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刻家谱一隅·康熙:休宁璜源吴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3收藏

清刻家谱一隅·康熙:休宁璜源吴氏族谱,第1张

清刻家谱一隅·康熙:休宁璜源吴氏族谱

分类:  清刻家谱一隅

清刻家谱一隅·康熙: ◎ 安徽 《 休宁璜源吴氏族谱 》

 励双杰

清康熙六十年刻本,吴铨主修,鉴台公下育德堂刊,三册全。

本谱卷首有吴铨于康熙五十七年秋月所撰的《续修谱启》,云:“……惟是延陵启望,古今不少变迁。即如石岭一支,溯分合已多世次,赖由先代,历有成编,顾自应其公修刊以来,历今百四十年矣;计从璜源祖启基至此,已承二十八传焉。所虞世远人遐,支分派紊,倘或欲亲仁杰,焉能即拒崇韬。匪直惊文献无徵,亦大惧圭璋有玷。昔先君子夙怀修辑,庭训常以为言,乃历岁年,未就编摩,晚节特深其虑。兹者铨幸,给归有暇,先志思酬,是用敬告宗贤,异秉椽笔,以各纪本牒,徧闻族哲,更按鳞图而愽访外支。撰述无取传疑,闻见务期徵信。共襄胜事,协效仝心。剞劂工资,窃原引为己任;缄縢藏本,还希出以共传。各勉仁孝之忱,自不虞乎后至;仝怀承启之原,宁不快夫速成也哉。谨启。”

之后即为同年秋月族众“再叔云龙、世勋、兄士贺、侄孙光裕”的《回启》:“容斋贤再侄先生道足经邦,才堪华国,曩者身膺民社,惠泽弘敷。今兹职列庙廊,经纶益展,固已人咸引领,允推克振乎箕裘;众共倾心,洵足流芳于奕叶矣。乃犹故园念切,一脉情慇,惟兹家谱之未修,恐致历传之失所,派来石岭,前此虽有成编,谱续南园,嗣后更无继志。幸公余之有暇,每忆庭训于昔年,思先志之是酬,爰兾功成于此日,咨询罔遗于近族,蒐罗且遍乎远支,审厥源流,务使有条不紊,严其支派,庶几开卷了然,是诚孝子之用心,抑亦仁人之盛举。龙等向亲光范,备悉悃诚,兹读诲言,更感情挚,自愧才拙,徒向往之有心;无如力绵,实赞襄之无术,惟兾百年旷典,一旦告成,表徃行于名流,金声掷地,裁新编于钜手,异彩开天,嫓美前贤,有光家乘,则桥梓济美,永著不朽之名,亦灵爽式凭,自邀无疆之福矣。谨此启复,无任颙恭。”

接下来又有康熙六十年八月吴铨《续修璜源族谱记略》:“……昔先大夫每阅旧谱,慨然虑是,而以有志未逮为憾。予小子志不敢忘用,是于告归之暇,启闻通族,商酌续修。幸宗贤皆有同心,遂于戊戍(‘戌’之误)秋设局于璜源之长庆堂,遵循旧谱,而推求之……举阅三载余始竣,遵旧谱例,编号分于各支,各房皆一本,更为自后绵绵瓜瓞之张本,而因记今此者之事略如此。”

是可推知吴铨为本谱之主修。

吴铨者,即苏州藏书世家“璜川吴氏”之发轫之始者。马杰《清代苏州的徽籍藏书世家》中说:“在这些居住于苏州的徽籍藏书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历经四代递藏,书香不绝的璜川吴氏。”郑伟章先生《文献家通考》载:“吴铨,字容斋,号璜川,生于徽州歙县之璜源,随其父侨居松江,老而自松江迁苏州渎川望信桥。生卒年未详,雍正时为江西吉安太守,归田后于木渎筑遂初园,因怀旧之思题题其藏书处曰璜川书屋。架上万卷,皆秘籍也。是时载酒问奇而来者,如惠栋辈,皆吴下知名士,遂以‘璜川吴氏’著名于时……当时璜川书屋有两书最为珍奇,一为北宋本《礼记》单疏足本,一为《前汉书》……卒后,《前汉书》以后归当道呈进,入《天禄琳琅书目》;《礼记》则归曲阜孔荭谷家,世遂不得复见。”

吴铨世系详“本编”卷六第“百三”叶:“诰封奉政大夫,讳铨,又名文祖,字绳其,号容斋,由国学生除授广西桂林府全州知州,调太平府养利州知州,覃恩诰封奉直大夫,内升顺天府治中,诰封奉政大夫,又升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生康熙壬子九月初六日,配山斗程云路公女,覃恩诰封宜人,生康熙甲寅八月二十八日,生子亿、仁、儒,女娇英,适苏州即用知县陈双南,闰英适金村候选州同知金声闻,止英字玉峰徐子桓,全英幼;侧室胡氏,生康熙壬戍(‘戌’之误)三月二十六日,生子仪、杰、份,女玉英;侧室程氏,生康熙壬申二月二十九日,生传、佐,女足英、定英。”

