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志文言文
1 文言文家谱记归有光原文翻译
原文: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
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
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mén,污浊之义),将入于禽兽。
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miǎo hū 形容甚少,甚微)。俎豆(zǔdòu祭祀器具)壶觞,鲜或静嘉。
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古人成年礼之仪节)之故,而改将事之期。
出庖下之馂(jùn残羹剩肴),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
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
不可以不思也。思则饥寒而相娱,不思则富贵而相攘。
思则万叶而同室,不思则同母而化为胡越。思不思之间而已矣。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翻译:我七八岁的时候,见到家中长辈,就拉着他们的衣服询问先人世代的旧事。
大概因为小时候失去母亲,平时常常不能宽慰自己,对死去的人害怕不能了解他们,对活着的人害怕不能奉养他们,实在是创伤巨大疼痛深重啊。归氏到了我这一世,就一天比一天衰落了。
本族的源头遥远,分支离散,人口众多,人心各异。从我的祖父和叔伯父以外,贪财鄙俗奸诈狠戾的人常常在族人中间夹杂出现。
带领一百人聚居,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人。带领十人学习,没有一个知道礼义的人。
(有人)贫困不得志却不知体恤,(有人)顽劣愚钝却不知教导。丧事不互相吊唁,喜事不互相庆贺。
进入家门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走出家门瞒骗自己的父亲兄长。昏暗污浊,就要堕落到禽兽之中了。
平日呼朋携友(宴饮欢会),有时花费上千钱,而岁末祭祀祖先,则锱铢必较。祭祀用的器皿,少有洁净体面的。
族中的孩子媳妇,排成的行列几乎连不起来。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
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我环顾家族的房宅,阅读归氏的旧族谱,感慨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归度,大概是归家一个有作为的先人)的后代吗?可是为什么到了这步田地!”父母兄弟是我的至亲。
祖宗是父母的根本。族人有着兄弟的情分。
这些人不可以不挂念啊。挂念则虽然饥饿寒冷却能互相愉悦,不挂念则虽然荣华富贵却互相排斥。
挂念则万代也能共聚一堂,不挂念则同胞兄弟也能变成异族仇敌。(区别)只在于挂念与不挂念而已。
人生在世,当他年少时,兄弟在同一个怀抱里啼哭,吃饱了就互相嬉闹,不知道有彼此之分。长大成家了,那时他们情分就不如以往了。
等到他们有了孩子,那时兄弟相见,已经象堂兄弟相见了。到这时,只怕离开对方不够快,而谁又顾念相聚的艰难?这就是天下的形式势一天天趋向分离的原因了。
我爱护自己的儿子而疏离自己的兄弟,我的儿子也各自顾念自己的儿子,这样互相疏离的危害就会祸及我的儿子,这难道可以说是能爱护自己的儿子吗?我每当侍奉父亲,过年时跟着叔伯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满头白发,就会暗中自己想到我的叔伯兄弟,他们这么多人只起源于一个祖父而已。如今每当不能和以往的热闹场面一样,总是会自己深深地伤心哀悼。
然而天下的事情,败坏它的都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也从一个人开始。仁孝的君子能用自身引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亲人之间呢?古人设立宗子(嗣子)的原因,就是要用仁孝之道来要求他。
宗法制度废除后天下就没有世家了。没有世家则孝顺友爱的道义就衰落了,风气习俗轻佻鄙薄日益加重,这都是有原因的。
我学习圣人的学说,通晓六经的大义。虽然过着贫穷节俭的生活,没有被 录用为官,但私下看到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常常在心中怀有难言的忧虑。
然而看到自己的骨肉亲人,满眼的景象都让我感情触动,想要寻求一个聚合宗族的办法,就从族谱开始。因此我想要编写归氏族谱,但不止是编族谱,是想寻求我。
2 王观守志文言文翻译目录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和修改均免费
详情
王欢安贫乐道
王欢这种求知态度,虽然在当时为人所不解,但是呢,他的这种求知态度是很好的,古人说的手不释卷也就是这样了,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表达了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和对知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作品名称
《王欢安贫乐道》
作品别名
《王欢守志》
作品出处
「晋书·王欢传」
文学体裁
文言文
解释
解释:道:主张,思想。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出自:《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示例:劝人~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
◎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甘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原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shěn)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选自《晋书》)
出处
节选自「晋书·王欢传」
中心思想:人不可无志,只有坚守志向,专心学习,终能成功。
