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分悬赏!!!有关<水浒传>的!!求大家帮帮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3收藏

50分悬赏!!!有关<水浒传>的!!求大家帮帮忙!!!!,第1张

1鲁达的性格特点

(1)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

鲁达这一性格是贯穿始终的。

从他对待金家父女和郑屠的不同态度就可以充分看出。当他倾听了金家父女对郑屠的血泪控诉后,就非常同情关心他们,主动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而对郑屠则怒不可遏,当即就要去打死他。由于史进、李忠的竭力劝阻才暂时按下心头怒火。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鲁达来到郑屠肉铺,以买肉为名,当众戏弄郑屠,杀他的威风,激他与自己斗打。

在“拳打”时,对郑屠采取“应口”要打,“讨饶”也要打的不调和态度,三拳便将他打死,为民除了害。鲁达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与郑屠也无个人恩怨,他的作为充分表现了他爱憎分明的立场,见义勇为的高贵品质和对受压迫者扶危济困,对压迫者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2)慷慨大方,重义疏财。

了解了金家父女的不幸遭遇后,虽然自己与他们非亲非故,却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老盘缠让他们回东京。当李忠不爽利地只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

天机星智多星吴 用 郓城县人,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财主家门馆教授。智取生辰纲的组织者,上山寨后为掌管机密二军师之一。

天魁星呼保义宋 江 郓城县宋家村人,表字公明,排行第三,面黑身矮,为人仗义疏财, 有组织和指挥能力;有浓厚忠君思想。在家大孝,人唤孝义黑三郎,江湖上唤作山东及时雨。精通刀笔,纯熟吏道,曾任郓城县押司,后因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等人救上梁山。晁盖身亡后任梁山寨寨主。梁山泊总兵二都头之一。

天伤星行者武 松 清河县人,排行第二,江湖上人称武二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抚拳成人。景阳岗打虎后任阳谷县都头,后因斗杀西门庆、潘金莲刺配孟州,又因血溅都监府逃至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其性格特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从为兄报仇开始,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的一个。

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 张青之妻,人唤母夜叉,学得父亲本事,在十字坡与丈夫经营黑店。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四店打听消息、邀请来宾八头领之一。

天速星神行太保戴 宗 吴用至友,江州两院押牢节级,通道术,腿缚两个甲马,日行八百里,夜行一千里,人称神行太保。江州劫法场后上梁山,为山寨总探声息头领。

天杀星黑旋风李 逵 沂水县百丈树人,因打死人流亡他乡,在江州做小牢子。大闹江州后救出宋江、戴宗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其性格特点:和鲁智深同样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先比又有些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地贼星鼓上蚤时 迁 高唐州人,流落蓟州,做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勾当,吃了官司为杨雄所救。三打祝家庄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军中走报机密步军四头领之一。

第001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002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003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004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005回 九纹龙剪迳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第006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007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008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009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010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011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012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013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第014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第015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016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第017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018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聚义

第019回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第020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第021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仝义释宋公明

第022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023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第024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妇药鸩武大郎

第025回 郓哥大闹授官厅 武松斗杀西门庆

第026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五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第027回 武松威镇平安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第028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029回 施恩三进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第030回 张都兼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第031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第032回 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

第033回 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

第034回 石将军村店寄书 小李广梁山射雁

第035回 梁山泊吴用举戴宗 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第036回 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夜闹浔阳江

第037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跳

第038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言

第039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第040回 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第041回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第042回 假李逵剪迳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第043回 锦豹子小径逢戴宗 病关索长街遇石秀

第044回 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

第045回 病关索大闹翠屏山 拚命三火烧祝家店

第046回 扑天雕双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第047回 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二打祝家庄

第048回 解珍解宝双越狱 孙立孙新大劫牢

第049回 吴学究双用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第050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

第051回 李逵打死殷天锡 柴进失陷高唐州

第052回 戴宗智取公孙胜 李逵斧劈罗真人

第053回 入云龙斗法破高廉 黑旋风探穴救柴进

第054回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

第055回 吴用使时迁盗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第056回 徐宁教使钩镰枪 宋江大破连环马

第057回 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

第058回 吴用赚金铃吊挂 宋江闹西岳华山

第059回 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

第060回 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渡

第061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场石秀跳楼

第062回 宋江兵打北京城 关胜议取梁山泊

第063回 呼延灼夜月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第064回 托塔天王梦中显圣 浪里白跳水上报冤

第065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

第066回 宋江赏马步三军 关胜降水火二将

第067回 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第068回 东平府误陷九纹龙 宋公明义释双枪将

第069回 没羽箭飞石打英雄 宋公明弃粮擒壮士

第070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惊恶梦

第071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宋公明慷慨话宿愿

第072回 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

第073回 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泊双献头

第074回 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

第075回 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谤徽宗

第076回 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公八卦阵

第077回 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两嬴童贯

第078回 十节度议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败高太尉

第079回 刘唐放火烧战船 宋江二败高太尉

第080回 张顺凿漏海鳅船 宋江三败高太尉

第081回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计赚萧让

第082回 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第083回 宋公明奉招破大辽 陈桥驿滴泪斩小卒

第084回 宋公明兵打蓟州城 卢俊义大战玉田县

第085回 宋公明夜度益津关 吴学究智取文安县

第086回 宋公明大战独鹿山 卢俊义兵陷青石峪

第087回 宋公明大战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将

第088回 颜统军阵列混天像 宋公明梦授玄女法

第089回 宋公明破阵成功 宿太尉颁恩降诏

第090回 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镇燕青遇敌

第091回 宋公明兵渡黄河 卢俊义赚城黑夜

第092回 振军威小李广神箭 打盖郡智多星密筹

第093回 李逵梦闹天池 宋江兵分两路

第094回 关胜义降三将 李逵莽陷众人

第095回 宋公明忠感后土 乔道清术败宋兵

第096回 幻魔君术窘五龙山 入云龙兵围百谷岭

第097回 陈观谏官升安抚 琼英处女做先锋

第098回 张清缘配琼英 吴用计鸩邬梨

第099回 花和尚解脱缘缠井 混江龙水灌太原城

第100回 张清琼英双建功 陈观宋江同奏捷

第101回 谋坟地阴险产逆 踏春阳妖艳生奸

第102回 王庆因奸吃官司 龚端被打军师犯

第103回 张管营因妾弟丧身 范节级为表兄医脸

第104回 段家庄重招新女婿 房山寨双并旧强人

第105回 宋公明避暑疗军兵 乔道清回风烧贼寇

第106回 书生谈笑却强敌 水军汩没破坚城

第107回 宋江大胜纪山军 朱武打破六花阵

第108回 乔道清兴雾取城 小旋风藏炮击贼

第109回 王庆渡江被捉 宋江剿寇成功

第110回 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东京城献俘

第111回 张顺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润州城

第112回 卢俊义兵分宣州道 宋公明大战毗陵郡

第113回 混江龙太湖小结义 宋公明苏州大会垓

第114回 宁海军宋江吊孝 涌金门张顺归神

第115回 张顺魂捉方天定 宋江智取宁海军

第116回 卢俊义分兵歙州道 宋公明大战乌龙镇

第117回 睦州城箭射邓元觉 乌龙镇神助宋公明

第118回 卢俊义大战昱岭关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第119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

