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水浒传》为什么要改成武松捉方腊?
老版水浒中,武松被方腊斩掉左臂,最后擒获方腊,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武松没有擒住方腊,那么武松真的只剩一只胳膊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武松的确被砍掉一个手臂,既然不是他擒住的方腊,自然胳膊也不是被方腊砍下的,而是被包天师砍下的。
武松断臂在原著中是这样描述的,话说武松与宋江等人被朝廷招安一起去攻打方腊,在战斗之中武松一路杀来,正与郑彪交手,那包天师在马上看到了骁勇的武松,于是拿出了自己的宝剑,从空中飞下,直砍中了武松的左臂,武松被砍之后立刻晕倒了。
鲁智深见了就将武松救下,武松这个时候已经昏死过去,等到武松醒来看到自己的左臂已经将要断了,还没有完全断掉,于是自己拿出戒刀将连着的左臂斩断。从此之后武松就成为了独臂武松。但是在1998年拍摄《水浒传》时为什么改成了被方腊砍去了左臂呢?
导演应该出于艺术考量,戏剧追求矛盾冲突,而原著中鲁智深擒住方腊的时候是全身而退,毫发未伤,这就不符合矛盾冲突了,而武松被斩左臂也是在捉方腊的时候,导演为了强化戏剧冲突,对艺术进行再加工,充分呈现暴力冲突,从这一点来说改得好。
鲁智深在擒住方腊之后,再度出家,并未跟随大军回师京城,接受赏赐,改为武松擒方腊一方面领赏的人有了,也是对武松痛失一臂的嘉奖,虽然违背了原著中的描写,但是本是艺术创作,没有对与错,只要有好的艺术作品呈现,还是可以接受的。
问:老版《水浒传》为什么要改成武松捉方腊?
答:所谓老版《水浒传》,可能是指98年央视版四十三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其实不但这个版本改成武松捉方腊,随后的2011年新版八十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2013年长影版五十集长影版《武松》也都是按这个套路拍的。
尽管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里写的是“鲁智深擒方腊”,但“武松捉方腊”绝不是央视版《水浒传》的首创。
明崇祯甲申年春丁卯月初版的《通臂拳谱》就记载有“武松独手擒方腊”的武术套路,其第二套《饿虎爬山六把歌》口诀云:“饿虎爬山一捏喉,左檎右腕使压肘。武松独手擒方腊,还把银鱼钓金钩。”
成书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曲本《涌金门》也有武松单臂擒方腊情节,但比较粗略;另一曲本《武松单臂擒方腊》(又别名“平江南”、“擒方腊”)成书比《涌金门》稍后,为《龙虎玉》剧目的后本,所写武松单臂擒方腊过程相对完整、精彩。关于这个曲本,鲁迅在《谈金圣叹》一文中有谈到:“所以《水浒传》纵然成了断尾巴蜻蜓,乡下人却还要看《武松独手擒方腊》这些戏。”
《水浒全传》写鲁智深经神人指点擒方腊,过程平淡,情节缺乏变化。相较之下,若以武松用断了一条臂膊的代价擒捉到方腊,悲壮的效果显而易见。所以,清末浙江萧山人蔡东藩作《历朝通俗演义》,其《宋史演义》就不按《水浒传》来写,而采用了冲击力较强的“武松单臂擒方腊”情节。
受此影响,田连元在自己的评书《水浒传》中,也对擒方腊过程作了修改,其第327回回目为:“公主自杀武擒方腊,凯旋回京途中散将”。
把“武松单臂擒方腊”故事拍成影视作品,最早的应该是1975年香港邵氏**《荡寇志》,该片在这个点上拍得非常出彩,也因此大获成功。
所以,98年央视版《水浒传》沿袭邵氏**《荡寇志》的改编,并不奇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98年央视版《水浒传》拍“武松单臂擒方腊”,还匠心独运地串起了一个比较合理的伏线:即众英雄在水泊捉到了林冲的死对头高俅,宋江为招安计,却坚持将他释放了。林冲气得一病不起,而等到众英雄受招安,终于吐血身亡。鲁智深是林冲最好的兄弟,他眼见林冲死了,万念俱灰,就在大相国寺修行不出。这样,擒捉方腊的任务就转到了武力跟鲁智深相当的武松头上。
