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氏世采堂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4收藏

廖氏世采堂来历,第1张

  惠阳--廖氏

  廖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342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廖姓总人口为5131人,排在22位。主要分布在陈江镇幸福管理区,良井镇北联管理区,镇隆镇山顶、塘角管理区横排村等地。

  姓氏来源 据《廖氏族谱》载,黄帝的后裔叔安封于廖国(古属河南汝南郡,今唐河县湖阳镇),以国为姓,人称廖叔安。被奉为廖姓始祖。

  迁徙足迹

  廖氏第四十七世廖惠,字怀清,因战乱,隐居鄄城(今属山东省鄄县北旧城集),公元前246年复迁河南。第六十八世廖子璋于西晋咸宁二年(276)以武功封左衙镇国大将军镇守南京,家居该处,其中廖从宪,字维圣,于东晋建武元年(317),由洛阳迁居浙江省松阳县顺义乡诚信里归仁堡。第七十一世廖世钦承袭父爵“征吴大总管”,镇守山西泽州,遂迁居山西高平县。第七十二世廖诚希任扬州太守,避五胡之乱,于东晋太元九年(384)从山西高平县复迁浙江松阳县居住。第七十九世廖崇德,于唐朝贞观末期(640~649)任虔化县令时,由浙江松阳迁居虔化县(治所在今江西宁都县西)石泥排,被奉为江西虔化始祖。第八十三世廖四十一郎因避乱迁居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寨。第九十四世廖花,世居福建延平县(治所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北宋末期自顺昌县合阳圩迁居上杭县郭坊(今兰溪乡),被尊为上杭开基祖。第九十六世(上杭三世)廖敏,字纳斋,于南宋初期由上杭迁居永定黄沙再迁县城席草铺。第九十八世(上杭五世)廖仲远于南宋末年迁居梅州,为梅州始祖。第一○一世廖德源于明朝初期从梅县坜林坪圳背(今梅州梅江区坜明村)开基,被奉为兴宁一世祖。其孙廖思温从和山迁居叶塘三口塘万安围开基。廖氏兴宁第十三世廖端盛的后裔廖庆文兄弟于清朝初年迁至归善县甲子渡下径(今惠阳陈江镇)。

  根出地望 汝南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设置,境域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祠堂对联 三洲世泽 万石家声

  注:三洲——廖彦光官封清河太守,其六世孙有三兄弟封为郡公(公的一种等级,北周时定食邑1000户至800户不等,唐朝时改为正二品,食邑2000户)。长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这是廖氏首次分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来,故后代以“三洲”作为堂联。

  万石——指廖刚,字用中,宋代顺昌人。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官至工部尚书。他的4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年俸禄都在2000石(120斤为一石)谷以上,5人皆重信义。一门官俸累计超过1万石。

  (由陈江镇廖炳林、镇隆镇塘角村廖国军提供《廖氏族谱》)

  广西--廖 氏 源 流

  一、桂林漓江廖氏(湖南永州籍):

  尊贤尊贵二公明末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珠玑巷迁来,现已传至第十八代子孙。漓江廖氏现分布居住在桂林蚂蝗洲、新蚂头、安新洲、訾洲、九娘庙、卫家渡、上下龙门村、柘木镇;灵川县城、灵川镇大面福灵村、下秦村、灵川县大圩镇;阳朔县城航运公司、阳朔兴坪、官岩村、上、下桃园村、浪石村、阳朔县杨堤乡留公村、双全村;以及下游平乐县、昭平县、梧州市等沿漓江两岸的二十多个居住地,有人口约6000人。

  由于历史上分散的原故,从第八代开始便修成了两套家谱,各房只好并列使用。现记录如下:

  谱一:尊福贵财,庆金玉明远,宏开有万年,家奇执国政,盛福益智民,安邦兴文武,仁道定乾坤,江山增美锦,宝华照君贤;

  谱二:尊福贵,财庆金玉兴,子(梓)明(维)承(高)政(镇、振)德,继(志)仕建(耀)其宗,家传学业远,兰贵(桂)定国中;

