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熊氏家谱里有应、家、邦是那个宗祠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2浏览:2收藏

江西熊氏家谱里有应、家、邦是那个宗祠,第1张

江西熊氏排谱

1 国正天朝允细详家贤作仕代霞昌 本谱提供者QQ258766852

2 景仁伯儒正大益师维必曰士 盛朝崇圣典中运焕贤莫学业宏开绍修其定远傅承前敦礼乐欲后晓诗书仁义宗全绪文章结居尔

3 延陵熊氏 元以懋其德,广延重俊贤,功成常显达,盛美允宣传, 方表式金玉,绍承蔚起新,动崇光裕大,庆衍宗支兴。 出自;

中华姓氏网

修家谱续血脉 见证江西石滩镇熊氏宗祠敦睦堂族谱第十二届重修出

2018年2月22日宗祠“敦睦堂”又称“玠公祠”,为石滩镇周边二十多个村庄六支熊姓宗亲共有,供奉“六熊”八世先祖玠公。玠公祠始建于清顺治丙戊年(公元

搜狐网

《熊氏家谱》载:熊衮,江陵世家第五十一代孙,字锡尔,号江洲,南北朝己丑,陈宣帝太建元年(公元569年)魏已荐辟授御史大夫,奉公守政,廉政爱民,遵依礼法。时因高欢至玉壁攻城,魏主加公尚书,率令救玉壁,彼围乏粮,以家资尽出济军民,同父军中,时例俸给微,父丧不能葬,昼夜号泣,忽天降雨钱,得计数十万,用余奏纳太仓。公与韦孝赛血战解围,高欢自降,以功奉献告退。葬父后隐居石林泉,至唐武德初(618年)闻其贤,屡诏不起,高祖旌封“忠孝雨钱公”。蒙学丛书“幼学琼林”卷三珍宝记载“熊衮父亡,天及雨钱助葬”。作为这典故,已经在宋代列为幼学启蒙教育的基本教材内容而世代相传。熊氏后裔此以“忠孝雨钱”为荣,世代相传。在熊氏宗族中无论建祠或修谱,都在醒目位置冠名“雨钱第”或“雨钱堂”或称江陵世家“雨钱第”。

熊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二。�

寻根溯源 熊姓来源有三:1、出自黄帝后裔。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七世孙有季连,为芈姓,其后裔有鬻熊者,乃周文王之师,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2、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据《元和姓纂》所载,相传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其后有以地为氏者,称熊姓。3、出自他族改姓而来。苗族仡熊氏,汉姓为熊;普米族本牙氏,汉姓为熊;僳僳族以熊为原始图腾的氏族五饶时,汉姓为熊;四川、甘肃地区白马人当纳氏、热惹氏、哑咕氏等均汉姓为熊;今布依、彝、满、蒙古、瑶、阿昌、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鬻熊。商末人,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为周文王之师,被封为护国侯。其先祖为黄帝,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鬻熊为季连之裔孙。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西周成王时,封熊绎在荆楚,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春秋时,楚国一度强大,势力曾扩展到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二二三年,楚为秦所灭,后人多以熊为姓,并尊鬻熊为熊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这一地区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区。秦汉之际,熊姓仍旧以上述地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数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魏晋南北朝时,熊姓已迁入我国江南广大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发展,逐渐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壮大起来,并陆续有人到朝中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为其郡望堂号的。唐宋年间,熊姓后人陆续向江苏、浙江地区迁移,而南昌与江陵两地的熊姓依旧长盛不衰,人才辈出,族大人众,据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所载,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五大姓之首为熊姓。可见在宋代时,熊姓仍广泛分布在江西南昌及湖南岳阳一带。而宋初移居福建建安(今建瓯县)等地的熊姓,也逐渐成为望族,后世出了不少名人学子。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征讨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拼死抵抗,但大厦将倾,非一木所能支也,故节节败退,宋王室也从杭州出逃福建,再由福建败退广东孤岛——崖山。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闻风而逃,故江浙一带之熊姓有迁福建者,再由福建入广东,以避兵火。明初洪武年间,熊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陕西等省。明代以后,熊姓子孙陆续向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各处迁徙,并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者。到清朝,熊姓已散居全国各地,亦有闽粤之熊姓渡海赴台,进而迁居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者。如今,熊姓分布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为多,上述四省之熊姓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有几年了,我是麻城的,你有更详细的谱系资料吗,麻城张姓太多了,麻城中驿镇也个古地名叫张家集

