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氏家谱辈分排序柴世显?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柴氏家谱辈分排序柴世显?,第1张

柴家第1宗(柴桂)

宗祠:万、禄、雅、芳、振、洪、传、纪、永、昌、古、沫、心、月、轩、林、松、乐、秀、荣。

柴家第2宗(柴举)

宗祠:连、振、国、庆完整的宗祠不详。

柴家第3宗(柴天青)

宗祠:兴、亿、传、纪、广、兆、贤、庆、帆、祥。

柴家第4宗(柴进)

宗祠:新、爱、云、洪、光、显。

柴家第5宗(柴慎)

宗祠:八、志、经、国、永、喜、文、玉、良、青、茂、守、凤、俊、树、志。

柴家第6宗(柴诞)

宗祠:保、文、兰、万、丙、建。

柴家第7宗(柴施旋)

宗祠:仲、连、传、家、远。

柴家第8宗(柴天英)

宗祠:树、振、玉、清、现。

柴家第9宗(未知始祖)

宗祠:春、义、乐、美、嘉、智、诚、秉、仲、华、英、杰、增、国、荣、德、盛、福、兴、发。

柴家第10宗(柴荣)

宗祠:未知宗祠。

柴家第11宗(柴信)

宗祠:未知宗祠。

柴家第12宗(柴青)

宗祠:未知宗祠。

柴家第13宗(柴弘)

宗祠:连、志、守、利、本

冯家第1宗(未知始祖)

宗祠:连、振、国、庆完整的宗祠不详。

冯家第2宗(冯邦堂)

宗祠:天,上,国,玉,昌,三,大,日,文,明,际,田,元,林,景,成,华,绪,宪,治,振,作,兴,生。

冯家第3宗(未知始祖)

宗祠:玉、本、建、继、德、品、明、扬;端、正、耀、永、昌。

孔孟家宗族(孔丘、孟轲)

宗祠:兴、亿、传、纪、广、兆、贤、庆、帆、祥。

王家第1宗(未知始祖)

宗祠:单名、贵、章、单名完整的宗祠不详。

赵家第1宗(赵八)

宗祠:纯、凤、荣、树完整的宗祠不详。

赵家第2宗(赵云宝)

单名、廷、恭、书、玲、单名、兴、文、景

底[底,读音作dǐ(ㄉㄧ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王朝卿士尹吉甫,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毛诗崧高序郑笺》中记载:“尹吉甫,周之卿士也。尹,官氏。”

著名姓氏学家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尹吉甫相宣王者大功绩,诗云,‘尹氏太师,维周之底’也。‘底’今作‘氐’。铎按:此盖鲁诗。氐、底古通,毛诗用借字。”

古代学者所述的“周之底”中的“底”,是指春秋时期西周王朝的氐山,即古蜀国湔氐山,今岷山。“尹氏太师,维周之底”,就是说尹吉甫一直把周王朝的国境控制保障到西南边境的岷山一带。

岷山,为东周王朝的西南边境,是岷江、涪江、嘉陵江上源白龙江和黄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介于川、甘边境,南北逶迤五百多公里,故有“千里岷山”之说。甘肃境内为岷山北段,由花尔盖山、光盖山、迭山、古麻山等组成;四川境内为岷山中南段,有红岗山、羊拱出、鹧鸪山、雪宝顶等,是岷山的主体部分,或认为龙门山和邛崃山是岷山余脉。岷山为强烈隆升的褶皱山地,山势北段为北西向,南段转为东北向,山脊海拔4000~4500米。主峰雪宝顶位于松潘县城东二十余公里,海拔5588米,是四川省境内著名山峰之一。千里岷山是古代蜀国的主要发祥地。

尹吉甫,是周宣王姬静时期的执政卿士,对“宣王中兴”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是西周奴隶制王朝的一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哲学家,他的“天生丞民,有物有则”之说,同为儒家和道家所提及,成为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初渊源和引用例证之一。

尹吉甫的出身地,在历史上有五种说法:一说是西周房州青峰人(今湖北十堰青峰),一说是西周封钜人(今河北沧州南皮);一说是西周中都邑人(今山西平遥),一说是古蜀国江阳人(今四川泸州石洞),一说是古蜀国湔氐山人(今四川岷山)。

周宣王姬静初年(公元前820年),辅弼周宣王的大臣有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伯虎等,其中的尹吉甫为朝政中枢的重臣。周宣王英明有道,“任贤使能”,使“周室赫然中兴”,百姓安居乐业,这与尹吉甫辅佐的功劳分不开的。

周宣王五年六月(公元前823年4月),猃狁族迁居焦获,进攻泾水北岸,危及东周,“宣王励精求治,命吉甫北伐猃狁”。尹吉甫亲率大军反攻到太原,取得大胜,又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主持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功绩卓著,深得周宣王器重。据史籍《东周列国志》记载:“宣王晚年病重弥留之际,召见老臣尹吉甫和召虎于榻前,曰:‘朕赖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宁,不料一病不起!太子宫湟,年虽已长,性颇暗昧,卿等协力辅佐,勿替世业!’”周宣王逝世时,立其子周幽王,尹吉甫乃是佐命之臣,不久谢世。

尹吉甫曾作《大雅·庶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还有《大雅·嵩高》、《大雅·江汉》、《大雅·韩奕》等诗篇。他的诗歌主要是歌颂和赞美周宣王的功绩,但对周宣王疏远贤臣等过失,也作了善意批评。如在《大雅·烝民》中记载:“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宣王君德有失也,仲山甫则能补之”。又如在《大雅·嵩高》一文中对周宣王含有讽意。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周宣王的“功与“过”,对其作了正确地评价。尹吉甫的诗对于历代进步诗人影响较大。