这里,不但可以补正《文献家通考》中吴铨的名、字等,连“生卒年未详”的生年,都可以补上,“生康熙壬子九月初六日”,即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阳节前三天。

马杰在《清代苏州的徽籍藏书世家》中又说:“吴铨有子二。长子吴用仪,号拙庵。其与江浙诸名士交往甚厚,流连觞咏,座无俗客。用仪亦嗜典籍,藏书在其父基础上‘复购书数万卷于其中,多宋元善本’,是璜川吴氏藏书第二代中的代表人物。此外,吴铨次子吴成佐,号懒庵,同样亦有藏书名。其孙吴志忠云:‘我祖懒庵先生重自搜罗,书楼三楹,环列四周’。其中亦不乏宋元佳椠。成佐藏书处曰乐意轩,藏书印有‘乐意轩吴氏藏书’等,并有《乐意轩书目》四卷。”

从吴铨的世系中可以看出,吴铨共有八子:成亿、成仪、成仁、成杰、成儒、成份、成伟、成佐,其中,亿、仁、儒、份、伟五子早殇。《清代苏州的徽籍藏书世家》说“吴铨有子二”,自然是不对的。说“长子吴用仪”(即成仪),因成亿早殇,把成仪早为长子,也说得过去。但“吴铨次子吴成佐”就不对了,照成仪的推算,最多也只能称之为“三子吴成佐”,因为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吴成杰(已聘副总兵官维扬卓尔坛女)。

另外,说吴铨“生于徽州歙县之璜源,始随父迁居松江”,也不太正确,他的父亲吴中毅,字远公,卷七《列传事略·二十三世》中说:“赠奉直大夫讳中毅字远公,少随父国琏公桥寓上海之周浦。”可知始迁上海者是他的祖父吴国琏(又名同九,字君质),他的父亲中毅公少年时就跟着祖父到了上海。

吴用仪、吴成佐兄弟,《文献家通考》中均有条目,只是都云“生卒年仕履均不详”,这部《休宁璜源吴氏族谱》也可略为补阙。吴用仪,谱中作“吴成仪”,他们兄弟都是以“成”字排行:“成仪,名金,字景华,太学生,生康熙辛巳九月二十四日。”

吴成佐“字赞王,生康熙戊戌十一月二十三日。”

他们的父亲是本谱的主修,他们的生年,正确性自不容怀疑。

谱《凡例》云:“本族自尧公发下,其迁本郡各乡者,固宜收之不遗,但图系尽与世居璜源者共为一编,则繁多,而不便于观阅。今自瑀公以上至于得姓之始为前编,自瑀公以下世居璜源者为本编,以迁出传衍不替者为后编,间有迁出而易世,则返子孙仍世居本乡者,当与本乡一例为本编为是,说者或以为当与世居外乡者一例为后编,恐有乖于义例,且不免见非于公义也。其从戌者比迁出例。”

因为吴铨是主修,这一《凡例》,很有可能就是出自他本人之手,可见他到这修谱的时候,还并没有想到要在苏州长居,当然更不会想到“璜川吴氏”藏书能传四世之久,名扬四海。

看吴铨家族的世系,发现他们这一家子,跟同邑的山斗程氏可谓世代姻亲,他自己“配山斗程云路公女”;他的祖父国琏,“配山斗程继魁公女,讳宜贞”;父中毅,“女淑鸾(不知是吴铨之姐还是妹子)适山斗候选州同知程祗佩,淑霞适山斗候选州同知程吉士”;他的大哥吴文礼,“女瑞英(吴铨侄女)适山斗岁贡士候选知县程学乾”;吴文礼的三子成佩,“配山斗程公辅女”。在其它族裔中,与山斗程氏你嫁我娶,比比较是,可谓礼尚往来矣。今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均有明天启六年旧钞本《新安休宁山斗程氏本枝续谱》收藏,曾编入于2002年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中。

从这里,另可发现一个问题,即女性名字入谱。现在一些专家、媒体,把新修谱中女性入谱,当作了不得的革旧创新的大事来炒作,其实,在徽州,女性名字入谱是很普通的事,我在明成化年间的徽州家谱中,也有发现,根本算不了什么。

谱中有明万历六年《明南园公修璜源吴氏族谱序》,云:“按,璜源吴氏谱,乾祐三年判丞公尧始迁自石岭,其谱凡三修,经今一百三十年余”;又万历七年《南园公谱序》:“吾璜源吴氏族谱,自始祖而下,至八世曰三友公,始编之,至十一世曰珏公,及正统间诸公各继修之,然皆止于家藏而未刊行于族也。”可知在万历本之前曾有三次纂修,但未梓行,均为草谱,到万历七年时始雕版印刷,今国家图书馆藏一部,为全一册。此康熙六十年本为五修,上海图书馆藏相同版本一部,亦为三册。

吴铨以一个学人、藏书家的眼光,亲自所修的家谱,质量肯定是极佳的,无论是用纸还是用墨,以及刻功、资料的取舍,无一不是上上之选,三百年后的今天,仍能闻到那股幽幽的徽墨清香,说一句心旷神怡,毫不过分。

