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襄阳,为什么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荆州、襄阳,为什么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第1张

一荆襄地区军事地理概论

荆州 (现江陵 )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 ,以境内婉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境内地势西高东低 ,低山、丘陵、冈地、平原依次过渡 ,微缓倾斜 ,主体是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河积、湖积平原。海拔在 20~50米之间。东晋时期荆州版图最广 ,北接大巴山 ,地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六省。宋之后 ,荆州辖区渐狭 ,基本限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横贯东西 ,连接吴蜀 ,流经荆州由大江入湘、入赣 ,亦无不便捷;汉水由江夏透逸而北以至西北 ,自襄阳西北行入汉中、关中 ,北行入南阳、洛阳 ,或水或陆 ,皆有通道。

襄阳介于秦岭山地与江汉平原的中间 ,上游大部是山地 ,山间颇多小盆地和峪口 ; 下游则湖泊连绵 ,地势低洼。北当汉水之曲 ,与樊城隔水相对。南有岘山 ,西南列山如屏 ,群峰对峙 ,地势险峻。

由于襄阳具有枢纽地位 ,历代王朝都以占襄阳为握有战略上的主动权。桓温、刘裕、岳飞、吴拱等都曾藉襄阳而有所作为 ,李纲、陈亮等人也曾建议经营襄阳。西晋灭吴 ,隋灭陈 ,蒙古灭南宋都大大得益于对襄阳的控制和经营;曹操、苻坚、拓拔宏也曾试图争襄阳而图江南。荆州在襄阳之东南部 ,又是东南防御工事的上游要地。三国时期为争荆州而展开的几场大战 ,正是因为荆州的战略位置而引起的。

当时的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等省的一些地区 ,辖长江南北二十多个郡 ,处于三国的交接地带 ,地理位置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该地区资源丰富 ,人口密集 ,经济发达 ,是兵源、粮源的重要供应基地 ,故成为魏、蜀、吴三国反复争夺的地区。而刘备之所以能崛起于群雄逐鹿的汉季 ,与占据荆州这一要地有关。在遇诸葛亮之前 ,刘备事业屡起屡仆 ,重要原因即在于他没能占据一块战略地位重要的地盘 ,缺乏建立与巩固政权的地理空间基础。而后 ,诸葛亮在隆中为其规划方略使他茅塞顿开 ,从而把占据地理位置重要的荆、益二州作为立国要策之一。

荆州既可以与汉中形成对魏钳形攻势 ;也可以顺江而下 ,直捣东吴。其对于蜀汉政权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旦失去它 ,即被限制在长江三峡以西的巴蜀一隅 ,只有守之余地而无攻之优势 ,当然也无法完成兴复汉室大业。正因为如此 ,刘备在赤壁之战“借 ”得荆州之后便苦心经营 ,并派关羽重兵把守 ,但最后却不慎丢失。荆州失守 ,使这一维持蜀汉与曹魏、东吴鼎立的支撑倾倒 ,从而打破了战略格局的平衡态势 , 并构成了蜀汉政权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自刘备丢失荆州、夷陵兵败以后 ,蜀国尽管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六出祁山 ,姜维秉承遗训 ,九伐中原 ,但都无力回天 ,而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魏、蜀国力悬殊 ,二是丢失了荆州这一生死攸关的战略要地 。

然而 ,以襄阳图江陵容易 ,以江陵图襄阳难。何也 以襄阳来看 ,所谓“铁打的襄阳 ”,是指它有坚固的防御工事 ,并易守难攻。荆州的防御工事并不逊色于襄阳多少 ,却没有襄阳的地理优势。以襄阳攻荆州 ,水陆两路 ,襄阳都处于高势 ,拥有上游攻下游、山地俯瞰平原的优势。而荆州地处平原 ,既没有居高临下的优势 ,又没有善于山地作战的士兵。襄阳兵力正是利用了三峡上游水道及宜昌地区的山地屏障 ,才具有攻打荆州的优势的。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 ,写过一部著名的历史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 》,在这部书中 ,他是这样阐述荆襄地区的战略关系的 :昔人亦言荆州不足以制襄阳 ,而襄阳不难于并江陵也。三国争荆州 ,吴人不能得襄阳 ,引江陵之兵以攻魏 ,辄破于襄阳之下。梁元帝都江陵而仇襄阳 ,襄阳挟魏兵以来 ,而江陵之亡忽焉。 五代时 ,高氏保江陵 ,赖中原多故 ,称臣诸国 ,以延岁月。宋师一逾襄阳 ,而国不可立矣。蒙古既陷襄阳 ,不攻江陵 ,而攻两部也 ,亦以江陵不足为我难也 。

