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的作者和人物是真的存在的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3收藏

《圣经》中的作者和人物是真的存在的吗,第1张

都是真的存在的,虽然圣经故事口口相传中有夸张的成分,但基本上都是有历史背景作为依据。

圣经是由四十多位作者写成的,前后经历的时间,约有一千六百多年之久。

从主前一千五百年至主后九十七年才完成。

作者的身份,包括有君王,祭司,先知,战士,税吏,牧人,渔夫,医生,使徒,和文士等。

他们的职守不同,著作地点也不同;但所写的,完全是一致的,前后并没有矛盾冲突之处。

圣经中所记载的人物、历史等等都是真实的。

曾经有不少人怀疑过圣经的真实性,但是考古学、地质学等等的新发现都不断地证明着圣经的真实是不容辩驳的。

历史上时间、事件、任务 和圣经上说的基本是一致的。

人物简介

耶稣

拿撒勒人耶稣(约公元前4—公元29或30),生于耶路撒冷附近的小城伯利恒(在历史上以大卫城著称)。

耶稣为童贞女马利亚所生。

耶稣是基督教的中心人物、教主。

耶稣被钉十字架,不是在公元29年就是在公元30年。

“基督”一词源出希腊文Christo,是个称号,意为照天意选定的人。

《圣经》中的“基督”是希伯来文“弥赛亚”的同义词。

耶稣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鲜为人知。

约在公元28年时,他的生活同施洗者约翰的事业相互连结在一起了。

约翰是个暴躁的先知——传道人。

他来自旷野,号召人们悔改、领受洗礼。

他是个据理力争的人,不久即遭到罗马帝国分封的王,加利利的傀儡统治者希律王囚禁,后被斩首。

耶稣听了约翰传道,就随着群众去约旦河里施洗。

耶稣领洗以后当即到旷野去祷告,沉思默想。

福音书报道他在旷野受撒旦(魔鬼)的试探,考验耶稣想当什么样的群众首领:

1、施行奇迹的神人;

2、满足大众需求的恩主;

3、掌握大权的国王。

耶稣选定了一项较为艰难的、不大受人欢迎的使命——上帝之国的使者。

耶稣从旷野回来,开始在加利利传道。

他最初宣传的和施洗约翰所讲的相似:“日期满了,上帝的国临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

”他告诫人们不要沉湎于过去,上帝将要推翻旧制度和旧生活方式,以便实现一个无限美好的、崭新的未来。

耶稣招收了十二个门徒跟随他。

彼得认耶稣为弥赛亚以后不久,耶稣带着门徒,去往耶路撒冷。

在一个星期天,他在门徒和群众的簇拥之下,进了城。

第二天,耶稣进入圣殿,赶出那些兑换银钱的和卖献祭用的鸽子的人,斥责他们竟使“万国祷告的殿”变成了“贼窝” 。

此举对一小撮管理圣殿的祭司是个迎头棒喝,他们极其恼火。

在以后的几天里,耶稣同祭司和拥有宗教权威的人进行了大辩论。

那些人怒不可遏,以致策划除掉耶稣。

到了星期四晚上,耶稣和门徒共进晚餐(这顿晚餐今由基督教徒重新制定为“最后晚餐”,“弥撒”或“圣餐” )。

晚饭后,耶稣来到客西马尼花园,独自祷告。

他的祷词表明他已预感到一场斗争不可避免,他仍然希望免掉受苦,但是宁愿成全上帝的旨意。

这时,门徒之一,加略人犹大带着一帮祭司和守殿的兵士,来到花园里捉拿了耶稣。

当夜,他们把耶稣带到圣殿法庭,就是犹太最高法院和议会受审。

据考证,审判是非法的,但议会却宣布耶稣是亵渎者,该当死罪。

由于当时只有罗马领主 刑之权,祭司长就把耶稣交给管辖犹太的罗马巡抚彼拉多。

彼拉多显然不愿定耶稣的罪,因为他是否犯了罗马法律还有疑问,但身为被征服行省的首长,他深怕群众运动可能酿成叛乱,又宁肯同被征服民族的宗教领袖交好,而耶稣却主张顺从上帝,并以自己为犹太人的王和救主,这就激烈地冒犯了传统的惯例,构成了对犹太议会的威胁。