说尹吉甫是西周房州青峰人(今湖北十堰青峰)的依据:是周宣王曾命诗人李孙赋《诗经·小雅·六月》曰:“戍车既安,如轻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荨戍猃狁,至于太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言中兴佐命之臣,炳炳麟集,而维武经文,内安外攘,舍吉甫更莫与竟,颂诗者心窃企慕焉。周室中兴,盖内史尹公勋居多”。在宋朝时期出土的尹吉甫珍贵遗物“兮甲盘”,也叫“兮伯吉父盘”,上铭文一百三十三字,记述了吉甫征伐猃狁和征收南淮夷贡赋的事迹。尹吉甫死后,葬于十堰青峰山,今碑文尚存。明朝嘉靖间,知县夏维宁为其专修一坊,曰:“忠孝故里”。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修十堰房州县城,曾石刻“忠孝名邦”四字镶嵌东门城楼。清朝时期十堰地方志《郧阳府志》中记载,说尹吉甫是湖北青峰人,留有历史遗迹在。而清朝贡生张开隐也有咏房州青峰佳景云:“记得房陵古号州,青峰更见景多幽。山为文峰峦环绕,寺有清泉水长流。同治年间仙佛在,尹公墓侧断碑留。”舒新城主编《辞海》中华书局1947年版载:“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业,进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归。”到如今还有《诗经》中的诗句在湖北青峰山盛传,青峰流域曾是贺龙元帅率领红三军到达的地方,民间传说,贺龙对湖北青峰的尹吉甫也有耳闻。

说尹吉甫是西周封钜人(今河北沧州南皮)的依据是:尹吉甫在沧州南皮今碑文尚存。尹吉甫墓位于河北沧州南皮县城东三公里处,现墓封土很小,墓碑现存于县文保所。文武兼备,是周朝有名的“文以附众,武以威敌”的贤臣,死后葬于此地。1982年由河北省人民 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尹吉甫是古蜀国江阳人(今四川泸州石洞)的依据是:四川泸州有尹吉甫抚琴台遗址。山西个别地方的地方志也记载说尹吉甫是四川泸州人。而说古蜀国湔氐山人(今四川岷山),与前说大致相同。

说尹吉甫是西周中都邑人(今山西平遥)的依据是:山西平遥古城有尹吉甫点将台、墓和墓碑遗址。尹吉甫谢世后,就埋葬在这里。他的墓冢坐北朝南,至今犹存。明朝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知县周之度于墓前竖了通碑,上书《周卿士尹吉甫神道碑》。此碑曾一度埋没,1983年在墓南一百米处出土后,才又重新竖立于原位。

如今,在湖北、河北、四川、山西四省,都留有尹吉甫的历史记载和遗迹,尹吉甫在各自的地方都有历史名望,都认为是各自地方的人,但没有人争论和从根本上论证尹吉甫的籍贯。

尹吉甫的名望在中国军事和哲学、文化领域影响较大,孔子、老子对尹吉甫都比较推崇,但是近代以来尹吉甫的名气倒确实没有诸葛亮大,例如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阳,就曾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卧龙岗”何在而争得不可开交,从市长、文化名人、官员、学者,到市井百姓,都争的要打起架来,原因在于争夺“名人文化资源”的经济利益。但是湖北十堰、河北沧州、四川泸州、山西平遥等,谁都没有争夺过“尹吉甫名人文化资源”。

尹吉甫“天生丞民,有物有则”的思想,曾为北京大学著名哲学大师、学者张岱年研究和考证过,他认为是孔子、老子时代之前的哲学家,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最初起源。

如若尹吉甫确然出身于古蜀国湔氐山,则鉴于“氐、底古通”,底氏的来源就有明确出处了。古蜀国氐山人,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底氏、或氐氏,就在情理当中了。

据典籍《中国姓氏词典》中记载:“西汉鲁侯奚涓之母为底氏;唐宁州有底氏;明有甘肃巡抚底蕴。

第二个渊源:源于 ,出自先民姓氏尾音,属于以夷语读音汉化为氏。

据《中国 大辞典》中记载:底氏, 姓氏之一。

经中外史家研究, 姓氏多源于 人常用人名的译音。如泉州历史上因蒲姓 就以 人原名abll为姓氏,汉音为“蒲”。

人男子姓氏的尾音多有“den”音,汉音单读为“底”或“尼”,或浑读为“底尼”,字义为“宗教信仰”。以先民姓氏尾音汉化为姓氏,是 姓氏中重要的来源之一。

底氏,便即源于先民姓氏尾音“底尼”,汉化为“底”,称底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赫书氏部族将领禾速嘉·兀底,属于以先族名字谐音汉化为氏,或避难改名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记载,满族赫书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国旧姓“和速嘉氏”,属于以姓为氏。赫书氏部族世居叶赫、吉林乌拉,后多改为改汉字单姓为赫氏、书氏等。

在金国末期的诸多将领中,有位著名的总帅叫禾速嘉·兀底。金哀宗完颜·宁甲速执政时期,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知府石盏·女鲁欢晋为枢密副使、权参知政事,后被蒲察·官奴所杀,禾速嘉·兀底便代石盏·女鲁欢为金国总帅。后发生了兵变,蒲察·官奴使二兵召禾速嘉·兀底,并说明自己是善意的,不会加害之。禾速嘉·兀底听了很高兴,便给那两个传信的使者各金十星,一同去见蒲察·官奴。谁知这两个小卒恐受金事泄,于路上干脆将禾速嘉·兀底杀了。

不久的公元1234年,蒙古汗国拖雷联宋攻金,金哀宗自缢,金国灭亡。禾速嘉·兀底的子孙在分逃中有取其祖名字“兀底”的谐音汉字“底”为姓氏者,称底氏,以避蒙宋联军所害。

二迁徙分布:

底氏属全国分布姓氏,散见各种地方志和史迹。今中国的西北地区,河南省的商丘市,河北省的无极县高头村、谈下村,康保县蒙古旗杆村,藁城市的九门村,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湖南省湘系东地区等地,均有底氏汉、回两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底嘉庆:(公元1953~今), ;陕西汉中人。著名集邮爱好者。