二荆襄战略地位形成的地理基础

分析构成荆州重要战略地位的因素 ,主要有三 :一是有山川之险。江陵先后有楚、梁、后梁、南平在此建都 ,作为都城历时 500余年 ,较之“十朝古都 ”南京 ,“七朝古都 ”开封 ,并不逊色。江陵南有长江天堑 ,北有襄阳之蔽 ,东有武昌之援 ,西有夷陵之防 ,地势险要 ,进可以攻 ,退可以守。二是有经济后盾。古谚云:“两湖熟 ,天下足、”对江陵而言 ,这里土地沃野 ,具有丰足的农产和水产。富饶的物质资源 ,给江陵提供了充足的兵粮。三是有交通之便。顾祖禹称 : 江陵 “控巴夔之要路 ,接襄汉之上游 ,襟带江湖 ,指臂吴越 ”。

从江陵逾江而南 ,可经洞庭湖溯湘水至岭南 ,溯长江而上可通巴蜀天府 ,顺长江而下可达吴越 ,北有大道 ,经鄢、邓、宛可出方城 ,直抵中原。交通上贯通南北 ,左右东西的优势 ,赋予江陵以中心辐轴的地位。

襄阳 ,既是东西之间的联系枢纽 ,又是南北之间的一个重要接触部。它处于南阳盆地的南部 ,依托湖北 ,通过汉水和长江 ,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由南阳盆地 ,可以北出中原 ,可以西入关中 ,还可以汉中而联络陇西。襄阳又处水陆交通要冲 ,东道武汉。西控商洛 ,北通南阳 ,南蔽江陵 ,进之可以图中原 ,退之可以固东南。在军事上 ,襄阳“北通汝洛 ,西带秦蜀 ,南遮湖广 ,东瞰吴越 ”,向被称作“天下之腰臂 ”,自古为兵家争夺之地 ,战事频仍。

