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武氏家族的族谱和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1收藏

谁知道武氏家族的族谱和起源?,第1张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① 出自复姓简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 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① 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 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

  ① 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

  ② 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其后再次第得到在此地得到不断繁衍,并迅速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大举地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姓大举南迁成为江苏一大望族。其中在北方有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唐代出了一个武则天,使武姓达到极为昌盛的时期,遍及全国。

  迁徙史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境,其后在此地不断繁衍,并迅速地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已经是一千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战乱,武姓也同中原的土族一起大举南迁,成为了江苏等省境内的一大望族,故武姓有“沛国”郡望,而另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省境。唐代时,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则天,使得武姓繁衍达到了极为昌盛时期,武姓也正是始于唐代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大举繁衍迁徙,族派不断扩大,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发展成为一个大族,故武姓有以“太原”为其郡望。与此同时,武姓在我国南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后遍及全国各地。

  春秋时的宋国是武姓来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动区域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局势的变化,其活动区域也不断地扩大,大约到战国时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带比较广泛地活动了。根据文献记载看,从秦末至汉初,武姓大体分布在:盱台(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陈郡(今河南省淮阳县)、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梁邹(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东部一带。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为争夺天下,豪杰竞起,一些武姓之人也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为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做出了贡献。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口迁徙比较频繁的时期,武姓之人从中原地区逐渐向四周迁移,主要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武姓之人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表现在江淮以南也分布有不少武姓之人,而且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南方政权中的武姓之人要远远多于北方政权。这是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不断迁徙,尤其是贵族、士人大量南迁的真实情况的反映。在西晋时期朝廷中除了武周、武陔、武韶、武茂等同一家族中人外,还有中书监荀勖的女婿武统、武陵内史武察、青州刺史武沈等武姓之人。后来这些人的后裔大都迁徙到南方。

  由于北方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而南方相对比较稳定,导致了大量人口向南迁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武姓之人在内。如后晋时,淮北农民起义首领武约,为反抗后晋的残暴统治,与南唐联系,率众欲渡淮南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为发展南方社会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太原武氏仍有人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如武从谏,后唐时任幽州牙将,后晋时任濮州刺史,他曾在唐朝末年在幽州为其子娶张氏女,并送回太原老家成亲。其子死后,周太祖郭威当时在太原节度使刘知远手下任职,遂把张氏娶为继室。郭威当皇帝时,张氏已死,被追封为贵妃。武汉球,泽州(今山西省晋城)人,唐末在泽潞节度使李嗣昭手下当兵,后唐时为禁军军校,逐渐升到高位。此人很可能是这个家族中人。武行德,太原榆次(今山西省榆次)人,与文水相距不远,也可能是这个家族中人。在这一时期也有姓武的平民也见之于记载,如后汉时,魏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西)民武进之妻一胎生三子;许州行军司马韩伦残暴刻薄,重税盘剥百姓,被项城(今河南省沈丘)民武都告发,周世宗下诏免去其一切官爵。

我给大家介绍王氏家谱,您在为宝宝取名的同时,想先了解一下百家姓中王氏家谱的相关资料吗。为你精心介绍了王氏家谱,姓族谱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很好的帮助您了解王氏家谱,姓族谱。

王氏家谱--王姓族谱:

王氏家谱--王姓族谱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传记的家族发展史书,它产生于上古时代,完善于封建时代。先秦时,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后有《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等谱牒著作。至魏晋南北朝时,门阀盛行、谱学大兴,形成了一门研究姓氏、贵族门第的宗法修谱学说。隋唐宋后则私家修谱盛行,遍布各家各族。近四千年来家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经岁月浸蚀,流传至今存世的,也至少有三万多种,是除国史、方志之后的又一种史书,其内容价值。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研究认识。

南北朝时兴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佚。今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及个人手中的王姓族谱家谱,绝大部分为近代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做法。

