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收复了台湾的郑成功,真的是中日混血吗,有什么证据?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2收藏

成功收复了台湾的郑成功,真的是中日混血吗,有什么证据?,第1张

1624年(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厦门出发,渡海收复台湾。在很多人眼里,郑成功是个大英雄,据了解郑成功是一名中日混血儿。

郑芝龙也就是郑成功的生父,是一个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团的头目,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是日本人。郑芝龙和田川**坠入爱河后,有了爱情结晶,这个孩子就是郑成功。随着事业的发展,郑芝龙成为海商及海盗之首领,于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台湾、菲律宾等海域拥有极大势力。大明弘光朝覆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当年七月改元“隆武”。隆武二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兵作战,颇受隆武帝的器重。

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击清军,郑芝龙本以为投降清军之后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将领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是出兵攻打郑家的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却不幸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抗击建虏的决心。

这时的郑成功内心是忧伤的,不知道如何让退。但是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走避金门之后,便开始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的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可以说,清军不可能让郑成功这么狂傲,必须击败,而郑成功也是一次次的败给清军。一退再退,不是清军的对手。可是郑成功还没有那么快被打败,他拥有比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所以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了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

一次次的交战,郑成功遇到了不少风险。由于个别的反清组织不愿意被郑成功收复,所以投降了清军,清军继续对付郑成功,时间长了,郑成功的部队除了久战不克、士气低落,亦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退回闽南。永历年间,在清军的猛烈炮火之下,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许多部将战死;这期间清军和郑成功交战多年,但是打仗必须有足够的粮食和能源。这也是郑成功面临的最大考验和难题。北伐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郑成功决定前往台湾。

当时的台湾不过是一个荒凉落后之地,因而一直以来并不受到明朝政府的重视。不过在荷兰人入侵之初,明朝也曾派兵抗击,但随着政权的日益衰落,最后对于台湾被占问题,明朝也就置之不理了。而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就在台湾进行了统治和养兵蓄锐,最后死于台湾,儿子郑经上位后没多久最后也被康熙击败,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郑成功是不是名族英雄,历史有不同观点,各有其说,但是打败统治台湾的荷兰殖民者绝对是值得赞扬的。无论怎样,台湾是中华民族的领土是不能改变的。

       郑成功,这位西方人眼中的国姓爷,明室赐封的延平郡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更是台湾发展史上不能被遗忘的人物。台湾人对他一直充满崇敬与怀念,他对台湾经济文化方面的贡献永载史册。

 文武双全郑成功起兵

 郑成功(1624年-1662年),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郑成功的父亲为郑芝龙,母亲是日本女子田川松,明天启四年(1624年,日本宽永元年)出生于日本。

 其父郑芝龙混迹海上10余年,发迹为东南亚海上令人闻风丧胆的海盗头目,兼最大的国际贸易商。拥有上百支大商船及数万人的私人武装。后被大明收编,官至太师,成为大明高级海军军官。同时从日本接回7岁的郑成功。

 郑芝龙对这个长子非常重视,在日本时即让其学习日本武圣宫本武藏所创的“二刀流”。回国后,重金聘请一流的学者和武师,教授他文武方面的知识,明朝大儒黄宗羲称他“风采掩映,奕奕耀人”。在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他“性喜春秋,兼爱孙吴”。

 郑成功15岁入南安县为“秀才”,再经考试,为南安20个“廪膳生” 之一,后拜浙江虞山大儒钱谦益为师。所以,郑成功不但能诗、能文,也擅长书法。同时他在父亲从事各种军事活动的耳濡目染下,对调兵遣将、运筹帷幄颇感兴趣,而他身边也经常围绕着历经海上风霜的郑芝龙亲信。

 1645年,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器重,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2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

 郑成功闻讯痛不欲生,匆匆赶回安平,料理母亲后事,后毅然投笔从戎,与所善陈辉,洪旭等90余人,收兵南澳起事,反清复明。

 郑成功起兵后,立刻整合父亲的旧部,重新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力量,郑成功也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国际贸易商,占据了垄断地位。他的船队远达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尼,贸易额占整个中国对外贸易额的60%以上。这支民间的武装力量善于学习和借鉴安装了大炮及投掷火药瓶。

 1658年,郑成功在南京战役中被清朝击败。只有金门、厦门等几个沿海城市尚在手中。郑成功将目光投向了台湾岛。1661年,提出了 的计划。

 这一年3月23日,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

 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 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1662年公历1月28日(南明永历15年12月初8),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几经谈判,荷兰大员当局终于1662年阳历2月9日(南明永历15年12月20日)向郑成功屈服,退出台湾,结束了荷兰38年的殖民统治。

