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强称帝 通远使约金攻辽(2)
辽人尝言女真兵满万,便不可敌,至是已达万人以上,乃厉兵秣马,再议攻辽。辽主遣使僧家奴,一作僧嘉努。赍书往金,令为属国。金主复书,要求辽主送还阿疏,并遣黄龙府至别地,方可议和。辽主再贻书,呼金主名,谕令归降。金主亦复书,呼辽主名,谕令归阵。煞是好看。两下里各争尊长,那金主已进兵益州,直捣黄龙府。辽兵屡战屡败,黄龙府竟被夺去。辽主闻报大怒,即下诏亲征,号称七十万,分路出师。金主闻辽兵大举,乃以刀剺面,涕泣语众道:“我与汝等起兵,无非苦辽邦残忍,欲自立国,今天祚亲至,恐不可当,看来只有杀我一族,大众出去迎降,或可转祸为福。”遣将不如激将。吴乞买等趋进道:“火来水淹,兵来将挡,况天祚*虐不仁,众心离散,就使来了一、二百万,也不过暂时乌合,怕他甚么”金主乃道:“你等果能尽死力,须听我号令,同去御敌!”诸将齐声应令,遂调齐人马,倾国而出,行至黄龙府东,遥见辽兵遍野,势如攒蚁,乃下令军中道:“敌利速战,我利固守,且深沟高垒,静观敌衅,再行进兵。”将士遵令,择险驻扎,按兵不动。辽兵也不来挑战,越日,竟陆续退去。
原来辽副都统章奴,谋立天祚叔父耶律淳,诱将士亡归上京,遣淳妃萧地里告淳。淳不愿依议,拘住迪里,会辽主闻章奴谋叛,亟遣使慰淳,淳斩迪里首,取献辽主,孑身待罪。辽主待遇如初。偏章奴入掠上京,至辽太祖庙,数天祚罪恶,移檄州县,将犯行宫。辽主亟从军中退归,军士均无斗志,也随了回去。事被金主察悉,遂拔寨齐起,西追辽主,至护步答冈,护步答一作和斯布达。见前面舆辇甲仗,迤逦行去,他即分开两翼,一鼓而上,自率精兵猛将,专向辽中军杀入。辽主猝不及防,急忙退走,辽兵亦纷纷四散。金主麾杀一阵,斩馘以万计,夺得车马,兵械军资,不可胜计,乃引兵回国。辽主奔赴上京,适章奴已为熟女真部所败,众皆溃散。逻卒擒住章奴,送至辽主所在,立斩以徇。辽主乃还都。
看官听着!从前辽都临潢,号为上京,自圣宗隆绪,徙都辽西,称为中京,又以辽阳为东京,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共计五京。提出五京,下文金、宋攻辽,庶有眉目可辨。章奴诛死,上京方才告靖。不意东京又闹出乱端。东京留守萧保先,虐待渤海居民,为暴徒所戕,经辽将大公鼎、高清明等,率兵剿捕,乱势少平。偏稗将高永昌收集溃匪,入据辽阳,匝旬间,得八千人,居然僭号,称为隆基元年。辽主遣韩家奴、张林等往征,永昌恐不能敌,向金求救。金主遣胡沙补一译作华沙布。报永昌道:“同力攻辽,我愿相助,但须削去僭号,归顺我国,当以王爵相报。”永昌不从。金主遂命大将斡鲁,率诸军攻永昌,巧与辽将张琳相值,两下开仗,张琳败走,斡鲁乘势取渖州,进薄辽阳城下。永昌开城出战,哪里敌得住金军遂败奔长松。辽阳人挞不野,一作托卜嘉。擒住永昌,献与金主,眼见得一刀两段,于是辽国的东京州县,及南路熟女真部,陆续降金。金主任斡鲁为南路都统,斡伦一作鄂楞。知东京事。辽主闻东京失陷,未免惊慌,乃授耶律淳为都元帅,募辽东人为兵,得二万二千余人,使报怨女真,叫作怨军,以渤海铁州人郭药师等为统领。耶律淳倡议和金,遣耶律奴苛一译作讷格。如金议好,金主要索多端,议不能决。旋由金主最后复书,迫辽以兄礼事金,封册如汉仪,方可如约,否则不必再议。辽主尚不肯许。适遇大饥,人自相食,各地盗贼蜂起,掠民充粮。枢密使萧奉先等,劝辽主暂从金议,乃册金主为东怀国皇帝。金主不悦,语册使道:“什么叫作东怀国我国明号大金,应称为大金国便了。且册书中,并无兄事明文,我不能遵约。”当下将册书掷还。金主既迫辽兄事,何必再受辽册封,这也奇怪。看官这东怀国三字,明是辽人暗弄金主,取小邦怀德的意义。他总道金主未达汉文,或可模糊骗过,偏金主要他兄事,要称大金,仍然和议不成,双方决裂。蔡京闻得此信,遂欲约金攻辽,规复燕云。武义大夫马政,航海至金,与金主面议辽事。金主亦令李善庆等赉奉国书,并北珠生金等物,偕马政同至汴都。徽宗即命蔡京与约攻辽,善庆等不加可否,居十余日乃去。徽宗复令马政持诏,及还赐礼物,与善庆等渡海报聘。行至登州,政奉诏止行,乃只遣平海军校呼庆送善庆等归金。金主遣呼庆归,且与语道:“归见皇帝,果欲结好,当示国书,若仍用诏命,我不便受,莫怪我却还来使。”呼庆唯唯而还。至童贯入朝,力主京议,请再遣使贻书。中书舍人吴时,独上疏谏阻,又有布衣安尧臣,亦谏止图辽。吴且言不应败盟。安尧臣一疏,却很是剀切详明,略云:
马对于古代战争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春秋时、战国时期的战争中,车兵驾车离不开马,骑兵坐骑离不开马,运输、传令等也要依赖于马。战马的饲养管理和培训工作尤为重要,由此而形成的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就是马政。马政的重要意义在于是骑兵部队所必需的后勤一环,没有稳定的马政系统做支撑,骑兵部队是万万发展不起来的!
