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的姓氏家族有哪些
有瓦渣、俄木、阿皮、吉克、勒者、曲比、俄比、窝其曲比、吉子、黑来、洛洪、吉木、狄、吉里、吉窝等姓氏家族。
大凉山的彝族宗族家支异常繁多,吉克氏族作为诸多支系家族的起源就诞生在龙头山,这个从云南昭通迁移过来的氏族形成了今天大凉山彝族的脉络,他们是创世的根基。
2000多年前从云南一路迁徙而来的凉山彝族,从滇东北经过漫长的时间岁月,跨过金沙江,然后分别以古侯、曲涅后裔的身份来到宁木莫古,并且在宁木莫古相汇盟誓后,古侯、曲涅的后裔们又再次向各自约定的固定方向迁徙游动发展,继续不断的寻找各自理想的居住地。
在经历了很漫长很漫长的历史时间岁月后,最终形成了现今凉山彝族这种大聚居小分散的居住格局。
扩展资料:
人口构成
会理县内有汉、彝、傣、傈僳、回、苗、白等27个民族,其中,汉族365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32%;彝族699万人,占1592%;傣族2513人,占057%;傈僳族561人,占013%;回族214人,占005%;白族166人,占004%;苗族149人,占003%。
此外,黎、蒙古、藏等20种少数民族主要是因工作调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民间婚姻嫁娶等因素迁入。县境内历三代以上的世居民族主要有汉、彝、傣、傈僳族、回、白等6种民族。
-会理县
凉山彝族喜温凉,恶酷热,多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温凉地带。民间有俚语:“彝入住高山”。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凉山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同时,凉山彝族村落多是三、五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历史上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域无集镇无街市。凉山彝族社会流行儿子结婚后独立门户,父母又与小儿子同住,所以凉山彝族住宅不尚深宅大院。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凉山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别号。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凉山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凉山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现代凉山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凉山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彝族源于羌?
彝族,一个崇巫尚武的神秘民族;一个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一个曾经雄霸大西南――川、滇、黔的强大民族。就是这样一个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优秀民族,它的族属问题,它来源于何处?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断。
有人认为彝族与古越族同族;有人认为彝族来源于西藏高原;还有“濮人”说、“僚人”说、“卢人”说,也有国外学者所持的“高加索人种”说等众多学说;但最为公认和流行的是“彝族源于古羌人”这一学说。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就是这一学说的主要创造者和支持者,他认为:“彝族渊源出自古羌人。”李绍明等许多学者也均认同这种观点。但随着当今考古界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对彝汉古籍文献及西南地区彝族、羌族的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彝族源于羌”这一说法逐渐被证明是片面的、错误的。
要想弄清“彝族是否源于羌”?首先我们要知道何谓“彝”?何谓“羌”?现如今我们所用所写的彝族的“彝”,是一九五六年毛主席在北京与彝族干部商议,将当时所用的“夷”字改为“彝”,取房子“ ”下有“米”有“丝”,有吃有穿之意,象征兴旺发达。从此“夷”改为“彝”。而在这之前的汉文古籍中均写作“夷”。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古音读‘聂’。”这与今天彝族人民自称“聂”、“聂苏”、“诺”、“诺苏”、“能”的读音相吻合。而“羌”《说文》解释为:“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也载有:“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从人,因以为号。”因此可知,夷“从大从弓”,羌“从人从羊”,且一东一西,何以谓彝为羌?
