是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陕西更是开发出了许多兵马俑之类的历史古物。

那么,本期一起了解陕西在中原文化中的地位。

中原,是一个文化区域的范畴,和如今的行政区划、地理区划是不一样的。很多人都容易混淆它们之间的概念和关联。关中,在文化区划上属于中原文化区;(中原文化区的核心是以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的,而非单一的河南!)在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上属于西北地区;在地理上属于华北地区或北方地区。其实,多看些古籍就知道真正的中原有多大了!

中原的定义有很多说法,现在的中原一般指河南。古代最早的中原指山西南部,河南大部,陕西东部。现在中国有六大区域划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中原应该指中南中的华中,大概主要就是河南省了。河南在中国的交通地位无可比拟。

西安在汉唐盛世时之所以成为首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恰恰是有点靠近边塞。原因很简单,汉唐国力强盛,可以控制西北边防的稳定。就像明朝朱棣迁都北京一样,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利于边疆的稳定。

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雍州、梁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陕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个大一统王朝,有五个建都西安(咸阳),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1953年在西安城东发现的半坡村遗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

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宝鸡市)和黄帝(生于武功县)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

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

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里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是近代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及宰相王鼎的将相故里。

结束语中原一直是古代兵荒马乱战争不断,只为了争夺到这块宝地的地方,虽然中原地区是以河南为中心,不过中原地位所包括的周围城池还是很多的,陕西在中原文化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本文以朝代为单位,分别介绍历朝的正宰相和一些有重大影响和重大贡献的副宰相共一千多人。

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盤、傅说

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齐国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盤、田白、

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後胜

楚国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於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

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

屈建、王子围、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

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晋国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

欒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赵国

公仲连、太戊午、蘇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

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

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

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韩国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燕国

子之、公孙操、栗腹、将渠、张唐

鲁国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

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郑国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

驷弘、驷子阳

宋国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

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吴国

狐庸、公子光、伍子胥、伯嚭

越国

范蠡、文种

百裏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裏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