中国马政大约起源于西周,据《周礼·夏官》记载:“校人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趣马掌赞正良马”,“巫马掌养疾马而乘治之”,“牧师掌牧地,皆有厉禁而颁之”,“廋人掌十有二闲之教”,“圉师掌教圉人养马”,“圉人掌养马刍牧之事,以役圉师”。上述中既有总掌王马事务,调教马匹,给马治病的人员,又有主管饲养马匹,看护牧场的人员。这可能是周代中央机构中,掌管马政的人员和机构。在《周礼·地官》中,有遂人、遂师、遂大夫三个官职,他们主要负责地方上的赋税的发排和征收,其中就有对六畜的管理。这三个职官可能是周代地方上掌管马政的人员和机构。
《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后世曾借周公大名出过一本书《周公解梦》,这个辨识度很高吧,为什么要借用周公的名义出书,还不是周公旦这个人物太过声名显著!)
如果这样来看的话,西周从中央到地方关于马政的机构和人员设置已经相当完备了。当然,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和反映的内容还有争议,不过该书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周代政治制度。西周时中国古代的马政应该已经存在,它对于后世战国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马政都是有影响的。
《左传》中有“圉”和“厩”为养马之处,又有“圉人”、“马正”、“乘田”和“宫厩”等养马职官,表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有一定的养马制度。到战国之时,战争规模扩大,再加上骑兵被用于战争之中,“车千乘,骑万匹”的国家对于马匹的需求量更是大幅度的增加。战马已经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力量之一,各国的马政在这一时期必然有较大的发展。 在战国诸国中,马政系统最为完备的无疑是秦国(相关文献、文物出土在战国时期算是七国中比较多的),所以我们便以秦国的马政为突破口,去一览战国时期战马的管理制度。
依据郭淑珍、王关成著的《秦军事史》对于秦国马政的研究,秦国马政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大系统。养马之处成为厩,即马舍。秦王室御厩名称有宫厩、大厩、中厩、外厩、小厩、左厩等。另外秦在各地亦设立厩。这样就形成了秦国从中央到地方的马政机构。秦王嬴政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采取了促进马政发展的政策,规定:“百姓有赀赎责(即债务),而有一臣若一妾,有一马若一牛,而欲居者,许。”允许百姓将马匹作为抵押物来偿还债务,无疑促进了马政的发展,使得马匹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秦一统六国后,在全国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马政机构,并颁布律法。中央九卿之一的太仆就是主管全国马政的最高官员,太仆下设丞2人为副手。在西北地区设“六牧师令”,每牧师令领若干牧场,牧养军马。
秦国不仅重视养马,还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动物检疫法律。20世纪70年代,伴随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人们发现秦朝时,秦代中央政府就已设立养马、养牛的厩苑律。按照法律规定,秦朝中央政府每年对各地养马情况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评比。如果在评比中出现“成马笃、胔及不会肤期”,三种情况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翻译过来是,谁负责饲养的马行动迟缓、生病或者不按期参加评比,涉及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都要受到“赀各一盾”的处罚。同时马在服役过程中被评为下等,则要罚“厩啬夫一甲,令、丞、佑、史各一盾”。这些负责养马的官员都要受到“赀一盾”的处罚,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追究领导者责任。可见秦律对养马官员政绩的考核、处罚极为严格。由此表明中央政府对养马业评比考核高度重视。
秦国先进的养马技术促进了养马业的发展,尤其一系列有关养马业的法律条文为养马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证。这些法律条文乃是我国养马史上最早的法律文献,它在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正是由于先进的养马技术及养马法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秦国养马业的发展。一批批骠肥体壮、训练有素的战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军队中,从而为秦国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相马:
古代选择战马的第一标准就是马匹的高度,《周礼·夏官·庾人》曰:“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这是根据马的形体高度来划分马的品质。古代测量马匹体高的标准是体高(测量的是马背离地距离)、还是头高(马头离地距离)?这个问题由于资料的缺失(即便有资料,按照中国古代对数据的一贯做法,也不会详细到标明是体高,还是头高这个问题的!)几乎会一直无解下去。
当然马的体高并非选拔战马的全部内容。随着对战马数量和质量的不断追求,中原各国的相马术日益完善。所谓的相马术是关于马外形的学问,相马者通过对马的口齿、颊、目、髭、尻、胸胁、唇吻、股脚等部分的观察,来识别出良马。春秋时期出现了两位善于相马的伯乐,并有《伯乐相马经》问世。战国之时中原地区的相马术已经相当成熟,《吕氏春秋·恃君览 ·观表》中记载:“古之善相马者,寒风是相口齿,麻朝相颊,子女厉相目,卫忌相髭,许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胁,管青相膹肳,陈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赞君相后。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若赵之王良,秦之伯乐、九方堙,尤尽其妙矣。其所以相者不同,见马之一徵也,而知节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坚脆,能之长短”。这十个人的相马术各不相同,他们通过对马匹的某一部位的观察,就可判断出马的好坏。相马可以说在当时已经成为一门很大的学问。
骟马:
选择战马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训练马匹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中原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在训练马匹上与游牧民族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地,所以古代中原文明为了更快速地训练马匹,从马匹性情上走了捷径,也为中原马匹本就先天不足的血脉上,补上了最后一柄绝命刀——骟马。
我国早在商代就产生了去势术——骟马,是通过外科手术将公马的生殖器官摘除,又名“去势”,骟过的公马,温顺活泼,同时又不失脚力,便于训练。这个看似速成地训马技术,在短时间内没有问题,但是长时间,大面积地骟马就会面临严重的问题,整个马匹种群内,马匹的各方面素质都是呈断崖式下跌的!等到马匹整体质量已经严重退化时,再想解决这个问题,已经不可能了,种马数量太少,年龄又一年比一年偏大!所以骟马,这个当初中原民族自认为在训马上找到一条捷径的新方法,最终毁掉了整个中原地区马群的未来!(这个恶果最终在两宋年间大爆发,实实在在地坑了两宋一把!)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取巧的,看似取巧的解决了当下的问题,最终是透支未来的希望!