  当前位置: 首页>>五彩麻城>>麻城孝感乡>>正文

  走进精神家园麻城孝感乡

  2010-04-20 15:50

  11000万四川、重庆人当中,十有六七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湖广麻城孝感乡。他们的族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孝感乡一个叫高岸河的地方。他们渴望着,能够有一天

  胡祥修 舒立 程胜利

  移民圣地

  2005年10月14日至11月5日,四川省邻水县广播电视局原局长熊心儒和重庆市长寿区文化馆馆长熊海泉受众相亲的嘱托,从重庆出发寻找熊氏先祖发源地,一路风尘仆仆,跋山涉水,辗转荆州、孝感、秭归等10多个市、县、镇后,终于在麻城市如愿以偿,认祖归宗。

  麻城地处大别山中段南麓,奔腾不息的举水冲积出肥沃广阔的平原地带,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生存的足迹。麻城夏商时属方国“举”,西周为黄国属地,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秦属南郡,汉为西陵,隋开皇十八年(598)设县,称为麻城。

  中国移民史上,麻城孝感乡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广东南雄珠玑港、福建宁化石壁村等一起被并誉为中国的八大移民发源地。在元末明初农民起义、明朝洪武大移民、、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清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从这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

  2007年4月,中华熊氏宗亲会在麻城召开。安徽省熊连可先生持一“麻城四乡坛域图”的印模参加会议。从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孝感乡的位置在麻城市南部。

  今人考证,孝感乡的范围包括现在的白果镇、铁门岗乡、歧亭镇、宋埠镇、中馆驿镇、顺河镇南部、南湖接到办事处、龙池桥接到办事处南部、鼓楼接到办事处南部,以及红安县倒水河以东、叶河乡以南部分,大部分在今举水河中段的举水冲积平原上。

  麻城移民四川的高峰期在明、清两代,因孝感乡土壤肥沃,人口密度大,故历次移民都以孝感乡为主。清康熙九年《麻城县志》记载:(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麻城县,(黄州)东北一百七十里。旧四乡,今六乡。清宣统元年《石柱厅乡土志》记载:有陈氏于宋高宗时由楚北麻城孝感乡同马氏同来。由此可见,麻城四乡设置和孝感乡的存在,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除北宋初因人口增长增至六乡外,至明初并无变化。麻城孝感乡移民,也可以上溯到宋代。

  明初成化八年(1942),孝感乡因户口消耗并入仙居乡。孝感乡因为移民太多,最终从麻城的地图上消失。又由于历史上战乱频繁,嘉靖十四年(1535)年毛凤韶创修的《麻城志略》于明末失传,明以前孝感乡移民状况无法详细得知。倒是从孝感乡迁出的移民们,在自己的族谱中,牢牢记住了这个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乡,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移民现象

  是什么原因导致麻城孝感乡人大量移民四川呢

  麻城市 “湖广填四川现象”研究专家、政协主席凌礼潮以大量史志和族谱资料为基础,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四类结论:一是农民起义。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家乡(湖北应山县)举旗反元,后在重庆称帝,国号“夏”。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其家属约有40万人,这其中有大量的麻城人。明玉珍称帝后,又遣使招抚各地军士家属及亲属入川。明崇祯十六年(1627年)4月,张献忠攻进麻城,一次在麻城征兵五万七千余人,别立“新营”入川征战,后大部军籍改民籍,兵败后,其将士也隐姓埋名,定居四川繁衍后代。二是逃避赋税自发移民,如明初江西赋税过重,农民不堪其苦,向邻省赋税相对较轻的麻城孝感迁移,此后又向无赋税的四川迁移;三是土著避移民而迁,麻城孝感乡因新迁移民势力壮大,当地土著屡受欺压,被迫迁移;四是政府组织、鼓励动迁。

