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灌阳旅游广西灌阳钱嘉东怎么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2收藏

广西灌阳旅游广西灌阳钱嘉东怎么样,第1张

1广西灌阳旅游千家洞怎么样

占地2854km。

桂林位于南岭山脉的西南部,桂香走廊的南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它位于1093650—11129#039;30东经241523—2623#039;30北纬,南北长236公里,东西宽189公里。

东北与湖南省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接壤,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来宾市,西、西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接壤,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86636平方公里),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1174%。

扩展信息:

桂林有1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27万公顷,占全市的1536包括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帽儿山、花坪、银珠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7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海洋山、青狮潭、银殿山、首城、桥岭、建新、包)。

自然保护区集中在龙胜、兴安、资源、灵川、恭城、临桂、灌阳、阳朔、泉州、永福、荔浦。自然保护区类型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9886%,野生动物占113%,地质遗迹2504公顷,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2桂林灌阳千家洞

灌阳县位于桂林东部。

景点包括黑岩景区。

九龙岩

玉岭历史村

世界上瑶族的发源地

钱嘉东

温士林

泰山公园

太子山原始森林等。

:3灌阳千家洞简介

1灌阳油

2、钱嘉东酿豆腐

3桂林浴霸

4桂林米粉

5灌阳荷花鱼

6灌阳红薯粉丝

7灌阳魔芋豆腐

8灌阳鸟拍

9灌阳炒田螺

10、灌阳槟榔红烧肉

010-10:对入境人员进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和3天居家健康监测;7天内有在当地中高风险区县居住史的来桂和返桂人员,须提前48小时到目的地社区报到,到达广西后12小时内到目的地社区(村或社)报到,根据风险等级接受健康管理服务。

来广西的人员必须提前48小时到目的地社区(村或社)报到,到达广西后12小时内到目的地社区(村或社)报到,根据风险等级接受健康管理服务。在家庭健康监测期间,你可以和你的家人住在一起,和你的家人的活动不受限制,但你需要与家庭健康监测人员同步进行核酸检测。

:4桂林灌阳旅游

1灌阳石闻石林位于灌阳县城北30公里处,省道20164线(桂林至零陵)贯穿其中。灌阳石闻石林被典型的喀斯特熔岩侵蚀,面积5平方公里。奇石罗列,形态各异,双层结构,剑峰,极陡,形态奇特。诸如飞马在天空中飞翔,海上漂浮的八仙,展翅的雄鹰和神仙牧鹿栩栩如生,是可与云南鲁南石林相媲美的较为典型的剑形喀斯特地貌。

2钱嘉东原始森林风景区位于灌阳县东南18公里处,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它属于自治区级水原森林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福建柏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级珍贵植物,长苞铁杉和南方铁杉为三级保护植物。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有果子狸、猕猴、穿山甲、锦鸡、水鹿、大鲵等。

3岳翎古民居古民居位于灌阳县城北30公里的石闻镇岳翎村。古民居建于明末清初,是典型的汀南式民居,是目前广西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群落。岳翎古民居三面环山,周围的主要景点是孝义科丰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催官塔;百年亭;还有将军寺、古石寨、唐孔琳墓、步月亭、文昌阁等古建筑,以及步月仙桥、步月岩、白居岩、蒋莎夜渡、顾靖螺旋、上京石泉、双发井等。以上强烈推荐,希望楼主满意。

5桂林灌阳千家洞项目

灌阳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桂林东部,全县实行工业兴县发展经济。它北连泉州,南接恭城,兴西至安、陵川,东至湖南省道县、江永。山地丘陵分布明显,被称为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是桂北农业强县之一。灌阳县美国的旅游收藏品是青山秀水奇洞美石,拥有神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钱嘉东瑶族发源地杨黑岩、石闻石林、岳翎古民居、九龙岩、赤壁山、观江山峡、太子山原始森林等旅游景点。都急需发展和外部发展。岳翎古民居古民居位于灌阳县城北30公里的石闻镇岳翎村。古民居建于明末清初,是典型的汀南式民居,是目前广西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群落。岳翎古民居三面环山,周围的主要景点是孝义科丰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催官塔;百年亭;还有将军寺、古石寨、唐孔琳墓、步月亭、文昌阁等古建筑,以及步月仙桥、步月岩、白居岩、蒋莎夜渡、顾靖螺旋、上京石泉、双发井等。钱嘉东原始森林风景区位于灌阳县东南18公里处,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它属于自治区级水原森林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福建柏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级珍贵植物,长苞铁杉和南方铁杉为三级保护植物。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有果子狸、猕猴、穿山甲、锦鸡、水鹿、大鲵等。灌阳石闻石林位于灌阳县城北30公里处,省道20164线(桂林-零陵)贯穿其中。灌阳石闻石林被典型的喀斯特熔岩侵蚀,面积5平方公里。奇石罗列,形态各异,双层结构,剑峰,极陡,形态奇特。诸如飞马在天空中飞翔,海上漂浮的八仙,展翅的雄鹰和神仙牧鹿栩栩如生,是可与云南鲁南石林相媲美的较为典型的剑形喀斯特地貌。灌阳沈工宫,又称黑石和龙宫,位于灌阳县城北75公里的苏东村。这是一个神奇、罕见的特大洞穴,深度超过25公里。一条地下河四年流淌,清澈见底,贯穿整个洞穴,堪称世界第一水洞。洞内空气清新,四季恒温18。你可以乘船游览。周边景点有小龙田园风光、潮水泉、韭菜岭、钱嘉东等。灌阳县四季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当地特产有灌阳油茶、灌阳山茱萸生姜苦茶、灌阳咸菜汤、灌阳地瓜酒、灌阳荷花鲤鱼、灌阳长枣、灌阳雪梨、葛根系列产品、地瓜系列产品、灌阳雪萝卜系列产品、灌阳县纯天然矿泉水产品、乌梅、灌阳橙、红石榴、灌阳。侗族、瑶族和汉族的饮料。用油炒茶叶,然后加水煮沸,煮沸后滤出茶渣,即得油茶。吃的时候要配调料和副食。甘薯是旋花科的一年生植物,富含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钾、铁、铜、硒、钙、亚油酸等10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被营养学家称为最均衡的健康食品。乌梅起源于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葛根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脐橙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素。据测试,每100毫升鲜橙汁含有:207焦耳热量、09克蛋白质、02克脂肪、2039毫克氨基酸、0127毫克维生素A、1008毫克维生素B、2003毫克维生素c60毫克,并含有丰富的钙、铁、磷等元素。经常食用可以降低胆固醇。荷花鲤口渴,色泽鲜艳,有主刺但无细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因经常吃稻田里的荷花而得名。它在清朝被选为贡品,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是鲤鱼的优良品种。大理岩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软化,矿物含量变化时重结晶形成大理岩。主要成分是钙和白云石,颜色多,通常花纹明显,矿物颗粒多。莫尔硬度在25到5之间。大理岩是地壳中原岩在地壳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地球的内力s地壳使原岩发生质变,即原岩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质变形成的新岩石叫变质岩。大理石质地柔软,美观庄重,格调高雅,色彩多样。是装饰豪华建筑的理想材料,也是艺术雕刻的传统材料。

6广西灌阳千家洞景区

陀人口1万余人,分布在高州、罗定、荣县、西秦、苍梧、靖南、石寨昭平、麻江、长洲托工部、梧州市。广西贺州市的大坪、水口乡、苍梧沙头、李埠、六堡、石桥是日隆的部门。贺州开了山,桂岭镇是通奇工大部。(三公或父子,叔侄信息不详)。贺州富川县富阳镇、钟山县青塘镇人口约500至1000人。(无联系)湖南省江华县,广东省斗门县干坞镇。四川省有陀族,但没有联系。以上调查均由拓梦庚编译陀的家谱数据。