译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储蓄,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最终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3 “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志”在文言文的意思大概有:
1 志向,意志。 志,意也。——《说文》
2 本意,心意。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3 立志,仰慕 。 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
4 通“帜”。 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
5 记住,记忆。 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褚亮传》
6 记述,记载。 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释文:“志,记也。”
7 记事的书或文章。 风土志;志乘(志书)。
8 标上记号。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9 通“痣”。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书》
文言文不同的文章里面有不同的意义,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意思来分析。
4 心存高远,立志的文言文志当存高远。〔三国〕诸葛亮
有志者,事竟成。〔南朝〕范晔
男儿事业当志奇。〔三国〕贯休
君子志于择天下。〔宋〕刘炎
褴褛衣内可藏志。书摘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汉〕张衡
志犹学海,业比登山。〔隋〕王通
志以成道,言以宣志。〔隋〕王通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宋〕朱熹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明〕冯梦龙
一思尚存,此志不懈。〔明〕胡居仁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清〕程允升
志在林泉,胸怀廊庙。琮琼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移志。〔汉〕桓宽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曹植
燕雀戏藩柴,安知鸿鹄游?〔三国〕曹植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唐〕邵谒
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唐〕李隆基
骐骥筋力成,志在万里外。〔唐〕李白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秋。〔唐〕李白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唐〕杜甫
浩荡入溟阔,志泰心超然。〔唐〕白居易
怜君头早白,其志竟不衰。〔唐〕白居易
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锋芒。〔唐〕孟郊
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谋身。〔唐〕杜荀鹤
有志诚可乐,及时宜自强。〔宋〕欧阳修
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宋〕文天祥
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元〕万松老人
慷慨丈夫志;铁石豪杰心。《格言对联》
5 文言文中“志”的所有解释名〉1 (形声。
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
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2 同本义 [will] 志,意也。
——《说文》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夫志,气之帅也。
——《孟子》在心为志。——《毛诗序》思虑为志。
——《春秋·说题辞》志者,臧也。——《荀子·解蔽》志者,欲之使也。
——《鬼谷子·阴府》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父在观其志。
——《论语·学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唐· 韩愈《县斋有怀》3 又如:志志诚诚(真心实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干(意志坚强);志意(意志);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与才分);志虑(志向思虑);志抱(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况(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气谋略);志局(志气器量);志介(志气和节操);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4 记事的文章 [record;annals]。如:风土志;志乘(志书)5 心情 [frame of mind]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6 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愿;思想;精神);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度(气度);志思(情志,怀抱)7 神志 [consciousness] 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8 通“帜”。
