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岳飞十二金之谜当时的交通条件做不到
岳飞和岳家军是民族英雄,他们在中国抗击游牧民族的事迹广为人知。其中,岳飞被宋高宗的12枚金牌逼得退兵朝鲜的故事也是最悲伤的。真的是十年心血,一次就值了!但是十二块金牌是什么呢?它的历史真实性如何?
绍兴十年七月,岳飞率岳家军入中原。经过一场艰苦的战斗,他打败了疯狂入侵南方的金兀术军队。先后在盐城、应昌大获全胜,打破了“马的诱惑”。但魏一扫中原游牧民族,先锋军到达开封南郊朱仙镇。北宋东京光复在即,战局发展令人振奋。南宋抗金战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岳飞兴冲冲地准备北伐,渡过黄河,“直奔黄龙府,与群臣共饮”。然而,大约7月20日,不到一天,岳飞就收到了12个金盘子分发的班信。这12条诏令措辞严厉。他们让岳飞把军队送回朝鲜,这是无可争议的。
此时岳飞悲愤交加,勇气倍增。看到恢复中原的大好机会白白失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沮丧和绝望。他不禁仰头长叹,捶胸顿足,又向东方鞠了一躬,道:“十年光阴虚度!得到州县彻底休息!社会很难是山河中的世界,没有理由回答!班师回朝鲜的那天,路上的人都在喊:“我们带了香炉、粮草,去迎接官军,打败游牧民族。”现在官军退了,牧民回来了,我们这一代还能活吗?”岳飞也痛哭起来,接过圣旨说道,“我不能擅自留下来。“与此同时,哭声震天,人们绝望了,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官军南撤,一部分人也跟着官军南撤。
所谓的“金牌”并不是金子做的,而是宋代邮政制度的一种形式。宋代邮政投递一般分为步送、马送、急送三个阶段:步送每天走200里,马送每天走300里,急送每天走400里。在宋神宗时期,增加了金榜,或用于传递紧急诏令和紧急军事信息,每天需要500英里的行程,这是当时最快的马传递和邮政传递。金盘涂有红色颜料,刻有数字“命令字”,并涂有金色,十分耀眼。遇有紧急机密军务,皇帝亲自下达金榜圣旨,连枢密院的书都不准提前听讯。路过时,日夜按铃,赶过去,在前面店铺闻闻,等兵出店,不进店过马路,以免耽误。人们是这样描述的:“如果你活得像飞来的电,看的人都会避开这条路。”
事实上,论文中规定的每天400到500英里的速度往往达不到,这是由路况、战争环境等原因造成的。如上所述,临安和盐城之间的距离约为2000英里。按照规定,金盘每天走500里需要4天,但实际行程需要10多天。用一个金盘传递诏令和军事信息要20多天。也就是说,在都城临安,皇帝花了20多天才与前线盐城的岳飞沟通。
据有关史料记载,盐城大战前夕,岳飞于七月五日向朝廷奏报,称“陛下今日在中兴,金贼死之日”,“望其命令各路兵攻之。”报案十多天了,也没有法院援助的消息。经过盐城和应昌两次激战,大约十八天前,有板石的一封信。也就是说,在七月八日左右,盐城大战前后,皇帝颁布了第一道调动军队的圣旨。岳飞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大胜,进入这种局面。他写了一篇反对出兵朝鲜的慷慨激昂的悼词,反复对朝廷说,“机会来了,不容易失去。”然而,仅仅过了两三天,他就在一天之内获得了12枚金牌,皇帝命令他的军队撤回朝鲜。
这里有几个问题:皇帝18号没有收到岳飞的奏章,也就是没有收到任何反馈信息,那么他为什么要送12个金盘子来送诏书呢?加上第一道半侍圣旨,先后颁布了十三道半侍圣旨。皇帝用金盘分发信件,这表明他的命令非常紧急。估计一天颁布十二道诏书之后,诏书的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那么如此频繁地颁布同样的诏书有意义吗?岳飞生前得到的大部分诏令都收录在后来约克编纂的《金陀纳粹党志》中。虽然也说岳飞“一天有十二块金牌”,但他只是没有看到这十二块金牌的内容。为什么十二道诏书一条都没活下来?
有学者指出,在朝廷向岳飞下达出兵回朝的圣旨前后,抗金战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正是这场抗击金军入侵的战役,众多军队与敌人势不两立,而岳家军在《西游记》中浴血奋战,孤军深入。此时朝廷下令张军、杨沂中、王德从前线撤退,使得岳家军在中原战场上独树一帜。在盐城、应昌战役中,岳家军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和牺牲,难以靠自己的力量支撑中间的战局。或者说,如果不出兵,岳家军就有被包围和失去亲人的危险。正如邓光明在《岳飞传》所指出的,岳家军已经陷入孤军作战的局面,将“成为8金军联合进攻的唯一目标”。如果你向前推进去攻击敌人,你就会跳进赵构和秦桧自己设下的陷阱。“所以这个时候只需要一个金盘来催诏令,岳飞只能下令撤退。否则岳飞不仅会违抗朝鲜的命令,还会在没有任何友军援助的情况下被金军围困,前景黯淡。
所以皇帝应该没必要重复这12块金牌。另一方面,同样的圣旨要发将近一个小时,只能说明外面的将领是如何不听圣旨的,这似乎有损大宋皇帝的尊严和威望。熟知政治的宋高宗会这样做吗?况且宋朝应该不会有类似的情况。这样,人们就有些疑问了:历史上真的有军令状连续颁发这12枚金牌吗?岳飞恨之入骨、哀叹不已的十二道金牌,以及他付不起的野心,可能是历史学家或小说家为了增加岳家军返回朝鲜的悲剧气氛而杜撰出来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金人凶狠地残杀赵构的父兄,没人性地奸*赵构的母姊妻女,令人发指地屠戮宋朝臣民,跋扈骄横地侵占宋朝疆土,灭亡北宋,赵构并无丝毫对待岳飞的专横霸气,而是奴颜婢膝地对金使自称“臣构”,亲率文武百官在临平镇奉迎母亲韦氏及赵佶的棺椁。韩世忠也随驾而行。韦氏见了他,惊奇地说:“你就是韩将军吗?我在北方久闻你大名了!”