分类:  草堂话谱

“传是楼”主人,昆山徐乾学(1631-1694)是也,字原一,号健庵,康熙庚戌科探花,历任内阁学士、刑部尚书等职,充《明史》总裁官,兼总纂《大清一统志》、《清会典》。其二弟徐秉义(1633—1711),康熙癸丑科探花,官至吏部右侍郎;三弟徐元文(1634—1691) ,更是顺治己亥科状元,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三兄弟,二探花,一状元,而徐乾学的五个儿子又皆中进士。科举如此之盛,仕途如此之隆,有清一代,不知还有谁家能相抗衡。

“传是楼”是徐乾学藏书治学之所,清人汪琬作《传是楼记》:“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斲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藏书既多且珍,他采取大宗收购、请友朋代购、抄录等方法广聚典籍,如亭林先生(顾炎武是他的舅父)遗书就尽为其攫取,李开先万卷楼、延令季氏藏书等均有所得。根据《传是楼书目》和《传是楼宋元本书目》记载,“传是楼”中,仅宋元善本就多达四百五十种,所以万斯同《传是楼藏书歌》中说:“东海先生性爱书,胸中已贮万卷馀,更向人间搜遗籍,真穷四库盈其庐。”

关于“传是楼”名称来历,汪琬在《传是楼记》如此解释:“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

《锡山徐氏宗谱》,今所存者以清光绪三十一年古十笏堂木活字本为多,九十四卷九十四册,据《中国家谱综目录》载,上海图书馆和日本、美国等均有收藏。而我所藏的这一部,为清咸丰七年古十笏堂木活字本,三十六册——怕是不全——因为没有其它谱目记载,而此既无目录,又不分卷,竟不知原为几卷几册,今缺何卷何册了。

据上图所著录,光绪三十一年本《锡山徐氏宗谱》,为无锡、江阴及苏州、常熟、常州、宜兴、昆山等地徐氏之统宗谱。而在此族中,所收录的族裔享大名者除徐乾学外,还有常熟人明右副都御史、著名清官徐恪;江阴人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无锡人近代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徐建寅(还是光绪三十一年本主修)父子;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等等。几乎是把江苏地区的徐姓精华囊括在一块了。而在我所藏的这一部咸丰谱中,徐恪是有的;徐悲鸿这时候还没有出世,不知道有没有他祖辈的世系;但徐霞客和徐寿、徐建寅的世系是肯定没有的。不过只要有徐乾学的家世在,这部残谱就很珍贵!江苏省的南京曾是太平天国的首都,清咸、同间,这一带是清军与太平军的主战场。江苏省虽为传统的修谱大省,可留下来的早期家谱少之又少,跟这个战事是有极大关系的。如这一部咸丰年的《锡山徐氏宗谱》,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不见他处著录!

谱以北宋学士封开国侯鼎臣公第十三世孙徐裕一为昆、锡二山一世祖。徐裕一,字梅轩,一字柏枢,元至正壬午春授南京兵部主事,仕至武略将军。子涧,晚号岫云,居无锡东胶山南,因元末避难,隐居常熟县之唐市。三世德,字虞野,行名华一,由唐市始迁昆山县季巷村,其时当在明初。十二世即为徐乾学。

徐乾学一门,极盛于康熙一朝,康熙大帝曾特赐“光芒万丈”四字,以示恩宠。但到后来因为牵连进了明珠政争的旋涡,解职南归。但亲属、门客仍旧依势横行,屡被人控告。他的第五子徐骏又为人骄横,民间有“毒毙塾师”之说,雍正初因罹文字狱,被处斩,徐氏家道遂渐式微,据说后来移家安徽,故晚清时人已云“今则昆山鲜徐氏子孙踪迹矣”。所以,在本谱中,有关他的世系,是如此记载的:“字原一,号健庵,开法长子,顺治庚子科举人,康熙庚戌科探花,仕至刑部尚书。配金氏,子五:树谷、炯、树敏、树屏、骏。”连他的生卒都没能说清楚。

徐乾学身后“传是楼”藏书散出,明珠府、怡府乐善堂等多有收藏。今经“传是楼”收藏过的宋元版典籍可见于海源阁、铁琴铜剑楼、天禄琳琅、爱日精庐、艺风堂、滂喜斋等多家藏书目中。

《锡山徐氏宗谱》中的祖像颇具特色

《周易》九卷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宋淳熙间抚州公使库刻递修本

此本是现存王弼注《周易》的最早刻本之一。皮纸印造,楮墨精良。字体结构疏朗,笔势清瘦,颇有瘦金书味道。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文嘉、文震孟、文从简曾递藏此书,并撰有题记。后又经毛氏汲古阁、 徐乾学传是楼 、秦蕙田味经窝、汪士钟艺芸精舍、瞿氏铁琴铜剑楼等递藏。

分享:

一姓氏渊源:

都(Dū)姓源出有三:

第一个渊源: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的郑国,以祖字为氏。

据《姓苑》载,春秋初年,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公子阕,字子都。他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美男子,而且他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很得郑庄公的欣赏。他死以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字为姓,称为都姓。

第二个渊源:出自公都姓,以封邑名为氏。

春秋的时候,楚国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今地不详),所以称为公都氏,他的那一支子孙,有单姓都的,就成为都氏的一支。都氏的望族居住在黎阳(今河南)。

第三个渊源:源于自蒙古族的一支,没有姓氏,只有官职名,祖先是一个叫必里海的人,官职是都达鲁花赤,分管当地宁海州的长官。

都姓蒙古族是起源于山东牟平姜格庄镇北头村的一支姓氏,系元朝蒙古族后裔。在族谱中记载,都姓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负责管理当地军事和农业。后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其家族“都”姓,此后延续下来,现在已到第十七代子孙。

据典籍《辞海》中对蒙古语“达鲁花赤”的汉译为“官印”,“都达鲁花赤”即为“都印官”或“掌印官”,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此官职。在古代元朝时期,汉人不能任正职官位,元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府、州、县均设有都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以掌实权。据史籍《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资料第八辑》中也提及,“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海死,子抄儿袭。抄儿死,子不老赤袭。子孙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

二得姓始祖:子都。

根据考证,都姓是来自春秋时代的的齐国及郑国,他们的祖先,出身于齐的黎阳郡,系出公都氏,齐公族大夫子都之后,出身于郑国的公族。这就是《姓氏考略》上说的,通鉴胡三省注出:“郑公孙阏,字子都,后以为氏。”春秋时代的郑国,位于现在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一大片地方,是传自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姬友的后代子孙,是距今大约两千八百年前开始就在那里世代相袭繁衍,其中有一位公孙阏,由于其字为子都,所以他的子孙后来就“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都,发展成了一个古老的家族。都氏后人尊子都为都姓的始祖。

三、迁徙分布

(缺)都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都源出于姬姓,春秋公都氏后裔;公孙阏(子都)后裔。春秋初年,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公孙阏,字子都。子都长相英俊。勇力过人,深得郑庄公宠幸,因此变得日益骄横。庄公有个得力助手叫颖考叔,子都一直很嫉妒他,就找了机会用暗箭将颖考叔射死。庄公失去了得力助手,十分震怒,便下令巫师诅咒凶手。子都心中有鬼,结果竟然因神经高度紧张而死。子都的后代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这就是都氏。郑国大约经过500年左右时间,到了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以后,经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上的大动乱,都氏家族又以山东省为中心,分别向南北各地播迁,到了宋、明之际,我国的大江南北都已经有了都氏子孙的踪迹。在过去的一二千年间,都氏一直是出了名的书香世家,出过许多学业有成就的人士。望族居黎阳郡(今河南浚县东北)。关于“都”姓的来历,蒙古的一支,没有姓氏,只有官职名,祖先是一个叫必里海的人,官职是都达鲁花赤,分管当地宁海州的长官。据《辞海》中对“达鲁花赤”解释为:蒙语,译言掌印官。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元代汉人不能任正官,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府、州、县均设达鲁花赤,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以掌实权。据《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资料第八辑中也提及,“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海死,子抄儿袭。抄儿死,子不老赤袭。子孙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此后延续下来,现在已到第十四、五代子孙。都姓蒙古族是起源于山东省牟平县姜格庄镇北头村的一支姓氏,系元朝蒙古族后裔。在族谱中记载,都姓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负责管理当地军事和农业。后明太祖赐给家族都姓。(余略)

四、历史名人

都 胜:明朝宁津人。曾经担任南京羽林左卫指挥捡事。成化初升署都指挥捡事,守备扬州的时候因为平靖叛乱有功。被升迁为参事,协同漕运。后又任过充总兵官、掌漕运等重要的职位。都胜做官一共做了五十年,他所管辖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但是他清正廉洁,生活简朴,每天只吃蔬菜,如果有亲戚朋友来访,也不过增加一盘豆腐,因此人们称他为豆腐总兵。深得人们的敬爱。

都 穆:字玄敬。明朝时期吴县人。弘治进士,被授为工部主事。历任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致仕。都穆精修博学,在当时很受别人看重,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好学。曾写过好些方面的著作,业余的时候还研究金文。存在于今天的著作有《周易考异》、《史外类抄》等。

都锦生:号鲁滨,浙江杭州人。民国八年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留校任乙种工业教习。并亲手纺织出第一幅丝织风景画。民国11年5月,在茅家埠家中开工制造,到民国十五年的时候已经发展到拥有手拉机渐百台,轧花机五台,工匠八人,职工130至140人。他们的产品曾经获得美国费城国际博览馆金质奖章。民国17至18年,东渡日本考察。民国26年8月将一部分机器迁到上海法租界,维持小规模生产;同年12月,日军占领杭州,他被委任为杭州市政府科长,遭到他的拒绝,于是全家迁到上海避难,并在上海建造产房,扩大生产。民国28年丝织厂在杭州的产房以及所有新式机器全部被日军烧毁。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占领了法租界,丝织厂被迫倒闭。重庆、广州等地的部门也先后被日机炸毁。民国32年5月在上海病逝,终年43岁,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进步的实业家。