主集邮票邮品;兼集火花、烟标。

底 杰:(公元1956~今), ;河北蒿城人。著名公安干警,刑事技术专家。

高级工程师。

1986年毕业于河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现任张家口市刑事警察支队支队长,张家口市刑事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医科大学兼任付教授。

二十余年来,参与指挥一系列重特大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先后领导组建张家口市刑事技术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法医教学基地和法医鉴定中心。

1992年与李克勤合作完成了BC25型痕迹比对测量仪的研制工作,同年获河北省公安厅科学进步二等奖,申报国家专利,1993年获公安部科学进步三等奖。

主要著述有《电视机爆炸一例》、《两种新型现场勘查检验新方法、新工具》、《发光粉显现汗痕迹手印的探讨》、《荧光粉末显现手印方法及专用工具》等。

底建平:(公元1977~今),河北张家口人。目前在北京工作。

底瑞君:(公元1981~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著名报社编辑。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大家又什么意见啊

解析:

“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是一句流传在山东、河北一带的民谣,是说这一带的人大都自称是山西移民。其实,如今的鲁南人并非全都来自山西,滕州市现有的1200多个自然村中,只有一半(687个)是由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新建起来的,另一半还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不仅如此,滕州本地在两千多年前还最早产生了几大土著姓氏:滕姓、任姓、薛姓、倪姓、颜姓等,正如《百家姓》中“清河张陇西李”的“郡望”说法,滕州也成为这些姓氏最早的发源地和兴盛地……

水有源、树有根,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部落、种族、家族、姓氏不断延续流传的历史,“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民族性格和习惯使我们的姓氏如同我们先天携带的生理基因一样,成为一个民族、一个群落、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符号标志和血缘纽带。“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姓即本家”的说法,使中华民族有了先天的向心力、亲和力和凝聚力!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研究这些,可以满足海内外华人日益增强的“寻根”意识和“认祖”心理,客观上解决一下“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笔者已在一篇文章中考证过“任”姓的由来(天下“任”姓出自“造车鼻祖”奚仲故里的山东省滕州市),今再探索一番“滕”姓的根源由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因此说,中国人的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世界其他地区从姓的产生到普遍使用仅有1000年的历史,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才是近400年间的事。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出自氏族的图腾,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姓和氏当初是分开的,宋代史学家郑樵在其《通志》一书中说:“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夫人称姓”;《左传隐公八年》中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清顾炎武校“谥”为“氏”),因以为族。”这就是说,姓是根据出生的自然血统而来,氏是根据先人所受封的土地而获得。宋朝刘恕《通鉴补记》注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有着不同的起源、功能和作用,与中国古代的“裂土分封”制度相伴生。《荀子儒效篇》中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的就是周朝初年“裂土分封”的事实。姓氏的合一,是在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姓和氏才统一起来,正是秦汉之际,才奠定了中国汉族姓氏世代稳定的基础。

我国当代所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00个。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人口普查抽样调查资料及1970年《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资料得出研究成果,排出了目前占全国人口994%的前500个姓氏的人口数量顺序,前200个姓氏就占了目前全国人口的95%以上。除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前十位外,滕姓排在第210位左右,总人口也已百万计。

滕姓在历史上以开封、南阳为“郡望”,传统的《百家姓》即注明“南阳郡”为滕姓郡望。大致是在汉代滕姓宗族以山东北海郡(今青州一带)为显;汉末以后迁到河南南阳、开封、邓州、西鄂一带,以南阳为望族;唐代以来又以浙江东阳(婺州)滕家一枝独秀;宋代东阳滕姓因宋末靖康战乱而入闽迁吴,遂南北散播,东西迁徙,滕姓遍布全国各地……当代则以浙江、广西、湖南、黑龙江、辽宁等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滕州历史久远,7300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缳、依,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这十二个姓实际上是黄帝部落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起自己的氏族而不能有姓——这是姓为氏的支系的时代。

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上都出自炎、黄二帝之后,黄帝打败炎帝后率族东来,封其第十子于“滕”,是为4000年前后的黄帝之滕,这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滕”之由来。黄帝第十子因封于滕地即为“滕氏”,明万历版《滕县志卷六封爵谱》中记载了一位殷代的“滕伯”:“滕伯名文者,黄帝之后也。贤而有礼,为叔父服齐衰,君子称之。”这说明早在夏商时代,滕地就建立起了滕氏方国!至于“滕”字,古为“塍”,即田埂,因滕与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借为“滕”。《说文解字》中载:“滕,水超涌也。从水,朕声”,取泉水腾涌之义,由此也说明了滕州自古就是水足田广、农业发达的膏腴之地。

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又成为商代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滕州亦被称为“商源”!

到公元前10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异母弟、周文王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建立姬姓滕国,是为西周之滕,这是周代滕国的由来,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清道光版《滕县志卷六滕世家第一》对此有详细记载:

“滕叔绣者,周文王之庶子,而武王异母弟也。武王克商,封同姓之国四十人,兄弟之国十有五人,班宗彝作分器,于是封叔绣于滕,爵为侯。叔绣始居错,故一称错叔绣。自叔绣以下传十余世无谱,至鲁隐(公)时始见于《春秋》。”

滕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很是有名。《左传》称滕国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故而又称“滕小国”。别看滕国小,但因为它是姬姓周朝王室的嫡传后裔,因而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左传》中记载了一个“滕薛争长”的故事: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及其邻国的薛侯都到鲁国朝聘,两位国王为上朝的排列顺序发生了争执。薛侯认为他先受封应当居长,滕侯却以自己是“周之卜正”,而薛是庶姓为由争得了长位,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薛国。由此可以看出滕国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这也应了鲁南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萝卜不大,长在了背(辈)上”!

滕国自第一代国君错叔绣始,在春秋战国诸侯攻伐争霸的混战局面中存在了近七百年,历三十一世(一说三十二世),这几乎成为一个小国求得长存自保的奇迹!滕国历代国君中最有名的是“滕文公”,他曾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子来到滕国,《孟子•滕文公》上、下篇中对此多有记载,连孟子来滕国下榻的“上宫”目前还遗址尚存……滕国曾被孟子称誉为“善国”,至今滕州城的南北主干道就取名为“善国路”,滕州博物馆里陈列着近年来在滕州发掘出土的大量古滕国文物,如“滕侯鼎”、“滕公鬲”、“滕公簋”、“滕皇编钟”等等,见证着古滕国的历史和繁荣!