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

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张楚政权

张耳、邵骚、田角、田荣、田横

西汉

郦商、萧何、周苛、周昌、赵尧、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任敖、曹窋、

吕产、周勃、灌婴、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晁错、周亚夫、刘舍、卫绾、

直不疑、窦婴、牛抵、许昌、赵绾、田蚡、韩安国、薛泽、张欧、公孙弘、潘系、

李蔡、张汤、庄青翟、赵周、石庆、卜式、儿宽、公孙贺、王卿、杜周、暴胜之、

刘屈氂、商丘成、田千秋

东汉

吴汉、邓禹、王梁、宋弘、伏湛、侯霸、李通、马成、韩歆、窦融、欧阳歙、

刘隆、蔡茂、朱浮、杜林、张纯、赵熹、冯勤、冯鲂、虞延、郭丹、伏恭、

第五伦、邓彪、郑弘、袁安、任隗、丁鸿、刘方、张酺、张奋、韩棱、张禹、

鲁恭、徐防、陈宠、周章、刘恺、李部、杨震、朱伥、张皓、庞参、王龚、

黄尚、桓焉、赵戒、胡广、李固、杜乔、黄琼、韩縯、刘矩、种暠、刘宠、

杨秉、周景、陈蕃、王畅、桥玄、袁隗、段熲、杨赐、刘宽、陈球、刘郃、

张温、崔烈、马日磵、刘虞、董卓、黄琬、杨彪、荀爽、王允、皇甫嵩、

朱儁、 赵温、曹操

三 国

魏国:华歆、王朗、贾诩、钟繇、陈群、董昭、司马懿、陈矫、卫臻、韩暨、

崔林、满宠、蒋济、赵俨、高柔、王淩、孙礼、司马孚、郑冲、卢毓、王昶、

司马昭、王观、王祥、邓艾、钟会、何曾、司马望

吴国:顾雍、陆逊、步骘、孙峻、孙綝、濮阳兴、陆凯

蜀国:诸葛亮

西晋

王沈、裴秀、贾充、李胤、司马攸、卫瓘、司马亮、荀勖、杨珧、杨骏、

华廙、司马晃、司马泰、王浑、司马肜、张华、王衍、司马伦、陈准、司马冏

司马颖、王戎、乐广、司马颙、张方、司马越、高光、荀藩、曲允 司马保、索綝

东晋

王导、刁协、王敦、郗鉴、陆晔、荀崧、卞壶、陆玩、庚冰、诸葛恢、何充、

顾和、蔡谟、桓温、王述、王彪之、谢安司、马道子、谢石、陆纳、王珣、桓谦

十六国

大成:范长生

大秦:王猛

南北朝

宋:徐羡之、傅亮、王弘、刘义康、刘义恭、何尚之、刘宏、柳元景、刘休仁

袁粲、褚渊、刘秉、王僧虔

南齐:萧嶷、王俭、柳世隆、萧子良、王晏、徐孝嗣、萧颖胄

梁:王亮、谢朏、沈约、王莹、袁昂、何敬容、谢举、萧会、理侯景、王僧辩

陈:江总

北魏:拓跋仪、崔宏、奚斤、刘洁、古弼、韩茂、於洛拔、尉眷、元丕、王叡

尉元、陆叡、穆亮、王肃、元勰、元详、高肇、元澄、於思、李崇、元雍、元叉、

元略、尔朱荣、元彧、穆绍、元延明、萧宝寅、元徽、尔朱世隆、长孙稚、杨津

东魏:孙腾、司马子如

北齐:高隆之、杨愔、高浟、高叡、斛律光、高长恭、高孝琬、高俨、高孝珩

和士开、徐之才

西魏:字文泰、斛斯椿、念贤、独孤信、侯莫、陈崇

北周:赵贵、宇文护、宇文宪

隋朝

蘇威、高熲、赵煚、虞庆则、李德林、柳机、杨爽、杨素、杨秀、杨暕、杨昭、

杨达、杨约、杨文思、元寿

唐朝

裴寂、刘文静、萧瑀、窦威、窦抗、陈叔达、封德彜、裴矩宇、宇文士及、

房玄龄、高士廉、长孙无忌、李靖、杜如晦、王珪、魏征、岑文本、李勣、

褚遂良、许敬宗、高季辅、张行成、於志宁、柳奭、韩瑗、来济、崔敦礼、

李义府、杜正伦、许圉师、上官仪、刘祥道、刘仁轨、阎立本、李敬玄、

郝处俊、薛元超、李义琰、裴炎、刘祎之、武承嗣、蘇良嗣、韦思谦、韦待价、

狄仁杰、李昭德、姚璹、娄师德、陆元方、韦巨源、蘇味道、王孝杰、武三思、

宗楚客、姚崇、李峤、吉项、魏元忠、韦安石、朱敬则、唐休璟、韦嗣立、

崔玄暐、张柬之、韦承庆、祝钦明、蘇瓌、萧至忠、张仁愿、崔湜、李日知、

宋璟、岑羲、刘幽求、窦怀贞、魏知古、郭元振、张说、陆象先、卢怀慎、

薛讷、源乾曜、蘇颋、张嘉贞、王晙、李元纮、杜暹、萧嵩、裴光庭、宇文融、

韩休、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牛仙客、杨国忠、韦见素、房琯、裴冕、