我的陀世太祖日隆公,广东南雄人,生于元朝。因为德佑宋先春苏飞事件,我父母从南雄珠玑巷迁到广东番禺,后又从番禺迁到苍梧浔阳乡(今苍梧王宓镇)。这时候,公子已经长大,有了妻儿,有了志向。他觉得旬阳人口多,田地少,没有太大发展。他在黄晴的第二年。龙宫初到和县时,大平水口一带八冲九叉,荒无人烟。是毛日隆公带领妻儿开山开地,带着田关山在方园开发了一块三十多里的地。可见他的努力和成功功不可没。当地人视其为伏羲,尊其为神,曾建庙供奉。太祖日隆娶了黄、莫和刘,而刘她的祖母生了七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之后,男女平分财产。他的后代祭祀孙发遍布河州,钟山、苍梧两县延续至今,富贵荣华,文武设施齐全。

起源

关于陀的起源,目前尚无准确的史料考证的家庭。还需要家族中的兄弟们努力寻找核实,也希望得到有识之士随他姓的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1佗氏、佗氏是春秋初期弓箭手虞姬(龚玉)的后裔,属于其祖先的姓氏。它与余s家族和Si的家庭。以文字著称的于吉是春秋早期的第一位弓箭手。她跟郑国的弓箭手殷公之学习射箭。后来,在《照在你身上》中,她被称为于公思和余公之。周吉麟王第二年(吉米二十六年生于郑庄公,公元前718年),郑庄公派著名的弓箭手子濯将军孺子(尹公之的其他老师)带领军队征服了魏国,而著名的控制北方之战爆发了。刚即位的魏金骥鼓动中国人民去打仗,结果郑军被打败了。魏派弓箭手于公之去追捕战败的孺子。在的后代中,有三个姓氏,即于史家人,斯史家和陀s家的,都是代代相传的。关于陀有两种说法;氏姓因陀s姓。一是他改了姓陀氏姓避开了王姬周庄的名讳。另一个是它被改成了陀因为躲避敌人而改姓。陀战国末期和秦汉时期,为躲避战乱,先民随移民流迁徙至江南。

2陀姓姚出自先祖潘仁义。根据《本草纲目》,明朝十年(公元1445年),唐姓和陀姓从来到唐湟源居住。陀住在小明园石盆村。他的祖先潘仁义在记忆中逃离了钱嘉东,后来改姓为陀。佗姓的来源有汉、李、满族等。有待检验(此消息来源不真实。我的陀氏,日隆公,于二年(公元1313年)迁至贺州县,而瑶族的陀氏,于100多年后(公元1445年)从来到唐湟源居住。)

3据罗罗姓在昭平县乌江镇氏姓和陀s姓都是同姓。

:7灌阳千家垌景区

1桂林栖霞寺

栖霞寺始建于唐代,历经沧桑,几经重建。它是桂林的古刹之一,也是中国保存完好的唐式寺庙。寺内精美的唐代佛像、珍贵的东阳木雕和中国最高的立式汉白玉观音再现了栖霞的真实场景。新栖霞寺占地约18000平方米。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中轴线北翼借鉴江南造园手法,配有曲廊、白莲池、素食屋、方丈的庭院,还有听月亭。它叫做中国最完整最精美的唐代风格的寺庙。[详细]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七星公园

2全州县香山寺

它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全州县城西角的象山脚下,被称为盛唐示宋,以及南楚第一寺。它是在公元756年由唐朝高僧佛陀创立的。宋四帝五封,宋徽宗亲自拜之;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曾在寺中出家21年,留下一幅幅石雕花卉图;清朝康熙皇帝题写长寿和仁慈在悬崖上。寺内还有飞石、洗碗泉、妙明塔、寿佛殿、童渊殿、方胜池动物石雕群等景观。鼎盛时期,寺庙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作为广西最古老的佛教寺庙,香山寺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尤其是三大佛教节日,更是人山人海。[详细]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

3阳朔县尖山寺

尖山寺建筑古朴典雅,气势宏伟,总建筑面积5589平方米;尖山寺是一座仿唐代的佛教建筑,规模之大,堪称广西最大的寺庙。寺名由中国著名书法家、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尖山寺位于阳朔县月亮山旅游风景区纪昀山脚下。始建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桂林最早的古刹之一。历经宋、元、明、清,其香火兴盛1200余年。据史料记载,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渡海失败。在从海南岛返回扬州的途中,他从梧州乘船到达桂林,在那里休息了一年。在此期间,鉴真大师经常在尖山寺讲学和戒律。[详细]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

4桂林能仁寺

始建于建二年(503),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佛教在唐代非常兴盛。在德宗这一时期,翰林学士鲁直放弃了自己的房子,建立了一个基金会。他被命名为野夫学院,后来更名为袁国宝。能寺金碧辉煌,四面环水,占地70余亩。寺庙坐北朝南,略呈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轴线及其东西两侧。寺庙的大门面对着天仙桥。山的北面是金泽殿、大雄宝殿和华严阁。金刚殿前有两棵参天银杏树和一对砖塔。在东边,弓玄庙是为了纪念鲁直而建的,在西边,有鲁班殿和Kutokuhayashi。前厅是钟楼和鼓楼。僧房散于寺中,禅房列。共有十二间禅房,有一百多名僧人,是著名的寺院。[详细]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秀峰区丽君路6号能仁寺

5桂林法藏寺

隐藏的法藏寺是桂林西山公园的景点之一。1986年,在海峡两岸僧众和信众的捐助下,寺庙恢复了原貌,并更名为法藏禅寺由修道院院长毕成。阴山东麓的老君洞前,有一座胡

金山寺景区位于桂林灵川青狮潭水库大坝以东约15华里。整个景区由龙岩洞和金山寺组成,总面积250亩。是集浅水娱乐、登山探险、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区。龙岩洞长200米,宽50米,高20米。青狮潭干陈塘河穿岩而过,岩顶如盖。在内墙上,有一个字龙岩自宋以来镌刻于壁上,高七尺,苍劲有力,旁有千言诗序。详细记载了该岩鼎盛时期,岩前曾有龙母庙。下面宋代的龙舟其实是互相交叉的。古诗里有一句话:村里的鼓声不期而至。龙岩现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山寺是桂林著名的佛教寺庙。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九五镇金山寺

7灵川县龙母山明心寺

明心寺位于海阳山西麓,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今为700平方米。有一个古老的海神庙,供奉着的两位水神,唐和李商隐。虽然神是精神上的,但他们在南方服务,在北方服务。湖南倒向诸神,险些惊了诗人们;一只老虎侵犯了池塘里的水稻,把诗人远远地抛在身后。宋朝第九年(1174年),广西治军方略使范成大求为侯,孝宗赐殿额,清雍正九年(1732),桂金权下令修复陡河,并要求重建凌泽庙。十年二月完成,持续了很久。后经修缮,命名为明心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摧毁。1992年,留寺神职人员主持集资修缮,召开佛像开光会。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海阳镇明心寺

8桂林朱升寺

朱升寺,位于春燕普陀北麓,七星公园内,始建于明代,后废弃。民国初年,西安安中国的老和尚来这里打坐。后来,律师严旭和其他人资助了重建。这期间抗日战争的寺院都被毁了,和尚都在外地生活!1969年,修复了一个大厅,但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它仍然是一片废墟。1991年春末,释和尚当上了住持,多方努力重建了古寺。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了!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朝阳西路80号

9阳朔县紫竹林寺

阳朔县的另一个佛教胜地紫竹林寺,位于金宝乡长乐村龙珠村。在古代,紫竹林寺在这里变成了一片森林,它因观音菩萨而得名普陀山的紫竹林。清光绪二十年建庙,民国十九年建大雄宝殿。相传,在拜访观音菩萨祈福许愿时,每次奏效,各地香客、游客常来此斋戒、念经、烧香、拜佛。这座修道院里还有另一个奇迹。2000年,这座寺院的僧人在修缮禅房时,从地下挖出一块雕龙青石。虽然历史悠久,但在石头上刻龙的手法简单而精致,惟妙惟肖。据有识之士推测,这块石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是否属实,还有待相关专家考证。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长乐村委会龙珠寨村