关于滕国的灭亡,一说亡于齐,一说宋,一说越。《滕县志滕世家》载:“(滕国)后竟为宋所灭,上距孟子时四十余年,周赧王之二十有九年也(公元前286年)。或曰越灭滕,或曰齐灭滕,自叔绣初封传三十一世,一作三十二世。”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如今,滕州本土反倒少有滕姓了,盖因战国末期滕国灭亡后滕国遗民避难外迁的结果。

为了查证这一史实,笔者于2003年3月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寻资料。《中华姓氏大典》中引证《通志》介绍滕姓:“滕氏,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后也。”唐代《元和姓纂》中载:“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滕失国,子孙以国为氏。”《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收集了七种滕氏家谱的存目,分别是:

(1)江苏《朱方滕氏五修族谱》,六卷,滕世忠纂,民国八年(1919年)刻本,镇江博物馆藏;

(2)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一卷,滕文昭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宝山滕氏铅印;

(3)浙江乐清《南阳滕氏宗谱》,清同治三年(1864年)木活字本,浙江临海博物馆藏;

(4)浙江兰溪游埠乡《滕氏五聚堂宗谱》,五卷,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木刻本;

(5)浙江东阳《东阳滕氏宗谱》,二十卷,清滕廷锺修,清光绪六年(1880年)活字本,有十二册存美国;

(6)山东《泰安滕氏家谱》,一册,民国滕锡龄撰,民国十九年(1930年)抄本,泰安图书馆藏;

(7)湖北新洲滕榨村《滕氏宗谱》,民国滕练成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木刻本。

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珍本室仅藏一本上文目录中提到的《吴门滕氏世略抄》,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东吴滕文昭撰,序文中说:

“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县也。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终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颇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详矣。子孙繁衍,以国为氏,秦汉之间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汉顺帝时中郎将(滕)抚始以北海人显,厥后文章功业炳耀史册者代有其人,虽南北播迁,郡系不一,而渊源固未尝稍异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

一曰北海之滕,始于中郎将(滕)抚,以文武才用显于世。(汉)桓帝时京兆尹(滕)延以长者称。孙权兴,右司马(滕)耽、(滕)胄兄弟渡江相从,功盖一时。自是大司马(滕)胤、卫将军(滕)牧踵贵于吴,北海之称未改也。至晋武当侯(滕)修起于南阳,而北海之声闻稍替矣。

二曰南阳之滕,始于孙皓。时广州刺史(滕)修起南阳之西鄂,至晋为南安将军,封武当侯;(滕)修之孙平南将军(滕)含,(滕)含之弟交州刺史(滕)子豚,(滕)修之曾孙、龙骧将军(滕)恬之,桓温都护(滕)峻,宋秘书监(滕)演俱为西鄂人,故南阳之称益著,盖汉季渡而南,散居江左,其在南阳者,北海之流,而实江左之裔也。迄唐开元初国子司业公(滕)令琮以东阳著闻于世,江南渐显,而江北难稽矣。

三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徒,南至南海,北抵青齐,西极巴蜀,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吾吴郡滕数典言祖,盖亦始自东阳,以司业公为鼻祖,世系具载,谱牒历历可稽……”

这篇序文详细论述了滕姓的起源由来、世系变迁及历代分支,印证了滕姓家族与古滕国即今山东省滕州市的渊源关系。

为了进一步查实滕姓的起源变迁,笔者又于2002年5月到上海图书馆查寻有关滕姓史料,《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收录了目前上图馆藏的八种滕姓家谱,分别是:

(1)《滕氏六修宗谱》(福建建瓯),民国21年(1932年)滕金泉等纂修,木活字本8册;

(2)《滕氏宗谱》(江苏无锡),清光绪七年(1881年)滕廷锺等纂修,木活字本12册;

(3)《南阳郡滕氏宗谱》(浙江汤溪),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滕贵平等纂修,种德堂木活字本7册;

(4)《南阳滕氏宗谱》(浙江汤溪),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滕春逵等纂修,种德堂木活字本9册;

(5)《南阳滕氏宗谱》(浙江汤溪),民国十八年(1929年)种德堂木活字本2册;

(6)《大塘滕氏宗谱》(浙江兰溪),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滕玉珊纂修,锡类堂木活字本7册;

(7)《让长滕氏宗谱》,清朝崇本堂木活字本(已残);

(8)《滕氏宗谱》,清朝秉德堂木活字本(已残)。

上海图书馆馆藏的8种滕氏家谱,因后两部已残未能查阅,三部“南阳滕氏宗谱”中选阅年代最早、存卷较为完整的清同治版,共查阅翻看了(1)、(2)、(3)、(6)四种。这些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滕姓家谱,虽各以某一朝代、某一地域的滕姓分支尊长为始迁祖,以下以“一世”、“二世”、“三世”代代绵延嫡传,然所有的滕氏家谱无不开宗明义,叙述“滕”姓由来“以国为姓”,起源于山东滕州的古“滕国”,公推滕国第一代国君“叔绣”为最初始祖!