这种安排,极大地照应了水浒故事开头林冲与高俅结怨、与鲁智深结义的前因,故深入人心。
再唠叨几句,鲁智深和武松其实都是小说虚构出来的文学人物,方腊却是史有其人。
这个方腊,是睦州青溪县万年镇(今淳安威坪)碣村人,于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发动起义,聚众百万,攻占六州五十二县,势力膨胀奇快,但在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被彻底镇压。
鲁智深和武松是虚构人物(有人说,某野史载杭州曾真出现过一个名叫武松的义士,武松不应该是虚构的,这个逻辑诚为可笑,比如说,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是个虚构人物,但不能因为今天有人给自己起了个叫孙悟空的名字,就认为孙悟空是实有其人,道理很简单,此悟空非彼悟空,此武松非彼武松,即《水浒传》里的武松就是个虚构人物),虚构人物是不能致真实人物于死地的。
那么,真正擒杀方腊的到底是谁呢?
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载:“擒方腊者韩世忠也。乃生前既为辛兴宗冒功,而数百年后,稗官演说,又归之于武松,抑何蕲王之不幸也。”
俞樾是清道光初年出生的人,“武松单手擒方腊”的故事对他影响至深,但他认为擒杀方腊的是 历史 上著名的抗金英雄韩世忠。
韩世忠擒方腊事迹详见于苏州灵岩山的《韩忠武王世忠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该碑文详细记述韩世忠在乡村妇人的指引下,找到了方腊躲藏的山洞,顺利擒住了方腊的全过程。
不过,《折可存墓志铭》中却记有“(折可存)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即方腊是山西“折家将”传人折可存俘获的。
作为旁证,《宋史•杨震传》中也记杨震“从折可存讨方腊”。
而《桂林方氏宗谱》所载《忠义彦通方公传》却记:方庚“遂得生擒腊,献军中。即方腊是方庚俘。
《林泉野记》则记:“方腊反于睦州,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明确方腊是就擒于刘光世。
此外,《严州府志》等书还记,擒获方腊的,有王马、余木杓、余宗德等等人。
……
以上记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能驳倒谁,却谁都能自圆其说。
方腊到底是谁俘获的,至今尚无准确答案。
甚至,民间传说,方腊并没有被上述任何一个人擒获,而是在帮源洞中颐养天年,安乐老死。
坦率讲,关于老版《水浒传》这个提法,本身是不严密不准确的。
古典名著《水浒传》只有一部,何来的老版新版?
题主所说的老版,可能是指98版电视剧《水浒传》,由于后来又陆续翻拍了同名电视剧,所以才存在老版新版的说法。因此可以断定,所谓的老版是指电视剧,并非是指原著。
按照这个提法,老版电视剧把原著中的鲁智深擒方腊改成武松擒方腊,应该是缘于以下考量:
一、符合提高收视率的需要电视剧是视觉艺术,一切都要以搏人眼球为主要目标。投下巨资,辛辛苦苦拍出来的电视剧,如果没人喜欢看,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尤其是经过原著改编后的电视剧,更要以怎样才能提高收视率作为标准,这是毫无疑问的。
鲁智深虽然也很有名,但与武松的显赫威名相比,毕竟要逊色得多。武松先有赤手空拳打死吊睛斑斓猛虎的壮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再让他以生擒方腊来做结尾,效果肯定要比鲁智深更能吸人眼球。
因此,就只好委屈鲁智深了。
二、符合民间野史和传说的需要 三、符合武松人物个性的需要对这样一个声名显赫,如雷贯耳的人物,如果让他无声无息地悲惨离去,也确实有些遗憾,也不符合长期以来人们对英雄人物的理想化希望。
于是,电视剧的编导就让他再轰轰烈烈一次,以他单臂擒方腊的壮烈结局收场,既荡气回肠,又完美收宫,岂不是好事一桩也!