即便是掌握了骟马技术,在战国时期也不是什么马,都可以成为战马的!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的马匹从应用上大体分为四种:驮用马、挽用马、乘用马和兼用马。骑兵所骑的仅是其中的乘用马,如乘用马不足,以兼用马补之。乘用马有特殊的体型特征,系长腱肢,短躯背,体长和身高略近方形。短躯背,则腰身有力,负重物不易凹陷,并有助于后肢的推进力前移,从而增强负重能量,增加速度,增大转动、跳跃、奔驰中的灵敏性。本来马匹数量就不多,从分类上直接淘汰了两种类型的马匹,所以一匹合格的战马是非常宝贵的!自然要精心喂养!
(整个战国时代,适合于战马使用的乘用马数量都不多,正式因为中原乘用马数量太少,严重阻碍骑兵建设,最终迫使西汉时期,中央政府下大力气决定从域外引进先进马匹,来弥补中原乘用马匹数量及质量的不足!)
喂养:
如何喂养战马,也是有相应文献的《吴子》一书中对战马如何喂养有所论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弛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滇无劳马”。
这是兵书中,关于战马喂养的原则。一是要为战马选择好的饲养场所,使其良好的成长;二是保持人与马的亲近,了解马的习性,培养人与马之间的感情,使马通人性,方便使用;三是要为战马配备完好的马具;最后是注意在训练和战争中保护战马,合理地使用战马,不使其积劳成疾。做到这样就能“常令有余,备敌覆我。能明此者,横行天下”。这些原则应该是军事家们在长期战争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从中可以看出,士兵与战马关系处理融洽与否,也即人与马的关系是使用战马的关键。
(《吴子》现在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时期所成,假托吴子之名,但是由于秦朝时间很短,而西汉在马政问题上大多是承袭秦制,所以不论《吴子》是否为西汉所著,这段关于喂养马匹的记录,都是可信的!)
关于马的饲料 ,古代以粟、豆为精饲料,古时称为“秣”,以禾藁及苜蓿为粗饲料,称为“刍”,也即“刍秣”。不过当时中原还没有苜蓿,苜蓿是西汉以后引进的。粟、豆应该通过国家征集土地税而得,也即田租。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田律中有关于征收刍藁的条文:“入顷刍藁,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藁二石。刍自黄(黍鱼即稣)及历束以上皆受之。入刍藁,相输度,可殹(也)”。农民所受田地,不管耕种与否,都要按顷缴纳刍藁。可见刍藁税也是土地税的一种,他们都是战争中战马的口粮。
(不敢说自己多专业,但是既然选择了以骑兵史作为这部作品的题材,肯定是尽力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开题到现在,文章内所有观点尽力做到有文献支撑,有实物出土,有先贤研究的有益成果,为得就是让这些很冷门的知识能够被大家所知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给自己加加油!浮躁是别人的事!
欢迎大家关注,豆浆骑兵,带你领略原汁原味的骑兵史!)
公元938年,后晋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给后继的中原王朝埋下了一颗钉子。幽云十六州自秦汉以来就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战略要地,历朝皆派有重兵驻守,现在此处陷于胡尘,这不仅使得中原失去了对抗游牧民族的第一道防线,还是得游牧民族得以占据一块生产力先进的地区,使其文明程度和综合实力跃升。
而宋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受到幽云十六州“泰山压顶”一般的威胁,然宋初北伐并不成功,幽云十六州几乎没有得到恢复,因为此先天不足加之宋代对武将的掣肘,导致宋代在军事上的局面一直都相当被动,故有“弱宋”之称,但有的时候,愚蠢的国策比实力不足更可怕,这就是北宋后期的“联金灭辽”之策。
公元1004年,宋真宗与辽签署了澶渊之盟,按照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geopolitics)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虽然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与“蛮夷”签订条约不太好看,但不可否定的是,此盟约效果奇好,宋、辽之后百余年间(约120年)不再有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但这并不代表宋朝就对燕云十六州再无所求了,宋朝对辽朝这个邻居也是有一肚子火的,大批宋人都认为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属于国耻,而宋仁宗庆历年间,与西夏三战皆败,辽借北宋内外交困之际,进一步提高了对宋朝上缴岁币的要求,史称庆历增币,这也令大宋君臣愤怒。
而到了宋徽宗时期,北地地缘格局出现了重大变故,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位于辽国东北势力范围内的女真族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反抗辽国的统治,屡败辽军,并建立金国,辽国国势迅速下滑。
宋徽宗与大臣蔡京、童贯认为辽国亡国在即,金国会取而代之,决定联金攻辽,不但可向金以示和好,而且以图收复失去已达二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之地。
在这个背景下,宋金之间签订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之盟”。
重和元年(1118年),徽宗派武义大夫马政自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乘船渡海,以买马为幌子,与金谈判攻辽。此后宋金使者频繁接触。宣和二年(1120年),双方达成协议,主要是宋金同时攻辽,负责不同战区(金军攻取辽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与中京大定府(今辽宁昭乌达盟宁城县天义镇大明乡),宋军攻取辽的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事成后,幽云十六州归宋,而宋则将岁币转赠给金。
光从纸面来看,这个盟约很划算,北宋岁币给谁都是给,而且还白赚了一个幽云十六州,但实际上,这是个极为愚蠢的外交策略,而且引发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1121年,金兵攻打辽朝剩余国土。
1122年(宋宣和4年),宋朝按约定出兵联合攻辽(即“宣和伐辽”,因童贯领军,又称童贯北伐),童贯率大军兵出高阳关,剑指幽云!
