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洪氏的来源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关于洪氏的来源介绍,第1张

  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有源于共工后代、共国之后、避讳而改、他姓改性等说法。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洪氏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洪氏源出

1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 天下 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因避仇改洪姓。 传说 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因此称洪姓。

2共国之后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

3据《路史》所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

4周时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5为宏(弘)氏因避讳而改。

6出自他族改姓。

 洪氏分布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台湾、福建、浙江四省,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江苏、重庆,四省市又占洪姓人口27%。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El1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在600年间,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9)表明:在浙沪赣、苏皖大部、鄂湘东段、闽台琼、广东大部、广西南段、云南东部、重庆中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北,洪姓一般占洪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3%的洪姓人群。在苏皖北部、鲁部、广东西部、川渝黔大部、云南西部、陕西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间,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洪姓人群。

 洪氏姓氏 文化

郡望

平山郡:就是中山郡,请时期称巨鹿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洪氏的中山郡指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国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因此称平山郡,为中山国所占,又称中山郡。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中山国为赵国所灭,平山郡归属赵国。秦始皇灭赵国后,平山郡被并归于巨鹿郡。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 历史 上的特殊地位。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隋、唐两朝有宣州宣城郡,其时或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或废郡存州则为宣州。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堂号

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炖成堂:敦煌堂的分支堂号。

双忠堂:源自宋朝洪皓,他是鄱阳人(今江西乐平)。著名宋朝大臣、词人。宋政和年间进士。他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 ),他坚决拒绝,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们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

崇星堂:台湾省彰化县芬园乡洪氏自立堂号。

醉经堂:马来西亚雪兰莪宿神潭洪氏自立堂号。

 洪氏家族名人

洪秀全:(181411—186461),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福源水村。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__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洪觉范:宋代新昌人。以其书而出奇,同县人邹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渊材以其音乐而出奇,人称新昌三奇。

洪兴祖:南宋丹阳人。公元1090-1155年,字庆善。与孔端明、张炳、周林同时被召赴翰林院考试,名列第一,官秘书省正字。

洪亮吉:清代江苏阳湖人。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进士出身,官编修。精研经史、音韵及舆地学,诗文亦佳,著作颇丰。幼丧父,靠教书养母。曾绘《机声灯影图》,怀念母亲的辛劳与教诲。

洪熙官:清朝著名 武术 家,籍贯广东省花县(现广州市花都区),他是少林弟子,也是洪拳的创始者。传说,洪熙官活到九十三岁,在毫无防备之下,给一名少女以凤眼拳暗算至死。除精拳脚外,复擅少林棍法。

洪学智:安徽省金寨人,中共高级将领。有勇有谋,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副总司令,1955年被中共中央军委授予上衔。

洪金宝(1952年1月7日—):香港著名演员、导演及武术指导。

洪氏的来源介绍相关文章:

1 “中兴名臣”胡林翼的简介

2 棒打鸳鸯成语接龙

3 李氏朝鲜历代国王皇帝年表及简介

4 洪承畴难过美人关的趣闻

5 有关沧桑的抒情散文欣赏

洪氏出源有七:

(一)洪氏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为共工的后代。

远古时期,有个共工,史书载:“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据《元和姓纂》及《尚书》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逐出中原。共工的子孙一是为了避仇,二是让后代子孙不要忘记自己是水神的后裔,因此在“共”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改姓洪。

(二)洪氏为共国的后裔。

据《通志·氏族略》载,西周时有个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子孙以共为氏,后加水成洪。

(三)洪氏为帝鸿(即轩辕氏)之后。

据《路史》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的。

(四)洪氏为扬侯之后。

西周初,封周文王庶子伯侨于此,为杨侯。扬侯国,建都洪洞(今山西临汾市洪洞县),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五)宏(弘)氏为避讳而改姓洪。

1.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讳改为洪氏。

2. 据《百家姓考略》载,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明皇李弘的名讳而改洪姓。

3.据《姓源韵谱》载,五代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的名讳而改洪。

(六)其他出自他族改姓。

清代时,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等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汉姓为洪。

(七)少数民族中有洪姓。

我国满、朝鲜、蒙古、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洪姓。

(八)他姓改姓: 出自唐代后期 、闽国时期福建莆田人翁何 五代孙翁乾度之后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翁姓避乱改姓是洪姓的又一大来源。翁姓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等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 定海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闽国 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六子皆中进士,史称“六桂联芳”。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后改姓 洪;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惇,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有"六桂联芳"之誉。