韩世忠“尝中毒矢入骨,以强弩括取之,十指仅全四,不能动,刀痕箭瘢如刻画。”韦氏见了,唏嘘不已,慰劳再三。
韩世忠答道:“吾以布衣百战,致位王公,赖天之灵,保首领得以保全,已无憾事了。”韦氏然后又扭头见:“怎么没见到大小眼将军(指岳飞)?”一句话,在场的人无以为对。
经过了好一阵尴尬,才有人悄悄地告诉她说:“岳飞已经赐死了!”
韦太后一震,跳了起来,责问赵构:“宋金对峙,全仗韩岳二将,你怎么要赐死岳飞?”
赵构默然。
金使夜里在大使馆下榻,悄悄问馆伴者,说:“岳飞以何罪死?”
馆伴者支支唔唔地回答: “意欲谋叛,为部将所告,以此抵诛。”
金使的眼里闪烁着嘲弄的神色,说:“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严,秋毫无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其亦江南之范增乎!”
馆伴者语塞。
秦桧知道了这事儿,命人封锁消息,将馆伴者贬斥为民。
这时候的秦桧,因为和议已成,“挟虏势以要君”,借金国靠山的势力称:“盟书所载,不许以无罪去首相”,开始了一个长达十九年的相权统治时代,使人们“知有秦桧,而不知有朝廷”、“生杀废置,惟己所欲”,权力熏天,不可一世。
以至于赵构为了提防他,不得不在靴中暗藏匕首,以备不测,直到秦桧死了,他才如释重负地说了一句:“朕免得膝裤带匕首。”
尽管赵构和秦桧疯狂地箝制人民的言论,可是民间的百姓依然家家户户张挂岳飞的遗像,早请示、晚汇报,奉祀不衰,岳飞俨然成了天王级的偶像人物。鄂州(今湖北武昌)城内的旌忠坊,还悄悄地为岳飞设立忠烈庙。
南宋大词人刘过写的一首《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记其事,词云: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敌?
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
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
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
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
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
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
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
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
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
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
这句话,用在秦桧对待岳飞态度上,也同样适合。
对大奸人秦桧而言,单单让岳飞停止呼吸是不够的,他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那就是:彻底将岳飞搞黑搞臭,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当然,这么做有一定难度。
要知道,早在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年仅二十八岁,任武德大夫英州刺史御营使司统制军马,官阶不过正七品,武职十六阶,却已被宜兴士人和民众尊崇为神,自发为他立生祠。百姓感念他保境安民,敬他如再生父母,称赞说: “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同样是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岳飞因收复建康有功,升通、泰州镇抚使,十一月,在既无粮草,又无后援,更无险隘可守的情况下,掩护江北的几十万平民百姓和几万军属顺利渡江。难民渡江后在扬子江畔的靖江定居,为感念岳飞护民恩德,在扬子江上建了一座“望岳桥”,桥旁建起了一座“岳王生祠堂”,供奉岳飞的长生牌位。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岳飞在江西平定吉州虔州的民众叛乱。赵构以叛军曾经惊吓隆佑皇太后为由,下密旨命岳飞屠城以泄私愤。岳飞断然拒绝受命,屡次上书,力劝赵构收回成命。在赵构下旨以“卿欲何为”等隐含威胁的语句下,岳飞仍旧坚持己见,迫得赵构同意由其自行裁决,岳飞只处死了少量的叛军首领,释放了约一万多被俘民众。吉、虔二州百姓感激岳飞悲天悯人的侠义情怀,家家户户悬挂岳飞的画像,香火供奉,敬若神明。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岳飞平定盘踞洞庭湖十余年的邪教巨匪杨么,俘获了包括家眷在内的二十多万人,部属牛皋的意见是,这些贼寇祸害一方,只有将他们剿杀,才可示威。岳飞当即批评说:“其徒党皆是国家赤子,杀之岂不伤恩,有何利益?况不战屈人之兵,而全军为上,自是兵家所贵,若屠戮斩,不是好事。”随后又连喝了数声,“勿得杀!勿得杀!勿得杀!”从此,当地民众听到岳少保大名,多“有手以加额”以示敬重。
还有,大大小小数百支河朔义军都在不约而同地打着岳家军的旗号与金军作战,时人称岳飞“忠勇壮烈,柱石本朝,德望威名,夷夏充满”,岳飞享有朝野的一致赞誉。
可以这样说,在有生之年,岳飞已经是民众心目中的一尊神了。
要改变人们对岳飞的认识,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可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秦大奸人毫不畏惧,以宰相之职兼领“监修国史”、“专元宰之位而董笔削之柄”,目的是向世俗发出挑战,决心以一己之力把白的写成黑、把黑的写成白。
岳飞还没死,秦桧就开始了篡改史实的大业。
据南宋的一个史官说:“自八年冬,桧接既监修国史,岳飞每有捷奏,桧辄欲没其实,至形于色。其间如润略其姓名,隐匿其功状考,殆不可一、二数。”
试想,岳飞彼时身踞高位、手握重兵,秦桧尚且如此胆大包天地隐毁岳飞的战功、战绩,现在岳飞已死,秦桧独揽大权,一手遮天,还有什么可以顾忌的?!