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5个)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 著名诸侯 秦始皇,是姓嬴的后裔,姓嬴名政,据史记记载,他当时叫嬴政,因出生在赵国,母亲是赵人,又称赵政。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前251年),秦武王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举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信魏人范雎的话,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公元前256年又灭亡东周,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齐威王,名田因齐,公元前356年,父田齐桓公去世后即位, 至公元前319年,在位37年。 秦孝公(前382-前338)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秦孝公嬴渠梁,秦献公子,即位时秦国比较落后,遭东方各国歧视,他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鼓励生产,论功行赏,实行连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时年45岁。他死后商鞅被杀,但变法的成果被继承下来,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齐威王(-前320)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齐威王田因齐,齐国国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人,齐威王的祖父废掉齐王,自立为齐国主,齐威王即位时已三世。他很注意选拔人才,用孙膑为军事,两次大败魏军,并在马陵射杀魏将庞涓,从此魏国一蹶不振。齐威王还从谏如流,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就是齐威王。他在位36年,死于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茔,魏武侯子。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他死于前319年。 燕昭王(-前279)前311即位,在位32年 燕昭王姬职,周召公三十八代孙。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小,屡次败于齐国,燕昭王发誓报仇,他以重金求贤才,招到乐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诸国大举伐齐,大败齐军,陷齐城七十余。燕昭王死于前279年。 赵武灵王(-前295)前325即位,在位27年 赵武灵王赵雍。赵国是经“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赵武灵王即位时屡受匈奴侵扰,他进行改革,“胡服骑射”,奖励耕战,国力日强,前298年,他让位与儿子何,后因内乱死于沙丘宫中,赵国大乱。 各国简介 韩 : 姓氏为:韩 战国韩国历代王侯世系表战国时的燕国, ‖王侯 || 在位年代|| (公元前) ‖ 韩武子 || 424-409 || ‖ 韩景侯 || 408-400 || ‖ 韩烈侯 || 399-387 || ‖ 韩文侯 || 386-377 || ‖ 韩哀侯 || 376-375 || ‖ 韩懿侯 || 374-363 || ‖ 韩昭侯 || 362-332 || ‖ 宣慧王 || 333-312 || ‖ 韩襄王 || 311-296 || ‖ 韩釐王 || 295-271 || ‖ 桓慧王 || 272-239 || ‖ 韩王安 || 238-221 || 赵: 周穆王封造父于赵,故址在今山西省赵城县西南 战国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 赵将括。(赵国的将军赵括。)――汉�6�1刘向《列女传》 遗赵王书。――《史记�6�1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于是遂遣。 赵主之子孙。――《战国策�6�1赵策》 魏 : 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大梁城,虏魏王假,灭魏 首先是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 楚 : 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水和江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苏、浙江一带。 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周昭王曾两次率师伐楚。一次在昭王十六年,周师有较多俘获;一次在十九年,周师还济汉水,全军覆没,昭王本人也死在汉水中。这是西周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夷王时,王室衰微,熊绎的后代熊渠乘机出兵攻打庸和扬粤(即扬越),至于鄂,分其土,封长子毋康为句亶王,中子挚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厉王时,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号。周宣王时,楚一度内乱。熊严有子四人,长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之孙熊仪为若敖(楚君无谥称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称为若敖氏,是后来楚国的显族。若敖二十年(前771年),西周结束。 春秋早期,若敖之孙熊眴(蚡冒)开启濮地。熊眴卒,其弟熊通杀其子代立,迁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武王多次进攻汉以东的强国随(在今湖北随州)。文王时,楚更为强大,凌江汉间小国,并北上伐灭申(在今河南南阳)、息(在今河南息县)、邓(在今湖北襄樊)等国。 春秋中期,楚成王屡次北上伐郑,引起北方各国的联合干预。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合诸侯之师伐楚,与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齐桓公卒,宋襄公乘机图霸。公元前638年,楚败宋于泓(今河南柘城一带)。宋襄公伤股,病创而死,楚势益张。公元前632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楚北上之势暂时受挫。楚先后灭亡弦(在今河南息县)、黄(在今河南潢川)等小国以及楚的同姓国夔(在今湖北秭归)。穆王时,楚又先后灭亡江(在今河南息县)、六(在今安徽六安)两国。庄王时,楚的势力达到顶峰。公元前606年,楚伐陆浑戎,观兵周郊,问鼎大小。公元前597年,楚大败晋师于邲(今河南郑州西北,见邲之战)。公元前594年,楚围宋五月。楚并先后灭亡庸(在今湖北竹山)、舒蓼(在今安徽舒城)、萧(在今江苏徐州)等小国,终于称霸诸侯、共王时,楚的势力有所衰落,公元前575年,晋败楚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见鄢陵之战)。次年,楚灭舒庸(在今安徽舒城)。 春秋晚期,楚长期内乱。共王有子五人,子康王先立。康王卒,子郏敖立。康王弟子围、子比、子皙、弃疾争位。子围杀郏敖先立,是为灵王。灵王先后灭亡赖(在今湖北随州东北)、陈、蔡。公元前529年,弃疾、子比、子皙乘灵王外出,攻入郢都,杀灵王太子禄,立子比为王,子皙为令尹,弃疾为司马。灵王饿死申亥家。后弃疾又逼死子比、子皙而自立,为平王。平王暴虐,夺太子建之妇,杀伍奢及伍奢子伍尚。伍奢子伍子胥出奔吴。楚昭王时,伍子胥劝说吴王阖闾伐楚。 公元前506年,吴败楚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及鄂,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随,使申包胥请救于秦。次年,秦、楚败吴于稷(今河南桐柏),吴引兵去。昭王灭唐(在今湖北随州),还归郢,迁都鄀(今湖北宜城东南)。昭王复国后,又灭顿(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阳)等小国。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为白公,袭杀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于朝,劫惠王。叶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乱,再度灭陈。 战国早期,楚惠王再度灭蔡,占领淮水流域;公元前431年,简王北上灭莒(在今山东莒县)。简王卒,声王立,立仅六年,“盗”杀声王。声王子悼王晚年任用吴起变法,南收扬越,占领洞庭、苍梧,楚复强大。 战国中期,楚威王败越,占领吴故地,越从此破散。楚怀王时,楚与齐纵亲。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等国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不胜而归。秦使张仪入楚,离间齐、楚,许与商(今陕西商县)、於(今河南西峡一带)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约不与,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奏败楚于丹阳(今河南西峡一带),取楚汉中。楚反攻,秦又败楚于蓝田(今陕西蓝田)。楚服秦,但仍与齐、韩合纵。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其后裔退居闽越),设郡江东。 战国晚期,楚背齐合秦。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楚军于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又次年,楚怀王入秦被执,后三年死于秦,楚从此一蹶不振。顷襄王时,秦继续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顷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黄歇(封为春申君)为相。