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氏家谱
浙江严姓很多,我村自富春山,今桐庐,亦,,严州,子陵公正规子孙至今67世,富春堂,我一村有三厅,我是下厅最先始祖,后由千鸟湖,竹元村来一房严氏为上厅,中厅从下厅九世一房无子,一女,招婿为严。[厅,祠堂]。存谱为证,一文不失,谢谢。
关于《严氏宗谱》的编撰及祖先落业时间的考略
家谱实录
一.乾隆四年(1739年)谱序文
严天柱《序》:自洪策公迁豫章奉新后,钧举公任黄州路始居黄颡口,爱其山谷灵秀,涧水清漪而落业焉,由宋历我朝。
严天开《谱叙》:其著姓兴国始祖,仲玠公自奉新石巷徙居黄颡口,至贤公始出户焉,历元而迄我朝。
严存祺《叙》:吾族始祖仲玠公,本豫章奉新故郡,于元顺帝四年徙楚之兴国(元朝称永安,即今阳新兴国城关)黄颡口镇,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历四百发祥,可谓远矣。
严存启《序》:吾族失谱历今九十余年矣。
“亨淑公”条目:黑龙公之子,行继一,生子四,宣一、宣二姑、宣三、宣四、宣五。公生于元顺宗末,殁于洪武廿五年。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先世不纲,陈友谅陷兴国,建都九江,实以附近居民。祖方十余岁,亦随迁例,我太祖高皇龙兴,癸卯八月大捷鄱阳湖,伪都倾覆,祖同邻人葛氏潜回。天下初定,洪武初年,赖舅氏刘七斋送祖归,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所居是也。
二.嘉庆十三年(1808年)谱序文
1.严守期《重修家谱序》:自1736年(乾隆元年)丙辰年岁纂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
2.严守敏《续修宗谱序》:吾族家乘,自乾隆元年刊修以来。
三.“仲玠公”条目: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辛亭里(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后元至正年(1341-1370)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
“光魁公(1500-1583)”条目:宏达公次子,字伟卿,号松山,行贞八,创业祖居。
四.仕宦
严公钧举(仲玠公),1341-1370(元至正时)时举茂才官至黄州路提领,因刘福通乱麻城,徙居兴国州黄颡口而家焉。
五.逸士篇
严光魁:开拓鸿基,课子克家,躬行孝友,对霜露而哀笃双亲,秉阳和而慈蓄家众。
六.人物传
严达《祖母黄孺人节烈传》:无何“献闯”二贼先后纵横带甲满地杀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纷纷潜逃……此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居黄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诣庐室,兵灾之后,蓬蒿满目,田废园荒。
七.大冶下圻严氏宗谱
①璋品、鹏程《续修宗谱序》:吾先祖原居江右籍,初,世居吴头楚尾,后,迁居兴国州黄颡口。
②《谱跋》:粤稽吾祖宗绩公自江右迁居兴国州黄颡口系马墩,传九世至伯瑞公,复迁冶邑下圻。
③《甲子年谱说》:兴国黄颡口系马墩,系宗绩公自江右以来,落业居住之所。
分析思考
一.上述谱文中,都说到一个共同的祖居地—黄颡口,在这里“黄颡口”一词仅仅是指地名而非治所名,具体地说就是指今天的黄颡口镇政府所在地。至于祖居地,在乾隆四年的几篇谱序里没有一篇是说“落业严家塆”,或“落业黄颡口严家塆”的,应该说,严家塆并不是我们落业此地的第一祖居地。在“仲玠公”条目中并且明白无误地写着“因遭风转居(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辛亭里”。
二.其一,至正(1341-1370)是元惠宗(即元顺帝)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在此期间,有“仲玠公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一事。
其二,“仲玠公”条目中说“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辛亭里”,这里的“转居”应该是指一个暂时性的住所,同时也说明了严氏最初在1336年前后落业黄颡口的缘由。之后,直到后元至正(1341-1370)年间,仲玠公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因元末农民起义(刘福通)阻乱未归,才真正落业黄颡口。