韩世忠活捉方腊,神威无敌摧枯拉朽,为何被童贯和武松抢了功?
明明是韩世忠活捉了方腊!竟被童贯的手下冒功,之后民间搞不清状况,又说成是武松独臂擒方腊,这让中兴大将韩世忠情何以堪啊!
据《宋史·韩世忠传》:
方腊造反时,还是在北宋末年。当时,韩世忠还不是领兵一方的南宋中兴四将之一。那个时候,他跟随在王渊后面讨伐方腊,是一名偏将军。
当时,方腊的势力非常强大。据《宋史》记载,方腊杀了200万平民,同时强抢民女,有些侥幸逃出来的妇女,在树林中裸体上吊自杀:
王渊“惶怖无策”,又紧张又害怕,一点办法都没有。
韩世忠率领两千名精兵,在北关堰设伏,等到方腊的军队经过时,突然出击,一举将其击溃。方腊部大乱溃逃,韩世忠乘胜追击,以少胜多,打了一个大胜仗。
这种伏击战的手法,后来是我军的拿手好戏啊!
王渊称赞他是“万人敌”。
之后,韩世忠穷追不舍,一直把方腊的部队驱赶到睦州清溪峒。方腊部队据险而守,其指挥部掩藏在山中的三个洞穴里。
宋朝大军追到,面对茫茫大山,无计可施。
韩世忠率部深入山中,向当地的农妇打探路径,终于寻找到了方腊的藏身之处。
韩世忠身先士卒,手持长戈,亲涉险地,捣毁了方腊藏身的洞穴,亲手格杀了几十人,并把方腊从洞穴中活捉出来。
这时候,童贯手下的亲信大将辛兴宗领兵半途截住,把俘虏抢走。
童贯的手下,又怎么会抢走了韩世忠的功劳呢?
原来,宋徽宗听到战况不利。赶紧派他最信任的太监童贯、谭稹分别为江淮荆浙宣抚使、两浙制置使,率领十五万人马前往东南剿杀。
童贯是一个非常帅的太监,并且他看上去完全像是一个正常的男人,身材高大魁梧,脸上还长有胡须:
童贯非常会做人,他在朝廷上下打点,很会来事,各方面凡是用得着的关系都能处理好,后宫的嫔妃由于得到他的好处,都帮他说话。作为一位太监,他后来居然被册封为王。他执掌兵权二十年,是中国 历史 上掌兵时间最长的太监。
童贯还是有一定的军事能力的,但他是一个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他尤其擅长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后来对外攻辽却遭遇惨败。
因此,剿灭方腊的作战,其最高军事指挥官是童贯。
活捉方腊这么大的功劳,当然不能让韩世忠这样的杂牌抢走,这种天大的功劳,当然要让给自己的嫡系。 就算方腊是韩世忠抓住的,也必须要交出俘虏,把功劳让出来。
童贯的亲信手下活捉了方腊,无疑说明童贯领导有方。因此,童贯下令把方腊押解到京城,他向皇上汇报时,也完全不提韩世忠的功劳。
宋徽宗龙心大悦,重赏了童贯和辛兴宗。而韩世忠反而没有得到任何赏赐。
方腊在京城被处决。
后来,杨惟忠面见皇上,向皇上说明了事实的真相,宋徽宗这才任命韩世忠为承节郎。
而《水浒传》原著中,是鲁智深擒获了方腊:
但是,后来的一些评书、影视剧,包括央视电视剧《水浒传》,都说成是“武松独手擒方腊”,这又是为何呢?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特别喜欢传奇!无论是韩世忠活捉方腊,还是鲁智深擒获方腊,传奇程度都比不上武松独臂擒方腊。
武松在民间的人气极高。同时,只剩下一条胳膊的武松,还能够活捉方腊,这个故事情节,非常吸人眼球。说书人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老百姓喜闻乐见。
明朝崇祯甲申年间的《通臂拳谱》,上面明确记载了武松独臂擒方腊的一套武术招数:
明清年间,民间创造了许多《武松独手擒方腊》的曲艺作品。如京剧《涌金门》、《龙虎玉》等,都有相关武松单手擒方腊的故事。在有些版本中,鲁智深擒获方腊后,把功劳让给了武松。
《武松独手擒方腊》为什么流传这么广?关键是老百姓喜欢,故事传奇性强。
鲁迅先生曾说:
而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宋史演义》中,描写武松擒获的是方腊的手下大将方七佛,并非方腊:
清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为韩世忠名鸣不平:
俞樾说:韩世忠生擒方腊,当时被童贯的手下冒功。几百年之后,稗官演说又归功于武松,这真是韩蕲王的不幸!