  (两谱补充说明:两谱均为玉字辈后重修,重修时因不知财字辈前的“尊福贵”三辈,故谱一有福字重复,谱二有贵字重复。)

  漓江廖氏当今在世的老人最大辈份是“有”或“镇”字辈,最小辈份是“国”或“宗”字辈,前后共有七代辈份在世。

  注:

  1、灵川县海洋乡街上廖氏也是从湖南迁来,情况暂未弄清。

  2、重庆市涪陵区廖万国说他依稀记得家谱有“永正文明远,世泽有万年”两句,与谱一中“庆金玉明远,宏开有万年”非常接近。

  二、灵川县灵川镇廖家村廖氏(江西籍):

  廖家村分为源件头、东件头、西件头三支廖氏,各有祖厅,共一个宗祠。各件头廖氏先祖都口传来自江西,在相隔三十年到五十年间,先后从江西来灵川廖家落户,他们的上代,是否有血缘关系或亲情关系,未能查明。三支家谱如下:

  源件头:积琳、茂柏、显、应、俊、芝、德、克、兆、复、振、大、万……(积琳公的祖父是敏暄,父亲是馀政)

  东件头:如胜、仲冬、一绵、粤、联、廷冠文致任,宜永世代兴,高宗立志德,士子享荣华;(如胜公的父亲是谷玺)

  西件头:钦相、源兴益维丕,英格怀宏载,天开文焕春晖远,裔绍蕃滋祖荫延;

  廖公积琳是源件头廖氏第一代先祖。武威堂后裔。

  积琳公处士,生于明朝弘治十一年戊午九月十八日,即生于公元1498年,殁于嘉靖三十年辛亥,即公元1551年。积琳公墓碑载明其祖父敏暄,祖母秦氏八妹,父亲馀政、母亲秦氏、长兄积玘、弟积琼,子:茂柏、茂杨、茂梅。积琳公原配肖氏,名门江西付籍陶家村客人肖资次女,内助贤良,不幸中年弃世,二子长成,继娶莫氏,仍生两嗣。

  廖公钦相乃西件头始祖。先辈有口传来自江西,但口述不详,又无文字记载,世远年湮,难以查考。

  钦相公墓原葬于湘山寺今学校旁,墓毁碑失,生殁无考。始祖母赵老太君墓葬于江头上,碑载生于明朝嘉靖壬辰六月二十六日,乃公元1532年。据此知,在廖家村定居已四百五十年左右。几百年来,先辈与本村源件头、东件头廖氏和睦相处,勤建家园,迄今已繁衍一十七代。

  始祖钦相公,妣赵氏,生八子:源兴、源旺、源涌、源茂、源盛、源松、另一子出继白乔村、还有一子出继亭子头村。源松迁居本县潭下镇黄柏村。族谱:源兴科必成,明凤宇立文,天开丙焕春晖远,裔绍蕃滋祖荫延;

  家谱记载西件头有六世祖丕勋公(妣胡氏、雷氏、刘氏,生英仪、英杰、英儒),雍正壬子恩科举人,乾隆大桃一等实授安南县知事(注:当时知事后来称知县),兼平广顺等州知州。此次查墓碑知:十世祖宏普公清授军功六品,有国手称号。

  廖公仲冬公登士郎是东件头廖氏之先祖。

  墓碑上记有其祖父谷玺、祖母苏氏、父亲如胜、母亲秦氏。如胜公墓葬于引水源往岭坪走去的路下边,碑载如胜公生于明朝嘉靖戊子正月,即公元1528年,孝男仲春、仲冬。

你和女友虽然都姓廖,但属于同姓各家,也许五百年前有血缘关系,到你们这一代,不会再出现因遗传而导致的疾病了。

当今天下,只有孔孟两家是按辈儿传下来的,一个字不差,已有80多代,遍布全世界,并规定两姓内部和之间不通婚,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奇谈。