公元前257年,黄歇与魏信陵君救赵败秦。次年,楚灭鲁。公元前253年,楚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亦称郢,今安徽寿县西南)。考烈王卒,李园杀黄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为哀王。哀王立仅二月余,为庶兄负刍之徒袭杀,负刍立为王。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刍,楚国灭亡。 燕 :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起源: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鼎盛: 前323年,公孙衍发起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前314年,燕王哙禅让于相国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齐国、中山国趁机伐燕,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的公子职,是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此节据杨宽"战国史"作了修正。)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除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覆灭: 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秦王嬴政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 齐: 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开国君主: 姜尚(吕尚,姜子牙,姜太公) 都城: 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地理位置 :今山东北部 建国时间: 约前11世纪 灭亡时间: 前379年(为田齐所灭)(田齐)前221年(为秦所灭) 历史: 春秋初期,齐与主要竞争对手鲁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灭鲁的与国纪,扫除东面障碍。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公子纠奔鲁,公子小白奔莒。次年,无知被杀。鲁伐齐,欲纳公子纠,而齐高氏、国氏已召小白先入,击败鲁师,立为齐桓公。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公元前684年,齐灭掉西面小国谭,向鲁推进。公元前681年,又与宋、陈、蔡、邾会于北杏,南下灭小国遂,迫使鲁与齐言和,盟于柯。次年,齐假王命合陈、曹伐宋,迫使宋国屈服,并与宋、卫、郑会于鄄,又次年,齐与宋、陈、卫、郑复会于鄄,开始称霸诸侯。 春秋中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中原诸夏,讨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齐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合诸侯之师侵蔡伐楚,与楚盟于召陵。此后,齐多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51年,齐会鲁、宋、卫、郑、许、曹于葵丘。齐霸业达于顶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齐从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齐、晋大战于鞍(今山东济南),齐大败。到灵公、景公时,齐依旧是仅次于晋的中原强国。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国,疆土扩大到山东东部。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 春秋末年,齐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抒杀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陈(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532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疆奔鲁。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高氏,国夏、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杀,阚止为政。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专齐政。公元前386年,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齐绝祀。 田齐妫姓国家,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 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到威王 、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愍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愍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忌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著名战役: 长勺之战 葵丘之会 田氏代齐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田单复国 齐国君主: 称号||国君姓名||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齐太公||姜尚,字子牙 ||前?年~前1000年 || 在位?年 齐丁公||姜伋 (一说姜及) ||前999年—前年 || 在位?年 齐乙公|| 姜得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癸公||姜慈母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哀公||姜不辰,一说姜不臣||前?年~前863年 || 在位?年 齐胡公|| 姜静 ||前862年~前860年 || 在位3年 齐献公|| 姜山 ||前859年~前851年 || 在位9年 齐武公|| 姜寿 ||前850年~前825年 ||在位26年 齐厉公|| 姜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 || 在位9年 齐文公|| 姜赤 ||前815年~前804年 || 在位12年 齐成公|| 姜脱 (一说姜说)||前803年~前795年 || 在位9年 齐前庄公|| 姜购 ||前794年~前731年 || 在位64年 齐厘公|| 姜禄 ||前730年~前698年 || 在位33年 齐襄公|| 姜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 在位12年 齐前废公||姜无知(公孙无知)||前686年 || 在位2月 齐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齐中废公||姜无诡 ||前643年 || 在位3月 齐孝公|| 姜昭 ||前642年—前633年|| 在位10年 齐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在位20年 齐后废公|| 姜舍 ||前613年 || 在位5月 齐懿公|| 姜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在位4年 齐惠公|| 姜元 ||前608年—前599年||在位10年 齐顷公|| 姜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在位28年 齐灵公|| 姜环 ||前581年—前554年 || 在位6年 齐后庄公|| 姜光 ||前553年—前548年|| 在位6年 齐景公|| 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在位58年 齐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 || 在位10月 齐悼公|| 姜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在位4年 齐简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在位4年 齐平公|| 姜骜 ||前480年—前456年 || 在位25年 齐宣公|| 姜积 ||前455年—前405年 || 在位51年 齐康公|| 姜贷 ||前404年—前379年 || 在位26年 田齐 称号|| 姓名 || 在位年份 || 在位年数 齐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在位21年 齐废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在位9年 齐桓公||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在位18年 齐威王||田因齐||前356年~前320年|| 在位37年 齐宣王||田辟强||前319年~前301年|| 在位19年 齐愍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在位17年 齐襄王||田法章||前283年~前265年|| 在位19年 齐废王||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在位44年 秦: 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嬴姓(少昊氏之后),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第一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弭