所查四种家谱中,第(1)福建建瓯本载其始迁祖是“平章公(滕缉齐)”,南宋德佑年间(1275年)入闽,自称“郡系南阳,本邓州内乡县”;“上祖随驾南渡,卜居建宁府瓯邑禾供里,子孙繁衍,遂分东、西房……”叙述滕姓由来时载“滕国厥后三十一世,周赧王二十九年失国,子孙避地,遂以滕为姓”!该谱为明朝正德年间滕介石一修,万历年间二修、三修,记载的主要是进入福建的滕姓分支。

另据浙江金华滕氏族人滕荣康提供的线索,称“晚唐福建莆田人滕玄龄因子滕昭为浙江乐清县丞,迎养在任,时世乱途梗,遂居乐清,是为浙南滕姓始祖。滕昭,生唐太和4年(公元830年),卒乾化2年(公元902年);第11世滕大沛,宋淳熙进士,授秘书郎,官至尚书右仆射;第12世滕处英,迁至永嘉,发成大族,浙南有滕姓联谊会;第34世滕继美(本人高祖父)兄弟,迁至兰溪,已繁衍至几百人……”由此可以看出滕氏宗族历代迁徙的变迁。

第(2)江苏无锡的东阳宗谱较为详细完备和全面,以宋代滕甫(字元法,谥“少师章敏公”)为始迁祖,因滕甫任苏州刺史而由东阳迁居苏州,后到无锡:“始迁祖(滕)甫,宋季自东阳迁居苏州,三传至(滕)处厚,徙居晋陵,又三传至(滕)武功,赘于无锡县延祥乡赵庄”。亦称宗自南阳,上溯七世至唐代的滕饷,任婺州时始居东阳,再上溯四代至滕令琮。

该谱收录了滕姓三十五世孙滕岱受父差遣,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670年)从无锡搭粮船经运河前来山东滕县(今滕州)谒祖时写的一篇自序,云“凭吊唏嘘,凄然泣数行下”,成为滕姓子孙前来滕州寻根认祖的直接证据!

该谱还收录了历代文人高官为滕姓家谱所写的序文及与滕姓名人的诗文书信,如唐代白居易为滕饷所写的《赠滕庶子致仕居乡》诗,中有“身着锦衣儿衣绣,东阳门外数滕家”一句;另有刘禹锡、孟浩然、岑参等诗文;宋代则有杨万里、文天祥等为滕氏家谱写的序文及范仲淹与滕宗谅(字子京)、苏轼与滕甫(字元法)的信札;明代有内阁首辅申时行所撰《滕氏族谱序》等,看出滕氏家族的千年兴旺!

第(3)浙江汤溪的《南阳郡滕氏宗谱》以唐代的滕饷为始迁祖,因被赐第浙江东阳白沙溪而得名,后东阳更名为金华,亦称婺州,白沙亦析属汤溪。该家谱虽用“南阳”之名,只是指原来的“郡望”,实际已是浙江之谱了。盖因汉末滕姓族人已由河南南阳、西鄂过江迁至江左一带,家谱堂号仍沿用旧名,乃是为了纪念祖先曾居之地,也是中国家谱标明“郡望”、记住“源头”的传统和习惯。

该谱附有滕姓初祖“叔绣公”的画像,附《记》曰:

“夫滕,非吾故姓也,原本姬姓,周武王有天下,封文王第十四子叔绣于滕,后世即以国为姓,故滕氏之来自此公始。”

第(6)浙江兰溪的《大塘滕氏宗谱》以宋朝尚书左丞“正献公”父子为始迁祖,上溯到晋朝南阳的滕恬之为始祖,载“正献公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为寇所迫,偕子宣义公奉宋康王(宋高宗赵构)南渡,居兰溪,是为赤塘始祖”;“始祖正献公父子,北宋末年随驾南渡,卜居兰溪之赤塘,十世孙(滕)国手徙居大塘”,这是兰溪滕姓的由来。曾代表宋朝出使金国的滕茂实就是这一支的传人。

对照以上几种滕姓家谱大宗世系,可印证前文《吴门滕氏世略抄》中所叙东阳之滕的世系沿革,该文中提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六传后分三支”,江苏无锡谱和浙江东阳谱的前几辈大致重合,为:滕令琮——→滕翼——→滕伉——→滕盖——→滕饷,滕饷生三子,分别是长子滕遂、次子滕迈、三子滕邈。老大滕遂后人滕绶一支复迁至浙江东阳;老二滕迈后人滕缴六传到滕甫,后迁至江苏无锡,成为无锡始迁祖;老三滕邈一支六传到滕宗谅(滕子京)……

自此可以使江南的浙江、江苏、福建等几地的滕姓家谱大宗世系基本统一吻合起来,时间跨度由唐、宋一直到延续到明、清和当今,由此更可以理出滕氏宗族两千多年来迁徙变迁的大致线索和轨迹:西周时滕姓初祖叔绣受封立国;春秋战国时滕氏宗族因国、因地而得姓兴盛一时;滕灭国后初迁到山东东部的北海,兴盛于汉代;汉末战乱二迁到河南南阳一带,兴盛于两晋南北朝;唐初三迁到浙江东阳,兴盛于唐代;宋代滕甫又四迁到江苏苏州、无锡一带,兴盛于宋代;宋末元兵南侵滕氏宗族又逃难入闽入湘入鄂入桂……遂南北迁徙,散居各地……从目前所能查到的全国各地的滕姓家谱看,滕氏宗族不管如何分散,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其宗族谱系的大致脉络和渊源流变却基本明晰有序,正如兰溪《大塘滕氏宗谱》所说:“滕氏宗派无一非滕侯遗裔……迄今无二滕”!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提到湖北新洲凤凰乡滕榨村《滕氏宗谱》,因北京国家图书馆并未收藏,笔者又于2002年5月专程赶往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凤凰乡(现为李集镇)滕榨村寻访。幸运的是,在滕榨村滕氏传人滕良斌家里找到了新老两套《滕氏宗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忠直堂老本录道光乙酉年(1825年)《滕氏鼎伯公分支谱原序》中说:

“滕之得姓受氏也远矣。始发源于姬,后以国为氏,历朝以来,系派多出南阳……我滕氏肇始以来,遥遥世胄,渊源上自周……寄诸楚北,溯其源则由叔绣公受封侯爵,数百年分茅胙土,代有贤君,其后以国为氏,簪缨缙笏者悉难仆数……”

——该谱以明朝进士、永乐年间任湖北黄州宰的滕碧宵为一世祖,延续至今历经600多年已传二十六世。家谱中详细列出了自滕碧宵以下26代的延续传承和辈分用字,为:“碧谷月大仑、天开运熙隆、尚云希鼎天、国正大光明、有贤良相家、本裕庆荣华、祚兴全忠义、书田后远遐。”目前湖北滕碧宵一支已传至第26代“本”字辈……

山东电视台著名编导滕永平曾提供一些线索,提到胶东(古为“北海郡”,今山东青州、莱州一带)滕姓较多,目前莱州市就有个“滕家乡”,还提到“腾”姓、“滕叔”、“滕绣”其实也是“滕”姓,都是当年滕国遗民灭国后为逃避追杀而改字。他还在给滕州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滕国是滕氏后裔的祖国,几千年来,滕氏子孙一直在寻找祖国,最后也没能落叶归根!”

