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家谱摆放方法和器物
把家谱用红布包好,最好找个匣子放里边。然后放到西墙祖宗排位下边。
放在那里就不能随意动它了。要动就得给祖宗请安,打个招呼。
放其它地方无所谓了。
比如放书柜里,可以随时取阅。也不必大礼。
如果确定始祖就是多尔衮,那么肯定是爱新觉罗宗室家族。可以使用爱新觉罗家族排字。
多尔衮属正白旗。
也许是在口口相传的满族生活过程中,把姓氏“赵”或“肇”写成了汉字“兆”。
爱新觉罗家族排字: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满族的进餐习俗和饮食礼仪很多。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白肉血肠的习惯。
满族忌杀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为满族长期从事狞猎,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还用狗拉爬犁,成为重要的工具。因此满族有敬犬之俗,平时对狗精心豢养,狗死埋葬,他们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满族家,主人会不高兴。
许多人对乌鸦没什么好印象,甚至有厌恶之感。但满族人例外,他们非但不哄打乌鸦,反而对其倍加珍爱。在满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个高高的木杆子,这个杆子就是为了喂乌鸦、喜鹊而立的,在这个木杆子上面有一个斗,在斗里装有猪肉、猪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来喂乌鸦和喜鹊。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一般人家老人死后,要顺炕放三块木头,俗称“停尸排子”,把死人放在上边。要头朝西,脚朝东。死者的嘴里要放一个铜大钱,或者硬币,叫“含殓”。
要停灵三天。第一天,报丧。通知远近亲友,当晚家人不能睡觉,叫做“守灵”。死者头前放一盏豆油灯。用棉花捻成长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边,豆油灯一夜不灭,俗称“照尸灯”。死人,一般要在屋里停放一夜,第二天入殓、祭奠。当人们抬尸首时,不能走门,要走窗户,因为门是留给活人走的。第三天出灵,即出殡。
祭奠
第二天,中午开始“祭奠”。亲朋好友得信前来,要献上“帐子”和礼钱。“帐子”就是整幅白布,上边别上用白纸写的大字“某某千古”、“某某万世流芳”等,丧家要把帐子悬挂在灵棚里,供人观看。棺材头旁边,站着一个主持仪式的人,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两旁,叫做“陪孝”。吊唁的亲友要站在棺材前头,由主持人高喊:“某某老人家,你老听真,这位是你老的什么什么人,前来给你老吊孝来了!”随后向凭吊的人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叩首!”凭吊者三鞠躬后跪下磕头。主持人喊:“平身!”凭吊人起来走开。下面继续第二人。
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
满族人家死人成殓后,在院内要挂红色幡旗,有一尺多宽,一丈多长,挂在院内西边一根两丈多高的木头杆子上,满族人认为幡是死者的灵魂。每天太阳出来之前,将红幡挂起,太阳落山之后,将幡取下,放在棺材盖上。
出殡
出殡的时候,长子手举“灵头幡”,走在灵车前头。灵车后,其他子女们打着“铭旌”,就是细长的布条,像旗帜一样,结在一根长棍上。布条的周围镶着狼牙边。旗的颜色,要根据死者是哪旗人而定。
满族死人,不写“殃榜”,这点与汉族不同。所谓“殃榜”,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写明某人某日某时“含殓”,某年某月某日为死者生日,某月某日某时辰为“四熬日”,某月某日某时辰为“避忌日”,告知亲友,按时参加仪式,按时回避。
丧葬分类
满族人的棺材与汉族人的不一样,汉族人的棺材是平顶的,满族人的棺材是起脊的,上尖下宽,跟起脊的房屋一样。满族人叫“旗材”或称“满材”。
棺材不能白茬,要着色,一般是红土色。两边棺材帮,要画上山水花纹、云子卷儿,俗称“鞑子荷包棺材”。棺材头要画云子卷儿和仙鹤等,也有的画上各种花卉,俗称“花头棺材”。
棺材头的横批,一般是“驾鹤西去”。棺材后头,要画上莲花,叫做“脚踩莲花上西天”