高元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吕氏春秋·勿躬》篇说:“高元作室。”高元是远古时期人,是现在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元发明屋子。高元第一个让人类走出穴居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他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发明家”一词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后,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弭。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卫士。穆王去郑圃打猎,沼泽芦苇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奋勇把老虎擒了回来。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个牢笼囚虎,放在东虢地方饲养,于是“东虢”就有了“虎牢”名称。虎牢后来改称成皋,战国时属韩国。公元前249年秦伐韩,韩献成皋给秦。秦在此设关,名“虎牢关”。关在大 山上,北临黄河,悬崖绝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战争时,刘邦、项羽在此鏖战两年半。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荥阳汜水镇。

高渠弭是春秋初郑庄公大臣。庄公想任他为卿,但主管国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对。庄公力排众议,任高渠弭为卿。庄公逝世,太子继位,就是郑昭公。高渠弭担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猎时杀了昭公,另立国君。第二年,高渠弭陪新国君到卫国去见齐侯。齐侯和新国君有旧仇,就借机杀了他,高渠弭也一同殒命。

高奔戎、高渠弭得“高”为氏的缘由,与高元一样,都已无可稽考。但可以推断的是,他们的子孙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众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起源庞杂的高氏主源 高 后裔

高 后裔,是后世多源合流而成的庞大高姓群体的主源。这支高氏,源出于姜姓,是炎帝的子孙。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子高的孙子 ,开始以“高”为氏,称高 。公子高是姜姓后代,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高氏出自姜姓”。

姜姓始祖是炎帝。炎帝出生在姜水流域(今天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所以取“姜”字为姓。炎帝有个后裔叫伯夷,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而建立吕国,子孙就以吕为氏。吕氏有个后裔叫吕尚,就是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原型。他出生在商朝末年,足智多谋,但机遇不佳,到70岁时,还只能天天在渭河边钓鱼为生。有一天周文王来渭河边打猎。出猎前,周文王曾卜一卦。卦辞说:“今天出猎有大收获。不是龙,不是螭(古代传说中无角龙),不是虎,不是罴(一种野兽,现代称为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而是要遇到能帮你成就霸业的辅佐奇才。”周文王在渭河边碰到了吕尚,交谈之后,文王大喜,对吕尚说:“我祖父太公早有预言,将有圣人来帮我们周族振兴,今天果然遇到了您。您现在是我们太公盼望的圣人。”于是命众人尊称吕尚为“太公望”,把他接回去以师礼奉之。在吕尚的帮助下,文王疆域逐步扩大,文王死后,吕尚又帮文王之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把吕尚封在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建立齐国。吕尚被后人尊称为齐太公。齐太公第六代孙子是齐文公。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有个孙子叫 。按当时的宗法制度,诸侯家族只包括近亲三代,即诸侯、公子(诸侯之子)、公孙(诸侯之孙)。公孙之子就不再算是公室,而须另外立氏。当时的制度,公孙之子立氏可采多种办法,其中一种是用祖公之名为氏。 是公子高之孙,于是以公子高之名为氏,称“高 ”。后世庞大高姓的主源宣告诞生。

公子祁后裔以“高”为氏 《通志·氏族略》说,公子祁是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他的后裔中有人以他字中的“高”为氏。 齐惠是齐桓公之子,齐桓公是齐文公四世孙。

齐太公之后以“高”为氏 据《广韵》说,齐太公后代中,曾有人从国君那里获得了一处名为“高”的采邑,于是以高邑为氏,称为高氏。

百濮后裔以“高”为氏 据王圻《续文献通考》说,百濮后裔中有人以“高”为氏。

濮是殷周时期江汉以南地区的族群,与楚国同姓。濮人分建了许多小国,所以称为“百濮”,后来为楚所灭。濮人后裔有人以“濮”为氏,也有人以“高”为氏。

不是。战国时期起源于前403年,韩虔、赵籍、魏斯三家分晋,终于前221年始皇赵政统一六国。

前630年,正值晋文公重耳建立晋国霸权。

定义: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5个)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

别称:七个诸侯国之中,除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六国均在其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都城:

国名||都城||现今所在地

齐国||临淄||山东淄博

楚国||鄢郢||湖北江陵西北

燕国||蓟 ||河北北京一带

韩国||新郑||今河南新郑

魏国||大梁||前都城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

赵国||邯郸||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

秦国||咸阳||陕西咸阳

潜江旅游景点介绍

 潜江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是中国现代作家曹禺的故乡,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潜江旅游景点介绍,希望你会喜欢!

  1:返湾湖

 返湾湖旅游风景区位于江汉平原中部,隶属湖北省国营后湖农场。“318国道”、宜(昌)黄(石)高速、襄(樊)岳(阳)三大公路干线在农场场区中部交汇,并有旅游专线直达风景区,交通十分便利。她是湖北省潜江市境内最具有人文景观和水乡园林特色的集旅游、度假、休闲、垂钓、观赏于一体的风景区之一

 “318国道”、宜(昌)黄(石)高速、襄(樊)岳(阳)三大公路干线在农场场区中部交汇,并有旅游专线直达风景区,交通十分便利。她是湖北省潜江市境内最具有人文景观和水乡园林特色的集旅游、度假、休闲、垂钓、观赏于一体的风景区之一。