而且,在篡改史实这条道路上,秦桧并不孤单。
他有大量可供遣使的爪牙心腹。
他甚至直接指派养子秦熺主编南宋国史编年体的日历和实录,大行篡改史实之能事。
他还在史馆中大力安插亲信。史称,秉记事之职者“非其子弟即其党羽”,“凡论人章疏,皆桧自操以授言者,识之者曰:‘此老秦笔也’”
在南宋的国史档案中,凡是出现对秦桧不利的奏章诏书及其它文献,一个字:烧。凡是对岳飞有利于的文件档案,也是一个字:烧。
当然,并不是烧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岳飞对国家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所有的都烧光了,那么剩下的岂不是只有一份空白档案了?
实在不得已,秦桧奸党就故作曲笔,肆意篡改删削史料、颠倒事实以达到贬损、诋毁岳飞的目的。
《宋史秦桧传》记载:“桧乞禁野史。又命子熺以秘书少监领国史,进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二年《日历》五百九十卷。熺因太后北还,自颂桧功德凡二千余言,使著作郎王扬英、周执羔上之,皆迁秩。自桧再相,凡前罢相以来诏书章疏稍及桧者,率更易焚弃,日历、时政亡失已多,是后记录皆熺笔,无复有公是非矣。”
在史书上胡编乱造出的内容令人发指,无怪南宋史宫张震在绍兴三十三年上奏说:“自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二年,日历已成将五百九十卷,多所舛误。”
秦桧除了疯狂篡改官史外,还大兴文字狱,严禁私史。
十几年的努力下来,他成功了。
一个我们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被他轻而易举地达到了。
天下悠悠众口,全被他一个人所钳制。
以至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宋孝宗准备为岳飞冤案平反,按照惯例给岳飞赐谥之时,大家都一致认为岳飞战功居第一(“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但在议赐“武穆”谥号时,南宋官修史书中却查不出与岳飞有关的任何战功(“因博询公平生之所以著威望,系安危,与夫立功之实,其非常可喜之太略,虽所习闻,而国史秘内,无所考质”)!
没办法,宋孝宗只好号召朝臣集体回忆,根据朝野传闻进行分析,派人四处访问岳飞曾经的故将遗卒。
现在看到的很多岳飞的资料,都是“独得之于旧在行阵间者”。
这是一个英雄人物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南宋朝廷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岳飞指挥的著名战役竟然无一处入选!
岳飞冤案得以平反,岳飞三子岳霖才开始收集整理与父亲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他上疏请求归还宋高宗当年赐岳飞的御札、手诏以及岳飞的奏折,准备汇结成集,未成而卒。其子岳珂承继父业,将费心周折收集来的岳飞表奏、战报、诗文旧事、被诬始末资料,以及高宗给岳飞的御札、手诏,加上为岳飞辨冤的考证,还有根据时人著述旧闻而撰写的部分岳飞传记汇集在一起,终于编成《鄂国金陀粹编》和《鄂国金陀续编》,保存了不少关于岳飞的原始史料。
然而,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岳飞在绍兴十一年正月(1142年1月)被冤杀,全家被抄,岳飞生前的所有奏折全被秦桧党羽收缴。不难想象,岳霖从南宋政府的左藏南库加阁中求回的宋高宗当年赐岳飞的御札、手诏以及岳飞的奏折,不过是秦桧之流删削、篡改、销毁后的劫后余灰,充其量不足十之一、二。
《鄂国金陀粹编》和《鄂国金陀续编》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也是研究岳飞的重要史料,但同样遗憾,这两部书所据材料也同样受到了秦桧大肆篡改官史、严禁私史的影响。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例,其取材虽然广泛,但主要还是以一千卷的《高宗日历》为底本,在《高宗日历》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材料,删削而成。
饶是李心传以秉笔直书自律,但也不得不说:“按:此《日历》乃秦桧领史院,秦熺为秘书少监时所修,张孝祥尝乞删改,疑未可尽信,姑附著此,更俟参考云。”
值得庆幸的是,官史中有关岳飞的史料难以查考,江湖中却一直流传着关于岳飞的传说。
宋孝宗为岳飞议谥下发的文件里评价岳飞,说:“忠宣洪公在虏,尝遣蜡书至,太上以赐其家,言虏中所大畏服者,张浚与公而已。他日忠宣还,因奏事,论至公死,不觉为恸。”
忠宣洪公即洪皓,其人刚直,奉命出使金国,被金人扣留了整整十五年,在金期间,威武不屈,时人称之为“宋之苏武”,直到宋金议和后的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才得以归宋。归宋之日,听说岳飞被害,虽然与岳飞素未谋面,竟控制不住悲痛,在朝堂上失声痛哭。
