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改余为什么是汉族
因为铁改余是汉族抗蒙英雄余玠、余子俊的后人。
“余氏基因寻亲联盟” 发动西南地区铁改余有识之士,进行基因检测,参加检测的余氏基因已达107例,包括西南地区铁改余九子后裔。
基因检测九子后裔没有一例蒙族基因,Y染色体基因严格遵循父子相传,跟中国传统的父系家谱体系完全吻合,已成为验证家谱真实性的可靠手段。足以证明铁木健本人是汉人。
扩展资料
《蒙古族皇室后裔铁改余姓总谱 》称铁木健是蒙元皇室
1、余子俊是明代兵部尚书,著名抗蒙功臣,祖籍京山(不是麻城),是汉人,不是蒙元皇室后裔。
2、铁木健封南平王,食邑湖广行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他的的九子一婿都考中了元朝的进士,任职情况为四太守五尚书一侍郎,但是查遍《元史》、《元代进士辑考》、《湖广通志》、《黄州府志》、《麻城县志》、同期名人笔记,遍访其他姓氏的同期麻城移民,都找不到铁木健及九子一婿的痕迹。
内蒙古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岱玉在2008年《<元史·诸王表>补证及部分诸王研究》一书中指出:“从铁改余氏族谱所记录的南平王铁木健的几个儿子均为元朝进士、任太守的情况看,他们完全不懂元代诸王不出仕不尚科举及元代无太守之职的情况。”
-铁木健
封面杂志-姓氏旦谈(31)|科学揭示真相:“铁木健九子”后裔基因否定“铁改余”神话
2铁改余氏认祖诗:
其一:
余姓原来帝王家,洪军追散入西崖;
弟兄十人各分手,江北桥头插柳丫;
有人记得诗十句,铁改余姓是一家;
若有一人不认祖,身生百癞长红痧;
若还有人复姓铁,全家一概都死绝。
其二:
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
卢陵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
咬破指头书血字,是吾血脉自无差;
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
其三:
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
青芦岸上分携手,绿柳江边看发芽;
咬破指头书血字,挣开泪眼滴恒沙;
后人对得此诗句,千百年前是一家。
其四:
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
芦陵岸上同分手,时遇江边一桠芽;
咬破指头书血字,挣开泪眼滴恒沙;
后来对得诗一首,数万家人合一家。”
幼名:六郎、彦四郎、彦六、右京亮、伊予守。斋号:似斋、以平斋、洪圭斋。三品法印。有适以、通朝、贞通、民适的称呼(《稻叶家谱》)。一般都以其入道法号"一铁"称呼。
战争经历
自信长上洛至追放足利将军之前,一铁的战历不断增加:
①永禄12年(1569年)8月,从军攻击伊势大河内城。9月8日,池田恒兴、丹羽长秀和稻叶一铁受命夜袭敌军,但由于守军的顽强抵抗,最后以失败告终(《信长公记》)。
②元龟元年(1570年)5月,往近江进发途中打击一揆众势力(《信长公记》)。
③同年6月,出阵江北。28日的姊川合战(浅井、朝仓攻略),织田信长统领中军在后压阵,左军稻叶一铁,右军氏家卜全、安藤守就、丹羽长秀。美浓三人众作战勇猛,击溃浅井、朝仓联军(《南部文书》、《信长公记》)。
④同年9月,从军出阵南方,与中川重政共守楼岸城池。后又参加比睿山的攻围战(《信长公记》)。
⑤元龟2年(1571年)5月,攻击长岛。和柴田胜家、氏家、安藤一同攻入大田口(《信长公记》)。
⑥元龟3年(1572年),同柴田、佐久间信盛、氏家、安藤攻占交野城(《信长公记》)。
⑦同年7月,与柴田、氏家、安藤一起攻打近江小谷城(浅井攻略)(《信长公记》)。
在信长和将军足利义昭的第一次冲突之后,信长重臣与义昭的近侧交换了誓书,信长方于元龟4年(1573年)4月27日交上誓书,其上为林秀贞、佐久间信盛、柴田胜家、泷川一益和"美浓三人众"的联合署名。可见当时,美浓三人众的力量、三人合力的形势是信长谱代有力部将的"劲敌"。
稻叶、氏家、安藤美浓三人众共同署名的情况在织田军团中出现得相当频繁。同时,在以上的战例中,除了①②④是稻叶离开氏家、安藤的情况下一军而战,其余均为三人并肩作战。不过,三人之中属稻叶一铁的战事更多,战功也更佳,因此三人众中信长最为信赖的就是他。
在织田军中,稻叶一铁又以"顽固者"闻名。姊川激战伊始,浅井军前锋对织田军猛烈攻击,织田军前锋一到四队都被击破。形势危急之际,稻叶一铁从后赶上对浅井军的右侧面发动急攻,解救了织田军前锋的危机。浅井军不敌织田军,败退。同时,德川军神原康政也迂回到朝仓军的右侧面发动急袭。在德川军的勇猛攻击下,朝仓军败退。战后,信长欲将织田方第1功名颁赏给稻叶一铁,没想一铁却说:"大殿(指信长)真是一个盲大将(意指信长好坏不识)。此番战胜完全都是三河殿(德川家康)的功劳,功名应该颁赏给三河殿的将士们。如果一铁受此功勋,那岂不是太可笑了。"其语气之严肃、强硬令信长和在场的其他将士都很吃惊。从此以后,那些自让功劳的人们就被称为"一铁者"。