擒方腊有三版本,第一是史书记载,由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捉拿了方腊。第二是水浒传描写,由鲁智深捉拿了方腊,描写的捉拿过程比较简单离奇,就说是一禅杖拍翻在地。第三就是武松单臂擒方腊,这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说书人把斗杀西门庆和醉打蒋门神的桥段和二为一,杜撰出单臂擒方腊的残酷而又英勇打斗场面来吸引听众。旧 社会 国人读书少,看过水浒传的人也不多,说书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武松擒方腊在民间比较流行,基于这个原因影视也就这样拍了,为的是观众买账。这就叫"书七,戏三,影子匠胡编"。
说话说清楚挖,原著里面就是武松独臂擒方腊的。你这里说的是电视剧就不要一口一个原著,影剧是遵照原著但肯定有改动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凡是翻拍过的影视剧没有超过原来的。新编电视剧《小兵张嘎》啰哩啰嗦的,没有丁点和原来**可比之处。还有新拍《亮剑》、《三国演义》等等,皆是败笔之作!
方腊原本是鲁智深抓住的,老版电视剧《水浒传》改成武松断臂捉方腊,是出于导演的艺术再加工,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招安结局的悲惨,让观众看清楚投降招安给众英雄带来灾难,看清楚宋江一心攀附朝廷而不顾兄弟生死的真实面目。武松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最出名的事情就是徒手打死老虎,武松的双拳是他的标志,为了宋江的招安做官,英雄断臂,剩下一只手,这对英雄、对观众来说都是天大的打击,武松失去手臂对观众造成的心理震撼是巨大的,犹如双目传情的美女失去一只眼睛,这种艺术加工毁掉观众心中原本完美的英雄形象,留给观众的是感官上的痛,招安毁掉了原本完美的英雄,视觉冲击力极大。
本来就是戏说!何必细究呢!
武松单臂擒方腊,听着顺耳![赞]
先说下结论:
1、武松独臂擒方腊,不是央视《水浒传》独创,而是古已有之。
从明朝以来,民间各种戏曲、评书、相声等都有武松独臂擒方腊的节目。这些民间节目源于一个误传。 武松确实是独臂擒拿了一个姓方的,但不是方腊而是方貌,方腊的三弟,也叫方七佛。
2、《水浒传》小说中,擒拿方腊的是花和尚鲁智深,鲁智深受一个老僧指点,在一个山中茅草屋里面守株待兔,活捉了仓皇逃命的方腊。
3、正史中,擒拿方腊的是南宋名将韩世忠。韩世忠当时只是一个偏将,抓了方腊出来后,就被童贯手下将领辛兴宗夺走,功劳也被童贯手下将领辛兴宗冒领。
还有说折可求擒方腊的说法,这是因为韩世忠就是折可求所部的偏将,韩世忠抓了方腊,当然也可以说是折可求所部擒获方腊,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却不是折可求大帅自己去抓。
1、武松独臂擒方腊,不是央视版《水浒传》独创的,明清时期民间已广泛传播明清时期的戏曲、评书、相声等都有“武松独臂擒方腊”的相关节目:
戏曲: 武松独臂擒方腊。鲁迅在《谈金圣叹》一文中说,即便金圣叹把《水浒传》后面几十回内容删掉了,没有了梁山征四寇情节了,但乡下人还是要看《武松独手擒方腊》这些戏。
评书: 田连元评书《水浒传》第327回:“公主自杀武擒方腊 凯旋回京途中散将”。
相声: 传统相声《戏迷药方》当中也提到了“武松单臂擒方腊” :案上摆着一对 《武松单臂擒方腊》……
梁山好汉被海州知府张叔夜招安后,来到江南协助剿灭方腊,当时是在大将王禀军前效力,在攻打杭州一战中,武松、李逵率领梁山兄弟蚁附攻城。