大多汉族洪氏都认为自己是源出上古炎帝神农氏,为共工的后裔。传说,虞舜时,共工被流放到幽州(今辽东半岛的辽阳市一带)以外。商周时,共工后裔已逐渐进入中原地区。西周时,洪姓两个封地(即共伯的共国和扬侯的洪洞国)分在今河南的辉县和山西的洪洞。可见,这一时萁期,洪姓活跃于辽宁、河南、山西等地。至汉代,洪姓已扩衍至河北、河南、安徽一带。东汉灵帝时(168~189年),共普为长乐从史官。那时,宦官曹节专权,杀害忠良。共普怕党锢事件受到牵连,祸及生命,因此弃官避仇归隐,改姓溢水为洪,迁居敦煌。洪普在敦煌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以“敦煌”为郡望地,尊洪普为其开基始祖。三国时,洪炬为东吴庐江(今属安徽省)太守。洪炬是宣城(今安徽省定城)人。《宣城记》云:“洪矩,吴时作庐陵郡,载土船头。逐除人就矩乞,矩指船头云:无所载,土耳。”可见,三国时,安徽的定城已是洪姓人的一个重要聚居地。所以,宣城成了洪氏另一个重要郡望地。

隋唐时,大批中原洪氏族人南下,进入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入闽时,有洪有道等河南固始洪姓将士随陈政入闽,后落籍福建漳泉一带。这是洪姓最早入闽者。

唐玄宗时(712~756年),豫章宏姓为避讳改姓洪。《洪氏考略》载:“豫章(江西南昌)宏氏,避唐明皇改为洪。”豫章宏氏加入洪姓中,使洪姓形成了敦煌、宣城、豫章三大世系。约在唐德宗时(780~805年),江苏常州的弘察为“避孝敬讳改姓洪氏”。

据《姓纂》载:“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也,避孝敬讳改姓洪氏;生子兴,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唐末,又有世居徽州婺源(今安徽婺源)黄荆墩的宏氏为避战乱行徙于饶州乐平(今江西饶州)之东,改姓洪姓。这一支洪氏也成为了豫章洪氏的一支。

贞元七年(791年),福建莆田县旧基镇前 涵头村(在今天涵江区)洪禹的第五世孙洪圭(字大丁)贬任潮州刺史,后落籍潮阳龟山,后迁居嘉定歧北,成为洪氏入潮的开基始祖。据潮州《洪氏族谱》载,洪圭的后裔分衍于潮汕(含海陆丰)的12个县、市,170多个乡村,总人口达20多万人。

乾宁年间(897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时,又有许多河南固始的洪姓将士随军入闽。据晋江英林《洪氏族谱》载,其先祖洪古淡从河南光州固始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经三迁后而肇居于晋邑南关外十四都英林村。据江西婺源黄荆墩《洪氏族族谱》载:唐古淡是洪汉宗的第三子,辈行排列十四,即十四郎,中和二年(882年)为王绪的参议,中和五年偕二子随部南下;光启二年(886年)为王潮驻武荣泉山,景福二年(893年)助威王审知攻克福州;后三迁而肇居晋江英林。其后裔主要聚居在晋江英林及英林周围的几十个村庄,扩衍至泉州地区的鲤城、南安、惠安、安溪、德化、永春和厦门的同安,广东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地。

北宋初,江西乐平的一支洪姓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广东海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今梅州);一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州市梅县区石坑玉坪(奉洪贵生为开派祖)。同时,福建还有一支特殊的洪氏崛起,被称为“六桂联芳”。这一支洪氏是由翁姓改姓的。建成隆元年(960年),在南唐任闽国补阙郎中的翁乾度(898-951年)携6个儿子改名换姓,分别改为洪、江、翁、方、龚、汪六个姓氏,逃亡避难。后来6个儿子分别在北宋初的三次科举中都中进士,即有“三科六进士”的佳话。长子翁处厚,字伯起,堂号为敦煌,改姓洪,为建隆元年(960年)进士,授承议郎,兼殿中丞上柱国,赐绯鱼袋;其后裔以洪为姓。所以,洪氏中有以“六桂”为堂号的。对翁乾度是否有六子改姓一事,诸说纷云,分歧较大,不仅翁姓中有人置疑,洪姓中也有人置疑,认为“六桂堂”只是一种联谊,不是宗亲。