旗帜 [flag] 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沛公以周昌为职志。
——《史记·张丞相传》。索隐:“志,旗帜也。”
不用麾志,举矛为行伍。——《华阳国志》9 皮肤上生的班痕。
后作“痣” [nevus]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书》〈动〉1 有志;立志;专心 [devote]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2 又如:志于学(专心求学);志道(有志于道);志古(笃信古道)3 记着 [keep in mind] 疆志而用命。——《国语·晋语七》一经目辄志于心。
——《新唐书·褚亮传》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
闻,学识。强,同“强”。
志,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4 又如:永志不忘5 向慕 [admire] 老生惜岁月,烈士志功名。
——陆游《感秋》6 记载,记录 [record] 《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
释文:“志,记也。”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
——《周礼·春官·保章氏》就是张华的《博物志》,也不过志其一二。——《醒世恒言》7 又如:志书(记事的书);志乘(记载历史的书);杂志8 叙述 [narrate] 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尧问》〈动〉1 (形声。
言形志声。本义:记忆)2 同本义 [remember;recall] 志,记志也。
——《说文新附》志,记也。——《字诂》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
——《新唐书》3 又如:志而不忘(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怀)4 记录 [take notes;record] 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列子》5 又如:志异(记载奇异之事);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6 做记号 [mark]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7 又 寻向所志。
〈名〉1 标记;记号 [sign;mark]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2 又如:志桩(刻有尺度的木桩)3 记事的文章或书籍 [record]。
如:墓志;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铭(墓志名)。
6 祖逖弘志文言文翻译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睡一处,半夜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就与刘琨一起起床舞剑。 等到渡江的时候,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事顾问。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于是让戎狄趁虚而入,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人人想着奋起反抗,大王您如果能够任命将领,派出军队,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人!” 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武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驱赶戎狄肃清中原而再渡江南,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驻扎在淮阴,起炉炼铁,铸造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7 鸿鹄之志文言文翻译原文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 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佣给富人家种地。有一天,他放下农活到田埂上休息,对秦王朝肆无忌惮的征调劳役、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实忿恨不平,就决心摆脱压迫和剥削,改变目前的社会地位,并对他的同伴们说:“假如将来我们中间有谁发家富贵了,可不能相互忘记啊。”
同伴们讥笑他:“你受雇给人家种地,怎么能发家富贵呢?”陈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唉,燕雀哪里会懂得鸿鹄的凌云壮志呢!”。
个人作品
善草书,兼工篆刻,山水法倪瓒,黄公望,气息苍浑,神趣横溢,骨格峻,。他与文彭、邢侗、何震等均以画兰竹名于时。传世作品有《渭水清风图》轴、《风竹图》轴、《竹石图》轴、《墨竹图》卷,著有自订诗10卷、杂文百篇
和陶杂诗七首
宇宙何茫茫,起灭同一尘。胡为一日间,各营百年身。
华堂与崇丘,去疏来者亲。我庐非我有,四顾谁为邻。
有如远行客,当夕已戒晨。有怀不胜蹉,举目皆劳人。
清溪直村坞,修竹带邻曲。花明户未开,风暖睡初足。
道侣两三人,开尊傍棋局。永夜杂笑言,留宾方灭烛。
柝响间疏钟,群乌啼朝旭。晨朝理轻策,日暮脱归鞅。
行行林水间,修然濠濮想。时见行路人,芒芒将焉往。
不如播种者,晴雨候消长。野舟横可渡,不复愁河广。
深感田父言,耕戒卤莽。秋深霜露繁,高原榆柳稀。
征途戒舟车,鸿雁天边归。徘徊歧路旁,薄寒吹我衣。
悠悠自世路,幽独那可违。束发万里志,终焉老一经。
夕秀复朝华,孺子多早成。老少不相及,时事亦变更。
隐几静焚香,和墨书黄庭。草莽无远图,不寐晨鸡鸣。
兵食仰东南,怆然伤我情。春半暖初回,疏雨兼和风。
新晴临晓江,万象一镜中。策杖访僧寮,披榛小径通。
梵音令人静,世事皆楚弓。虽有鉴物智,不易伪与真。
虽有转世权,不返浇与淳。宇宙穷万道,日月仍长新。
四皓乃翼汉,三户终亡秦。贤圣递御天,同作空中尘。
顾彼溪上农,锄良已勤。酌酒更相呼,自与渔樵亲。
