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王本是十五子十王府胡同探源之地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1收藏

十王本是十五子十王府胡同探源之地吗?,第1张

十三岁封旗主,十五岁领兵征战,二十二岁为统兵主帅,二十七岁晋为亲王,三十岁为扬威大将军,三十一岁晋为辅政亲王,三十六岁因病卒,这就是明清之际的风云人物多铎的人生轨迹。

摄政王多尔衮

多铎是努尔哈赤最年幼的嫡子,大福晋阿巴亥所出的第三子,他的两个哥哥分别是阿济格和多尔衮,他在王子中排行十五。因在努尔哈赤诸子中王位列序第十,所以民间又称其为“十王爷”。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非常宠爱大妃阿巴亥及多铎,十三岁的多铎就领有两黄旗中的一整旗!可以说,如果努尔哈赤再晚离世两年,江山弄不好会是多铎兄弟的。传说努尔哈赤病重时,曾要求召大妃前往诀别。但被皇太极硬生生地拒绝了。当皇太极在威逼利诱各大旗主贝勒奉他成为新主时,带同诸贝勒以努尔哈赤留有“俟吾终,必令殉之”的遗言为借口,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大妃被逼无奈,只有盛装自尽,年仅三十七岁。杀母之仇,多铎自然不满。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亲爱有功之人”,多铎便“反生厌恶”;皇太极“深恶背叛之人”,他“反加矜惜”。商议大事时,他亦“时有忤逆”,更在元旦时以瘸马进献皇太极……也许多铎没有他哥哥多尔衮的名气大,但他无所顾忌、孤傲不拘、我行我素的性格和如鹰扬天下、横扫疆场、屡建奇功的“业绩”,绝对是文学写作或清史研究所关注的人物。

不过,这里关注多铎的,不是他的性格和功绩,而是他在盛京的宅院,因为他的宅院——豫亲王府是目前沈阳城里唯一幸存的一座王府。

在沈河区繁华的商业区中街(昔称四平街)北部的一片低矮的平房中,树阴深处掩映着一座与众不同的院落,“十王府巷18号”,就是清初有“十王爷”之称的豫亲王多铎的府第。因为受父汗宠爱,所以多铎的豫亲王府离清太祖努尔哈赤住的宫殿最近。

这个院落并不是影视剧中常见的那种深宅大院,似乎就是典型的“大杂院”,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豫亲王府和旁边那些低矮的民居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宅院黑色的大门上缀满金钉,构成一个葫芦状,门楣上有三幅彩绘山水吉祥图案,门槛两侧的石门墩已经不见踪影,还剩两个石座。这种大块的青砖和屋顶上的黑瓦正是清朝建筑的独特标志。院子里十分凌乱,一位看门人,一条“京巴串”,还有几棵老树。王府应该为两进院落,正殿建在一座高台之上,院中**的二层小楼已闲置多年,房屋样式与今天沈阳故宫的清宁宫相仿,据说此前是沈阳市消防研究所招待所。

十王爷多铎

如果你还想找找多铎王府的遗存,可以去沈阳故宫,在故宫宏伟的大政殿东侧,矗立着一块从多铎王府搬来的红小豆石雕影壁,这块石影壁高二米,宽四点一米,双面透雕,粗犷严谨。从上面“封侯挂印”“福禄寿喜”“位高禄重”等栩栩如生的吉祥图案中,还隐约可以想见王府当年的影子。

十五府石雕影壁

其实,这位“十王爷”并没有在此住多久,顺治元年(1644年),与摄政王多尔衮一起入关,转战南北。多铎的王爵世袭罔替,为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清入关后,这座王府就由家仆看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该府邸被沈阳城文化用品富商“天德信”老板曹祖堂购置,改为公馆,进行了改建修缮。在此后的七十多年里,院子小了一半,这座小二楼基本没有什么改变,如今所见已经是改造后的样子了。所以,严格地说,现在的沈阳已经没有王府了。