你们廖姓的来源是出自伯廖之后。伯廖是周文王的儿子,姬姓,子孙以他的名字廖为姓。

据《廖氏大宗谱》记载,廖姓出自张姓,是因一张姓人入赘廖家而改姓廖的。所以,至今,在一些地方,张姓和廖姓的一些人还联合成立了一个廖张同宗联谊会。

你父母也是,如果一个小城都姓一个姓,那就不能通婚了吗。

起源

廖姓是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58位的大姓,廖姓为台湾省第18大姓,就是俗称的清廖。人口较多,约有487万左右,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7%。,廖姓源流较多,一是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

三是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四是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五是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六是出自赐姓。人口较多,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台湾等省居多。廖姓也是董姓等姓氏的来源。

名人

廖姓名人主要有:远祖廖爽公;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廖化;明代郧国公廖永安;征南将军廖永忠;当代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近现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廖仲恺之子廖承志;

著名影视演员廖凡;中国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廖昌永等。廖氏家谱主要记载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

扩展资料

廖氏的家谱

谱牒介绍

谱牒是记述姓氏家族世系的书,有“家谱”、“族谱”、“宗谱”、“家乘”等名称,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并无多少区别。谱牒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 商代,因为有了甲骨文,于是商王的世系就被记录下来了,这实际上就是商朝王室的家谱。

到周朝的时候,已经设置了专写王室家谱的史官,有了我国最早的谱牒著作《世本》。谱牒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修谱

修谱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如果一个家族没有族谱,那就不可能了解家族的世系源流,连先人是谁都不清楚,自然也就谈不上尊祖敬宗了。加上年代过得越久, 子孙后代不通采往,亲情就会日益淡薄,因而也就失去了家族的凝聚力。

所以古人把修谱看得很重,认为国无史就会有失国政,家无谱就会有失家法, 国史、家谱二者同等重要。宋代 苏洵曾经说:“人家三世不修谱,则为小人矣。”

明代方希哲认为修谱能够起到垂范后世的作用,他说:“古之贵乎谱者,非特以著世次,纪官位,而夸于人也。盖将使后人观之,而考人品之醇疵, 明流泽之广狭,而益思所以自立云尔。”

廖姓族人历来重视修谱工作,如张廖家族谨守的“七嵌”中的第七嵌就规定:“迁籍外出,姓张姓廖听其自便,然必须修谱,庶几知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乃序谱之宗—旨也,子孙分布虽远,序谱一查,天下犹一家焉。”

族谱的倡修以 欧阳修、苏洵最为得力,他们不仅亲自编写本族的家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他们的谱法、 谱例影响很大,成为后来族谱形式的规范。

参考资料来源 -廖姓

  一、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六: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

  二、 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4、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 5、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6、出自赐姓或其他小数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编辑本段始祖