10灌阳县云台寺

云台寺,广西灌阳黄冠镇云台寺,与全州香山寺、桂平西山寺并列岭南三大名刹。云台寺建于唐末,距今约1300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云台寺历经沧桑。根据灌阳县宗教协会提供的历史记录

曹禅林寺创建于1468年。曹洞宗禅师海雍开山创奇法,杀草从僧院得道。他说,春秋时杀草立庙,四无常法出钱,无争何日,故庙名高草禅林。寺内有32尊佛像,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王耀殿、藏佛洞和海会塔。曹曾仁济多次被灭,文革时全部被灭。1982年,仁者法师带领大众修复了上中下三座佛教寺庙,并重新装上佛像,使寺庙重新焕发光彩。1992年,广东云门山佛缘禅师看到禅林寺已经成为危寺,于是下定决心,扩建禅林祖庙,使寺庙成为丛林。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西山瑶族乡

12灌阳县华山梁青寺

梁青寺位于桂林市灌阳县东南四公里处,属于中国五岳之一都庞岭腹地的钱嘉东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占据着冠阳八景之一的华山之巅,是一座历经千年风霜剥落的名刹古刹。时间在流逝,时间在浪费,大海在变化。有天壤之别。这座千年古刹不仅风景优美,还有神奇的色彩和丰富的历史传说。自然形成的景观,如熊氏晒耳朵,骏马回头和木鱼石奇怪的外表很吸引人。独特的岩石悬崖不仅令人望而生畏。

宋鸣梧,字泰侯,号泰斗,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印王山村人,生于万历四年(1576年)九月十七日,病逝于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二日。 宋鸣梧不满二十岁就得中秀才,二十四岁考取举人。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七月,七试不第的父亲(宋日乾),在北京参加完由万历皇帝主持的“廷试”后,不幸突发眼疾病逝在河北新城县(今高碑店市)的一个小旅馆里。他赤足千里将父亲接回后,守墓三年,后继母去世,他再次守墓三年。

万历四十三年(1618年)三月,继母的守孝期刚过不久,宋鸣梧便参加了当年由皇帝主持的“廷试”,并以优良的成绩得中进士。随后,他便被安排在刑部实习。1620年初,被授予行人司行人。

天启(熹宗)二年(1622年),宋鸣梧接受朝廷的命令,赴凉州执行平乱任务。

天启四年(1624年)春,凉州叛乱平息后,宋鸣梧被授“行人”衔。

天启四年(1624年)十一月,在断然回绝了魏忠贤等人的拉拢和腐蚀后,宋鸣梧回到了自已阔别五年之久的故乡临沂。

天启八年(1627年)春,宋鸣梧在休假长达两年多之后,回到了京城。当他听说了杨涟、缪昌期和左光斗的悲惨遭遇后,失声痛哭,义愤填膺,当即决定上书弹劾。在宋鸣梧对魏客一伙的斑斑劣迹,当庭慷慨陈词和执意上奏时,气的天启皇帝怒不可遏,顺手抓起龙案上的御砚便向其砸去,但侥幸竟被其接住。随后,不久便被魏忠贤一伙以主持乡试为名,将其派往万里之遥的贵州。并在乡试结束后的回京途中,又直接勒令其回乡休养,伺机予以处治。

天启八年(1627年)的八月二十二日,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宫懋德殿病逝后,思宗朱由检(崇祯)在皇极殿即位。宋鸣梧在朋友的推荐下,也同一大批遭魏阉一伙迫害,而被削职和流放的官员一起被召回,并由行人司行人改任兵科给事中,诰封征士郎,不久又被提拔为兵垣(都给事中)一职,并在对魏阉一党的“彻底清查”中,专门负责魏忠贤家产的清查和处理事务。因其在查抄中,清正廉洁,一丝不苟,深得崇祯皇帝的赏识。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下旬,于奉天(今沈阳)称帝的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怀着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南侵,作为守城的统领,宋鸣梧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首先与镇远侯顾肇迹并肩在城墙上指挥作战,号召将士们严把死守德胜门。战斗中,他临危不惧,指挥若定;间歇时,他运筹帷幄,及时向朝廷建言献策,并紧急制定了攻守防御的“十项策略”,敬献崇祯皇帝。崇祯极为重视,先后两次在紫禁城的平台召开御前会议,听取宋鸣梧的守御方略,并与内阁大学士何吾刍,翰林侍读姚希孟、丁进、文震孟等,专门进行商讨和研究,随后予以采纳和实施,战事结束后被加奖服俸一级。随后,便被派往安徽持节封藩,回后再次被升为吏科左给事中和独掌本科大印的都给事中。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针对当时内忧外患、清军不断侵袭和军队人心不稳的状况,宋鸣梧被派往内阁首辅大臣周延儒的军队中做监军,协助周延儒整顿军纪,鼓舞士气,以御外患。来到军队后,他首先组织将士们,利用关外山高路险的有利地形,不断在山间峰口派兵设伏,连连打得来犯清兵,丢盔弃甲,狼狈逃窜。通过几次漂亮的伏击战,宋鸣梧带领明军便有力地打击了清兵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但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接触,他慢慢地发现周延儒这个颇受崇祯皇帝恩宠的朝廷重臣,竟然也是一个专横跋扈、贪污枉法与大清关系暧昧的奸滑之徒。他一时痛心疾首,伤心万分,当即决定密奏朝廷,予以弹劾。但不知怎么,竟被周延儒察觉。气急败坏的周延儒,暴跳如雷,当即指使手下人反咬一口,并利用朝廷内外的死党和手中的权利,无中生有地对宋鸣梧进行栽赃和责难。崇祯也一时难分事非,面对重权在握的周延儒,为了顾全大局,只有一纸诏令将宋鸣梧贬为河南按察司照磨(文书一类的职务,从八品),调离京城。

崇祯六年(1633年)三月,当时与周延儒同样专权乱政的内阁次辅温体仁,为了争得首辅的权利,而唆使刑科给事中陈赞化,以周延儒“招权纳贿”和污蔑皇帝是“羲皇上”(伏羲氏以前的远古部落的一位平庸无能的领袖)为名,上书弹劾周延儒,并找出了众多的证人作证,致使周延儒无法抵赖。被迫提出辞职,十分狼狈地回到了他的老家——江苏宜兴其后,在温体仁垮台八年后,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再次被起用,崇祯十六年(1643年),被赐自缢而死,并被锦衣卫用铁钉钉住脑门,得到了他应得的下场。

周延儒垮台两年后,已在南京升任尚宝司卿(正五品)的宋鸣梧被再次召回北京,于1635年3月,授予都察院协理院事和左佥都御史(正四品),同时被诰封为中顺大夫。

上任新职后,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实际状况,宋鸣梧先后提出了各种重塑朝廷威望和形象、彻底纠正和消除魏忠贤和周延儒之流的恶劣影响、尽快恢复经济和百姓信心等一系列主张和措施,并严格掌握各种舆论导向,大力弘扬清正廉洁和忠心报国的典型事例,彻底改变和纠正了百姓对朝廷的误解和认识。这在国家百废待兴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崇祯初年,无疑起到了不小的凝聚和稳定作用。也充分展示了他的工作才能和大公无私、为国为民不遗余力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了朝廷内外的一致赞誉。

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二日,宋鸣梧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北京府邸,享年只有六十岁。