肃亲王印

三百多年前,作为清帝国的故都,沈阳有十一座王府。即在今天的中央路、沈阳路、朝阳街、正阳街一带。根据《盛京城阙图》的描绘,这些王府总体上是按八旗方位排列的,以故宫大政殿为中心,把城区分成八个区域,每个旗守一个门,两红在东,两蓝在南,两白在西,两黄在北。王府的主人皆为皇亲国戚。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的英亲王府和十四子多尔衮的睿亲王府位于今天的城内中街路北,是东西相邻的两座王府,离豫亲王府南北不远。皇太极长子豪格的肃亲王府位于今天的城内西华门外,大约在原正阳百货商店的位置,其西边还建有后在顺治元年被封为饶馀郡王——太祖第七子阿巴泰的府第。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的礼亲王府距皇宫很近,背对今天的城内中街,隔路与英亲王府、睿亲王府相望。代善长子岳托的成亲王府大抵位于今天的沈河区房产局前后,其东北方向的近邻便是代善第三子萨哈廉的颖亲王府。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的郑亲王府位于今天城内小南门里正阳街路西。

这些王府在清代一直有人看守,到民国时有的已经毁掉,有的改作他用,如今均已荡然无存,只留下若干以王府为名字的小巷,而且,能够确认位置的也仅有少数几处。

出土的郑亲王府界碑

“金王府巷”,位于沈河区东部,抚近门(大东门)内街南,上属东顺城内街至南苇巷,因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第三子尼堪的府址在此而得名;“肃王府巷”,清代原名为“人寿胡同”,位于沈河区中部,上属沈阳路,因巷东曾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的肃王府而命名;“郑王府巷”,位于沈河区中部,原天佑门(小南门)东,因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济尔哈朗的郑亲王府而得名;“庄王府巷”,位于沈河区东部,上属朝阳街,得名于皇太极第五子承泽裕亲王硕塞及其第一子博果铎的庄王府。

除了这些王府巷外,在沈河区的中街北部,即大北门与小北门里之间,曾有一“罕宫巷”。据《盛京城阙图》绘载:此地原有一座罕王宫。此宫邸系老罕王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时所建,历经三百多年,早已圮毁,人们却将该遗址的所在胡同命名为“罕王巷”。

王府巷无言,皇族的记忆在繁华里中断,时光抹去了王府的一切痕迹。庆幸的是,有一些地名保存了下来,帮人们找到三百多年前的模糊影像。

郝姓家谱辈分 沛县郝氏字辈有:木 火 水 土,中 心 允 敬 ,大 本 克 敦, 这是从十三世到二十四世的辈份排列。

郝姓家谱的宗族特征 1、郝姓多文人雅士,仕宦者亦多文官。2、郝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作为一个得姓三千余年的姓氏,历经如此长时间的风风雨雨,仍立足北方,诚为罕见。堂号含意隽永,意味深长。如晒书堂出自郝隆晒腹的典故,寓意学问精深,满腹经伦。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民国残本《郝氏家谱》,河北藁城郝姓一支字行派语为:“从文鸣连,正玉思清。” 山东省肥城市郝家村郝姓一支行派语为:“世大文宏先,京振传广远。”

郝姓的家谱是什么 姓氏起源

郝姓来源有3:

1、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 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二、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郡望堂号

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四、家乘谱牒

河北城郝氏族谱四卷。

河北定州郝氏家谱一卷。

河北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东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郝氏历代家谱一卷。

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五、字辈排行

郝氏一支字辈:“时保大选应明起玉永全连富耀(曜)林勇江宏晋庆高浩安团吉旺润国志春晓泽家兴百利培槐文有守壮坤洪广依瑜卫康登相”。

河北藁城郝氏字辈:“从文鸣连正玉思清”。

江苏沛县郝氏字辈:“常海慎重时维宏隆金玉人才木火水土中心允敬大本克吨世承先训记作思存昭良其续传后延恒”。

山东滕县郝氏字辈:“常海慎重,时维宏隆。金玉人才,木火水土。中心允敬,大本克吨。世承先训,记作思存,昭良其续,传后延恒。”

河南唐河郝氏字辈:“……本立而道生修身以齐家有容德乃大……”