  得姓始祖: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编辑本段派别

  1叔安至68子璋世系: 1世叔安—— 2世明公—— 3世闺公—— 4世晖公—— 5世信公—— 6世渊公—— 7世光公—— 8世颖公—— 9世玦公—— 10世诚公—— 11世重公—— 12世蛰公—— 13世珊公—— 14世卿公—— 15世谭公—— 16世介公—— 17世祥公—— 18世潜公—— 19世华公—— 20世瑞公—— 21世昌公—— 22世澄公—— 23世荣公—— 24世盛公—— 25世良公—— 26世辟公—— 27世高公—— 28世毕公—— 29世展公—— 30世宣公—— 31世云公—— 32世振公—— 33世平公—— 34世隐公—— 35世桓公—— 36世闵公—— 37世伯廖—— 38世成公—— 39世襄公—— 40世敬公—— 41世王公—— 42世定公—— 43世真公—— 44世考公—— 45世安公—— 46世和公—— 47世惠公—— 48世慎公—— 49世范公—— 50世周公—— 51世高公—— 52世理公—— 53世中公—— 54世元公—— 55世风公—— 56世节公—— 57世嘉公—— 58世新公—— 59世斌公—— 60世扶公—— 61世祀公—— 62世延公—— 63世立公—— 64世化公—— 65世倔公—— 66世初公—— 67世泰公—— 68世子璋 来源于(《中国廖氏通书“廖五桂”》——编者) 68世祖;子璋 69世祖;1原宪2从宪 70世祖;五桂 71世祖;钦 72世祖;1守信2守义3守宗4守诚5诚达6诚壁7诚忠8诚希 73世祖;1世用2世昌3世清4世明 为诚希四子 74世祖;1彦光2彦邦各生一子 75世祖;1玉玲2玉瑞 76世祖;1晚苍2晚桂3晚叔4庆甫 为玉玲四子 77世祖;奇可 为庆甫子 78世祖;1延邦2延龄3延春 为奇可三子 79世祖;1崇荣2崇德3崇蹈 为延龄三子 80世祖;1兰芝2兰阶3兰得 为崇德三子 81世祖;1光禄2光尧3光景 为兰芝三子 82世祖;1琼瑄2琳瑄3瑞瑄 为光景三子 83世祖;四十一郎 为琼瑄子 84世祖;国清 85世祖;1滔刚2滔淳3滔容4滔致 为国清四子 86世祖;1元纪2元光3元景4元霖 为滔刚四子 87世祖;1文广2文兴3文举4文福5文亮6文禄7文用8文明9文峰(有九子十员官之说)。 88世祖;花公 为文兴 子 88世祖;花 公 生一男 昌 参政大夫 89世祖——112世祖(略) 全国廖氏新的统一字辈:113世祖起: (略) 天字辈:廖天祥 金字辈:廖金明 光字辈:廖光磊 家字辈:廖家辉

  编辑本段文献

  三才四维正、学行宗泽立、 伟尚承章钟、书俊志锡鸿、 业敏哲体道、达远康荣和、 超咸障葆化、华国任重树、 弘良兰玉秉、德文望新光。

廖氏先祖,廖公讳道大,字帝叟,元朝时代人,生殁葬未详,祖籍江西省太和县。娶颜氏乏嗣,抱抚内兄湖南省隆回县天壁颜公信辅第三子寅卿承祧,颜公讳景实,字信辅,源出山东曲阜复圣颜子之裔孙。颜公信辅第三子讳陈萧又名派鲁,字寅卿,元朝中晚期人,生殁葬均未详,娶邵氏,生二子:长子号才递,次子号才年。才递即我族共同始祖廖颜庆祥公,才年未详。

寅卿公,元朝后期进士,曾官至山东左御史。元朝后期,各地干戈四起,寅卿公辞官携眷回到养父母廖公帝叟家中,时家住湖广宝庆府武邵午报钟即现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南岳庙镇武邵村无粮冲。元朝后期,元廷即将倾覆之时,朝廷官吏性命难保,寅卿公为保才递平安,于是将其托付给姑母抚养,时才递年幼,为避战乱,姑母一家带着才递到处隐藏,逃难途中,曾投靠寨长胡贵良寨中暂住。不久后胡寨长被鹅堡寨王以权元帅战败。我族始祖即投到王元帅帐下效力,跟随王元帅四处征战,庆祥公文韬武略超群,为王元帅立下赫赫战功,很得元帅赏识,战事初平,王元帅建造元帅府,庆祥公是少有的木秀才,木工技艺精湛,王元帅公即派其负责主持帅府建造。在我祖精心设计和督造之下,竣工的帅府,磅礴大气,气势恢宏。王元帅更加欣赏我祖。其时天下大局未定,身为一军主帅,其难全保护家小,遂将其长女许配给庆祥公,即庆祥公笫二位夫人,我族王氏祖婆。相传王氏祖婆出闺时,三十六顶四人桥,其中三十五位伴娘;六十六抬嫁妆,送嫁队伍,体体面面、浩浩荡荡,十分风光,非常隆重····。自此之后,庆祥公一家住在谭家寨王元帅府(即现在邵阳市洞囗县石江镇江潭村),暂享太平时光。天有不测风云,几年之后,王元帅府被其他势力功䧟,庆祥公只得携家眷外逃他乡,及至明主登基,天下太平,洪武元年(1368年),庆祥公选择于武攸杨柳山羊角坡琵琶树(即现在隆回县横板桥镇立志村八组 羊角坡)建基立业。(原随行的廖公六郎另居杨林即今杨林地名仍在)