宋鸣梧逝世后,齐鲁大地的官员和绅士,无不敬仰他的品德和行为,纷纷联名上书,恳求朝廷予以旌表,并请求为其修庙祭祀。

当时,众多的文人墨客和同僚挚友,更无不对宋鸣梧的逝世深表痛惜,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表达自己对一位“忠孝两全”之士的敬仰和怀念。一时,众多的以吟咏和歌颂宋鸣梧的“忠孝两全“为题材的诗歌和文章,纷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一部分后被收录在由时任吏部尚书和武英殿大学士的费县人张四知写序的《咏忠孝录》一书中(已失传),但有一部分收录在《琅琊宋氏家谱》中的作品,被保存了下来。其中便有时任吏部考功郎中、后任吏部尚书的徐石麒;时任刑部右侍郎、后升左侍郎的张承诏;时任大理寺卿和南京工部右侍郎、后升任刑部尚书和明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画家和诗人的甄淑;时任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政论家和诗人,后在家乡上海抗清保家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侯峒曾;明代著名婉约词的代表人物、历任光禄寺少卿的俞彦和日照人曲靖府知府焦润生等人的诗词和文章。而俞彦的一首《余夙承公忘分之雅情见乎》五言诗,还被收录在《临沂县志·艺文》中。随后,宋鸣梧被崇祯皇帝追封为正义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恩准其“神牌”安放在“乡贤祠”(官办的祠堂)中予以祭拜,并赐“玉祭一坛”和“清修介节”匾额一块,以褒扬里门。

之后不久,宋鸣梧的“神牌”和塑像,又被安放在临沂城中新建的“忠孝祠”中,与王祥、王览、颜杲卿、颜真卿和曾子并称“贤人”,同祠供奉。

崇祯七年(1634年)就任沂州太守的王崇显,也在其后所撰写的《改建忠孝祠升三贤记》(《沂州志·艺文》)中,对宋鸣梧作了很高的评价。

宋鸣梧知识渊博,特别是古文造诣颇深,他的古文作品,大都写得瑰丽多彩,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和同时代的文学家李攀龙齐名,他的作品多数以抒怀为主,而且感情真挚,由感而发,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现存《沂州志》和《临沂县志》中的《琅琊文社序》、《重修官桥记》、《观察沈公平乱记》、《张宋两氏新创大冶义仓碑记》、《琅琊生祠记》等,共有九篇之多,是临沂史志中古人作品被选编最多的人。

宋鸣梧的作品颇丰,不仅有诗集《琅琊集》还有《家传纂言》(今藏于国家图书馆古文库,共四卷〈刻本〉)、《羲易集成》、《四里纂言》、《漫录纂言》、《诸子》等文集,并在当时都曾被刻版印刷,广泛流传于世,只是现今大都失传。另外,他还有好多文章散见于其他史集中。

宋鸣梧的“忠孝”思想和非凡行为,对他的子孙和后代们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子孙中,不仅出现了儿子辈的宋之普同样为其赤足千里守孝三年、宋之韩为母(在台州朵避战乱时去逝)赤足千里的惊人之举,而孙子辈的宋念祖宋之普长子,(清)直隶知州、宋瞻祖、宋成立(清)江苏宝应县令、宋名立(清)四川达州知州等,也都是些清正纯孝、名声不错的官吏;而且还有更晚辈的宋澍(清)江南道、京几道监察御史、宋潢(清)司洊擢郎中,兼军需局钱法堂、现审处则例馆、宋开勋(清)河南郾城县令、宋献章(清)扬州知府等,也都各有千秋,有口皆碑,造福一方。其在《沂州志》和《临沂县志》中均有记载。 宋之普,字则甫,号今础,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贾庄乡长新桥村人,临沂明末五贤之一的贤人、东林党重要成员和古文家——宋鸣梧(《临沂县志》、《沂州志》和《临沂市志》均有记载)之长子,崇祯丁卯举人、戊辰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佥都副都御史、户部左侍郎、南明“监国”政权朱以海的首辅大臣和内阁大学士,后降清,被授常州太守,诰封中宪大夫。

宋之普生于万历壬寅(1601年)正月二十三日寅时,卒于康熙已酉(1669年)十一月三十日午时,享年六十八岁。

宋之普少年时,便胸怀大志,勤奋好学,19岁入学,26岁中举人,第二年便中进士,随后选入“词垣”,由庶吉士授礼科给谏,历兵刑二科,晋升到都给事中,后升为太仆寺少卿、都察院检都御史和户部左侍郎。因其深受父亲宋鸣梧的影响,一直是一个行善积德、上行下孝之人。特别是父亲在京去世时,他悲痛欲绝,哭得口吐鲜血,连水都不能下咽,但因母亲邵氏还在,唯恐母亲伤心过度,只好强忍着悲痛。在扶着灵柩回家时,从北京到临沂,千里迢迢,但他像父亲对待祖父一样,赤足跋涉,一路豪哭,无不令路人憾动。把父亲接回家后,为了尽孝,他“泣不见齿,寝不入室,蔬食饘粥”,整整在墓旁为父亲守孝三年。在升任户部左侍郎之后,因看到母亲邵氏年事已高,时常生病,又不能迎接到京城去赡养,他便毅然决然地辞职回乡,在临沂城北的家中学习古人专心孝道。

这时,正是明朝末年,战事不断,大批逃难者纷纷涌到临沂城,宋之普慨然在临沂城南关支起大锅施舍粥饭,以此搭救了无数条生命。而平时受其接济者更是不计其数。

宋之普暮年,虽身处“户庭,而心时时怀利济”,每年都会捐钱捐粮,救济灾民。据记载:“乙亥之秋(1659年),大兵南出,公上豆三千石……戊甲六月(1668年),地适大震,沂州雉堞尽颓,公捐万工粮以助修筑……己酉春(1669年)复出米六百石以赈灾……”而对待乡邻亲戚,他也是“……鲜弗诚敬备至,尤笃首足之爱,而抚兄弟子有如己子,且仁慈为心,视万物为一体……” 因此,被王崇简称之为:“渊才弘茂、雅度亮节、恣性贞实、显允令德、才优底慎、绩著循良、悬车乐道、为善于乡……”

宋之普去世后,沂州不论是官员绅士还是平民百姓,更无不悲痛和惋惜,纷纷向政府请求,将公的神牌供俸在乡贤祠中,随时供人们予以祭拜。 宋日就,字克明,号警铭,山东省苍山县贾庄乡印王山村人,是沂州隐君宋梯的长子,约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崇祯二年(1629年)九月十七日。宋日就一生身体力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兄弟们舍身取义,乐于种田,勤俭持家,赡养父母,从不送礼行贿谋求功名,而在教育子孙方面,却不遗余力,目标远大,尽心竭力地为他们招揽名师,使兄弟们能够丰衣足食,专心致志地完成学业。有时老师不在时,他还以自己的博识多才,亲自给学生们讲课,若见他们之中哪一个不专心学习,不惜用棍棒教训。

宋日就自幼年勤奋好学,脚踏实地,不到二十岁,就能写诗作文,颇有文声,被选拔为“替补博士”,在学校众多“生员”中名噪一时,大家还竞相推举他为艺林领袖。

他自万历乙酉(1609)年乡试中举后又来连续考了几次,但都没有中得进士。

当时,他的父亲梯公年事已高,宋日就觉得:“父亲已经岁数大了,我为什么就不能考它个一官半职,用俸禄来赡养他老人家呢?”。于是他决意做官,接受了陕西省西安府富平县令的职务。

当时的富平县,是关中最难治理的一个地方,有众多的疑案,几任县令都没能解决。他到任以后,很快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很快便把富平县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整个富平县还专门为他绘制了图像,供百姓祭拜。

由于宋日就廉洁自律,不巧取百姓一分钱,他更不畏强暴,对地方的种种弊病大力整治,彻底清除了贪官污吏和地痞流氓对富平的危害,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深得富平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无不将其奉为神明,视作依靠。

宋日就的政绩上报后,按照惯例本应得到朝廷的重用,但因他秉性耿直,不会趋炎附势,没能得到上司的青睐,仅仅升了个河南龙门别驾(通判)。

宋日就离开富平令时,百姓一个个拉着车辕,躺在路上的车辙沟里,扶老携幼,徒步跋涉,依依相送。退养家乡富平的国相孙公丕扬,也慨然挥笔为其撰写了“德政碑文”,予以褒扬。

宋日就升任龙门别驾后,虽属无足轻重的官职,但他仍没有一丝的懈怠,其爱国爱民之心就像任富平县令时一样。后来他终于被晋升为任王府长史。但此时,宋日就却已对做官和官场中的种种丑恶现象早已心生倦意,因此抽身而退。辞职时,他只坐着一辆两匹瘦马拉的车子,不声不响地悄然回到自己的家乡。一进家门,他就指着自己的行李对迎上来的子弟们说:“你们都可以去检点一下我的行李,可别指望叫我做官带回一大笔金钱来,否则我死后怎能到老林里去见祖宗呢?!”