前有车马客,停骖来问津。告以行路难,慷慨泪沾巾。
长吁归去来,低回愧斯人。
咏落叶
除却离忧百事慵,重来苔径旧时踪。江清秋响风催棹,鸟去庭空月照筇。
回首独愁千万树,隔林细数两三峰。茫茫憔悴初冬色,飒沓时闻五夜钟。
个人成就 篆刻归昌世篆刻初宗文彭,后从秦汉玺印中汲取养份。他的印章以情为主,多直写胸意,体现出简
静而典雅的个性。朱文印拟汉铜印斑驳锈蚀的效果,其笔画显现内方外圆的端倪,明人称其篆刻与文彭、王悟林鼎足而立,为浙派朱文印开了先河。归昌世治学严谨,博学多才,于艺事上常有深刻思考,治印方面亦极有见地。他刻印很注重性灵的表现,认为:“作印不徒学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源则作者性灵也。性灵出而法亦生,神亦偕焉。”又云:“予自垂髻好无癖此,每谓文章技艺,无一不可流露性情,何独于印而疑之,甫一操刀,变化在手,当其会意,不令世知。余勤印固已纵横四方,未尽供识者揶揄也。”他的这种美学观在篆刻作品中表露无遗。他刻制的“永躬耕乎典坟”印,印文亦从缪篆出,然屈曲盘绕,沉稳工整,有其独创的风格。此印方正中圆润华滋,婀娜飘逸,融两汉印风与宋元风格之中,堪称佳作。
绘画归昌世长于山水,法倪瓒、黄公望,气息苍浑,骨格峻增,精密工致,脱尽明代中叶粗糙气息。
归昌世画作兰花墨竹构图奇奥,枝叶清酒,神趣横溢,意在青藤、白阳之间。归昌世写墨竹,运雨舞风,清洒韵极。归昌世画竹,《无声诗史》称:“枝叶清丽,逗雨舞风,有渭川淇澳之思。”《画史》评论其特点为:“松灵沉著,神趣横溢,在徐渭、陈淳之间”。
传世作品《风竹图》竹竿刚劲,竹叶随风,摇荡不止,而竹竿挺直不屈。笔势挺拔,着意表现竹的坚强气质,并含有清丽纵逸的情意,得宋元人墨竹的意态而自具新意。此画为其晚年之作。
1 文言文家谱记归有光原文翻译
原文: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
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
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mén,污浊之义),将入于禽兽。
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miǎo hū 形容甚少,甚微)。俎豆(zǔdòu祭祀器具)壶觞,鲜或静嘉。
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古人成年礼之仪节)之故,而改将事之期。
出庖下之馂(jùn残羹剩肴),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
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
不可以不思也。思则饥寒而相娱,不思则富贵而相攘。
思则万叶而同室,不思则同母而化为胡越。思不思之间而已矣。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翻译:我七八岁的时候,见到家中长辈,就拉着他们的衣服询问先人世代的旧事。
大概因为小时候失去母亲,平时常常不能宽慰自己,对死去的人害怕不能了解他们,对活着的人害怕不能奉养他们,实在是创伤巨大疼痛深重啊。归氏到了我这一世,就一天比一天衰落了。
本族的源头遥远,分支离散,人口众多,人心各异。从我的祖父和叔伯父以外,贪财鄙俗奸诈狠戾的人常常在族人中间夹杂出现。
带领一百人聚居,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人。带领十人学习,没有一个知道礼义的人。
(有人)贫困不得志却不知体恤,(有人)顽劣愚钝却不知教导。丧事不互相吊唁,喜事不互相庆贺。
进入家门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走出家门瞒骗自己的父亲兄长。昏暗污浊,就要堕落到禽兽之中了。
平日呼朋携友(宴饮欢会),有时花费上千钱,而岁末祭祀祖先,则锱铢必较。祭祀用的器皿,少有洁净体面的。
族中的孩子媳妇,排成的行列几乎连不起来。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
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我环顾家族的房宅,阅读归氏的旧族谱,感慨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归度,大概是归家一个有作为的先人)的后代吗?可是为什么到了这步田地!”父母兄弟是我的至亲。
祖宗是父母的根本。族人有着兄弟的情分。
这些人不可以不挂念啊。挂念则虽然饥饿寒冷却能互相愉悦,不挂念则虽然荣华富贵却互相排斥。
挂念则万代也能共聚一堂,不挂念则同胞兄弟也能变成异族仇敌。(区别)只在于挂念与不挂念而已。
人生在世,当他年少时,兄弟在同一个怀抱里啼哭,吃饱了就互相嬉闹,不知道有彼此之分。长大成家了,那时他们情分就不如以往了。
等到他们有了孩子,那时兄弟相见,已经象堂兄弟相见了。到这时,只怕离开对方不够快,而谁又顾念相聚的艰难?这就是天下的形式势一天天趋向分离的原因了。
我爱护自己的儿子而疏离自己的兄弟,我的儿子也各自顾念自己的儿子,这样互相疏离的危害就会祸及我的儿子,这难道可以说是能爱护自己的儿子吗?我每当侍奉父亲,过年时跟着叔伯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满头白发,就会暗中自己想到我的叔伯兄弟,他们这么多人只起源于一个祖父而已。如今每当不能和以往的热闹场面一样,总是会自己深深地伤心哀悼。
然而天下的事情,败坏它的都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也从一个人开始。仁孝的君子能用自身引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亲人之间呢?古人设立宗子(嗣子)的原因,就是要用仁孝之道来要求他。
宗法制度废除后天下就没有世家了。没有世家则孝顺友爱的道义就衰落了,风气习俗轻佻鄙薄日益加重,这都是有原因的。
我学习圣人的学说,通晓六经的大义。虽然过着贫穷节俭的生活,没有被 录用为官,但私下看到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常常在心中怀有难言的忧虑。
然而看到自己的骨肉亲人,满眼的景象都让我感情触动,想要寻求一个聚合宗族的办法,就从族谱开始。因此我想要编写归氏族谱,但不止是编族谱,是想寻求我。
2 《耐斋记》归有光文言文翻译耐斋记
归有光
