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哪里最好玩???最喜欢哪???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3收藏

邹城哪里最好玩???最喜欢哪???,第1张

  邹城是孟子的故乡,曲阜有“三孔”,邹城有“三孟”,即:孟府、孟庙、孟母林。此外还有石榴园、枣林 风景名胜

  邹城市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故里,素称“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样之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内新兴的能源工业城市。境内交通便利,京沪、新石铁路在此交汇、京福高速公路从市区经过,西距济宁机场仅70公里。邹城地理环境优越,凫峄名山耸其前,洙泗胜水环其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风光秀丽。

  邹城市历史悠久,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称“邹鲁圣地”。历史上人杰地灵、圣贤迭出,有“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古代良母——孟母,有“继往开来”的儒学大师——亚圣孟子,有“一经传家“的西汉父子丞相丰贤、韦玄成,有“凿壁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丞相匡衡以及“建安七子”的王粲,西晋军事家刘宝、医学家王叔和等。孔子、秦始皇、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赵孟頫;乾隆等也曾到过邹城,留下诸多诗词文赋,为邹城灿烂的文化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邹城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现有各类文物古迹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8处,各类珍贵文物15000余件。驰名中外的“四孟”(孟庙、孟府、孟林、孟母林)古建筑群布局严谨、雄伟典雅;南北朝时期的“四山”(铁山、岗山、葛山、尖山)摩崖石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历史文化名山峄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明鲁荒王陵,是山东省最大的地下宫殿。邹城文物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山·水·圣人”为主要特色的五大旅游景区,其内涵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交通便利、设施齐全,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

 孟府位于孟庙西侧,是孟氏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始建于北宋晚期。孟府呈长方形,南北长226米,东西宽99米,总面积224万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严谨,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前后由七进院落组成,前为大堂官衙,中部为内宅,后为花园,西路为孟氏家学“三迁书院”。现有楼、堂、亭、阁148间,是省内现存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衙署与宅第合一的古建筑群。1990年由国家拨出专款进行了维修,按照清代中期布局恢复了原貌,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府是孟子后裔居住的地方。孟府大门三楹,门楣正中悬有“亚圣府”贴金巨匾,黑漆大门上绘有两米多高的门神,手持金瓜,面目威严。门外建有高大影壁。门前一对明代石狮雄踞左右,门阶两旁有上马乘车用的方形石台一对。二门又称礼门,门有三洞,正中门楣书“礼门仪路”大字,六扇黑漆大门上分别彩绘顶盔披甲的执刀武士和面目温雅、身着朝服的文官。三门又称“仪门”,单门悬山式建筑,前后有四个木雕花蕾,故又称垂花门。平时仪门不开,每逢孟府喜庆大典、皇帝临幸、宣读圣旨或举行重大家族仪式时,鸣礼炮开启,故此门表现出森严的封建礼仪规范。

  大堂在仪门内,共五楹。前有宽敞的露台,两侧有精雕夔龙石栏,东南角置“日晷”,西南角置“嘉量”。堂正中楣门上悬有清世宗雍正三年御书“七篇贻矩”匾额,檐下明柱门上悬有“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先烈”巨幅对联。大堂内设有木制暖阁,案上放置文房四宝、签筒、印盒。大堂左右两侧陈列各种“肃静”、“回避”、“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亚圣奉祀官”等牌匾,并有旗、锣、伞、扇等各种仪仗。在封建社会里,孟府大堂是孟氏家族申饬家法、宣读圣旨、颁布孟氏家谱、族规的场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缩影。

  孟府大堂后是内宅院,由正房和东西配房组成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院内东南有一株古老的荼 艹縻花,每年春夏之交,满树遍开白色小花,如雪似玉,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心脾。另有古老苍劲的石榴、核桃,年年硕果累累。几株芭蕉、紫荆将庭院点缀的典雅幽静。正房“世恩堂”是孟氏嫡裔居住之处,堂内明间悬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巨匾。五间厅堂内陈列着古木家具、古玩字画、钟表照片等文物,供人们参观。世恩堂后面还有赐书楼、延禄楼等古代建筑,是当年存放皇帝墨宝、圣旨诰封、古版书籍、家谱档案、文物字画等珍贵文物的场所。孟府第七进院落是占地十余亩地的花园,由于在清代晚期就已荒芜,到现在还没有恢复。