都光远;宋代司农。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黎阳郡:《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中记载:都氏望出黎 阳郡。西汉的时候设置了黎阳县,北魏改设黎阳郡。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与晋代顿丘郡的地址大致吻合。

2、堂号

鸿胪堂:宋朝的都贶,做官做到鸿胪卿,拜锌州转运,提押四川45州,有很多显著美好的成绩。

六都姓宗祠通用对联

都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学成安国;

职掌司农。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名人都国蔚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司农都光远事典。

作西使记;

称豆腐官。

——李文郑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吴县人都穆,字玄敬,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工部主事、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一生好学不倦,多有著述。曾奉使到秦,在那里访求山川形势、故宫遗址,写成《西使记》;搜集金石遗文舴《金薤琳琅》;又著有《周易考异》、《史外类抄》、《寓意编》、《南濠诗略》等。下联典指明代宁津人都胜,袭任南京羽林左卫指挥佥事。成化初年升都指挥佥事,在扬州防御倭寇,官至都指挥使,充总兵官,掌管漕运。为官清廉恬静,做官五十七年,所到之处又都是富庶之地,但生活简单,每天只吃豆腐,当时人称“豆腐官”。

古文授受;

外使存问。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都尉朝从孔安国受《古文尚书》,转授于庸潭。下联典指宋都随使辽,辽人服其节操,既归,辽使至,必问其起居。

著勋开国;

荣陟崇阶。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粤郎都稽因功得嘉,为临蔡侯事典。下联典指北宋余干进士都颉事典。

都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古书多姿授受;

外使常问其居。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都尉朝事典。下联典指宋·都随事典。

都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望出黎阳永兴旺;

源自子都长留芳。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都姓的郡望和源流。上联典指都姓的望族居黎阳郡。下联典指都姓的始祖子都(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切莫呕心并剔肺;

须知妙语出天然。

——明·都穆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太仆少卿都穆《学诗》诗句联。都穆,字玄敬,吴县人。历工部主事,礼部郎中,清修博学、为时所重,有《南濠诗略》等。

子丑寅麋迎旭氛;

都俞吁咈赞荣光。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都姓始祖“子都”二字的嵌字联。

主要还是看你的祖籍是哪里的才准哈!我这里只列出几个地方的仅供参考;

湖北黄冈浠水董氏字辈:“……方卜凤来明盛瑞道发前元已光兴……”

浙江嵊县董氏字辈:“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贵州铜仁董氏字辈:“明代新文光先正万世朝祖中孝全永直长久留方远怀化堂上奇根元”。

江苏徐州董氏一支字辈:“心中正立志诗书”。

湖南常德董氏字辈:“应元文仲永伯大胜兴希启世宗国治方正习学成明道贤良主佑尔少时昌”。

河北青县董氏字辈:“葆勋蔚田玉”。河北董家村董氏字辈:“振洪胜风现国甲……”

山东聊城董氏字辈:“……丕怀玉兆孝”。山东泰安董氏字辈:“兆瑞庆升廷文明呈光华”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道德乾坤达文成国诸光”。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文之联元学言承先向贤光祖召显仁天”。

陕西董氏一支字辈:“国正生大道明兴福远昌”。

如果没说到你需要的地方,还可以继续问我。时间有限暂时给你这些资料!<strong>答案补充</strong> 你还是没告诉我你的祖籍叫我怎么回答准确的给你了?

既然是‘天’字辈

有可能是湖北阳新董氏字辈:“天子应长绵正学承家顺……”

或是贵州董氏一支字辈:“南方旬世玉天茂重沼斯文枝有作怀光定登治安铨复宏宜宣居配维申镇善述昌林琮相丛新”。

再或者是河北景州董氏字辈:“天兆文耀允维万世永昌元兴贵立贤”。

你自己再想想家里还有人辈的 ,看对得上这些不!<strong>答案补充</strong> 其实现在每个姓氏的字辈都是乱的,你要非常准确的答案谁也给不了你的。没有补充的能力了!

不好意思!

        青金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朝阳乡(镇)境内,南临上饶市广丰县(区)洋口镇,北界信州区,西毗上饶县皂头镇。青金山三峰排列,主峰海拔461.6米,为朝阳乡的最高山峰,是朝阳乡与广丰县(区)洋口镇的天然分界线。山中有老虎洞,三杯洞,蝙蝠洞,金山寺等溶洞与寺庙。查百度:青金山在今江西广丰县(区)西北。《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永丰县: 青金山在 “县西北二十里,接上饶县界。山下地名洋口,永丰溪汇诸山谷之水流经山下,长瀑大溪汹涌弥望,适远近者皆从此发棹,盖会要之地也。山纡徐昂伏,趋洋口水门,则三峰鼎立”。