某支郝氏字行:本清继源,诗书洪祥。仁义发家,安邦兴国。

河北藁城郝姓字行派语:从文鸣连,正玉思清。

山东烟台郝氏原字辈:国久承光,万代永兴,允希广士,坯庭言忠。续字辈:允笃有维,元丕廷宝,嘉绪立昌。

重庆南彭郝氏字辈:邦启登风,世大文联,如怀祖德,永远光先。

辽阳郝氏字辈:文万庭玉广,春景庆西成,殿云富久贵,忠永谱占魁。

山西盂县郝氏字辈:德培清长世,恩荣国泰安。

四川夔州郝氏字辈:光耀祖先德,文章继世昌;传家维孝友,富>>

郝姓家谱的姓氏起源 起源

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为古代乌桓国姓氏。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混淆起来。

直系初祖

据《史记》记载可推知郝氏的初祖为轩辕氏黄帝,但疑点太多,而经现代研究可推定郝氏初祖为契(xie4)。“子期”父为“帝乙”,“帝乙”先祖为“天乙(汤)”相隔16代,虽经父子、兄弟交替传承王位,但子期的直系祖先清晰可辨,每代都有据可考:28世子期,27世帝乙,26世帝太丁,25世帝武乙,24世帝庚丁,23世帝祖甲,22世帝小乙,21世帝祖丁,20世帝祖乙,19世帝河甲,18世帝太戊,17世帝太庚,16世帝太甲,15世太丁(未立而卒),14世天乙(帝汤名履)。 与夏朝并列发展的是先商时期的殷契的世系,“契”,在“尧”时即入朝为官。“舜”时“禹”为司空,“皋陶”为大理,“契”为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圣人”)……。“契”封于商,其后世孙“相土”被封于商,“冥”官为司空,也受商人祭祀。所以历史对汤的世系的记载也比较详细,从“契”到“汤”历14世曾未间断,“汤”的直系祖先为“契”是确定的,所以郝姓的祖先可追溯到“契”。14世汤,13世主癸,12世主壬,11世报丙 ,10世报乙,9世报丁,8世微(上甲),7世振(王亥),6世冥,5世曹圉(粮圉yǜ),4世昌若 ,3世相土,2世昭明,1世契。据此可知郝姓之直系祖先为“契”,而不能简单的认为初祖是帝乙或子期。至于初祖是否为黄帝或启昆,有侍进一步研究。

初祖世系表

根据以上考证,就我们所知,尚不能认黄帝为郝姓初祖。仅能尊契为郝姓的直系祖先(初祖),以契为1世,汤为14世,期为28世。姓郝的第一人(始祖)应为本世系表的29世或30世。

1世 契(c)

2世……昭明

3世………相土

4世…………昌若

5世……………曹圉(粮圉yǜ)

6世………………冥

7世…………………振(王亥)

8世……………………微(上甲)

9世 …………………… 报丁

10世 ………………………报乙

11世………………………… 报丙

12世………………………… 主壬

13世…………………………… 主癸

14世……………………………… 天乙(帝汤名履)

15世…………………………………太丁(未立而卒)

16世 ………………………………… 帝太甲

17世………………………………………帝太庚

18世…………………………………………帝太戊

19世……………………………………………帝河甲

20世………………………………………………帝祖乙

21世………………………………………………帝祖丁

22世………………………………………………帝小乙

23世…………………………………………………帝祖甲

24世……………………………………………………帝庚丁

25世………………………………………………………帝武乙

26世…………………………………………………………帝太丁(文丁)

27世……………………………………………>>

郝姓家谱的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但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为南方三大姓氏之一。由于古代文字记录较少,多数人物事件皆口头流传,古音郝、何同音,加之郝字古体书写较繁,因此许多书写记录多用何字替代。经过多年流传,南方大部分郝姓渐渐改为何姓。

郝姓家谱的其他 高级汉语词典郝 Hǎo〈名〉古乡名 [Hao village]郝,右扶风乡T室县。从邑,赤声。――《说文》。朱曰:“在今陕西西安府。”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姓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郝 hǎo ㄏㄠˇ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户县和周至县。姓。郑码:BNOY,U:90DD,GBK:BAC2笔画数:9,部首:阝,笔顺编号:121323452PS:资料有待补充!