  四川重庆两地现有11000万人口,保守估计,即使是60%的人口祖籍为湖广,也有6600万人众。这其中,又有半数以上来自麻城。

  那么,麻城县以及麻城孝感乡的巨大人口来源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凌礼潮先生认为:一种情况是麻城其它乡的移民冒籍孝感乡,另一种情况是,成化八年孝感乡撤并以后,来自原孝感乡辖区的移民仍自称祖籍孝感乡。三是外地移民冒籍孝感乡。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麻城孝感乡相对于其它地方,入川较早且数量较大,在各地的势力都很大,为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少外籍移民冒籍麻城孝感乡。民国《南溪县志》就有记载:麻城孝感乡人多势众,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护。

  当初麻城孝感乡人入川的线路,一是由水路经武昌到荆州再到夔州至重庆再至川西,再就是走陆路从麻城到黄陂再到孝感县,经云梦至巴东,再由巴东到川西。

  如今的麻城,许多地方还残留有码头和驿道的遗迹。当年孝感乡移民,就是从那里出发,爬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四川的。他们不管是“奉旨入川”,还是被迫迁徙,怀想家乡的热土,没有不留下思亲情,抛洒思乡泪的!

  移民产物

  麻城大批迁徙农户远离故土,思乡心切,每年推选不负众望者回乡探望,往返带送家信和两地土特产,以至于年年如此,相约成习,被世人称之为“麻乡约”。

  “麻乡约总行”设在重庆西二街口子上,外面招旗高悬,三开间的大门面,两边各为黑漆红面柜台,十分醒目气派。至清代咸丰中期(1855年左右),麻乡约逐渐衍变为专业客运、货运、送信的民间帮派组织,经营客运的招牌叫“麻乡约轿行”,经营货运的招牌叫“麻乡约货运行”,经营送信的叫“麻乡约民信局”,三者合称“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当时最大的“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在重庆、昆明等地都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业务不但近至西南三省的穷乡僻壤,还远至汉、沪、津、京、滇缅、滇越等地。

  “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延续到1949年结束,但它带动的乡情传递,至今绵绵不绝,还成为我国通信史上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邮政之先河。

  移民及其后代定居四川,对家乡的思念却绵绵不绝。据统计,川渝两地还保存有504座湖广会馆。会馆多为移民中佼佼者发起修建,是移民及其子孙后代们祭祀先祖、庆祝集会的文化活动场所。移民们被巴山蜀水阻断的亲情,在这里可以得到释放。

  众多来麻城寻根的移民后裔提供的地名,虽然有不少读音和个别文字上的变化,但越过700多年的沧桑,仍然可以在现如今的地命中找到当年的影子。有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青山、锁口河等。从这些地名可以看出,当年麻城孝感乡的地域清晰可现。

  此外,川渝两地和麻城的乡风民俗与方言俚语依然相通。不管是日常生活的婚丧嫁娶,还是一些特别方言的寓含意义,两地人都相互认同,听起来也格外亲切。

  麻城市五脑山帝主庙供奉的是紫薇侯张瑞,据说系三国时西蜀车骑将军张飞转世,是麻城人心目中的邑神。在四川和重庆,同样可以见到类似的庙宇,供奉之神也是帝主。可见,在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中,来川的不仅是人口的迁徙,更是文化、信仰的迁徙与传承。

  移民开发

  长期以来,川渝两地寻根问祖者走了不少弯路,有的即使追根溯源来到麻城,一般市民也是一脸茫然,无法告之当年孝感乡移民的具体情况。

  无独有偶,距离麻城100多公里的地方却有个孝感县。但前往寻找孝感乡的移民却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原因是族谱上清楚的记载着,孝感乡是麻城孝感乡,孝感县虽然也不少人移民四川,但他们自己的祖籍也有不少是麻城孝感乡。时至今日,还有不少老人把睡觉说作“回麻城去了”。