        此地为何称“青金山”?经查资料,青金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青金为古时铅的别名。《周礼·考工记·玉人》:“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黄金勺,青金外,朱中。” 孙诒让 正义引《说文·金部》:“铅,青金也。”《淮南子·墬形训》:“青曾八百岁生青澒,青澒八百岁生青金。”但青金山无铅,故青金肯定不是依据此说法而来的。

        二是青金为青金石。青金石为一种玉石,据《尚书·禹贡》记载,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西方的雍州曾向中央王朝进贡璆琳,而璆琳就是青金石的波斯语音译。青金石是一种较为稀有的宝石, 由于青金石“色相如天”,所以中国古代通用青金石作为上天威严崇高的象征。在《石雅》上记载:“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复金屑散乱,光辉灿烂,若众星丽于天也”。成语中琳琅满目的“琳”指的就是青金石。青金山裸露的石头呈浅青色等,如高贵的青金石,“青金山”的山名应由此而来。

        青金山村在青金山脚下,村南背靠青金山,现叫“青金村”。实际上青金村历史上也一直称“青金山”,山与村同名。1953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颁发给我父亲的立功证书上登记的父亲籍贯也是“青金山”。大概只是到人民公社的时候叫“青金大队”,人民公社撤销以后称“青金村”。青金山解放前归上饶县蔡家乡管辖,解放后属上饶县灵溪区蔡家乡,成立人民公社改蔡家乡为朝阳公社,人民公社撤销后又改朝阳乡、朝阳镇。后划归信州区管辖。

        青金山村是个大村,青金山村的历史至少有一千多年。传青金山庙(金山寺)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此时即有乡民居住,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年。汉高祖塑像建于公元223年,至今也有一千八百余年。如从公元923—935年青金山庙雕塑佛像开始算青金山村也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

        从青金山村往南翻过青金山(青金山人称“大岭”)就是广丰洋口地界。青金山村距洋口15华里,距广丰20华里,距上饶市区有30华里。广丰洋口当地人称青金山为“猫霊山”,猫霊山属广丰县洋口镇,也就是青金山山北称“青金山”,山南称“猫霊山”。青金山本地居民均说广丰方言,上饶方言倒没有广丰方言说得顺溜。青金山去广丰、洋口翻过“大岭”的这条路,是古代和近代从信州(今上饶)沙溪、灵溪等去广丰、福建浦城的交通要道。山路虽崎岖,但都是石板铺路,千百年来过往商贾、行人、军队均从此翻山越岭路过,是前往福建的古驿道之一,青金村的很多历史与传说都与这条古道有关。

        青金山姓氏不多,其中徐姓、郑姓、陈姓为村中大姓,其他杂姓较少,村中分为徐家、郑家和陈家,而徐姓又是村中首屈一指的大姓,是大户人家,人丁兴旺,子孙散居全国各地,曾经有自己的祠堂。

        追祖溯源,即为姓氏起源或家族来源。我们每个人都承载着祖宗的灵魂,血脉里都流淌着祖先的DNA。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20年,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大陆人口2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6%。

        史料记载,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徐姓源出有三:一、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得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二、传说,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即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即上古时代,就已有徐氏。三、改姓为徐。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其后代亦称徐氏。

        徐氏家族堂号,东海郡尚德堂。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志,它能显示该姓氏发源的地理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亲关系的意义,也是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或者为纪念家族始祖或本姓名人而自创。 徐姓兴旺发达于东海之滨,即汉之东海郡地,故称东海郡望,并以“东海"名堂。虽然还有以“琅琊”、“东莞”、“濮阳”、“高平"等大名堂者,此乃徐氏支派为当地郡望之记载,溯其本源,皆为若木、偃王之后裔。 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在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 二世祖迁居至浙江龙游;三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徐姓的大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东海堂徐氏族谱」:「汉桓帝时,一世祖徐西樨,居江西南昌时,二世祖泊,迁浙江衢州府龙游县;三世祖分居浙江绍兴、信安、江西南昌、苏州阳县、吴州郡等地。

        这些说的都是徐氏的历史来源,那么,上饶市信州区朝阳镇青金山这一支的徐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本文仅按我光元大哥提供的线索脉络探索青金山徐氏的溯源。 

        上饶徐氏姓氏研究学者徐祥先生研究结果是青金山徐氏为古良徐氏支脉安国、安通公支裔。

        徐祥先生《赵匡胤祖籍信州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首版)阐述了徐氏被析分八地之因。即青金山徐姓为古良徐氏支脉安国、安通公支裔。 

        “1、安通公支裔孙山根徐氏2、广丰大南岭头元杰五世宗连始祖3、广丰五都紫瑚元杰后裔4、广丰源流东塘安通六世,九歌次子子彦公5、广邑丰溪怀屏徐氏宗谱6、花厅古良徐氏谱摘7、古良山边光绪六年谱摘8、南麓徐氏家谱(金鸡山后)9、浦城紫瑚元杰裔谱录10、煌固沿坂横街头元杰裔支谱铅邑公果元杰公后裔贤六谱11、青金山,三官殿安国公裔12、煌固炉里思黙堂元杰裔(凤山徐始于孟嵩)13、广丰关头徐(九龄公)”  “徐安国亲弟安通于1192年从古良迁黄塘,其孙元杰又以襁褓来继古良安国三儿子伸公嫡。” 