乾兴元年(1022年),世居苏州吴县的洪仁出任福建漳州府长泰知县,携家眷迁居长泰。据《台湾区百大姓源流简介》载:洪仁为西域敦煌洪氏,洪普的后裔。洪普远徙西域敦煌之后,迨宋朝时,后裔洪士会复还中原,辗转徙居苏州吴县。洪仁遂为长泰知县入闽后,其后裔洪原璋移居漳浦,为车田下营始祖。龙海市的九湖镇林下村,芗城区芝山镇的林内路口社等地都有他的后裔。洪仁一支洪氏的苗裔分播于漳州、龙海、漳浦、东山和广东以及海外各地。

北宋末至南宋初,洪普的第四十世孙洪皓、洪皎昆仲的后裔由江西乐平入闽而后分居于厦门、同安、晋江等地。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洪皎出任福州府丞,奉谏议大夫。绍兴十年(1140年),洪皎之次子洪道,因避战乱于隐居同安小嶝后头堡社;其后裔分衍俗称下洪三洪的窗东、蔡浦、莲湖及金门等。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洪浩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金国留不遣返。洪皓(1088~1155年),字光弼,江西乐平金山乡洪源人(有资料表明实际上洪皓已迁居杭州余杭的五常,杭州市余杭区还专门成立一个五常村洪氏文化研究办公室),洪普的第四十世孙,北宋政和年五年(1115年)进士,曾任宁海主簿、秀州司录。洪浩在金15年,威武不屈,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年)才归来,被人称之为“宋之苏武”。洪浩有3个儿子:长子洪适曾任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次子洪遵、第三子洪迈均登显爵,时称“三洪”、“三瑞”。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春,金世宗完颜雍遣使议和,洪迈为接伴使。于是洪迈以翰林学名义充贺金国主登位的特使,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礼(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拘留。他和其父洪浩一样为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所以,洪氏后裔以“双忠”为堂号,纪念先祖。隆兴元年(1163年),洪遵之子洪模随叔父洪近及诸兄弟到福建的泉州。洪模率其子洪价、洪信卜居晋江屿头村;有一子迁居南安石鼓山下(今石井镇古山村)。乾道二年(1166年),洪迈出任吉州(今江西吉安)知州,后又改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不久又徙知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同年,洪迈的次子植卜居同安翔凤里十三都柏埔庄(即现今新店镇洪厝村)。景炎二年(1277年),洪适的长子洪权的儿子洪清溪出任知府,由江西乐平舍山乡迁徙至福建的同安;其后裔分衍市头、西亭、下坂、罐口等地。洪适的次子洪楷分衍石狮龙窟等村。可以说,江西乐平洪氏的以其家族的显赫的声望和地位,大举入闽,为福建洪氏的发展奠基了很好的基础。其后裔遍及八闽各地。

南宋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的后裔陈顺斋,携子陈温斋为避元兵追剿而入英都。陈温斋入赘洪家,生子良斋,始承母姓为洪。陈温斋妻子洪氏系洪权的孙子洪天锡的后裔。洪天锡之子洪俊卿,因避难携一独生女儿,埋名隐姓号九使从武荣石竹迁居英山。陈温斋入赘洪家后,生子改姓洪,自立堂号“翁山”。据明弘治元年(1488年)的《武荣翁山洪氏族谱》载:“我族一世始祖顺斋公系为陈氏,因避难迁居来英山,二世祖温斋公入赘于洪门,三世祖良斋公因从母姓改为洪氏,此后子孙蕃衍,瓜瓞绵延。先世鉴于易姓之故,既不取‘颖川’堂号,也不取‘敦煌’堂号,而是以地取名,南安曾置武荣州,自立‘武荣翁山’堂号。”洪良斋的后裔人布于英都10个村。丰州西华洪氏由石狮蚶江洪窟迁入。丰州仙河洪厝崛洪氏由晋江屿头迁入。石井仙景、崛斗、营前,丰州沃柄,水头油园,东田官田等洪氏,从晋江英林分支。

明初,山西洪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同时,福建闽南一带洪姓族人也纷纷向省内各地以及省外迁徙。华美洪氏的洪日放迁居福清县镜洋;码头洪山洪氏后裔分徙福建的仙游黄沙、金田及浙江的平阳桥墩。英都洪氏东三房、东四房部分后裔迁居浙的江平阳塘坡、福清江口;丰州洪厝的洪氏后裔迁居福清龙田等。