本文是为万安刘先生的书斋写的记。刘先生为昆山县学训导,俸禄微薄,自称“耐贫”、“耐辱”、“耐久”,故取书斋名为“耐斋”。作者为斋作记,突显了这位特立独行、愤世嫉俗的读书人形象 ,并以“士之立身,各有所处。夫使其能耐,虽至于大臣宰相可也。”寓以勉励之意。
以下原文及译注资料供参考:
万安刘先生,来教昆山学。学有三先生(昆山县设有教谕一人,训导二人,共三先生),而先生所居称东斋。 先是,两斋之衙(两位训导的住处及办公场所), 皆在讲堂东偏,近乃徙之西,颇为深远清(幽静)。 先生至,则扁(作匾)其居曰耐斋。
予尝访先生于斋中,于时秋风飒然(ㄙㄚˋ ㄖㄢˊ; 形容风声),黄叶满庭,户外无履迹。 独一卒衣皂衣(黑衣;差役穿的黑色衣服), 承迎左右,为进茗浆(ㄐ|ㄤ ;指茶水)。因坐语久之。
先生曰:“吾为是官,秩卑而禄微(官品卑下), 月费廪米三石(古代以十斗为一石,一斗为十五市斤, 故三石应是四百五十市斤),具粥,养妻子,常不给(不足用,不能供应所需), 为耐贫(忍受贫穷)。上官 行县(来县中巡视), 吾于职事无所辖,往往率诸生郊迎(到城郊迎接), 至则随令(县令)、丞、簿拜趋唯诺, 为耐辱(忍受屈辱)。 久任之法(官员任期的法规)不行,官无崇卑, 率(大致)以期 月(满周年)迁徙速化,而吾官常不迁, 为耐久(忍受长期不升迁)。有是三耐,吾是以名吾斋。”
予既别去,一日,使弟子沈孝来求《斋记》。
昔孟子论士不为道(指读书人不追求 政治理想,只为功名利禄),至于为贫而仕,惟抱关击柝 为宜(ㄅㄠˋ ㄍㄨㄢ ㄐ|ˊ ㄊㄨㄛˋ;守门和巡夜的人。 泛指位卑禄薄的小官。 孟子认为,若是因为贫穷才出来做官,就应该拒绝做高官,只享受薄禄,甘居于卑位,做守门和巡夜的人。)。夫舍学者之职业(指县学训导)而为抱关击柝, 盖亦有甚不得已者矣。惟近代学官与书院 山长(在山中书院中担任主讲并主管 院务的人)之设,以待夫士之有道而不任职者,盖为贫与为道兼行而 不悖(相反;既是为贫而出仕,担任教职又能兼顾行道的理想)。此其法足以 优天下之学士,为特愈于前世也,故当时号博士官为清高。虽然,求为清高, 而其间容(或许)有不能耐者。 夫使其不能耐,则虽博士官不可为矣。 使(假设)其能耐 ,如孟子所谓抱关击柝可也。扬雄有言: “非夷、齐(不赞成伯夷、叔齐的做法)而是柳下惠(肯定柳下 惠的行为)。”、“首阳为拙(伯夷 、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做法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柱下为 工(在周朝任柱下史的老子的做法才是聪明之举。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以柔克刚,随遇而安。)。” 士之立身,各有所处。夫使其能耐,虽至于大臣宰相可也。
因书其说,使孝归而质(请教)之先生云。
清张汝瑚评曰:“贤不肖之相去只争耐不耐之间耳,三耐中辱为难久,亦不易,贤人在下位皆有感于斯篇。”
归有光(1506--1571)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 昆山(江苏昆山)人。少年好学,九岁能属文,三十五岁,乡试中举。但以后八 会试都未及第,直到六十岁时才中进士。晚年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 积劳成疾,卒于南京。归有光对明朝中叶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的拟古风气,提倡学习 唐宋人的古文,与王慎之、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其中,以归有光的作品成 就最高。归有光的散文朴素简洁,恬适自然,善于叙事,亲切动人,为明代著名的散文大家。
3 古文归有光传的翻译,急求翻译: 译文: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
九岁就能写文章,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 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
迁居嘉 定安亭江边,读书谈道。学生常常有几百人,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才考取进士 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
每次审理案件,把 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触盯鞭故庄嘎彪霜波睛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 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
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调作 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
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 ,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 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
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 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 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 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有光的小儿子子慕,字季思。万历十九年(1591),考取举人,第二年未中进士就隐居江村 和无锡高攀龙最好。
他死时巡按御史祁彪佳向朝廷请示,赐他翰林待诏。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 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4 室始洞然《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