再者,羌何时南迁?南迁的是羌的哪一支?据司马迁《史记·秦本记》中的记载:“秦献公初立,(即公元前384年)欲法其祖,出兵灭狄嵵戎。羌无弋爰剑之孙卬则恐于秦国攻伐,率羌人南迁。”《后汉书·西羌传》也有:“至爰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夡,兵临渭首,灭狄嵵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觽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及秦始皇时……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觽狄,筑长城以界之,觽羌不复南度。”根据以上古籍得记载,我们因此可知羌人南迁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221年左右。而南迁的羌人是由“忍”的季父“卬”所率领的“其种人”。在南下之后,其后裔“各自为种”分为“越巂羌”、“广汉羌”和“武都羌”等三支部族。他们与由“忍”和其弟“舞”所率领得留在“湟中”的羌人远离“不复交通”。到了秦始皇派遣蒙恬“筑长城以界之”(约公元前221年左右)以后,“觽羌不复南度。”那么,当羌人南下以前,在今天彝族广泛分布的川、滇、黔等广大西南地区是否空无人迹?哪些民族又生活劳作于此?随着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对甲骨文的破译,我们了解到:早在殷商、周朝甲古卜辞中就有“蜀”及周武王伐纣时“蜀人”参战的记载。1986年在广汉发掘出的“三星堆”遗址,以及随后在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发掘出的“金沙村”遗址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和研究,也证明很早就有多个不同的民族(“夷”系统民族)生活于广大的西南地区。另据《西南彝志》记载:夏、商时,勤劳的彝族先民就已经建立了以岷江流域、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古蜀国;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古滇国等部落联盟制国家,并且羌人南迁时与当时生活于今茂汶地区的土著夷人——“戈基”或“果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就记述了那段历史:羌人首领“阿巴白构”率部南迁,同土著“戈基人”相战。戈基人非常强悍、勇猛,羌人不敌。在危急之时,天神“阿爸木比塔”托梦羌人用白石打,可胜;托梦戈基人用麻秆打,可胜。次日交战,羌人大胜。从此羌人代代传唱此事,并且将此做为祭神经。羌人白石崇拜由此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也记载了岷江上游茂汶一带在西汉时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显然这里所记述的夷与羌是各自不同的民族。羌何以为彝之祖。
据彝族经典古籍《西南彝志》、《勒俄特依》和《送魂经》等彝经的记载。彝族父子连名谱系已有三百余代,如以25年一代计,仅父系社会就已有7500多年的历史。而羌人从公元前384年南迁起算也不过2390年左右。另外,古籍和彝经均说彝族发源于今云南境内,彝族死后送魂也是送入云南昭通、大理点苍、昆明滇池一带,未发现有往北方送魂者。故,从北方南下的羌人何以能“生”彝?彝怎为羌之裔。
最能直接证明“羌”是“羌”,“彝”是“彝”的是两个民族间各自不同的风俗、生活习惯和文化。根据《史记》和《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是:“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被发为俗。”;“不立群臣,无相长一。”的游牧民族。而彝族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被描述为:“此皆魋(椎)结,耕田,有邑聚。”或是“皆编发”;《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里记为:“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址,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囏,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巂、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自巂东北有莋都国,东北有冉駹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自冉駹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从上面的古籍中的记述来看,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还有,彝族有着古老的文字——“古彝文”。根据现今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证,古彝文有着至少9000年的历史。生活在各地的彝族支系都有彝文、彝经,包括迁入长江以北及更远地区的夷人先民都在当地留下了古彝文遗迹。而羌族却没有文字,更没有传世的书籍,只有口传的传说和神话、史诗。