清代始,福建、广东沿海洪姓族人开始迁徙至台 湾。据有关资料载,雍正年间(1723~1735年),福建漳洲府漳浦县板龙保车田下营和苍派下的洪昭元率族人拓垦于台 湾乌溪支流猫罗溪与八卦台地间县庄一带。乾隆初年,又有来自同板龙保车田下营的洪二沚、洪清坛、洪宽厚、洪宗光等兄弟,渡猫罗溪东进入垦于台湾北投社猎场,集居于下茄老、石头埔仔两村落。此后,至乾隆年间、嘉庆年间都有漳浦的洪姓族人相继入台。洪姓在台湾草屯形成首屈一指的大族,清道光四年(1824年)始在草屯修建闽南传统式四合院的宗祠伦堂,现存祠堂有建于道光26年的炖煌堂和洪氏祠堂、炖伦堂﹑炖成堂。同期,也有晋江三村的洪氏族人移居台湾彰化的二林、芳苑等地。后来,这些入台的洪姓族人也逐步移居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加拿大、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如今,洪姓在全国分布广泛,郡望地有:敦煌、豫章、宣城、武荣翁山等;主要堂号有:双忠、义居、招隐、平山、敦煌、积德、六桂等。以江苏、浙江两省洪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洪姓人口的26%。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7位,约占全国汉族总人口的016%。

  百家姓之洪姓

 洪姓,太平天国国姓,鼎盛于闽、粤、台。唐朝长安人洪扈迁居福建仙游;宋朝庆历年间又有洪忠去福建;传至洪皓之孙迁居广东。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天王妹、西王娘洪宣娇、干王洪仁玕、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恤王洪仁政;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瑛王洪全福、巨王洪和元,都是广东花县(今花都)人。起义失败后,纷纷逃至南洋、美国。

洪姓姓氏源流

 洪(hó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轩辕氏,出自黄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中的记载,远古黄帝的帝号为“帝鸿”,其后裔中有以先祖帝号为姓氏者,称鸿氏。

 在古代,“鸿”、“洪”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假称洪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属于以先祖官称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尚书》等的记载,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在黄帝时期世袭为治理 天下 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史书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美好描绘。古代共工氏部族的活动中心,在大河(黄河)中游地区,以及伊水、洛河流域。据古史记载,到了颛顼帝时期,共工起兵与颛顼争天下,后失败。 传说 共工在失败后,一怒之下一头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引发了大洪水时代,因此被逐出中原。

 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边加上“氵”偏旁,成“洪”字,留给后世子孙为氏,因此其后裔中有以之为姓氏者,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洪氏族人多尊共工为洪氏的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姬姓

 ①出自西周时期古洪洞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将兄长、周文王庶子伯侨(姬肸)封于杨邑(今山西长冶、洪洞一带),候爵,因称杨肸,史称杨候,建有杨侯国。因杨候将都城建于洪洞(今山西洪洞曲亭镇范村一带),后又称其为洪洞国。

 在杨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国都名称为姓氏者,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②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君主郑武公次子共叔段,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共叔段,是郑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长子姬寤生时受到惊吓,从此便厌恶公子寤生,而偏爱二儿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为太子。姬叔段虽然长的英俊潇洒,但郑武公并未同意改立太子。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逝世,姬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姬叔段带着零丁随从逃奔于共邑小城(今河南辉县),再也没本钱与哥哥争天下了。郑庄公放过了这个反叛的弟弟,令其居于共邑,后死于斯地,史称其为共叔段。

 在共叔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共氏、京氏、段氏。该支共氏后裔后来因避祸,加“氵”偏旁改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③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庆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庆父,本名为姬共仲,是鲁庄公姬同的弟弟,他时常与王妃哀姜私通,哀姜氏齐桓公的女儿,依仗父亲势力,私下要立庆父为君。

 在庆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共仲氏,在庆父被杀之后,为避杀伐,多改“共”为“洪”称单姓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自古代共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期,姬姓族人有被封于共(今河南辉县),为伯爵,称共伯,建有共国。