据不完全统计,就王氏一族,现传世之家乘谱牒,也有几千部以上,近来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所载海内外各大图书馆就存有王氏家谱五百多部。那么王氏最早的一部家谱是谁?于何时修撰的呢?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已不得而知了。但王氏家谱是目前在历史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家谱。目前我们所考证家谱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时刘孝标著述的《世说新语》一书中,此书曾大量引用过《王氏家谱》,唐初李善的《文选注》也引用了《王氏家族》,那么至少可以断言,王氏家谱必定形成于南北朝之前,东晋员外郎贾弼就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东海王氏都名列其中,由此看来自晋以来王氏修续家谱已在各地王氏族人中广泛发展开来。

梁武帝时,王僧孺任天下家谱总编纂官,并奉诏改定《百家谱》,编汇巨部宝典《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抄》十卷,是各姓家谱之集大成者,当时,社会公认两个以研究姓氏谱学而著名的家族,一个是贾氏、一个就是王氏。 世称“贾王之学”,后世更称家谱之学为“贾王之学”。

王氏既是研究谱牒学的世家,那么编撰自己完整的家谱世表也就是理所当然了,隋唐五代王氏谱学通行于世,被天下诸姓奉为修撰家谱之样本,现所知北周王褒曾撰《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南齐王逡之撰续《王氏家谱》四卷,《百家拾遗 》一卷,《南族谱》二卷,唐王玄感撰《姓氏论》十卷,王方庆撰《王氏家谱》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王氏著录》十卷。

宋元以后则私家修谱之风大兴,以至今日散布于全国乃至海外各地的王氏族人基本都有自己保存的王氏家谱。就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收藏的王氏家谱。就有一百一十二部之多,北京图书馆收藏的王氏家谱也有一百一十九种。此外,近年来成立于山西太原的中国家谱资料中心,也藏有王姓家谱计二百六十余部,如把各地王氏家谱汇集一起,其版本之多流传之广,真可称世界家族史书之最。在诸多存世的王氏家谱中,现可查到的存世最久、论述最详、最具文化特色、可称之为学术宝典的当为宋翰林学士汪藻撰修的《琅玡临沂王氏谱》。

汪藻字彦章,饶卅德兴人,历微高二宗。一生方直不容朝中,学多识广,曾参与修攥《九域图志》、《微宗实录》等书。绍兴八年著《世说叙录》两卷刊行于世并为书中二十六个著名家族编修家乘谱牒,《琅玡临沂王氏谱》在此书中名列第一。

这部家谱是一部琅琊王氏汉隋六百年的家族文化史。谱书中详述了显贵无比的琅琊王氏,汇《汉书》正史有传的六十三人,及《世说新语》等笔记资料的野史传记王氏人物为一体,世代相传、累世相积、编撰而成。此家谱分三个大部分,其一是世系表,将后汉王融、王祥至隋王猛等二百四十七人依世系排为十二世;于每世中书出该世王氏名讳;下注其父名,兄弟数人者只在长兄名下注父名,余人不注,条理清楚,一见分明。二是家谱正文是根据世系表而编纂的,分世祥述每世表中诸人、字号、父讳、行次、时代、官职、封爵、享年、谥号等,对著名人物则有小传。其三为附录,考证王氏来源并与诸王氏之关系等。

此部王氏家谱修撰严谨,一切均以史为据,没有充足的史料,绝不推断演译,是一部存世最早、最完整、最具史学价值的王氏传家宝典。这部家谱的雕印本现藏日本,1962年中华书局曾翻印发行,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亦曾影印出版。

汪藻的《世说新语》中,紧排《琅玡临沂王氏谱》之后就是《太原晋阳王氏谱》此谱是后汉南北朝间太原王氏十世、五十余人的家谱总汇,也是天下王氏第二大显贵家族太原王氏数百年的光辉记录,此谱记太原王氏始自后汉王柔、王泽二兄弟,传记三国大司空王昶,西晋大司徒王浑,东晋尚书令王坦之,大将军王恭及两晋三位皇后。