  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宋景佑四年(1037年),创建于邹城市东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后因距城较远,瞻仰祭祀诸多不便,乃于宣和三年(1121年)迁建于现邹城市南关,西与孟府毗邻。其后对孟庙不断增修扩建,直至明代才具有现在规模。

 孟庙南北长4585米,东西宽95米,占地436万平方米,折66亩。其规模仅次于孔庙,为山东省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庙前后由五进院落组成,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为一条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式配列。现有殿庑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棂星门是孟庙正南门。棂星门内左右各一木坊,名为"继往圣"、"开来学",以此表彰孟子"继孔子以往,开儒家之来"的功绩。亚圣庙石坊,为亚圣庙第二进院落门坊,始建于明万历初年。石坊通高52米,四柱三门,柱顶饰以宝瓶、穿云板,类似华表。正中坊额镌刻"亚圣庙"金字楷书。左右坊心镌以"云中翼龙"、"海水蛟龙"图案,极为精美。东庑、西庑位于承圣门内("庑",即古代堂下走廊、房屋)。东、西庑内供奉孟子弟子及11位对孟子学说有贡献的学者,各设神龛木主用于供奉。这些供奉者有公都子、高子、盆成括、屋庐连、浩考不害、公孙丑、陈臻、钱唐、子叔疑、孙爽、彭更、徐辟、咸邱蒙、孟仲子、万章、充虞、季孙氏、桃应、孔道辅。亚圣殿,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殿七楹,高17米,横宽277米,纵深2048米,为绿琉璃瓦覆顶的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殿下竖立26根八棱水磨石柱,柱下托以覆莲状础座。前廊下8根柱上饰以翱游的双翅翼龙、宝相牡丹、西蕃莲等图案,技艺精湛。殿外梁坊斗拱饰以宫殿和玺彩绘,金碧辉煌。殿正中门楣上悬有清高宗乾隆御书"道阐尼山"雕龙巨匾,殿内迎门金柱上悬巨幅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亦为乾隆手书。亚圣殿正中为雕龙贴金神龛,内供奉孟子塑像,服饰采用宋代元佑年间礼制:着九族九章(冠有九族,服饰有九种图案),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饰。殿内东侧神龛内供奉孟子高足利国侯乐正子塑像。殿内西侧竖有北宋宣和三年“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刻。

  孟庙内保存有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历代碑碣280块,其主要内容有历代封建皇帝封赠圣旨、孟氏家族谱系、历代维修扩建纪实、文人骚客诗词赞颂等。其字体楷、行、隶、篆全备,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重要的碑刻有西汉《莱子侯刻石》、《秦峄山刻石》、东汉《石墙村刻石》、元文宗八思巴文《封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圣旨碑、明《孟氏宗传祖图》碑等,是研究我国历史和孟庙沿革的珍贵资料。

  孟庙内各种树木430株,其主要树种为柏、桧,还有少量的古槐、银杏、紫藤等。这些古树多栽种于宋、元时期,至今仍参天拔地、青翠翁郁、森然茂盛。孟庙古树名木中有四大自然奇观:"古柏抱槐"、"藤系银杏"、"洞槐望月"、"桧寓枸杞"。孟庙的古树景观在明代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曾吟颂五言律诗一首:"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型。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阅世磨秦籀,参天结鲁青。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孟庙在"文革"期间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1980年以来,国家拨出专款进行了复原维修,现已恢复到清代初期的原貌,每年有大批中外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峄山,又名东山,位于邹城市东南12公里,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孟子曰:“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峄山,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峄山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诗经·鲁颂》有“保有凫峄”的诗句。《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

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陆放翁、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峄山,于惊叹山石神工鬼斧、风光隽秀婀娜之际,命杰出的篆书大师、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颂扬“废分封,立郡县,统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峄山碑就是秦始皇东巡的第一块刻石。峄山有一种天造地设的自然美。一是石美。那参差嶙峋、玲珑剔透、被地理学家称为当今世界之奇观的海蚀石,自不待说,满山遍峪如禽如兽、静动有之的怪石则数不胜数,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怪石如龟、如鱼、如兔、如冠、如丸,子孙石、元宝石、五巧石、骆驼石、鹦鹉石、试剑石、八卦石……象形之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之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人叹为观止,难怪游人无不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故峄山与中华五岳相比,其主要特点是石巧。二是洞穴、泉水美。山上,磊磊巨石之下,有许多天然洞穴,据考察,有名洞穴144个。诸洞大如广庭、小如斗室、纵横通达、曲径通幽、深邃莫测;且洞多有泉水,每每东北风起,百泉涌涨,云气汹涌,“峄山戴帽”,大雨来到,其情景尤似仙山。