方腊集团杭州守将是方貌,方腊的三弟,也叫方七佛,见大势已去,就从西门逃走。
武松发现方貌要逃,急忙飞奔过去追杀。方七佛手下还有几十个骑兵护卫,立刻一起围杀武松,武松寡不敌众,被砍断一臂,并摔倒在地,方七佛跳下马冲过来杀武松。
这个时候张横带着梁山兄弟们赶到, 混战中张横等人歼灭了方七佛护卫。武松则单臂把方七佛擒拿 ,张横等人过来帮忙把方七佛绑缚。这就是武松单臂擒方腊传说的由来!
2、《水浒传》小说中,擒拿方腊的是花和尚鲁智深。
《水浒传》第九十九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乌龙岭战斗中,武松被妖道包道乙用飞剑偷袭斩断一臂,鲁智深奋力杀进去救了武松,接着杀入敌阵,遭遇对方将领夏侯成。几个回合后夏侯成不敌,慌不择路往山林里面逃窜。
鲁智深紧追不舍,追到山林深处,杀死夏侯成后发现自己迷路了。幸好碰见一个老僧,指点他到一个茅庵里面等候,柴米蔬菜什么都有。
方腊乔装打扮狼狈逃窜,逃了一晚上,翻过了五个山头,看见山凹里有一座茅庵。奔行了一晚上,饥肠辘辘的方腊,就直奔茅庵而去,想讨些饭吃,被守株待兔的鲁智深一禅杖打翻,然后绑起来。
鲁智深早就迷路了,完全不知道东西南北,正好这个时候搜山的士卒赶到这里,就和鲁智深一起押送方腊来见宋江。
3、正史中,擒拿方腊的是南宋名将韩世忠。
根据《宋史·韩世忠传》的记载:“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辛兴宗领兵截峒口,掠其俘为己功,故赏不及世忠。”
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了,韩世忠带领几个兄弟深入虎穴,生擒方腊而归,最后被辛兴宗把俘虏方腊夺走,冒领了韩世忠的功劳!
关于折可求擒方腊的说法,那是有人误读 历史 ,《折可存墓志铭》中记载:
这里的意思就是 折可求率部生擒了方腊 , 可没有说折大帅亲自去抓, 韩世忠是折可求的偏将,韩世忠抓的,当然可以算是折可求所部抓的。
参考资料:
题主说的老版《水浒传》应该是电视剧吧?至于为什么要改成武松捉方腊,我想是施耐庵老先生死得早,没了版权问题,编剧为了卖弄小聪明而自做主张改的,记得原著是鲁智深捉了方腊,然后想起师父的偈语坐化而死的。
一、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二、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三、得姓始祖
韩虔,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四、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扩展资料:
韩姓名人: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2、韩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4、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韩姓
-韩非
-韩信
-韩愈
-韩休
简介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他是南宋四将之首。他坚持抵制黄金。十几年来,他率领岳家军和金军征战数百场,所向披靡。宋金和谈期间,岳飞遭到秦桧和张浚的陷害,被捕入狱。岳飞一生不肯纳妾,却一直没有妻子。岳飞有几个老婆?岳飞的妻子是谁?