苗晋卿、张镐、吕諲、李岘、李揆、第五琦、元载、刘晏、王缙、杜鸿渐、

杨绾、常衮、崔祐甫、李忠臣、杨炎、卢杞、张镒、关播、萧复、姜公辅、

李晟、浑瑊、李勉、马燧、张延赏、齐映、柳浑、李泌、窦参、董晋、赵憬、

陆贽、贾耽、赵宗儒、郑余庆、齐抗、杜佑、高郢、郑珣瑜、杜黄裳、袁滋、

武元衡、李吉甫、於由页、李藩、权德舆、李绛、张弘靖、韦贯之、裴度、

李逢吉、崔群、李鄘、令狐楚、杜元颖、王播、元稹、牛僧孺、李程、韦处厚、

路随、李宗闵、宋申锡、李德裕、李训、郑覃、李石杨嗣复、李珏、李绅、

杜悰、白敏中、令狐绹、魏暮、杨收、王铎、郑畋、郑从谠、王徽、杜让能、

张、崔胤、柳璨

五代十国

後梁:赵光逢、敬翔、郑珏、李琪

後唐:豆卢革、韦说、卢程、郭崇、韬冯道、任圜、王建立、赵凤、李愚、

马胤孙

後晋:赵莹、桑维翰、李崧

後汉:蘇逢吉

後周:王峻、范质、魏仁浦

吴:徐温、徐知诰 、严可求

前蜀:张格

後蜀:赵季良、李昊

南唐:宋齐丘、李建勋、冯延巳、常梦锡、孙晟、钟谟、吴越、杜建徽、

吴程、钱弘亿

北汉:郭无为

南汉:钱允章

闽:王继鹏

楚:许德勋

北宋

赵普、薛居正、沈伦、卢多逊、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吕端、李流、

向敏中、毕士安、寇准、王旦、王钦若、丁谓、李迪、冯拯、王曾、张知白、

张士逊、吕夷简、王随、陈尧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贾昌朝、陈执中、

文彦博、宋庠、庞籍、梁适、刘沆、富弼、韩琦、曾公亮、陈升之、韩绛、

王安石、吴充、王珪、蔡确、韩缜、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刘挚、

蘇颂、章惇、韩忠彦、曾布、蔡京、赵挺之、何执中、张商英、刘正夫、余深、王黼、白时中、李邦彦、张邦昌、吴敏、徐处仁、唐恪、何桌

南宋

李纲、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吕颐浩、杜充、范宗尹、秦桧、赵鼎、张浚、

万俟卨、汤思退、陈康伯、史浩、洪适、叶颙、魏杞、陈俊卿、虞允文、梁克家、

叶衡、赵雄、王淮、周必大、留正、葛邲、赵汝愚、余端礼、京镗、谢深甫、

韩侂胄、史弥远、郑清之、乔行简、李宗勉、史嵩之、范锺、杜范、赵葵、谢方叔、

吴潜、董槐、程元凤、丁大全、贾似道、叶梦鼎、江万裏、马廷鸾、王爚、

陈宜中、留梦炎、文天祥、李庭芝、陆秀夫

辽朝

萧敌鲁、萧阿古只、赵延寿、韩延徽、萧思温、耶律沙、室肪、耶律隆运、

萧排押、刘慎行、萧孝穆、张俭、萧孝先、萧惠、萧革、萧孝友、萧术哲、

张孝杰、萧兀纳、李处温

金朝

完颜宗翰、完颜希尹、完颜昂、完颜宗弼、完颜勖、完颜秉德、完颜宗本、

唐括辩、耨盌温敦思忠、萧裕、大臭、赤盏晖、张浩、张通古、萧玉、

仆散师恭、蔡松年、完颜元宜、仆散忠义、完颜彀英、完颜宗宪、纥石烈良弼、

纥石烈志宁、完颜思敬、完颜守道、徒单合喜、李石、徒单克宁、石琚、

唐括安礼、乌古论元忠、蒲察通、移刺道、完颜宗尹、完颜襄、张汝霖、

夹谷清臣、粘割斡特刺、夹谷衡、张万公、完颜守贞、徒单镒、完颜宗浩、

仆散揆、仆散端、完颜匡、孙即康、纥石烈执中、完颜承晖、术虎高琪、

抹捻尽忠、胥鼎、高汝砺、把胡鲁、完颜赛不、完颜合达、完颜白撒、侯挚、

国用安

西夏

野利仁荣、张元、没藏讹庞、梁乙埋、梁乙逋、任得敬

元朝

史天泽、安童、伯颜、阿合马、桑哥、哈刺哈孙、康裏脱脱、铁木叠儿、拜住、

燕铁木儿、伯颜、脱脱、别儿怯不花、阿鲁图、铁木儿塔识、朵儿只、太平、哈麻、

搠思监、太不花、也速、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

明朝

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杨溥、曹鼐、陈循、高豰、彭时、商辂、江渊、王文、徐有贞、许彬、薛瑄、