第120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天富星 扑天雕-李 应

天满星 美髯公-朱仝

天孤星 花和尚-鲁智深

天伤星 行 者-武 松���

天立星 双枪将-董平

天捷星 没羽箭-张 清���

天暗星 青面兽-杨 志

天佑星 金枪手-徐宁

天空星 急先锋-索 超

天速星 神行太保-戴 宗��

天异星 赤发鬼-刘唐

天杀星 黑旋风-李 逵���

天微星 九纹龙-史 进

天究星 没遮拦-穆弘

天退星 插翅虎-雷 横

天寿星 混江龙-李 俊���

天剑星 立地太岁-阮小二

天平星 船火儿-张 横���

天罪星 短命二郎-阮小五

天损星 浪里白跳-张顺

天败星 活阎罗-阮小七

天牢星 病关索-杨 雄���

天慧星 拚命三郎-石秀

天暴星 两头蛇-解 珍���

天哭星 双尾蝎-解 宝

天巧星 浪 子-燕青

地魁星 神机军师-朱 武

地煞星 镇三山-黄 信���

地勇星 病尉迟-孙立

地杰星 丑郡马-宣 赞���

地雄星 井木犴-郝思文���

地威星 百胜将-韩滔

地英星 天目将-彭 玘���

地奇星 圣水将-单廷珪���

地猛星 神火将-魏定国

地文星 圣手书生-萧 让��

地正星 铁面孔目-裴 宣��

地阔星 摩云金翅-欧鹏

地阖星 火眼狻猊-邓 飞��

地强星 锦毛虎-燕 顺��

地暗星 锦豹子-杨林

地轴星 轰天雷-凌 振��

地会星 神算子-蒋 敬���

地佑星 小温侯-吕方

地佑星 赛仁贵-郭 盛���

地灵星 神 医-安道全���

地兽星 紫髯伯-皇甫端

地微星 矮脚虎-王 英���

地慧星 一丈青-扈三娘���

地暴星 丧门神-鲍旭

地然星 混世魔王-樊 瑞��

地猖星 毛头星-孔 明���

地狂星 独火星-孔亮

地飞星 八臂那吒-项 充��

地走星 飞天大圣-李 衮��

地巧星 玉臂匠-金大坚

地明星 铁笛仙-马 麟���

地进星 出洞蛟-童 威���

地退星 翻江蜃-童猛

地满星 玉幡竿-孟 康��

地遂星 通臂猿-侯 健���

地周星 跳涧虎-陈达

地隐星 白花蛇-杨 春

地异星 白面郎君-郑 天��

地理星 九尾龟-陶宗旺

地俊星 铁扇子-宋 清��

地乐星 铁叫子-乐 和

地捷星 花项虎-龚旺

地速星 中箭虎-丁得孙

地镇星 小遮拦-穆 春���

地稽星 操刀鬼-曹正

地魔星 云里金刚-宋 万��

地妖星 摸着天-杜 迁

地幽星 病大虫-薛永

地伏星 金眼彪-施 恩

地空星 小霸王-周 通���

地僻星 打虎将-李忠

地全星 鬼脸儿-杜 兴���

地孤星 金钱豹子-汤 隆

地角星 独角龙-邹润

地短星 出林龙-邹 渊

地藏星 笑面虎-朱 富���

地囚星 旱地忽律-朱贵

地平星 铁臂膊-蔡 福���

地损星 一枝花-蔡 庆

地奴星 催命判官-李立

地察星 青眼虎-李 云

地恶星 没面目-焦 挺���

地丑星 石将军-石勇

地数星 小尉迟-孙 新���

地阴星 母大虫-顾大嫂

地刑星 菜园子-张青

地壮星 母夜叉-孙二娘

地劣星 活闪婆-王定六���

地健星 险道神-郁保四

地耗星 白日鼠-白 胜���

地贼星 鼓上蚤-时 迁

地狗星 金毛犬-段景住

  柴氏改姓有卢,林,张,潘,崔,殷,邱7姓 1柴姓改姓卢: 磐安"九支卢",出自宋工部尚书越国公卢琰。宋初,卢琰"挟孤、义不臣宋"而退隐灵山(今浙江省磐安县新渥、深泽一带),九个儿子自此繁衍,成为卢姓在浙江的始祖。 卢琰生于公元900年,祖籍河南洛阳玉川,祖上三代为唐朝宰相,父亲文纪,为后唐清泰间越州刺史。到了后汉,卢琰开始进入仕途,成为郭威手下大将。后汉隐帝刘永佑继位,荒*无道,听信佞言,滥杀无辜,将边疆重将郭威家眷扣押为质,想召回郭杀之。郭威得知,十分吃惊,急忙召集众将商议。卢琰进言:"隐帝无道,后汉气数已终。与其回京受缚,不如率兵讨伐。"于是郭威率军回京,隐帝驾崩,郭威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封卢琰为尚书,辅佐后周。 郭威死后,传位于继子柴荣,史称周世宗。世宗授卢琰为检典尚书,并封为"荣禄大夫上柱国赞治尹开国上将军""食禄三千七百户,赐金绯鱼袋。"当时,除卢琰外,赵匡胤也是周世宗柴荣的结交,深得信任。卢、赵二人被周世宗称为"股肱"。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驾崩,太子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一时间,孤儿寡母,权威难展,朝权被赵匡胤、陶谷等所掌握。次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 不日,宋太祖摆驾入朝,反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皇太后为周太后,柴宗训只得身着白衣出宫。太祖入皇宫,六宫迎拜。太祖见有两个小孩由宫人抱着,也在下跪之列。便问是何人,原来是柴荣的两个皇子:纪王、蕲王。太祖大怒,令左右侍卫诛杀之,两皇子被捉押出宫,一路惊恐哀号不止,宫内上下大惊失色。此时,卢琰挺身而出,冒死向赵匡胤进言说:"昔时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赵匡胤听后,便问大臣潘美,潘美支吾着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不安耳。"太祖此时又见卢琰脸色铁青,圆眼相瞪,只得暂将两位皇子追回不杀。不久,卢琰为留柴氏一脉,暗将蕲王柴诲抱回府中抚养。 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皆不知其母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太祖即位,诏赐皇孙名谊,赠左骁卫大将军;诚,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 显德三年,群臣请封宗室,世宗以谓为国日浅,恩信未及于人,而须功德大成,庆流于世,而后议之可也。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诸子。又诏曰:"父子之道,圣贤不忘,再思天阏之端,愈动悲伤之抱。故皇子左骁卫大将军谊、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诚等,载惟往事,有足伤怀,宜增一字之封,仍赠三台之秩。谊可赠太尉,追封越王;诚太傅,吴王;諴太保,韩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 六年,北复三关,遇疾,还京师。