然而此时宋金联合攻辽的结果是:女真战士以一当十,攻势势如破竹,辽军不堪一击;但到了宋朝这里局势完全反过来,宋军反而被辽军杀得大败,结果按照约定本来应该由宋军完成的任务还是转到的金朝手里,宋军之弱让金朝叹为观止,完颜阿骨打就说:“我闻中国大将独仗刘延庆将十五万众,一旦不战自溃,中国何足道!我自入燕山,今为我有,中国安得之!”(中原军力最强的刘延庆的十五万人都打成这样,不战自溃,宋朝战力太差,我现在已经打到燕山了,看来打到中原指日可待)。
宋朝的两次伐辽行动可以说是丑态百出,在军事上,宋朝看着辽朝虚弱,战力不足;却根本没想到自己的战斗力如此之差,更糟糕的是仓促派遣驻扎西夏的军队来河北打仗,导致宋军对地形很不适应,结果大败。
按照盟约,本来是宋金双方各自完成任务各取所需,然而现在宋朝没有完成任务,于是金朝指责宋未能兑现承诺“攻陷辽南京”,而拒绝还燕云。金宋双方经交涉后,北宋允以二十万两银、三十万匹绢给金,并纳燕京代租钱一百万贯,金才交还燕云六州(景、檀、易、涿、蓟、顺,其中景、易二州不在十六州之内)及辽南京城(即燕京)。金军撤出城前还将辽南京城内财物和人口搜刮一空,宋接收的只是一座“城市丘墟,狐狸穴处”的空城。
交割燕京完毕后,宋朝国力已经大损,竟无财力犒赏常胜军之士兵,允许他们侵占燕京无人之田地,以为自利。
这就完了吗?怎么可能,宋朝以为光复燕云是大功,封童贯为豫国公再进封广阳郡王,升蔡攸为少师,宰相王黼由少师进位太傅,赏玉带,赵良嗣为延康殿学士,命王安中作《复燕云碑》,然而,现在宋朝和金朝正式接壤,再后来的事情我们知道了,看尽宋朝腐败无能的金朝大举侵宋,结果北宋不仅丢了燕云,首都加上整个北方全部丧失,史称靖康之耻。
于是北宋王朝出现了中国历代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葩局面:它是在亡国前夕版图最大(因为收复了部分燕云)。
事实上“海上之盟”是极为愚蠢的外交策略,此策刚一出来,北宋朝廷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便激烈反对,比如太宰郑居中,他就说:“澶渊之盟至今百余年,兵不识刃,农不加役,虽汉唐的和亲之策,也不如我朝的安边之策。如今四方无虞,却要贸然毁约,恐招致天怒人怨。且用兵之道,胜负难料。若胜,国库必乏,人民必困;若败,遗害不知凡几。以太宗之神勇,收复燕云,两战皆败,今日何可轻开战端!
枢密院执政邓洵武也表示此策纯属胡扯,认为与弱小的辽国为邻居远好于与虎狼一般的金朝为邻,联金灭辽属于自寻死路。
这两位分别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此策的愚蠢,郑居中看清楚了北宋自身军事实力不足而且国内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实在不宜再损害国力对外起刀兵,而且轻启战端,以北宋的军力,很可能一败涂地;而邓洵武则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判断,此时辽对宋已经够不成威胁,反而是新兴的,侵略性极强的金朝需要高度警惕,北宋联金灭辽无疑属于自废缓冲区的重大失策。
后面果然如这两位所料,北宋伐辽打得是一塌糊涂,白沟一战,宋朝五十年来所积累的战备粮草和军械损失殆尽,接着,新兴的虎狼之国金国破门而入,完成亡辽灭宋的壮举…
其实,宋徽宗光复燕云的目的本无错误,此时北宋在西北战局已经好转,崇宁年间派童贯等人在西北拓边,收复河潢,宋徽宗想再进一步光复燕云,实现北宋立国以来的既定目标当然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根据当时的局势,辽国已经衰落之极,金人则来势汹汹,如果北宋在这个阶段无作为,那无疑是错过了千古良机。
然而,此时明显是有更好的策略的,自澶渊之盟后,辽朝理论上是宋朝的“兄弟之国”,和平已有百年,轻易背叛盟约导致北伐正义性先天不足,其实辽朝在预感到将被宋金夹击的时候已经“遣肖客、韩昉为使臣,对宋奉表称臣,乞念前好。”并表示辽朝灭亡大宋会“唇亡齿寒”!,然而宋朝执意出征,结果这让辽国“举国皆愤”,辽兵视宋朝为仇敌,打仗非常勇猛,结果宋军一败涂地。
此时辽朝正处于非常为难的时候,比如宋朝可以通过外交手段,以援助辽朝(援助辽朝是必须的,因为此时金朝显然是更大的威胁)为条件,要求辽朝让出燕云,或者用金钱赎买,此时辽朝很可能会答应此条件,然而,宋朝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此时也是山穷水尽,国家内部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忘乎所以执意伐辽,结果“民力困疲、重以监额科敛——《续资治通鉴》”,加之天灾,导致整个华北在1124年爆发了大规模民变!