 返湾湖有一个美丽而凄惨的传说。返湾湖又名反王湖,因元末起义军陈友谅兵败于此而得名。明嘉靖年间民间选妃时,反王湖蒋氏住处与嘉靖所梦应证,遂应召入宫。蒋氏却又因曾居住在反王湖惹怒龙颜被凌迟处死。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她,将反王湖更名为返湾湖。

 返湾湖旅游风景区面积2万余亩。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1万余亩大湖天然水域。大湖中央有湖中园,拥有避暑水寨、芙蓉岛、百鸟洲、接官厅、亭、返湾亭、度假村等景点,四面环水,绿树成荫,水天一色,再加上那美丽动人的蒋娘娘传说和那素享盛誉的水乡“六绝”佳肴,荷花、荷叶、莲藕等无污染的水生蔬菜,鳜鱼、青虾、龟鳖经厨师烹制清香鲜美,纯正天然,令成千上万的美食爱好者流连忘返。人们纷至沓来,凭吊红颜簿命的蒋氏玉莲,祈求平安健康,避暑消夏,娱乐观光,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盛夏时节泛舟湖上,碧波万顷,清风阵阵;喜爱垂钓的人们不顾旅途劳顿,垂涎于湖中鲜美的鱼虾,忘情于湖光水色,醉心于远离尘嚣的清幽与静谧。

 返湾湖旅游风景区不仅是旅游、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同时也是特种种植、特种养殖综合立体开发的好地方。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年降水量丰富,日照充足;水体透明,酸碱适中,无污染,是环保型绿色水源;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可供游人观赏。在柳荫深处,可听水鸟悠悠轻唱,在平湖浪里,可观野花静静绽放。特别是在莲花盛开的季节,泛舟摘莲采菱,花香扑鼻,别具江南水乡泽国的情趣,让你萌生许多美的遐想。中外客商前来投资和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年接待中外游客10万人次。如今湖中珍珠、河蟹、青虾、乌龟等水产品养殖初具规模,湘莲种植开发和旅游业方兴未艾,招商引资及更加深层次的开发前景广阔。

 返湾湖湿地属浅水湖泊型湿地。核心面积800公顷,水面660公顷,有树木20多种、草本植物10多种。每年在此栖息、繁殖或经此迁徙的鸟类有30多种,动物达20万只。湖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奇特,有湖心岛,亭台楼阁众多,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自然景观。

  2:借粮湖

 借粮湖又名接粮湖。跨荆门、潜江两市,西距长湖仅1。5km。接粮湖系晋杜预攻江陵,常有船至此接粮分给兵饷而得名。系沉溺型丘间洼地经积水而成的滞积湖。水位30。50m,长6。8km,最大宽5。5km,平均宽1。5km;原有面积24。8平方公里,围垦后现有面积10。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3。0m,平均水深1。6m,蓄水量0。16亿立方米

 借粮湖位于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与潜江市交界,有5万亩水面。相传在一个久远的年代,因天干无雨,别处都闹着饥荒,唯独借粮湖一带老百姓凭借充足水源,粮食喜获丰收。本地一在外地为官的举人看到自己管辖内的人民陆续饥饿而死,便回家乡,向乡民借粮赈灾,善良的人们倾情相助。举人便用一艘艘小木船满载粮

 食经过潜江入长江,运到举人做官的地方,使当地人民度过饥荒,于是人们便称这湖为“借粮湖”。湖中央有一2平方公里的小岛,因酷似鹳形,被称为老鹳嘴,岛上住着二十来户人家,小木船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工具。借粮湖水质清澈见底,湖内长满莲藕、菱角,是沙洋县境内保存最好的原生态湖泊。

 借粮湖原有3万多亩水面,是沙洋三大湖泊生态养殖基地之一。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因天干无雨,别处都闹着饥荒,唯独借粮湖一带老百姓因水源充足,粮食喜获丰收。本地一在外地为官的人看到自己管辖内的人民陆续饥饿而死,便回到家乡,向乡亲借粮赈灾。善良的人们倾情相助,帮他所辖地的人民度过饥荒,于是人们便称这湖为“借粮湖”。借粮湖水质清澈,湖内长有莲藕、菱角、蒲草,是沙洋保存最好的原生态湖泊之一。每到六七月份,荷花盛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成了这里的一景。这里还憩息着大群的白鹭、野鸭、獐鸡,多了一些灵动色彩。清晨日出,傍晚日落,彩霞满天飞,映照在湖中,水天一色,中间不时有鸟飞过,有早出晚归的渔民唱着歌划着小舟驶过,远远望去,恍若仙境。