六月癸未,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而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 此时,宋太祖深知帝位未固,便千方百计笼络人才,特别是卢琰这位"三朝元老",便不断对他升封、嘉奖。建隆二年十月十一日,太祖下旨敕封卢琰:"朕惟立国以仁,维国以义,上下之间各得其分。惟尔抚军琰,赋军养民不惮,整军卫民而民不怨,甚得治体。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今特效尔工部尚书便宜行事开国上将军。汝当益励厥志益修厥德,可以前件奉敕。右牒至奉行敕命。"次年五月三日,又提御笔称赞卢琰:"貌端而古,学博而优。三登虎榜,一占鳌头。事亲竭力,政治有谋。孝哉人子,忠矣公侯。呈吁图其像,而赞其德。俾见者仰,高风而佳誉永留!"同年十月初一,又为卢琰封赏敕命:"朕惟以工部尚书卢琰,寄之以重任,公卢琰发身贤科,历任前职历岁已久,克有劳功。书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特进尔荣禄大夫便宜行事开国上将军,封越国公。汝当益修厥德,恪守尔职,可以前件奉敕如右牒至奉行敕命。"至此,太祖对卢琰公官封极品,爵为国公,恩赐之隆已无可复加。

  作者: 平阳郡柴氏 2006-2-11 08:56 回复此发言

  2 柴氏改姓有卢,林,张,潘,崔,殷,邱7姓

  然而,卢琰对宋太祖的恩宠看得很淡,而内心对后周皇帝忠心不二,抱着"柴周大臣义不臣宋"大志不动摇。因此,对宋太祖的恩宠,处处倍加小心,并为抚养蕲王殚精竭虑。当宋太祖在处理了恭帝和纪王后,又追究蕲王下落时,卢琰觉得麻烦将要临头了,于是,他与柴世宗的驸马孙帷温(浙江永康人)密谋,将柴熙诲收为义子,改名为卢璇,同时向宋太祖提出了归农致仕的要求。决定退出朝廷远遁山林。 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同意了卢琰的要求。临别时,宋太祖亲作《御赐功臣卢琰致仕赠别诗并序》:"朕以卿尚书卢琰老成历练,欲藉以弼成至治。卿乃起空谷白驹之想,为林泉自适之谋,难为强留之计,然君臣之份恶可恝然,故赐汝以诗,以光来裔。袖手长才世路轻,爱闲那肯鬻荣名。桂冠使欲辞丹阙,策杖还归老故城;适意不论三仕喜,传家惟有十分情。林间佳趣真恬退,好向廉泉自濯缨。" 于是,卢琰如同出笼之乌,与孙帷温一起率全家老少,挟蕲王柴熙诲连夜出京城,过临安,不久来到了灵山(今翠峰山)之麓(今新渥镇大山下一带)长期隐居。据传,当时正是冰天雪地的日子,宋太祖追查蕲王的下落,于是怀疑到与卢琰归农有关,马上派追兵追查。卢琰等从东阳方向进入灵山一带,为了躲开追兵,把靴子倒回来穿上,故意在雪地上留下向山外行走的脚印,当追兵赶到时,见这里杏无人烟,只有茫茫雪野和一谷觅食的麻雀的叫声,而行人的脚印也是向外走的,便离开了。 就这样,一行人躲进了这里,避过了追兵。卢琰见峰峦叠翠,环境幽雅,正合自己躬耕垄亩的性情,便在此定居下来,并把这个地方称为"朵山",意即"躲"山,解放后,谐音改为"大(浙江方音:do)山下"。据《大山卢氏宗谱》谱序载:"……越国公始居汴,为后周工部尚书,有政绩禅,宋后迁居婺之灵山,灵山者卢氏发祥之地也。自越国公而上皆缺而不书,古籍无所稽,略其所当略也;自越国公而下,支派世系近而可考,详其所当详也……"记述了越国公迁居灵山的史实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从此,卢琰"义不臣宋"的侠肝义胆成为后人传扬的美德。 据记载,卢琰隐居灵山五年后,为使宋太祖彻底放弃对自己的牵制,巧妙地让儿子们和地方官上表,奏明"卢琰已死"。宋太祖接报派使臣中书省侍郎李克明来灵山吊唁,祭文曰:"窃维卢琰历事吾朝累建劳绩于时有年,嗣朕在位,实公匡辅,忠义可嘉,方期上柱国家岂意溘然先朝露讣闻不胜哀悼,今特遣官谕祭,以示异恩……",对卢琰作了很高评价。 此后,卢谈便安心地开始了开发灵山这片沃土的家园。据《大山卢氏家乘旧序》载: "……其乡多朴茂之风,公建塾于斯,设教廷师课诸孙子,乡之后秀者从之益众,而又以德化人,一时风俗美而人才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卢琰也慢慢地改变了对宋室一统天下的看法,使他从"不食宋粟"的思想转变为拥护大宋统一天下的爱国情怀,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培养人才进行了努力,不仅使其"九子具将相之才以备朝廷之用",而且建塾廷师,谋及乡民子弟,以德化人,使乡内风俗大变。他在《七叠飞泉》一诗中写道:"连云飞瀑挂前空,水脉潜穿七窍通。指日朝宗归大海,早将兵甲洗辽东。"充分表露了他对统一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以及对宋兵收复辽东统一大业指日可待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灵谷锄云》诗中,他又写道: "荷锄木柄不须长,觅种灵山别有方。种得云中双白璧,琢成瑚琏献君王。"进一步表达了他隐居灵山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的信心和决心。到了宋开宝丙子年(976年),宋太祖驾崩,此时的卢琰早已转变了对他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并赋《横山晚笛》一首:"牧童牛背日将曛,短笛摧残几片云。莫道山中无宁戚,重歌白石忆明君。"横山斜亘,晚笛催人,一名大臣对明君的缕缕思念之情不禁溢于言表。 八年后,即宋雍熙乙酉年(公元985年),卢琰病逝,葬于灵山南麓。据传,越国公卢琰墓规模宏大,经千余年而不损。"九支卢"即卢琰的九个子女蕃衍出的九个支派,《大山卢氏宗谱》载:"……(卢公)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以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卢锦许配给蕲王柴熙诲(即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然后,分支蕃衍。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卢公载下了一棵榧树,九子又分别在大山下村口种植了一棵枫树。自此,一棵榧树和九棵枫树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雪雨,郁郁滴翠。可惜到了"文革"期间,卢公所遗之物概莫能外,一律被砸毁、损坏,就连这幸存的几棵古枫树也被当作补贴集体开支砍伐掉了。