经犹太文士和法利赛人一再催促,于是彼拉多吩咐把耶稣钉十字架。

罗马士兵鞭打他,拿一顶荆棘编成的冠冕戴在他头上,嘲弄他是冒充的国王,然后将他带到各各他山(“髑髅地”)作为叛乱者处死。

彼拉多吩咐在他头部上面置一块牌子,写着:“犹太人之王”。

耶稣当下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耶稣被埋葬在一个岩洞般的坟墓里。

星期天(现代称复活节)的早晨,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复活了,并会见了他的门徒。

 

扩展资料

《圣经》是一部宗教主题思想非常鲜明的作品,具有犹太民族的文化个性。

它通过一些典型人物传记的描写,强调了神与人立约的关系,提出人守约则得赐福,背约则受惩罚的观念。

这一主题思想为《圣经》解读奠定了一个整体上的审美方向和认知导向,体现了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对选材典型性和艺术性的把握。

受此主题影响,作者在具体塑造圣经人物时,调用想象、夸张、心理描写等艺术手法,有考虑地选取事件,组织传记情节,对事件因果的解释也纳入同一主题思想范围内,造成对人物道德伦理层次的忽略,更多强调人物是否忠于耶和华。

比如大卫的传记中,他霸占拔示巴、杀害乌利亚是严重有悖人伦的, 但因为他始终忠于耶和华之约,《旧约》作者对该形象并未做出过多批判,而是从正面肯定了他的悔改,耶和华在他活着的时候赐福给他。

《旧约》中还有多个人物,在与异族的战争中,或者在与叛教者的斗争中残暴杀死敌人,动辄千百,比如雅各众子杀死示剑居民为妹妹复仇;摩西与利未人为维护耶和华的权威而杀死拜祭金牛犊的以色列民,等等。

如果按照当代的道德标准来看这无疑是非人道的,但《圣经》对此却持肯定态度,赞扬了他们对尊严与宗教的忠诚。

对此读者应考虑到《圣经》的写作主题,站在犹太历史观和文化价值观立场做出解读,从而领会作者声音的存在。

《圣经》一直被认为是神的话语记录,其中的人物被置于神的光环笼罩之下,命运被神所主宰,人成为神的仆人。

但是从传记的角度来看圣经,《圣经》并不是如神学家所言是神的独角戏。

神与人物的关系是辩证的、双向的,在人走向神、虔信神的另一面,人对命运的反抗,人主动向神的靠近,人独立的欲望,人与人的斗争,人和自我的矛盾等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大卫是《旧约》中塑造最饱满、最成功的一个,关于他的传记资料见于《撒母耳记》、《历代志》等书,以万言长篇淋漓尽致地塑造出一个完整、复杂而生动的文学形象,给人以真实感与审美感受,仔细品味,余味深远。

他身上兼具了一个政治家、国王的优秀品质和复杂性格,英勇善战,治国有方,却对子女疏于管教,酿成惨剧;他仁慈宽厚,以德报怨,几次放过欲置之于死地的扫罗,但又阴险狡诈,临死交代所罗门除掉对他不敬的示每等人;他虔敬上帝,以信立身,时刻以耶和华的意志为准,但他又因个人情欲而霸占拔示巴,并残忍杀害乌利亚,犯下重罪。

同时,他又是一位亲切感人的父亲,尽管押沙龙叛逆作乱,听到其死讯,真情流露,再现了一位挚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从传记角度重读《圣经》,以人物的视角完整地、更加贴近人的生命书写,可看到在神的阴影中人性的丰沛和跃动。

人不再是任神左右的木偶,他们的每一次选择,不论错与对,都勇于承担并不懈为生存而昂首荒野与废墟。

犹太人作为立于人神关系交合点的选民,承担了神最厚的恩赐,也背负着最深重的苦难,他们正是整个人类命运的浓缩。

圣经人物的生平经历正是以个别典型来反映整部民族历史、人类历史的书写方式。

《圣经》采取传记的写作方式,不仅写出了犹太民族的发展历史、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历史,更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写出来一部人类灵魂发展进化史,探索人类心灵。

圣经因此更增加了情感上的力量和审美上的人文意蕴。

分类: 社会/文化 >> 宗教

问题描述:

告诉我一下他们的名字 还有他们的特征 和 他们都是干吗的``谢谢

解析:

耶酥十二个门徒2006年08月27日 星期日 05:33 PM耶酥的十二个门徒合以色列人的分支族数。准确地说是十二使徒。他的门徒很多,但只有十二个是所谓使徒。 第十三,是连他本人在内,犹大是第十三。