李贤、吕原、岳正、陈文、刘定之、万安、刘瑚、刘吉、尹直、徐薄、刘健、

邱溶、李东阳、谢迁、焦芳、王鏊、杨廷和、刘宇、梁储、刘忠、费宏、杨一清、

蒋冕、毛纪、石珤、席书、翟銮、张璁 、桂萼、李时、方献夫、夏言、顾鼎臣、

严嵩、许赞、徐阶、袁炜、严讷、李春芳、郭朴、高拱、陈以勤、张居正、

赵贞吉、高仪、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余有丁、许国、王锡爵、王家屏、

赵志臯、张位、陈於陛、沈一贯、沈鲤、朱赓、於慎行、李廷机、叶向高、

方从哲、吴道南、史继偕、沈鹤、刘一燝、韩火广、朱国祚、孙如游、孙承宗、

顾秉谦、朱国祯、魏广微、黄立极、冯铨、李国槽、钱龙锡、李标、刘鸿训、

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温体、吴宗达、郑以伟、徐光启、钱士升、

王应熊、何吾驺、张至发、贺逢圣、薛国观、程国祥、杨嗣昌、方逢年、范复粹、

陈演、蒋德璟、黄景昉、吴甡、魏藻德、范景文

清朝

刚林、范文程、洪承畴、希福、宁完我、李建泰、宋权、陈泰、李率泰、陈名夏、

陈之遴、高尔俨、图海、成克巩、张端、刘正宗、吕宫、金之俊、王永吉、

傅以渐、车克、巴哈纳、卫周祚、李霨、蘇纳海、孙廷铨、巴泰、魏裔介、

杜立德、索额图、冯溥莫洛、熊赐履、明珠、王熙、黄机、吴正治、宋德宜、

余国柱、李之芳、伊桑阿、徐元文、阿兰泰、张玉书、李天馥、吴琠、张英、

马齐、陈廷敬、李光地、温达、萧永藻、嵩祝、王掞、王项龄、白潢、富宁安、

张鹏翮、田从典、高其位、朱轼、张廷玉、逊柱、蒋廷锡、马尔赛、尹泰、

鄂尔泰、海望、傅恒、汪由敦、高斌、蒋溥、陈大受、舒赫德、来保、尹继善、

刘纶、刘统勋、雅尔哈善、富德、於敏中、阿桂、福隆安、索琳、温福、

丰升额、庆桂、福康安、袁守侗、梁国治、阿思哈、和珅、明亮、董诰、福长安、

王杰、松筠、沈初、傅森、戴衢亨、吴熊光、那彦成、成德、刘权之、英和、

托津、方维甸、卢荫溥、勒保、桂芳、章煦、戴均元、文孚、曹振镛、黄铖、

长龄、玉麟、王鼎、蒋攸铦、穆彰阿、潘世恩、赛尚阿、文庆、祁寯藻、陈孚恩、

季芝昌、穆荫、舒兴阿、彭蕴章、麟魁、奕欣、瑞麟、柏葰、匡源、文祥、

焦祐瀛、桂良、沈兆霖、宝鋆、曹毓瑛、李棠阶、李鸿藻、胡家玉、沈桂芬、

景廉、王文韶、左宗棠、翁同龢、潘祖荫、额勒和布、阎敬铭、孙毓汶、许庚身、

徐用仪、刚毅、钱应溥、裕禄、荣禄、启秀、赵舒翘、载漪、鹿传霖、瞿鸿禨、

奕劻、荣庆、徐世昌、铁良、世续、林绍年、载沣、张之洞、袁世凯、那桐、

戴鸿慈、毓朗

林州林虑山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以下内容原作者为赵峰)

·武丁:

  商朝奴隶时期,武汤第10代孙,商朝第22个国王,在位59年。继位前,父亲小乙送其到林虑山和平民百姓一起生活,增长才干。他在这里学会了生产劳动和本领,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还和名叫傅说的奴隶交上了朋友。武丁深知傅说是知识渊博,很有雄才大略之人,但他是奴隶身份,无法重用。后来,武丁继位做了商王,想请傅说出山,帮其治国安邦,但怎样征得大臣们的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终于谋划出一条妙计,他要利用百官的迷信心理,导演一幕威震群臣的哑剧。有一天,武丁对大臣们说:“我希望能有一个大才德的人帮助治理国家,请大家举荐。”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挨个把王公贵族的名字数了一遍,武丁总是摇头叹息,蓦然间竟昏然昏了过去。大家急忙抢救,忙活好一阵子,武丁才慢慢醒来,却是一语不发,如痴如呆。就这样,武丁在宫中整整昏睡三年。一天,丞相甘盘正在召集大臣们议事,武丁突然醒来大笑不止,文武百官顿时惊呆了。只听武丁边笑边说:“我们商朝有希望了!我梦见先王给我推荐了一位大圣人,名叫傅说,他说这人定能辅佐我治理好国家,你们火速派人把他请来。”文武百官信以为真,立即遵照武丁指的方向去寻找。这样,在林滤山太行大峡谷里找到了傅说,将其请到了殷都,大臣们一齐下跪致礼。

  武丁见到当年好友,喜出望外,连连点头说:“就是他,就是他!”于是大臣们急忙为傅说换上朝服拜为宰相,武丁还让大臣们净傅说尊称为“梦父”,以显示他是先王托梦才求得的贤才。武丁在傅说的辅佐下,文治武吏,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武丁死后被谥为“高宗”。

·傅说:

  商朝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被武丁选拔入阁,大胆起用,辅佐治理朝政,使商王朝得到空前发展。傅说自幼聪明,虽出身卑微,但胸怀天下,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勤奋好学,学识渊博。武丁被送到林滤山后,很快就认识了他,并和他交上了朋友。傅说感到武丁虽是商王的儿子,却没有贵族的高傲,不仅能自由平等和睦相处,而且还肯和自己这样奴隶身份的人交朋友,所以很赞赏武丁。武丁在和傅说相处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想帮助其解除奴隶身份,成为一个自由民。后来,武丁继位做了商王,用了三年不语的苦肉之计,终将傅说接进王宫,拜为宰相。傅说尽己所学,竭尽文韬武略之才,三年功夫,辅佐武丁把朝政治理得秩序井然。对傅说的功绩,武丁心中甚为感激,傅说年老后,武丁赏其许多财物,让其退休养老,同时负责教育宫廷子弟,让他们读书明理,学习治理国家的本领。颇受后人尊敬。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奴隶出身却功绩卓越的宰相,把其住过生活过的林州石板岩往南3公里处的宝泉岩,称为“王相岩”。

·夏馥:

  东汉名人夏馥,字子治,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圉镇乡)人。

  从东汉和帝起,逐渐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桓帝即位,外戚专权转向宦官专政。桓帝封单超等5名宦官为“五侯”,宦官“五侯”掌权后,更是胡作非为,搞得社会乌烟瘴气。

  延熹八年(165),李膺当了司隶校尉,陈蕃作了太尉,主张改革朝政,罢斥了一些宦官。宦官夏馥,积极支持李、陈反宦官的举动,并得到众多太学士的拥护,但也引起宦官的仇视。他们联合起来诬告李、陈等200我“党人”名单,蒙蔽桓帝,致使桓帝下令全国抓捕这200多名改革派人士。

  建宁元年(168),夏馥为不连累别人,剪掉胡须长发,来到林虑山,隐居在今石板岩悬崖绝壁的王相岩里,给冶铁人家当雇工,伐木烧炭,形貌瘦弱如疾,“党禁”未解,两三年后,含冤而死。《后汉书》和《辞源》有传。

·高欢:

  高欢为南北朝(496—547)时期人。他系鲜卑化汉人,一名贺六浑,祖籍勃海修(今河北省景县南)。北魏孝昌元年(525)高欢参加杜洛周起义。武泰元年(528),为晋州刺史,尔朱兆杀北魏孝武帝,高欢统帅六镇流民,由晋州起年代征伐尔朱兆,在韩陵山(今河南安阳县韩陵乡)布下圆阵,尔朱兆土崩瓦解,被高欢打败。韩陵山大捷,高欢废节闵帝,于晋泰二年(532),立元修为北魏孝武帝,年号太昌,高欢为丞相。永熙元年(532)高欢在韩陵山建定国寺,旌功刻碑,其碑历负盛名,为安阳八大景之一。