满族祭祖分大祭与小祭。小祭每年都可以举行,时间可选在中秋前后,或农历10月末,也可选在过年前后或正月15前后。祭祀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上供,礼拜家谱上的祖先等。
大祭则比较复杂,通常为每12年一次,选在龙年或虎年(个别在鼠年)举行,具体时间各家不同,但大多选自在农历10月间,或农历正月间,也有的在早春2月上旬。举行大祭一般都持续3天,头一天准备,并迎接亲朋。次日早晨开始杀争猪领牲祭祖,要由家族萨满领神高唱神歌,同时由穆昆达主持纂修家谱。到了晚上还要由萨满执行背灯仪式。
满族民间祭祖又称“大祭”,一般要举行三至五天,首先要花两天时间准备祭品祭器。祭品中一类是面食,即饽饽。仔细挑选、去除不饱满籽粒后的黄米、黄豆,用水泡半天,再磨面蒸成饽饽备用。第二类是酒,在祭日前一两天用黄米或糯米制成,称“米儿酒”或“清酒”。祭品中最重要的是用于献牲的猪,因此过去民间又称大祭为“使唤猪”或“供太平猪”。所用猪要求甚严,非自家饲养、通体黑色无杂毛的公猪不行,祭祀所用猪的数量依家庭状况、祭祀项目不同而不同,一般两至四口。
祭器主要是供桌、大小盘碗、酒壶酒盅、筷子、刀和盛猪血、猪肉用的槽、盆及煮肉用的大锅等,事先要收拾干净。供具中较有特点的是“香碟子”,木制,长五六寸,宽厚各三四寸,顶面凿出半寸左右深的香槽,型如木碟。香碟所燃香俗称“达子香”,是用山上的达子花叶制成,每年七月七或九月九采摘,阴干,磨成面。用时,洒在香碟里,成
“一”型,点燃后味清香。正式的全套祭仪,在民间一般分三天进行,由家萨满主持。
第一天在室内,分朝祭和“背灯祭”两个步骤:
朝祭,在天亮之前即请下祖宗板、香碟,将蒸好的饽饽装盘,摆在神位前,点燃达子香,开始举行朝祭。查玛系上神裙、腰铃,手持单鼓,走着舞步,摆动腰铃,口唱满语祝辞,祭毕,众人叩头行礼,然后大家分吃饽饽,称为“饽饽祭”。随后是“使唤猪祭”,将所备黑色公猪绑好,不许绑嘴,不许抓耳朵,头西脚北放在屋地上,查玛跪在左边,将酒倒进猪耳内,猪耳一动,便是“领牲”,表示神或祖先已领受此猪,则众人欢喜,纷纷向祭者祝贺;否则众人叩头祈求神灵,默祝:淘米不洁净啦,斋戒不虔诚啦,猪毛不纯黑啦,直至“领牲”为止。随即杀猪取血,褪毛收拾洁净后,将猪按部位分解为八大块(称为大肉),入锅煮至大半熟捞出,按部位拼成整猪之形,猪嘴含左蹄,供在祖先前,俗称“摆件”。再从每部位各切一小块肉放在一个碗中,俗称“拿件”,代表全猪。之后,查玛分三次将拿件肉(又称小肉)和酒献于神位前,每次众人都要随之叩头行礼。礼毕,将肉复入锅煮熟,切成三四寸见方的肉块。众人坐炕上蘸盐水分食,谓之“吃福肉”。如有客人
来给主任叩喜,准许同吃。此肉不得带出祭所,且吃得越干净越吉利,如剩下,则连同猪毛、骨等由专人包好送到河中顺流冲走或掩埋在自家大门旁。
第二天是祭天,也称作“还愿”,主要仪式是在院内的“索罗杆”前进行,所以也叫祭索罗杆。索罗杆为木制,在每次祭天时,由主祭者亲自上山挑选砍伐树木,做成新杆备用
[石]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斡勒曰石。 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索绰络氏、傅察氏、石佳氏(石尔佳氏)、石克特立氏、乌勒理氏、倭赫氏、书玛哩氏、石富察氏、石穆鲁氏、洪骆氏、扎克塔氏、扎库塔氏、锡克特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倭勒氏(达斡尔族)、石氏(汉族)等。
满族的石姓
满族的石姓:1,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2,根据满族古姓“锡克特里氏”改变而来,锡克特里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四大姓氏之一,从女真开始就存在,并把满族的萨满文化延传至今,是我国萨满文化的活化石。
满族石姓,多源自于满族老姓“石马拉氏”,属满州镶蓝旗人,现多居于辽宁的庄河、岫岩、凤城一带,主要是因为随镶蓝旗队伍平定吴三桂以后被安置在辽宁的。现在湖北荆洲也有,该是平三藩前后的驻防兵之后。
关于族谱,石姓分布的地方不同,族谱也不同,所以不好一一举出。以上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满族家谱摆放方法和器物
本文2023-11-22 16:38: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0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