这部家谱还把《世说新语》中琅玡太原二望王姓名人一一列出说明,并将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不直呼其名的王氏人物,加注名号,把两族共计四十六人的别称字号,统一排列出来,对历史研究,提供了方便,使此谱价值大增,该谱版本亦流传日本。能于《琅玡临沂王氏谱》和《太原王氏谱》所媲美的王氏家族宝典则非《开闽忠懿王氏族谱》莫属了,此谱是开闽王氏家族之总谱,始修于北宋熙宁九年,以后各代续修增补,至清咸丰六年汇合成王氏族谱,是福建广东台湾以及香港、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王氏后裔的传家宝典,现福建师大图书馆存有。该谱汇集了开闽王氏历次修谱的序、跋、碑文、墓志、祭词、家训、家规等,以忠懿王世系为主,附列各支脉来源,谱中称闽之王氏出琅玡其远祖乃周灵王太子晋,三十八代传至唐宰相王綝,即王审知五世祖,綝有子名王晔,唐贞元中守定城,为光州王姓始祖,王晔玄孙王审知唐末与兄王潮入闽建国,称闽王,传三世,立国三十七年。子孙亡国后散居各地,所以称开闽王氏,该谱共修记二十四个支系,至清代修谱时已传至二十九世,其后世王氏子孙遍布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外,现今闽台及海外王姓族人多认为是开闽忠懿王之后裔。

在历代修续的王氏家谱中,宋代修续的王氏家谱最为规范,其中多请名人作序题跋。宋《衡阳渔溪王氏谱》是著名诗词大家欧阳修作序,文正公王旦的墓志铭也是欧阳修所撰,苏东坡则写下了著名的三槐堂铭,朱熹,宋漮等大家亦为王氏诸谱作序。这些诗词经学宗师大手笔的序言使王氏家谱名辉倍增,为历代王氏后裔所珍藏。至元明以后王氏家谱则和诸姓家谱一样由开始的贵族化逐渐演变为平民家族文献了。

王氏家谱--王姓族谱之家谱祖训

三槐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辈出,卓尔不群。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

不奢不侈,颗粒成廪,婚丧从俭,持家以勤。嫁女择媳,勿尚重聘,积德行善,不惟俗伦。自强自立,处事以忍,广结贤良,不谋非分。当差有事,尊上宽仁,努力进取,友朋谨慎。勿以诱善,祸及自身,勿以亲恶,招惹公忿。酗酒无度,伤其身心,聚众赌搏,财帛散尽。贪婪飘荡,荒废青春,胡作非为,辱没先人。恋衙投宦,必爱人民,忌才害贤,毒族害群。耸人告讼,不如兽禽,利令智乱,灾难必临。祖灵在天,察尔甚真,阴诛阳谴,追究必深。祖灵阴佑,和顺永存,后裔繁昌,福寿盈门。一荣一辱,天地一新,世德世业,纠察昭昏。一谦受益,一满招损,神灵有鉴,莫辱斯文。阴受其殃,阳恶是因,安贫乐道,其心也欣。焚毁朝夕,何堪明晨,纨绔堕落,愧对乡邻。不肖为贤,浪子如金,振兴美族,直上青云。秉公惩戒,繁荣后昆,恭愿后裔,永传家珍。百世不竭,积厚且纯,张德扬惠,守规遵训。

王氏家谱--王姓族谱之族谱家训

王氏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 推美引过,德之至也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临财莫过让 此五者,立身之本

一团结宗族,捍卫国家,不容有违背涣散之行为。

二服从祖训,端本孝弟,不容有悖偷蔑礼之行为。

三保护祠产,维护公益,不容有侵蚀欺诈之行为。

四崇尚道德,遵守法令,不容有作奸犯科之行为。

五注意教养,勤求职业,不容有放弃贻误之行为。

六禁食鸦片,严禁嫖赌,不容有伤风败俗之行为。

七律己治家,忠信笃敬,不容有卑劣偷惰之行为。

八刻苦耐劳,节俭朴实,不容有奢侈游荡之行为。

九合敬同爱,排难解纷,不容有歧视推诿之行为。

十振作精神,见义勇为,不容有废弛敷衍之行为。

以上是王氏家谱,王姓族谱的详细介绍,您在为宝宝取名的同时,还可先了解一下百家姓中王姓起名,王姓起名大全和姓王的名人及王姓起源的相关资料。然后再根据名字大全和免费起名为您的宝宝取个好名字。