 发展台湾经济并传承中华文化

 郑成功驱荷复台,经营台湾,创立行政、赋田等制,对台湾之发展影响,可说是古之未有。图为台湾延平郡王祠内所奉的郑成功塑像。(网络)

 事实上,与荷兰人血战时,郑成功便已着手建设台湾,除了设立官署,清查田籍外,还下令屯田,允许官兵圈地成家,并招募大陆沿海居民来台开垦。因此, 虽然荷兰人败归后不到半年,郑成功便于永历16年5月8日因病逝世,但在他的努力规划下,一个 社会架构已在台湾隐然成形了。

 1 农业发展

 郑成功堪称文武双全,有胆有识的指挥家,他在中华文化的滋润中成长,对中国的历史事件、文化史实十分通晓,深知农业生产、粮食收成对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他说:“凡治国治家,以食为先;苟家无食,虽亲如父子夫妇,亦难以和其家,苟国地食,虽有忠君爱国之士,亦难以治其国。”

 因此他在军队中实施“屯田”制,让一部分将士先期进行垦植作业。接着再全面制订出“寓兵于农”的屯垦政策。在广大屯田将士的努力下,台湾被开垦的土地面积日益增多。在荷兰占领的1650年时,全台的耕地面积仅为1万公顷左右,而到了1680年,台湾的耕地面积就达到18万公顷左右。随着台湾的农田面积的迅速扩大,栽种的农作物不断增多,谷物的产量也逐年递增,军队很快做到了军粮自给,兵食两足,造就了进可战、退可守的稳定发展局面。

 在推行垦荒屯田的同时,郑成功还把荷兰占领时代的“王田”改为“官田”,建立了“官田”、“私田”、“营盘田”的土地所有制。被改后的官田,由官府供给生产资料,租给农民耕种,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快的发展。

 当时台湾的高山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十分原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郑成功便派官员与渡台的农民到各地归顺的番社去,发给高山族人铁犁、铁耙、锄头、镰刀、耕牛等农具,还发给种籽,教他们播种、耕耘及收获的技能与方法,使他们迅速改变了原来的落后原始的农耕方式。农具与耕耘方式的改变,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作物产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2 教授传统儒家文化

 郑成功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熏陶,极其喜好中华文化。郑成功复台后,明臣遗老先后至台,据连横的《台湾通史》载,有大约800人入台,这些文士与台湾原有的文化界人士一起在台湾著书立说,从事文化活动。

 郑成功 时,先后使数万大陆人入台,这其中有复台官兵及他们的家眷。这些人中有不少读书人,他们携带着本土文化来到台湾,既带来了渴求文化知识、重视学习的好风气,又带来了中华各种文化理念、传统文化习俗以及各种文化用具等,使大陆的宗教文化、家谱文化、建筑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祭祀文化等等移植于台湾。

 郑成功逝后不久,陈永华就建议修建孔庙,创办学校。1666年正月,台湾的第一座孔庙终于落成了。此后,台湾的文教事业更加兴盛,中华文化在台湾更加迅速地传播。

 郑成功对台湾的巨大贡献是举世无双的,台湾人民极为崇仰这位民族英雄。为了永志不忘郑成功收复与开发台湾的功绩,台湾人民在台湾各处建造各种祠庙来祭祀这位英雄。

 台湾还以“成功”来命名学校、道路等,如:成功大学、成功国校、成功路、成功桥、成功市场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台湾对郑成功的崇敬与怀念。郑成功对台湾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贡献永载史册。

明朝皇帝赐大臣“郑”姓的 就1个郑和!

郑和原姓马,怎么会改姓郑呢?《郑和家谱》中详细记载了明成祖赐郑姓的由来。郑和在“靖难之役”中才华出众,战功显赫,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明成祖上朝嘉奖“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朱棣回忆起当年郑和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县)的英勇顽强,表现十分突出,便亲笔书写了一个斗大的“郑”字赐给马和为姓,并封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四品大员)。皇帝亲自赐姓,在当时被视为臣子的最大荣耀,马和由此改姓郑和。

郑成功 (1624年—1662年),祖籍中国福建南安人,是一位民族英雄。但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本名郑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于 年七月十四日(1624年8月27日/日本宽永元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川内浦千里滨。父亲郑芝龙为海商及海盗之首领,于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台湾、菲律宾等海域拥有极大势力。郑成功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