果然,辽亡没多久,金朝就开始打击北宋了,而北宋则不堪一击…戊戌前一年是什么年
历史上的那些戊戌年太史慈子义
2022 年农历狗年在中国古代纪年中称之为戊戌年,这是中国历的天干地支纪年法(简称干支法),该法以60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称为一甲子。需要提出的是,古人将与时间有关的全部用干支法来记录,如选择婚配时会询问对方的生辰八字,至今许多算命的先生还在用算命。所谓生辰八字,即用出生年月日时作为一个人的生日密码,来匹配对方的生日密码,此中 着命运的好坏。所以会有人的生日是戊戌年戊戌月戊戌日戊戌时出生,因 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且对这方面毫无兴趣,姑且点到为止。
对于戊戌年,大家最近熟悉的应该就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那次――戊戌变法,这就是以干支法纪年的典型,再如辛酉(1861年)、中日甲午海战(1894年)、庚子赔款(1900年)等等。“戊戌变法”是清末由光绪帝亲自主导的一次自强变法运动,仿效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背景是清经历一次次败战,与帝国列强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只可惜变法运动仅坚持了103天,就被掌握实际的慈禧太后废止。十三年后,清就被“戊戌变法”中培养的新军所。
戊戌六君子
再说一个也很有名的“戊戌年”,即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时任皇帝为明神宗朱翊钧,虽然这个皇帝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在他任上的“万历三大征”却很有名。其中的一次就与、日本有关,时为日本战国时期,日本大名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就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发动了进攻的战争,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大明请求援军,明神宗派出宋应昌、李如松、麻贵、刘綎等将领的援军,在取得平壤大捷后打退。五年后,日本又卷土重来,再次被大明、联军打败,中韩合拍的《鸣梁海战》讲述的就是这一次海战。丰臣秀臣回国不久后即病死。联军抗击日本这不是之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最早的一次应该是唐朝高宗时与新罗国一起打败日本那次)。所以了解一点历史还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特别是中国与周边的历史,对于处理一些地缘非常有帮助。
同样是1598年,在的欧洲上,法国国王亨利颁布了著名的“南特令”,允许信教自由,新旧有同等权利,新自是始保障。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次。
现将历史上有记载的50个戊戌年记载如下:
周厉王三年(前863年)
周封卫顷伯为侯。
周平王二(前743年)
郑庄公姬寤生封弟姬段于京邑(河南荥阳),谓之京城太叔。
周庄王十四年(前683年)
宋国报复去岁乘丘之役,再攻鲁,战于鄑邑(山东曲阜南),宋军又败。鲁释南宫长万返宋,宋闵公子捷谑谓之曰:“吾初敬君,今君乃鲁国囚犯,吾不再敬君矣。”南宫长万惭怒。
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
1、楚灭江国。
2、秦用由余谋,攻蜀,十二,开地千里。周襄王姬郑赐秦穆公嬴任好金鼓。
周灵王九年(前563年)
1、晋灭逼阳国(山东枣庄南)。
2、楚令尹芈贞、郑公子姬耳围宋国,攻其桐门(宋都睢阳北门)。卫救宋,军至襄牛(河南范县)。郑大夫皇耳击卫,大败于犬丘(山东鄄城),皇耳被掳。楚、郑联军攻宋,转攻鲁,陷萧邑(安徽萧县)。
3、晋会宋、鲁、齐、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联军伐郑。郑内乱,诸公子姬驷、姬国、姬耳被杀。晋联军进屯虎牢,郑乞和,再叛楚附晋。楚令尹芈贞救郑,晋联军不敢战,向楚乞和而退。
周敬王十七年(前503年)
周王子姬朝之党儋翩,联合郑国攻敬王姬匄,姬匄奔晋,晋使之居姑莸(河南偃师)。儋翩兵败,周敬王姬匄返王城(洛阳西金谷园)。
周贞定王二十六年(前443年)
秦厉公嬴刺卒,子躁公嗣位。
周安王十九年(前383年)
1、魏攻赵,败赵军于兔台。
2、秦筑栎阳城(陕西临潼),自雍城(陕西凤翔)。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
1、秦相张仪,与齐相、楚令尹,会于啮桑(江苏沛县西南)。
2、韩、燕二国同时宣布称王,分别建韩王国与燕王国。
3、痛饮狂醉,暴卒(前336─前323),年33岁。其后舍那杀另一后大流士之女巴星尼生遗腹子,名阿杰斯。
周赧王五十二年(前263年)
1、秦武安君白起攻韩,陷南阳(河南修武以西),绝太行山道。
2、朝阿育王,屡颁诏书,制定生活规范,皆刻于岩石或柱竿之上,以使国人周知,史称岩石诏书、柱竿诏书。
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
1、韩信攻齐,西楚救齐,战于潍水,西楚军大败。韩信杀西楚大将龙且,掳齐王田广。汉封韩信为齐王。
2、项羽与刘邦中分天下,以鸿沟(河南开封西)为界,项羽退军。
西汉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
1、丞相刘舍免,以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卫尉南阳直不疑为御史大夫。
2、刘启诬前丞相周亚夫谋反,下狱,周亚夫绝食死。
西汉昭帝始元四年(前83年)
1、汉昭帝刘弗陵娶左将军上官桀孙女为皇后,年六岁。刘弗陵岳父上官安为车骑将军。
2、西南夷姑缯族及叶榆族叛,杀益州太守,水衡都尉吕辟兵平定,战败,军死四千馀人。冬,又遣大鸿胪田广明击之。
3、第二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前83~前81),拉闻国内有变,向本都王密斯提乞和,统军西返,陷罗马城。每月在公共会场上张贴其政敌名单,宣布不受保护,任何人皆可加以杀害,屠戮五千馀人。
西汉成帝阳朔二年(前23年)
御史大夫张忠卒,以侍中、太仆王音为御史大夫。王氏益盛,郡守、国相、州刺史,皆出王氏门下。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四年(38年)
1、夏邛谷王任贵归降,授越巂太守。
2、莎车王、鄯善王,均遣使入朝中国,请设西域都护(总督),刘秀以中国新定,无力西顾,不许。
东汉和帝永元十年(98年)
1、迷唐羌降汉,入居金城(甘肃永靖)。
2、南匈奴亭独尸逐侯鞮单于(32任)卒,子万氏尸逐侯鞮单于(33任)嗣位。
3、罗马帝国皇帝涅尔瓦(第12任)卒(69─),养子图拉真(第13任)嗣位(─117)。
东汉桓帝延熹元年(158年)
南匈奴诸部并叛,与乌桓、鲜卑连兵攻沿边九郡。北中郎将张奂潜与乌桓和解,击斩诸部渠帅,其众悉降。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
1、代郡、上谷乌桓部落叛,骁骑将军曹彰击平之。
2、刘备攻(陕西)汉中,荡寇将军张郃屯平阳关,刘备不能进。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
东吴帝孙皓忌胜己者,杀中书令张尚。
成帝咸康四年(338年)
1、后赵石虎与前燕王慕容皝,联军攻击段部落酋长段辽。段辽军败,奔密云山(密云北)。
2、石虎以慕容皝不待会师即退,大怒,进围棘城(辽宁义县),猛攻十馀日,不克,引退中伏,后赵兵大溃,死三万馀人,唯游击将军冉闵一军独全。
成汉帝李期日益骄虐,汉王李寿起兵废之,李期(三任)。李寿称帝(四任),是为昭文帝。改国号为汉。
安帝隆安二年(398年)
1、后燕范阳王慕容德弃邺城,南奔滑台(河南滑县),称燕王(一任),史称南燕(十九国之十五)。
2、后燕惠愍帝慕容宝(二任)自龙城大举南下攻北魏,欲复旧疆,士卒不堪役征,哗变。慕容宝返龙城,军又内变。再奔慕容德,闻其已称王,惧而北返。尚书兰汗遣使来迎,慕容宝遂再还龙城,既至,兰汗杀之。子慕容盛袭斩兰汗,即帝位,是为昭武帝(三任)。