比岳飞稍后一点的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门生论岳飞,门生问:“岳侯若做事,何如张、韩?”朱熹答:“张、韩所不及,都是他识道理了。” 门生又问:“岳侯以上者,当时有谁?” 朱熹斩钉截铁地答:“次第无人。”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为抵御金军,御史中丞汪澈“宣谕荆、襄”,鄂州将士集体上状,要求为岳飞申冤理枉,“哭声如雷”,人们齐声大呼:“为我岳公争气,效一死!”场面感人。
岳飞身后数十年,岳飞三子岳霖途径江西赣州 (原名虔州),即有“父老帅其子弟来迎”,个个泪流满面,说:“不图今日复见相公之子。”随后,他到荆湖北路任官,鄂州军民“设香案,具酒牢,哭而迎”,以示对岳飞的缅怀。其中有一个老媪,她的丈夫和儿子、女婿都因违反军法被岳飞所斩。但她依然和大家一起追念岳飞。
金章宗在招降南宋大将吴曦的诏书中竟说:“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盛赞岳飞的威名战功。
南宋将亡之时,临安一位名叫徐应镳的太学生率领二子一女在岳飞墓前自焚,在他看来,岳飞就是南宋的保护神,或许他全家的自焚能唤醒沉睡中的岳飞,这样,南宋王朝就可以免遭灭国的命运,又或者,他已认定南宋的灭亡已不可避免,自己全家以自焚来追随精忠一生的岳飞。
岳飞的曾孙岳觌,曾任处州庆元县尉(今浙江省庆元县),后来在抗击蒙古兵入侵的战斗中殉国。其和文天祥有交,天天祥写信盛赞岳飞说:“惟中兴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报勋劳,克昌厥后,虽百世可知也。县尉生北平龙虎家,而又伟然植立,谁不知敬。幸出结习,乃托一日之尝僚,剀谕批历,亦既钦承,远畀麟缄,为礼过矣。”
元代丞相脱脱在主修的《宋史》中,对岳飞极其敬重,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
元末的顺帝也为岳飞加封号“岳飞保义”,以此来表示对前朝英烈的一种赞誉。
有明一代,对岳飞的纪念和崇拜更是达到了一个从所未有巅峰。朱元璋本人就对岳飞推崇备至,曾亲自书写匾额“纯正不曲”。
成化年间,有姓周的进士铸秦桧及妻子王氏、万俟卨三人的铜像,赤身露体反绑双手跪在岳墓前面,时间一久,竟被游人挞碎。
万历二十二年,按察副使范涞重铸,并再增加张俊像,一共四座,跪在岳飞墓前。游人拜墓后往往用瓦石敲掷,或溺小便在这四像的头部,“而抚摩王氏两乳,至精光可鉴”。
据说,不知从哪天起,又多了一座。人们通过查证,才知道新增铁像是秦桧的走狗罗汝楫。原来这是嘉兴一个姓项的人雇壮丁千里迢迢抬到岳王墓前的。
岳飞的遗骸真的在岳飞墓里吗?
南宋十一年12月29日,抗金的民族英雄以及岳云、张喜安被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在狱中。这个国家的首都临安的所有人都在哭泣。“城里人一闻,就有人落泪。”
当年岳飞在临安大理寺被杀后,狱座隗顺带着他的尸体进城,草草埋在九曲丛慈寺旁。为了便于辨认,奎顺把岳飞戴的玉环绑在了尸体的腰上,并在坟前种了两棵橘子树。然而,这座墓中是否真的有岳飞的尸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民间传说中,杭州中安桥下17号被视为岳飞的葬身之地。
岳飞剧照
今天栖霞岭的岳飞墓是不是假墓,很难说。我们知道,岳飞被杀后,人们一直要求为他平反昭雪,但宋高宗一直置之不理。他在宋孝宗即位时,为了维护太上皇的尊严,诬称“杨成”是皇帝的“圣意”,恢复了岳飞的爵位和名誉。此时距离岳飞被杀已经21年了。
卷十四卷,载有惜春六年岳飞之子林悦《金陀续编》,其中说“岳飞冤案被朝廷昭雪,尸骨入土为安”。中国古代称少师、少府、少保为“三孤”。南宋绍兴十年,朝廷封岳飞为少保,故林悦称之为“葬为孤仪”。上面写着,“死人的骨头在坟墓里升起”。如果记载无误,应该是指岳飞遗体在栖霞岭的重葬。
二十一年后,孝宗即位,岳飞冤案得以洗清。奎顺的儿子看到了“恢复官职”、“改葬为礼”的圣旨,于是向朝廷报告了岳飞的葬地。岳飞的遗体被朝廷以隆重的仪式移葬在栖霞岭,也就是今天岳坟的所在地。
虽然岳飞墓不能确定是真是假,岳飞寺是绝对肯定的。岳飞寺祖庙岳飞寺,是在岳芬迁居栖霞山两年后,宋孝宗赠送给北山志国院的。
岳飞是绍兴十一年(1142)被害的,20年后由宋孝宗平反,孝宗于淳熙五年(1178)才追谥岳飞为“武穆”,岳飞自己写本书叫“武穆遗书”岂不成了笑话?鄂王之封是宋宁宗时候的事,所以“武穆遗书”的原型《岳武穆王武艺要论》肯定也非岳飞亲撰。
1986年,岳飞第二十七代后裔岳进,参加了全国民间武术表演大会,以岳家拳荣获金奖,使岳家拳法重现江湖。次年岳进将岳家拳术秘籍古抄本捐献给国家,这便是所谓的“武穆遗书”重见天日。岳进也亲自手抄了一份《岳武穆王武艺要论》,其中以九大论述介绍岳家武术精髓,这个抄本也被传为真实的“武穆遗书”。这其实是炒作的噱头,这个岳家武术秘籍介绍了岳家拳、枪的技术特点和练习方式,以及岳家武术的概论。这与小说里的“兵书”没有一点关系,从内容上看,说它是“武功秘籍”倒还恰当一些。
金庸笔下的“武穆遗书”是说岳飞以毕生军事经验总结出来的兵书,因其作战对象主要是金人的铁骑,这个兵法非常适合对抗蒙古大军的入侵。所以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金国王爷和中原志士都为寻找武穆遗书而大动干戈。武穆遗书的称呼也是出自金庸,至于历史上有没有岳飞留下的兵法著作,正史与演义小说、民间传说中都未提及,也就是说“武穆遗书”这个流传甚广的东西是金庸创造的!