  袁氏早自谱牒汝南袁氏虽东汉末湮灭其家谱却传南朝宋史家、文家范晔著《汉书》弄清袁安孙世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部主要记录汉末、三、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袁氏世纪》、《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世谱传世东晋南朝讲究族望、注重门第社风气吏部选择官员必稽谱牒考证谱牒真伪高门士族取士谱牒门阀士族持政治、排斥寒门庶族工具士族间彼通婚依据谱牒盛行并形谱牒专门著述家族陈郡袁氏东晋南朝与陈郡谢氏、琅砑王氏、兰陵萧氏并侨姓族贾弼《姓氏簿状》王僧儒《十八州谱》等书袁氏家族情况定著录《隋书·经籍志》《袁州诸姓谱》八卷袁姓作袁州宜春郡四姓首列入该谱《韩昌黎(愈)集》《袁氏先庙碑》说明唐代袁姓家谱传世宋朝进士袁采著《袁氏世范》推崇仅于《颜氏家训》部家族力作《古今图书集》收录明朝汪道昆潜江(今属湖北省)袁姓所撰家谱写序序解受袁使君(汉代称州刺史使君汉用作州郡官尊称)委托袁氏家谱作序位袁氏弟修家谱目三:尊宗二敬族三合族间互相体恤袁姓潜江居住数百已望族修家谱袁使君受…家嘱托经友鼓促考察潜江袁姓世自袁使君溯10代发展情况比较清楚遂德清公支袁姓始祖德清公袁使君共11代德清公代安斌公、安珍公袁姓共两支家谱两卷每卷先用总图标明袁姓历史演变再用图表明各自血缘、亲疏关系章叙述族世俾使幼序袁姓家谱宗秉承周礼谱式则仿欧阳修、苏洵谱例修谱遵循必信传(即实事求)原则欧谱注入谱卒月袁谱遵照执行每夫妇都注明卒月示夫妇终身厮守同穴眠义丈夫继室姓氏附夫妇姓名改嫁则削掉录;妾育者予著录否则律予记载族者早夭、早夭者别止、殇、早世注明示区别 编辑本段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袁姓家谱清朝华民纂修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1772)刊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1810)字本; 袁锡龄纂修《芝阳袁氏族谱》道光二十五(1845)刻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1848)宗臣堂刻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纂同治九(1870)字本; 浙江虞《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1875)刻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1906)刻本; 《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10(1921)刻本 编辑本段修撰 民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自诩其家谱经历两修撰:清道光十五(1835)袁道涣撰;民37(1948)20世纪80代袁氏族聚族睦亲新修些家谱

网上都有,为何让别人给你查?那么懒?

一、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① 出自复姓简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 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① 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 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

① 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

② 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二、得姓始祖

武丁。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三、武姓分布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其后再次第得到在此地得到不断繁衍,并迅速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大举地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姓大举南迁成为江苏一大望族。其中在北方有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唐代出了一个武则天,使武姓达到极为昌盛的时期,遍及全国。

李氏家谱好象比较乱你最好到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这里仔细地看一下,应该可以找到你的答案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姓分布地域遍布神州,史籍载李氏郡望存13个之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李慕生五子:辅、特、骧、庠、流。李辅,为骁骑大将军;二子李特,字元休,宣威将军、长乐乡侯,因其子李雄即帝位,而被迫谥景帝,庙号始祖;三子李骧为骁骑将军,以其子李寿即帝位,而被追谥为献帝;四子李庠,字元序,为威寇将军、杨泉亭侯;五子李流,字元通,为秦文王。

李特三子:始、荡、雄。李始为武威将军;李荡为骁骑将军;李雄,字仲隽,为位前将军,即帝位,国号蜀,在位36年,谥日武帝,庙号太宗。李荡有五子:班、(王含)、稚、(王午)、都。李班,字世文,袭帝位一年,而李雄之子李期杀之于殡宫;李(王含),为中领军,李稚为将军,皆死于氐人;李(王午)弃涪城奔晋都,为中宗所杀。