折叠追放将军后的一铁
元龟元年(1570年)12月2日,在交给妙莲寺的书状中用了「稻叶伊予守一铁」的署名,这是"一铁"这个道号第一次出现在文书中。
嫡子稻叶贞通完全成人之后,一铁开始有意隐居。但是勇猛善战的他依然活跃在战事的第一线:天正元年(1573)7月,从军攻打槙岛。槙岛攻略后,居于北山城的足利将军归降(《信长公记》)。同年8月,从军攻打越前朝仓氏。三人众穷追朝仓义景至平泉寺口(《信长公记》)。
天正2年(1574年)7月,参加长岛战役。这时稻叶离开了氏家和安藤,同柴田胜家一起攻打大鸟居(《信长公记》)。
天正3年(1575年)8月参加对越前一向一揆的歼灭战。越前平定后,与明智光秀、羽柴秀吉共讨加贺,平定能美、江沼郡(《信长公记》)。
天正4年(1576年)5月,赶去突发的石山本愿寺之战,三人众被安排在了第二阵的位置作战(《信长公记》)。
天正5年(1577年)2月,进攻杂贺,8月参加以柴田胜家为主将的加贺攻击战。
天正6年(1578年)6月,出阵播磨,参加神吉城攻城战(《信长公记》、《家忠日记》)。同年11月3日,信长上洛,其子信孝留守安土城,稻叶一铁奉命出阵有冈城。
信长的旗本部将
天正3年(1575年)11月28日,信长将织田家家督之位让于嫡男织田信忠,同时东美浓众归入信忠麾下。
天正8年(1580年),三人众之一的安藤守就父子被追放(安藤守就自加入信长麾下以来,虽出谋划策却未受到重用,因而感到极为不满,企图谋反,但最终失败而遭追放)。至此美浓众的大部分均归属于信忠军团。但是,稻叶和氏家并未因安藤事件而改变在信长直属军团中的地位。在当时信长军团的近江众与西美浓众之中,稻叶和氏家都有着相当高的身份,他们是信长的旗本部将,稻叶受封五万石领地。
天正7年(1579年)冬,将家督与曾根城城主位让于嫡子贞通,自己移居大野郡清水城。这一年稻叶一铁六十五岁。
本能寺之变后的良通
天正10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时,稻叶一铁居于清水城。得报本能寺之变消息时,二年前被追放的安藤守就父子带领一族五百余人趁机夺回了北方城旧领。受信长所封得到该城一带领地的稻叶一铁大怒,6月6、7日,两军之间发生激战。安藤守就一方败北,安藤父子战死,其一族自杀(《武家事纪》)。
清洲会议后,美浓原属于织田信孝的支配下,稻叶一铁审时度势,领其一族转仕羽柴秀吉,与信孝对立。由此导致天正11年(1583年)4月,信孝军在稻叶一铁领内放火(《太阁记》)。同月,秀吉在贱岳之战中获胜,柴田胜家在越前北之庄城自尽。一个月后,信孝自尽于尾张内海。
贱岳之战后,稻叶一铁与岐阜城主池田恒兴因境界问题发生争执,后在秀吉的调解下和解(《稻叶文书》)。同年11月13日一铁领受秀吉的4万86余贯文之地安居(《稻叶家谱》所收文书)。《天正记》中则记载,稻叶一族归于有美浓"守护"之称的池田恒兴的麾下。
天正12年(1584年),秀吉对付德川家康与织田信雄的小牧长久手之战开始,奉秀吉之命,稻叶一铁镇守岩崎山(《稻叶家谱》)。但由于年事已高,以后的战事均未参加。秀吉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败于德川家康,大怒,决定开始全力攻击。稻叶一铁谏言容纳德川军,使秀吉未牺牲一兵一将达到了目的。这也是良通最后的活跃(《稻叶家谱》所收文书)。
天正13年(1585年),丰臣秀吉得到关白之职,赐封良通三位法印。
天正14年(1586年)9月2日,受领秀吉所赐美浓西方三所,共计6万447余贯文的知行,开始隐居的生活(《稻叶家谱》所收文书)。
余姓辈份郡望堂号
堂号
“清严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郡望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时改为郡。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四、 家乘谱牒
山东:泗水余氏会通世谱五卷外纪一卷
江苏:镇江京江余氏宗谱四卷、镇江余氏宗谱四卷
<浙江:淳安遂安西涧沣南余氏族谱三卷、象山峰北余氏宗谱一卷、长兴麻圆余氏宗谱十二卷绍兴会稽余氏支谱十卷首一卷、常山余氏宗谱七卷
安徽:余氏族谱(卷数不清)、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谱不分类、休宁余绍贤堂族谱三十卷潜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福建:安溪余氏族谱不分类、长乐余氏世谱家传不分卷 江西:抚州梨溪余氏宗谱(卷数不清)
湖南:新洲余氏宗谱二十九卷首六卷
广东:余乐族谱三十卷、曲江余氏族谱四卷
四川:长寿余氏族谱一卷、荣县余氏族谱四卷
余、佘
(百家姓典故)
余佘系出一源 两姓谊属弟兄