明兴之初,天下太平,庆祥公一家手足无宁,沐风栉雨,精心持家,购置田塘,大兴家业,后又建新居于车田江(即今横板桥镇车田村车田江院子组),车田江之名因西洋江流经车田段,有古时溉农田用水车提水灌溉而得其名。)定居落籍。之后庆祥公再娶向氏,即我族向氏祖婆,庆祥公娶三祖婆,共育十一子一女。

彭氏祖婆生三子:长子古特,字宗达,六子古锦,字宗荣,八子古亮,字宗明。

王氏祖婆生六子一女,次子古献,字宗贤,(马鞭稍支系二世祖),三子古厚,字宗富,四子古怀,字宗宝,五子古尊,字宗贵,七子古韶,字宗华,九子古朝,字宗盈,么女回娘。王氏祖婆元朝生殁均未祥,葬陈家冲人形山右边,后取名王氏婆山,配作乙山辛向。

向氏祖婆生二子:十子古江,字宗永,十一子古威,字宗仪,庆祥公兴家,耕读为工为商为辅,以礼﹑仪﹑忠﹑孝﹑仁﹑义教化子孙,乐善好施,积善积德,现今发现的寅卿公太始祖故居地附近,南岳庙复建时,朝门左边(古俗以左为尊)转角柱石始祖遗迹:“廖发祥 廖颜庆祥 二公同立”的石刻字样,以及庆祥公故后与义弟朱法隆公合葬坟墓。可见一斑。庆祥公在世时,即人兴财发,富甲一方。为不忘颜信辅公血脉之源,亦不昧廖帝叟公对其养育之恩,即自称廖颜庆祥。庆祥公以鼎承廖颜两姓宗脉之庇佑,享明廷功臣王以权外太祖之余恩。是以家业蒸蒸日上、享誉一方。嗣后子孙潘衍,人文蔚起,族运昌隆,成一方巨族。其脉下裔孙在明代前期,即广范分布于横板桥镇各地以及其周边地区数十里地域。

自明朝至清代,家族人口更加兴盛。历朝历代,人口迁移,或为其求发展;或为避战避乱;避灾避难;或为响应历朝历代政府政策号令。不一而同,均顺势而行。廖颜氏人口外迁,始于庆祥公四子宗宝,明洪武二十(1387)年,朝廷配选力士郎,受朝廷派遣携眷迁辽东,其后裔于山西太原府发籍甚繁,至此之后,家族人口,时有外迁。横板桥镇及周边分居各地家族,接近宗族祖源地,略过不叙。外迁家族,如本省的洞口四界冲,武岗黄茅岭、新邵言粟乡、湘江、沆州等地。湖南省外迁移至如广西金州西洋大埠头廖家湾。迁移至四川如金堂王凤镇、竹篙镇;什邡市马井镇,高坪铺镇;北川黑擂鼓镇;彭洲市濛阳镇、升平镇,三界镇,绵竹镇,绵竹新市镇,清平镇;成都郫都区,新都新农镇、新民镇;都江堰、都江堰金马场、大邑、大邑新场古镇;广安市肖溪镇,龙台镇玉城村七组;简阳市;广汉市西高镇、和新镇;德阳市罗江县、中江县:永太镇、东北镇杰兴街和平路口、东北镇金马村马鞭稍等地。此均谱系记载和已查知有据可考者。故乡廖颜氏谱系明确记载,自明初宝公起,到清朝康乾时代“湖广填四川”人口大迁,"义"字辈人员,主要集中在“湖广填四川”的时代,据不完全统计,共计431人,其中迁移到:山西1人;广西14人湘乡2人、湖北1人、云南10人、贵州7人、黄茅岭1人、四川395人,尤以迁川人口为众多。