 到了春秋时期,共国被卫国所灭。亡国之后,共国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加“水“字偏旁成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官吏洪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洪赞,亦称鸿赞,就是秦朝时期的典客,汉朝时期的行令,在汉武帝时期改为鸿胪寺官吏。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改设其为洪赞,为鸿胪寺官署吏员。鸿胪寺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鸿胪寺卿,副长官为鸿胪寺少卿。洪赞专职负责掌管传宣赞礼,到唐朝时期按通义字改称鸿赞。后历朝历代鸿胪寺皆设此官,直到后来的明朝时期,改为礼部侍郎。

 在洪赞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改姓,属于避讳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北魏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其字讳,多改为谐音汉字“洪”氏。据史籍《百家姓考略》记载,豫章宏氏(今江西南昌)、常州弘氏(今江苏常州)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李弘(李宏)之名讳,多改为谐音字“洪”氏。

 据史籍《姓源韵谱》记载,五代时期有刘弘昌、刘弘果二族,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宋宣祖赵弘殷的字讳,而改谐音字“洪”氏。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洪鄂罗特氏,亦称璜郭罗特氏、黄乌罗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el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黄氏。

 ⑵蒙古族乌兰氏,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汉义“红”。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红氏。

 ⑶蒙古族洪吉哩氏,亦称洪伊哩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弘吉刺部,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囊伊乌喇之伊蓝蜚儿塔哈村(今黑龙江富裕塔哈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gi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

 源流八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洪氏,是元、明两朝时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为随汉俗,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汉化原名为姓氏。据文献《临清洪氏宗谱》记载,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赡思丁”,其后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古西域人(今乌兹别克斯坦)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Al-Sayyid Shams al-Din’Umar),在成吉思汗西征时率千骑迎降,后随大汗西征,立有大功。随返中原后就任元廷财政官员,后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洪巴丹是赡思丁的后裔,曾有回族大阿訇之教职,其后代子孙以其教职的谐音汉字“洪”为汉姓,世代相传至今。洪巴丹是赡思丁的第几世孙,还有待进一步详细考证,其在山东临清的生息繁衍之所,就称作洪官营(现归河北省临西县老官寨管辖)很著名。

 洪巴丹的后代建有清真北寺,史称“洪家寺”,系山东临清回族洪氏家族捐银所建,有记刻古碑为证。该寺已被列为全国十大清真寺之一,列第七位,规模和建筑十分壮观。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宏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霍域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yi Hala,世居洪扬子沟(今宁夏贺兰山汝箕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鸿氏。

 ⑵满族洪鄂氏,满语为Honge Hala,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

 ⑶满族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源出唐朝时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黄帼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gon Hala,汉义“槐”,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洪氏、淮氏。

 ⑷满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宏氏、关氏。

 ⑸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石氏。

 ⑹满族洪达哩氏,满语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库(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称在辽宁抚顺东南部),所冠汉姓待考。

 ⑺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

 ⑻满族洪果奇氏,满语为Honggoci Hala,世居长白山区,所冠汉姓待考。

 源流十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洪氏,源出裕固族克孜勒氏,在明朝初期迎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多改汉字单姓为洪氏。

 源于高丽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清朝时期,朝鲜族人有洪氏,主源出四个支派:

 ⑴唐朝时期, 文化 使节洪肋悦至高句丽定居,从第十二代孙开始分为十三派,是为朝鲜南阳洪氏。

 ⑵公元九世纪末,王氏朝鲜高丽国太祖王建(왕건,公元918~943年在位)乘后新罗国王弓裔衰败之机,有唐人洪奎辅佐打江山,因功赐海丰府尹(郡王),是王氏朝鲜的开国功臣,海丰府后因此称洪州,是为韩国本道洪州洪氏。

 ⑶王氏高丽朝鲜高宗王皞(王昊)执政时期(公元1213~1259年),有宋朝使者洪志庆出使高丽,留任 国学 直学,后居于平山繁衍,是为朝鲜黄海北道平山洪氏。

 ⑷高丽的侍仲中有一洪兰,自明朝中期的外使,后留居朝鲜,出任侍仲(礼部尚书),后居富溪繁衍,是为吉林富溪洪氏。

 明、清时期,有高丽洪氏被编入三卫、满洲八旗,将该姓氏又带回中国,成为今朝鲜族洪氏的主源。

 源流十一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洪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洪姓迁徙分布

 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九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历史 上洪姓的分布与迁徙