综上所述,彝族和羌族是各自不同的两个民族。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羌人南迁之后,大部定居于今凉山州和甘孜州、雅安市之间,与土著的“夷”系统的各部族发生了战争和文化交流,相互间渐渐融合。特别是南下羌人分支中的“越巂羌”,同“巂”、“昆明”等夷人部族交错而处,来往密切,并相互通婚,繁衍后代,相互学习,并在生活习惯和生产劳动方式上逐步改变和融合,逐渐从事农耕。另一部分与藏族融合。一部分在茂汶及周边地区延续至今,成为今天的羌族。
那么,彝族真正的源流在哪里呢?著名学者张增祺在其所著的《中国西南民族考古》中认为:“今天的彝族的族属源流非常复杂,彝族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共同体,他的族源中包含了古代横断山区若干不同族系的古代不了,甚至可能包括一些来自中亚迁徙而来古部落成份。”“古代‘昆明’是近代彝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著名历史学家蒙默则认为:“彝族是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从旄牛徼外南迁至云南的‘昆明夷’,与以‘濮人’为主的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昆明”为彝族之祖先在彝族传说中也有所反映,民国《贵州通志》引《兴义志》曰:“初,秦时有孟(传说中彝族的始祖)者事邛君,邛君邑之。西汉初,其种类繁盛,由泸入滇以西,地方千里,咸为所有,是为昆明夷,《史记》所云‘巂’、‘昆明’也。”这段地方志显然系出于当地彝族的传说,说明在彝族自身传说中同样是将其祖先追溯到古代的“昆明夷”。因此,我认为我们彝族是一个以“巂”、“昆明”、“ 什数”、“夜郎”、“靡莫”等众多古代“夷”系统部落为了主干,在不同时期逐步融合了其他迁徙而来的民族或部落,(如:羌族)逐渐形成的一个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川、滇、黔等地的民族,一个由多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彝族的风俗如下:
1、婚俗:彝族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一般在本民族内通婚,但也不禁止与其他族通婚。青年男女可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得到父母同意,还要经过说媒、吃合意酒、订婚酒等过程。
2、服饰方面:彝族男女喜欢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做衣服,男子头缠青布包头,内穿白衣,外套是青色对襟领褂。
3、礼仪方面: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彝族民间向来有打羊、打牛等迎宾的习俗。
彝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彝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族系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那个时候彝族先民就已经在中国西南地区繁衍生息,而最迟距离现在的3000年前,彝族先民就已经步入了文明时代。
在夏商之际,彝系统的民族就已经在长江中上游流域独立存在,并且创造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是那个时代的主角之一,在之后随之时间的流逝,原本的彝系统民族还与其他民族交融,形成了以古滇国、古蜀国、古夜郎,和楚国等长江中上游文明的“四大文明古国”为根基的长江文明主体族系。
在中国民族版图上,有很多色彩绚丽、历史与文化极为浓郁的少数民族。虽然他们的人口数量、民族底蕴都无法与汉族相提并论,但却以不同的民族风采彰显着独特的民族之光。在我国境内众多少数民族中,有一个与彝族渊源颇深的民族,她就是傈僳族。
目前,傈僳族主要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印度。
傈僳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曝光度相对较低,这与其人口基数较少以及民族文化,过于单薄、社会参与度不高有很大关系。
我国境内的傈僳族,则聚居于怒江、恩梅开江流域地区。
笔者认为,从傈僳族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看,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一定出现过较大规模的迁徙,而且他们的迁徙范围始终处于东南亚区域。可以说经过不同民族文化洗礼的傈僳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也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文化习俗。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傈僳族,应该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这个民族不仅拥有别具一格的民族习俗,而且傈僳族先民也创造出了新老傈僳文,作为族人日常沟通时的主要语言和文字。傈僳族普遍信奉原始宗教,并且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教体系。