  移民寻找麻城孝感乡的现象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2007年度,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有苏的倡议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客家文化研究中心设置了《和谐共生——四川人文生态环境“麻城孝感乡现象”考察》的研究课题,由四川社科院资深研究员、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教授担任课题组组长,麻城市移民文化研究专家、政协主席凌礼潮为副组长,聘请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及四川省社科院有关专家教授为课题组成员作出课题规划,实施考察调研。

  今年1月22日,在麻城移民文化研究专家、麻城市政协主席凌礼潮的组织下,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下设湖广填四川麻城孝感乡现象专门研究机构,专门研究麻城移民文化,旨在把麻城移民文化发扬光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光绪十年《黄州府志》记载,麻城境内沿举水河畔有渡口52处,其中官渡11处,义渡26处,民渡15处。在孝感乡境内由北向南依次是朝圣门、五里墩、湛家园、十里铺、月亮岩、张家咀、上夹洲、下夹洲、四季门、新店河、冯家凉亭、螺壳潭、陶家园、新河坎、张家洲前河、张家洲后河等近20个渡口。这些码头,平时可供上百只船只同时停泊,汛期可停10吨级木船。

  在众多渡口中,一处名为高岸河(一说为高安河或高杆河又高杆堰)的地名在湖广迁川的家谱中屡有提及。康熙九年版《麻城县志》上,清晰地记载着高岸河的地理位置:“高岸河,在县南十里铺,合桃林河,下歧亭入江。”

  为纪念明清两朝“湖广填四川”这一中国移民史上的重大时间,同时也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来麻城寻根的川渝两地游客的精神需求,麻城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加大孝感乡移民文化资源挖掘力度,加大孝感乡移民文化宣传力度,加大高岸河古移民遗址保护力度,加大高岸河寻根源融资建设力度,规划筹建《寻根园》,恢复当年的码头、驿站、店铺、寺庙等建筑再现当年先民的壮举与城镇的繁华,方便后人在举水河畔缅怀仙人的精神,寄托浓浓的相思。

  今年4月25日,首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期间,高岸河“孝感乡移民始发处”纪念碑几经酝酿后正式揭碑,前来凭吊瞻仰的移民后裔和麻城当地人络绎不绝。

  站在麻城市南湖办事处十里铺村高岸河码头上,眼前的举水河奔涌不息。放眼远眺,依然可以想象出当年麻城先民就是在此码头集结,告别父老乡亲,登船沿举水河与长江相汇后溯江而上,直抵四川的浩浩荡荡的壮观景象。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有熊氏,出自黄帝的部落姓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相传黄帝生在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黄帝的后代中便有人以地名为姓,称熊氏。熊氏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商朝末期鬻熊及其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记载,黄帝七世孙有季连,为芈姓,他的后裔在商朝末期有个叫鬻熊的,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姬昌的老师。其子后来事文王,早卒。曾孙熊绎便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

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荆楚,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建立了楚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度强大起来,势力扩展至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楚君的后人便多以熊为姓,称为熊氏,史称熊氏正宗,即湖北熊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苗族仡熊氏,后改汉姓为熊氏。

普米族本牙氏,后改汉姓为熊氏。

傈僳族以熊为原始图腾的氏族五饶时,后改汉姓为熊氏。

四川、甘肃地区白马人当纳氏、热惹氏、哑咕氏等均改汉姓为熊氏。

今布依族、彝族、满族、蒙古族、瑶族、阿昌族、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均有此姓氏。

得姓始祖:鬻熊。

鬻熊是商末人,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为周文王之师,被封为护国侯。其先祖为黄帝,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鬻熊为季连之裔孙。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

西周成王时期,封熊绎在荆楚,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春秋时期,楚国一度强大,势力曾扩展到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23年,楚过为秦过所灭,国人多以熊为姓,以念亡国,并尊鬻熊为熊氏的得姓始祖。

二各支始祖:

熊守乾:明嘉靖五年由吴入楚,卜居武陵前河五家冲。是为武陵熊氏始祖。

熊仲璜:明洪武间由丰城迁居长沙河西都之沙河湾。是为湖南长沙熊氏始祖。

熊良祖:明万历间自南昌府丰城县迁居常德武前乡花叶港。是为湖南常德熊氏始祖。

熊 安、熊 荣、熊 徙:熊安在明洪武初携三弟熊荣、五弟熊徙自湖口花尖山迁居宿松城内北厢,未几,荣转迁大梵寺坂上屋,徙转迁山下屋。是为宿松熊氏始祖。

熊俊三、熊俊四、熊俊七:熊俊三于明嘉靖中官居湖南,遂与胞弟熊俊四、熊俊七转籍江西,家于邑之油草塘。是为江西熊氏始祖。

熊安华、熊安御、熊安珠:三人为堂兄弟,明中叶由江西丰城县转籍湘阴。是为湘阴熊氏始祖。

熊瑞菊、熊普芳、熊世举:三人为兄弟,由江西丰城迁居衡山县登山石门石湾。是为湖南衡山熊氏始祖。

熊上玖、熊上珍、熊上泰:三人为兄弟,清雍正四年自潮州府平远县东石乡迁居浏阳西乡。是为湖南浏阳熊氏始祖。

熊文韫:号野仙子,生殁葬阙,配汤氏,生子二:熊执易、熊九泰。是为湖南安化熊氏始祖。

熊文珠、熊文环、熊文玉:三兄弟于大明成化年间自江西南昌府南昌县迁湖北荆州府石首县北乡小岳洲新兴堡。文珠公配陈氏,生三子,名必祥、名必贵、名必荣。

资料有待补充。

三迁徙分布:

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这一地区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区。

秦、汉之际,熊姓仍旧以上述地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数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熊姓已迁入我国江南广大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发展,逐渐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壮大起来,并陆续有人到朝中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为其郡望堂号的。

唐、宋年间,熊姓后人陆续向江苏、浙江地区迁移,而南昌与江陵两地的熊姓依旧长盛不衰,人才辈出,族大人众,据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所载,岳州(今湖南岳阳)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南昌)五大姓之首为熊姓。可见在宋代时,熊姓仍广泛分布在江西南昌及湖南岳阳一带。而宋初移居福建省建安(今福建建瓯)等地的熊姓,也逐渐成为望族,后世出了不少名人学子。

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征讨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拼死抵抗,但大厦将倾,非一木所能支也,故节节败退,宋王室也从杭州出逃福建,再由福建败退广东孤岛——崖山。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闻风而逃,故江浙一带之熊姓有迁福建者,再由福建入广东,以避兵火。

明初洪武年间,熊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陕西等省。明代以后,熊姓子孙陆续向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各处迁徙,并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者。到清朝,熊姓已散居全国各地,亦有闽粤之熊姓渡海赴台,进而迁居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者。

如今,熊姓分布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为多,上述四省之熊姓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66%。

熊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约五百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32%。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汉朝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

南昌府:汉朝豫章郡治,隋为洪州台,五代南唐及明(初为洪都府治),清为南昌府治,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

2堂号:

江陵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

兰溪堂:以望立堂。

射石堂:古时有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叫熊渠。有一次他夜间走路,老远就看到前面有一只老虎趴在那里。他拿箭就射,老虎却一动不动。他走近一瞧,果然中了,而且箭头射进去几寸,用手拔也拔不出,原来是一块大石头。

注礼堂:资料有待补充。

叙彝堂:资料有待补充。

挹翠堂:资料有待补充。

慎怀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雨钱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美堂:资料有待补充。

典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儒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友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家乘谱牒:

浙江馀姚姚江熊氏宗谱十八卷,(民国)熊元龄主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常山新村熊氏宗谱三卷,(清)郑启新纂,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大桥头乡新村。

浙江常山熊氏宗谱五卷,(民国)徐燮重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大桥头乡大桥村、浙江省常山县大桥头乡新村。

江西南昌豫章熊氏九修族谱,(清)熊魁等纂,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宜丰熊氏秀翁植下支谱不分卷,(清)熊炳星纂,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罐山熊氏八修族谱,首二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卷首上册)。

河南光山熊氏族谱四卷,(民国)熊绪端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天门熊氏宗谱,(民国)熊玉泉、熊济南等续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九房会刊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天门竞陵熊氏宗谱,熊矩曾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新洲熊氏宗谱二十二卷,首四卷,(民国)熊开疆、熊裕络等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施岗乡施岗村。