三是神话传说美。女娲炼五色石神工补天,而将滚滚乱石叠成峄山;梁山伯、祝英台求学于“梁祝洞”;贞妇明志的“舍身台”;“金钟化作石”;“骑鹤隐仙”升天去……千百年来,人们借物寄情,把许多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变成种种神话传说,曲折离奇,令人陶醉。峄山还是道家活动的场所,甚得历代达官显贵的垂青。多有慷慨解囊捐资修山之人。经过历代惨淡经营,山上建有五大奇观,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庙宇,宫殿庙庵数百楹,瓦缝参差,错落山间,碧瓦红墙,十分壮观。

王叔和著述了《脉经》。

《脉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本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二十四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相关说明

王叔和,名熙,高平山阳郡(今山东微山县)人,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他的医学著作《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32岁那年他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魏国少府中藏有大量历代著名医典和医书,存有许多历代的经验良方。

王熙利用当太医令这个有利条件,阅读了大量的药学著作,为他攀登医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王熙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计10万多字,10卷,98篇。

-王叔和

陈修园(1753~1823),中国清代医学家。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生于乾隆十八年,卒于道光三年。

陈修园自幼一边攻读儒经,一边学医,曾拜泉州名医蔡茗庄为师学医。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曾任直隶省威县知县等职,在任上曾自选有效方剂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嘉庆二十四年(1819)以病告归,在长乐嵩山井山草堂讲学,培养医学生,一时学医弟子极多。

陈修园的时代,一般医生为了应付门诊,多半只学习唐、宋以来各个医家的药书、方书,想从中找出几个治病的药方,而对祖国的医学经典著作、理论著作和《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到著作并不感兴趣。更不愿为研究这些著作而下苦功夫。

陈修园感到这股轻视中医基本理论的风气是不正常的。为了扭转这股学气,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修园告老还乡,在福建省嵩山井上草堂讲学,不但把他数十年来研究这几部中医经典的体会传授给学生,而目,大力呼吁其他医学家也应对这方面的学习加以重视。听他讲课的人很多,来自全国许多地方。

在医学理论上陈修园特别推崇张仲景,是维护伤寒派的中坚人物之一,也是继张志聪、张锡驹之后最有影响的尊经崇古派。在伤寒研究的争论中,他极力反对方有执、喻嘉言的“错简”说,认为王叔和重新编注的《伤寒论》已经把张仲景的学说完整地流传下来,不能随便改动和取舍。他在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方面的代表著作有《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和《伤寒医诀串解》,前两书曾三易其稿,史书称其“多有发明,世称善本”。他还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的方剂和治法编成《长沙方歌括》、《伤寒真方歌括》与《金匮方歌括》,易于记忆、习诵,对后学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很有帮助。虽然有人说陈修园注疏古籍有独到之处,但他上述着作的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他的研究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为后学者、特别是初学者研究张仲景典籍提供了入门的阶梯。

在临床治疗上,陈修园长于用温补脾肾的方法治疗杂病,不喜用寒凉滋阴的药物。如他自己所说:“寒凉之药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唯滋阴降火及不凉不温之品,最是误人。余素不喜寒凉,姑以寒凉方之不可弃者列”。他虽然承认滋肾丸、四生丸、清燥救肺汤等寒凉方剂能培补生气,是治疗“痨门”(肺结核一类消耗性疾病)不可少之方,但也只能暂用。而对保元方、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归脾汤、附子理中汤等温热方剂则大赞其“补虚退热,进食除疾”、“益精气,扶元气”的功效,有“补火以致水之妙”。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字嫱,晋人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又作明君。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元帝时被选入后宫。竟宁元年(前33)入匈奴和亲。在匈奴几十年,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起到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作用。

王莽(前45-后23),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公元8年代汉称帝,国号新,公元23年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