由于武穆遗书名声大,所以岳飞后裔捐献出来的岳家拳法被冠以“武穆遗书”原型的称号。要知道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最初连载于《香港商报》的时间为上世纪50年代,岳家拳谱重见天日是在80年代末。在正史未记载,野史演义未提及,家史不外传的前提下,金庸的文学创作完全是金老先生丰富想象力所至,当岳家拳谱露出公众视野后,以“武穆遗书”原型定义可就是本末倒置了。
至于岳飞真正留下的遗作,《金陀粹编》算是记载最为详细的了。岳飞平反后,其三子岳霖开始收集资料,是为矫枉过正,为父亲被歪曲的历史做辩证。但岳霖未修成此书便去世,临终前拖其次子岳珂续作,即岳飞之孙。岳珂收集宋高宗御札、朝廷命令、岳飞表奏、战报、诗文等资料的同时,又将旧事真相以及被诬始末编成《鄂国金陀粹编》和《鄂国金陀续编》两书。
历史学者研究岳飞事迹时主要参考四大史料,即《宋史》、《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还有《金陀粹编》。前三者因政治因素和修史年代、地域限制,多有疏漏,所以岳珂整理的这部“家史”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至今围绕岳飞的热点争论多是由此书引出的,比如《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因岳飞遗作在《金佗粹编·岳王家集》中传载详细,而《满江红》不在其列,所以这就引出了正反两派学者的争论。
而“武穆遗书”之兵法传承也未出现在《金佗粹编》中,这个没有什么争议,毕竟岳飞一生征战沙场,即使有心修书,也未必有时间。古代修书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但也不乏一些实战将领把作战心得编撰成书的。例如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留下《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大著作,前者是总结东南抗倭经验,后者是总结蓟镇练兵经验,著书的战争大背景是阵地驻防性质,稳定性高。而岳飞一生的作战履历多为长距离征伐,没有稳定性可言,这种作战模式根本不适合著书。再者戚继光活了60岁,岳飞39岁被害,留给岳飞修书的空闲可能只有赌气辞官回家的那段时间。
综上所述,岳飞将自家拳法枪术写成秘籍是有可能的,这与兵书的要求不同,也可以当做岳家军日常训练的指导方案。但古代兵书不是一朝一日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战争积累,再集中时间编撰成书的,岳飞显然不具备这种条件。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过岳飞修书的事件,所以“武穆遗书”只是金庸笔下的杰作,而非事实,所谓原型也无从对应。
岳姓家谱文献家乘谱牒:
1武忠王岳飞年谱:
宋崇宁二年癸未二月十五日王生。
宋重和元年戊戌王十六岁,娶夫人李氏,宣和元年己亥十七岁。
宋重和二年庚子十八岁。
宋重和三年辛丑十九岁。
宋重和四年壬寅二十岁,应真定抚募从军,父卒还汤阴。
宋重和五年癸卯二十一岁守制。
宋重和六年甲辰二十二岁保魏王家墅。
定军。
宋重和七年乙巳二十三岁。
宋靖康元年丙午二十四岁,见康王于相州,补承信郎,转秉义郎,隶宗。
留守。
宋靖康二年五月为建炎元年,丁未二十五岁,历转武翼郎,康王即帝位于南京,上书忤汪黄夺官,诣张招抚充中军统领,借补武经郎,从王彦渡河,独进兵至太行山,复归宗留守,为统制。
宋建炎二年戊申二十六岁,从闾勍护陵寝,隶杜充,以奇功转武功郎。
宋建炎三年已酉二十七岁,累迁武德大夫,英州刺史,杜充还建康与俱归,独领所部驻广德境中。
宋建炎四年庚戌二十八岁,屯宜兴,赴建康,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泰州镇抚使。
宋绍兴元年辛亥二十九岁讨李成,江淮平,加神武副军统制,留洪州授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
宋绍兴二年壬子三十岁,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讨曹成,岭表悉平,授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屯江州。
宋绍兴三年癸丑三十一岁,平虏吉诸郡盗,授镇南军承宣使,充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
宋绍兴四年甲寅三十二岁,兼荆南制置使,复襄汉六郡,移屯鄂州行营,因除清远军节度使,兼湖北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监,解卢州围。
宋绍兴五年乙卯三十三岁,入觐,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进封武昌郡候,升都统制平扬公加检校少保,公还军鄂州,除荆湖襄阳路招讨使。
宋绍兴六年丙辰三十四岁,入觐,移军襄阳以图中原,改武胜定国军节度使,除宣抚副使,居母忧,抚榇葬庐山,起,复宣抚湖北京西,节制河北路,复西京州县。
宋绍兴七年丁巳三十五岁,入觐,拜太尉,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扈,从幸建康,奏乞解兵柄,终丧服归庐母墓,侧诏还职,以舟师驻江州。
宋绍兴八年戊午三十六岁,还鄂州,赴行宫见皇太子。
宋绍兴九年己未三十七岁,授开封府。
宋绍兴十年庚申三十八岁,授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收复河南郡县,分遣将佐,并复西京河北诸州,进军朱仙镇,葺治诸陵寝,奉十二道金字牌班师。
宋绍兴十一年辛酉三十九岁,除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十二月二十九日为秦桧所害。
</B>
2岳氏家谱:
</B>
之序
</B>