  作者: 平阳郡柴氏 2006-2-11 08:56 回复此发言

  3 柴氏改姓有卢,林,张,潘,崔,殷,邱7姓

  钟灵毓秀的灵山之麓,卢琰公的遗风今何在?如今的大山下村,村口一排11间的长廊好象还在叙说着悠悠往事。"耕读世源"四个字散发着远古的芳香,只是廊柱上的对联已被斧凿得遍体鳞伤。一口约300平方米的池塘依然碧波荡漾,也许还能映照出当年卢公的忠肝义胆、高节清风。 2,柴姓改姓潘: 新、旧《五代史》上都说:"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下面的两个儿子)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后)汉诛……世宗崩,梁王(宗训)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封纪王……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于是,"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遂成千古之谜,他们到底去了哪儿呢? 2001年7月2日,祝志平先生在新疆克拉玛依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卢苗安博士相遇,揭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卢苗安博士正是柴荣第七子熙诲的后代,他提供的《 卢村志》对柴熙诲改姓为卢、改名为璇有着详细的记载--- 陈桥兵变后,恭皇帝被封为郑王,公卿大臣皆承旧职。宋太祖见熙谨、熙诲仍在宫中,就问诸臣:"此复何待?"此时,太祖的左右侍卫意欲斩之。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潘美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不过历史上的潘美并不像戏剧中的潘仁美那样大奸大恶)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汝也以为不可吗?"潘美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太祖听后,就收回了成命。事后,潘美抱养了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卢琰抱养了柴熙诲。 (宋)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德按:后周世宗名荣,为后周太祖之养子,本姓柴,以功封晋王,即位后,伐辽,取瀛、莫、易之地,以赵匡胤为「都检点」。六月崩,恭帝宗训立,陈桥兵变,赵匡胤取而代之,国号宋。世宗之子乃后周世宗之后裔。)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赵普等,普等曰:「去之!」(按赵普为胤幼时师,与周无渊源故主杀之。)潘美与一帅在后不语,太祖召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剌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无兄弟,其后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於其家人。(按:惟吉,王銍默记作惟正。) 宋 王巩 随手杂录 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废之后居住的天清寺,周恭帝的宫人们一齐跪拜,有一宫人抱着两个小孩也跪拜在地。宋太祖一问,知道是柴世宗的两个小儿子,很不耐烦,"留着他们干什么!"他的随从当即把这两个小孩提了出去。潘美用手掐着柱子,低头不语。宋太祖问:"你认为我这样做不对吗?"潘美说:"我岂敢说您不对,只是觉得于理不安。"宋太祖觉出不妥,立即把两个孩子叫回来,并把一个赐给潘美收养。潘美对待这个孩子和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这个孩子始终以潘美为父,这就是潘惟正。 后周纪王柴熙谨被潘美收养,改名潘维正(一说潘维吉),潘维吉为刺史(将军),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宋开国功臣潘美从孙。仁宗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转提点广西、湖北刑狱。因平邵州蛮之叛,破其围峒九十,徒知滑州,改湖北转运使、知桂州。入为司封郎、知昭问馆,历度支监铁副使、知河中府,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于70。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旁务,用当其才。 潘夙子潘必正为举人,词人《潘必正词选》   作者:潘必正 , 杨柳枝 , 踏莎行 ,鹧鸪天 又说为宋朝丞相潘必正