王充(27-约97),东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时受业洛阳太学,师事班彪。历任县、郡功曹,州从事、治中等职,后辞官家居。汉章帝曾特诏公车征聘,因病未行。晚年生活潦倒。王充在哲学上认为物质性的“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否定天人感应说。在伦理思想上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主张人性有善有恶,但强调人性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王充是先秦以后对中国古代逻辑有贡献的思想家,他较全面地阐述了论证问题,提出基本论证规则是:切忌“失之所对”,偷换概念,转移论题;不能“首尾相违”,自相矛盾;要文显言明,“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仅存《论衡》。其思想对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很有影响。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一生未仕,隐居著述。在认识论上反对圣人先知说,强调“国以民为基”。在经济方面提出富民说,认为农、工、商各有其本末,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影响很大。著有《潜夫论》等。

王祥(184-268),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休徵。汉末,隐居庐江(治今安徽舒城)二十年。后任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晋代魏,官至太保。事后母孝,民间有王祥卧鲤求冰故事。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铄,后遍学众家,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长于文学,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书令,为新安公主驸马。自幼随父学习书法,后又师法张芝草书,形成自己独特书风。擅长各种书体,尤精于行草书,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为世人所重,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墨迹传至今日的有行草书《鸭头丸帖》、《中秋帖》、行楷书《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王通(584-617),隋哲学家。字仲淹,门人私谥曰“文中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基本立足点则为儒学。著有《中学》,亦称《文中子》。

王勃(650-676),唐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格较为清新,其文以《滕王阁序》较为有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多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精于绘画,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历代编注其集很多,明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后附文集4卷)是现存最早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

王建(约767-约830),唐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微寒。大历进士。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著有《宫词》一百首。有《王司马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1069)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复相后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相,从此闲居江宁府。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在哲学思想方面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散佚。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诗歌方面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王诜(1037-),北宋画家。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居开封。妻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家有宝绘堂,收藏历代书画。工诗词,善书法,尤精山水。有“不古不今,自成一家”之评。

王恂(1235-1281),元代中山唐县(今属河北)人。字敬甫。精通历算之学,与郭守敬等编制《授时历》,提出“招差法”及“弧矢割圆术”等。

王冕(1287-1359),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身农家,幼时曾牧牛,劳动之余读书习画,年轻时曾热衷功名,屡次名落孙山,遂绝意仕途,浪迹江湖,游历大江南北。擅竹石、篆刻,尤工墨梅,师法仲仁和尚、扬无咎,加以发展,其梅枝干遒劲,花或疏或密,蕊萼错落分布,花朵或圈或点,皆以水墨为之,得梅花之韵致风骨。有《墨梅图》、《南枝早春图》传世,著《梅谱》,阐述画梅理论。善诗,多表现人民生活疾苦和揭露权贵的腐化与骄奢,以及追求清高,不逐时俗等。著《竹斋诗集》四卷。

王实甫,元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守仁(1472-1529),明思想家。初名云,字伯安。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侯,谥文成。在哲学方面,他是心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形成阳明学派,在明代影响极大,并流传到日本。著有《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先生文录》等,后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传世。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曾积极组织抗清斗争,失败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权中任职,南明亡后,更名隐居,潜心著述。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数学、地理、历法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很大影响。遗著总称为《船山遗书》,有100多种,主要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通鉴论》等。