“余”与“佘”,都是汉人的姓氏,两个字看起来极为相似,如果不仔细分辨,可能有许多人还看不出其间的那点些微差别呢!
关于“余”、“佘”二字之间这一段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从古人杨慎的笔记上,看出大概。杨慎是这样说的:“今人姓有此而妄写作佘,此不通晓说文而自作聪明者,余字从舍省,舍与蛇近,则禅遮之切为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称曰沙家,即佘家之近声可证,而赊字从佘,亦可知也。”
另外,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五书》上也指出:“古有余写佘,余之转音为禅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
从这两段记载,“余”与“佘”两个字,以及两个姓氏之间的关系,便十分的显然了——两个姓氏系出于同一来源,根本就谊属兄弟。
余、佘二氏的系出一源,还可以从他们的繁衍地点,找到有力的证据——
《姓纂》一书中指出:“余,望出新安,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
《姓苑》上则指出:“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
由此可见,余、佘二氏,过去主要都是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歙县一带。而佘姓的最早出现,很可能是唐代的江西南昌,因为,在历史上头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他的籍贯就是南昌,由此判断,江西与安徽既属邻地,从安徽繁衍到南昌的余氏,由于某种缘故或是偶然的因素,而使自己的姓氏少掉了那么一小截,变成了佘氏,自也是极为可能的事。
根据以上的这些资料,余、佘二姓的谊属兄弟,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那么,余氏的始祖,也应该就是佘氏的始祖,余姓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上的考据是“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这位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奠定富强基础的由余,正是后世余姓以及佘姓的始祖。
余氏的南迁,根据后世学者考证,应该也是在唐代之后,否则,那个时候的新安和南昌也就不会有余姓甚至佘姓的名人出现了。换言之,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余氏的后人是同时在不断地繁衍滋长的,而余姓的转为佘姓,则是发生在江南的事,北方各地,最初并没有姓佘的人,后来也是从江南迁移去的。
余、佘二氏,虽然源远流长,有着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但奇怪的是,他们的出人头地却迟至唐代以后,而大露锋芒于宋代之时。
宋仁宗的天圣年间,有十分著名的“四谏”,指的是当时在朝廷只担负言责的欧阳修、王素、蔡襄以及余靖四人,其中的余靖,正是广东曲江余家的杰出子弟,十分受到当朝的器重,余靖的功业,尚不仅此,他并曾先后三次出使契丹,后来侬智高反叛,他奉令经制南事,不载南海一物,后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武溪集》传世。后来,广州设有一座远近知名的“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后世广东的余姓人士,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
金姓的姓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帝,即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所云:金姓是“少昊金天氏之后”。少昊是古代东夷族首领,东夷族以鸟为图腾,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土生金,他以金德王,故号为金天氏。《帝王世纪》上说:少昊自穷桑登帝,后徙曲阜。穷桑在今山东曲阜市北。少昊的子孙中,有一支简化他的号“金天氏”而为姓氏,就是金氏。 寻根溯源 ①出自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石单之后。《前秦录》载:汉休屠王太子日石单事武帝,帝以休屠作金人祭天,赐姓金氏。②相传古有金国,国人以金为氏,伏羲臣金堤为其后(见《姓考》)。③出自黄帝己姓后裔。