 老颧嘴位于湖中央,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住着26户人家,小木船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工具。日前,村里买了机动船,做运输粮食、肥料和接送大批游客之用。渔民靠岛吃岛,以养鱼、种水稻为生。前几年,他们加固堤坝,种植了护堤林。如今,白杨已长得高大整齐,像士兵一样守护着这些人家;在各家的自留地上,他们不仅种植柑橘、柿子等经济林,还种上各种蔬菜、花卉。记者去时,花儿盛开,刚挂的'果实结满枝头,有一种喜满人间的感觉。这里还可以看到几幢新建楼房,白墙红瓦,在绿树映衬下,像一幅水彩画。这里民风淳朴,白天几乎家家都不锁门,平常你帮我助,相处得像一家人;这里的农民勤劳能干,只要还能劳作,不管多大年纪都不会闲在家里。记者去时,村里一对92岁夫妻一个在田里锄草,一个在厨房做饭,常年的田间劳动、平和的心态让白发苍苍的他们身体硬朗、性格随和……天时、地利、人和,这里的村民憧憬着美好明天:修建环岛观光公路,修通各家通往湖边的小路,让交通便利起来,让旅游带动村民富裕起来。

 在湖里划着木船观景,在岛上徒步参观,但见清澈的湖水、绿色的小岛、白色的鹭鸟,还有时不时立在路边看着行人的野鸡,自然和谐,构成了一个温馨的世外桃源。

  3:东荆河

 东荆河,湖北东南部的河流,明朝时期称芦伏河,清称冲河,又名襄河、中襄河、南襄河。东荆河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以北,汉江下游以南的江汉平原腹部,上起潜江龙头拐串汉江,下迄武汉市汉南区三合垸通长江,河流曲长173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分流河道。两岸堤防全长344公里,其中东荆河修防处管辖田关以下两岸堤防317。156公里,是汉南和四湖地区重要防洪屏障。其保护范围,包括潜江、监利、洪湖、仙桃四县市85个乡镇、农场和436。48万人口。以及江陵,武汉市汉南区部分面积和人口。两岸物产丰富,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鱼、禽、蛋和轻工产品出口基地,经济发达

 东荆河是江汉水沙运动的产物,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历经江汉二水复合冲积和水源关系不断演变而逐渐形成冲积平原河流。占往今来,东荆河地域江河串通,湖泊密布,水域辽阔,水源关系复杂。东荆河原本没有固定的河床,洪水灌入,即横冲直闯,危害肆虐。随着自然环境演变,历代劳动人民为了开垦这块肥沃土地,年复一年地修筑了东荆河两道顺水长堤,才成了现在的河道。

 五代后梁时,南平王高季兴为防御汉水,沿汉水右岸“筑堤百三十余里”,时称高氏堤。随后又屡经增筑,防御汉水南侵。明代中叶,江汉平原垸田迅速发展,汉北穴的口多被堵塞,汉南泄量增大,堤防溃决频繁。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夜汊口堤决,湖北巡抚赵贤疏请留决口,以杀水势,并沿夜汊河筑堤三千五百丈,中为一河,后于双雁口(田关)分汊泄流,西为西荆河,东为东荆河。

 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年间,泽口口内梁滩屡决,同治八年大溃,俗称吴滩改口或吴家改口,汉江水势自改口处直趋而下,汉南和四湖地区受到洪水沉重压力。从而出现口门的“兴与废,疏与堵”之争,南人(江陵、潜江、监利、沔阳)主筑;北人(天门、汉阳、汉川)主疏。据《襄河水利案牍》载,自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民国2年(1913年),南北构讼13次,为首筑口之人被枭首、流罪,革除功名的咸皆有之,禁筑文告不计其数,直至民初,暂告平息。

 清同治四年(1865),监利杨林关堤决,屡议修筑未果,遂从沔阳境内改道北趋,因名冲河,随后,两岸乡民沿冲河围堤束水,成为东荆河新的主流。光绪四年(1878),杨林关老河口堵塞。民国20年(1931),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贺龙***民堵筑分盐河口和西荆河口,东荆河水道趋向稳定。

 建国之初东荆河水道的走向是:上起潜江龙头拐,南流至老新口,转向东流至北口,在天星洲分为二流,汇合于施家港,至敖家洲以下,又复分为南北两大支流。北支经杨林尾、董家垱出火老沟,北至沙湖与通顺河汇合,再经响水港到汉阳曲口,东流至沌口出长江;南支经高潭口、濠口、南套沟至汉阳沟,南与内荆河汇合,再东流至宦子口,北流至新滩口出长江。干流全长249公里,中革岭以上117公里,中革岭以下132公里。

 历史上,由于东荆河下游尚无统一堤防,南北两支分别与内荆河、通顺河互相贯通,每当江汉洪水上涨,汉南和四湖下片区域一片汪洋,称为东荆河泛区。上游虽有堤防可防,但堤身低矮单薄,千疮百孔,洪灾经常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仅清顺治十五年(1658)至建国前1949年292年间,共溃口98次,清代约四年一次,民国几乎年年溃口,以1931年、1935年最为惨重。同时血吸虫病危害严重,以致东荆河沿岸潜江、监利境内,特别是下游人口稀少,居民体质虚弱,一些妇女不育,呈现“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