三.“元顺宗四年”应该是指1336年,假如严存祺《叙》中说“于元顺□四年徙楚之兴国黄颡口镇”没有错的话,1336年就是我们落业黄颡口的时间,“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历四百发祥”这话也是正确的。乾隆四年(1739年)减去四百年,即1336年前后,时间相吻合。从1336年算起,我们落业此地已经有660多年了。
四.既然严家塆不是我们第一个落业祖居地,那么第一个落业祖居地到底在哪里?据天开《谱叙》和存祺《叙》中都说,“至贤公始出户焉”、“ 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这里的“出户”应该是从家里出来的意思,成语“足不出户”中的“出户”也有此意。那么这里的“家”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这里的“家”也只能是黄颡口。“ 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落业此地后过了三代,“贤公字可雄者”才从家里搬出,自立门户。“贤公字可雄者”是严姓落业严家塆的第一始祖。大冶下圻是“九世而出”( 嘉靖初年),可以说,黄颡口系马墩应该是大冶和严家塆共同的祖居地。
五.“亨淑公”条目中说“公生于元顺宗末(1350年前后),殁于洪武廿五年(1392年),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 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所居是也”,“ 旧居”乃前人居住过的地方,应该是“可雄公” 的“旧居”, 因此说亨淑公“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那年是洪武初年即1368年。从“亨淑公”条目上我们还可不难推测出,亨淑公的生平大约在1348年左右至1392年之间。
六.严存启《序》中说“吾族失谱历今九十余年矣”,按照这个时间计算,从1739年(乾隆四年)上推90余年,谱失时间应该是在1645年前后。也就是说从1645年到1739年首修家谱这90多年的时间里严家塆是没有谱的。另,据有关资料显示:l645年,这年清军大举入侵江南;是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连遭重大挫折;同年6月15日多尔衮再次颁“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规定激起了许多汉人的反抗。如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事件(满清军队在扬州城内至少屠杀了30万人)也是发生在1645年。
七.据严达《黄孺人节烈传》描述:“无何献闯二贼先后从黄带甲满地杀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纷纷潜逃……此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居黄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庐室,兵灾之后,蓬蒿满目,田废园荒。”这里的“献闯”是指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和李自成二人。据史载:1645年,清军大举入侵江南,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一带在清军的围剿中遭重大挫折。为了躲避战乱,此时的严家塆也是“蓬蒿满目,田废园荒”。一直到清朝建立后,天下太平,才陆续回家,重建家园。我们的家谱也应该是这个时候因兵灾而毁。
严守期《重修家谱序》中说“自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年岁纂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也就是说第二次修谱距离第一次修谱的时间也有73年的时间。
八.从1645年谱失到1808年(嘉庆十三年)一共有160年左右的时间,期间,严家塆只修过一次家谱。160多年的时间甚是漫长,期间,可以发生很多的事,也能够让人忘记很多事,据此看来,我们的谱肯定有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
九.据大冶下圻家谱记载:大冶严氏是在1522年至1527年之间(大约在嘉靖初年)迁过去的,谱里说,其原居地在兴国黄颡口系马墩。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历九世”(近200年的时间),我们可以推算双方落业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且落业的地点也相同,都在黄颡口(系马墩也在黄颡口)。同时我们还可以推算,大冶下圻一支在黄颡口至少居住了近200年的时间,也是一段较为久远的历史。