第一个女人
岳飞的第一个女人是刘,也是何的生母。与刘的婚姻大约是在他上任八年后,按他的生日计算。可惜这个女人不能守节,不能吃苦。她再婚两次。卷描述如下:
兵权释放的当天,王忠臣被派往滁州,为韩世忠写书,要还。临别时,他说:“听说岳有个妻子是个理发师。如果看到你是一个伴游队的老婆要结婚,可以派人去取。”回来了。篡改原始文件,攻击诽谤岳飞。这个刘,岳飞家谱里从来没有记载过。
大陆方面充分肯定了这个记录的真实性,因为李新川在写的时候,他亲自看过岳飞的最后一部戏。详见《汇编》卷,巴依海注。自从看了岳飞的最后一部戏,这件事的真实性就毋庸置疑了。此外,当女性普遍被容忍再婚时,秦桧没有必要在这些方面诋毁岳飞。
然后八卦岳飞的态度。
会议纪要更加详细:韩世忠告诉岳飞,他的妻子嫁给了他手下的一个车队,并让王忠臣回去告诉岳飞赶快接妻子回家。听完王忠臣的举报信,岳飞没有回答。结果韩世忠大嘴巴捅了皇帝一刀,岳飞被迫说:“我渡河的时候,把老婆留在家里伺候我妈。我没想到这家伙会再婚两次。我真的很讨厌。有人给她寄了500元钱,帮她养家。恐怕全世界都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韩世忠只说岳飞的前妻嫁给了一个镖局,但岳飞其实知道她再婚过两次。这个消息是从哪里来的?很有意思。如果是在韩世忠察觉之前,说明岳飞可能一直在关注前妻的一举一动,但他一直在隐忍;如果是在韩世忠通知之后,他甚至几次去打听前妻再婚的小道消息。嗯,我觉得岳飞也是个八卦爱好者。但是,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这样的举动恐怕都可以贴上“我还是觉得自己很出众”的标签。
但是,她毕竟是第一个让他失望的人,岳飞这样的血性男人对这样的女人是有着难以忍受的态度的,所以面对陛下的竞争,他只回答了“切骨恨骨”这样的硬话。因为这个女人的背叛,很多
也许柳就是金庸笔下的春花。作为一个农妇,她有些艳丽,所以被一个王子和一个贵族吸引。一个月中的一个漆黑的夜晚,她偷偷离开了这个贫穷的家庭,投入了王子的怀抱。然而这位公子却也把她当成了玩物,轻易抛弃了她。毕竟她又一次落入了钦美手中,继续过着清贫的生活。然而,当她收到500元的巨额补助时,我怀疑她是不是又舍不得又羞愧。
先说韩世忠,韩世忠,岳飞。绍兴五年修,绍兴八年打,无意陷害岳飞。相反,他们可能还在为岳飞效力。只是韩世忠这个大老粗,事先没有做好调查研究,不知道这个案子的来龙去脉。结果他摸了摸鼻子。但是,他这样做,是因为受到了岳飞另一段恋情的启发。在做出这样的举动之前,他就知道岳飞是一个感情很深的人。那是什么爱?