王翚(1632-1717),清画家。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出身绘画世家,幼承家学。擅山水。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在四王中比较突出。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后人称为虞山派。有《康熙南巡图》(与杨晋等人合作)、《秋山萧寺图》、《虞山枫林图》、《秋树昏鸦图》等传世。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01年秋赴日留学。不久以病归,相继在南通师范学堂及江苏师范学堂任教,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次年任学部总务司行走。1916年回到上海。1923年被召为废帝溥仪充南书房行走。1925年被聘为清华研究院导师。1927年6月2日在颐和园投昆明湖而死。王国维一生著述甚丰,其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所仅见。其主要著作结集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其他王姓名人有战国秦将王翦;神话人物王乔;汉初大臣王陵;东汉大臣王允,文学家王逸、王粲,辞赋家王延寿,水利学家王景;西汉辞赋家王褒;三国魏经学家王肃,玄学家王弼;魏晋间医学家王叔和;东晋“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大臣王导;西晋大臣王衍;南朝齐目录学家王俭,文学家王融,书法家王僧虔;唐诗人王绩、王昌龄、王之涣、王湾、王翰,画家王洽,医学家王冰,数学家王孝通;五代开闽之祖王潮、王审知;北宋诗人王令,文学家王禹偁,针炙学家王惟一,画家王希孟;南宋名将王坚,经学家王柏,学者王应麟,词人王沂孙;全真教创立者王重阳;元文学家王恽,戏曲作家王晔,画家王绎、王渊、王蒙、王振鹏,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改进者王祯,医学家王好古;明哲学家王艮、王廷相,书法家王宠,画家王绂,文学家王祎、王九思、王世贞、王世懋;清画家王时敏,诗人王士禛,书法家王铎、王文治,文字学家王筠,训诂学家王引之、王念孙,医学家王清任等。近现代王姓名人有学者王闿运,琴家王宾鲁,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早期工人运动领袖王荷波,革命家王若飞、王稼祥、王震,外交家王炳南,拼音文字提倡者王照,草原学家王栋,作物育种学家王绶,动物学家王家楫,经济学家王亚南,化学家王葆仁,冶金学家王宠佑,数学家王元,华裔美籍科学家王安,计算机专家王选、作家王统照、王希坚、王愿坚、王蒙,语言学家王力,京剧演员王鸿寿、王长林、王瑶卿,扬州评话演员王少堂,画家王个簃,戏曲史家王季思,**导演王家乙、王苹,评话艺人王少堂,音乐学家王光祈,词曲作家王洛宾,劳动模范王进喜等。

共和国王姓名人(一)

(王亚南(1901~1969)

中国经济学家,教育家。又名王渔玕。湖北黄冈市黄州人。曾留学日本、德国。先后在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厦门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30年代同郭大力合译D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和A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后又共同完成马克思《资本论》全书3卷的翻译工作。其他著作主要有《经济学史》、《现代世界经济概论》、《中国经济原论》、《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经济改造问题研究》、《政治经济学史大纲》、《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与中国人口问题》、《资本论研究》等。厦门大学编辑了《王亚南经济思想史论文集》。王亚南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作出了贡献,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三峡学院教授王佑怀

还有很多呀

越南独立后,构成千年间中越两国国家关系的主要内容,除了频繁而持久的贸易活动,更有广泛而深人的文化交流。

宋代,中越两国间的贸易以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朝贡形式下的官方贸易,谓之“大纲”;另一种则是两国接壤处富商大贾(gǔ,商人)们所从事的博易场贸易,即民间贸易,谓之“小纲”。当时,广东钦州既是两国使者出入的必经之地,又是两国间的贸易中心。其时,使臣往往负有贸易使命,一身而兼二任。

明代,中国与安南间的使节往来十分频繁,双方使节除携带贡品和回赐品外,也多携带商品进行贸易活动,这对两国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和宋代一样,安南国王在政治上求得封号以自重,同时又可在经济上得到实惠。据史籍记载,从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间,越南遣使人贡达79次之多。

清代中越贸易,分水陆两路。海上贸易多是大宗贸易,陆路贸易则主要是边界零星贸易,以日用品为主。中国出口物品多为布匹、绸缎、纸张、铁锅、颜料、烟、茶、药材等,进口物品则有大米、槟榔、胡椒、冰糖、砂仁、竹木、香料及海产品等。

清初,越南广南中部重要商港会设有“大唐街”,全长三四里,在那里居住和做生意的都是渡海到越南谋生的福建人。据《福建晋江专区华侨史调查报告》:清朝从雍正到嘉庆年问,晋江县出国华侨以往安南的为最多。例如雍正年间,出国32人,其中往安南的18人;乾隆年间,出国73人,往安南的37人;嘉庆年间,出国29人。往安南的20人。

越南独立时期,中越间的文化交流,涉及语言文字、音乐戏剧、水利、建筑、医药、风俗等许多方面,它既是过去基础上的继承与延续,也是更广阔领域里和更深层次上的前进与发展。