亲郑芝龙受大明朝廷招安任官之后,郑成功才被接回泉州府南安县石井津(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处现为成功小学校址。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

  崇祯十四年(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崇祯十七年(1644年),郑成功为求深造进入南京国子监就读,拜入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别字。

  同年,李自成攻破燕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帝国灭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进驻北京城。大明遗臣遂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嵩登基,于隔年(1645年)改元“弘光”。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南京,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杀之。弘光政权灭亡。

1645年大明弘光朝覆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

当年七月改元“隆武”。同年稍后,鲁王朱以海亦称监国于绍兴,改隔年为“鲁监国元年”。隆武、鲁监国两政权虽皆“矢志恢复”,却彼此矛盾、冲突不断,各行其是。

  隆武元年(1645年),郑成功得隆武帝赏识,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改名“成功”、仪同驸马;郑鸿逵之子郑肇基,亦受隆武帝赐国姓。这就是人称郑成功为“国姓爷”的由来;郑肇基因为年纪较小,人称“小国姓爷”。

  隆武二年(1646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兵作战,颇受隆武帝的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击清军,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的时候,命令仙霞关守将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福州。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贰臣洪承畴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军投降。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带着部分兵将出走金门。郑芝龙本以为投降清军之后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将领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的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却不幸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抗击建虏的决心。

  隆武二年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却在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

郑经(郑成功儿子)死后,台湾的政治日渐腐败,1683年,清军攻占澎湖后,台湾的郑克塽(郑成功孙子)集团大为震骇,郑克塽深知以孤岛之力难以抗衡清朝大军,为免生灵涂炭,保住郑家一脉,郑克塽随决定向清军投降。原因:第一 清朝政府当时出动重兵 收复台湾志在必得。第二 当时的台湾 经济不发达 信息闭塞 其现状甚至不如现状的朝鲜。第三 为了民族大义 祖国统一。毕竟不论姓郑还是姓啥 中国毕竟是他们的祖国呗。主要是当时打怕了 也给他们打服了。。。

  郑成公:

  郑成公(?—公元前571年),姬姓,名睔,郑襄公之子,郑悼公之弟,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公元前584年―公元前571年在位。初得楚之助。及立,背晋盟楚。晋厉公伐郑,楚共王救郑。成公十三年,晋悼公伐郑,坚守,晋军退。在位十四年。

  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

  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郑克塽和郑成功是祖孙关系,郑成功是郑克塽的祖父。

郑克塽(1670年8月13日—1707年9月22日),幼名秦,人称秦舍,字实弘,号晦堂,郑经次子,郑成功之孙。

康熙九年(1670年),郑克塽在东宁承天府出生,生母为延平王郑经的后宫夫人黄氏,郑克塽的嫡母为已在康熙五年(1666年)逝世的郑经嫡妃唐氏。郑克塽为郑经的二子,郑克臧为其同父异母的兄弟。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郑克塽的父亲郑经病逝,他的诸位兄弟为争夺王位大打出手。郑克塽在冯锡范等的推波助澜下,被拥立为新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郑双方爆发澎湖海战,大清水师提督施琅大败刘国轩及董腾等人,取得澎湖安抚司,刘国轩随后逃回东宁。战败后,东宁朝廷开始商讨接下去的对策,主要分为“再战派”与“主和派”。原本听从再战派的冯锡范却听信刘国轩的主和言论,最终选择投降清朝,而年幼无权的郑克塽也跟他一起投降了。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9月22日),年仅37岁的郑克塽卒于北京,爵位无袭。郑克塽弟郑克壆,奉清朝之命将郑成功、郑经骸骨迁葬福建泉州。郑克塽死后,其母黄氏向清廷要求发还郑家产业,但不了了之。

扩展资料:

郑成功(1624年08月26日-1662年06月23日),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郑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镇,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漳浦营里郑氏族谱》明确记载,郑成功祖先于东晋永嘉年间,避地到闽。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个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团的头目,1623年(天启三年),郑芝龙到日本做贸易时,与当地女子田川氏结为夫妻。1624年8月27日(天启四年七月十四),郑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千里滨。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了抗清的决心。成功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帝崩,皇三子康熙帝继位,郑氏降将黄梧向当权者鳌拜建议“平贼五策”,郑成功接连听闻噩耗,加上其子郑经又在澎湖与乳母私通,使得郑成功内外交逼,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死”,年仅39岁。

-郑成功

-郑克塽

成功收复了台湾的郑成功,真的是中日混血吗,有什么证据?

1624年(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厦门出发,渡海收复台湾。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