 洪姓形成后,主要活动地区在江西、湖北、湖南、江苏和浙江等地,人口发展迅速,这与东南地区的原山越族洪姓人群的汉化有关。

 宋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五位。洪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4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福建,这四省洪姓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河南、广东。全国形成了以赣、浙、苏、闽为中心的洪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8%,排在第九十六位。明朝时期,浙江为洪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3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福建,这三省大约占洪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湖北,这三省的洪姓又集中了20%。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洪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全国的洪姓中心仍在浙、苏、闽地区。

 当代洪姓人口分布与图谱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为1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在600年间,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9)表明:在浙沪赣、苏皖大部、鄂湘东段、闽台琼、

 广东大部、广西南段、云南东部、重庆中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北,洪姓一般占洪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3%的洪姓人群。在苏皖北部、鲁部、广东西部、川渝黔大部、云南西部、陕西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间,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洪姓人群。

[洪氏来历] 《元和姓纂》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洪氏。”《通志·氏族略》也记载:“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也就是说,洪氏是源自共氏的,而共氏是由上古时的共工氏省略而来。共工,传说是上古时期伏羲之后,是尧的臣子,因荒*怠事,被舜流放于幽州,失去官位,其子孙乃开始以共为姓。此后又因避仇而在原姓“共”字左边加上了三点水,成了今日之“洪”,称为洪氏。《通志·氏族略》中还记载:“豫章有弘氏,因避唐明皇讳改为洪。”《元和姓纂》亦记载:“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氏,避孝敬讳,改称洪氏。生子舆,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可见,洪氏除了源自共工氏一支外,还有源自于唐明皇时江西南昌的弘氏和唐德宗时江苏武进的弘氏。这三支洪氏共同组成了今日之洪姓大家族。 [洪氏名望]  历史上的洪姓名人有很多,但最为著名的恐怕要数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了。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广东花县人,他于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行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称天王,建都南京,与清政府抗衡了十四年之久。  除了洪秀全之外,唐代侍御史洪子舆,宋代文学家洪皓、洪迈、吏部尚书洪拟、钱币学家洪遵,明代诗画家洪孝先,清代将领洪承畴、戏曲家洪升、学者洪亮吉、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之一洪仁玕等也是洪姓家族中的佼佼人才。

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九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历史上洪姓的分布与迁徙

洪姓形成后,主要活动地区在江西、湖北、湖南、江苏和浙江等地,人口发展迅速,这与东南地区的原山越族洪姓人群的汉化有关。

宋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五位。洪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4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福建,这四省洪姓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河南、广东。全国形成了以赣、浙、苏、闽为中心的洪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8%,排在第九十六位。明朝时期,浙江为洪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3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福建,这三省大约占洪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湖北,这三省的洪姓又集中了20%。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洪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全国的洪姓中心仍在浙、苏、闽地区。

当代洪姓人口分布与图谱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为1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在600年间,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9)表明:在浙沪赣、苏皖大部、鄂湘东段、闽台琼、

广东大部、广西南段、云南东部、重庆中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北,洪姓一般占洪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3%的洪姓人群。在苏皖北部、鲁部、广东西部、川渝黔大部、云南西部、陕西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间,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洪姓人群。

江苏盐城 江西鄱阳洪氏统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明)洪璐纂修,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西婺源云山洪氏家誊谱六卷,(明)洪天民纂修,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洪福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四川遂安洪氏家谱,(明)洪汝仲等主修,洪子明等纂修,明朝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宁波汉塘洪氏支谱,(民国)洪曰湄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立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浙江镇海蛟西洪氏宗谱,(民国)杜项斯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听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安徽歙县飞山洪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洪德明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洪氏宗谱,(现代)陈周棠校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铅印本。公开出版发行。

洞美廷弼敦煌堂漳州派洪氏族谱,(现代)洪成创主编,阳春市信息中心2003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 湖南安化乐安镇葡萄村洪氏字辈:“福茂记贵传,端广洪兴应;正光汝承永,宗先哲之训。明德亲昭穆,忠孝启家声;祖泽流芳远,诗书礼裕英。学博振基业,经纬辅乾坤;贤能展盛世,海宇庆升平。治国新猷现,誉美钊锦程;兴邦凌云志,敦章历代隆。”