宋日就回来的时候,正好赶上父亲梯公去世,他悲痛欲绝,百般尽孝。父亲丧期过后,他便招收学生和门徒,凡是出自公之门下的人,个个都是成才以后才离开。四面八方的乡邻学子,从不用分什么高低贵贱,只要好学便可投在他的门下。

宋日就去世后,四周乡邻无不怀念他。他的牌位也被放在了乡贤祠里,以供人们祭拜。

宋日就著有《自淑集》流传于世。 宋鸣珂(?-1645),字泰茹,晚号“碧溪居士”,今苍山县向城镇黎丘村人,因其为当时的沂州守卫杨肇基成功平息暴乱“敬献三策”,而被授予莱州府知府。

《临沂县志列传》记其“生具异禀,有泉石癖,岁必远游,游必尽山水之胜,而后返尝。三游苏,五游浙,所交多当时名士”等语。

甲申(1644)年间,改朝换代,民心不归,烽烟四起,宋鸣珂却致力于在自己所管辖的地方,竭力率众抗清。其战报传到京师后,清廷派降将洪承畴率兵入鲁清剿。因洪氏早闻他“忠贞、固执”,随授意部下欲将其活捉。但他临危不惧,一面与南逃的鲁王(太祖十世孙朱以海)联系,一面率众与兵临城下的清军厮杀,但终因寡不敌众和朱明王朝的大势已去,在相貌颇似他的家仆曹节的掩护下逃离莱州城(见《临沂县志曹节传》)。

回到到家乡后,宋鸣珂再次归隐“碧溪”,但每每想起曹节时便激动不已,朝夕希望以死相报,并随即撰书一联“清风无情偏吹我,明月有意不照人”,以此发泄自己对清人的满腹愤懑和怨恨。但却不知怎么被浙江有名的道学先生吕留良得之,他觉得联中太露锋芒,便随意改写成“清风虽细能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的诗句。然而,就是这一改,竟使他于雍正七年(1729)被告发,致使其去世几十年后,仍酿成了被祸灭九族和扒坟戮尸的千古奇冤。

《临沂县志列传》还记述了“闻福王尚在,随杜门扫辙,独居一楼,首不剃发,足不履地,有李、王二夫人皆江南宣城籍,善造纸笔,鸣珂工书画日课数纸,纸尽再将字纸造新纸,故使笔墨皆无光,纸作淡黑色比当世。”等语。

顺治二年(1645)六月,南明“弘光”小朝廷彻底垮台,宋鸣珂大失所望,他发誓要做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拒绝在清朝的统治下生存。他不许家人送水送饭,否则即厉声喝斥。他视死如归,几天几夜水米不进,生生饿死。

然而,在大清国随后二百五十多年的统治里,却没有人敢去赞美和宣扬他这种坚贞和壮烈。因此,在此后的“志书”和“家乘”中,都没有去记载他的这段历史。直到近代所修篡的《临沂县志》,才说他与同邑翰林院检讨孙一脉等人,为“明室未造也节之士……庶碧血丹心不至永埋地下云。”等等。

关于他的著述和遗迹,现在大都已失传和被毁,仅有其亲笔手书的七律《与友人秋别——二首》诗稿一篇和部分书画作品留存于世。 宋之韩,字奇玉,号莲仙,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二月十八日,病逝于康熙八年(1669年)六月二十四日,葬于山东省苍山县大仲村镇寨子村东;明末一代圣贤文人、古文家、都察院佥都御史宋鸣梧次子,崇祯御史大夫、户部侍郎、南明内阁大学士首辅宋之普之胞弟;廪贡生,授东昌学博,因其博学多才深受清康熙皇帝的“才堪效用,力可宣猷”之赏识,而特被敕授为四川泸州通判。

宋之韩与清朝大诗人宋琬交往甚密,并有诗证(分别被收录在宋琬的《安雅堂集)和宋之韩的《海沂诗集》中),但其一生清心寡欲,陶醉自然,虽年少时与兄宋之普一起历经坎坷,但走向仕途后却没有经历太多的大起大落,因此其作品缺乏宋琬式的社会震撼力。但宋之韩一生诗兴执著,作品颇丰,从少年到老年几十载笔耕不辍,先后一共写下了两千多首诗(今保存下来的只有八百余首),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多变,而且诗体不拘,多彩多姿,是一份难得的明末清初的齐鲁、江浙、川陕等其涉足之地的历史画卷,而在咏物抒情上,更是拥有无数的妙语佳句,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感染力,实属难得的好诗。

其代表作有《野老歌》、《万凤窝即事》、《北林墓望东山》、《寿玉叔司农》、《鱼翁》、《望岳》、《苏州道中》、《栈道行》、《再过浣花溪》等。

其清嘉庆版《海沂诗集》今被收藏在国内和日本、美国、台湾等十几家知名的大型图书馆和博物馆中。 宋之郊(1609-1674)年,字万生,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梧桐村人,明朝崇祯壬午(1642年)举人,曾任沂州府署法曹,后迁任江西省乐平县令;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祖父向高,庠生,父亲宋鸣阳,为廪监生,勒赠文林郎。母亲孙氏,同邑横山(山东省苍山县横山乡横山村)人,廪膳生孙绳之女,崇祯庚辰(1640)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孙一脉胞姐。

宋之郊“少受家训,品学兼优”,“以才名动乡里”,《〈临沂县志〉宋之韩传》中说:“从弟之郊……在官有惠政”。

宋之郊在赣三十年,到清康熙十年(1672年)年前后才告疾归里,乐邑之民皆称“宋青天”。他曾于《家报》中写道:“我做官囊无分文,又怎得汝等之困尔”。他一离任,为后继知县程某,即尽搜刮民脂民膏云能事,逼得县民日不聊生,流离失所者年不下数千人。故邑有歌谣曰“走了个宋青天,来了个连锅端”,以证公民望之重。故在闻宋之郊告归之日,乐民皆求留任。

宋之郊在官期间,先后变卖了自家于南北洛(村名,在峄县境内)土地十余顷为公所用。致使乐民得知后合赠《熙时良牧》、《华封霖雨》等大字牌匾,不远万里送到他的家乡苍山县向城镇梧桐村。

宋之郊善能诗书,少年即被堂兄宋之韩爱重,故存诗多有唱和。如宋之韩题有《家万生兄戊戌〈1658年〉年计偕南归,诗以讯之》一诗句云:“可怜望断苍生眼,何事阿兄著画灰。”似在呼唤他们这些为地方官的兄弟们,应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宋之郊的诗,今存不到二十首,皆状物抒怀,寄以深邃,特别是《和西山舅氏咏鹤》诸作,令人神往。所谓“西山舅氏”即其舅父孙一脉自号“西山居士”。而孙一脉当时于明末甲申(1644年)年国变后,流落异乡,后闻南明小朝廷垮台,毅然投水殉节,如此高风,对他影响颇深。