在主耶稣钉死复活以后,那些从前跟随他的门徒,领受了主的托咐,将福音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境、撒玛利亚、传遍地极,作主复活的见证人。其中犹大因出卖耶稣,其使徒职分由马提亚接替(徒一26)。根据古老的教会传统,使徒们后来分成三组:彼得、安德烈、马太和巴多罗买到黑海一带传道,多马、西面、德丢(Thaddeus)到了帕提亚,约翰和腓利前去小亚细亚。优西比乌的教会史亦记载多马来到帕提亚,安得烈去了西古提,约翰则待在亚西亚,并在不久后死于以弗所。彼得走遍了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庇推尼及亚西亚,传福音给四散的犹太人,最后回到罗马,倒钉十架而死。

一、雅各布(James)

西庇太的儿子,使徒约翰之兄,当时被称为「大雅各布」。雅各布是第一位殉道的使徒,行传记载了他的殉道:「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用刀杀了约翰的哥哥雅各布。」(徒十二1~2)。根据优西比乌的教会史,革利免曾于其Institution (即Hypotyposes)的第七册中记载,雅各布在殉道之前,喜乐盈溢,毫无畏惧。引他到审判台的人,因看到此景,深受感动而公开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两人一同被带去赴死的路上,那人要求雅各布赦免他,雅各布考虑了一下,回答说,「平安归于您。」并亲吻他,然后他们同时被斩首。

二、约翰(John)

根据约翰福音,约翰是主耶稣所爱的使徒,并在十字架下受托照顾耶稣母亲马利亚。在五旬节召会成立以后,约翰、彼得和主的肉身兄弟雅各布三人,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加二9)。约翰所写的五卷书信,皆被列入新约正典里。历史告诉我们,约翰在多米田皇帝逼迫期间,被放逐到拔摩海岛,并在那里看见异象,写成启示录。根据爱任纽、革利免、耶柔米等教父的记载,使徒约翰从拔摩海岛释放出来后,仍继续在以弗所传扬福音,建造召会。约翰晚年满了爱心,带给弟兄们许多安慰。他年老不能走动时,便由人抬到聚会之处,每次讲到均提及:「小子们哪!你们要彼此相爱!」最后一次的讲道,也是这两句话,讲完之后,就在讲台上安然离世。

三、彼得(Peter)

西门巴约纳,后被耶稣改名矶法-即彼得。主耶稣钉死复活之后,彼得曾带领门徒回去打渔,后在提比哩亚海边,遇见主向他显现。五旬节那天,彼得刚强为主作见证,开启了犹太人的门,后又受主启示,在哥尼流的家中,开启了外邦人的门。彼得与雅各布、约翰同为耶路撒冷的长老,为初期召会极具影响力的使徒。根据殉道者犹斯丁的记载,彼得在革老丢年间到达罗马,然而行传告诉我们,主后44年(徒十二3),51年(徒十五),彼得都应在耶路撒冷。之后他到了安提阿(加二11),并在小亚细亚一带服事,甚至曾经转往巴比伦一带(彼前五13)传道。保罗于主后六十年写信给罗马教会时,并未提及彼得在当地,因此彼得在革老丢年间到罗马的证据相当脆弱。彼得应是在他殉道前(主后64年)不久抵达罗马。

彼得晚年在罗马竭力广传福音,因他热切传道的影响,许多人离弃偶像,归向真神。据说彼得以罗马郊外的「地下墓窟」作为传道之所,避免引起罗马 的注意。后来暴君尼罗大肆逼迫,并下手捉拿彼得。根据革利免与爱任纽的说法,保罗与彼得几乎同时在罗马殉道。据说彼得被处死前,曾对刑史作如此的要求:「请把我倒过来钉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为我竖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样受死。」特土良是首位提到彼得钉十字架的教父,俄利根更进一步的提到,彼得乃是倒钉十架而死。

四、安得烈(Andrew)

安得烈是彼得肉身的兄弟,也是十二使徒之一。当教会在耶路撒冷遭遇逼迫时,众门徒都分散到各处去,安得烈遂乘船出航,四处传扬福音。有些教会的传统认为安德烈是西古提的使徒,因此俄国教会视安德烈为护卫圣人(patron saint)。最终,安得烈回到了亚该亚省的帕特拉,在那里被钉死殉道。相传安得烈被钉的十字架为「X」形,从此此一形式的十字架就被称为「圣安得烈十字架」。根据耶柔米的记载,安得烈在上十字架前,对群众发表了一篇精采的讲论,然后毫无惧色地殉道,使许多人相信耶稣是主。