语言文字汉语与越语(京语)均属单音语系。汉至五代1000多年间,京语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据语言学家的调查,在越语词汇中所保存的汉语词或源于汉语的词,约占总数的一半。在现代京语中,其所保存下来的汉语借词仍然大量存在。汉字,越南人又称“儒字”,约于公元前2世纪传人越南,是越南人使用的第一种文字。它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元六世纪中叶之前,为初播阶段,这时的汉字是越南的官方文字;第二阶段是10世纪中叶之后,越南虽已号称“独立”且建立国家,但仍继续使用汉字,是为借用阶段。

大约在13世纪初叶,越南人民感到汉字不能适应自身需要,于是采用汉字的结构和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俗字,即“字喃”(Chu Nom;或称喃字,意即“南国之字”)。李朝时期,有人开始在书写碑铭时夹用字喃。越南史书上记载的第一篇全用字喃写成的作品,是陈朝文学家阮铨(quán,又名韩铨)创作的《祭鳄鱼文》(此文今已失传)。14世纪后,字哺开始系统化,并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字喃文学盛行于17、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字喃作品已在越南文坛上占据优势地位。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中国的隋末唐初。唐中叶以后逐渐盛行,并先后传人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13世纪时,越南的印刷术也得到了发展,并对本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北宋出版儒家经典及《大藏经》后,越南当权者曾多次请求赐送。早在前黎朝时就向宋真宗求过《九经》(指九部儒家经典)及《大藏经》。李太祖时,又向真宗皇帝求《大藏经》及《道藏经》。在将近80年的时间内,越南先后从中国请去三部《大藏经》和一部《道藏经》。1288年,陈圣宗也曾派遣使臣陈克用人元求取《大藏经》。到了15世纪中叶,越南开始刊印《五经》官定本。后黎朝太宗绍平二年(1435年),官方正式出版《四书大全》。15世纪末叶,因为所印儒家经典版本日多,朝廷特命在文庙内造书库贮(zhù)藏。

那时,越南虽没有像朝鲜那样工程浩大、刻工精良的《大藏经》,但民间的善男信女们所刊刻的佛经,数量却相当可观,仅前河内远东考古学院保存的,就有400多种。民间的印刷品中,除经书外,还有儿童读本、诗文集、家谱以及史书。小说、传记等,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河内向来是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刻书中心。到19世纪初时,旧阮京城顺化取代了河内,一跃而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刻书事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后黎朝探花(科举制度中殿斌一甲第三名)梁如鹄(hú)曾于1443年、1459年两次奉命使明。他学习了中国人的刻书方法,回国后传授给乡人,依样仿刻经史版本,印行于世。500多年来,越南整个的雕版之术都受他的影响。越南的刻工们饮水思源,时刻不忘梁如鹄的功绩,尊奉他为刻字行的祖师。19世纪中叶,越南向中国购买木活字一套,开始用活字版印书;后来又出现套版,套印彩色的年画。越南的年画虽然几乎就是中国年画的翻版,但却充满南国情调,具有独特风格。

音乐戏剧中国音乐很早就已随移民南传。士燮时“出入鸣钟磐”(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陈朝时,越南盛行一种集体舞蹈,所用歌词有《庄周梦蝶》、自居易《母别子》诗等,所用乐曲有《降黄龙》、《宴瑶池》等,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元朝初年,中国优人(旧时称演戏的人为优或优伶)李元吉曾到越南“传戏”,丰富了越南人的文化生活。李元吉长期居留越南,凭着他的智慧和创造力,吸收越南民间故事作素材,编成生动的戏剧,再传授给越南人演唱。演员穿着绸缎戏装在台上,伴着音乐或唱或舞,使观众受到感染。

越南的旧戏,从音乐、服装、脸谱、道具乃至演出方式,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和中国的旧戏(如京剧)十分相似。过去的越南伶(旧时称戏曲演员)人即奉东方朔(公元前154~公元前93年,西汉文学家。为人正直,滑稽善辩,后世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为始祖。中国的剧目,往往被越南戏剧家所采用。《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西游记》等书在越南流传甚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伍子胥、蔺相如、关羽、曹操、诸葛亮、宋江、李逵、张生、红娘、孙悟空、猪八戒等则是越南人民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戏剧舞台人物。