注:23%的普及率足够一家三口生活一个月。50的渗透率确实很多钱。
卷68,《路尧》:天妃甘子云尚年轻,赐战袍与世荣。"《建安元年》卷365《建安元年炎录》:"云,飞向乾子。“以上两条记录表明,岳云是一个养子。
卷143,:“费长子左武夫,中州国防使,引李权关云为宪信,说可与心腹将士商议,报朝廷机密之事。”岳云在这里也被称为长子。
第12集《岳少保假案》:“岳飞二公岳雷随岳飞被发落。”根据原来的刑事案件,岳云也应该是一个“长人”。
卷十三《先兄傅等》:“按理说岳飞是之妻,此人似龚之妻:十月十三日奉命上朝,故岳飞追复官,以礼重葬;参观结束后,我来上班。他的前夫云看到了两个人:年仅25岁的沈和年仅24岁的姑姑我看到他们一起住在坦洲,是孙的近亲'
可见确实是岳飞的长子,但应该是岳飞前妻刘所生,所以可能有“干儿子”之嫌。'
据妻子龚说,他自然是岳飞的亲生父母。岳飞和岳云在年和《宋史》年记载岳云为养子,主要来自《岳云传》年的约克,或引起后人的误解。
但最早的前二十五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司年》是在嘉泰三年出版完成的,而龚的书《建国以来执政与在野杂记》是在绍兴三十二年写成的,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推测,
总之,岳云自然是岳飞的亲子。
第二个女人
这一事件的日期不详,约在绍兴平阳姚五年后,绍兴淮西兵变七年前。参见《金拓纳粹党编》,第9卷,《尚书续》,而《宋史》引自《金拓宗谱》,第27卷,黄远振。故事是这样的:
没有姓氏,父亲被发配,公南士族的女儿被误认为远方的妃子。家父告诉我,公曰:“四川吴试遣部下官员商议军务。他惊讶于某人的疏忽,于是他回到了吴。吴乃花了2000元买了一个火化的女人,给了她两个使臣的老婆。有人叫他站在屏风后面,对他说:“某家一直戴亚麻耳朵,吃黑耳朵。女士若能同甘共苦,就能留下;否则,她不能留下来。”女人吃了却笑,有一个说:“所以你不能留下。“遂遣初回,不曾见其面。
岳飞家从来没有过妃子伺候。一天,黄宗出差去了。从四川派人来谈军务。当我邀请他吃饭时,他对餐桌上的冷淡感到惊讶,所以回去就跟吴说了。
在这里,你需要对宋朝有所了解。据卷42卷0755—79000记载,石去一个富家吃饭。一个妓女没有在桌子上摆桌子,而是端着盘子依次上来拜访客人。所以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围着美女,她们的妆容很美,很赏心悦目,很受欢迎。
就算岳飞没有那么奢侈,至少总会有一个完美的迎宾吧,但是没有!于是吴杰觉得岳飞眼光太高,就花了2000块钱给岳飞买了一个火化的女人。岳飞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他知道这件事后,没有见到那位著名的女士。他只是让她站在屏风后面,告诉她:我们都穿亚麻的,只吃咸菜和粗粮。如果你能和我同甘共苦,请留下来。否则,请返回。女人咯咯笑了起来,岳飞把她送了回去。
看看岳飞对身边女人的要求,——“同甘共苦”。不是把女人当玩物,而是志同道合的革命伙伴。如果没有共同的追求,他宁愿放弃别人白白放弃的美好!这在当时真的是难能可贵,做岳飞的妻子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韩世忠大概是受到这件事的启发,来照顾岳飞自己的事业。但是他父亲事先没有问。刘是个什么样的人?也许他一定和秦香莲一样忍辱负重过?这个刘和那个火葬的女人性格一模一样!