  北魏的末代皇帝不堪高欢的专权,被迫逃往长安。高欢失去这一傀儡皇帝,削弱了政治上的号召力。为换回政治上的优势,他在洛阳又立元善见为孝静帝,高欢仍为丞相,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元象之年(538),高欢建南邺城,除仿造曹操宫殿建筑外,又增许多奢华建筑,特别是城西建筑的仙都苑,其工程庞大,雄伟壮观,时属少见。

  高欢西登林虑山,见这里山势奇特,气候清爽,依山就势,修建了避署宫等,东魏武定四年(546),高欢率领大军围攻西魏重镇玉壁(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苦攻50天不克,气病退兵。于武定五年(547)病卒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齐天保元年(550),追崇为献武帝,天统元年(565)改谥为神武帝。《北齐书》卷一·《北史》卷六皆有记。

·高洋

  高洋为南北朝时期人(529—559),字进,为高欢次子,东魏时被封为齐王。武定八年(550),废孝静帝自立,称文宣帝,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年号天保,建都于邺。天保元年(550),为僧达建造洪谷寺,四年(553)五月庚午狩猎于林虑山,戊子还宫,历时19日。

·赵得秀

  赵号九峰,明朝河北省肥乡县人。道家出身,传说其有很多法术。明嘉靖元年(1522),他云游林虑山,卜居王相岩,涵真炼性,修炼道家法术。赵对王相岩山水风光情有独钟,进行了长时间景区建设,如九拱桥、玉皇阁、老君殿、书斋楼、上山古道等;还用石碾碾药,炼制长生不老丹等。从嘉靖乙丑(1529)到嘉靖甲子(1564),经他35年的修建,王相岩才始彰于世。他本人也卒于王相岩,为后人留下民美丽而神奇的王相岩人文景观,深得林州人的怀念。民国《重修林县志》“列传七·流寓”有传。

·冯栋

  字汝隆,林县泽下乡合脉掌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543)举人,官至山东平度知州。他居官十年,为民谋利甚多,自己却清贫如洗。他善作诗歌,尤喜作短小精悍的适时小令。对故乡山水甚感亲切,曾登临黄华山、王相岩、龙头山等,观赏胜景,写下《桃源流水》、《墨池》、《游王相岩》等语言优美的诗文。他著的《东庵小令》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民国21年(1932)修志时,从其后人家里收集到该书抄本一册,惜今已散失。

·张崇雅

  明朝河北省大昌县人。举人,万历11年(1583)任林县知县,后为开封通判。万历17年(1589)登王相岩,题写“王相岩”三字,并作诗和赋。

·许三礼(今河南省杞县圉镇乡)人。东汉桓帝之时(165年),宦官乱政,夏馥支持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改革朝清朝(1625—1691)人。字典三,号酉山。祖籍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由先祖许彪迁居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许三礼自幼受业于著名学者孙奇逢门下,苦读于黄华山中。

  清顺治二年(1645),在王相岩建立别墅,并将其它建筑物修饰一新,写有《重修王相岩记》碑文。

  康熙12年(1673),许三礼任浙江海宁县知县,重视教育,先后创办了正学书院和海昌讲院。他除自己亲自登台授课外,还广招社会名人志士、学者前来任教。慕名而来的学生很多,教室座无虚席,一些人不得不在屋外旁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用自己部分俸金请老师,资助家贫交不起学费者,允许免费入学,在校学习优秀者均给予奖励。他还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疏浚河道,控淤肥田,不到一个月,便使数千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深得百姓称赞。

  康熙二十年(168)秋,许三礼入京考授御史,康熙二十三年(1684)七月,莅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康熙二十六年(1687)兼掌登闻鼓厅事,后又任道政司右参议。二十七年(1688)任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充武殿试读卷官,迁顺天府府尹。二十八年(1689),任都察院左副督御史,二十九年(1690),任兵部督捕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初九日,许三礼病逝于邸舍,年67岁。灵柩运回故里,葬于安阳县西之灵岳。主要著述有《读礼偶见》、《海宁县志》、《易贯》、《彰郡逸志》和《政学合一集》等。

蒲城在哪

蒲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北部 具 置(东径109°20′17″-109°54′48″,北纬33°44′50″-35°10′30″),属渭南市管辖。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