考诸人文蔚起之家,必钟山灵之气,福寿绵延之族,端赖德教之光,文武栋梁之才,须俱天赋之资,今昔昭然,历历不爽是以天道无亲,惟善是辅,积德者流自长,实至者名必归,成功者望自高,得人者事竟成,即能光于前,复克裕于后者,斯人不多得焉。
盖闻,树高千丈不离其本,水流万里不离其源,水源远者其流自长,树根深者其叶自茂,积德厚者子孙必昌,乡邻和者其品自高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尽慎终追远,追远溯始尤以设谱为最佳。
家谱之设,原以追溯本源,明晰宗支,有谱牒以论世知人,分亲疏,识支脉,辨善恶,明是非,晓功过,详得失,承其美志景仰,增梓里之辉,补史乘之阙,赢合族愿,博得孝心,非独缨簪科甲之盛,赖以昭垂于来兹,而列祖列宗之积累,无不发潜德幽光于奕叶者,亦与之琨耀人间。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无以考治世,家无谱则无以方兴家此风化之所关,人伦之所系也,族之有谱所以收族,收族则敦宗,敦宗则敬祖,敬祖则木本水源之恩与世俱长,与日增辉,然子孙缉缉,瓜瓞绵绵之志由然不能已者,虽济济门子,遥遥荜胄受宗族高祖矩镬,而昧昭穆之次序,实属甚憾,省世有言曰,培其根者枝必茂,善其源者流自长,所以人之有祖宗,若树之有根,水之有源也。
古往今来,凡国臣人子,无一不追溯其始,但沧桑变迁,今昔殊致,谈何容易,虽先祖德泽广隆功显国史,而留传史料寥若星辰,其珍贵章节,渺难再得,仅此数年之积,心血之晶,分条缕析,汇集成谱,可崇祀典慰先灵,倡功德,兴家业,以启昭彰后世。
后嗣名讳:
</B>
承祖宗之教诲,遁五行之推理,经族中之研讨,因姓选字,从其本意,寓意,广意,引伸意占辈,以辈份定位,今将岳氏门中世系名讳开列于后,以启世代遵从:“山川鸣锺培树奇含颖信怀鼎甲志鑫煜珍卓启宏寰宝兆春晓焕广宇“
中华结2009-05-07 09:36家谱文献:1武忠王岳飞年谱:
北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3月24日),农历2月15日生。
北宋重和元年(辽乾统十六年,金太祖完颜旻天辅二年,公元1118年),十六岁,娶夫人李氏。
北宋重和二年(宋宣和元年,辽乾统十七年,金天辅三年,公元1119年),十七岁。
北宋宣和二年(辽乾统十八年,金天辅四年,公元1120年),十八岁。
北宋宣和三年(辽保大元年,金天辅五年,公元1121年),十九岁,应真定抚募从军,后父卒,返还汤阴。
北宋宣和四年(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公元1122年),二十岁守制。
北宋宣和五年(辽保大三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二十一岁,率军保护魏王家墅。
北宋宣和六年(辽保大四年,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二十二岁。
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二十三岁,宋、金联手灭辽国。
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二十四岁,见康王赵构于相州,补承信郎,转秉义郎,隶宗。
留守。
北宋靖康二年(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二十五岁,历转武翼郎。金灭北宋,康王即南宋帝位于南京,上书忤汪黄夺官,诣张招抚充中军统领,借补武经郎,从王彦渡河,独进兵至太行山,复归宗留守,为统制。
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二十六岁,从闾勍护陵寝,隶杜充,以奇功转武功郎。
南宋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二十七岁,累迁武德大夫,英州刺史,杜充还建康与俱归,独领所部驻广德境中。
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二十八岁,屯宜兴,赴建康,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泰州镇抚使。
南宋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二十九讨李成,江淮平,加神武副军统制,留洪州授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
南宋绍兴二年(金天会十年,公元1132年),三十岁,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讨曹成,岭表悉平,授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屯江州。
南宋绍兴三年(金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三十一岁,平虏吉诸郡盗,授镇南军承宣使,充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
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三十二岁,兼荆南制置使,复襄汉六郡,移屯鄂州行营,因除清远军节度使,兼湖北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监,解卢州围。
南宋绍兴五年(金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三十三岁,入觐,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进封武昌郡候,升都统制平扬公加检校少保,公还军鄂州,除荆湖襄阳路招讨使。
南宋绍兴六年(金熙宗完颜亶沿用金天会十四年,公元1136年),三十四岁,入觐,移军襄阳以图中原,改武胜定国军节度使,除宣抚副使,居母忧,抚榇葬庐山,起,复宣抚湖北京西,节制河北路,复西京州县。