笔者认为,傈僳族虽然存在感较低,但是却并未因此而消失匿迹作为,历史悠久的氐羌族系的一个分支,傈僳族先民与彝族有非常亲近的血缘关系,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民族都隶属于古羌族有很大关系。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傈僳族虽然与彝族同宗同源,但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因受到了,地域、气候、习惯、思维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傈僳族民族风格的习俗文化。在众多古老而又传统的习俗文化中,唯有饮食习俗流传最为广泛。
曾与彝族同种同源的傈僳族
一、傈僳族历史演变与形成
我国境内的傈僳族主要散居于云南和西藏。作为一支久居于西南部地区的古老民族,傈僳族不仅可以感受到名山大川的抚慰,同时,也可以享受到怒江、恩梅开江流域的滋润。
在“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的感召之下,傈僳族人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
傈僳族祖先氐羌族曾聚居于古代西北一带,氐羌族是氐族与羌族的并称。大约在公元前3700多年前,这两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就已经存在。
据《诗·商颂·殷武》中说:“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这段诗歌描述的就是氐、羌二族,在遥远的殷商时期就已经臣服于中原王朝。而唐代孔颖达曾在奏疏中写道:“氐羌之种,汉世仍存,其居在秦陇之西”。事实上这段话就写出了这两个民族的聚居地,以及其在汉代时依然存世。
这说明傈僳族先民在殷商或上古时期,就已经生活在古代中国秦陇之西。
但当时并未形成单一民族,而是与彝族先民,或者说古羌族、氐族共同聚居。从这一点来看傈僳族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之一。
虽然在印度东北、泰缅交界也有其族民,但也应该是迁徙之后的结果。
按照这种推测傈僳族应该与彝族一样,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而分立出来的民族。但具体分立时间目前尚未得到考证,笔者猜测公元18-19世纪应该是傈僳族形成的转折点。
二、傈僳族名称转变
傈僳族作为一个与彝族同宗同源的少数民族,在历史变迁以及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以自称或他称为核心的族名,傈僳族名称最早记载应该起源于唐朝,唐朝人樊绰曾在《蛮书》中将傈僳族称为“栗粟”。
根据这个观点可以得知唐朝人认为,傈僳族应该属于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上古时期傈僳族先民由于与彝族、纳西族,同属于过于古羌族和氐族,所以有非常密切的族源关系。也就是说在傈僳族、彝族尚未成为独立民族之前,他们应该都是同一个种族的民族。
明朝时期傈僳族被称作“罗罗”,而这个族名其实也是彝族的一个分支。
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栗粟者,亦罗罗之别种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傈僳族,与彝族最开始应该是一个民族。只不过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傈僳族逐渐分化成为独立民族。
据史料记载,“傈僳”名称沿用了1000多年
。也就是说在1000多年以前,亦或是公元10-11世纪时期,傈僳族就已经脱离古羌族或彝族,进而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这一点其实也是现代学者研究,傈僳族形成的一个重要契机。
三、《创世纪》中的傈僳族
1傈僳族《创世纪》传说
现代傈僳族聚居地一直都流传着《创世纪》传说,简而言之《创世纪》其实就是,有关傈僳族的民族起源与民俗发展。
据傈僳族口口相传的《创世纪》记载,傈僳族先民最开始聚居于雅砻江和金沙江两岸。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个古老的民族,孕育、萌芽、发展、成熟阶段,其实也都与其他民族临水而生的传说息息相关。大约在公元8世纪中叶左右,傈僳族曾受到过“勿邓”、“两林”、“丰巴”,三个较为强大的乌蛮部落统治。
从这一点来看,当时的傈僳族,并未形成统一部落组织。
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到了公元12世纪以后,处于雅砻江和金沙江两岸地区的傈僳族,又曾先后受到元代、明代统治。也就是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傈僳族先民始终都处于被辖制地位。
笔者认为,这其实与傈僳族《创世纪》传说中,所描述的民族变迁有非常大的关系。如果从客观角度上去分析,傈僳族的发展历程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这一点其实可以从公元14世纪时,傈僳族依然处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得到鉴证。
2傈僳族南迁进入怒江地域
在之后的200多年时间中,傈僳族也一直到处于受奴役与压迫状态中。
这可能与傈僳族的民族实力较弱,再加上社会生产力相对来说比较低有关系。大约在16世纪中叶傈僳族,再也无法忍受木氏土司的残酷压迫,于是傈僳族在头人木必扒的率领下南迁。
这次南迁傈僳族历经了千难万苦,终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迁徙过程中,渡过澜沧江、翻过碧罗雪山到达怒江地区,也就是现代傈僳族生活与繁衍之地。