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C A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听讼:审理案件;B断完案,把罪犯遣归,不写判决书具狱:定案,形成案卷;D把他看作狂亡而平庸的大人物目为:视作(2)D D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不译;第二个代词,“你的”A项两个都是代词,前为“他”,后为“它”B项都是代词,指某一范围内的全体,相当于“众”C项都是动词,前译为“担当”,后译为“成为”,“是”(3)C “举义”为名词,作“制”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D;“后”为后来的意思,其前断句,排除A句子翻译为: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4)C “攻击他”“徒有虚名”等词与文章的内容不符,原文为“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意思是“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亡而平庸的大人物”;“推崇归有光”也是后来的事这里不是在称赞王世贞的人品,而是借他来个反衬归有光的才华(5)A①雅:一向,平素;引:推荐句子翻译为: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了解有光有才,推荐他为南京大仆丞②憾:遗憾,不满;折:折服句子翻译为:世贞很不满,但此后也从内心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B本题对应的段落为文章的第二段,具体可以概括出以下三点:①用古教化为治②断讫遣去,不具狱③辄寝阁不行答案:(1)C(2)D(3)C(4)C(5)A①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了解有光有才,推荐他为南京大仆丞②世贞很不满,但此后也从内心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B①用古教化为治②断讫遣去,不具狱③辄寝阁不行参考译文: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同乡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他满口江苏口音,断完案,把罪犯遣归,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亡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6 文言文阅读项脊①轩志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小题1:D小题1:每 移 案 /顾 视 无 可 置 者/ 又 北 向/ 不 能 得 日(2分)小题1: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2分)小题1:经过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优美、宁静与恬适。
作者是一个甘于清贫(安贫乐道),志趣高洁的人。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A、用,B、把,C、凭借,D、用来。例句中“以”的意思为“用来”,故选“D”。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注意句子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到句子的结构。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注意“而、至、去”等重点字,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句子的正确性、完整性。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④。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⑤,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⑥,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几句内容来分析是一个什么地方,然后根据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分析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可。
1 文言文家谱记归有光原文翻译
原文: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
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
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mén,污浊之义),将入于禽兽。
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miǎo hū 形容甚少,甚微)。俎豆(zǔdòu祭祀器具)壶觞,鲜或静嘉。
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古人成年礼之仪节)之故,而改将事之期。
出庖下之馂(jùn残羹剩肴),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
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
不可以不思也。思则饥寒而相娱,不思则富贵而相攘。
思则万叶而同室,不思则同母而化为胡越。思不思之间而已矣。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翻译:我七八岁的时候,见到家中长辈,就拉着他们的衣服询问先人世代的旧事。
大概因为小时候失去母亲,平时常常不能宽慰自己,对死去的人害怕不能了解他们,对活着的人害怕不能奉养他们,实在是创伤巨大疼痛深重啊。归氏到了我这一世,就一天比一天衰落了。
本族的源头遥远,分支离散,人口众多,人心各异。从我的祖父和叔伯父以外,贪财鄙俗奸诈狠戾的人常常在族人中间夹杂出现。
带领一百人聚居,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人。带领十人学习,没有一个知道礼义的人。