据《风俗通义》所载,相传黄帝之子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五行学说中西方属金,则少昊有金天氏之称,其后裔有以金为氏者。④据《吴越备史》所载,西汉时项伯受赐刘姓,其后裔在五代时为避吴越王钱鏐之名讳(刘与鏐音同),改姓金。⑤赐姓而来。明代蒙古王子也先土干,元人额森图克、阿尔哈特实哩等受赐金姓;清乾隆帝赐台湾土著七姓有金姓。⑥改姓或其他。元人金履祥、清人金圣叹均系改姓;景颇族金劈氏、恒滚氏,达斡尔族索曲氏、德力根氏等汉姓为金;南北朝时羌族,唐时新罗国,金时女真族,今日回、蒙、土等族均有金姓。⑦朝鲜族中源自“王”姓。公元1392年,高丽王朝大将李成桂废黜高丽王自立为国王,改国号为“朝鲜”。朝鲜王欲将蒙古血统很浓的原高丽王朝王室家族(王姓)斩尽杀绝,于是朝鲜王姓之人纷纷改姓金、全、玉。
另一支金氏出自西汉时的金日磾(音密滴)。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武帝派将军霍去病率骑兵出陇西,击匈奴,收得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金人”即金佛像,是匈奴王族立以祭天的。这年秋天,休屠王的太子日磾随浑邪王归汉,因日磾笃实忠诚,为汉武帝所信爱,武帝以其父作金人祭天,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其子孙世代姓金。金日磾家族自武帝始,七世皆为内侍,与大臣张汤后世并称“金张”,成为功臣世族的代称。
除上述两支金氏外,十六国前秦时,羌族首领有金氏。唐时新罗国王姓金。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的开国之王叫钱镠,因镠与刘同音,为避其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 繁衍播迁 金姓发源地主要有山东和陕西及浙江、江苏间地。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北)即为山东金姓(少昊一支)所建,战国时被吴所灭,国人有向南迁徙者,后在彭城(今属江苏)形成望族。西汉时匈奴人金日石单归附汉室,族人繁衍于陕西西安一带,其二子俱任侍中,其弟一族亦任朝中要职,与西汉大臣张汤后世并称金张,为功臣世族之家。南北朝时,甘肃等地有金姓足迹。如北齐大都督金祚即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人。唐代时金姓即为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三姓之一,亦为汾州河西郡(今山西临汾一带)四姓之一。可见,这一时期,金姓已是南北并齐发展,分布点日益广泛。五代是金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当时刘姓在吴越国本是大姓,为避 讳而改姓金,大大增强了金姓族人,特别是南方浙江、江苏一带金姓势力,后世南方金姓的发展,也大多以这一带金姓为繁衍源头。宋元之际,北方金姓有躲避兵祸而南迁者。明代洪武、永乐年间,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地有山西大槐树金姓移民。另有众多少数民族姓氏被赐姓金,萌发了更多新生支脉。清代从嘉庆年间开始,闽、粤金姓陆续有人入台,进而侨迁海外。总之,明清之际,史册所载名人层出不穷,且多出自南方,说明这一时期金姓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鼎盛阶段,而南方又是这一鼎盛之典型。今日金姓分布以河南、浙江、江苏、湖北、四川和上海等地多此姓,这六省市金姓约占全国汉族金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还有一系金氏是由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五个儿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五兄弟逃脱后,改铁穆氏为金氏,另一支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一字双关。