  作者: 平阳郡柴氏 2006-2-11 08:56 回复此发言

  4 柴氏改姓有卢,林,张,潘,崔,殷,邱7姓

  金舟-->赵匡胤-->第三十五章 宋太祖登极 潘美为他取名呈吉,后来也官至刺史,潘呈吉的孙子潘夙,为宋神宗时名将,人们都以为是潘美从孙,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竟是柴世宗的后代呢这些都是后话。 3,柴姓改姓林: 周世宗柴荣皇帝弟兄五人:一曰柴穆,二曰柴茂,三曰柴荣皇帝,四曰柴华,五曰柴贵周世宗柴荣皇帝的父亲兄妹三人:一曰柴守礼(柴荣皇帝的父亲),二曰柴守义(柴禹锡的父亲),三曰柴守玉(周太祖郭威的圣穆皇后), 周世宗柴荣皇帝有三皇后:一曰刘皇后,二曰大符皇后,三曰小符皇后,贵妃有:一曰杜贵妃,二曰秦贵妃。 柴穆的后代改姓林。 百姓寻根,濯田天子地,●林东祥 距长汀县濯田集镇不远有一座小山岗,看似普普通通,平淡无奇,但日夜不息的客家母亲河在她身边柔柔地流淌。登上山岗,远山含黛,逶迤腾跃,人间饮烟,生意盎然,这里就是闽西武平、长汀、上杭济南郡林氏心中的圣地--先祖五代周恭帝宗训公长眠的地方--天子地。 在客家话里,"地"有两种意思,一指地方、地点,另一指坟墓,濯田天子地当为后一种意蕴。 唐朝崩溃以后,中国陷入了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周朝(951-960年)是五代中最后一个王朝,周太祖郭威出身贫苦,励精图治,公元954曛芴�姹溃�遄庸�本姓柴)继位(周世宗),周世宗年轻有为,改善政治,训练军队,整纲肃纪,颇得民意。可惜于公元959年,事业未竟,暴病而终,年仅39岁。其子宗训年7岁,继帝位(周恭帝),翌年,周朝殿前都检点 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拥赵匡胤为帝,周朝灭,宋朝兴。 据林氏族谱记载,柴宗训叔侄为避免宋朝的迫害,辗转逃往闽侯济南山,当时闽侯(福州)是南唐之地,后宋灭南唐,林宗训一脉又开始艰辛苦难的逃亡历程,最后栖居于更偏僻的大山之中,长汀濯田有宗训公祠,东南方有天子地(宗训公墓)可为佐证。 柴天福也是为避祸改姓林 :因柴氏兄弟柴天寿在朝中闯祸,明相刘伯温举保柴氏三兄弟带兵到贵州安顺驻守边关,实行当时中央"屯田驻兵"政策,战斗胜利后,为避祸朝庭迫害,柴天福改姓林,柴天寿改姓殷。二弟柴天德是皇上亲信不改姓。拟四十辈字辈,子孙后代互相认,这是贵州平阳郡柴姓家谱有记载的。 根据《宋史》记载,将上采姚、姒之旧,略循周、汉之典,详其世嫡,优以公爵,异其仕进之路,申以土田之锡,俾庙寝有奉,飨祀不辍,庶几乎《春秋》通三统、厚先代之制矣。宜令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亲奉周室祀事。如白身,即与京主簿,如为班行者,即比类换文资,仍封崇义公,与河南府、郑州合入差遣,给公田十顷,专管勾陵庙。应缘祭飨礼料所须,皆从官给。如至知州资序,即别与差遣,却取以次近亲,令袭爵授官,永为定式。」八月,太常礼院定到内殿崇班、相州兵马都监柴咏于柴氏诸族最长,诏换殿中丞,封崇义公,签书奉宁军节度判官事,以奉周祀。又以六庙在西京,而岁时祭飨无器服之数,令有司以三品服一、四品服二及所当用祭器给之。 熙宁四年,西京留司御史台司马光言:「崇义公柴咏祭祀不以仪式。周本郭姓,世宗后侄,为郭氏后。今存周后,则宜封郭氏子孙以奉周祀。」帝阅奏,问王安石,安石曰:「宋受天下于世宗,柴氏也。」帝曰:「为人后者为之子。」安石曰:「为人后于异姓,非礼也。虽受天下于郭氏,岂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帝然之。五年正月,柴咏致仕。咏长子早亡,嫡孙夷简当袭。太常礼院言夷简有过,合以次子西头供奉官若讷承袭。诏以若讷为卫尉寺丞,袭封崇义公,签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 政和八年,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绍兴五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淳佑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 4,柴姓改姓张: 旋风柴进(小旋风柴进的老师)改姓张,旋风柴进为避祸驻进沧州柴家庄,并且教小旋风柴进武功,后改姓张名进 5,柴姓改姓殷: 柴天寿也是为避祸改姓殷 , 因柴氏兄弟柴天寿在朝中闯祸,明相刘伯温举保柴氏三兄弟带兵到贵州安顺驻守边关,实行当时中央"屯田驻兵"政策,战斗胜利后,为避祸朝庭迫害,柴天福改姓林,柴天寿改姓殷。二弟柴天德是皇上亲信不改姓。拟四十辈字辈,子孙后代互相认,这是贵州平阳郡柴姓家谱有记载的。 6,柴姓改姓崔: 明朝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树移民,柴氏三弟兄来到周口,为驻一个村庄,老大姓柴,老二姓姑家姓崔,老三姓舅家姓邱,所以有三姓同宗同祖同坟的来历 7,柴姓改姓邱: 明朝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树移民,柴氏三弟兄来到周口,为驻一个村庄,老大姓柴,老二姓姑家姓崔,老三姓舅家姓邱,所以有三姓同宗同祖同坟的来历

  作者: 平阳郡柴氏 2006-2-11 08:56 回复此发言

  不再百家姓中

  柴姓出自:

  焦作柴姓,柴姓,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据《通志》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姓考》载:“齐大夫高张食采于柴,因氏。”又《千家姓》载:“平阳郡。”焦作柴氏为明初平阳郡洪洞柴家垣(庄)移民。

  河南省焦作柴氏村庄有: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柴村) ,获加县中和镇小营村(柴村) , 原阳县师寨乡柴庄村,温县招贤乡龙渠村(柴村), 温县温泉镇柴门庄 ,温县北冷乡北冷村,河南省博爱县阳庙镇阳邑村(柴村), 博爱县许良镇三栗庄(柴村),济源市有三个柴家庄:邵原镇柴家庄村,思礼乡西柴庄村,天坛街道柴庄居委会,武陟城关柴徐村,武陟大封南催庄,武陟大封老催庄村,武陟三阳柴尚村,沁阳柴村,太康柴庄(分迁出)等十几个村庄,人口五万。

  焦作古称怀庆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它的地理范围大致就是现在河南省焦作市的行政区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这样解释:“怀庆,汉河内郡,后魏置怀府,元改曰怀庆路,明曰怀庆府,清因之。属河南省,民国废。治河内,即今河南沁阳县。”它所辖地区包括今天的沁阳市、温县、济源市、孟州市、原阳县、武陟县、博爱县、修武县及焦作市的其他部分地区。怀庆府所辖地区都有悠久的历史。如温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解释说:“周畿内国。《左传•隐公三年》:‘郑祭足师,取温麦。’(《杜注》:‘今河内温县。’)”古代中国是“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被奉为最神圣的国事,祭品选用温县之小麦是有讲究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修武条:“《韩诗外传》:‘周武王伐纣,勒名于宁,因名修武。’《韩非子》也有记载。怀庆曾出现过司马懿(温县)、韩愈(孟州市)、李商隐(沁阳市)、郭熙(武陟)、张渭(修武)、朱载堉(博爱)等历史名人,陈氏太极拳、四大怀药、怀梆戏、竹林七贤、愚公移山等也都出现在这里。历史上,怀庆的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京汉铁路未通以前,为由京入陕之孔道……山西商货之南下者皆出于此。”而晋商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据了十分辉煌的地位。另外这一地区还有很多考古发现。比如说汉献帝被贬为山阳公,封地就在焦作,山阳城遗址还在,焦作现在仍然使用别称——山阳城。另外经考证证明,焦作地区曾是商朝的都城,乱了商纣王朝纲的妲己就是焦作人。这些都说明怀庆地区文化的源远流长,经济的繁荣兴旺,笔者就把该地区的土著语言称作“怀庆方言”。