湖南宁乡洪氏字辈:“兴应正光汝承家永先志尚德培基业恢彰定有贤诗书徵锡类孝友克昌传瑞启谋犹远祥钟秀杰绵人文丕振起国器重瑶编允光文运锡汝本业克振家声常思先泽”。

湖南娄底洪氏字辈:“学士忠良全名家孝义传奇勋昭令绪玉翰策英贤保受光先业书馨裕楚南文章湘上焕锡祚庆恩覃”。

湖北武昌洪氏字辈:“道义承家法文德维世光修齐登仕楚佑起必荣昌”。

安徽桐城洪氏字辈:“国祚家邦正以福 天道文明世代昌 积行累仁传奕叶 光前裕后庆绵长 ”

安徽东至洪氏字辈:“学宗先圣象贤大陈”。

安徽泾县洪氏字辈:“炜天有吉祥锡尔子孙长文学承佳贞忠先永世昌”。

浙江安吉洪氏字辈:“家庭成继尔福其昌”。

浙江瑞安洪氏字辈:“清光汝成东根”。

江西鄱阳洪氏字辈:“修德恢世显爵厚永承恩、忠孝家兴振”。

江西南昌洪氏字辈:“承先继美万世荣宗”。

四川达州洪氏字辈:“厚基肇启明”。

四川成都洪氏字辈:“成盛伦世宇文元登国希”。

马来西亚雪兰莪宿神潭洪氏字辈:“久客急归程风雨事驰骛黄流鸣涧壑余波或被路堆埼珠联属石径龃龉篮舆惴危登杖策阻深度行行忽平岗神潭渺东注徙旅鸠后先烟火休薄暮主人延客入丈室千卷聚醉经揭佳名巨轴舒新句我亦旧高阳糟粕尝已屡人言薄滋味舌根恐未具君但中圣贤当自知佳处”。

洪氏一支字辈:“

大房原派:“言方行卓隆大光昌文章华国簪缨永长本宗百代接续发祥荣耀显盛富贵名扬”;

二房原派:“上帝启之兴廷正国载显嘉谟允承先德”;

三房原派:“俊秀崇伦起彩凤贵铭香高朝开景运贻厚昭祖光奎璧联辉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业长发永攸芳”;

合族新派(大房自“行”字,二房自“国”字,三房自“凤”字起,均改“同”字):“同福临喜康忠孝永继昌兴旺人才广富贵发文章”。

洪氏一支字辈:“元亨利贞永昌世德大振家声”。

河南夏邑县洪氏部分辈分:绍先守秀章。 洪姓名人还有:北宋诗人黄廷坚的妹妹嫁给洪家生第四子,长子洪朋随黄廷坚学诗法,弟弟洪刍、洪炎、洪羽的诗文都不错,被誉为“四洪”。洪普后裔、宋朝洪皓与金人谈判,被扣留10年,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都有成就,洪迈担任龙图阁学士,著有历代政治家所钟爱的《容斋随笔》宋代重臣洪咨夔、学者洪兴祖,明朝万历进士、崇祯时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清朝文学家洪亮吉,戏曲家洪升,出任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大使的洪钧,当代将军洪学智,党政要员洪虎、洪兰友、洪陆东、洪绂(音伏)曾、洪峰,等。 洪姓郡望:敦煌郡(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宣城郡(今安徽省东南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姓堂号:双忠堂(宋朝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皓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扣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洪姓适用楹联: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头(明朝左都御史洪英,永乐中会试第一)。宗山拱秀隆伟业;星斗长明映画堂(台湾南头县洪姓家庙联)。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地学也恢弘敦煌之遗风(洪姓祖公棚对联。此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徙居花县官禄布村的艰苦历程)。

事可对人语;心常如水平(南宋诗人洪咨夔自撰联)。三洪名满天下(宋朝名医洪适、洪遵、洪迈,先后中词科,由“三洪”名满天下);一军功安社稷(宋朝卫州知府洪梦炎,宝庆进士,高沙兵变时,他开自新之路,使一军得以平安)。天帝次子声威远(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共工水神源脉长(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为神明)。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宋朝洪适兄弟三人的事典);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宋朝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词科的事典)。九重早见长杨赋;一世先传短李诗(清朝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书赠联)。六桂家声(指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氏联缘);敦煌世泽(指共普避祸去敦煌后改名为洪普)。才称四子(指北宋洪朋、洪刍、洪炎、洪羽四兄弟);书列三奇(指书法出奇的洪觉范)。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洪姓后裔分布于豫、鲁、冀、京、津等地。

关于洪氏的来源介绍

  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有源于共工后代、共国之后、避讳而改、他姓改性等说法。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洪氏的来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