五、腓力(Philip)

据传腓力也和其它使徒一样,四处传道。据传他在小亚细亚的希拉波立,带领许多信奉蛇神的人信主,毁坏蛇神的偶像,遂触怒官员与以迷信牟利的祭司,而将他下狱,施以酷刑,最后被倒钉十字架而死。以弗所监督Polycrates给罗马监督Victor的信里,提到了使徒腓力和他的女儿:「在亚西亚,发光的圣徒已经沉睡,但在主显现的末日会再复活。那时主要从天带着荣耀而来,再次聚集圣徒。十二使徒之一的腓力和他两位年老守童身的女儿,在希拉波立沉睡。腓力另一位活在灵中的女儿,则葬在以弗所。」

六、巴多罗买(拿但业,Bartholomew)

有些解经家认为巴多罗买可能就是拿但业,因为在十二使徒的名单中他常与腓力排列一起,又是腓力领他信主的。虽然圣经并未记载他的言行,但耶稣复活后在加利利海滨向七个门徒显现时,拿但业也在内(约廿一2)。巴多罗买是亚兰文名字,而拿但业是希伯来文。教会传说他在犹太国外多处传道和行神迹,并将马太福音译成多国语言。印度有传说称当保罗在西亚传教时,使徒多马和巴多罗买开始向东方传教。前者在印度,巴多罗买则进而到了中国。巴多罗买最后在亚美尼亚被异教徒棍打、钉十字架、再用刀杀死。

七、多马(Thomas)

多马又名低土马,人们称他为「多疑的多马」,因为他曾对主的复活「非见不信」(约廿四25)。根据教会历史记载,在主复活后,多马与西面、德丢(Thaddeus)三人前往帕提亚传道。在使徒时代,帕提亚是一个疆域由里海至波斯湾的独立国家,后来的教会传统认为多马的行踪甚至超过帕提亚而远达印度,在那里传扬福音,建立教会,并至终于异乡殉道。目前在印度不但有一些以多马为名的教会,而且还可找到他不少遗迹。

八、雅各布的儿子犹大(Judas)或称达太(Thaddaeus)

达太又名利拜乌或犹大(不是卖主的加略人犹大),是亚勒腓的儿子。教会传统相信,达太曾多次乘船远行传道。教父耶柔米也曾提及达太曾到今日土耳其境内,因治愈国王押迦的重病,而将土耳其人民带领归主。至终因在波斯传福音,致使当局不满,遂遭钉十字架处决。

九、奋锐党的西门(Simon)

西门在跟随主之前是奋锐党党员,是一个个狂热的爱国分子,也是个严格谨守摩西律法的人。相传西门除了在犹太地传福音外,也曾到过非洲、美国,主要的传道区域在美索不达美亚。后来亦在波斯为异教徒所杀,有种说法是钉十字架而死,也有人说西门是被锯成两段而死。

十、亚勒腓的儿子雅各(James)

亚勒腓的儿子,可能身裁矮小或年纪比亚庇太的儿子雅各布为小,故被称为「小雅各布」。将福音传到埃及的即是这位雅各布。关于小雅各布的下落,遗传说他在基督徒受逼迫期间,被处锯刑,身首分离。另也有人说他曾到波斯传道,在当地殉道。因圣经上仅记载了他的名字,并未记载他的事迹,因此人将其称为「未被歌颂的使徒」,是许多寂寂无名的殉道者之一。

十一、税吏马太(利未,Matthew)

马太又名利未,本是一个罗马 的税吏,受犹太同胞恨恶和鄙视。后着有马太福音,向犹太同胞传扬福音。晚年曾到中东各地、走遍非洲衣索比亚,建立教会,并在波斯殉道。

十二、马提亚(Matthias)

耶稣升天后,众使徒摇签选出马提亚,取代了犹大的使徒职分。马提亚原是七十门徒中的一位,相传他在耶路撒冷殉道,先被人丢掷石头,后斩首而死。

1革利免

{罗马约30---100}使徒时代以后的第一位重要神学家,强调使徒的传统,是罗马早期的著名监督,后为主殉道。

2依格那丢

{35---107}安提阿教会第三位主教他强烈谴责当时流行小亚细亚的幻影派,在被押解赴罗马受刑的途中,曾写七封书信给当时的教会,信中满了诚恳的忠告和警戒,后被投掷于野兽厂而殉道。