        文中明确青金山、三官殿徐氏为古良徐氏安国公裔。且宋代状元徐元杰为徐氏安国公亲弟安通的嫡孙,并继古良安国三儿子伸公嫡。

        文中记述:古良徐氏后裔含古良徐氏支脉安国、安通公支裔;元高、元瑀、及其侄子辈邦宣等等支裔;天津桥八龙及其近亲徐氏族支;郭门支下及文清(包括错挂文清)公后裔等。“以上四大块,合计72分支徐氏,每一数字的背后均代表着一族徐氏谱牒与徐氏支脉,其均属于古良徐氏谱牒根系。以上大部分已经作了考证说明,少部分虽未作考证说明,但谱牒之中载之清晰,故暂不再作考补证。”所以文中概括:“上饶的徐氏,百分之八九十根在古良。”

        徐祥先生定义的古良在丰溪支流枧溪上游,它的东面,北面分别与广丰的少阳乡、横山镇、枧底乡相毗邻,南面则与广丰岭底乡以大山相连。“祖辈们留下的足迹,顺着通往江西广丰的古驿道,高山峻岭,弯弯曲曲,走向各地”。

        根据徐祥先生的描述,但我在百度地图搜索未找到“广丰古良”这个地名,只知大概的区域方位。

        徐祥先生对上饶等徐氏来源有相当的研究,其有关考证和研究结果已被国家姓氏研究机构所采纳,因此,他的结论应该有一定依据的。但他研究的也就是宋朝以后古良徐氏的析分,古良之前徐氏的来源又是哪里呢?目前未见研究结果。另外古良究竟在现在广丰的什么地方尚待考证。

      而根据我光元大哥掌握的情况和广丰靖安徐氏修谱来青金山联系的结果表明,青金山徐氏是从广丰靖安而来。

        父亲有四弟兄和两个妹妹,令人唏嘘的是除最小的妹妹(我小姑姑)还健在外其余都已作古。父亲排行老二,大伯的大儿子即我大哥徐光元,如今已有九十岁了,是村里徐姓的长老之一,能说清楚到我们的太爷爷辈以下的具体情况,再往前,也有比较清晰的梳理。前几年清明节回老家扫墓,和他在一起吃饭,酒过三巡,年迈的大哥借着酒劲,总会不经意间就说起已故亲人的点滴往事,情深意切,如数家珍。不曾想,大哥居然成了家族里最年长的徐家后人。他自幼聪慧,虽然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故乡,但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记忆力过人,而且宗祖观念,家族意识似乎随着年纪增长却越来越强了。前些年靖安徐家修谱曾派人到青金山找大哥进行过对接,基本情况比较清楚。

        大哥告诉我们:青金山徐家来源经多代历史传续,据说先祖从徽州转迁至今广丰靖安,再从广丰靖安迁至青金山。第一代始祖他有四个兄弟,长兄在广丰靖安家中,二兄迁到今广丰十一都,第三个就是我们青金山徐氏的老祖宗,他名叫徐慧辉,他排第三,老四迁到今广丰东街。而我们老祖宗到青金山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取名长清,一个取名季清,就此长清后裔叫里徐家,季清后裔叫外徐家。我们这一支是外徐家。我们青金山徐家族谱是民国元年从靖安接续整修的,族谱中的字派(字辈)是20代整修一次。民国元年这次是青金山徐家第二次排字派,其排号为:节义振纲(光)常、荣华富贵强、忠孝传家宝、诗书继世倡(长)。以上每个字代表一代。

        可惜青金山徐氏祠堂1942年被日本鬼子烧毁,徐氏族谱在1964年“四清”运动中也被毁,青金山徐氏已没有资料了,先世名讳无可考证,无法进行溯源排查。也不知道县市的档案馆或图书馆还有没有保留青金山徐氏族谱,上饶县志有无记载相关内容,此为唯一的寻找线索。青金山徐氏在靖安之前和靖安的历史就要到靖安去查靖安徐家族谱了。

        据大哥推测,我们老祖宗到青金山已有28代了,按平均25年一代计算,老祖宗到青金山可达700余年。以上数据没有100%准确,要了解详情就要到靖安老祖祠堂查看。如果按30年一代,则已有800多年了,按时间推算应该是宋朝的南宋年间,与徐祥先生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从地图上看,靖安与徐祥先生描述的古良是一个区域的,它是否与古良为同一地方或有密切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有关资料,靖安村属广丰区桐畈镇,地处浙闽赣三省边境,东是仙霞岭,西是武夷山,两山间河流曲折回绕, 南北相距500米有两个渡口 (北渡口在江西境内,南渡口在福建境内),二渡之间是个古关隘,叫二渡关。靖安村就坐落在二渡关南的临河山坳中。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曾经有那么一条古道,它是中原入闽的主要商旅通道。川流不息的客商和茶、烟叶等货物通过这条古道转运、集散。它起于洋口老街、五都码头,终于福建浦城县、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全程100多公里。从明代开始,无数的广丰人肩挑手提奔波在这条繁忙的古道上,它被广丰人通俗的称为 “挑浦城担”。而靖安的兴衰就与这条古商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浦城担造就了靖安昔日的荣光,也见证着如今靖安的萧条。

        这不与徐祥先生描述的古良基本一致吗? 