宋之郊现存笔帖、《家报》等遗墨,其风格草行兼杂,飘逸潇洒,较之“钟王”过之。 宋念祖,字际庭,号敬思,山东省苍山县贾庄乡长新桥村人,明朝崇祯佥都御使宋鸣梧之孙,同朝户部侍郎、南明监国首辅宋之普长子;生于崇祯壬午年(1642年)九月二十三日辰时,卒于康熙丁酉年(1717年)二月二十二日未时,享年七十六岁。

宋念祖天生英伟丰颐,白面美髯,少年即文才洒脱,豪爽风雅,举手投足磊落不凡,气度高致。

宋念祖是由官生授河北安肃县令。安肃地近京师,满汉游民杂处,境内素称难治,宋念祖生性倔强,不畏强权,他到任后以清廉自矢,执法如山照章办事,不仅除掉长期横行霸道的祸害,而且还杜绝了请客送礼拉关系的恶习,为众多的被冤枉者平了反,昭了雪,使安肃县成了当时有名的“平安县、模范县”。宋念祖也由此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其奉委办理军需物品,因勤劳任事,成绩显著,为皇上所知,随升广东儋州牧(今属海南省),后皇帝认为其才貌俱佳,可以重用,特晋升其为管理“河工”事务的官员,但因其为官几年中从噶尔丹到广东儋州,千里迢迢,历尽艰辛,积劳成疾,被迫辞职还乡。

宋念祖还乡后谢绝嚣尘,隐居村落,终年不入城市与邻村户外,闲暇则以丝竹怡悦,及至足疾不能履行,只能由几人抬着木车出入家庭中。有时他酒酣兴发,豪论风生,念念不忘当年的豪情壮志。1716年秋,弟弟宋瞻祖自京师归来,他听说后高兴的不得了,瞻祖赶来问候他,但他却只能卧床与兄弟握手言欢,之后便一病不能起,于次年二月二十二日谢世。 宋瞻祖,字绍庭,号缄斋,山东省苍山县贾庄乡长新桥村人,明朝崇祯佥都御使宋鸣梧之孙,同朝户部侍郎、南明内阁大学士首辅宋之普次子;生于康熙癸卯(1643年)十月二十日寅时,卒于雍正十年(1732年)十二月初十日酉时,享年七十岁。宋瞻祖由太学生选授詹事府主簿,转任太常寺典簿,再升光禄寺署正,后遇万寿覃恩,授承德郎,升任大理寺寺正,再升刑部浙江司员外郎,丁内艰服阕补刑部山西司员外郎,后监督富新仓,因看破官场的黑暗和丑恶愤而辞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宋瞻祖七岁丧父,由生母余安人一手抚养成人,十几岁便能支撑门户,操办家务,后因受贪官沂州牧陷害入狱,平反昭雪后,在母亲余安人的鼓励下于四十五岁时才走向仕途进京为官。六十岁时辞官归乡后,宋瞻祖每日里“优游林下,隐迹中村,耕田植树,不入城市”,从没有清闲的时候。他救急救难,为地方和百姓做了不少善事、好事。

宋瞻祖一生好学,尤其沉迷于中华历史文化的研究,就在去世时还在熟读“通鉴”,随书坠地而逝。

宋瞻祖历官五任,于仕途十五年,恪守祖父中丞宋鸣梧家训:“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被后世称为一代清吏。同期史官湖北天门县人唐建中和山西潞安府知府左文言分别为其撰写了传记,详实客观地介绍和评价了他的生平和政绩,现被收录在《琅琊宋氏家谱》中。其详细记录宋瞻祖生平的《缄斋府君年谱》,现被珍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内。 宋名立,字令闻,号补斋,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卞庄镇纸坊村人 ,岁贡生,诰授奉直大夫,历任河南裕州、汝州知州,四川达州直隶州牧署,顺庆府知府;生于康熙戊寅十二月十八日寅时,卒于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十四日戌时;配胡氏,诰封宜人;侧李氏,勒封孺人。

宋名立为官清正,所到之处口碑颇佳,政绩卓著,史书多有记载。

宋名立好学上进,知识渊博,不仅能文善书,还先后组织主持编修了《汝州全志》、《裕州志》六卷、《达州志》等地方志书。其所亲撰手书的“汝州全志序”、“达州志序”和“琅琊宋氏二修家谱序”等,更是文采斐然,字体洒脱,颇具大家风范。 宋澍,字沛青,号小坡,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车辋镇车辋村人;生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十一月二十七日,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丁卯十一月十三日,享年五十七岁;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任吏部主事,擢升郎中,又历任刑科给事中和江南道、京畿道、监察御史,乾隆六十年(1795年),充任湖南乡试正考官,后任陕甘学政;后因病辞职回归故里,其子孙多有仕宦。

宋澍自为官以来“一典试、三分校、一督学、两查仓、两巡城……”政绩卓著,深得朝廷信任和百姓称颂。

宋澍一生博学多才,嗜学如命,好购书籍,注重收藏,古文诗词无一不精,特别是在《周易》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所精心撰著的《易图汇纂》等专著,极具权威,风靡一时。

宋澍去世后,被嘉庆皇帝敕封为中宪大夫,文武百官无不致函或到沂州祭拜。兵部尚书初彭龄更是特为其亲笔撰写了长达两千多字的传文,现藏于《琅琊宋氏家谱》中。 宋献章,字文舫,号蕴亭,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大仲村镇车庄村人,由贡生授光禄寺署正,历任江宁府督粮同知、扬州府知府、诰授奉直大夫、晋封中宪大夫。他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十三日子时,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九月初七日午时;享年56岁。

道光四年(1824年),宋献章补任四川石柱厅同知,因同他人对调获任江苏江宁府同知,到任后兴修水利、处理积案,政绩斐然。道光七年(1827年),宋献章升任扬州府知府,在任期间他办理乡试、负责供给,工作认真,事无巨细,深受学子的欢迎和上司的称赞。道光十五年(1835年),江淮先涝后汗,百姓危机,宋献章奉旨采购粮食,救济灾民,日夜来往于山东济宁、滕州等地,时间长达数月之久。因天气炎热和过度劳累,他不慎中暑,回到江南后,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于府衙内。

自古以来,海陆丰地灵人杰,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明、清的碣石卫城为国家海防要塞,与着名的天津卫,沈阳卫齐名,重兵镇守,扞卫着国家和民族安全。海陆丰人民爱武术,习武因而兴起,自南北佛教、道教和四面八方的武术文化流入,形成了民间拳技流传下来,历史悠久。

海陆丰地区民间传统舞狮的主要特点突出了一个“武”字,是展示民间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视窗,从这个“视窗”看到的“武术”仅是沧海一粟。根据地方史志、家谱、手抄本及传闻,在这里将对民间部分武术的传承发展情况作初步探讨。

流传在海陆丰的武术主要有少林派、峨嵋派与武当派,种类繁多,派内分派分家。

海陆丰武术文化的传承从清朝中叶开始至今约有260年历史,内容丰富多彩。

罗山拳:

海陆丰着名南拳大师郭转(1720--1790),海丰可塘罗山庄厝乡人。清乾隆六年(1741)只身往南少林学艺,被至善禅师收为少林俗家弟子,郭转先後两次入寺,第二次同在寺中的还有可塘下踏村王铁手、汕尾城区东冲镇石洲村王绍良、陆丰西山曾埠胄等八位。1750年八弟子奉师命下山收复被外界侵占的少林寺庵并回乡开拳馆广收弟子。