3坡旅甲约69年-156年

士每拿主教坡旅甲,直至八十六岁高龄殉道而死。当地方总督提出以咒诅耶稣作为释放的条件时,他回答说:“:“我做主的仆人八十六年,他从未亏待我,我岂可亵渎拯救我的主呢?”于是被施火刑而殉道。

4 游斯丁100---165

主后第二世纪著名的基督教护教者,对抗犹太教及异教者,其作品有《护教书》两篇。于165年在罗马殉道。

5 诺斯底派

为早期教会的异端,强调救恩可经由神秘的直觉或知识而获得。其基本概念是善恶、二元论,相信有形的物质是邪恶的,于属灵的世界是两相对立互不相容的。诺斯底派认为,属灵者是拥有真智能知识的人;救恩乃是借一种灵界的奥秘知识和真智能使灵魂从物质世界释放出来。

三位一体,基督教神学术语,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信经》,是基督教三大派别的基本信条。

第一世纪的基督徒敬拜基督和崇拜天父,奉父、子、圣神的名受洗(受浸),却没有使用“三位一体”的名词。第一、二世纪的教父运用三位一体的概念,但没有使用这个名称。最先使用“三位一体”一词的,是拉丁教父特土良。

特土良的巨著《驳帕克西亚》中,他把三位一体的教义提出一个完整又相当清楚的陈述。三位一体论首先要能了解这些词汇的来源,或许便能明白其意义和重要。

特土良是三位一体论中用词的最大创意者,他发明了许多的新字,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

三位一体 特土良发明了“三位一体”一字,从他之后,这个字成为基督神学的术语。

虽然有人尝试用别的方法和用词,但特土良的影响最大,这个名词在西方教会成为标准用语。

位格 ,在日常英语中不过是指“一个人”。

特土良认为,“一位”便是指说话、行事的那位。“一个本质,三个位格”的意思,就是在人类得赎的过程中,一位神扮演了三个不同但相关的角色;在多重角色之下,其实是一位演员。

本质 意思是指,基本上的本体存在,表达神内部基本的一体,尽管在向人启示时,神似乎显得很复杂。

“本质”是三位一体之三个位格所共有的。它不是三个位格之外的某个东西,而是表达其共有的基本合一,就是“独立但不分裂”。

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召集,第一次基督教大公会议(后世称为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在西元325年召开。

在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中,只讨论了圣子和圣父同质的问题,圣灵(圣神)的正统性并未有在《尼西亚信经》提及。

关于圣灵的地位,《天主教历史浅谈(上二十三)》指出:“凯撒勒雅的主教巴西略,写了一部《论天主神圣》的书,他在著作中指出,圣神与圣父和圣子是同性同等的。”

及至西元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大公会议在重新修订《尼西亚信经》时上加上了圣灵的描述。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是于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举行的第二次基督教大公会议。此会议继续讨论圣父(即天父)及圣子(即耶稣)本质的教义。结果,此大公会议修订了《尼西亚信经》的内容,做并获得一致通过。进一步奠下三位一体的神学教义。

彼前2:24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

提前1:15“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

加3:22但圣经把众人都圈在罪里,使所应许的福因信耶稣基督归给那信的人。

申5:9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们,因为我耶和华你的 神是忌邪的 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利24:15你要晓谕以色列人说:凡咒诅 神的,必担当他的罪。

利20:9凡咒骂父母的,总要治死他;他咒骂了父母,他的罪要归到他身上(“罪”原文作“血”。本章同)。

创4:7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

你看到的应该是大巴比伦吧,首先要知道世界只有一个真神,就是上帝,所以上帝反对一切拜偶像或者其他的异教活动,古代的巴比伦是一个世界交流中心,所以在那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宗教,当时在巴比伦拥有各种各样的巫术、占卜、通灵术等等,这些都是圣经所禁止的,因为参与这些活动是受到了撒旦的诱惑,上帝给了他们很多次改正的机会,但是那里的人并不悔改,所以后来就用“大巴比伦”来形容那些错误的宗教,所以在启示录里面说的大巴比伦遭到毁灭就是说将来一切错误的宗教都会被毁灭。

《圣经》中的作者和人物是真的存在的吗

都是真的存在的,虽然圣经故事口口相传中有夸张的成分,但基本上都是有历史背景作为依据。 圣经是由四十多位作者写成的,前后经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