李雄有四子:越、期、霸、保。李越为建宁王、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李期,字世运,杀李班而自立,在位三年,骧子李寿废之为邛都县公,谥曰幽;李霸、李保皆不病而死。

李骧子李寿,字武考,废李期而自立,在位五年,谥昭文皇帝,庙号中宗。

李寿有三子:势、广、福。李势,字子仁,嗣父位,五年而国亡,晋封之为归义侯、广大将军、汉王,后因求为太弟而坐罪,贬临邛侯,自杀。

李寿弟李攸,为安北将军。

李流子李世,为位将军。

京兆,即首都,唐时为长安。陇西李氏后徙京兆者,是岷州刺史李嵩。李嵩生洮州刺史思恭;李思恭生钦;李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李晟字良器,德宗时为相,任太尉、司徒、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生有十二子:愿,为河中节度使;聪,为光禄寺主簿;(纟总),为太子中允;(孙心),为左神武大将军;(冯心),为右威卫大将军;恕,为光禄卿;宪,为岭南节度使;(朔心),为陈许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懿,为渭南尉;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生左神武将军琢;(其心),为右羽林将军;(殷心),为岚州刺史。

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

陇西和赵郡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赫无比。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大唐帝国在290年之间,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39房;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之后裔。赵郡李氏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17位宰相,文治武功,没人能比。据明代学者朱彝尊所说,赵郡李氏之族最大,甚至超过张、王、刘、赵等诸姓之上。

秦国的司徒李昙,其幼子李玑传下了赵郡房,其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赵郡房与陇西房同出一源,又各有所

李氏字辈谱100例(一)

1、湖北: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 光天化月照, 鸿先喜泰尧, 才发兴隆茂, 林应登文朝, 忠厚传家远, 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 仁义礼智信, 天地元黄宇, 宙兰馨竹秀;

6、 有、芳、毓;

7、李煜同族: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 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 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 国、勋、业、秀、广;

13、福建: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 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 簪缨甲第庆缠绵 ,南宫归获超今古, 兆楚人文极万千;

18、 华国才猷真裕俊, 经邦读列可光前, 云初祖尔原同气, 源远流长百世传;

19、 常绍前光修德大 家声远振诗书长;

20、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 存心宽忍百世其长, 兴宗耀祖富贵永强, 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 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 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 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 文运振明新 ,学道恢仙泽, 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0、显、 万、 鸿、 清、 荣;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

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3、文、朝、述、先、伟;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5、人文未起,升朝辅正;

46、光良久远善 ,任孝一正方, 元启天开宗, 易长文明辉, 先绪克定大, 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8、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49、贵宗云朝春光庆 天道显昭崇典则 玉成才美期登用 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

51、万代朝天子, 大圣尊周孔, 嘉言启世儒,弼教歌熙绩;

52、万代朝天子,金阶玉殿行,少年如有志,永远立功名;

53、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54、宏、世、开、庆、胜、玉、春;

55、西、腾、登、尚、忠;

56、仕文武国中尚元,金玉兴隆永帧祥,才汉豪杰显育秀,富贵英华大吉昌;

57、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58、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59、启、登、朝、正、大、光、明、宗、祖、德、承、世;

60、纯玉振金生,九学光显文,殿传明世焕,万芳清春;

61、令再仲常,仁定文德,昭仕承宗,源紫百千,祖代昌荣,安居永远,忠孝才良,万世光显,高曾衍庆,祠裔维蕃;

62、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63、上仲孟季、文治玄邦、世必有子、国应宗昌、远法近守、永正贤良、道崇德盛、厚笃伦常、恢弘先志、启迪辉光;

64、正、亮、先、仁、德;

65、山依益世雨,继学仰锦品。国公天水茂,元德振家声。大本先忠孝,从延发正音。诗书登甲第,礼仪习光兴;

66、英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67、德、传、延、长、孝;

68、宝、玉、凤、振;

69、丰寿永德文,芳宝玉凤振;