(有人)贫困不得志却不知体恤,(有人)顽劣愚钝却不知教导。丧事不互相吊唁,喜事不互相庆贺。
进入家门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走出家门瞒骗自己的父亲兄长。昏暗污浊,就要堕落到禽兽之中了。
平日呼朋携友(宴饮欢会),有时花费上千钱,而岁末祭祀祖先,则锱铢必较。祭祀用的器皿,少有洁净体面的。
族中的孩子媳妇,排成的行列几乎连不起来。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
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我环顾家族的房宅,阅读归氏的旧族谱,感慨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归度,大概是归家一个有作为的先人)的后代吗?可是为什么到了这步田地!”父母兄弟是我的至亲。
祖宗是父母的根本。族人有着兄弟的情分。
这些人不可以不挂念啊。挂念则虽然饥饿寒冷却能互相愉悦,不挂念则虽然荣华富贵却互相排斥。
挂念则万代也能共聚一堂,不挂念则同胞兄弟也能变成异族仇敌。(区别)只在于挂念与不挂念而已。
人生在世,当他年少时,兄弟在同一个怀抱里啼哭,吃饱了就互相嬉闹,不知道有彼此之分。长大成家了,那时他们情分就不如以往了。
等到他们有了孩子,那时兄弟相见,已经象堂兄弟相见了。到这时,只怕离开对方不够快,而谁又顾念相聚的艰难?这就是天下的形式势一天天趋向分离的原因了。
我爱护自己的儿子而疏离自己的兄弟,我的儿子也各自顾念自己的儿子,这样互相疏离的危害就会祸及我的儿子,这难道可以说是能爱护自己的儿子吗?我每当侍奉父亲,过年时跟着叔伯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满头白发,就会暗中自己想到我的叔伯兄弟,他们这么多人只起源于一个祖父而已。如今每当不能和以往的热闹场面一样,总是会自己深深地伤心哀悼。
然而天下的事情,败坏它的都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也从一个人开始。仁孝的君子能用自身引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亲人之间呢?古人设立宗子(嗣子)的原因,就是要用仁孝之道来要求他。
宗法制度废除后天下就没有世家了。没有世家则孝顺友爱的道义就衰落了,风气习俗轻佻鄙薄日益加重,这都是有原因的。
我学习圣人的学说,通晓六经的大义。虽然过着贫穷节俭的生活,没有被 录用为官,但私下看到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常常在心中怀有难言的忧虑。
然而看到自己的骨肉亲人,满眼的景象都让我感情触动,想要寻求一个聚合宗族的办法,就从族谱开始。因此我想要编写归氏族谱,但不止是编族谱,是想寻求我。
2 含有“族”的文言文有哪些1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东汉·许慎《说文》。
2 意思:箭头。
3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尧典》。陆德明释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
4 意思:家族,氏族。
5 亡秦族矣。--汉·贾谊《过秦论》
意思:民族。
6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宋·王安石《伤仲永》
意思:宗族。
7 繁衍之族。--清·洪亮吉《治平篇》
意思:家族。
8 四闾为族,使之相葬。--《周礼》。郑玄注:"闾,二十五家;族,百家。"
意思:古代百家为一族。
9 士大夫之族。--唐·韩愈《师说》
意思:种类。
10 莫不族布。--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意思:品类。
11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意思: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12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意思:灭族。把罪犯的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13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
意思:丛聚。
14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意思:众多。
3 家庭喜庆氛围的古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4 描写家族的诗句有哪些1晚霁中园喜赦作(唐代:储光羲) 曭朗天宇开,家族跃以喜。
译文:朦胧的天空微微亮光,家族奔跃着表达欣喜。 2哭胡十八遇(唐代:张籍) 文场继续成三代, 家族辉华在一身。
译文:文坛三代人成功续连,家族的光辉荣华集于一身。 3送沈居士还太原(唐代:皎然) 辞官因世难,家族盛南朝。
译文:因为世事艰难而辞去官职,家族在南朝兴盛。 4授马氏女诗(唐代:黄冠野夫) 若遇寇相凌,稳便抛家族。
译文:如果遇见强盗欺凌,只能抛弃家族。 5把酒(唐代:白居易) 借问宗族间,几人拖金紫。
译文:这宗族里的人啊,有几个人能拖着紫金长袍。 6宿荥阳(唐代:白居易) 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
译文:旧时居住的房屋没有了,家乡故里也没有亲戚。 7奉使崔都水翁下峡(唐代:杜甫) 别离终不久,宗族忍相遗。
译文:离别的日子不会很长,亲戚宗亲们要忍耐相互告慰。 8玩郡斋海榴(唐代:宋之问) 未若宗族地,更逢荣耀全。
译文:不若宗族的故地,更盼望荣耀。 9上阳白发人(唐代:白居易)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译文: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 10宋中送族侄式颜(唐代:高适) 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译文:弟兄之间没办法见面,亲戚族人也远在家乡。
谱志文言文
本文2023-11-22 10:29: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9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