3、北魏王拓拔珪称帝,是为道武帝(一任)。平城(山西大同)。
4、南凉秃发乌孤称武威王。
5、王恭再讨谯王司马休之,部将刘牢之内叛,擒王恭送建康(江苏)斩之。
南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458年)
1、南宋孝武帝刘骏诬中书令王僧达谋反,斩之。
2、北魏文成帝拓拔浚亲击柔然,柔然处罗可汗远遁。
南梁武帝天监十七年、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
无
南陈宣帝太建十年、北周宣帝宣政元年(578年)
1、南骑大将军吴明彻攻彭城(江苏徐州)急,北周遣徐州总管王轨救之,大破,生擒吴明彻。
2、北周武帝宇文邕(三任)卒,子宣帝宇文赟(四任)嗣位,昏暴猜忌,诬其叔齐王宇文宪谋反,杀之。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
1、吐蕃()王弄赞发兵击吐谷浑,大败之,又攻中国松州(四川松潘),不能克,始退。
2、陷东罗马帝国耶路撒冷。
南周武则天历元年(698年)
1、武曌召其子庐陵王李哲返洛阳,命皇嗣李旦逊位,立李哲为太子,改名李显。
2、默啜可汗陷静难军(河北赤城),攻妫州(河北怀来)、檀州(密云)。尽杀所俘赵州(河北赵县)(河北)定州男女万馀人,分五道撤退,所过杀掠,死亡不可胜记。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1、唐帝肃宗李亨任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使图史思明,事泄,史思明杀乌承恩,叛。
2、中书令郭子仪、司空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合兵二十万攻邺城(河北临漳),李亨命宦官鱼朝恩为元帅。
3、史思明发范阳()兵十三万救邺城,陷魏州(河北大名),屠三万人。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
李师道、王承宗闻吴元济败,大惧。李师道献沂(山东临沂)、密(山东诸城)、海(江苏连云港)三州,王承宗献德、棣二州。李师道寻悔。李纯下诏讨李师道。
唐僖宗乾五年(878年)
1、(山西)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减军士衣米,用法严苛,沙兵马使用执之,令军士割而食其肉,自任防御使。用父李国昌时为振武(内蒙和林格尔)节度使,父子二人,分据两镇。
2、招讨使曾元裕大破王芝于(湖北)黄梅,斩之。时黄巢正攻(安徽)亳州,馀众悉归之,黄巢遂称冲天大将军。
3、教皇被迫每年向帝国进贡二万五千曼苦割。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
1、后晋帝高祖石敬瑭尊辽帝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今年,耶律德光年三十七,石敬瑭年四十七。
2、后晋杨光远围晋昌府久不下,石敬瑭命赦范延光罪,范延光始出降。
北宋真宗咸平元年、辽宗统和十六年(998年)
无
北宋仁宗嘉佑三年、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年)
无
北宋徽宗重和元年、辽天祚帝天庆八年、金太祖天辅二年(1118年)
1、金帝太祖完颜阿骨打认为英雄开国,必先有大国册封,乃自定尊号,并命辽帝奉己为兄,遣使赴辽请和,命依式册封。
2、宋遣武义大夫马政,由登州(山东蓬莱)海道使金,约共击辽,金遣使李庆善持国书报聘。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金世宗大定(1178年)
宋婺州(浙江金华)民陈亮赴临安上书,论光复之计,宋帝孝宗赵伯琮感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用种放故事(992),将召上殿。幸臣曾觌知之,欲先相见,陈亮鄙其为人,逾墙逃,曾觌惭怒,会诸大臣亦恶其言直,力沮之,遂不得见而去。
南宋理宗嘉熙二年、元太宗十年(1238年)
1、东路军察罕攻庐州(安徽合肥),宋淮西制置使杜杲拒之,不能进,撤退。
2、陷兀拉的迷儿城,,尤里二世战死。
元成宗二年(1298年)
无
元顺帝至正(1358年)
1、韩宋东路军毛贵破蓟州(天津蓟县),兵至柳林,大都()大震,元欲,左丞相贺太平力持不可,遣知枢密事刘哈利不花迎战,韩宋军不利,退还。中路军刘福通陷汴梁,迎韩宋帝韩林儿。北路军关先生,陷(山西)大同,破上都(内蒙正蓝旗),焚宫阙,转战而东,攻(辽宁)辽阳。
2、韩宋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陷婺州(浙江金华)。
3、天完中书平章陈友谅陷(安徽)安庆。
4、法国巴黎发生吉约姆•卡尔的“扎克雷”农民。
明成祖十六年(1418年)
丰城侯李彬镇交趾,宦官马骐监军,横征暴敛,交趾人苦之,清化府俄乐县土官巡检黎利起兵反。
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
汪直诬兵部右侍郎马文升擅禁农器,下狱,窜(四川)重庆。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
无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1、援军邢玠大举攻,会日本关白(宰相)丰臣秀吉卒,扬帆尽去,中国追击,斩获甚众。万世德初受命不敢进,至是兼程驰至,会同邢玠奏捷。
2、四川播州(贵州遵义)杨应龙陷桥卫城(四川綦江南),得其仇宋世臣之父,及指挥陈天宠等,令诸苗对父奸其女,面夫其妻,或裸坐木丛,烧蛇从阴入腹。
3、日本关白(宰相)丰臣秀吉卒,子丰臣秀赖冲幼,乃托孤于部将德川家康、毛利辉元等五“大老”(更高执政)。
4、亨利于南特颁布诏书,许信教自由,新旧有同等权利,新自是始保障,史称南特令。
5、沙皇锡奥铎尔一世卒,无子,罗瑞克王朝终(862─)。由锡奥铎尔一世妻兄高笃继位。至1613年,史称“混乱时代”。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年)
1、明延平郡王郑成功、兵部侍郎张煌言,大举北伐,入长江,直趋。至羊山,遇飓风,碎巨船数十,漂流士卒七八千,郑成功子郑浚、郑浴、郑温皆溺死,乃引军还。
2、清大军攻云南,明西宁王李定国据双河口(云南曲靖北)御,大败,明帝朱由榔奔永昌(云南保山)。
3、英国执政克林威尔卒(1649─),子李查继为执政,寻自知不能御下,辞职。
清祖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1、清封琉球王尚敬为王。
2、清三路出兵击准噶尔,图复。靖远将军富宁安出巴尔库(巴里坤),振武将军傅尔丹出阿尔,西安将军额伦特出青海。额伦特至哈乌苏河(青海、交界处)中伏战死,全军尽没,他二路军不敢进。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浙江举人徐述夔早已卒,著有一柱楼诗,中有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举杯忽见明,且把壶儿抛半边”,为人检举,弘历以“壶儿”即“胡儿”,剖棺锉尸,斩其诸子。礼部尚书沈德潜亦早卒,弘历阅其诗稿,有咏黑牡丹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剖棺锉尸。
清宣宗道光(1838年)
1、鸿胪卿黄爵兹奏请严禁,清帝宣宗旻宁命各省议奏,湖广总督林则徐上言:“烟不禁绝,数十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旻宁深以为然,即命林则徐任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海口禁烟事宜。
2、清再申令满洲妇女效汉女缠足。
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1、清与德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与签订旅顺大连租界条约,与英国签订威海卫租借条约。
2、光绪帝载湉以国势日急,决意任意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变法仅执行103日失败,慈禧太后下诏再垂帘听政,囚载湉于南海瀛台。又斩“戊戌六君子”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梁启超奔日本,户部侍郎张荫桓贬窜。