 今日东荆河已成为单一河道,贯穿潜江、监利、仙桃、洪湖和武汉市的汉南区,全长173公里,自西向东将江汉平原腹部划分为汉南、四湖两大片。中革岭以上117公里,河床宽一般300—500米,最宽达1500米;中革岭以下56公里,河床宽一般3 500—4 000米,最宽达7 000米。

;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解析:

第一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弭

高元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吕氏春秋·勿躬》篇说:“高元作室。”高元是远古时期人,是现在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元发明屋子。高元第一个让人类走出穴居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他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发明家”一词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后,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弭。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卫士。穆王去郑圃打猎,沼泽芦苇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奋勇把老虎擒了回来。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个牢笼囚虎,放在东虢地方饲养,于是“东虢”就有了“虎牢”名称。虎牢后来改称成皋,战国时属韩国。公元前249年秦伐韩,韩献成皋给秦。秦在此设关,名“虎牢关”。关在大 山上,北临黄河,悬崖绝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战争时,刘邦、项羽在此鏖战两年半。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荥阳汜水镇。

高渠弭是春秋初郑庄公大臣。庄公想任他为卿,但主管国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对。庄公力排众议,任高渠弭为卿。庄公逝世,太子继位,就是郑昭公。高渠弭担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猎时杀了昭公,另立国君。第二年,高渠弭陪新国君到卫国去见齐侯。齐侯和新国君有旧仇,就借机杀了他,高渠弭也一同殒命。

高奔戎、高渠弭得“高”为氏的缘由,与高元一样,都已无可稽考。但可以推断的是,他们的子孙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众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起源庞杂的高氏主源 高 后裔

高 后裔,是后世多源合流而成的庞大高姓群体的主源。这支高氏,源出于姜姓,是炎帝的子孙。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子高的孙子 ,开始以“高”为氏,称高 。公子高是姜姓后代,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高氏出自姜姓”。

姜姓始祖是炎帝。炎帝出生在姜水流域(今天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所以取“姜”字为姓。炎帝有个后裔叫伯夷,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而建立吕国,子孙就以吕为氏。吕氏有个后裔叫吕尚,就是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原型。他出生在商朝末年,足智多谋,但机遇不佳,到70岁时,还只能天天在渭河边钓鱼为生。有一天周文王来渭河边打猎。出猎前,周文王曾卜一卦。卦辞说:“今天出猎有大收获。不是龙,不是螭(古代传说中无角龙),不是虎,不是罴(一种野兽,现代称为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而是要遇到能帮你成就霸业的辅佐奇才。”周文王在渭河边碰到了吕尚,交谈之后,文王大喜,对吕尚说:“我祖父太公早有预言,将有圣人来帮我们周族振兴,今天果然遇到了您。您现在是我们太公盼望的圣人。”于是命众人尊称吕尚为“太公望”,把他接回去以师礼奉之。在吕尚的帮助下,文王疆域逐步扩大,文王死后,吕尚又帮文王之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把吕尚封在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建立齐国。吕尚被后人尊称为齐太公。齐太公第六代孙子是齐文公。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有个孙子叫 。按当时的宗法制度,诸侯家族只包括近亲三代,即诸侯、公子(诸侯之子)、公孙(诸侯之孙)。公孙之子就不再算是公室,而须另外立氏。当时的制度,公孙之子立氏可采多种办法,其中一种是用祖公之名为氏。 是公子高之孙,于是以公子高之名为氏,称“高 ”。后世庞大高姓的主源宣告诞生。

公子祁后裔以“高”为氏 《通志·氏族略》说,公子祁是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他的后裔中有人以他字中的“高”为氏。 齐惠是齐桓公之子,齐桓公是齐文公四世孙。

齐太公之后以“高”为氏 据《广韵》说,齐太公后代中,曾有人从国君那里获得了一处名为“高”的采邑,于是以高邑为氏,称为高氏。

百濮后裔以“高”为氏 据王圻《续文献通考》说,百濮后裔中有人以“高”为氏。

濮是殷周时期江汉以南地区的族群,与楚国同姓。濮人分建了许多小国,所以称为“百濮”,后来为楚所灭。濮人后裔有人以“濮”为氏,也有人以“高”为氏。

荆州、襄阳,为什么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一荆襄地区军事地理概论荆州 (现江陵 )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 ,以境内婉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境内地势西高东低 ,低山、丘陵、冈地、平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