南北朝时,金氏有迁至今甘肃省境者,如北齐大都督金祚,就是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人。唐朝贞观年间所定益州蜀郡(治所在四川成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今山西临汾)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时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辽宁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点。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闽、粤金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有的再迁海外,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幼名:六郎、彦四郎、彦六、右京亮、伊予守。斋号:似斋、以平斋、洪圭斋。三品法印。有适以、通朝、贞通、民适的称呼(《稻叶家谱》)。一般都以其入道法号"一铁"称呼。他先后出仕土岐氏、斋藤氏、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是一位文武兼备的武将,美浓三人众之一,一生经历大小80余战,有"战必胜"的美誉。他还是顽固(一彻者)性格的代表人物。
一铁威名之高曾招来许多人的忌妒。转仕信长后,便有人向信长进谗言。信长由此恐慌,命从人召一铁赴茶会,至茶室不见一人,而隔壁隐隐有刀光。一铁泰然自若,见壁上悬一图画,遂依画意而吟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从人不解,一铁答曰:"此韩退之诗也。",逐句解释。这时信长出现,喝出隔壁埋伏甲士,谓一铁曰:"初以汝为一鲁男子也,不意有文学如此。"一铁亦出怀中所藏匕首,笑谓信长曰:"仆今亦不愿徒死也。"
土岐氏斋藤氏的家臣
稻叶一铁(いなば いってつ)是稻叶通则的六男,母亲是国枝大和守正助的女儿。稻叶通贞(盐尘)是其祖父(《稻叶家语》)。其名讳多次变更,最后定为良通。幼时在长良崇福寺修行,法号一铁(幼时扎实的学习功底,使其日后成为了一名学问颇深的将领)。
大永5年(1525年)8月其父和兄长五人均在浅井氏与土岐氏的牧田合战中死去。不久之后,稻叶良通(一铁)还俗,被祖父盐尘和叔父忠通接回稻叶家,嗣立为安八郡曾根城主(1530-1579年的曾根城主)和稻叶家家督(《稻叶家谱》)。
元服后出仕美浓守护土岐赖艺,直至其没落,转仕斋藤道三。以后,成为斋藤家的重臣之一。史书中常用"一彻者"来形容良通的性格,也就是顽固者的意思。作为西美浓有力的国人众,他曾多次上书良谏馆主。《村山文书》中有其与氏家直元(卜全)、安藤守就连名上书土岐赖艺;三人又同不破光治上书劝和土岐赖艺与道三的记载。在《安藤文书》、《中岛文书》的记载中,义龙和龙兴时代,与氏家、安藤加之日根野弘就、竹腰尚光四人上书劝政;以及其四人加之日比野清实、长井卫安六人上书,亦多处可见。
信长麾下的美浓三人众
永禄7年(1564年)竹中半兵卫重治以16人夺取了号称不落之城的稻叶山城,以劝谏斋藤龙兴。永禄10年(1567年)竹中半兵卫成为羽柴秀吉的军师,8月其岳父安藤守就说服稻叶良通、氏家直元(卜全)等西美浓诸将归于织田信长麾下。不日,信长攻下稻叶山城,放逐美浓国主斋藤龙兴,改城名为"岐阜城",平定了美浓国。从此,稻叶、氏家、安藤成为信长军的一翼,并被称为"美浓三人众"。
永禄11年(1568年)9月,稻叶一铁随信长上洛,作为新参众战功有嘉。此后,在织田军中更有着与尾张众分庭抗争的实力地位。
本意就是为了享受优惠才凭借似是而非的铁改余家谱,冒充蒙古铁木真的后代,到了最后还变了味,直接开始招摇撞骗,不拿政府当回事,滑稽可笑,相关部门就应该严厉打击这种组织。
铁改余是汉族抗蒙英雄余玠、余子俊的后人。
“余氏基因寻亲联盟” 发动西南地区铁改余有识之士,进行基因检测,参加检测的余氏基因已达107例,包括西南地区铁改余九子后裔。
基因检测九子后裔没有一例蒙族基因,Y染色体基因严格遵循父子相传,跟中国传统的父系家谱体系完全吻合,已成为验证家谱真实性的可靠手段。足以证明铁木健本人是汉人。
《蒙古族皇室后裔铁改余姓总谱 》称铁木健是蒙元皇室:
1、余子俊是明代兵部尚书,著名抗蒙功臣,祖籍京山(不是麻城),是汉人,不是蒙元皇室后裔。
2、铁木健封南平王,食邑湖广行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他的的九子一婿都考中了元朝的进士,任职情况为四太守五尚书一侍郎,但是查遍《元史》、《元代进士辑考》、《湖广通志》、《黄州府志》、《麻城县志》、同期名人笔记,遍访其他姓氏的同期麻城移民,都找不到铁木健及九子一婿的痕迹。
内蒙古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岱玉在2008年《<元史·诸王表>补证及部分诸王研究》一书中指出:“从铁改余氏族谱所记录的南平王铁木健的几个儿子均为元朝进士、任太守的情况看,他们完全不懂元代诸王不出仕不尚科举及元代无太守之职的情况。”
以上内容参考 -铁木健
以上内容参考 封面杂志-姓氏旦谈(31)|科学揭示真相:“铁木健九子”后裔基因否定“铁改余”神话
铁改余为什么是汉族
本文2023-11-22 18:01: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