南宋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三十五岁,入觐,拜太尉,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扈,从幸建康,奏乞解兵柄,终丧服归庐母墓,侧诏还职,以舟师驻江州。
南宋绍兴八年(金天会十六年,公元1138年),三十六岁,还鄂州,赴行宫见皇太子。
南宋绍兴九年(金天会十七年,公元1139年),三十七岁,授开封府。
南宋绍兴十年(金天会十八年,公元1140年),三十八岁,授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收复河南郡县,分遣将佐,并复西京河北诸州,进军朱仙镇,葺治诸陵寝,奉十二道金字牌班师。
南宋绍兴十一年(金天会十九年,公元1141年),三十九岁,除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农历12月29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被赵构、秦桧、张俊、万候卨等合伙害死。
2四川忠县岳飞之子岳震后裔:
岳必见,字念四,据汤阴《岳瓜庙志·大城县世系》记载:岳必见,又名岳珍,为岳飞之孙,岳震四子。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宋理宗皇帝赵昀追封岳飞之三代及部下六将时封他为迪功郎。长子岳必见,封为承直郎,次子岳觉,封为迪功郎。
岳必见之子岳遒生三子:长子岳之远,清顺治年间三原县岳映斗,号朋海,为岳之远后裔,官翰林院学士。三子岳之化,未仕,隐居麻城。二子岳之正,宋理宗时贡士,授官四川蓬州判官,升南江知县,在任九年,元兵起不能归,留居南江,为南江县岳氏始祖。
后传到十九世孙岳贞,字石齐,封朝议大夫,生八子:长子岳越、封中宪大夫,次子岳广,字平公,考授同知,三子岳康,字伯和,太学生,四子岳度,字伯宪,号文江,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学士,五子岳纶,字仲方,号山公,科举人。六子岳兆元、七子岳维、八子岳经,均为国学。
清顺治年间,二十世孙岳伯岱、岳伯聚兄弟,迁居川东地区忠县白石乡,现散居忠县两河、三江、里仁、高洞、倒关、凌云等四十五个乡,占全县的一大半数乡均有岳震后裔约三千人。
还有散居在邻近的石柱乡的,也有二千余人,均为岳震后裔。四川忠县八德乡党委书记岳宁汉为岳飞二十八世孙,现年五十一岁,家居忠县倒关乡柳塘村七组。
3家谱:
江苏宜兴唐门岳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始修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清)岳肇鹏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全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南汤阴宋岳忠武穆王世谱一卷,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注:卷端作《岳氏世谱》。
湖乡资沩岳氏族谱,(清)岳青炳修,岳最杰纂,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浙江嘉禾岳氏宗谱四卷,首一卷,附庆馀录一卷,(清)岳鸿逵等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嘉禾岳氏宗谱六卷,首一卷,附金陀祠事录八卷,(清)岳鸿逵等续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岳氏家谱二卷,首一卷,(清)岳喜德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湖北广济岳氏宗谱十四卷,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文物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图书馆。
江苏丹阳曲阿培棠岳氏宗谱二十八卷,首四卷,首修于明朝末期,(民国)岳信渭主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丹阳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岳氏宗谱三卷,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阁乡塘边贾里村。
岳氏族谱,始撰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1981年十九世孙岳祥生、二十二世孙岳启俊等续修,铅印本,分统谱和族谱。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郑州市档案馆。
岳氏族系大典,(现代)岳占州主编,正在征集编纂中。原稿汇集地在河南省登封市岳窑村岳飞第三十二代传人岳占州处,地址在河南省登封市嵩阳商场东一街6号,电邮为:[url=mailto:yueshiyijiaren@126com]yueshiyijiaren@126com[/url]。
4家谱简介:
序:
考诸人文蔚起之家,必钟山灵之气,福寿绵延之族,端赖德教之光,文武栋梁之才,须俱天赋之资,今昔昭然,历历不爽是以天道无亲,惟善是辅,积德者流自长,实至者名必归,成功者望自高,得人者事竟成,即能光于前,复克裕于后者,斯人不多得焉。
盖闻,树高千丈不离其本,水流万里不离其源,水源远者其流自长,树根深者其叶自茂,积德厚者子孙必昌,乡邻和者其品自高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尽慎终追远,追远溯始尤以设谱为最佳。