3、属地古巴起,美国支持古巴,向宣战,战败,承认古巴独立,并割菲律宾与美(1542─,357年)。
1958年
国内:
《建设征用土地办法》、《户口登记条例》公行。
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
号召全国“除四害”(老鼠、蟑螂、苍蝇、麻雀)。
中国志愿军从撤军,首批于3月15日动身回国。
3月5日,广西僮族自治区宣告成立,首府设于南宁市。1965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在甘肃酒泉开始兴建中国之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标志着中国之一个自主发射的诞生。
5月5日-23日,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的总路线。会后,“”运动在全国展开。
8月17日-30日,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公社。全国很快形成全民炼钢和公社化运动的。
9月2日,我国之一座电视台--电视台正式开播。1973年10月1日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78年5月1日改称电视台。
10月25日,宁夏自治区宣告成立,首府设于银川市。
国外:
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市场成立。
1月7日,最后一台蒸汽机车的车头在荷兰的乌得勒支开进博物馆,这标志着蒸汽机车时代的结束。
1月21日,委内瑞拉。
1月24日,英美科学家完成核聚变试验。
1月31日,美国继苏联之后成功地发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发现了地球周围的辐射带。
2月1日,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联合。
2月14日,王国和约旦王国联合成立联邦。
3月27日,接任苏理,同时继续担任之一。
7月16日,美国出兵武装干涉黎巴嫩。
11月5日,法兰西第五宣告成立。
2022
待补充
2022 年2月13日星期二
以上就是与戊戌前一年是什么年相关内容,是关于历史的分享。看完戊戌是什么时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这里选了四个朝代,清朝、明朝、唐朝、宋朝。
清朝: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为正一品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协办大学士。总督(加尚书衔)、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各省巡抚(加兵部侍郎衔)、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内阁学士、军机处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副将。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步军翼尉。 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城守尉、参将。
从三品
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从四品
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 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 步军副尉、步军校。 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詹事府洗马。 各州知州、都转盐运使司副使、土知州。 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骁骑参领、下五旗包衣参领。 副千户、宣抚使司副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司长官使、河营协办守备、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太医院左右院判、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京府通判、土通判、京县知县、通判。 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鸟枪步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使、长官司副长官、百户、土千总、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 土州同、州同、运判、理同。 内务府兰翎长、六品典仪。 盛京游牧副尉。
正七品
内阁典籍、主簿、评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医。知县、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土知县、县视学。 城门吏、太仆寺马厂协领。 把总、土把总、安抚使司副使。
从七品
五官灵台郎、光禄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博士。 土州判、州判。 七品典仪。 卫千总、安抚使司佥事。
正八品
司务、司库、协律郎、国子监学正、太医院吏目。 土县丞、县丞、库大使、按察使司知事、府厅学正、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教谕。 外委千总。
从八品
五官挚壶正、典簿。 训导、盐运司知事。 委署亲军校、委署护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鸟枪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正九品
主簿、土主簿、土知事、庄头、府厅知事 各营兰翎长。 外委把总。
从九品
孔目外郎、司狱、司晨、医士、鸣赞待诏、钦天监博士。 仓大吏、吏目、巡检、道府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编外外委。 未入流 五城兵马司吏目府使、医士、布政使司检校。 正术、正科、训术、训科、典术、典科、关厅库大使、驿丞、茶引批验所大使、河泊所大使、道会、道正、京师崇文门关分司副使、州县税课司大使。 五城兵司吏目。
明朝: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另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等。 吏部(人事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正二品吏部尚书1名,正三品吏部左右侍郎2名 户部(财政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正二品户部尚书1名,正三品户部左右侍郎2名 礼部(礼仪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正二品礼部尚书1名,正三品礼部左右侍郎2名 兵部(国防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正二品兵部尚书1名,正三品兵部左右侍郎2名 刑部(司法部):管理天下刑名。 正二品刑部尚书1名,正三品刑部左右侍郎2名 工部(建设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正二品工部尚书1名,正三品工部左右侍郎2名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9、内阁
设内阁大学士,正五品,管理国家政事要务。一般大学士连任其他职务抬升品级。
宋朝:
诸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王,为正一品。