70、元、枝、勋、在、锡;

71、新、宗、世、芳;

72、宏、承、贵、显、学、守、尊、光;

73、春之有永洪朝景-----------宗继守学兰克广世传;

74、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75、克、作、合、祥、金;

76、大、义、必、尚、尧、仁、中、和、恒、孝、本;

77、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78、浴、师、宪、培、法、承、钦、敬、持、循、广;

79、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80、世光孟行(仁)廷延宣,明最仲念信(文)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均(善)嗣尚彦思孔子,应居春景道贤良,运启光昌宗本大;

81、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82、珠火朝君文,友笃宽松云,文大创景馈,树柏尚元荣------正德由来远,忠臣作儒生;

83、全、万、凤、庆、国,建、富、继;

84、世、守、海、孝、存、灵、圣;

85、玉、春、守、俊;

86、洪、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87、生、有、日、月、星、辰、瑞;

88、朝、纲、世、登、永、吉、大、昌;

89、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90、振、凤、玉、树、国、永;

91、流、芳、清、白、世;

92、月、成、兴、相、道;

93、克茂见兆增,树来延纪宗,永成世文明,续传焕之卿;

94、国文向其春,心正是子(瑞)荣,宗之必永胜,光大为家庭;

95、先、泽、远、志;

96、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97、显令维泽毓,昌世远延年,绪德思恩广,绍忠庆吉贤;

98、玉福学廷荣,芝兰百世昌,忠厚传家远,诗书礼义长;

99、一、之、承、国、庆;

100、正学先光大, 逢开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时

李氏家谱好象比较乱你最好到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这里仔细地看一下,应该可以找到你的答案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姓分布地域遍布神州,史籍载李氏郡望存13个之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李慕生五子:辅、特、骧、庠、流。李辅,为骁骑大将军;二子李特,字元休,宣威将军、长乐乡侯,因其子李雄即帝位,而被迫谥景帝,庙号始祖;三子李骧为骁骑将军,以其子李寿即帝位,而被追谥为献帝;四子李庠,字元序,为威寇将军、杨泉亭侯;五子李流,字元通,为秦文王。

李特三子:始、荡、雄。李始为武威将军;李荡为骁骑将军;李雄,字仲隽,为位前将军,即帝位,国号蜀,在位36年,谥日武帝,庙号太宗。李荡有五子:班、(王含)、稚、(王午)、都。李班,字世文,袭帝位一年,而李雄之子李期杀之于殡宫;李(王含),为中领军,李稚为将军,皆死于氐人;李(王午)弃涪城奔晋都,为中宗所杀。

李雄有四子:越、期、霸、保。李越为建宁王、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李期,字世运,杀李班而自立,在位三年,骧子李寿废之为邛都县公,谥曰幽;李霸、李保皆不病而死。

李骧子李寿,字武考,废李期而自立,在位五年,谥昭文皇帝,庙号中宗。

李寿有三子:势、广、福。李势,字子仁,嗣父位,五年而国亡,晋封之为归义侯、广大将军、汉王,后因求为太弟而坐罪,贬临邛侯,自杀。

李寿弟李攸,为安北将军。

李流子李世,为位将军。

京兆,即首都,唐时为长安。陇西李氏后徙京兆者,是岷州刺史李嵩。李嵩生洮州刺史思恭;李思恭生钦;李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李晟字良器,德宗时为相,任太尉、司徒、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生有十二子:愿,为河中节度使;聪,为光禄寺主簿;(纟总),为太子中允;(孙心),为左神武大将军;(冯心),为右威卫大将军;恕,为光禄卿;宪,为岭南节度使;(朔心),为陈许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懿,为渭南尉;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生左神武将军琢;(其心),为右羽林将军;(殷心),为岚州刺史。

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

陇西和赵郡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赫无比。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大唐帝国在290年之间,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39房;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之后裔。赵郡李氏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17位宰相,文治武功,没人能比。据明代学者朱彝尊所说,赵郡李氏之族最大,甚至超过张、王、刘、赵等诸姓之上。