        广丰靖安徐氏家族有过千年的风华,“承宋代状元徐元杰之遗风,从这里走出去的有进士徐上达、徐悦鋘、徐际旦、徐昙等人,工部尚书郎徐鼐、云龙州知州徐学伊、潮州通判徐学颜等,还有数量可观的文武举人。”

        明清时期 “芬芳齿颊,焜燿耳目”的赣闽浙交界地广丰靖安小村,现在安祥地散发出阵阵余香。

        从字派来看,青金山徐氏也是从广丰靖安而来。 

        字派,也叫做字辈,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每一支姓氏字派基本是相同的,它一直延续到现代。同一姓氏 查辈分顺序最靠谱,同一个祖宗,辈分系谱表是一样的。 

        江西广丰双石靖安徐氏古字派: ……天生福善良,荣华富贵昌,文明开宇宙,节义正纲常,忠孝传家本,诗书继世长,相承绵德泽,积厚发流光……(天下徐氏字派大全1-212)

        对照我们大哥记下来的青金山徐氏字派:  节义振纲(光)常,荣华富贵强,忠孝传家宝,诗书继世倡(长), 

        虽然顺序有些不一样,但四句诗完全对得上,个别字可能是谐音关系有一点出入,可见靖安徐氏古字派与青金山徐氏字派高度一致。 

        前些年靖安徐家修谱曾派人到青金山找大哥联系所留下的信息也证明了青金山徐姓是从靖安而来。因为靖安徐家保留了以前的族谱,所以他们会到青金山来寻找靖安徐氏的分支。

        徽州-信州-信州青金山-广丰洋口-广丰靖安-福建浦城;广丰靖安-广丰十一都-广丰东街-信州青金山-信州;沿着这条古驿道,徐氏子孙辗转迁徙,散居各地,走向四方。   

        从天下徐氏字辈大全1中还查到,安徽灵壁徐氏一支家谱字派:明昌兴龙,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徐州北郊徐氏一支家谱字派:龙兴,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江苏徐州铜山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都与靖安徐氏和青金山徐氏字派相同或相近,不知这几支徐氏是否与靖安徐氏和青金山徐氏有关。   

        综上所述,青金山徐氏来自广丰靖安是确定的,徐祥先生的研究可作为辅证。 

        历史并不如烟,触动曾经,青金山徐氏风华历历在目。 

        青金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好风水养育了大徐家。青金山徐氏根深叶茂,数百年风华延绵不断。旧时青金山徐氏就诞生了许多的文武秀才举人和仁人志士,而新中国更是涌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功臣徐仁(徐振乾)和抗美援朝烈士徐娜宜(小名,大名不详)等共和国功臣和英烈,走出了数量众多的学士、硕士、博士与各级领导干部,也走出了一批商贾能人与企业家,不断延续着青金山徐氏家族的风华与荣光。

        在岁月的长河中,时代在发展,家族在延续。我们探索家族的来源,得知祖先的荣光,找到今天的自信,才是更加宝贵的财富。

“天禄琳琅”失散在民间的国宝,在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13册清宫珍籍日前也入藏山东省图书馆。经专家鉴定,这是清代乾隆皇帝“天禄琳琅”中的明刻版善本《吕氏家塾读诗记》,为宋人吕祖谦所著的注解《诗经》的一部书,虽为残秩,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版本价值、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批珍籍由13册装帧精细的线装书组成,封面为**,丝线装订,书的前后和首页末页上分别钤有“五福五代堂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继鉴”和“天禄琳琅”六方印记。这六方印记是清宫“天禄琳琅”的藏书标志,它们中除“天禄继鉴”是嘉庆皇帝的印记外,其余五印都是乾隆皇帝的,又称“天子五玺”。这13册珍籍共分19卷,是《吕氏家塾读诗记》的一部分,原书是32卷16册,为著名的《诗经》注解本。该书作者为宋吕祖谦,他与朱熹、张轼并称“东南三贤”。从款式上看,这13册珍籍为明嘉靖十年傅氏刻本,虽不是现存最早的刻本,但其来源是翻刻宋版,以至于“天禄琳琅”曾将其定为宋版书。

在国内古籍拍卖市场,散失民间的“天禄琳琅”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备受收藏界青睐的极品。它们虽然多以单册、残卷出现,却屡创天价。

清刻家谱一隅·康熙:休宁璜源吴氏族谱

清刻家谱一隅·康熙:休宁璜源吴氏族谱分类:  清刻家谱一隅 清刻家谱一隅·康熙: ◎ 安徽 《 休宁璜源吴氏族谱 》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