故乡族谱记载外迁人口众多,至今查明外迁分支甚少。究其原因,诸如举家外迁,不及备谱外迁;或避乱避灾忙乱之中遗失谱记;或因选择落籍地,几经迁移,致谱遗失;或迁于外,无谱无文化不传家族历史于后人,亦或有之;或其于外,后人不知本源,另投他族者,亦或有之。探其成因,不是本族特有现象,类似情况已成历史。血浓于水,血脉相连,血缘所系,传承万代。湖南省隆回县横板桥镇车田江,是廖颜氏开宗立派之根基所在。凡是廖颜庆祥公的子孙,故乡亲人们随时都欢迎你们,回家认祖归宗,以感始祖英灵。

廖颜氏家族字辈

一、自庆祥公派启(以字为序班次)

庆宗必料应景庭 文学嘉兴世大成

礼义继传贻后代 乾中直达上青云

-本字辈班次为廖颜氏首排班次,现今外迁家族,多用与本班次类似班辈。家族字辈是体现血源,是不是同属一个嫡系家族的,最根本的传承特征,我们家族,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传承方式的不同,导致外迁各地家族,所用班辈,略有不同程度变动,但究其根源,终归一脉相承。

二,廖颜氏一修谱议订班次,自派鲁公派启(以名为序班次):

派衍古黄 源远流长

文绪敬绍 世泽益芳

功深克复 为仁斯当

是谟咸佑 启振纲常

三、廖颜氏三修谱议订班次,继一修谱订“仁”字班启

仁廉昭祖德 忠直锡龙章

东鲁家声振 西安惠政良

治邦崇圣教 秉节笃伦常

裕启诗书第 祥开孝友堂

贤材光楚国 宏业肇都梁

咸守中庸道 锦延福禄昌

本班次为五字一句。是三修谱先人为适应家族修谱传统,五世提欧式法议订。故乡族委会认为,三修官辈班次内容包含廖,颜两宗家族历史,用作字辈,利于家族文化传承。得到家族大学教授高级知识学者文人、家族社会贤达名人,以及有远见卓识家人们认同,本班次共计六十代人,据调杳现已取名到德字辈,尚有五十五代人的班次得用,可用上千年。家族字辈,不可不立,但也不可常立。我们家族同是廖颜庆祥公子孙,故乡族委会号召全族,家族字辈应该全部统一起来,坚持复姓廖颜,永不忘本,使我们廖颜家族更加兴旺发达,源远流长!故乡有诗曰:

先祖开基到如今,根深叶茂六百年。

今日族人遍华夏,天涯海角相互念。

血脉之源自颜子,承祧守义廖在前。

自强不息报家国,万古留芳是廖颜。

重庆籍廖姓据长辈们说也是福建啊什么地方迁过去的,我现在记得的都很少了 字排被编成了口令,前面两句忘记了 就是前面大概有10多个我记不起来了 我只记得的是:大 增 世 德 先 成 我这一代就是“德”字辈的。父辈是“世”字辈的。

重庆彭水县廖氏宗支的起源

一:志广公宗支

据《东山廖氏族谱》 (明国十二年修)记载:递传至宋时,有廖光景生九子,居住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五子文亮,又从泰和县迁居吉水县桂花村,生子洪儒,儒子开元,元子廖密,廖善。元朝期间,廖善迁居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地名高竿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善祖子志广自麻城入川,落业于彭水县茅田乡岩东堡,生子正 鸾,正岐,正亦 鸾娶妻庹氏,生子应贤,应德,守珍,守成。应贤,应德父子三人迁居东,西二山各居创业,应贤居东山龙门垭老屋场,应德居西山上马登下马台。守珍,守成也各居创业,正岐娶妻孔氏,生子守安,置业新田乡,现在分布于彭水县汉葭镇,高谷,桑柘,郁山,保家,普子。以及贵州务川, 沿河等地。因为工作原因或外出务工现在散居县外各地。字派:光文洪开启 志正守金明 国凤世单 毓 汝大美维尊 福寿元家长

廖氏世采堂来历

  惠阳--廖氏  廖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342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廖姓总人口为5131人,排在22位。主要分布在陈江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