  林改柴氏三度为王

  柴氏的重要一支、由林氏改姓柴氏,这支柴林氏三度为王:《福建柴林氏》载:“闽林始祖林禄10世孙林英,由莆田北螺(今莆田县西天尾镇林峰村)迁居洪州鄱阳(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波阳县),生子名士弘。

  隋末,林士弘加入江西饶州操师乞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操师乞死后,军中拥立大将军林士弘为主帅,拥兵十多万,于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属)称南越王,寻建国称大楚,年号太平,(616年,隋大业十二年)。进军临川、庐陵、南康、宜春,北至九江,南至番禺,各地豪杰争起,杀隋守令官,望风归附。后来,这个楚国被新兴的唐朝消灭,太平年号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七年。

  林士弘当了七年皇帝之后,他的十三世孙也当了五年皇帝。

  楚为唐扑灭了,士弘的家属逃匿于浙江武林山中,改姓为柴。其十二世孙柴守礼,有妹嫁与郭威(即后周太祖)为皇后,郭威无子,过继守礼的儿子柴荣,嗣立为帝,即史称的柴世宗(955-959在位)。及世宗病卒,子柴宗训出生才数月,嗣位,即后周恭帝。可是柴荣的生前好友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逼柴家寡妇孤儿“禅让”天下给他。宋朝封柴宗训为“郑王”,其母为“先后”。

  柴氏改姓有卢,林,张,潘,崔,殷,邱7姓

  目录[隐藏]

  柴姓改姓卢

  柴姓改姓潘

  柴姓改姓林

  柴姓改姓张

  柴姓改姓殷

  柴姓改姓崔

  柴姓改姓邱

  柴姓起源

  历史名人 柴姓改姓卢

  柴姓改姓潘

  柴姓改姓林

  柴姓改姓张

  柴姓改姓殷

  柴姓改姓崔

  柴姓改姓邱

  柴姓起源

  历史名人

  [编辑本段]柴姓改姓卢

  磐安“九支卢”,出自宋工部尚书越国公卢琰。宋初,卢琰“挟孤、义不臣宋”而退隐灵山(今浙江省磐安县新渥、深泽一带),九个儿子自此繁衍,成为卢姓在浙江的始祖。 卢琰生于公元900年,祖籍河南洛阳玉川,祖上三代为唐朝宰相,父亲文纪,为后唐清泰间越州刺史。到了后汉,卢琰开始进入仕途,成为郭威手下大将。后汉隐帝刘永佑继位,荒*无道,听信佞言,滥杀无辜,将边疆重将郭威家眷扣押为质,想召回郭杀之。郭威得知,十分吃惊,急忙召集众将商议。卢琰进言:"隐帝无道,后汉气数已终。与其回京受缚,不如率兵讨伐。"于是郭威率军回京,隐帝驾崩,郭威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封卢琰为尚书,辅佐后周。 郭威死后,传位于继子柴荣,史称周世宗。世宗授卢琰为检典尚书,并封为"荣禄大夫上柱国赞治尹开国上将军""食禄三千七百户,赐金绯鱼袋。"当时,除卢琰外,赵匡胤也是周世宗柴荣的结交,深得信任。卢、赵二人被周世宗称为"股肱"。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驾崩,太子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一时间,孤儿寡母,权威难展,朝权被赵匡胤、陶谷等所掌握。次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 不日,宋太祖摆驾入朝,反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皇太后为周太后,柴宗训只得身着白衣出宫。太祖入皇宫,六宫迎拜。太祖见有两个小孩由宫人抱着,也在下跪之列。便问是何人,原来是柴荣的两个皇子:纪王、蕲王。太祖大怒,令左右侍卫诛杀之,两皇子被捉押出宫,一路惊恐哀号不止,宫内上下大惊失色。此时,卢琰挺身而出,冒死向赵匡胤进言说:"昔时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赵匡胤听后,便问大臣潘美,潘美支吾着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不安耳。"太祖此时又见卢琰脸色铁青,圆眼相瞪,只得暂将两位皇子追回不杀。不久,卢琰为留柴氏一脉,暗将蕲王柴诲抱回府中抚养。 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皆不知其母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太祖即位,诏赐皇孙名谊,赠左骁卫大将军;诚,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 显德三年,群臣请封宗室,世宗以谓为国日浅,恩信未及于人,而须功德大成,庆流于世,而后议之可也。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诸子。又诏曰:"父子之道,圣贤不忘,再思天阏之端,愈动悲伤之抱。故皇子左骁卫大将军谊、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诚等,载惟往事,有足伤怀,宜增一字之封,仍赠三台之秩。谊可赠太尉,追封越王;诚太傅,吴王;諴太保,韩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 六年,北复三关,遇疾,还京师。六月癸未,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而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 此时,宋太祖深知帝位未固,便千方百计笼络人才,特别是卢琰这位"三朝元老",便不断对他升封、嘉奖。建隆二年十月十一日,太祖下旨敕封卢琰:"朕惟立国以仁,维国以义,上下之间各得其分。惟尔抚军琰,赋军养民不惮,整军卫民而民不怨,甚得治体。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今特效尔工部尚书便宜行事开国上将军。汝当益励厥志益修厥德,可以前件奉敕。右牒至奉行敕命。"次年五月三日,又提御笔称赞卢琰:"貌端而古,学博而优。三登虎榜,一占鳌头。事亲竭力,政治有谋。孝哉人子,忠矣公侯。呈吁图其像,而赞其德。俾见者仰,高风而佳誉永留!"同年十月初一,又为卢琰封赏敕命:"朕惟以工部尚书卢琰,寄之以重任,公卢琰发身贤科,历任前职历岁已久,克有劳功。书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特进尔荣禄大夫便宜行事开国上将军,封越国公。汝当益修厥德,恪守尔职,可以前件奉敕如右牒至奉行敕命。"至此,太祖对卢琰公官封极品,爵为国公,恩赐之隆已无可复加。