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
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开国郡公,上柱国,为正二品。
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
诸宣奉、正奉大夫,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上护军,为正三品。
诸正议、通奉大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合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开国侯,护军,为从三品。
诸通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开国伯,上轻车都尉,为正四品。
诸太中大夫,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轻车都尉,为从四品。
诸中大夫,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开国子,上骑都尉,为正五品。
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开国男,骑都尉,为从五品。
诸朝议、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骁骑尉,为正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尚书诸司郎中,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飞骑尉,为从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尚书诸司员外郎,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太子侍读、侍讲,两赤县令,云骑尉,为正七品。
诸承议郎,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诸率府率,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武骑尉,为从七品。
诸奉议、通直郎,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开封府诸曹参军事、军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县令,两赤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令,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为正八品。
诸宣教、宣议郎,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枢密院逐房副承旨,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太子诸率府副率,亲王府记室,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监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京府、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官,诸州签判,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京府诸曹参军事、军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丞,诸州上中下县令、丞,两赤县主簿,尉,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三省枢密院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为从八品。
诸承事、承奉郎,(理亲民资序者,从八品,承务郎准此。)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主簿、尉,三京赤县主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为正九品。
诸承务郎,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诸司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为从九品。
————
武官品级制度
武散官 (三十一阶)
骠骑大将军 (从一品)
辅国大将军 (正二品上)
镇国大将军 (正二品)
冠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
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
云麾将军 (从三品上)
归德将军 (从三品)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上)
壮武将军 (正四品)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上)
明威将军 (从四品)
定远将军 (正五品上)
宁远将军 (正五品)
游骑将军 (从五品上)
游击将军 (从五品)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 (正六品)
振威校尉 (从六品上)
振威副尉 (从六品)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 (正七品)
翊麾校尉 (从七品上)
翊麾副尉 (从七品)
宣节校尉 (正八品上)
宣节副尉 (正八品)
御武校尉 (从八品上)
御武副尉 (从八品)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 (正九品)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上)
陪戎副卫 (从九品)
————
国朝武选,自内客省至閤门使、副为横班,自皇城至供备库使为诸司正使,副为诸司副使,自内殿承制至三班借职为使臣,元丰未及更,政和二年,乃诏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横班十二阶使、副亦然。六年,及增置宣正、履正、协忠、翊卫、亲卫大夫郎,凡十阶,通为横班。自太尉至下班祗应,凡五十二阶。
武阶
1、太尉
2、通侍大夫
3、正侍大夫
4、宣正大夫 (政和新置)
5、履正大夫 (政和新置)
6、协忠大夫 (政和新置)
7、中侍大夫
8、中亮大夫
9、中卫大夫
10、翊卫大夫
11、亲卫大夫
12、拱卫大夫 (自翊卫至此,并政和新置)
13、左武大夫
14、右武大夫 (以上为横行十三阶)右并政和新置。内通侍大夫旧为内客省使,国朝未尝除人,自易武阶,不迁通侍沿初意也。转至中侍,无磨勘,特绋除。
15、武功大夫
16、武德大夫
17、武显大夫
18、武节大夫
19、武略大夫
20、武经大夫
21、武义大夫
22、武翼大夫 (以上系旧诸司正使,八阶)
23、正侍郎
24、宣正郎
25、履正郎
26、协忠郎
27、中侍郎 (自正侍至此,并政和新置)
28、中亮郎
29、中卫郎
30、翊卫郎
31、亲卫郎
32、拱卫郎 (自翊卫至此,并政和新置)
33、左武郎
34、右武郎 (以上,旧为横行副使,政和更新,增益共十二阶)右自正侍至右武,旧在右武大夫之下,武功大夫之上,今从绍兴厘正书。
35、武功郎
36、武德郎
37、武显郎
38、武节郎
39、武略郎
40、武经郎
41、武义郎
42、武翼郎 (以上旧诸司副使,八阶)
43、训武郎
44、修武郎 (以上为大使臣)
45、从义郎
46、秉节郎
47、忠训郎
48、忠翊郎
49、成忠郎
50、保义郎
51、承节郎
52、承信郎 (以上为小使臣)右并五年一转,至武功大夫,有止法。
唐朝:
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强称帝 通远使约金攻辽(2)
本文2023-09-22 11:28: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