历法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与王恂(xún)、许衡等人共同编制的《授时历》(公元1281年开始实施),是中国历法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历时达364年之久。明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授时历》的精确度很高,以365.2425日为一年,29.530593日为一月;将一年的1/24作为一气(节气),推算出24节气,用以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它打破了古来制历的习惯,被认为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元朝派遣使臣出使越南,把《授时历》赠送给当时的陈朝。《授时历》的传人,对于越南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起了积极作用。这种历法一直沿用到明朝末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廷又赠越南《大统历》。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钦天监奉旨重修《西洋新法历书》,编成《历象考成》一书。越南阮朝嘉隆八年(1809年),越使臣阮有顺到北京,购得《历象考成》一部,回国后,阮有顺参照该书,奏请朝廷颁行《协纪历》。越南历法也便从此正式确定了下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天文学家的杰出创造,直到今天仍在民间延用,特别是对于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越南阮朝所颁行的《协纪历》,对此也加以采用,其名称与中国历法完全相同。中国古代历法的另一创造“干支纪日”,也同样为《协纪历》所采用。“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它拿十干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十干的“乙、丁、己、辛、癸”和十二支的“丑、卯、已、未、酉、亥”相配,共配成60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多用来纪年,现在中国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

医药三国时代,有一位名叫董奉的神医,字君异,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人,曾南游交趾。《三国志·吴书·士燮传》注引葛洪《神仙传》,记录了他为土燮治病的故事:“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中医的发展与中越间药材的互换是分不开的。宋元之际,中药成为对越贸易的一种主要商品。史载:宋成淳十年(陈圣宗宝符二年,即公元1274年),宋以“缎子、药材等物,买卖为市”;宋德拓二年(陈圣宗宝符四年,即1276年)春二月,圣宗陈晃“遣陶光往龙州,以买药探元人情状”。越南陈朝除了有专为王公大人治病的太医外,还建立了与平民大众疾苦相关的医司——“广济署”。政府还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因而培养出了不少有名的医生。

中国的针灸法,14世纪时已被越南医生广泛采用。明清两代,越南所需药物也主要靠中国供应。黎仁宗时,曾派使臣来中国,请求用土产香料交换药材和书籍。明天顺元年(1457年),越南使臣黎文老曾上表奏,请求仍循惯例,以越南土产香料等物品换取中国的书籍和药材。明英宗批准了这一请求。19世纪末,越南从中国输入川芎(xiáng)、白术(zhú)和当归等多种中药,年约10万担(dàn,重量单位,100斤等于一担),数量可观。

中国医药文献浩如烟海,现存中药将近8000种,是人们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隋唐时,《内经》(《黄帝内经》的简称,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脉经》(魏晋间王叔和撰)等中医学书籍就已传人越南;明代医学家李梃(chān)的《医学入门》、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医学名著也先后传人越南,对越南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越南医书流传到中国的却很少。1962年,北京书馆与中医研究院合编了一部《中医书联合目录》,收入了中国国内59家大书馆所藏的全部医书凡7000多种,其中录有数百种朝鲜和日本的汉文医书,却没有一本出自越南。实际上,越南医生在对中医中药进行深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不但有所发挥,而且颇有成就。《本草拾遗》、《中越药性合编》、《南药神效》等便是学术价值或文献价值很高的医学著作。

现存越南古代医药书籍约有二三十种,其中最有名的当推黎朝末年黎有卓所著《懒翁心领》(或称《海上心领遗书》、《海上懒翁》、《海上医宗心领全帙》(zhì)。该书共28集,66卷,内容丰富而完备。理论方面,《懒翁心领》采用《内经》经义;用药方面,则一半采用中国药,一半采用越南药,因地制宜地为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货币越南东山出土文物中有汉代五铢(zhū,古代重量单位)钱。五铢钱很可能是在汉平南越时传人交趾的。在其他地方的发掘中,也发现了古钱币,如“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元和通宝”等,皆是唐代币制。据《旧唐书》记载:唐初,仍然沿用的是隋代的五铢钱。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止五铢钱,铸“开元通宝”币,并在洛、并、燕、益、桂等州设置钱监。唐代桂州与越南近在咫尺,桂州设监制币,制作方法和技术传人越南,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越南古代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铜钱,或称制钱。如今传世最古的钱币是前黎朝黎桓天福五年(公元984年)所铸的“天福镇宝钱”,背文有一“黎”字。越南史书称此为“南钱之始”。黎氏天福钱,宋代曾在广州流通,称为“交趾国黎字钱”。越南自主后的历代天朝均以汉、唐币制为依据。以汉、唐铸币技术为基础先后铸制而成的越南货币,陈朝有“绍丰通宝”、“隆庆通宝”、“重光通宝”;后黎朝有“顺天元宝”、“洪德通宝”、“光顺通宝”、“昭统通宝”;阮朝有“泰德通宝”、“光中通宝”等。阮世宗阮福映所铸“嘉隆通宝”,不但在国内使用,而且大量流入中国,冲击了中国市场,引起中国统治者的密切关注。