家谱之设,原以追溯本源,明晰宗支,有谱牒以论世知人,分亲疏,识支脉,辨善恶,明是非,晓功过,详得失,承其美志景仰,增梓里之辉,补史乘之阙,赢合族愿,博得孝心,非独缨簪科甲之盛,赖以昭垂于来兹,而列祖列宗之积累,无不发潜德幽光于奕叶者,亦与之琨耀人间。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无以考治世,家无谱则无以方兴家此风化之所关,人伦之所系也,族之有谱所以收族,收族则敦宗,敦宗则敬祖,敬祖则木本水源之恩与世俱长,与日增辉,然子孙缉缉,瓜瓞绵绵之志由然不能已者,虽济济门子,遥遥荜胄受宗族高祖矩镬,而昧昭穆之次序,实属甚憾,省世有言曰,培其根者枝必茂,善其源者流自长,所以人之有祖宗,若树之有根,水之有源也。
古往今来,凡国臣人子,无一不追溯其始,但沧桑变迁,今昔殊致,谈何容易,虽先祖德泽广隆功显国史,而留传史料寥若星辰,其珍贵章节,渺难再得,仅此数年之积,心血之晶,分条缕析,汇集成谱,可崇祀典慰先灵,倡功德,兴家业,以启昭彰后世。
后嗣名讳:
承祖宗之教诲,遁五行之推理,经族中之研讨,因姓选字,从其本意,寓意,广意,引伸意占辈,以辈份定位,今将岳氏门中世系名讳开列于后,以启世代遵从:“山川鸣锺培树奇含颖信怀鼎甲志鑫煜珍卓启宏寰宝兆春晓焕广宇“
文|卢明 编辑|燕子 |网络
堂堂中华,五千年悠久的 历史 ,出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人们从这些英雄身上感受天地正气,表达无限的景仰之情。活动于南宋初年的岳飞,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其事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一次,我来到岳飞的家乡汤阴,特意瞻仰了岳飞庙。
岳飞庙建于明景泰元年,明弘治、正德、天启年间,清乾隆、道光年间都进行过修葺、增建,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去的时候,这里是国家4A级景区。
岳飞庙建筑群不算太大,但绿树红墙,古色古香。尤其是那些牌楼和大殿,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精美之中透出一种高古之气。碧色琉璃瓦辉映着的门坊上,“宋岳忠武王庙”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自门坊进入,有山门坐北朝南,上有 “精忠报国”、“浩然正气”、“庙食千秋”三块巨匾,门前一对石狮子分踞左右。拾级入庙,院中有两座亭子,东名“肃瞻”,西称“觐光”。众碑刻排列成墙,有帝王谒庙诗篇,有修殿扩庙胜迹记述,也有颂扬岳飞的诗词。
穿过御碑亭,便是岳庙之主体建筑——正殿。该殿面阔五间,气势宏大。殿门楣上悬有“乃武乃文”、“故乡俎豆”、“忠灵示泯”、“百战精威”、“乾坤正气” 五块巨匾。正殿有“还我河山”贴金巨匾。殿中央为岳飞彩塑坐像,看上去英武魁伟,正气凛凛。四周墙上,悬挂着国内著名书画家颂扬岳飞的书画墨宝。大殿两侧的庑殿,为岳飞史迹陈列室。
大殿后院有寝殿,殿内有刻石一百四十余方,其中有书法珍品《出师表》。院内另有岳云祠、岳珂祠、孝娥祠等祠堂。岳云是岳飞长子,与其父一起受刑殉难。岳珂是岳飞三子岳霖的儿子,曾任绍兴知府、户部侍郎,著有《金佗粹编》和《金佗续编》三十卷,辑集有关其祖岳飞的资料,为后人研究岳飞和南宋 历史 提供了重要依据。孝娥,《金陀续编》说是岳飞之女,通书史知大义,见父死于冤狱,含恨抱着父亲生前留给她的银瓶投井,死得很壮烈。
岳飞庙山门对面有施全祠。施全原为殿司小军官,对秦桧主降误国、诬害岳飞的罪行极为愤恨。在岳飞遇害八年后的1150年,施全藏于桥下刺杀秦桧未成被捕,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被以磔刑处死。祠内塑施全像,祠前石阶下塑有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王俊五人的铁质跪像。祠廊两侧有一副楹联:“蓬头垢面跪当前,想想当年宰相;端冕垂旒临坐上,看看今日将军”。塑像和对联,充分体现了世人对奸臣的痛恨,对英雄的爱戴,说明正义终能昭彰于天下,奸人可能得势于一时,但终将被天下唾弃。在杭州岳飞庙里,也有秦桧、王氏跪地受罚的铁塑像,与此处相仿,不同的是杭州还有岳飞墓。杭州的岳飞庙与汤阴的岳飞庙虽然规模不同,但纪念岳飞、赞美英雄精神的目的是一样的。两个庙一南一北,一个建在岳飞的家乡,一个建在岳飞的殉难地,遥相呼应,供人们千秋瞻仰。
岳飞庙中有清乾隆皇帝纪念岳飞的御碑,是这样一首诗:
翠柏红垣见葆祠,羔豚命祭复过之。
两言臣则师千古,百战兵威震一时。
道济长城谁自坏?临安一木幸犹支。
故乡俎豆复何恨?恨是金牌太促期!
可见,岳飞这样的英雄,不仅受到汉族民众的景仰,而且受到金人后裔的敬重,中华民族在 历史 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认知。
作者 :卢明,男,1960年生人,笔名黄河入海。郓城县委退休干部,郓城县作家协会主席,县诗词学会会长。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菏泽学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郓城县 历史 文化研究学者。在《光明日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多种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散文100余篇、小说20余篇、诗词诗歌1000余首,其中《菏泽赋》在《光明日报》发表。著有《正话水浒》《水浒印象》《好汉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书籍六部,主编《郓城文学作品选》《郓城文韵》《水浒别传》《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泽电视台主讲主讲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点号心梦文学
回忆岳飞十二金之谜当时的交通条件做不到
本文2023-11-22 05:31: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27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