说到滕姓的名人,除《吴门滕氏世略抄》及其他几种滕氏家谱提到的外,见于正史并能相互印证的有:《孟子》中有滕更;《汉书》中提到九江郡尉滕抚;《三国志》中有滕胄、滕胤;《晋书》中有滕牧、滕修;《南史》中有滕昙恭;唐末五代时有著名花鸟画家滕昌佑;《宋史》中有滕甫、滕宗谅。这个滕宗谅即是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提到的那个“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千古名文《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约而写出的!南宋末年有“三滕”,即滕茂实、滕祺、滕承陶,出使金国被掳而坚贞不屈,成为当时的“民族英雄”……现当代则有祖籍湖南麻阳的革命先驱滕代远,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国家教委原主任滕藤,著名**导演滕文骥,音乐家滕矢初等等……

至今,滕州市姜屯镇境内尚有滕国故城遗址和古滕国贵族墓地,在今滕州市城区西南七公里处,南濒荆河,北望龙山,郦道元《水经注》记此古城“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如今尚存内、外城墙残迹,内城(子城)城墙略呈方形,周长2公里许,高出地面3米多,围护着如今的滕城村。内城东北隅尚存文公古台,“古滕八景”之一,相传是滕国宫殿遗基。台前两株古槐苍劲参天,至今仍生机盎然。

1991年滕州市重修了文公台,新建滕文公楼,增设了碑林,中国书协原副主席、滕州籍著名书画家王学仲教授题写了“为善兴滕”的匾额。文公台不仅是古滕国仅存的地面建筑,而且还是滕氏家族留在故国的唯一纪念和标志,某种程度上说还是天下滕姓的宗祠和祖居!正是在这里,滕姓族人的最初祖先落地生根,立国传位,创造出了辉煌的古滕文明!滕国故城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滕州市的旅游景点,文公楼内布有“滕国史迹展”及滕文公会见孟子蜡像展等。

文公台侧门有幅对联: “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

遗封源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

上联中的“世子”即滕文公,是后世的滕州人怀念滕文公的德政;下联中的“莫将飞阁误滕王”之说,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受封来到山东滕县(今滕州)任“滕王”之事。唐代“滕王”李元婴后被贬到江西南昌,修建了那座著名的滕王阁,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更使之名传千古,“滕王”之名也被李元婴带到了江西南昌,后又带到四川阆中……但此“滕王”已非彼“滕王”,虽都源自滕州,却已相隔了千年!该句意在点出唐代的李姓“滕王”与古滕国的历代“滕王”的区别,不致混淆。

1997年,滕州电视台摄制了电视纪录片《滕州故事》,介绍了古滕国的过去和现在。片子在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播出后,引来一位美国电视编导詹妮弗•凯斯通的关注,她说:

“另一段很精彩的节目中讲的是山东省滕州。我觉得片子的制作者很好地将关于古代滕国的知识和今天蓬勃发展的滕州介绍融合在了一起。陶器碎片和古城墙被有效的加以利用,拉近了古滕国人和今日滕州居民间的距离……使我获得了充分的有关滕州的历史、变迁和这个城市产业的知识。”

——摘自《第四届国务院“金桥奖”(影视)颁奖暨研讨会材料汇编》

明代南京刑部尚书王士贞写有《过滕城》一诗:

“齐楚今何在?滕犹旧国名。

浮云双战地,落日一空城……”

如今,文公台前两棵古槐依然根深叶茂,见证着古滕国及滕氏家族的千年兴衰……

滕姓根源在何处?文公台前古槐树!散居各地的滕姓宗族,滕州境内的滕国故城里有着你们的根!

古滕国第一代国君、滕姓最初始祖叔绣像

春[春、萅、、旾、,读音作chūn(ㄔㄨㄣ)]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上古时期少昊帝属下春扈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少昊氏,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他设置有九农之官,负责掌管农业。农从春起,因此又称“春扈氏农正”,简称“农正”、踳官。

在春扈氏农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春扈氏、春氏、踳氏、扈氏、舛氏等。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春官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中国古代,常以春夏秋冬四季名设官。唐朝时期贾公彦在《周礼正义序》中引《左传》记载:“颛顼以来,春官为木正。”在西周时期,以“宗伯”为“春官”,为六官之一,掌管邦礼。

春官,亦称作春卿、春官正。在周王朝,春、夏、秋、冬四官被称作“四辅”。

在春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春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古八卦,出自古代方位之称,属于以方位称谓为氏。

中国古人在天文星图上发现,北斗七星在立春时节,斗柄指向东方日出之处,形如“旾”字。

“旾”字即古“春”字,因此古人以东方为春,后世遂以“春”指代东方,故而有春方(东方)、春路(向东方的道路)、春溟(东海)等称谓。如今天著名的武汉东湖,仍有人称其为春湖。

在春秋时期,即有人以所居方位为姓氏,如居城之东边、邑之东方、国之东部之人就有以向称氏者。到汉朝时期,著名的复姓十三氏中就有东宫、东郭、东门、东野、东田、东陵、东蒙、东莱、东邱、东乡、东里、东关、东闾,其后代中有人省文简化改为单姓东氏,亦称春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之后裔,属于以先祖爵位名称为氏。

据文献《何氏姓苑》记载:“春姓,春申君黄歇之后。”