笔者认为傈僳族从古羌、氐族时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时间终于安顿下来。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傈僳族的民族发展史,从最开始的古羌、氐族支系,再到彝族人的一个旁支最后分立为独立民族。这个过程不仅是傈僳族的民族变迁历史,同时也是其他民族不断形成与变迁的经历。
3可歌可泣的民族迁徙
每一个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其实都经历了比较残酷的民族变迁史。傈僳族的变迁历史与发展途径,其实都是在预示着一个古老的道理,那就是民族要想生存就必须适应环境。傈僳族在完成民族迁徙之后,终于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傈僳族作为最早从四川进入,云南怒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时至今日依然流传着头人木必扒,带领傈僳族不畏艰难险阻,带领族人寻找民族发展之路的故事。事实上历史上的傈僳族迁徙事件,在傈僳人世代流传的《创世纪》传说中,依然在口口相传并流传于后世。
四、傈僳族与彝族的亲密关系
傈僳族作为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一员,其实与当地人口大族彝族关系甚为密切。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两个少数民族曾是远亲,这一点从傈僳族人口口相传的《创世纪》中,就是可以得到非常明确的证实。
同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傈僳族,无论是民风民俗还是生活习惯,都与大小凉山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有许多共同之处。而哈尼族其实也曾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在这些非常确凿的历史证据面前,完全可以证实傈僳族与彝族,自古以来就有十分密切的亲属关系。
傈僳族食俗之令人回味无穷的民族美食
笔者认为,从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民族形成契机角度去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傈僳族,在整个古代历史发展大环境中,虽然一直都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基础。
建筑、服饰、文化、艺术、饮食,以及傈僳族的生活习惯等,都有与其他民族具有强烈差异感。虽然傈僳族曾隶属于彝族的一个分支,但是在形成单一民族之后,其民风民俗也早已烙上了傈僳族标签。
在众多傈僳族文化习俗中,唯有食俗,最能够体现出傈僳族的历史变迁,以及在几千年民族发展史中所沉淀出来的民族属性。酒炖鸡、漆油鸡、包谷稀饭、酸竹菜;以及酸竹菜、荞耗子、烧包谷花、刮给楼等,都是极富傈僳族食俗文化的美味佳肴。
1傈僳族美食酒炖鸡
“酒炖鸡”顾名思义主要原料就是白酒和母鸡,这种美食的控制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先将小鸡内脏的处理干净然后切成大块,用清水、白酒、葱姜蒜、料酒炖煮,一般情况下2-3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出锅。
作为一种极尽原生态韵味的美食,在傈僳族聚居地十分流行。每当年节的时候都是餐桌上的重要菜品之一,无论男女老少对这道菜都十分青睐。这个是因为“酒炖鸡”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且还具有养血养颜、舒筋活络的功效。
2 漆油鸡
相较于“酒炖鸡”来说“漆油鸡”更具风味,一般情况下,做这道菜之前一定要选择好原料。首先小鸡一定要选择当年未下过蛋的母鸡,然后使用傈僳族当地盛产的漆树油。这种植物油脂不仅味道特别清香,经常食用对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益处。
制作“漆油鸡”的时候,一定要先将小鸡清洗干净,然后切成小块控干水分待用。在锅中放入100余克漆油并烧至冒烟,然后将鸡肉投入锅中翻炒10-15分钟。然后在锅中加入酱油、料酒以及适量烧酒,用温火炖制2-3小时即可食用。
“漆油鸡”作为傈僳族人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在逢年过节或有远方朋友到来时,才会被傈僳族人端上餐桌并与贵客一起享用。事实上傈僳族的美食还有很多,比如,草木灰煎石板粑粑、簸箕饭、烤乳猪等。
结 语
笔者认为傈僳族作为古羌、氐族后裔,以及彝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开始发源、萌芽、发展到成熟,这个过程实际上经历了3000多年的时间。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悠久的民族,实际上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注定了独特的独特的民族习俗。
傈僳族虽然在我国建立之初依然,处于比较原始的赤足公社阶段。但是在进入新社会之后的几十年中,不仅快速的融入了现代社会生活。而且其民风、民俗以及民族精神,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的姓氏家族有哪些
本文2023-11-22 08:32: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8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