郝姓家谱的历史名人 郝懿行: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 ,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郝摇旗:明清之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后因在军中受歧视,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郝经:泽川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迁于河北,住在元将张柔家,得以阅读张的藏书。宪宗时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使宋,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他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10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他曾聚数万人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林县郝家家谱世字辈 郝姓起源

郝姓的起源是出自商末的地名。

传说远古时代的太昊,相传即伏羲氏(又传说他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太昊的佐臣郝骨氏,辅助太昊治理部落。到了商朝末期,郝骨氏的裔孙期,被商帝乙封在太原郝乡。于是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氏,就是郝氏。

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

除此之外,郝姓中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血统。据《姓氏考略》记载“乌桓有郝氏,又唐时土蛮有郝、杨、刘三姓。望出太原、京兆”。乌桓也作乌丸,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东胡遭匈奴击破后,部分迁乌桓山,因以为名。乌桓族以游牧射猎为生,汉武帝以后归附汉,活动在我国北方。乌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唐代南方蛮族中也有以郝、刘、杨为姓氏的。可见,除了商朝末期以地名为姓氏的郝氏外,古代北方及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郝姓。

电子家谱很热销呢。总结了下,5大理由选择百姓通谱网编修电子家谱:

1、经济、准确。传统修缮家谱耗时耗力。

2、便于携带、传递、保存。让家谱更容易携带,只需一张U盘,复制,粘贴即可。不怕潮湿不发霉。不怕虫蛀不少页,让家谱保存更加方便。

3、超大容量。在这个信息时代,文字。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也可以存放于互联网家谱中。让家谱内容更充实。

4、查看方便。便于修改。有续传承。真正实现查看方便,不必再为了查找祖源时亲自到当地看家谱。结合传统的修谱模式与现代人的现实需求,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身在不同地域的家族人都可以共同管理。真正实现有续传承。

5、隐私保护,授权浏览。

郝氏族谱大全 郝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 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二、 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四、 家乘谱牒

河北:城郝氏族谱四卷、定县定州郝氏家谱一卷、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其他;郝氏历代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五、 历史名人

郝懿行: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

《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郝摇旗:明清之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后因在军中受歧视,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

郝经:泽川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迁于河北,住在元将张柔家,得以阅读张的藏书。宪宗时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使宋,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

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

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他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10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郝姓家谱的家乘谱牒 河北城郝氏族谱四卷。河北定州郝氏家谱一卷。河北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江苏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山东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郝氏历代家谱一卷。河南商丘梁园郝氏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山东省诸城市吕标高家屯郝氏族谱四卷。

辽阳自驾游免费景点有辽阳白塔公园、辽阳博物馆、曹雪芹纪念馆、辽宁碧湖温泉度假村、燕州城遗址、龙顶山等。

1、辽阳白塔公园

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中华大街一段60号。辽阳白塔公园建于1908年,园内设有古迹游览、花卉欣赏、儿童游艺和动物观赏等4个游览区白塔建于辽代,为东北第一高塔,名列中国六大高塔之一。

2、辽阳博物馆

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中心路2号。馆址原为奉系军阀统治时期东三省官银号总办、东北边业银行总裁彭贤的别宅,占地面积二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三千平方米,是仿照清代王府构建的三进一厅两园的四合院式建筑。整体建筑华丽典雅,古朴庄重。

3、曹雪芹纪念馆

位于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白塔区武圣路卧狮胡同2号。曹雪芹纪念馆为二进四合院,有硬山瓦房21间,院内有曹雪芹塑像。纪念馆内各展室收藏和展出曹家相关的历史档案、曹雪芹祖父曹寅诗作、曹氏家谱、清宫档案等一系列文献资料等。

4、辽宁碧湖温泉度假村

位于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镇柳河村(邻近汤河水库风景区)。度假村总体占地面积为234亩(约1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由酒店、温泉中心、会议中心、别墅区组成。

5、燕州城遗址

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铧子镇西大窑乡城门口村。为公元五世纪初高句丽占据辽东城(今辽阳)后所建的军事城堡,原名“白岩城”。燕州城周长2500米,地势险要,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6、龙顶山