十.我们的谱是在1645年前后丢失的,而大冶下圻严氏是在嘉靖初年(1522年至1527年左右)迁过去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我们的家谱丢失之前就过去了,所以说他们的谱是比较可信的(这期间,假如没有和别的严姓家族合谱的话)。
十一.大冶下圻严氏家谱里有严公光治的序文,也是可信的。根据严公光治和严公凤山两个人的墓表可以考证出,1522年(壬午)光治公中湖广乡试,1545年(乙巳)弃养归田,1546年(丙午)闲居在家,1547(丁未)年疾作,1548年(戊申)4月离世,期间适逢族中修谱,严公光治的序文乃同年2月刊印。但序文里的正德年号纯属错误记载,正确的时间应该是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戊申岁)4月。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出,大冶下圻严氏家谱要么是嘉靖初年搬过去以后再回来合修的,要么是1548年以后搬过去的。
十二.严公光魁(1500-1583)条目里说其“创业祖居”,“ 逸士篇”里说其“开拓鸿基”,据此推测,光魁公应该是继贤公之后,开创严家塆祖居基业比较重要的一个人物。
可以看出,我们和大冶下圻一支应该有很大的渊源关系。
十三.元顺宗和元顺帝之辨:①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1264年-1292年),元朝太子真金之次子,元武宗、元仁宗之父。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真金去世,元世祖属意孙子答剌麻八剌为继承人(事实上并没有继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令答剌麻八剌出镇怀州,1292年初,在京去世。元武宗即位后,追封其父真金庙号顺宗,谥号昭圣衍孝皇帝。②元顺帝即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宗。之所以又叫元顺帝,是因为明太祖攻打大都时,元惠宗不进行抵抗,仅带部分家眷逃往上都,后又逃至应昌,因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抵抗,“大明皇帝(指明太祖)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元史卷·四十七·顺帝十)。明代修撰的元史中即以明太祖上的谥号称呼。
寨门村位于锡北镇北部,与江阴长泾祝塘接界,西接斗山农业生态园,华张线公路穿过全村。全村人口5012人,共有34个自然村,境内有黄玫山、夹山、泉山和斗山生态园区。现有土地面积10240亩,其中耕地面积4888亩,2005年全村实现生产总值28亿元,其中第三产业1040万元。现有企业47家,实现利税2100万元,外贸供货额8600万元,人均收入6410元。村上有小集镇,共有几十家大小商店,有102年历史的寨门小学(前身是严氏私立经正学堂)、幼儿园、医疗服务站2个。
寨门村历史悠久。自汉高士严子陵先生之后世于元末至正年间由浙江散居移来后,这里就形成严姓为主的村庄。明代,这里就有商店、工场、茶馆等一条老街。清代,建造了严子陵先生祠堂(现为市级文保单位)。1926年又建造了新街。改革开放以来,又建造了寨门南街。农历三月初三为寨门传统节场。
寨门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大革命时期,这里曾是无锡的一个农村革0据地。1925年冬,杭果人、严朴等人到这里开展农-动。1926年12月,锡北地区最早的党支部—一0寨门教员支部就在经正学堂内成立,书记为严寿鹤(1927年8月任怀上区委书记)。抗战时期,寨门是锡北县委、锡北行署、新四军活动中心,设过区,建过镇。王若飞、叶飞、谭震林、谭启龙、王必成、包厚昌等***曾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寨门有严朴等10多位革命烈士。1996年村里建立寨门烈士纪念馆。2003年修建了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
寨门村文化开发较早,教育比较发达,村上很早就有私塾多处。清末,严氏在无锡城内办了“严氏试馆”,供严氏后代应试食宿之用。寨门学子用功勤读,屡中举人和秀才。光绪28年(1902年),这里创办了严氏私立经正学堂(严家饲堂),严氏后代免费入学,也便利外姓人入学。由此,该村早就普及初等教育,村里人读书风盛,出了不少人才,其中大中小学教师更多。据统计,自清末至今全村有教师近300人,平均每2户中就有一名教师,寨门街上家家有教师,成了全国有名的“教师村”。
寨门较有影响的名人有:严紫卿、严朴、严重儒、严寿鹤、严慰冰、严昭、严尧卿、严家熹、严学熙、严烈等。古迹有寨门严子陵先生祠,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旧址,200年树龄的古树名木—一桂花树。