湖北新洲熊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民国)冯民伟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前进乡李昱村。

湖北新洲熊氏宗谱十六卷,(民国)熊瑞玲、熊敬三续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潘塘镇郑楼村。

湖北新洲熊胡氏宗谱四十卷,首八卷,(民国)胡洪耀、胡嗣璈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三店镇柳溪材。

湖北新洲熊氏宗谱四十三卷,(民国)熊仕藻、熊俊廷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长岭乡雄原村。

湖南长沙熊氏三修族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宁熊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清)萧作斋序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兰溪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有二部,仅存卷首)。

湖南宁乡熊氏三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民国)熊明阳序,民国二年(公元191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仅存卷首)。

湖南湘潭中湘熊氏宗谱十四卷,(清)熊广南、熊象琨等辑,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儒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射埠熊氏六修支谱十八卷,(民国)熊诗诚纂,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乡熊氏四修族谱十七卷,(清)熊秀斐修,熊世骥纂,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湘南湘乡北门熊氏续修族谱七卷首一卷,(清)熊尧农、熊著圃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阴罗湘熊氏三修宗谱,(清)熊运泰、熊景胡等纂,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阴熊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清)熊宗贵、熊高明重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典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益阳熊氏续修族谱九卷,(清)熊章溥、熊世珍主修,熊开楠等纂,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79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湖南益阳熊氏三修族谱十二卷,(民国)熊运莲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沅江熊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第一~二存卷。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四川蒲江县大兴乡熊氏族谱不分卷,(清)熊世清撰,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稿本一册。现收藏在四川省蒲江县大兴乡鱼江村。

泮陵熊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熊文炽等纂,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五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熊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八卷。现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熊氏宗谱十卷首二卷,(民国)熊家梁等纂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雨钱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姚江熊氏宗谱十八卷,(民国)熊元龄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天门熊氏宗谱,(民国)熊玉泉、熊济南等纂修,民国期间续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天门熊氏宗谱,(民国)熊矩曾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末。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熊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清)熊宗贵、熊高明重修,清咸丰年间典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中湘射埠熊氏六修支谱十八卷,(民国)熊诗诚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中国家谱网站。

熊氏三修族谱十二卷,(民国)熊军莲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沅江熊氏族谱三十五卷,首卷、末卷均上中下册。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熊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益阳源默熊氏五修族谱续编十八卷,(民国)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铅印本,分八部,共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长沙熊氏六修族谱二十四卷,首三卷,(民国)熊辉楚等纂修,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第七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五卷、第三十四卷、卷首上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萍乡萍西湘东熊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常德熊氏三修族谱,(民国)熊正乡等纂修,民国年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宿松熊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熊玉纶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雨钱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七卷、卷首。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宿松熊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年间雨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今仅存第一~十二卷、卷末。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阴熊氏族谱,(清)熊兆春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阴熊氏族谱五卷,首二卷,(清)熊罗衢等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慎怀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一~五卷、卷首。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阴熊氏族谱,(民国)熊性淦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一~六卷、卷首。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阴罗湘熊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阴罗湘熊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阴罗湘熊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江陵墓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阴罗湘熊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蒲圻熊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爱日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宁乡、靖州熊氏续修族谱九卷,首一卷,(清)熊润先等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宁乡、靖州楚为熊氏三修族谱十一卷。(民国)熊润先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五卷、第九卷、第十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宁乡、靖州楚为熊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五卷、第七~八卷、第十~十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衡山熊氏族谱六卷,(清)熊叨懋等纂修。清嘉庆十七年挹翠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浏阳熊氏续修族谱五卷,首二卷,附录一卷,(清)熊京裕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叙彝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五卷、卷首。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熊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太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熊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注礼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熊氏续修家乘,著者待考,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九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安化熊氏五修族谱三十卷,首一卷,熊晓初主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六字辈排行:

熊氏一支字辈:“国廷正士尚天白有显邦绍宗启绪志士克立崇本辉先家道永传”。

湖南安化熊氏字辈:“咸丰豫履泰师萃责观临益需谦节晋乾震鼎恒升”。

湖北枝江熊氏一支字辈排行:“正大光明学维端方”。

湖北石首、湖南张家界字辈:文必宗梦天尚昌、启怀予德世自芳、

敦本传家唯孝友、修身华国在忠良。

资料有待补充。

七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义疏三礼;史擅九朝:上联典指北齐的国子博士熊安生,字植之,阜城人。经学家,博通五经,尤其精于“三礼”,有弟子千余人。仕北齐为国子博士,曾与北周使臣尹公辨析《周礼》疑义数十条,后入北周任露门学博士下大夫。著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进士熊克,字子夏,建阳人。绍兴年间进士,历官诸暨知县、知学士院、台州知州,博联强记,熟悉历代典故,有惠政。被荐直学士院,后出知台州。著有《九朝通略》、《中兴小历》、《诸子精华》等。

西山廉士;东阁直臣: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熊孝则,以孝行闻名,宋孝宗曾召他进京,赐给金帛,但他不接受,只要了《通鉴》、《性理》、《孝经》等书籍,宋孝宗又赐他“西山廉士”四字。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湖北孝感人熊赐履,字敬修,一字青岳,号素九,别号愚斋,清顺治年间进士,由庶士吉士官检讨。清康熙初年,上疏指出朝政积弊,后历官经筵讲官、纂修实录总裁、东阁大学士(宰相)兼吏部尚书等职,又四次任会试考官。研究程朱理学,主张“非六经、《论语》《孟子》之书不读”,著有《经义斋集》等。

江陵世泽;制诰家声:全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熊本,神宗称其文有典诰,遂知制诰。

唐旌孝子;宋仰名臣: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熊衮,父丧不能葬,昼夜号泣,忽空中雨钱数万,乃得华葬。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熊禾,师学朱熹门下,宋亡不仕。

2五言通用联:

象分青气外;景尽赤霄前: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熊孺登《日暮天无云》诗句联。熊孺登,进士,锺陵人。在《全唐诗》中有诗一卷。

独学参群圣;清心即半仙:此联为熊姓名人熊香海自题联。

3七言通用联:

长思碧洞云窗下;曾借黄庭雪夜抄: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熊皎《怀三茅道友》诗句联。熊皎自称九华山人,有诗二卷,今存诗四首于《全唐诗》中。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发粟赈饥,治羡江东之最;勤王斩将,忠钦麾下之城: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人熊彦昭的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人熊飞的事典。

狮岭播椒馨,节考孝、孝生忠,岂独簪缨夸世胄;鹅湖炊稻熟,子承父、父承祖,但凭耕读作人家:江西省铅山县鹅湖熊氏宗祠联。

读万卷收,还须行万里路;享百年寿,何如作百世佛:此联为现代诗人熊亨瀚自题联。熊亨瀚(公元1894~1928),湖南桃江人,革命烈士。

1、江西九江熊氏字辈:崇德开先安家定国锡爵佑年修心端志辉光远传。

2、江西九江熊氏字辈:国自希先圣家修六再中。

3、江西吉安熊氏字辈:文运天开泰家国进财丰。

4、江西南昌熊氏一支字辈:茂启嗣英振兴家声。

5、江西南昌熊氏一支字辈:雍昌逸岳景天昭观严秉皓学之道泽明德义承先哲诗书启坤训忠垂世守。

姓氏来源:

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世纪。其先祖为黄帝,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鬻熊为季连之裔孙。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西周成王时,封熊绎在荆楚,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春秋时,楚国一度强大,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二二三年,楚为秦始皇所灭,后人多以熊为姓,并尊鬻熊为熊姓的得姓始祖。

作为杰出大酋的鬻熊,还通晓法术,是一位有声望的宗教大巫。

其先辈原为芈[mǐ] 姓,芈国后裔。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从此立为国家。

江西熊氏家谱里有应、家、邦是那个宗祠

江西熊氏排谱1 国正天朝允细详家贤作仕代霞昌 本谱提供者QQ2587668522 景仁伯儒正大益师维必曰士 盛朝崇圣典中运焕贤莫学业宏开绍修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