春申君,黄歇,公元前?~前238年,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国相。

黄歇少年时便游学,他博闻、善辩、明智、忠信,他宽厚爱人、礼贤下士、招致宾客,以辅佐治国而闻于世。

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魏两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当时形势危急,楚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黄歇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退兵。

后楚顷襄王病重,黄歇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在楚考烈王元年,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在秦军围攻邯郸时,黄歇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黄歇深以此为忧。后来,黄歇娶赵国女子李园之妹,在李园之妹有身孕后,将她献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楚幽王),而李园之妹则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他怕这件事情会败露,遂蓄养死士,欲杀黄歇。

在楚考烈王病逝后,李园令刺客埋伏于棘门之内,然后招黄歇来做客。黄歇欣然而来,结果被李园杀死,然后还要戮杀其全家,致使黄歇族人四散逃逸。

在黄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黄歇之爵“春申君”为姓氏者,称春申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春氏、申氏者,亦有仍以复姓承传至今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官制春官府都上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魏恭帝元廓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护掌管国家大政,为大司马,后封晋国公。他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周,不久就在西魏恭帝四年(公元557年)杀了元廓。同年,宇文护扶持宇文觉称周天王,建立北周政权,是为北周孝闵帝。

两年后的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宇文护废黜了宇文觉,然后毒死了他,又立西魏王朝的实际建立者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仿周礼,设置了春官府,通令为大宗伯卿,称都上士,官秩正三命,司职一如西周时期的春官,负责掌管邦礼。该官职后成为历朝历代的礼部员外郎。

在北周春官府都上士的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春官氏,后汉化省文简化为单姓春氏、都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制春官正兼夏官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元朝时期,在太史院设有“春官正兼夏官正”之官职,由通晓天文历算的学者担当,其中历有西域人、 、波斯人等,定员一人,掌管观测天象,计算历法,官秩正五品,辖下有南北日官等属员。

在“春官正兼夏官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春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唐朝时期酿酒官衙春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唐朝,人们皆呼酒为“春”,如春杯(酒杯)、春台(饭桌)、春酎(春酒)等。因此,酿酒官衙即作“春司”,掌管酿酒之官吏、工匠俗称春官、春师,甚至许多酿酒家族多称为“春长世家”、“春涌酎世”、“永春人家”等。

在春官、春师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春氏,或酒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实哷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实哷氏,亦称什勒氏,世居乌叶尔拜柴(今内蒙古郭尔罗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re Hala。

蒙古族、满族实哷氏,在清朝晚期多冠汉姓为春氏、石氏、郭氏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出自明朝时期赫哲族禄叶哷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赫哲族禄叶哷氏,亦称努叶勒氏、陆如火氏,属于依兰三姓之一,以部为姓,世居黑龙江沿岸、三姓(今黑龙江依兰)、虎尔哈(今黑龙江宁安)、松花江、奇纳林赫哲部(今黑龙江同江秦得利)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Ruyere Hala。

赫哲族、满族禄叶哷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陆氏、芦氏、春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富察氏,满语为Fuca Hala,属于满族、锡伯族、蒙古族共有姓氏。今日满族中的富氏、傅氏、春氏等,为同一原始满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后裔。富、傅二者之间,只是在冠用汉字时所出现的同音异字。满族富察氏是清朝道光末年仿效汉族文化习俗,取其满族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个音节“富”、“傅”而冠用的汉姓。早在明朝中叶以前,富(傅、春)氏的先人在迁徙中,曾经居住在今日吉林省伊通县境内的阿什河、斡泯河流域。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富察氏族众在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多有业绩,史料中立传之人达十数人之多。查寻富察氏宗族在明代以前的迁徙足迹,他们氏族的原始居住地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氏族在随着历史上女真人的数次大规模迁徙而逐步南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迁徙途中遗留下多处氏族居住过的遗址,在宗族谱书中所记注的蜚悠城即是其中的一处。远在金、元时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为蒲察氏,并为金代的女真大姓,亦是金代的望族。《金史·列传》中记载了十数位蒲察氏族中成员的传记。据史籍《金史,国语》的注释,蒲察氏在金国时期汉译为李氏。今日满族富(傅)的姓氏演变,从金国时期起即产生音移变化,而没有产生译意上的变化,故此形成了由蒲察氏→富察氏→富(傅)氏的全部演变过程。到清朝末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公元1900年),有傅吉凯为镶红旗副都统,率军在北京应用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壮烈牺牲。其妻为免遭侵略军侮辱,令女儿、女婿自缢,然后举烛焚家。其子傅春祥、傅春寿后因家谱焚毁,令后裔皆以“春”为姓氏,世代相延至今。

②满族洪鄂春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黑龙江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春氏。

③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 Hala,世居黑龙江,所冠汉姓为春氏、康氏。

④满族诺罗氏,亦称诺落氏,满语为Nolo Hala,世居舍楞阿河(今地待考),所冠汉姓为春氏。

二得姓始祖:

春申君

三当代名人:

春良会:(公元?~1357年待考),亦称东良会;巩昌人(今陕西陇西)。著名元朝末期将领。

春良会个性耿直,事亲孝顺,教子爱国。

春良会很重视文教,并且培养儿子继承他的事业。经过长年的努力,后来东良会和他两个儿子治理的地方,人们都知书识礼,尊重文化。

元朝末期,春良会出任商州(今陕西商洛商州区)总兵,适遇红巾军大起义,他让长子携眷属前往华州(今陕西华县)居住,次子携眷属前往朝色居住,临行前他对两个儿子说:“朝廷把一方土地交由我管理,义当死守。”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7年),当红巾军在李武、崔德再的率领下,经襄樊大举进攻商州城时,春良会指挥全城将士奋勇死守,直至战死。部属将士们在他的忠勇行为感召下,个个奋不顾身,虽死伤众多,但城未失守,保住了全城,为摇摇欲坠的元朝陕西的各州、郡地方官员树立了忠臣之榜样,陕西的各州、郡因此拼死抵抗红巾军,并向元朝廷告急。