郭转大师创立“义兴馆”,以少林拳及跌打伤科行世,久负盛名,其武艺和医学世代相传,清乾隆至现名师荟萃。如乡中前辈有:郭戌、郭林燕(旅居马来亚开馆授徒)、郭三、郭剑、郭歪、郭琼、郭慧、王继葵(郭林燕之子过继给舅父为嗣,由叔父戌师傅授拳艺)、王培芳、郭大孝、郭熙等等,不胜枚举。传下徒弟徒孙不计其数,分布国内国外……

在历史上,罗山少林拳驰名於世,二百五十多年来,传播於海丰、陆丰、汕尾、惠州、港澳及东南亚等地。中国内地解放後,本派大量拳师陆续涌到香港,有的以授拳行医为生,如本乡传人有王继葵(火欉)、王培芳、郭大孝、郭荣、郭业、郭锄、郭石撬、郭填、郭、王捷初、王捷坚(现为风火堂国术协会和南少林罗山拳龙狮总会顾问)、王捷生、郭潭如、郭妈安、郭锦存、郭明丰、郭兴城(现为罗山派张文声国术总会顾问);还有外乡本派传承人(老前辈):黄国辉、庄报、刘家闲、何炳权、吴荣、杨威树、陈妈丹、李益等。

自郭转师创拳以来,罗山派众多传承者相继在内地及海外设所、立堂、创会,发展传衍罗山武术。如60年代初在香港有由罗山人,王培芳、郭大孝等在九龙红磡创立“郭氏宗亲会”罗山公顶楼,内设“罗山诊疗所和武馆”,联系族亲、行医济世、授徒传艺;80年代後有由黄国辉、刘家闲之高徒张文声和庄报之得意门徒徐连来、李才、苏保、徐志洪等本派传承人,先後在香港设馆(堂)创会授徒;还有众多罗山拳师父,在港屋村家中传教等等。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家乡武术传授香港的子弟,以期传统拳艺能在异地薪火相传,不致枯萎,为弘扬海陆丰武术与狮艺文化作出贡献。罗山南少林拳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意义,也是海丰“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值得弘扬,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莫家拳:

莫遮蛟(香港人称莫清矫),汕尾城区人,西元1746年到南少林学艺、被至善禅师收为俗家弟子,是至善禅师得意门徒,莫遮蛟学艺成後回汕尾授拳。据地方志记载,福建少林寺建於唐代乾符中(西元874至879年)。

明末清初,是福建少林寺鼎盛时期,至清康熙年间清王朝大破少林寺时,传说有数位少林高僧散走四方,隐居他乡,各以其长传徒授技,於是,少林南拳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洪熙官、刘三眼、蔡九仪、李式开、莫清矫等五位少林弟子为代表人物的广东五大门派。它们各有专长,各有特色。

一代神拳刘仕忠(1897 ~1974),诨号“三脚虎”,广东陆丰甲子镇人。自小醉心武学,喜看戏,尤喜武侠义士,由此养成尚武的性格和侠义胸怀。

早年承练蔡家拳和莫家拳、并四处寻师访友,拜师学艺,每到之处有武名者无不诚心求教,不数年已练成一身高深武功,年二十即在潮州设馆课徒,以教寓学,并暗中找寻名师,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刘仕忠本拟设馆授徒,安居乐业,奈何在一去接受踢馆挑战中,错手打伤挑战者,不得已浪迹江湖,到处为家。

自刘仕忠创派以来,威名远播,盛行於潮汕、海陆丰、东江流域、香港及东南亚各地,人材辈出。传人有刘远成(子)、黄岱、陈妈如、陈述升(娘昌)、陈世正、张合、黄土(永辉)、吴笑、刘乌镭、刘开亮、张造、方梅、曾一然、曾随、曾庆丰、曾昭坚、着名文武生陈宝寿和溜旦等。

相传刘仕忠师父在民国时期曾参加抗日游击队,在潮汕海陆丰一带打击日寇。一次劫狱营救战友的战斗中,左掌被炸药炸断,愈後经刻苦锻炼,左手有如杵槌一样,具有惊人的杀伤力。他平常只以右臂应敌,如遇高手,则突发左臂,锐利如锥,力发千斤,应者辄倒,名闻于惠、潮、梅三州,称“三脚虎”。1974年仙逝,终年77岁。

续後其子刘远成,成为蔡莫派拳第二代掌门人。刘远成幼承庭训,年未及冠即习入门功夫,天性聪敏,过目不忘,又能刻苦勤练,十多岁就协助其父之教务,教学兼长,随其父走遍潮汕、海陆丰、惠州各地,其父见其风雨不辍,朝夕钻研,遂将本门高深功法悉心教导。

刘远成的一手蔡莫拳术,尽得其父真传,已臻化境,尤擅棍法,曾以一手“阴阳弹箭棍”折服不少拳师,而其最擅长的“近身攻防功夫”是武林一绝。五十年代刘远成师父南来香江,发扬蔡莫派拳术,在港创立“蔡莫派国术总会”任武术总教练,设会授徒,在香港致力发扬推广,经数十年的辛勤传播,桃李满门。 1999年在香港仙逝,享年70岁。徒弟有刘标、向华民、江旺、吕堂及誉满中外武打明星向华强等。

刘标(蔡莫拳传承人之一):海丰县人,自幼喜欢武术,在乡间时学得一招半式,其後来到香港,1966年机缘下得遇蔡莫派宗师刘仕忠的徒弟黄岱,即时拜师习武。黄岱师父仙逝後,蒙刘仕忠宗师儿子刘远成纳为门下,专心致志追随师父学习蔡莫派功夫。其後,刘标师父在1977年正式在香港开设刘标武馆,1978年在台湾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锦标赛”获得亚军。 1998主编出版《南少林蔡莫拳》。

南枝拳 :

以陈南枝命名。陈南枝(1847~1925),字鉴山,海城人,壮年时移居妻家揭阳县南山区邓村(今揭西县境内)。少年时学习家传武术,後得福建少林寺双禅法师的第三代传人松先生的真传。功成後,到潮汕地区设馆授徒。他所授的拳术注重实战,近身擒拿,手足并用,技击特点与当地拳术截然不同,群众把他传授的拳术称为“南枝拳”。

该拳在潮汕地区分为两脉:一脉在普宁、潮阳一带,着名弟子有陈四大、陈任夷、陈宏、谢坤记等。建国後,在普宁、澄海两县均有传授,从学者来自潮安、饶平、南澳、潮阳等地。另一脉在揭阳一带。

陈南枝在揭阳授徒时有7名徒弟:黄国荣、魏内园、周玉添、洪利、林庭、洪卿、许英豪。南枝拳流传於海丰、揭阳、普宁、潮阳、澄海、汕头、潮安、南澳、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国,有深远影响和较高声誉

黄三拳(安徽凤阳北少林拳):

北少林拳安徽凤阳传人黄三,女,生於光绪3年,享年101岁,5岁开始在曾祖父的指导下练筋骨习武,17岁时已身怀少林柔拳、练步拳、梅花拳、蝴蝶掌、罗汉十八掌、罗汉拳等,还有少林棍、刀、暗器飞刀等北少林拳武术的精湛技艺,尤其擅长蝴蝶掌、梅花掌、少林柔拳、飞刀、内功等。

同时,还深得少林伤科始祖异远真人传下的真方医术、清代技击大师黄严的技击秘诀及神效骨伤科秘笈,中医伤科医术精湛。黄三排行最小,深受师傅兼曾祖父的疼爱,成了第五代传人。

光绪21年,师傅命17女士前往京城配合已经准备好的人员劫狱,营救义和团义士。17女士从安徽赶到京城预定的地点会合时,因泄密,劫狱失败,黄三只身南逃过长江来到南京。後邂逅峨嵋派“会门拳”高手、广东海丰捷胜籍人仕翁明晃(在南京开海味商铺),1896年冬被翁明晃迎娶回大流村完婚。翁、黄婚後生有四子,第四子姓黄继承黄三之香火,辈份按黄家排辈。