另一方面,岳飞已经从刘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所以这次除掉这个美女也无可厚非。我受过一次伤,不能再受第二次了。岳飞把美女赶走的时候心里在想刘,呵呵。看看刘复婚岳飞的兴奋。
第三个女人
闲话两个与岳飞命运密不可分的女人,然后我想说说与岳飞“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李娃儿。哦,如果没有错的话,我相信他们可以成就最浪漫的事——,看着对方慢慢变老。
《金拓纳粹党补编》,岳飞孙子所编,有《李瓦传》:李,名瓦,本名小娥,衣姑姑,养军务。当第一部长离开军队时,他会去将军们的家里,爱抚他的妻子和儿子,用仁慈束缚他们,赢得他们的好感。宜兴日,首辅欲诉而行,部下背叛,李得之而不言。总有一天,会开在门口,坐下来讲,捉住,斩断叛军,军队就会肃然起敬。
卷十三《金佗纳粹党编》对李娃的描述是:李是楚人前妻,温柔敦厚,勤勤恳恳,自学成才,严于律己,不服输,不怕吃苦,不改闲适。
据王增玉考证,李娃居宜兴四年,生于林岳,应与岳飞结婚两三年。她比岳飞大两岁,结婚时才二十八九岁。
好了好了,这三条记录可以证明李娃是个不平凡的女人。首先,这个女人嫁给岳飞的时候,已经二十好几了。宋代女性20岁前出嫁的较多,也有20岁后出嫁的,但情况比较特殊。一个是一流的女人,被父母视为摇钱树,辜负了青春。这些女性大多才貌双全,出身不高不低。另一种女人是——再婚!如果李娃真的复婚,足以说明这个女人是有技巧的。乱世抓掌握兵权的将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另外,这也足以证明岳飞不是一个只看重女性贞操的伪君子。
然后发生的事情就比较复杂了。岳飞不在军中,李娃听说岳飞的一个部下要造反,二话没说。直到经过妥善的安排,召集了所有的将军,公开宣布了调查的结果,毫无防备的叛军将军被抓住并被斩首。这完全是女诸葛的风格。小心八卦董祺的女主角叶宇:
有一天,岳飞派兵到后方军营,李瓦听说岳飞打了败仗,急忙下令大军前去营救。没想到,这个时候岳飞得意洋洋的回来了,他惊讶的问职业选手发生了什么事。我的好朋友说:“我是奉我妻子之命来营救邱的。”。岳飞听了勃然大怒。你怎么能听命于别人,把这么亲密的朋友斩首?
不用担心这个史料的真实性,因为《与太阳为近亲》写于宋末。这个传闻至少可以说明,人们心目中的李娃是一个有些英气,管理能力很强的女人。然而,也许正因为如此,岳飞对李娃有严格的限制,后来只允许她“爱抚妻儿,以慈解之,讨其欢心。”唉,宋朝历史上有一个像阿良一样的红雨怪姑娘,她流泪了。
至于李娃流亡,绍兴十一年至三十一年,李娃带领岳飞子女在岭南生活了二十一年。他们因释放移民被判处最严厉的监禁,这严重限制了他们的人身自由,并要求他们在一个月内向其主管报到。在这种情况下,王粲“置身事外”而不改变他的闲暇时间,这是优雅的。如果是刘,你还不知道怎么哭。
当然,丽华除了有那么多好看的产品,还挺有女人味的,就是很有女人味。通过岳飞的申斥,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李娃在各种压力下温柔细腻的女性风格。
在宋代,丝绸和亚麻仍然是主要的服装,棉花的产量相当少,因此棉花被视为稀有和珍贵。当时所谓的“布”特指亚麻布,而穷人不能穿丝绸,只能用粗布包裹。长期以来,“布”已经成为平民的代名词。岳飞平时只穿亚麻布,不穿丝绸。有一次,岳飞看到李娃身披绫罗绸缎,已经很不高兴了,虽然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凌洛。他说:“听说后宫嫔妃都在北方,不过还是很穷。”既然你和我在一起很开心,就不应该在这里穿衣服。从那以后,全家再也不敢穿丝绸了。。(
真不知道岳飞是几代人的福气。如果是刘,我不知道流了多少次泪,裸奔了多少次。然而,她和岳飞在一起真的幸福吗?岳飞死后的三十五年里,当她优雅地微笑着面对世间的黑暗和苦难时,她真的没有遗憾吗?
说了这么多闲话,我们来说说宋人对女子再嫁的看法。
基本上,再婚是岳飞一生中很常见的一件事。当女人离婚时,她自己的财产可以被拿走。此外,法律不禁止妇女再婚,尽管它不鼓励妇女再婚。但是想想,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社会也没有鼓励离婚的法律,宋朝的法律已经可以算宽大了。至于离婚,如果把孩子留在前夫家,在前夫家生,可以接受双方的支持。呵呵,比明清的时候轻松多了。
老版《水浒传》为什么要改成武松捉方腊?
本文2023-11-22 05:36: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7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