元朝 派遣悍将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等领兵入关围剿。元至正十六年夏天,红巾军首领刘福通又派李喜喜、白不信、大刀敖等将领率军进陕增援。红巾军援军入陕后,攻占了兴元路(今陕西汉中)、秦州(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等地,又合兵围攻凤翔,但最终皆遭到了察罕帖木儿的凶猛打击,损失重大。

春 柳:(公元1937~今),本名柳春青;内蒙古人。著名教育家、书画家。

文化部特聘书画家,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金紫荆荣誉勋章获得者,文化部中国诗歌文化中心研究员,世界汉诗优秀艺术家,中国优秀作家,世界优秀专家,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中国评论》特邀评论员, 中央党校《市县领导月刊》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研究》特邀撰稿人,《华人艺术》特邀编委,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书法作品在美国纽约华埠孔子大厦、中国艺术中心大厦、美国休斯顿大学、日本东京美术馆、日本东京银座、日本大阪美术馆、韩国汉城、首尔、泰国曼谷、巴西圣保罗、比利时布鲁塞尔、加拿大温哥华、澳大利亚悉尼、澳洲新西兰、法国巴黎、古莱姆国家博物馆、奥地利维纳,、俄罗斯中央美术家之家、香港大会堂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作品经文化部艺术品质部审定,经中 宝艺术品中心认定,收入《中 宝——书画艺术大典》销售于中国嘉德、荣宝、翰海、中商盛佳等各大拍卖公司,亚洲酒店易站,欧美和马来西亚网站,销售于《世界艺术网·中国杰出艺术家作品拍卖库》获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杰出成就奖,当代中国书画最具收藏价值的书画艺术家,书法作品印制“当代中华文化名家专题邮票,由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和中国艺术报,各以四分一版面刊登宣传,与国际接轨,使书画艺术走向国际市场。

书法作品和论文《从美国高考作文看问题》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开发中心发出邀请,以国家顶级艺术珍品由国家博物馆收藏,并收于《中国艺术名家精品典藏》。

论著颇丰,号称其至今对人类有五大贡献:

①关于从根本理论上指导中小学生作文的理论,将人类从作文的误区里解放出来;

②关于书法之妙和传统与创新理论;

③美于全力培养人类社会竞争佼佼者的理论;

④关于撰写原始创新理论的理论;

⑤关于现代社会及其艺术表现的理论。

其《素质论》出席泰国曼谷国际教育论坛大会作专题学术报告。其《当今书法的弊病及其医治》由《中国书画研究》刊发后,由人民大会堂管理局赠发给全国十届人大和政协三次会议“两会”的文化艺术代表们阅读,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其《“外师造化”不能丢》和《书法创新论——略论传统入与传统出》双获国际金奖。《书法创新论——略论传统入与传统出》评为国家自主创新,中华爱国十大文化领袖人才特别提名奖。其《再论全力培养人类社会竞争的佼佼者》收入《中国专家、学者十年贡献人物业绩与文论》,其《问题不能混淆》刊发于《国际学术交流》和《中国新时期学术论文经典》;其《现代论》由《国际学术交流》刊发,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被誉为“学科带头人”,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优异贡献。

以上由国家八大部委相关组织组建的中国记录年鉴汇编委员会和中国纪录证书鉴证委员会评为“华夏精英”金奖,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从二十余万优秀人物中评为“改革先锋”金奖,为我国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由中国人才战略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前进中国杂志社和新世纪兴国人才信息汇编编委员,从近十万余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各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代表中评为“新世纪兴国人才”金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迁徙分布:

根据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统计,我国大陆春氏人口数为28323人以上,主要分布在云南、内蒙古、安徽、河南、四川五个省份,其他省份春氏户籍人口数均不足一千。北京市内春氏人数为228人以上。

注:

中国大陆夏氏人口数为4254549人以上,秋氏人口数为22707人以上,冬氏人口数为15661人以上。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光 州:即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古称弋阳郡、定城、光州、南郢州、淮南郡。潢川在古时称光国,西周初期为黄国,是中华黄氏的发源地,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故里。以流经境内的潢河而名,其水因流经黄国故土,春秋时期名为黄水,后来在“黄”旁加水,为“潢”。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在黄地置弋阳县,为潢川建县之始。东汉初期以弋阳为弋阳候国。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置弋阳郡,辖弋阳、期思、轪和西阳四县,隶豫州,始系郡、县同治。南北朝时期更名为定城。宋、齐、北魏、北齐、北周,曾改为南郢州、淮南郡,仍隶豫州。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淮南郡,复弋阳郡,统定城、光山、殷城、固始、期恩、乐安六县,隶杨州。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弋阳郡为光州(治光山),以定城名为弘州(隶光州),唐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徙光州治定城(潢川名光州之始),辖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五县,隶淮南道。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光州为光山军,领属依故;高宗改光州为蒋州,未几即复;宁宗建州为两城,南城为县治、北城为州治。明朝时期,将南北城统称光州。清雍正年间升光州为直隶州,隶河南布政使司,辖光山、固始、息县、商城四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光州直隶州为潢川县;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为第三行政区治所,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信阳、罗山、正阳八县;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为河南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信阳、罗山、经扶(今新县)八县。1949年1月中国人民 解放潢川,中央人民 设潢川专署,1952年并入信阳至今。潢川文化源远流长,汉末陈酆、晋代陈冲、元化大文豪马祖常、明朝刘绘、刘黄裳等文坛巨匠,都曾留下不朽的宏著名篇。境内文化古迹众多,黄国故城遗址为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多件被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2堂号:

玉林堂:明朝春升(东升),博学能文,教子有方,生有四子,其中三人中了进士,人们称他“玉林凤群,科第世家”。

柴氏家谱辈分排序柴世显?

柴家第1宗(柴桂)宗祠:万、禄、雅、芳、振、洪、传、纪、永、昌、古、沫、心、月、轩、林、松、乐、秀、荣。柴家第2宗(柴举)宗祠: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