山东省历史上名人辈出,不胜枚举。

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晏婴;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他的学生曾子;兵家孙武;

战国时期有:名医扁鹊;哲学家子思;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建筑工匠鲁班;围棋名手弈秋;军事家孙膑;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学孟子;思想家_梁赤;

汉代有:医学家淳于意,其女儿使废肉刑的缇萦;水利家_宽;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伏生;文学家东方朔;经学家匡衡;文学家韦玄成;农学家汜胜之;文学家孔融;经学家郑玄;哲学家仲长统;文学家王粲;文学家刘桢;天文学家刘洪;;

三国时期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孙炎;

晋代有:数学家张邱建;文学家羊祜;玄学家王弼;文学家左思;书法家王羲之;

南北朝有: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何承天;诗人颜延之;文学家鲍照;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文学家温子升;文学家王籍;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名医徐叔向;医学家王叔和;史学有崔鸿;农学家贾思勰;

隋朝有:画家展子虔;

唐朝有:天文历算学家崔善为;诗人储光羲;文学家段成式;

宋朝有:学者胡旦;文学家王禹_;学者、文学家石介;医学家钱乙;文学家晁补之;医学家成无己;女词人李清照;抗金英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金代有:历算学家张行简;水利家王居卿;围棋名手刘仲甫;古代建桥工程专家王辟之;画家张择端;金石学家赵明诚;画家梁楷;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丘处机;金末史学家孔元措;金代史学家、书法家party怀英;词人、学者周密;

元代有:著名诗人和散曲家杜仁杰;史学家、文学家王恽;水利家贾鲁;文字学家杨桓;散曲作家、文学家张养浩;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高文秀;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王祯;戏曲作家康进之;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于钦;四书五经注释者董养性;

明朝有:机械家王诏;民间水利家白英;文学家谢榛;戏曲家李开先;散曲家冯惟敏;著名诗人、文学家李攀龙;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书画家邢侗;学者焦_;文学家、诗人于慎行;散曲作家刘效祖;名医毕荩臣;

清朝有:文学家、药学家王象晋;戏曲作家、文学家丁耀亢;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薛凤祚;历史学家傅以渐;经济学家张尔岐;诗人宋琬;史学家马马肃;文学家田雯;诗人曹贞吉;史学家张昭潜;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戏曲作家孔尚任;书法、绘画家潘伍云;诗人赵执信;书画篆刻艺术家高凤翰;医学家黄元御;书法家刘墉;地方志学家李文藻;学者孔继汾;儒医孔继_;学者孔继涵;经济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民间名中医綦沣;文字学家王_友;著名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和书法家许瀚;文学鉴藏家、古钱币学家李佐贤;金石学家陈介祺;医学家蔡玉珂;教育学家武训;著名金石文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艺术家孙中新;藏书家杨以增;著名学者和古籍编纂家马国瀚;金石学家吴式芬;针灸名医杨作质;兵器制造专家丁守存;名医臧应詹;史学家、书法家吴浔源。

王叔和著述了《脉经》。《脉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本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二十四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王叔和著述了哪一本书

王叔和,名熙,高平山阳郡人,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他的医学著作《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32岁那年他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魏国少府中藏有大量历代著名医典和医书,存有许多历代的经验良方。

王熙利用当太医令这个有利条件,阅读了大量的药学著作,为他攀登医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王熙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计10万多字,10卷,98篇。

王叔和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对《伤寒论》的整理,使得《伤寒论》能够流传至今;二是编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除以上有关脉学和整理《伤寒杂病论》之外,王熙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他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中国早期对饮食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

邹城哪里最好玩???最喜欢哪???

  邹城是孟子的故乡,曲阜有“三孔”,邹城有“三孟”,即:孟府、孟庙、孟母林。此外还有石榴园、枣林 风景名胜  邹城市是我国著名思想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