  然而,卢琰对宋太祖的恩宠看得很淡,而内心对后周皇帝忠心不二,抱着"柴周大臣义不臣宋"大志不动摇。因此,对宋太祖的恩宠,处处倍加小心,并为抚养蕲王殚精竭虑。当宋太祖在处理了恭帝和纪王后,又追究蕲王下落时,卢琰觉得麻烦将要临头了,于是,他与柴世宗的驸马孙帷温(浙江永康人)密谋,将柴熙诲收为义子,改名为卢璇,同时向宋太祖提出了归农致仕的要求。决定退出朝廷远遁山林。 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同意了卢琰的要求。临别时,宋太祖亲作《御赐功臣卢琰致仕赠别诗并序》:"朕以卿尚书卢琰老成历练,欲藉以弼成至治。卿乃起空谷白驹之想,为林泉自适之谋,难为强留之计,然君臣之份恶可恝然,故赐汝以诗,以光来裔。袖手长才世路轻,爱闲那肯鬻荣名。桂冠使欲辞丹阙,策杖还归老故城;适意不论三仕喜,传家惟有十分情。林间佳趣真恬退,好向廉泉自濯缨。" 于是,卢琰如同出笼之乌,与孙帷温一起率全家老少,挟蕲王柴熙诲连夜出京城,过临安,不久来到了灵山(今翠峰山)之麓(今新渥镇大山下一带)长期隐居。据传,当时正是冰天雪地的日子,宋太祖追查蕲王的下落,于是怀疑到与卢琰归农有关,马上派追兵追查。卢琰等从东阳方向进入灵山一带,为了躲开追兵,把靴子倒回来穿上,故意在雪地上留下向山外行走的脚印,当追兵赶到时,见这里杏无人烟,只有茫茫雪野和一谷觅食的麻雀的叫声,而行人的脚印也是向外走的,便离开了。 就这样,一行人躲进了这里,避过了追兵。卢琰见峰峦叠翠,环境幽雅,正合自己躬耕垄亩的性情,便在此定居下来,并把这个地方称为"朵山",意即"躲"山,解放后,谐音改为"大(浙江方音:do)山下"。据《大山卢氏宗谱》谱序载:"……越国公始居汴,为后周工部尚书,有政绩禅,宋后迁居婺之灵山,灵山者卢氏发祥之地也。自越国公而上皆缺而不书,古籍无所稽,略其所当略也;自越国公而下,支派世系近而可考,详其所当详也……"记述了越国公迁居灵山的史实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从此,卢琰"义不臣宋"的侠肝义胆成为后人传扬的美德。 据记载,卢琰隐居灵山五年后,为使宋太祖彻底放弃对自己的牵制,巧妙地让儿子们和地方官上表,奏明"卢琰已死"。宋太祖接报派使臣中书省侍郎李克明来灵山吊唁,祭文曰:"窃维卢琰历事吾朝累建劳绩于时有年,嗣朕在位,实公匡辅,忠义可嘉,方期上柱国家岂意溘然先朝露讣闻不胜哀悼,今特遣官谕祭,以示异恩……",对卢琰作了很高评价。 此后,卢谈便安心地开始了开发灵山这片沃土的家园。据《大山卢氏家乘旧序》载: "……其乡多朴茂之风,公建塾于斯,设教廷师课诸孙子,乡之后秀者从之益众,而又以德化人,一时风俗美而人才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卢琰也慢慢地改变了对宋室一统天下的看法,使他从"不食宋粟"的思想转变为拥护大宋统一天下的爱国情怀,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培养人才进行了努力,不仅使其"九子具将相之才以备朝廷之用",而且建塾廷师,谋及乡民子弟,以德化人,使乡内风俗大变。他在《七叠飞泉》一诗中写道:"连云飞瀑挂前空,水脉潜穿七窍通。指日朝宗归大海,早将兵甲洗辽东。"充分表露了他对统一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以及对宋兵收复辽东统一大业指日可待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灵谷锄云》诗中,他又写道: "荷锄木柄不须长,觅种灵山别有方。种得云中双白璧,琢成瑚琏献君王。"进一步表达了他隐居灵山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的信心和决心。到了宋开宝丙子年(976年),宋太祖驾崩,此时的卢琰早已转变了对他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并赋《横山晚笛》一首:"牧童牛背日将曛,短笛摧残几片云。莫道山中无宁戚,重歌白石忆明君。"横山斜亘,晚笛催人,一名大臣对明君的缕缕思念之情不禁溢于言表。 八年后,即宋雍熙乙酉年(公元985年),卢琰病逝,葬于灵山南麓。据传,越国公卢琰墓规模宏大,经千余年而不损。"九支卢"即卢琰的九个子女蕃衍出的九个支派,《大山卢氏宗谱》载:"……(卢公)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以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卢锦许配给蕲王柴熙诲(即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然后,分支蕃衍。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卢公载下了一棵榧树,九子又分别在大山下村口种植了一棵枫树。自此,一棵榧树和九棵枫树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雪雨,郁郁滴翠。可惜到了"文革"期间,卢公所遗之物概莫能外,一律被砸毁、损坏,就连这幸存的几棵古枫树也被当作补贴集体开支砍伐掉了。

  钟灵毓秀的灵山之麓,卢琰公的遗风今何在?如今的大山下村,村口一排11间的长廊好像还在叙说着悠悠往事。"耕读世源"四个字散发着远古的芳香,只是廊柱上的对联已被斧凿得遍体鳞伤。一口约300平方米的池塘依然碧波荡漾,也许还能映照出当年卢公的忠肝义胆、高节清风。