1915年,翁明晃夫妇将家庭迁至汕尾城区,1949长孙黄坤泽出生,16岁被授为入室弟子第六代衣钵传人。黄三把一生的拳艺及伤科秘方传授予长孙坤泽。

1972年黄坤泽在某地巧遇河北省籍拳师刘润中,拜其为师,刘润中把“戳脚”、粘衣十八法、混元气功、金锺罩气功、擒拿和刀棍,以及子午流注法和医治法则授给黄坤泽。3年後学成,回到汕尾,坤泽把祖传武功和刘润中武术浑为一体,精益求精,创立了“黄氏子母韧拳”内功拳法。

民国初黄三与丈夫翁明晃开始收徒传授武艺,弟子有李劳工、陈仁桧(字陈芳),刘成芳、曾茂悍、江贵、吴杰、吴荣、石坤、陈并、老尾流、老尾歪、陈妈如等。江贵亦跟江西艺人(流民教)学习武当拳,传人有江韩、江玉等,1942年江韩旅居香港,60年代在港创立“江韩健身学院”传授拳艺,徒弟有罗枪、江旺等。

溪角山拳(朱家教):

赤坑镇溪(鸡)角山村王妈起师傅,生於1852年,1875年到海丰白水磜(莲花山)寻师。白水磜有一位拳师是南少林朱家教高手,姓余名洪,余洪师傅看王妈起学艺意诚,便收他为徒,把自身所学朱家教拳棍传授给他,同期同学还有陶河镇锺闸古,他们满师後都回乡授教,把这种拳术发扬光大。

余洪师傅所传拳术共12个套路,套路中有三步、四门、十二步等,其中擅长於棍术。王妈起和锺闸古师兄弟都长于棍术。棍术套路共9套,尤以中銮及横镰棍为绝。锺闸古因对该棍术加以研究,把它发展成为“锺厝棍”,其子及孙(锺汉集)亦嫺熟此棍术套路。

刘阿梅拳:

刘阿梅(1861~ 1936),又名远跋,法名志远,城东邦唐村人,後移居海丰公平。曾到泉州石角山少林寺求师,後转到湖北武当山拜师,其拳艺炉火纯青。特点:高架软手,灵活善变,以柔克刚,借力用力,攻守兼备,其手法与凤阳拳有雷同之处。传人有刘三(子)号老三牙、朱友爱、黄可桐、陈诗隆、陈海洋、陈俊贤、张根、刘德胜等。

八万周拳:

因首创此拳种者姓周名招胜,陆丰八万乡人,故称八万周拳。其特点和风格:硬马吞吐、八步桩、弓前步、转肩收腹、吊艮挡手、擒拿勾手、收手反弹、宽架马、长距离、长於内涵、转功自如、技击性强,在海陆丰习此拳者甚多。传人有杨梓、洪辉、余镜、彭新会(余镜和彭新会亦为莲花大水坑“文师”之门徒)、西秦剧名伶罗振标等。

圆山拳:

"圆山拳”以海丰县圆山乡拳师陈川、陈向攀为代表,其特点和风格以硬马桩步、手脚灵活、技击快速见称,手法有献爪、猴仔洗面等。据传“圆山拳”其中一种武术套路属“地功门拳”,有“少林地上飞龙”之美称,是女子所创,由福建少林寺对面的白莲庵尼姑传授给陈姓人家(陈鸿鼎、陈鸿悦堂兄弟)。

後经圆山陈鸿鼎前辈多年总结补充,发展到18个套路;奔、扑、滚、翻、撑、仰、蹬、卧、闪、窜、抖、跳的格斗动作,分上、中、下三盘,其中以下盘为绝招,它既有独特的地趟动作和丰富多彩的腿上功夫,又有南拳的手法特点,也是北腿的腿法风貌;刚柔相济,灵活多变,上下飞腾,独具一格。

圆山拳套路中有部分与笏口拳有雷同之处,同属南少林拳系。传人有陈火宗、陈生(50年代陈火宗、陈生在香港创立“圆山国术总会”)、陈锭、陈妙、陈谋、陈代、陈水、陈佛传、陈丁泉、陈孝、陈奋展等。(部分资料录自《海丰史志》)

林田心拳:

林田心(俗称二师),清末海丰海城城北人。拳术招数:直马、花拳、十二步、拳出肩转、技击内顾、马正後坐。相传田心师行拳三次喊力能拔起一棵青竹、拳穿田埂等,足见其拳种威力甚大。传人有林仁、林召飞。

笏口拳:

海丰县附城笏口村以前舞“白额青面狮”的武术套路已失传,现在的拳术套路为五华客家人所传。清中叶期间(离今约180年),一位身材细小俗称“鸟脯师”的打白锡(修理家用金属器具)师傅,另一位名陈灶秀的补箩师傅,二位五华师傅武术精湛,将拳技传授於笏口村先辈陈灶营,後经陈灶营师父传给陈雪隆(红虾师),红虾传亚螺(子)、陈四贵、陈五贵(孙)及陈贵培等。

万仙拳:

鹿境“永和馆”创立於民国初年,馆内三十余人,馆址原设在田书房,当时聘请拳师万维新(称万师、万仙)。曾担任彭湃警卫员的拳师万维新(烈士),原系五华县长乐河口人,後迁居惠阳坚(歧)岭(现海丰莲花崎岭村)。

他宗支张天师(张陵)创立的道教第一山,江西龙虎山正一派,师兄弟有万味清、杨其珊等。万仙传授的虎形拳,(鹿境民间手抄本记载为“朱家螳螂拳”),乡民沿称为“万仙拳”。武馆棍师曹福(莲花山埔仔人),棍术称“溜仔棍”(双头棍)。

当时传下拳棍师有:鹿山的吕睦水、吕义珍、吕守龙、吕守靖、吕啻(称为“五虎”);鹿南的吕水华、吕周等。续後拳术由吕睦水执教,棍术为吕义珍担纲。吕守龙传下高徒有:袁伟、陈荣等。

永和馆虎狮班由山头社村传承至今,狮馆灯笼一面写上“鹿境吕、一面写上潜山县正堂”。值得一提的是,清道光年间,一代武师吕乃顺的武术套路在鹿境乡已失传,实感可惜!当时有一句口头禅:文有吕月槎(贡爷),武有乃顺公(吕乃顺、字式琴,长期在马宫长沙设馆授徒,牌号为“蟠桃广进师,广东吕贤堂”)(吕校选整理)

吕睦水,万维新之高徒,为“万仙拳” 传承人之一,又习郭家拳、刘阿梅拳、凹师拳等,从师多人,招数多样。徒弟有吕从友(老五宁)、吕娘伟、吕强等。老五宁亦练习文师拳,1943年移居香港後,在港设馆收徒,1964创立“香港少林朱家螳螂派惠丰建身学院”。

传人有吕良(子)、吕娘古、吕荣再等100多人。吕荣再又名吕荣,少年跟家乡池口村吕雪引学罗山拳。1962年定居香港、再从师吕从友,尽得朱家螳螂拳法真传。1997吕荣再创立香港“少林朱家螳螂派吕从友国术同学会”,任国术及麒麟金狮总教练,亦兼“香港新界米埔陇敬意花炮会”国术教练。

蔡清玩拳:

蔡清玩(字养好)、海丰县蔡厝围乡人。精通峨嵋拳、南少林拳,其中创立的“猫形拳”属稀有拳种之一。技法上有:主攻偏门、

广西灌阳旅游广西灌阳钱嘉东怎么样

1广西灌阳旅游千家洞怎么样占地2854km。桂林位于南岭山脉的西南部,桂香走廊的南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它位于1093650—11129#039;30...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