寨门村农业生产以水稻、茶叶、苗木、花卉为主。村内有中外合资企业5家,有限责任公司14家;私营企业28家;驾训处1家。主要生产:各类松香甘油脂、聚醋酸乙烯脂、高碳醇氢催化剂、印染助剂、服装机械、摩托车配件、磁化电机转子、手套、铜管、血压计、钢丝绳、铜管机械等。
寨门村是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安全文明村。
寨门村附近有锡惠名胜区、荡口古镇、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宛山云庆寺、无锡滨湖旅游等旅游景点。有太湖翠竹茶、太湖石、龙凤腿、无锡小笼包、太湖船点等特产。
阳光城市花园这一片都属于金星街道。名字跟古代历史没什么关系,是改革之后取得,比较现代化。不像南长啊清扬这些街道都是有点故事。
金星街道:
9个社区:中桥社区、中南新村社区、中联新村社区、金城新村社区、翠园新村社区、中北社区、中星苑社区、芦东社区、芦西社区。2004年2月,由原中桥街道整建制与原芦庄街道金城路以北区域合并组建金星街道。
无锡一些地方名字的由来:写不下了,更多见附件
无锡 来源于战国黄歇 “立无锡塘,治无锡湖”。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以湖名作县名称,名无锡县。
金匮 世传晋代郭璞曾埋黄金符匮于山下,为无锡城之巨镇,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
扬名 宋代无锡古乡名之一,以“扬名天下”成语而得名。现为扬名街道。
梅里 宋代无锡古乡名之一,传为泰伯定居地,原称梅里。1929年即建镇。现名梅村街道。
河埒口 在古城西郊。宋朝有蒋姓沿梁溪河筑埂埒地养鱼而得名。1929年始有河埒乡,后为镇,现并入荣巷街道。
荣巷 因明代正统年间,荣氏在此聚族而居始得名。分上荣、中荣和下荣。1929年即建镇。现为荣巷街道。
周新镇 原名东绛(土字旁),明朝时因这里地势较高,又在西绛之东,故称东绛。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无锡工商先驱周舜卿新建街镇,取名“周新镇”。 1929年即建镇。解放后将周新镇改名为东绛镇。现为太湖街道。
南方泉 现名南泉,因镇内有一方泉而得名。1929年即建镇。为与北方泉区别,又在方泉前加“南”字。
胡埭 宋代原名湖埭,因毗邻太湖而得名。
硕放 1929年即建乡。取硕望桥与放鹰桥两村各一字而名。现为硕放街道。
坊前 因宋代有酒坊而名,1929年即建北坊前镇。现并入江溪街道。
东亭 原名隆亭、隆庭,因地处无锡城东十里亭所在而得名。
安镇 南唐时称堠村。明代称安家坟前,后安氏益大成市,遂名。1929年即建镇。
荡口 因位于鹅真荡之口而名。1929年即建镇。
甘露 古名月溪,因月照而名。后因甘露降地而名,或说是唐代建甘露寺而名。1929年即建镇。
堰桥 因旧有高鲁堰桥,简称堰桥。1929年即建镇。
洛社 宋代即有名。1929年即建镇。
玉祁 曾称“王祁”,因明代丈量地籍为“玉”字号,又与芙蓉湖水乡地貌特征吻合,故改称玉祁。1929年即建镇。
藕塘 因原有一大塘,塘内有很多莲藕而得名。1929年即建镇。
陆区 原名陆墟,汉代大夫陆端组织匠人开采阳山石渐成集市(墟)而得名。1929年即建陆区镇。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陆灿始建单孔石拱桥,因在陆墟集市之处,并跨陆墟港,故名陆墟桥,又名陆区桥,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街巷、古村落(46)
中山路 建于1938年,初名国父路,为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得名。
新生路 原名三下塘,1934年拓宽,当时正好开展“新生活运动”,故称。
广勤路 1916年,杨翰西创办广勤纱厂,筑路便于运输,以厂名命名为广勤路。
崇宁路 原为大河上、小河上和师古河上,1934年在斜桥河底挖出石碑一块,上刻“崇宁桥”字样,故名崇宁路。
大窑路 建于明朝,解放前该地居民大多数以烧窑为生,建有大量的砖瓦窑,故名。
连元街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薛联元居此,称联元街,又称连元街,一说街内先后有顾、吴、王三氏分别中状元、会元、解元,故名。
东大街 古代因位于原无锡县衙前东面,所以称东大街。
西大街 古代因位于原无锡县衙前西面,所以称西大街。
三皇街 因有药皇庙、城隍庙、关帝庙,内有三皇(燧人、伏羲、神农)得名。
熙春街 因东城门原名熙春门而得名。
南长街 始建于清朝,原有三段,1958年连成一条因位于南门外且较长,更名为南长街。
学前街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该街前有明伦堂为学宫驻地。秀才考场,故名。
北大街 旧时此街是无锡北城门外至莲蓉桥的一条大街而得名,现延伸至春申路。
后祁街 清朝得名,传说已有200多年历史,来历和含义无从考证。