秦国的司徒李昙,其幼子李玑传下了赵郡房,其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赵郡房与陇西房同出一源,又各有所

李氏字辈谱100例(一)

1、湖北: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 光天化月照, 鸿先喜泰尧, 才发兴隆茂, 林应登文朝, 忠厚传家远, 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 仁义礼智信, 天地元黄宇, 宙兰馨竹秀;

6、 有、芳、毓;

7、李煜同族: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 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 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 国、勋、业、秀、广;

13、福建: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 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 簪缨甲第庆缠绵 ,南宫归获超今古, 兆楚人文极万千;

18、 华国才猷真裕俊, 经邦读列可光前, 云初祖尔原同气, 源远流长百世传;

19、 常绍前光修德大 家声远振诗书长;

20、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 存心宽忍百世其长, 兴宗耀祖富贵永强, 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 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 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 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 文运振明新 ,学道恢仙泽, 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0、显、 万、 鸿、 清、 荣;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

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3、文、朝、述、先、伟;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5、人文未起,升朝辅正;

46、光良久远善 ,任孝一正方, 元启天开宗, 易长文明辉, 先绪克定大, 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8、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49、贵宗云朝春光庆 天道显昭崇典则 玉成才美期登用 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

51、万代朝天子, 大圣尊周孔, 嘉言启世儒,弼教歌熙绩;

52、万代朝天子,金阶玉殿行,少年如有志,永远立功名;

53、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54、宏、世、开、庆、胜、玉、春;

55、西、腾、登、尚、忠;

56、仕文武国中尚元,金玉兴隆永帧祥,才汉豪杰显育秀,富贵英华大吉昌;

57、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58、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59、启、登、朝、正、大、光、明、宗、祖、德、承、世;

60、纯玉振金生,九学光显文,殿传明世焕,万芳清春;

61、令再仲常,仁定文德,昭仕承宗,源紫百千,祖代昌荣,安居永远,忠孝才良,万世光显,高曾衍庆,祠裔维蕃;

62、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63、上仲孟季、文治玄邦、世必有子、国应宗昌、远法近守、永正贤良、道崇德盛、厚笃伦常、恢弘先志、启迪辉光;

64、正、亮、先、仁、德;

65、山依益世雨,继学仰锦品。国公天水茂,元德振家声。大本先忠孝,从延发正音。诗书登甲第,礼仪习光兴;

66、英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67、德、传、延、长、孝;

68、宝、玉、凤、振;

69、丰寿永德文,芳宝玉凤振;

70、元、枝、勋、在、锡;

71、新、宗、世、芳;

72、宏、承、贵、显、学、守、尊、光;

73、春之有永洪朝景-----------宗继守学兰克广世传;

74、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75、克、作、合、祥、金;

76、大、义、必、尚、尧、仁、中、和、恒、孝、本;

77、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78、浴、师、宪、培、法、承、钦、敬、持、循、广;

79、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80、世光孟行(仁)廷延宣,明最仲念信(文)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均(善)嗣尚彦思孔子,应居春景道贤良,运启光昌宗本大;

81、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82、珠火朝君文,友笃宽松云,文大创景馈,树柏尚元荣------正德由来远,忠臣作儒生;

83、全、万、凤、庆、国,建、富、继;

84、世、守、海、孝、存、灵、圣;

85、玉、春、守、俊;

86、洪、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87、生、有、日、月、星、辰、瑞;

88、朝、纲、世、登、永、吉、大、昌;

89、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90、振、凤、玉、树、国、永;

91、流、芳、清、白、世;

92、月、成、兴、相、道;

93、克茂见兆增,树来延纪宗,永成世文明,续传焕之卿;

94、国文向其春,心正是子(瑞)荣,宗之必永胜,光大为家庭;

95、先、泽、远、志;

96、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97、显令维泽毓,昌世远延年,绪德思恩广,绍忠庆吉贤;

98、玉福学廷荣,芝兰百世昌,忠厚传家远,诗书礼义长;

99、一、之、承、国、庆;

100、正学先光大, 逢开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时

参考资料: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谁知道武氏家族的族谱和起源?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