  [编辑本段]柴姓改姓潘

  新、旧《五代史》上都说:"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下面的两个儿子)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后)汉诛……世宗崩,梁王(宗训)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封纪王……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于是,"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遂成千古之谜,他们到底去了哪儿呢? 2001年7月2日,祝志平先生在新疆克拉玛依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卢苗安博士相遇,揭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卢苗安博士正是柴荣第七子熙诲的后代,他提供的《 卢村志》对柴熙诲改姓为卢、改名为璇有着详细的记载--- 陈桥兵变后,恭皇帝被封为郑王,公卿大臣皆承旧职。宋太祖见熙谨、熙诲仍在宫中,就问诸臣:"此复何待?"此时,太祖的左右侍卫意欲斩之。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潘美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不过历史上的潘美并不像戏剧中的潘仁美那样大奸大恶)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汝也以为不可吗?"潘美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太祖听后,就收回了成命。事后,潘美抱养了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卢琰抱养了柴熙诲。 (宋)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德按:后周世宗名荣,为后周太祖之养子,本姓柴,以功封晋王,即位后,伐辽,取瀛、莫、易之地,以赵匡胤为「都检点」。六月崩,恭帝宗训立,陈桥兵变,赵匡胤取而代之,国号宋。世宗之子乃后周世宗之后裔。)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赵普等,普等曰:「去之!」(按赵普为胤幼时师,与周无渊源故主杀之。)潘美与一帅在后不语,太祖召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无兄弟,其后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於其家人。(按:惟吉,王铚默记作惟正。) 宋 王巩 随手杂录 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废之后居住的天清寺,周恭帝的宫人们一齐跪拜,有一宫人抱着两个小孩也跪拜在地。宋太祖一问,知道是柴世宗的两个小儿子,很不耐烦,"留着他们干什么!"他的随从当即把这两个小孩提了出去。潘美用手掐着柱子,低头不语。宋太祖问:"你认为我这样做不对吗?"潘美说:"我岂敢说您不对,只是觉得于理不安。"宋太祖觉出不妥,立即把两个孩子叫回来,并把一个赐给潘美收养。潘美对待这个孩子和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这个孩子始终以潘美为父,这就是潘惟正。 后周纪王柴熙谨被潘美收养,改名潘维正(一说潘维吉),潘维吉为刺史(将军),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宋开国功臣潘美从孙。仁宗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转提点广西、湖北刑狱。因平邵州蛮之叛,破其围峒九十,徒知滑州,改湖北转运使、知桂州。入为司封郎、知昭问馆,历度支监铁副使、知河中府,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于70。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旁务,用当其才。 潘夙子潘必正为举人,词人《潘必正词选》 作者:潘必正 , 杨柳枝 , 踏莎行 ,鹧鸪天 又说为宋朝丞相潘必正

  金舟-->赵匡胤-->第三十五章 宋太祖登极 潘美为他取名呈吉,后来也官至刺史,潘呈吉的孙子潘夙,为宋神宗时名将,人们都以为是潘美从孙,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竟是柴世宗的后代呢这些都是后话。

  [编辑本段]柴姓改姓林

  周世宗柴荣皇帝弟兄五人:一曰柴穆,二曰柴茂,三曰柴荣皇帝,四曰柴华,五曰柴贵周世宗柴荣皇帝的父亲兄妹三人:一曰柴守礼(柴荣皇帝的父亲),二曰柴守义(柴禹锡的父亲),三曰柴守玉(周太祖郭威的圣穆皇后), 周世宗柴荣皇帝有三皇后:一曰刘皇后,二曰大符皇后,三曰小符皇后,贵妃有:一曰杜贵妃,二曰秦贵妃。 柴穆的后代改姓林。 百姓寻根,濯田天子地,●林东祥 距长汀县濯田集镇不远有一座小山岗,看似普普通通,平淡无奇,但日夜不息的客家母亲河在她身边柔柔地流淌。登上山岗,远山含黛,逶迤腾跃,人间饮烟,生意盎然,这里就是闽西武平、长汀、上杭济南郡林氏心中的圣地--先祖五代周恭帝宗训公长眠的地方--天子地。 在客家话里,"地"有两种意思,一指地方、地点,另一指坟墓,濯田天子地当为后一种意蕴。 唐朝崩溃以后,中国陷入了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周朝(951-960年)是五代中最后一个王朝,周太祖郭威出身贫苦,励精图治,公元954曛芴�姹溃�遄庸�本姓柴)继位(周世宗),周世宗年轻有为,改善政治,训练军队,整纲肃纪,颇得民意。可惜于公元959年,事业未竟,暴病而终,年仅39岁。其子宗训年7岁,继帝位(周恭帝),翌年,周朝殿前都检点 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拥赵匡胤为帝,周朝灭,宋朝兴。 据林氏族谱记载,柴宗训叔侄为避免宋朝的迫害,辗转逃往闽侯济南山,当时闽侯(福州)是南唐之地,后宋灭南唐,林宗训一脉又开始艰辛苦难的逃亡历程,最后栖居于更偏僻的大山之中,长汀濯田有宗训公祠,东南方有天子地(宗训公墓)可为佐证。 柴天福也是为避祸改姓林 :因柴氏兄弟柴天寿在朝中闯祸,明相刘伯温举保柴氏三兄弟带兵到贵州安顺驻守边关,实行当时中央"屯田驻兵"政策,战斗胜利后,为避祸朝廷迫害,柴天福改姓林,柴天寿改姓殷。二弟柴天德是皇上亲信不改姓。拟四十辈字辈,子孙后代互相认,这是贵州平阳郡柴姓家谱有记载的。 根据《宋史》记载,将上采姚、姒之旧,略循周、汉之典,详其世嫡,优以公爵,异其仕进之路,申以土田之锡,俾庙寝有奉,飨祀不辍,庶几乎《春秋》通三统、厚先代之制矣。宜令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亲奉周室祀事。如白身,即与京主簿,如为班行者,即比类换文资,仍封崇义公,与河南府、郑州合入差遣,给公田十顷,专管勾陵庙。应缘祭飨礼料所须,皆从官给。如至知州资序,即别与差遣,却取以次近亲,令袭爵授官,永为定式。」八月,太常礼院定到内殿崇班、相州兵马都监柴咏于柴氏诸族最长,诏换殿中丞,封崇义公,签书奉宁军节度判官事,以奉周祀。又以六庙在西京,而岁时祭飨无器服之数,令有司以三品服一、四品服二及所当用祭器给之。 熙宁四年,西京留司御史台司马光言:「崇义公柴咏祭祀不以仪式。周本郭姓,世宗后侄,为郭氏后。今存周后,则宜封郭氏子孙以奉周祀。」帝阅奏,问王安石,安石曰:「宋受天下于世宗,柴氏也。」帝曰:「为人后者为之子。」安石曰:「为人后于异姓,非礼也。虽受天下于郭氏,岂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帝然之。五年正月,柴咏致仕。咏长子早亡,嫡孙夷简当袭。太常礼院言夷简有过,合以次子西头供奉官若讷承袭。诏以若讷为卫尉寺丞,袭封崇义公,签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 政和八年,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绍兴五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淳佑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

50分悬赏!!!有关<水浒传>的!!求大家帮帮忙!!!!

1鲁达的性格特点 (1)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 鲁达这一性格是贯穿始终的。 从他对待金家父女和郑屠的不同态度就可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