小娄巷 百年前以巷内有小更楼得名。
盛巷 明朝天顺年间为盛颙宅第备弄而得名。
铸冶巷 元朝年间巷内曾开设过冶坊,故名铸冶巷。
江阴巷 该巷旧时为江阴商人来锡经商之地,且有江阴人定居于此得名。
场巷 分前竹场巷和后竹场巷。1830年左右,有数家竹行以经营竹类商品为主,故取名竹场巷。因前后有两条巷,故称前竹场巷、后竹场巷。
棉花巷 清朝因巷内设有棉花行而得名。
书院弄 清朝乾隆时弄内原有严氏书院(又称严氏试馆),又为衙门书办聚居之所,故名。
铁匠弄 1910年后弄口开有铁匠店,因而得名铁匠弄。
大码头弄 明朝富豪华麟祥在此修建码头,因而命名。
接官亭弄 以古代迎接官员所建“接官亭”而名。
夹城里 五代十国时南唐为抵御吴越王侵犯在无锡城墙外加筑外郭,城郭之间称夹城里。
前西溪•后西溪 此处原有前后两条溪,中间有住宅,宅南为前西溪,宅北为后西溪。
羊腰湾 地形似羊腰,故名。
北仓门 明朝官厅在此设一粮仓,称东仓,有南北两个门,其北门称北仓门。
莫宅兜 是明朝莫姓叔侄连中进士的花园式住宅浜兜,系京剧“一捧雪”起源地。
北栅口 旧时城北至江阴出口处,清朝咸丰时在城北至江阴出口处,曾设征收厘税用的木栅栏巷门,故而得名。
江尖 为运河分叉口的一渚,四面环水。清代起,渚上百姓大多经营陶器业而名缸尖渚,后简称缸尖,谐音为江尖。
蓉湖庄 在吴桥东南堍,这里原为芙蓉湖一角。晋时张阖始填湖造田,明嘉靖年间顾氏新建庄园,名蓉湖庄。
周山浜 在无锡火车站之北,因清末这里有三条能停靠小船的河浜,故名“舟三浜”,后谐称“周山浜”。
梨花庄 位于北栅口之北,至迟在南宋时已有此地名。清康熙年间这里成为豪富沈万三的别圃“广五十亩,中有天绘楼最胜。万三有妾名贞香者,性爱梨花,遍植焉”。
尤图里 无锡东郊的尤图里,又名尤渡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尤袤的后人聚居地。明代以前,无锡城外有东西两条主要河道,即东廻溪,西梁溪。明宣德年间,巡抚周忱整田平地,取三墩之土填塞廻溪,变为耕田。如今,人们已不知廻溪这一名字了,现东郊锡沪路旁,尚存“三墩凹”地名。宋元之际,尤氏后人在廻溪畔兴建园林。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尤居敬又扩建园林,建造书堂。在凿池沼掘地时,挖到一方石板,遂命工匠勿动。当晚,尤独自前去发掘,待掀开石板,两罐白金赫然眼前,每罐足有百两之多。尤念及先辈嘱咐:“临财勿苟得”。便覆盖如初。洪武十三年(1380),无锡大旱,颗粒无收,农村发生饥荒,尤居敬便取出白金,以高价购进粮食,在门口施粥。他的两次赈灾,救活百姓无数,乡民感激不尽!称其所住地为“尤图”,以志不忘。
古竹 位于马山冠嶂峰北侧。因生长着大量的竹子,后人便将此地称为古竹。是马山岛上最大的一个集镇。
西仓 为自然镇,在今鸿山街道西北部。古称版村。宋时司马温公之孙迁居于此,称东庄司马,建西仓于版桥,遂将版桥改称为西仓。西仓蔡氏为无锡最早蔡氏之一。
野花园 原名夜花园,辛亥革命后邑人杨翰西在此建造花园,因地处郊野,以供纱厂工人夜间休闲活动,故又名野花园。
西林 原在胶山南麓,安镇之西北。明嘉靖年间富豪安国始建西林苑而得名。
黄土塘 是东湖塘镇北部的一个自然镇。现已命名为无锡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黄土塘西瓜很有名,“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故居就在此老街上。
寺头 在无锡北乡西漳之东。古代居民定居在原保宁寺之南头,后发展成集镇,此地因而称之为寺头。
五牧驿 古代无锡地区驿站之一,驿道沿着大运河塘岸,宽阔平坦,可容五马并驰,因而得名。五牧地处无锡市洛社镇西约9里处。南宋末年,文天祥的两位部将尹玉、麻士龙曾拒元兵战死于此,留下了“英雄战攻驻守之迹”。明清之季在这里设有驿站,由于五牧东至无锡、西至常州均为45里,因而有“五牧两头长”之称。
匡村 在杨市镇(今属洛社镇),是一自然集镇。著名实业家匡仲谋和锡剧名艺人匡耀良都是匡村人。1906年由匡仲谋创办的匡村中学老校舍还较完整地保存在省锡中之内。为市级文保单位。
礼舍 在玉祁街道南部,是一自然集镇。具有1100年的历史,肇始于南宋,自古就为锡邑北乡重镇。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都是礼舍人。现已列为无锡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大墙门 在原硕放乡。明代邹姓富豪所建豪宅外墙,故名。
寨门 古镇名。位于张泾桥镇之北与江阴河塘桥接界处之南。元末张士诚部将莫天佑在此安营扎寨,因而得名。汉代高士严子陵后裔在此居住繁衍,故此地严姓居多。革命家严朴出生成长于此。
严氏家谱
本文2023-11-22 14:34: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0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