龙顶山风景区位于辽阳市城区南侧,东起云台,西至辽化医院后山,总占地面积3682亩。龙顶山风景区于1992年开始建设,现建有一条长15华里的环山路,还有小型会议厅、娱乐厅,院内建有一小型游泳池,栽植了花卉、草坪,门外建有大花圃、“钟古楼”,楼内悬挂一口古钟,登楼可俯看辽化全貌。

-辽阳白塔公园

-辽阳博物馆

辽阳满族韩姓只有一个惟一的来源,即:蒙古八旗哈扎里 氏也称 哈扎力氏 或 海结列 氏。

哈扎里 氏现有《韩氏家谱》记载:该家族始祖为“乌苏吉思哈”与“吉普喀达”兄弟,祖籍蒙古瓦尔嘎(内蒙兴安盟境内)。天聪元年(1626)兄弟二人率部投后金,驻于盛京(沈阳),隶属:蒙古正白旗,从此融入满族。据《辽阳县志/兵事部》载:康熙31年该家族又被派往 东京(辽阳)、华紫(灯塔)等地协防。安置于 辽阳城东关,鹅房屯,首山乡麦山屯,鞑子营屯,等地。民国以后该家族子孙取汉姓:黄、韩,其中麦山屯与鞑子营屯两地有一支姓黄,期于各支均姓韩。

辽阳是辽宁省满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满族的姓氏很多,而且很复杂。

我知道辽阳满族苏姓有名的家族有两个:乌苏氏和苏完瓜尔佳氏

辽阳乌苏氏祖籍东海瓦尔喀部海兰屯,今在俄罗斯境内的哈巴罗夫斯克东南。始祖吉思哈在元代曾被封为万户长,后金初年由八世祖渣努率领全族投奔了努尔哈赤。隶属满洲正蓝、镶白两旗。这个家族在清代屡立战功,受到朝廷20余次告封嘉奖,声势显赫。如今该家族子孙散居于东北各地,辽阳境内以穆家坟、桑园子、新城、望宝台等地居多。其中大多姓 吴、穆 两姓,个别姓 柏、苏 。

辽阳苏完瓜尔佳氏祖籍苏完巴拉乌拉达林,今在吉林省长春市双阳镇东北6公里。始祖超墨尔根是苏完部领主曾受到过元朝册封。他的二子尼雅哈与三子珠察先后被明朝永乐皇帝封为亦闵河卫都指挥使以及喜乐温卫都指挥使。后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吞并海西兵临苏完部,五六世祖索尔果被迫率众归顺努尔哈赤。隶属镶黄、正黄、镶红三旗。清顺治年间八世祖阿尔京阿任辽阳守备,后世子孙散居辽阳各地,分姓 关、高、苏 。

辽阳满族苏姓还有很多,源头肯定不止以上两家。但,由于你没有提供任何线索,所以也就无法为你查找。

---------------------------------------------

你爷爷加入北伐军说是归蔡锷管这个内容是不真实的。

蔡锷1882年生于湖南邵阳,1895年在长沙新军时务学堂上学,1899年留学日本,1900年回国因参与自立军起义而流亡日本,1904年得到清政府特赦回国,1909年出任云南新军协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蔡锷趁机自立云南革命军政府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任陆军预备次长,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潜回云南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1916年因喉癌去日本治病同年冬病死于日本福冈。

蔡锷是滇系军阀,所属的部队在云贵,1913-1914年他短暂住在北京,1916年他讨袁的主战场是在四川境内,同年袁世凯病死,战争即告结素。此后他去日本治病,后来死在日本。他一生除1913年短暂住在北京外就再未到过北方,更没有去过东北。

而你说祖父是辽阳人,弃军后北上去了黑龙江,这显然与蔡锷部队无关。除非你家曾是驻滇八旗,这样才可能与蔡锷部队挂上关系,但你并未提供这方面的线索。

你的祖父如果没有说过祖籍在辽阳什么地方,而且你家与辽阳的本家亲属再也没有来往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很难查找。你可以去辽省 委统 战部,民族研究所咨询有关专家。

十王本是十五子十王府胡同探源之地吗?

十三岁封旗主,十五岁领兵征战,二十二岁为统兵主帅,二十七岁晋为亲王,三十岁为扬威大将军,三十一岁晋为辅政亲王,三十六岁因病卒,这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